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人文地理sci

人文地理sci

发布时间: 2021-01-24 06:54:48

『壹』 世界上三大文献检索数据库是哪几个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 - 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 - 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科技会议录索引》 - SCI 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 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 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ScI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指的是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为此,作为一部检索工具,SCI一反其它检索工具通过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 SCI以上做法上的特点,使得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和的一种依据。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此外,ISI每年还出版JCR(《期刊引用报告》,全称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对包括SCI收录的3500种期刊在内的4700种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数加以报道。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统计数据及计算的影响因子等指数,而成为一种期刊评价工具。图书馆可根据JCR提供的数据制定期刊引进政策;论文作者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 EI Ei Compendex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Ei Compendex数据库每年新增的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Ei Compendex收录的文献涵盖了所有的工程领域,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的文献语种是英文。Ei公司在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1998年Ei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 SCI、SSCI 简介 目前,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简介如下: 一、SCI简介--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ISI)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 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 二、SSCI简介--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三、SCI、SSCI交叉关系-- 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 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 EI简介 EI是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的简称。EI创刊于1884年,由美国工程情报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o.)出版发行。EI是工程技术领域内的一部综合性检索工具,报道内容包括:电类、自动控制类、动力、机械、仪表、材料科学、农业、生物工程、数理、医学、化工、食品、计算机、能源、地质、环境等学科。- ISTP简介 ISTP是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的缩写,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网络数据库Web of Science Proceedings中两个数据库(ISTP和ISSHP)之一。专门收录世界各种重要的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会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的会议文献,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 ISTP收录论文的多少与科技人员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多少或提交、发表论文的多少有关。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占被收录论文总数的64.44%。 在ISTP、 EI、 SCI这三大检索系统中,SCI最能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该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期刊比较全面,可以说它是集中各个学科高质优秀论文的精萃,该检索系统历来成为世界科技界密切注视的中心和焦点。

『贰』 SCI、CSSCI收录的期刊中哪些和建筑或设计相关

SSCI收录与建筑和城市相关刊物,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JOURNAL LIST Related with Architecture and Urban。

1、《建筑与规划》是199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版,作者是权余庆康。

2、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3、《欧洲城市与区域研究》()是一份1994年起出版的英语都市研究(urbanstudies)学术期刊,由SAGEPublications出版,现任主编是玛丽王后学院人文地理学教授亚德里恩·史密斯(AdrianSmith)。

4、在城市规划中制定措施,保存和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地区、建筑群和建筑物(包括遗迹),甚至整座城镇。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对研究国家和民族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历史,均有重要意义。

