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概况
A. 成都的人文地理
成都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还是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 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编辑本段]城市概述 经纬度
市中心位于北纬30.67度,东经104.06度。 新天府广场 凌空辖区
成都市共辖9个区、6个县、4个市,一个国家高新技[1]术产业开发区。
主要领导
现任市委书记李春城,现任市长葛红林。
城市面积
</B>12390平方公里(中国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第8名)。中心城区建成面积598平方公里。市辖区面积1418平 安顺廊桥 方公里。
海拔
平均海拔500米。全市海拔最高处为大雪塘峰,海拔5364米。
人口
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2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7万人。常住人口1270.6万人,增加12.7万人。市区人口497.15万,自然增长率为2.1%。
民族
成都市拥有中国56个民族中的54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为汉族。少数民族总人口60538人。2/3的人居住在市区。
时间
</B>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成都市所在的时区为UTC+7。
市花
芙蓉 成都市花芙蓉花
市标
太阳神鸟,从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图样代表成都 成都市标太阳神鸟
市树
银杏
成都市树银杏树</B> [编辑本段]气候特点 一、气候概况
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年最高气温为37.3℃,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月平均气温为25.4和25.0℃,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为5.6℃;年总降水量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别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为12和1月,月降雨量分别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9月,常年暴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 二、各季的主要气候特点
春季:气温回升较早,对林木和小春作物生长有利,但忽升忽降不稳定,易出现持续低温或“倒春寒”,影响大春作物适时播种或造成烂种烂秧。
初夏:温度适中,日温差较大。
盛夏:夏热多雨、光照强。
秋季:秋短阴凉多绵雨的天气和秋长秋高气爽的天气都有出现。
冬季:冬无严寒,对小春和畜牧生长有利,连续的多雾天气对交通航运影响较大,冬干、寡照比较明显。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市名来历
解放前的成都 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2001年出土的金沙遗址,已经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超过了苏州,成为中国未变遗址最长久的城市。 历史沿革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但在21世纪出土的金沙遗址把成都的建制历史提前到(约前1200~前650)。已经超过苏州的建城时间。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当时镇守成都的张仪、司马错着手修筑成都城墙。传说张仪筑城时屡筑屡垮,后来“有大龟浮于江”,张仪根据巫师的指点,沿着龟爬行的路线筑城,果然成功,所以成都又叫龟城。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即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宋朝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朝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成都造纸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宋元以后,成都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明在四川设立布政使司,设所在成都。公元1654年,清顺治将四川布政使司改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历史上正式出现。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废除成都府设治所,改称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筹备处,处以下设总处、文牍、法治、会计、调查、庶务六科。1922年,市政筹备处改名为市政公所。1928年,设市政公所为市政府,国民政府置成都市为省辖市和四川省省会。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为四川省省会。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 载入史册
世界第一: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左右,历时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61年在临邛开采深井天然气,用于制盐、煮饭和照明;成都的蜀锦,又称“锦绣缎”,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锦缎丝织品,东汉(公元25-220年)年间的足踏织锦机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到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成都成为了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和茶文化的诞生地;到唐代,成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雕版印刷术,成都的卞家《陀罗尼经咒》、西川过姓金刚经残页、成都樊赏家历残页为世界现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北宋(公元960-1126年)年间这里的商人联合发行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这里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
中国第一: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造石人作测量都江堰水则,这是中国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这里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时的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杨雄、王褒奠定了汉赋的基础;后蜀主孟昶(公元943-965年)亲笔书写了中国第一幅春联“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公元355年之前,常璩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后蜀人赵崇祚编辑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花间集》;公元1082年前后北宋名医唐慎微撰写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0世纪,成都画家黄筌开创了中国工笔花鸟画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后蜀主孟昶特创“翰林图画院”,成为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早在汉代,成都的俳优百戏就很突出,在成都出土的汉代说唱俑,造型活泼,在中国同类文物中无出其右者。这是成都献给世界的珍贵礼物,也是成都文化的精华所在。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方位
