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国情地理

中国国情地理

发布时间: 2021-01-24 07:20:57

① 地理题,中国“未富先老”国情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历史必然的进程,只要生育率下降,就必然会经历这一过程。无论中国是否放开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方向都已无法逆转。在中国,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女性普遍参加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子女养老的需求大大降低,这都会影响生育观念。再过30余年,中国人口中三分之一以上都会是60岁以上的老人。
作为当初急剧调整生育行为的后果,中国格外迅速地进入人口的老龄化过程。这一过程要求中国格外迅速地把所谓“过剩”的活劳动转换为“资本”,用以维持未来老龄社会的可接受的生活水平,但是中国已经没有足够时间来实现这样一种迅速转换了。
同时,长期高估生育率、低估老龄化程度,导致人口政策未能及时调整,也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重要原因。以往中国生育率被严重高估,老龄化程度相应被低估。对低生育率的认识迷茫,导致对人口基础数据的过分怀疑和否定,人口形势的误判必然会误导决策,贻误生育政策调整的时机。过去30年,政府控制人口数量的一手很硬,而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手则要软得多,更没有明确由谁来负责。这种政策上的不对称,潜藏着人口老龄化失控的风险。如果不能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贻误政策调整时机,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将更为严重、更难应对。

中国地理方面的国情,有哪些特点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地区也有本地区的特点。从本国国情的实际出发,才能对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方针政策,才能对学生进行有具体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地理教育,特别是本国地理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与国情有关,但是我们不能把大量的地理事实材料都说成是国情,而是要善于在地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中概括出本国国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从地理方面看中国的国情,大致可以归纳为:

(1)国土广大,山川壮丽,但是山地多,平原少;

(2)资源比较丰富,但利用不尽合理;

(3)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4)自然灾害频繁多样;

(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地区差异大;

(7)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但还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时,要注意克服两种偏向:一是只讲祖国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而不讲自然条件方面的不利因素、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容易产生盲目乐观、坐享其成的依赖思想。二是只讲自然条件和经济建设方面的不利因素,简单地从人均数字进行比较来说明中国的落后,这又容易使学生失去民族自尊心,对祖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

我们认为,国情教育应该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反映祖国的地理面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环境的优缺点,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奋斗目标,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愿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献身的精神。



中国地大物博,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第三位。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国土在温带和亚热带;东部广大地区,夏季雨热同期,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并且海陆兼备,有广阔海域、绵长的海岸线和许多终年不冻的优良海港。这是我国地大的优势。不足之处是山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中沙漠、戈壁、石山、冰川等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占了相当大的面积;平原仅占全国面积的12%,平原适宜农业耕作,也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的地区。

我国地形多样,山川壮丽,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雪山连绵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等山脉,有奔腾澎湃的长江、黄河等大河,有宽广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有风光秀丽的杭州西湖、桂林山水、黄山等风景名胜区;还有万里长城、京杭运河、秦陵兵马俑等历史文化古迹。这些都是祖国的骄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二

中国资源和物产比较丰富,是指我国资源和工农业产品的绝对数量和品种而言,并且要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观察。旧中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下,生产力受到束缚,技术水平很低,资源不清,生产落后。像矿产资源中的石油、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等矿藏,过去我们就所知很少。我国甚至被称为“贫油国家”。旧中国号称“以农立国”,粮食最高年产量却只有1.5亿吨,棉花84.9万吨。一遇灾年,就野有饿莩,大量饥民流离失所。现代工业生产就更少得可怜,旧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最高年产量:布27.9亿米,钢92.3万吨,原煤6188万吨,原油32万吨,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金属切削机床5390台,无法满足国内人民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许多工业制造品,要依靠进口。出口产品主要是价格很低的农矿等初级产品。当时,有人说我国“地大而物不博”,这是符合旧中国生产水平和经济状况的。

新中国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地质勘探证明,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168种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其中151种已探明一定储量资源量,为国家工业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注1)。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煤炭和一部分非金属矿的探明储量都居世界前列,石油地质储量前景广阔。中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资源大国之一。同资源贫乏和资源单一的国家相比,我国基本上可以依靠自己的资源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这是我国国情的一大优势。当然,我们还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把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利用好。