『叁』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学院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为年创建的勷勤大学博地系,1946年成立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地理系,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南昌大学地理系、湖南大学经济地理专业相继并入,组建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2年改为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2004年12月成立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曾昭璇、吴壮达、钟功甫、刘南威、吴正、吴郁文、韩渊丰、卓正大、黄少敏、陈敬堂等老一辈地理学家,在丹霞地貌、珠江三角洲发育、历史地理学、华南沿海风沙地貌、古天文航海、农业区划、区域经济开发、城镇规划与布局、中国区域地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辉煌成果。
地理科学学院的发展倾注了以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学者的心血,他们在诸如“丹霞地貌”概念的提出、珠江三角洲发育的历史过程、华南沿海风沙地貌的发育、珠三角海岸地貌、广东农业区划、中国区域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辉煌的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地理科学学院教师在环境及其演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海岸地貌的发育与管理、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植被生态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大量教学和科研论文与著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国50多年以来,地理科学学院为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地区,培养了大量地理教育与科学研究人才,目前已累积毕业各种层次学生5000余人,他们当中大多数目前都在各自战线上成为业务骨干。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职教工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馆员1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2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博士生导师5人,省“千百十”重点培养教师2人。1995年以来,学院教师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16项;1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人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省、部级先进教师称号,2人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0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研究专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30余项,各级横向课题5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40余部,其中《自然地理学》、《中国区域地理》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发表论文800余篇,多篇发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Palaeo-geography,Climatology,Ecology》、《The Holocene》、《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地质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被SCI、EI等世界检索系统收录。在某些领域,如李保生教授、周尚哲教授在华南热带、亚热带风尘堆积环境意义、季风亚洲第四纪古冰川与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院一直贯彻、实行多层次形式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培养了大量各种层次的地理学人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现拥有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点和自然地理专业、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点以及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3个本科专业和房地产经营与土地管理专科专业,同时在继续教育如教育硕士、函授本科、夜大专科等方面,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学院有两门省级重点课程,“自然地理学”长期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其中,地理科学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广东省名牌专业”称号;2003年“自然地理学”获批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自然地理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区域环境分析与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获得“土地规划机构甲级资质”。2008年,《自然地理学》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地理教育人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能在资源、环境、规划、旅游、交通等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与软件公司进行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工程、技术开发和决策与土地管理的综合人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在资源、环境、国土、经济、旅游、交通、房地产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规划管理、决策咨询、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工作的综合型人才;房地产经营与土地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学院现有各类在册学生近千名;拥有激光粒度仪、原子吸收元素分析仪、阴离子分析仪及全站仪、彩喷绘图仪、扫描仪、数字经纬仪等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各类中英文藏书12万册,期刊220种。
地理科学学院建立有完整的教学和科研组织,确保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现设有三个系:地理科学系、地理信息科学系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另设有热带地貌研究室、旅游研究所、区域和城镇规划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室、港澳研究室和热带地理研究室等科研机构,以及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图遥感函授教学法、地质地貌等5个教研室和导游培训中心。本院主编、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热带地貌》面向全国发行。
地理科学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全部达到了合格课程标准。其中中国经济地理、中国自然地理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在科研方面,突出地貌与环境变迁、自然灾害防治对策、GIS研究、城市与区域经济开发、城市生态与生态旅游等方向的研究。在教学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和师德教育,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增建新的多媒体教室,全系教学水平有新的提高。
在应用地理方面,地理科学学院教师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为社会服务,先后在旅游规划、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获得了较多的横向科研项目。此外,在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区域城市经济开发等方面都有了开创性的研究,已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已在茁壮成长。
具有悠久历史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正焕发着青春,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地理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迈进。在未来岁月中,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会更加努力地将地理学教育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地理学人才。我们的目标是:立足广东,面向华南;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发挥地理科学学院优势,突出地理科学学院特色,把地理科学学院办成国家在华南地区地理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成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地理教育与科研单位。

『肆』 华南师范大学里的地理系好吗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为地理科学学院)在该学科领域还算不错,但是,地理学科多年来都是冷门。
一本。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概况
地理科学学院是1951年11月在广东省国立文理学院地理系的基础上组建的。广东省国立文理学院地理系的前身是1933年的勷勤大学博地系,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南昌大学地理系、湖南大学经济地理专业相继并入,成立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至2004年12月成立地理科学学院。我院的发展倾注了以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学者的心血,他们在诸如“丹霞地貌”概念的提出、珠江三角洲发育的历史过程、华南沿海风沙地貌的发育、珠三角海岸地貌、广东农业区划、中国区域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辉煌的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院教师在环境及其演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海岸地貌的发育与管理、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植被生态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大量教学和科研论文与著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国50多年以来,我院为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地区,培养了大量地理教育与科学研究人才,目前已累积毕业各种层次学生5000余人,他们当中大多数目前都在各自战线上成为业务骨干。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专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讲师17人,高级实验师1人,副研究馆员1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的有15人,获硕士学位有9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3人。我院有2人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自2002年以来,我院有2人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人获得省、部级先进教师称号,1人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出版教材及教学用书6部;在科学研究方面,我院教师共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研究专题)、教育部“霍英东”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研究课题达20余项,各级横向课题3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刊物收录8篇,被EI收录1篇,国内核心期刊60余篇。出版著作近20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列第二)。在某些领域,如李保生教授、周尚哲教授在华南热带、亚热带风尘堆积环境意义、季风亚洲第四纪古冰川与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学院一直贯彻、实行多层次形式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培养了大量各种层次的地理学人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现拥有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点和自然地理专业、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点以及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3个本科专业和房地产经营与土地管理专科专业,同时在继续教育如教育硕士、函授本科、夜大专科等方面,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其中,地理科学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广东省名牌专业”称号;2003年“自然地理学”获批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地理教育人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能在资源、环境、规划、旅游、交通等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与软件公司进行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工程、技术开发和决策与土地管理的综合人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在资源、环境、国土、经济、旅游、交通、房地产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规划管理、决策咨询、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工作的综合型人才;房地产经营与土地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学院现有各类在册学生近千名;拥有激光粒度仪、原子吸收元素分析仪、阴离子分析仪及全站仪、彩喷绘图仪、扫描仪、数字经纬仪等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各类中英文藏书12万册,期刊220种。