成都市区图 成都位于成都平原中部。介于东经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北纬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间。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西南与雅安市相接,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与眉山市相连。东西最大横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6公里,辖区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8平方公里。现辖成华区、武侯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大邑县、金堂县、蒲江县、新津县等9区6县,代管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4市,另有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地理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境内海拔387-5364米,东界龙泉山脉,西靠邛崃山。西部为纵贯南北的龙门山脉。平原面积占36.4%,丘陵面积占30.4%,山区面积占33.2%。平原地区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降0.3%。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日照时数107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45.6毫米。成都市区位于成都平原东部,平均海拔约500米。成都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位于岷江干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网呈扇形展开在广阔的成都平原上,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B. 寻福建厦门人文地理概况!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远古时,因为白鹭栖息之地,故而称“鹭岛”。宋太平兴国年间,因岛上产稻“一茎数穗”,又名“嘉禾屿”。明代,被称中左所。美国总统尼克松曾称赞厦门为“东方夏威夷”。现在的厦门市,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分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六个行政区,其中,思明区,湖里区在厦门岛内。厦门所辖陆地面积1565.0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厦门地处亚热带,全年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环境整洁,因而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十佳人居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特殊荣誉。2009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厦门名列第23位。其中:开放竞争力位居全国第7。环境竞争力位居全国第6。基础设施竞争力位居全国第10。2009年中国城市人均GDP排名中,厦门名列全国第14,福建省第1。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远古时,因为白鹭栖息之地,故而称“鹭岛”。宋太平兴国年间,因岛上产稻“一茎数穗”,又名“嘉禾屿”。明代,被称中左所。美国总统尼克松曾称赞厦门为“东方夏威夷”。现在的厦门市,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分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六个行政区,其中,思明区,湖里区在厦门岛内。厦门所辖陆地面积1565.0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厦门地处亚热带,全年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环境整洁,因而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十佳人居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特殊荣誉。2009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厦门名列第23位。其中:开放竞争力位居全国第7。环境竞争力位居全国第6。基础设施竞争力位居全国第10。2009年中国城市人均GDP排名中,厦门名列全国第14,福建省第1。
C. 桂林市人文地理概况
到桂林,“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作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桂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使之被誉为国际旅游明珠,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象鼻山、叠彩山、伏波山、穿山,众山平地拔起,神姿仙态;七星岩、芦笛岩、银子岩、冠岩、丰鱼岩,洞中奇石,琳琅满目,鬼斧神工,地布暗河,神秘莫测。加之大小江湖贯穿其中,流泉、峰林环布,间有险滩、飞瀑,形成“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观。
桂林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使桂林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奇山秀水自始至终吸引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石刻和壁书,靖王城、恭城文、武庙等众多古迹遗址,使之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桂林,以山水文化著称。其实质是中原文化,其源头在于兴安灵渠。它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将先进的中原文化输送到整个岭南。俗话说:北有长城南有灵渠。郭沫若认为灵渠“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奇观。”翦伯赞说:“不到灵渠岸,无由识始皇。”这却是学术界对灵渠的评价了。
桂林山水文化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那就是桂海碑林。桂林奇山异洞中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多达2000多件,绝对世界第一。其中可称文物国宝的摩崖石刻有伏波山的米芾自画像等。因此,在桂林游山玩水历来有“看山如观画,读山如读史”的说法。艺术文史与山水融为一体,堪称天人合一的绝妙注解。
整个桂林城市就是一个山水文化的符号。山水之间是中国人安置其身心的妥善之所。城中城是靖江王城,南天一柱独秀峰是其中心,东西绵延、挺拔俊秀的叠彩山正好成为独秀峰和靖江王城的“靠山”。王城之北有铁封、鹦鹉两山作为屏障,东有漓江为其庇护,西有桂湖形成依托,南有榕杉湖构成附丽。加上桃花江的锦上添花,象鼻山、伏波山、宝积山的巧妙点缀,一个举世无双的山水城市就这样浮出海面。
此外,通过灵渠,中原文化长驱直入,从北向南,为八桂大地带来惠泽人心的诗文哲学、开启民智的文教体制,为八桂人带来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进步理念。南朝,颜谢并称的颜延之为官桂林,长年在独秀峰读书岩读书写作,成为桂林文化城第一个中原文化使者。之后,独秀峰山麓历代建有唐代府学,这是桂林历史上第一个府学;清代贡院,从这里走出了四位状元,人数在整个中国名列第五,他们的英名至今还在靖江王城的及第坊上熠熠生辉;当代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人文学科实力最雄厚的高校。显而易见,以颜延之命名的读书岩已经成为桂林文教中心,文化薪火,千年承传。
D. 中国区域人文地理概况
河流和湖泊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
长江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约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
黄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中部,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流经中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以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
珠江 珠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东部。珠江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入南海,全长2210公里,流域在中国境内44.25万平方公里。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与东江基本上都在广东境内,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汇集,形成纵横交错、港汊纷杂的网状水系。