尽管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建国40多年来,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现在,我国已建成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95年煤、钢铁、电力、石油、纺织等工业的生产能力,比1949年增长了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倍,同时还建立了汽车、电子、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核工业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重工业产品的年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如钢居第二,原煤居第一,总发电量居第四,纺织品、电视机、自行车均居第一。这些工业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人民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并且有大量出口。1995年,我国出口贸易达1482.7亿美元,其中机电、纺织品等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的85.6%。出口超过进口167亿美元(注2)。

农业生产,由于兴修水利、推广良种、使用化肥和农业机械等措施,40多年来,粮食产量增加了3倍,棉花增加了10倍。现在,粮食、棉花、肉类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保证了12亿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这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就。现在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是有具体内容和物质基础的。

但是,目前资源的利用不完全合理,有些资源遭受掠夺式的开采,浪费、破坏严重,如在矿区乱建小煤窑、乱采金属矿物,使矿产资源受到不应有的损失;滥伐森林,不注意抚育更新,使原来的林区成为荒山秃岭;有些开发区,乱占耕地,任其荒芜而不利用;许多缺水地区,不注意节约用水和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加剧了水源供应的紧张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和保护各种资源,这是我们赖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口众多,是中国突出的国情。1995年末,全国人口为12.1亿(未含台湾省和港澳地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

众多的人口,虽然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降低人口增长率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20.98‰降至1995年的10.55‰。但是每年增加的人口,仍在1200万以上。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4.65亿吨,增长了3倍多,但人口由1949年的5.4亿增长到1995年的12亿多,也增长了1倍多。因此人均粮食产量由209千克增加到384千克,仅增长89.1%。

我国现在所推行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就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的。教育学生知道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还较低的国情,就能自觉宣传和推行国家的人口政策。就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来看,4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从1995年10月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看,全国人口接受教育的状况是:每10万人中大专以上的2065人,高中8282人,初中27283人,小学38441人(注3)。此外,我国尚有文盲1.45亿人。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所以国家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注4)。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丰富的资源若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则人均资源的占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同时需要使学生有足够认识。例如,我国耕地、森林、草原面积的绝对数字,都居世界各国前列。但是,人均占有的耕地、林地的数量,分别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3%和20%(注5)。认识这一国情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国情教育时,不应只是举出我国人均占有某些资源的数字少,在世界各国中名次居后而丧失自信;重要的是要科学地、客观地认识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针对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特点,分析原因,找出克服这一弱点的途径,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多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和推行了人口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土地法、森林法、水法、矿产资源保护法等等,既要设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又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经济效益,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自然资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矿产类。它们总是用一点少一点。我国煤矿的总储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前列,按照1955年产煤12.98亿吨来计算,几百年就要采完,其他矿产可供开采的年限更短。这不仅是中国一国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共同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有:(1)开发新能源,利用核能、太阳能、氢能等来代替现在消耗量巨大的石油、煤、天然气等矿产燃料,这需要我们提高有关这些方面的科技水平。(2)寻找新矿源,增加矿产的后备储量,如我国近年在沿海大陆架、内陆塔里木盆地都找到新石油储藏地,就是例证。(3)利用新材料代替旧材料,如用光导纤维代替铜线;利用新型塑料、陶瓷代替某些金属材料等等。这些都需要努力发明创造。(4)合理利用现有矿产资源,并注意综合利用,以减少浪费,等等。

另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和可循环利用资源,像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等等。它们如利用、保护得当,可以反复利用。但是,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的总量无法增多,如果遭到污染和破坏,可以利用的数量就会减少。人口增加,人均占有量也就减少。例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949年约为0.2公顷(合3亩)。40多年来,由于人口增长一倍,耕地不断被占,近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30万公顷~40万公顷。1995年,人均耕地减少到不足0.1公顷(合1.2亩)。今后人口继续增长,人均耕地占有数还会降低。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否则有限的耕地就无法养活无节制膨胀的人口。

同时,我们还要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充分发挥其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是在耕地逐年缩小的情况下,不断增产的。关键是改变并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倡科学种田,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增加农业投入等。今后,提高农业生产的潜力还很大。现在我国粮食年产量居世界首位,1995年,全国1.1亿公顷耕地(合16亿亩)耕地,平均每公顷产粮4227千克(合亩产264千克)。如将占全国农田2/3的中低产田加以改造,每公顷平均提高1500千克,将可增产1000亿千克。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农业科学研究,采取增加农业投入和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同时,农村、城市的建设,都要设法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并在可能条件下,以开垦、复垦等形式,努力增加耕地。