我院建立有完整的教学和科研组织,确保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现设有三个系:地理科学系、地理信息科学系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另设有热带地貌研究室、旅游研究所、区域和城镇规划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室、港澳研究室和热带地理研究室等科研机构,以及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图遥感函授教学法、地质地貌等5个教研室和导游培训中心。本院主编、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热带地貌》面向全国发行。

我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全部达到了合格课程标准。其中中国经济地理、中国自然地理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在科研方面,突出地貌与环境变迁、自然灾害防治对策、GIS研究、城市与区域经济开发、城市生态与生态旅游等方向的研究。在教学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和师德教育,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增建新的多媒体教室,全系教学水平有新的提高。

在应用地理方面,我院教师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为社会服务,先后在旅游规划、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获得了较多的横向科研项目。此外,在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区域城市经济开发等方面都有了开创性的研究,已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已在茁壮成长。

具有悠久历史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正焕发着青春,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地理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迈进。在未来岁月中,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会更加努力地将地理学教育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地理学人才。我们的目标是:立足广东,面向华南;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发挥我院优势,突出我院特色,把我院办成国家在华南地区地理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成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地理教育与科研单位。新起点、新气象、兼容并蓄、团结拼搏,全院教职员工愿为我国地理科学事业添砖加瓦。

『伍』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校友风采

闫小培:女,1956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副市长。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2-1990年在西南师范大学任教,1991年3月至今在中山大学任教。现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曾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地理科学》(英文版)、《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规划师》、《现代城市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杂志编委。兼任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致公党中央委员、广东省人大常委。
闫小培从事城市地理、地理专业英语和城市发展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负责人之一的城市地理学课程被列为中山大学和广东省重点建设课程。闫小培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领域的研究工作。199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建设部与广东省政府合作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2项、与香港合作项目2项,主持地方政府委托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自1990年以来,已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地理学报》英文版)、《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学》英文版)、《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热带地理》、《中山大学学报》、《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城市问题》、《城市研究》、《城市》、《Urban Geography》(美国)、《GeoJournal》(德国)、《Journal of Geography Ecation》(韩国)等国内外主要地理和规划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4本。闫小培曾获广东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中山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山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中山大学地学院优秀班主任、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
周介铭:男,1956年5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汉族,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校长。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1982-1985年在兰州商学院贸易经济系、西北民族学院民族贸易系任教师,1985-1990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副系主任,1990-1997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97-2003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2003年至今任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周介铭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在国土规划与整治,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承担国家计委、国土资源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土地局、四川省教育厅及各级地方政府下达的科研课题。他主持和承担的《成都市国土总体规划》项目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主持和承担的《都江堰市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研究》项目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主持和承担的《AUTOPLY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调查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他主持和承担的项目还多次获得国家土地管理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并于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除承担大量科研项目外,他还出版了3本专著,并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周介铭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上也有较深的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是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学术带头人,招收资源评价方向的研究生。
周介铭现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四川省地理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土地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国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副会长,并于1998年起连续两届受聘为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
王一鸣: 副院长, 研究员,博导,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9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9年7月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国家计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和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作,历任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长助理。2001年1月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兼任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所长。2005年2月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主持院日常工作。
主要著作: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主要学术论文:
西部大开发要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先导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
领导干部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读本
“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