京杭运河中国除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运河,其中有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京杭运河。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纵贯京津两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801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从开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曾起过重大的作用,但过去由于不加保养,许多河段已断航。新中国成立后,对运河进行了整治,目前江苏、浙江两省境内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同时,运河还发挥灌溉、防洪、排涝等综合作用。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它又被用作长江水源北上的输水渠道。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3.气候条件的优势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土地和矿产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一)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中国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58,加拿大的1/48,俄罗斯的1/15,巴西的1/7,美国的1/5。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二)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各类土地资源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差别。例如,在同样的亚热带山区,经营茶园、果园、经济林木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任凭林木自然生长,无计划地加以砍伐,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四)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这里所说的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过熟林比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动物和植物 植物资源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动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E.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中国的地理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约有4079年(含“夏朝”)的已知文明史(以出现国家体制为始),是亚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1、中国地理简介
0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雄鸡。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02、中国领土总面积为: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不包含被俄帝国吞并和逼迫清政府割让陆地面积588万平方公里土地),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四百七十多万平方千米。总面积为1430多万平方千米)不包含俄帝国侵占588万平方公里土地)。
0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个时区,东五区到东九区。全国统一北京时间为东8区。东西距离约五千二百公里。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南北距离约为五千五百公里。
04、中国领土的中心位置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34°32′27.00〃N,108°55′25.00〃E)。
05、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33.5′N)。
06、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3°51′N,112°16′E) 。
07、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黑瞎子岛(48°27′N,135°05′E) 。
08、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约在中、塔、吉三国边界交点西南方约25公里处,那里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 (39°15′N、73°33′E)。
0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一万八千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中国的大陆边境线长二万多公里。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东海海域。
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中国的内海。
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第三大岛是崇明岛。
16、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8、 世界上有两条地震带,一条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中国正好在两大地震带的中间,所以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十四个,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还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共20个)。
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蒙古。
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不丹。
25、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
26、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六个。
27、东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韩国、日本。
28、东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菲律宾。
29、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0、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自治盟)、县(旗、区、市)、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五级。
31、中国共有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二十三个省,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32、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是中国的首都。战国时为燕国都城,故也称“燕京”。
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约有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占了整个中国面积的六分之一。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乌鲁木齐市,简称为“新”。
34、陕西省,举世公认的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即诞生并埋葬于此。春秋战国秦国的所在地,故简称“秦”或 “陕”。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即古长安,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兵马俑的故乡。延安是著名的革命圣地。
35、山西省,西临黄河,东临太行山脉,位处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煤海”之称,因位于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因在战国时代为晋国领地,故简称“晋”,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山西文物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36、河北省因位于黄河北边而得名,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属于冀州,故简称“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庄市,北戴河与承德均为避暑胜地。