我国是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很低的国家,本世纪70年代全国森林覆盖率只占国土面积的12%。80年代以来,全国植树造林工作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平原绿化、“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建设工程成绩显著,加上群众造林活动广泛开展,1995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3.92%(注6),但与世界森林覆盖率30.6%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改变以往林业工作中重采伐、轻抚育,造成采伐大于更新,森林面积逐年缩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大力加强森林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实施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方略;切实保护和合理开采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同时,发展森林产业,再生、增殖和积累更多森林资源。我国宜林面积很广,要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继续发动全国人民,大力植树造林。目前我国宜林荒山荒地8600多万公顷,如果80%都造林,森林资源覆盖率将达到19.7%。根据国家规划,到200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5-16%(注7)。



我国的自然条件,既有得天独厚的地方,也存在若干不利因素。即自然灾害的频繁、多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40多年来,我国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注8)。

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多样性和严重性是由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我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最大的台风源,沿海各省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受到台风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灾害。

我国大陆东部为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青藏高原为高寒气候。全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季风区域降水的年变化又大,因此容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并且每年不同地区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气象灾害。高原地区冬春季节往往有雪灾、风灾为患。

在大地构造上,我国位于环太平洋与亚欧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约有70%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集中于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和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我国还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另外,近期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因此,认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性、多样性和严重性的国情,研究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加强对自然界变化的监测工作,提高防灾、抗灾意识和具体措施,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③ 初2上期地理书上,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望采纳

④ 地理方位语言说出我国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地和主要流入地,反映了我国的哪一基本国情应对这一国情我国政府实

我国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地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专主要流入地是经济发达属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尤以东南沿海地区更为典型。反映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实施的战略有: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
保八的秘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在金融危机期间,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

⑤ 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

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湿热,因而其房屋通风性能好,降水多,为了使雨水内迅速下流,保护房屋容,所以南方房屋屋脊坡度大;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因而当地居民的主食以米饭为主;由于南方地区降水多,水资源丰富,水运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船,耕地类型为水田,一年二至三熟制.
故选:D.

⑥ 五十道选择题,内容为党史,国情(含近现代史,中国地理),时政及河南地方历史,地理等未成年人应知应会

党史:中共党史是政党史,是专史,它研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其主要内容,一是怎样执政,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国情: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近代史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年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60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2年 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1911年 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 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 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 孙中山逝世
1925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 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 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 广州起义
1928年4月 井冈山会师 等等
河南地方历史: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从南召县云阳镇发现的古人类臼齿化石,连同渑池、许昌、安阳等地出土的各种旧石器,证明距今四五千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居住。春秋时期,境内属秦、晋、楚、宋、卫、郑、陈、蔡诸国。战国时属韩、魏、赵、楚之疆。[1]
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⑦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地理方面)并谈谈对策及措施。

我国的环境基本国情: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等等~政策:节约资源,开发新能源。。

⑧ 中国的地理国情是什么

从地理方面看中国的国情,大致可以归纳为:
(1)国土广大,山川壮丽,但是山地多,平原少版;
(2)资源比较丰富,但利用不尽合权理;
(3)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4)自然灾害频繁多样;
(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地区差异大;
(7)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但还是发展中国家.

⑨ 中国地理国情歌诀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顺口溜:
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
云贵川内青藏新,专陕甘两宁加海南;
港澳是我好属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
解释:“两湖两广两河山”是指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即洞庭湖、“河”即黄河、“山”即太行山。
四市是指四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江是黑龙江、江苏、浙江和江西,福是福建,吉是吉林,安是安徽。
云贵川内青藏新分别是云南、贵州、内蒙古、四川、青海、西藏和新疆
陕是陕西,甘是甘肃,两宁是辽宁和宁夏。
后面是海南、香港、澳门和台湾,共34个。

民族歌诀:
中华民族五十六,人口最多是汉族。
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
汉族分布遍全国,集中东部和中部。
西南西北和东北,少数民族广分布。
各族杂居或聚居,平等团结又互助。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