许炯心: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8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1977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此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荷兰国际地学与航测学院进修。1995年5月-1996年7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现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理研究》编委,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IE索引刊物)编委。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河流地貌、流域侵蚀产沙和河流泥沙灾害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研业绩:共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4部(含合著)。
代表性学术著作:1. 1996,中国不同自然带的河流过程,科学出版社。 2. 1997,河型对含沙量空间变异的响应及其临界现象,中国科学,Vol.27,No.6,548-553. 承担项目情况: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面上项目、973项目、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及领域前沿项目等共20余项。
获奖情况: 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 。
钱乐祥 , 教授, 博士, 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1987年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1997年于华东师大博士毕业,主要从事GIS与遥感应用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广州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兼地理信息科学系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通讯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兼职。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地球信息科学引论》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各种奖励20余项,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发表的学术论文:
1.Qian Lexiang, Cui Haishan and Chang Ji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Zhujiang Delta. Pedosphere, 2006, 16(6), SCI;
2.钱乐祥,丁圣彦. 珠江三角洲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地理学报,2005,60(5);
3.钱乐祥等. 福建土地退化的景观敏感性综合评估. 生态学报,2002,22(1);
4.钱乐祥等. 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 地理科学,2002,22(1);
5.钱乐祥,丁圣彦,许叔明. 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结构对比分析. 地理科学,2003,23(5)。
邱道持:男,汉族,重庆市人,1947年生。1978年10月至1982年1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其间,1985年至1987年曾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在校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西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教育部西南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地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重庆市国土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协常委。2001年10月调任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
邱道持同志多年从事地理教育和国土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604A02)以及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重庆市土地定级估价等30多项科研课题。在《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了《中国政治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重庆市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学》等专著。先后获得教育部曾宪梓优秀教师奖、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重庆市人民政府等八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西南师范大学聘为教授、2000年被西南农业大学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01年被重庆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评选为地理学学术带头人。
王 力:男,教授,人文地理专业硕士导师,生态学专业博士导师。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博士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遥感中心参加ARC/INFO专业培训。
主要研究领域:资源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农业经济学。主持“重庆黔江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悦来镇城镇总体规划”、“永川生态经济综合发展规划”等项目10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吴康明:1963年9月生,四川省广安市人,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留校工作,副教授。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四川省委社教工作团达县工作队队长。1992年12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1997年1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校党委委员。1997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副书记、党组副书记。1998年5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1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书记、党组书记。2003年6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4年6月任重庆市北碚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 2005年任北碚区区长, 2007年任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正厅局级)。
谭净:男,1961年9月29日生,四川南充市人。1979年9月考入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3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7月担任助教,1991年7月任讲师,1995年10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1996年10月任副教授,2003年6月任西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副院长,2004年6月调致公党重庆市委,历任副秘书长兼组织处处长、秘书长、副主委兼秘书长。在校期间,主讲过《中国经济地理》、《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地理学思想史》、《土地估价理论》、《中国地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营》等本科专业课和《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区域经济学》等研究生班课程。1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多次评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曾参加或主持完成了“海南省通什市城市总体规划”、“四川经济地理”、“川南国土规划”、“合江县农业资源开发重点项目技术经济研究”、“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总体战略研究”、“歇马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长江水天城总体规划和土地估价与预测”、“石柱县悦来镇、下路镇城镇总体规划”、“九龙坡西部九镇城镇体系规划”、“三峡移民与发展”等科研课题。其中1项被评为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评为重庆市社科三等奖。参编的著作2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
罗清泉:四川省蓬安人,生于1967年3月,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就读地理系区域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专业研究生,1991年获理学硕士。1998年韩国韩南大学进修宏观经济学;1999年重庆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2年先后任重庆市计委(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技术处副处长、国民经济综合处副处长、处长,兼任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2月任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2006年12月至今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发展规划、财政金融、高技术产业、西部开发等方面工作,兼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学会副理事长。实践经验丰富,是重庆市“十五”计划制定者和起草人之一,“十一五”重大专题规划的制定者之一,重庆市“一圈两翼”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体功能区、川渝合作成渝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策划者和推动者。理论功底扎实,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