37、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南边,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是中国古代“九州”中的“豫州”,故简称“豫”,又称“中州”和“中原”。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和郑州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中的四个,其中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开封是七朝古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郑州。河南有大量古代文化遗址。现在的河南省是建国初期平原省和老河南省合并而成。
38、内蒙古自治区横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简称“内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是蒙古族的发源地,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一。
39、辽宁省因省内有一条辽河而得名,简称“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阳市,另有计划单列市--大连市。有“钢都”鞍山。
40、吉林省位于东北平原的中心,简称“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长春市,是中国的“汽车城”。
41、黑龙江省有着“北大仓”(粮仓)之称,是中国最北和最东的省份,简称“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尔滨市,又称“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节期间,这里举办冰雕艺术节。
42、甘肃省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兰州市。简称“甘”或“陇”,古所辖地为甘州(现张掖市)和肃州(现酒泉市),是故甘肃。
43、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银川市。简称“宁”。
44、青海省因青海湖在其境内而得名,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色的湖”。也是中国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宁市。简称“青”。
45、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即位于本区。从公元七世纪开始就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常往来,促进了藏族、汉族两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简称“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萨市,在藏语中是“圣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这里一年四季晴空万里,日照时间长,人们把它叫做“日光城”。
46、云南省是中国西南边疆省份,同缅甸、老挝、越南三国相邻,简称“滇”或“云”。云南省有五十二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闻名中外的“春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47、贵州省因“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而得名,简称“黔”或“贵”,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贵阳市。中国最大的瀑布也是闻名于世界的黄果树瀑布位于离贵阳一百五十公里处的镇宁布依族自治县。仁怀市出产的茅台酒被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也是中国的国酒。
48、四川省因物产丰富而被称为“天府之国”,简称“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49、湖北省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汉市。水陆交通便利,被人们称为“九省通衢”和“江城”,夏季气温高,是“四大火炉”之一。
50、湖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长沙市,夏季气温高,是“七大火炉”之一。
51、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因从唐代开始设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为赣江是省内最大的河流,故简称“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 景德镇是中外闻名的瓷都。
52、安徽省出产“文房四宝”中的纸、墨、砚,简称“皖”,古有徽州和安庆二府,各取一字,乃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53、山东省因位于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在古代是齐国和鲁国的所在地,故简称“鲁”。人民政府所在地济南市,是中国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计划单列市--青岛市。
54、江苏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简称“苏”,“苏”字繁体写法的鱼和禾是指鱼米之乡、草字头是指平原、“苏”字诠释了江苏的一切、意味着江苏是鱼米之乡、繁华不衰。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现南京)、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也是副省级城市。 江苏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55、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沿海的中段,简称“浙”(Zhè),境内最长的河为钱塘江,钱塘江曲折多弯,又名“折江”, “折”与“浙”谐音,是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风景优美,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计划单列市--宁波市。
56、福建省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南段,简称“闽”,因境内第一大河闽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称“榕城”,因城中榕树多而得名。另有一计划单列市--厦门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境内有“海上花园”与“钢琴之岛”之称的鼓浪屿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
57、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沿海,简称“粤”。人民政府所在地广州市,有“羊城”之称,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广东三大民系是指广东汉族人里的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们占了广东汉族人的大多数。广东集中了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 ,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广东GDP一直保持全国第一,成为改革开放的领头羊。
58、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因桂林在历史上长时间为省会,故广西的简称由此而来。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宁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议所在地。
59、海南省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简称“琼”,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是中国最南端也是最年轻的省份。
60、台湾省与福建省隔海相对,是中国的宝岛,简称“台”,岛上居民以汉族为最多,他们的祖先大部分是从福建和广东迁居过去的,通用普通话、闽南话和客家话,风俗习惯和闽南差不多。最大城市为台北市,高雄市则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61、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
2、中国的地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3、中国的气候
中国气候有三大特点:显著的季风特色,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气候类型。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五十摄氏度。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季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漠河县,夏季最热地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4、行政区划分
4个直辖市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简称“京”,又称“北京城”。位于华北平原西北端。初称蓟,春秋战国时为燕国都城,辽时为陪都,称“燕京”、南京,金、元、明、清至民国初为都城,先后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称号。1928年始设市。现辖十六区、二县,为中央直辖市。全市面积一万六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七百四十三万。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学、教育、国际交往中心和交通枢纽。北京还是驰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主要名胜古迹有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颐和园、香山等。北京曾举办过1961年第26届世乒赛、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和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上海:简称“沪”或“申”,又称“上海滩”。地处中国东部海岸中段、长江入海口处。古为海边渔村,春秋为吴国地,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封“邑”,宋设镇,始称上海,1927年设市。现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辖十八区、一县。全市面积五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八百五十八多万。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还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上海曾举办过2001年APEC会议和2005年第四十八届世乒赛单项赛。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
天津:简称“津”,又称“天津卫”。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汇合流入渤海。金元时代称“直沽”,为漕运要地,后设海津镇,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称天津并设卫,称“天津卫”,清为“天津府治”,1928年始设市。现辖十五区、三县,为中央直辖市。全市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户籍人口一千零九十五万人。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油气、海盐资源丰富,并有一定的工业技术基础。天津也是华北重要的商业中心和口岸城市,2006年被确立为北方经济中心。天津的名胜古迹主要有市区的宁园、天后宫、大沽口炮台,蓟县独乐寺,黄崖关古长城及有“京东第一山”之称的盘山风景区。
重庆:简称“渝”,又称“重庆山”。位于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上游。春秋战国时为巴国地。隋唐属“渝州”。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政府陪都。1997年6月,以原四川省重庆、万县、涪陵三个地级市和黔江地区行政区域设中央直辖市重庆市。下辖十九区、十七县、四自治县。全市面积八万二千三百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三千二百三十五多万人。重庆是综合性工业城市,有长江三峡、枇杷山、缙云山等旅游胜地。
F. 人文地理概况包括哪些内容
首先是分析自然状况(气候、土壤、水文、地质等)
其次是分析经济状况(产业结构、产业类型、支柱产业等)
第三是分析历史文化状况(此部分是重点。)
建议你划定个时间段来分析。
G. 中国东西南北四部分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地理概况 总结
自然地理:北方主要指东北地区,有东北大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四面环山,有大小内兴安岭。是典型的温容带气候。植被主要以落叶林为主。算上华北也属于北部,有华北平原,山脉较少,气候是温带气候。东北作物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南方是水乡,有亚热带气候和热带气候,植被以阔叶林为主,作物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河流密布,丘陵山脉众多。
南部跟东部基本差不多,主要看怎么划分了。
西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沙漠戈壁众多。植被多以耐寒的植物为主,河流较少。
人文地理:北方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包括东北华北。东北地区是我国铁路网最为密集的地方。
东部,南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外资经济较多
西部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工业农业都不发达。
H.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福建人文地理 有哪些
福建简称闽。闽字最早出现于周朝,闽与八闽,都是福建省名的简称和别称。“闽”是最原始的名称。《山海经·海内南经》说:“闽在海中”,这说明福建在远古时代,还是属于海浸之区。闽为蛮之别种,则是当时居住在福建的七个部落的总称。八闽,则是从北宋开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它和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福建”名称。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0′至28°22′,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福建属于中国华东地区。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1088万人。其中,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这三地的闽籍华人华侨最多。福建与台湾源远流长,关系最为密切,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唐上元元年设福建节度使,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因五州的前二州得名。明置福建省。唐开元21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南宋设有1府5州2军,故又称“八闽”。
关于八闽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另一种是《辞源》的说法: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建、延、邵、汀,为上四府;福、兴、漳、泉,为下四府。共八府,号称“八闽”。
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泉州曾是古代世界第一大港口。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福州为福建省省会。省花,水仙。
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陆域的80%;
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全省海岸线总长6128公里,其中大陆线3752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大小岛屿1546个,占全国1/6;
拥有厦门湾、福州湾、兴化湾、湄州湾、沙埕港、三都澳等众多天然港湾 福建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多数地区为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mm,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矿产资源