『陆』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概况

现有教职工48人(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博士3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0余人。截止2015年6月在校本科生为919人,在校研究生为118人。学院已形成了“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耦合利用”等7个特色研究方向,近5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为地方服务的项目多项,在研科研经费300多万元,科研实力和水平正在快速提升。学院力求学科定位准确,特色特长鲜明,教学科研并进,成为华南地区地理与资源学科的重要基地之一。
其中,地理学一级学科为广州市重点扶持学科,“地理科学”专业为广州市首批名牌专业、广州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广州大学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广州大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市级教学团队1个。
院长吴志峰教授:
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主管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师资和经费。
党委书记林媚珍教授:
主持学院党委工作;主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人事、工会、计生、综合治理、统战工作;兼管学院机关工作。
副院长 林漳平教授:
主管全院科研工作、科技活动、科研实验室建设,以及科技服务及其创收。
副院长 杨木壮教授:
主管本科教育、教学实验室建设,以及继续教育及其创收。
吴志峰,男,1969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理学、环境遥感与GIS应用科研与教学工作。2005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10余项;担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遥感与GIS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团体职务。2000年以来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图件著作权各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受聘为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中国-欧盟土壤与土地工作委员会(SEPLS)委员,担任《生态环境学报》、《热带地理》、《亚热带水土保持》编委,以及《地理学报》、《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EMAS、IJGIS等十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培养毕业博士生8人(第一导师5人,副导师3人)、硕士生10余人。
林媚珍,女,1963年4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全国生物地理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之千重点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植被生态、环境生态和旅游生态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已在《地理研究》、《植物生态学报》、《经济地理》、《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热带地理》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 35 篇,其中有 9 篇论文分别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广州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以及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主持或参加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以及市校级科研项目10多项。主讲《世界自然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植物地理学》、《导游业务与技巧》、《物业管理概论》等课程,曾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二等两次。1994年被广东省高教厅评为“南粤教坛新秀”、1994年和1997年两次被评为广州市系统优秀党员、1999年被广州市政府评为“广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曾9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杨木壮,男, 1965 年 4 月生,九三学社社员,籍贯广东,博士,自然地理学和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导师,资源规划管理系主任,国土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现为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 海洋资源与环境。2002 年12 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1994 年获深圳大学《房地产管理》、《商业企业管理》结业证书,1990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学位,1987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学位。已主持或合作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多项,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4 部。曾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3 次,广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各1次。曾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青年优秀人才、广州大学优秀教师、广州大学教学优秀奖、广州大学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目前主讲的本科课程有《土地管理学总论》、《地质学基础》、《灾害地理学》等,研究生课程有《土地资源管理学》、《全球变化导论》和《自然灾害防治工程》等。

『柒』 周国华的介绍

周国华,教授,男,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人文地理学科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方向学术带头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城乡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中国土地科学》、《中国软科学》、《城市规划学刊》、《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80余项,主编、参编专著10余部,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计划委员会科技进步奖、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等教学科研奖励10多项。发表的论文多次被SCI、EI、《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或部分收录。曾获长沙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先进个人、湖南师范大学“十佳青年教工”、湖南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得湖南师范大学科技服务社会贡献奖。

『捌』 科学出版社的业绩辉煌

先进的理念、战略、方针、措施,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品种翻番,周期缩短
如前所述,学术专著、基础理论、基本资料、论文集、应用技术、工具书、综述、科普类图书和各类学术期刊,是科学出版社传统出版物的集中体现。但在上级停止亏损补贴后的1995年以前,每年初版书的品种排徊在320种左右。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至1998年回升到554种,1999~2001年平均每年出书达807种,为1995年的2.16倍。科学出版社出版图书4000多种,期刊近200种,日均出书8.2种,期刊2期以上。众所周知,历史上困扰科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另一个难题是出版周期长。1996年以后,为了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科学出版社拨专款400多万元并配备专门的人力,建立起社内计算机管理网络。同时还为编辑部配备了大量最新型计算机,为编辑采集最新信息、处理稿件,与作译者交流和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此举大大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如今,书刊生产达到“优质、准期”的目标,有效地缩短了出版周期,从以往平均300天以上,缩短为平均150天以下。
加大投入,加快重点图书出版进展
科学出版社1996年以前组织的很多优秀的大型丛书和承担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由于资金不足等因素而迟迟不能完成。1996年以后,加大了财力、人力的投入,使这些图书得以尽快出版。例如:《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共10卷,1982年开始工作,至1995年只出版了4卷,其余处于停滞状态。2001年社里配备专人,拨出资金,于2002年郭老诞生110周年之际全部10卷重新出齐,受到好评。《中国科学技术史》计划出版30卷,1995年前一卷未出。后配备人力,加大投入,199~2002年已出版20卷。《中国动物志》,1996年以前,每年仅出版1~3卷,1997~2002年平均每年出版10.5卷。
三志(《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被科学家遴选1999年中国科学十大新闻之一。
瞄准前进目标,扩大出版领域
科学出版社1996年以来,提出立足科技、面向教育的出版战略方针,在继续出版基础理论学术著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和需要,积极调整和开发更贴近实际及具有活力的出版物。其中最显著得的特点是从传统的科学(S)、技术(T)领域扩展到教育(E)和医学(M)类图书领域;在教育类图书中,又从中小学教材、教辅类图书延伸到大专类教材、教辅类等,大大提高了科学出版社的综合性、前沿性和出版空间,开始与国际大型出版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科学和社会发展方面:出版了中国三大年度报告:《科学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创新与未来》、《科学前沿与未来》等一系列图书。
●在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开发出版了《九章算术》(英文版)、《固体内耗理论基础——晶界弛豫结构》、《应用物理学丛书》、《分析化学新方法、新技术丛书》、《现代生物技术译丛》、《移植免疫生物学》、《现代生物系列》、《生命科学专论系列》、《‘863’生物高技术丛书》,以及《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细胞实验指南》等实用类图书。
●在地球科学领域:开发出版了《中国冰川与环境——现在、过去和未来》、《中国矿情》、《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西北地区水资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其中,《中国人文地理丛书》系国家“九五”重大丛书出版项目,由中国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主编,它与我社80年代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13卷本)是姐妹篇,分别代表了我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系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由中国工程院主持,钱正英主编。共10卷。这是紧密联系中国西部大开发实际的一套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性、权威性著作。
●在技术科学领域:开发出版了《时序逻辑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材料科学和技术科学丛书》、《现代仪器仪表技术与设计》、《微电子学丛书》、《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计算机视觉》等。
●在医学领域:打破科学出版社不出临床类图书的束缚,按照医学书离不开临床诊断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版了《现代临床医学丛书》、《现代临床影像学丛书》,以及外科学、诊断学系列等应用性更强的图书。
●在教育方面: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开发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和投入巨资开发的《现代生物学精要速览系列》、《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以及《计算机组成原理》、《大学物理》等。2003年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专门成立了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将全面、系统地出版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各类教材和教辅图书。
●在辞书方面:及时更新出版了《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四版)、《新英汉数学词汇》、《新拉汉英无脊椎动物名称》等,开发出版了《汉英生物学词汇》、《英汉汉英MBA专业词典》、《英汉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词典》、《工程数学手册》、《水文学手册》等重要工具书精品。
●在考古学领域:1996~2004年间出版了中国考古重要著作《天马-曲村》(4卷)等151种,以及长江三峡地区等大量考古发掘报告、考古论著、论文集等学术著作。编辑力量和出书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国内考古类图书出版的一支主力军。
●在经济建设领域:为配合加入WTO之后国内经济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专门成立了经营管理图书编辑组。短短几年时间,已出版了《知识经济系列丛书》、《中国管理科学丛书》等百余种经济类理论与应用性著作。并正在加强力量,扩大出书规模。综上所述,科学出版社已从单纯出版研究理论性学术著作的窄路,转移到多元化、更贴近科研、生产和教育等需要的宽阔道路上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术期刊方面: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期刊198种,约占全国4800种科技期刊的4%,学术水平居全国科技期刊的领先地位。
生产、经营两手抓
进一步深化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不断加强经营计划和精细化管理,使科学出版社的书刊品种、总产值、销售额和利润等项指标成倍增长,或连年翻番,经营业绩卓著。
获奖书刊大面积丰收,位居中国前茅
科学出版社的出版改革,自1996年至2002年期间,一步一个台阶,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7年中,科学出版社共有132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图书奖,获奖品种居全国科技出版社前茅。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种,国家图书奖和提名奖9种,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32种,中国图书奖3种。2003年更是丰收年,共有4种获国家图书奖和7种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科学出版社的期刊在学术层位和综合质量等方面是一流的,被同行公认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家队。其中《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35种刊物(2003年)被国际检索系统SCI等收录,占被《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的47%。科学出版社期刊在1996~2002年的全国评奖中,获奖种数和获奖等级均居全国之冠。如1996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31种,占全国获奖期刊总数(417种)的7.43%;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11种,占全国获奖期刊64种总数的17.19%;获国家期刊提名奖1种,占中国获奖22种的4.55%;2002年获国家期刊奖7种、国家期刊奖提名奖7种、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10种,分别占中国获奖期刊总数30种、50种、99种的23.33%、14%和10%;在“中国期刊方阵”中,科学出版社有88种入围,占中国716种入围科技期刊的12.3%。其中入“双高”(高知名度、高水平)期刊9种,占全国80种的22.5%;入围“双奖”(国家期刊奖、国家提名奖)期刊7种,占中国58种的12.0%;入围“双百”(百种科技、百种社科)期刊21种,占中中国122的17.2%;入“双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期刊51种,占中国496种的10.28%;在国家权威机构评出的2001年度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科学出版社入选30种,占中国30%。