福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18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产有无烟煤、地热等2种,金属矿产31种,非金属矿产82种,水气矿产1种.金、银、铅、锌、锰、高岭士、水泥石灰岩、花岗石材、明矾石、叶腊石、 硫等矿产储量也较大。石英砂储量、质量冠于全国。
⊙ 生物资源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二,仅此于台湾省。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内陆养殖面积和可作业海洋渔场面积分别约1000平方公里和12.5万平方公里。有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 水资源
境内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
全省拥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内河长度达13569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
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 旅游资源
全省人文荟萃,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一大批影响日益扩大的旅游品牌,包括山与水完美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素有海上花园、音乐岛美誉的鼓浪屿,情系海峡西岸、凝聚世界华人的湄州妈祖朝圣文化,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著名的革命圣地上杭古田会址,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昙石山文化遗址,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宁德白水洋奇观,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漳州火山公园等旅游品牌和一大批风景名胜区。全国第五大岛平潭县,岛上海岸蜿蜒曲折,岸线达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沙滩,沙质细白,海水湛蓝,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福建又是著名的老区、苏区,闽西、闽东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当年中央苏区有10个县在福建,老区分布在62个县(市)。 2009年2月27日,全省人口为3607万人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省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人口城镇化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家庭规模继续缩小,婚姻关系稳定。
【人口增长】
2005年末,全省年末常住总人口为3535万人,比上年增加24万人,增长0.68%。全年出生人口40.9万人,出生率为11.60‰;死亡人口19.8万人,死亡率为5.62‰;人口自然增长21.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98‰。与上年相比,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基本持平。
2006年末全省年末常住总人口3558万人,净增人口23万人。出生人口42.56万人,出生率12.00‰;死亡人口20.39万人,死亡率5.75‰;自然增长率6.25‰。
2008年末,全省总人口3604万人,全年净增人口23万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44万人,出生率12.2%;死亡人口21万人,死亡率5.9%;自然增长率6.3%。城镇化水平为49.9%。
【人口性别构成】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0.4%,女性人口占49.6%,人口性别比(女:100)为101.4,总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为115.7。
【人口城镇化水平】
2008年末,全省城镇人口179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9.9%;乡村人口18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1%。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较上年的48.7%提高了1.2个百分点。
⊙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福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少数民族分布很广,历史悠久。福建的民族成份共有54个,汉族人口居多;53个少数民族人口为58.38万人,占1.7%。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畲族最多;达35万人左右,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回族人口也在万人以上。全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地区,其次为福州市,再次为泉州市,其中上万人口的县市有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罗源、晋江、惠安、连江、周宁等。
⊙文化程度
2006年全省共有各类高校66所,其中,普通高校53所,成人高校13所,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民办)10所。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0.82万人,在学研究生2.28万人,毕业生0.4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5.17万人,在校生46.13万人,毕业生9.50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3.01万人,在校生57.18万人,毕业生15.1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7.41万人,在校生78.04万人,毕业生20.18万人。初中招生52.37万人,在校生165.03万人,毕业生60.2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41.24万人,在校生269.
22万人,毕业生52.61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3.5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 87.11万人。 [编辑本段]福建经济 (1)该地区生产总值
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863.11亿元,增长13%。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157.75亿元,增长4.8%;
第二产业增加值5415.77亿元,增长15.2%;
第三产业增增加值4249.59亿元,增长12.1%。
人均生产总值30132元,增长12.2%,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3.4%,上半年增长13.8%,前三季度增长13.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50元,实际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6180元,实际增长7.8%。
(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
第一产业比重与上年比略减,
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增势,
第三产业稳定发展。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0.8∶49.2∶40.0调整为10.7∶50.0∶39.3。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6%,其中,服务价格下降3.0%。分季度看,一季度上涨6.3%,上半年上涨6.4%,前三季度上涨5.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3.6%。福州、厦门、泉州三市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3.9%、2.7%和2.6%。
(3)财政收入
2008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516.33亿元,比上年增加233.48亿元,增长18.2%;全省财政支出1133.79亿元(含中央专款和上年结转等支出),比上年增加223.14亿元,增长24.5%。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562.68亿元,完成预算的74.1%,比上年减少128.25亿元,下降18.6%;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576.61亿元,比上年减少46.75亿元,下降7.5%。