『玖』 西北大学人文地理学能硕博连读吗

为了完善博士研究生选拔体系,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形成,2014年学校继续以“硕博连读”方式,选拔具有科研潜质的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拔指标
1.全校不超过60个指标。
2.选拔指标不占用培养单位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只规定推荐最高限额,实行全校竞争、差额选拔。
3.两院院士每年可招收1名硕博连读研究生,国家科学技术奖第一完成人、全国百优论文获得者指导教师获奖当年可招收1名硕博连读研究生,不占培养单位指标。
4.每位导师仅能招收1名硕博连读研究生。
二、选拔范围
硕博连读指学校从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成绩优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校硕士研究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方式。选拔范围:
1.所有在校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应为西北大学一线教学、科研人员。
2.所学专业在西北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三、选拔条件
(一)基本要求
1. 政治合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无违纪现象。
2. 获得学士学位。
3. 所有课程未出现补考或重修现象。
(二)具体要求
1.2011级和2012级硕士研究生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已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的课程,修满规定学分。
(2)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具体要求
2011级:理工科要求发表SCI检索或权威刊物论文且发表论文达到《西北大学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规定》(校发[2007]研字14号)中所在学科对博士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要求;或至少发表SCI检索2区论文1篇。文史类要求至少发表1篇权威或2篇核心期刊论文。
2012级:理工科要求至少发表SCI检索论文1篇,文史类要求至少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
(3)补充说明
①科研成果署名要求学生第一或导师第一、学生第二。
②授权发明专利视同SCI检索论文。
③省部级鉴定成果视同SCI检索论文。
④EI检索论文每2篇视同1篇SCI检索论文;核心期刊论文每3篇视同1篇SCI检索论文。
⑤重大转让成果每100万元视同1篇SCI检索论文。
⑥文科学生在SCI检索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视同权威期刊。
⑦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每10万字视同1篇SCI检索或1篇权威期刊论文,在省部级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每10万字视同1篇核心期刊论文。
⑧权威或核心期刊目录见校发[2007]科字2号及西大社科[2014]1号文件。
2.2013级硕士研究生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已完成第一学期所学课程,能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外语课程成绩70分以上或具有外语相当水平的其他证明。
(2)具有较强的科研潜质和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创造性工作。推荐免试研究生均可申请。同等条件下,推荐免试研究生或本科毕业学校为“211工程”或“985工程”院校者优先推荐。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