(4)农业
2008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965.0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粮食种植面积1815.41万亩,比上年增加13.84万亩,其中稻谷面积1291.83万亩,减少11.21万亩;烟叶种植面积100.92万亩,增加6.4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61.04 万亩,增加8.7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65.98万亩,增加12.64万亩。全年粮食产量652.21万吨,比上年增加17.15万吨,增产2.7%,其中稻谷508.81万吨,增加7.81万吨,增产1.6%。
(5) 工业和建筑业
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475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39.06亿元,增长16.7%。产品销售率97.28%,比上年低0.60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02.27亿元、2045.64亿元和1626.36亿元,分别增长2.8%、12.8%和22.8%。
中国名牌产品累计100个;新增地理标志产品8个,累计31个。中国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均居全国第5位。福建名牌产品511个,累计1316个,增长28.2%。
(6)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86.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1.2%,农村投资增长32.1%。
(7)国内贸易
200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81.13亿元,增长22.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246.91亿元,增长14.9%。
(8)对外经济
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848.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出口569.86亿美元,增长14.1%;进口278.46亿美元,增长13.6%。出口比进口多291.4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7.09亿美元。
⊙电话拥有率
2006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40.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7.93亿元,增长9.1%;电信业务总量613亿元,增长21.6%。电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8.72亿元,增长10.5%;实现利润49.19亿元,增长15.7%。新增固定电话交换机75万门,总容量1941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2297万户,移动分组数据网容量197万户,移动短信中心容量2962万条。新增固定电话用户87万户,年末达到1486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37万户,年末达到1539万户。年末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02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24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85.58部/百人。数据及多媒体用户771万户,新增173万户,数据及多媒体用户普及率达21.8%。宽带接入端口304万个,比上年底增加46万个。
⊙ 广播电视
广播电台10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调频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89座,广播节目85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99%;电视台10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5座,电视节目36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13%。有线电视用户428.46万户,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干线总长12.46万公里。省级卫星电视为福建东南卫视。
福建电视频道:
1、福建电视综合频道;2、东南卫视;3、福建电视公共频道;4、福建电视新闻频道;5、福建电视电视剧频道;
6、福建电视都市频道;7、福建电视经济频道;8、福建电视体育频道;9、福建电视少儿频道、10、福建电视海峡卫视、11、福建电视国际频道。 [编辑本段]福建交通:
⊙ 公 路
截止2007年底,该省公路通车里程为869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6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8329公里,未达到二级路的国道400公里,省道2792公里;公路密度为71.6公里/百平方公里。
⊙ 航 空
福建目前拥有6个机场,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泉州晋江机场;南平武夷山机场;龙岩连城机场;金门机场。
三明机场即将建成;即将在莆田建立机场。
福建交通
⊙ 水 运
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3245公里。全省共有生产性泊位52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8个,全省港口通过能力1.4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571万标箱。。厦门港已跻身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开辟36条国际班轮航线,与世界70多个港口有货运往来,还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务关系。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开通海上试点直航,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开展直接往来。
⊙铁 路
2006年底,全省铁路里程数1625公里,已拥有五条进出省铁路通道,
运营铁路:
鹰厦铁路:
江西鹰潭至福建厦门,全长694公里,福建段长604公里,1954年开工,1957年建成;1986年8月26日开始电气化改造,1993年12月26日,全线电气化开通。
外福铁路:
福建南平外洋至福建福州,全长186.6公里,1956年3月开工,1959年4月建成。2000年11月10日完成电气化铁路改造。
横南铁路:
江西横峰至福建南平,全长470公里,1993年11月1日开工,1997年12月30日通车,计划2009年10月完成电气化铁路改造。 [编辑本段]福建特产 福州特产:橄榄、福桔、龙眼、闽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泉州特产:各种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安溪铁观音)、老范志万应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饯、泉州木偶头、永春漆篮、人造花等。
漳州特产: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芦柑、荔枝、香蕉、龙眼、柚子、菠萝等“六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片仔癀、八宝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漳州布袋戏等。
厦门特产:各种亚热带瓜果、馅饼、鱼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厦门药酒、海产干货等。
南平特产:盛产笋干、香菇、 武夷岩茶、建瓯板鸭、建莲、北苑贡茶、闽北柑橘、根雕、竹木工艺品、政和功夫茶、建盏、锥栗、灵芝、南孚电池等。
莆田特产:荔枝、龙眼, 金沙薏米,仙游皮蛋,扁食,炝肉,莆田鲁面,兴化米粉,漆木碗,仙游木雕等。
龙岩特产:八大干系列. 、河田鸡、山麻鸭等。
三明特产:红菇、沙县小吃、沙县夏茂冬酒、沙县郑湖板鸭、永安小吃,明溪肉脯干,尤溪管前金桔,宁化老鼠干、将乐擂茶、建宁莲子、大田骨头小吃系列等。
宁德特产:芙蓉李,古田食用菌、竹编,茶 叶,红 曲,剪 刀等。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I. 人文状况一般包括哪些
首先是分析自然状况(气候、土壤、水文、地质等)
其次是分析经济状况(产业结构、产业类型、支柱产业等)
第三是分析历史文化状况(此部分是重点.)
建议你划定个时间段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