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广东
⑴ 广东有哪些岛
广东很多岛,以下仅列举十个。
广东最美十大海岛
1.南澳岛
南澳岛在汕头南澳县,离厦门、台湾和香港都很近,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是广东仅有的一个海岛县。南澳岛上最有名的海湾是青澳湾,还有着“东方夏威夷”的美誉。推荐游玩的最好季节是每年的4、5月和9、10月,除了青澳湾之外,还有比较有名的景点有“金银岛”“宋井”等。
2.海陵岛
海陵岛在阳江市,海陵岛是广东面积第四大的海岛,曾连续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海陵岛最著名的景点有:十里银滩、马尾岛、大角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推荐去海陵岛的最佳旅游季节是夏天。
3.上下川岛
上下川岛在江门,这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3℃,一年四季都适合去游玩,推荐游玩时间是一天。上下川岛中,上川岛有着“南海碧波出芙蓉”,下川岛上有上千株椰树,这两个岛屿隔海相望,都有着浓郁的岭南民俗和绮丽的海洋风情。
4.大辣甲岛
大辣甲岛在惠州,是大亚湾面积第二大的岛屿,有时被简称为辣甲岛,这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海水清澈。推荐去大辣甲岛游玩的最好季节在夏秋两季,大辣甲岛上有三个沙滩,最漂亮的是一个月牙形的沙滩,这里有超多色彩斑斓的贝壳,还有珊瑚礁。
5.内伶仃岛
内伶仃岛在深圳,这里有着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内伶仃岛还是深圳面积最大的海岛。内伶仃岛此前名为伶仃岛,为了和外伶仃岛区分,才更名。文天祥有一句:零丁洋里叹零丁,据说正是在经过内伶仃岛时所作。
6.三门岛
三门岛在惠州,还有着沱泞岛的称呼,地理位置非常好,处于大鹏湾与大亚湾之间,在海中央,以前三门岛是一个军事重地,现在则是一个旅游胜地。三门岛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自然生态海岛之一,而且还是大亚湾海域淡水资源最丰富的海岛。
7.东海岛
东海岛在湛江,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国家和欧洲海陆的交汇处,经济发展迅速,是“湛江新八景”之一。东海岛最有名的景点有:龙水岭、龙海天以及龙海天沙滩,有名的当地特产有民安灶蟹喝东海香瓜。
8.荷包岛
荷包岛在珠海,荷包岛在珠海的西南端,岛内还有八个海湾,荷包岛上会有很多好玩的节目,最有名的可能是照螃蟹,还有丛林探险、沙滩戏水、峭壁观浪、做客渔家等多种项目。因为珠海的气候十分温暖,荷包岛一年四季都非常适合旅游,推荐游玩时间72小时。
9.放鸡岛
放鸡岛在茂名,放鸡岛这个名字非常的有趣,也很容易被记住,放鸡岛一年四季都很适合去旅游,但是夏季是最适合的。放鸡岛还是是茂名市最大的海岛,这里最有名的景点有:鸡头景区、黄金沙滩、海景公园景区、野菠萝公园等。
10.东澳岛
东澳岛在珠海,这里阳光和雨水都十分充足,一年四季都非常适合去旅游,当然,最佳的旅游季节是春秋。东澳岛最有名的景点有:蜜月阁、摩崖石刻、烽火台、铳城、求子泉等。东澳岛上有三大沙滩,南沙湾、大竹湾、小竹湾,其中南沙湾的景色是最好的。
⑵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什么时候介绍过广东省潮汕地区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17年9月出过一本广东特刊。
⑶ 关于广东地理知识!
1、广东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大洋洲、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口,所以被称为祖国的南大门。 广东省人均耕地占有量在全国30个盛市、区中排在倒数第二位,人均土地面积为0.3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3%,世界平均水平的12.5%。 广东省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低纬,面临广阔的海洋,因此海洋和大陆均对广东气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有利条件: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②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③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①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广东河流水文特征:流量大是降水丰富形成的,气温高又使河流终年不冻。汛期长,集中在夏秋两季,水量大,有明显季节性变化。形成原因与夏秋两季受东南季风和台风带来大量降水有关。 水稻的主要产地:珠江三角洲及西江、东江、北江河谷、沿海各河流的小平原。甘蔗的主要产地:珠江三角洲及粤西地区沿海小平原。
希望采纳
⑷ 中国国家地理地图的目录
中国概况
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近海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水系
北京市
华夏至尊、京畿首善
北京市全图
北京市地形图
北京城区图
自然地理
现代北京
旅游北京
奥运北京
民俗文化
天津市
九河下梢、海河要冲
天津市全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天津城区图
河北省
涿鹿之战,胡服骑射,燕赵悲歌事未消
河北省全图
河北省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石家庄市
山西省
大槐树下寻祖先,煤炭大省展新颜
山西省全图
山西省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太原市
内蒙古自治区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内蒙古自治区全图
内蒙古自治区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呼和浩特市
辽宁省
渤涛鹤舞的重工业基地
辽宁省全图
辽宁省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大连市
沈阳市
吉林省
白山松水,中华一汽
吉林省全图
吉林省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长春市
黑龙江省
莽莽林海、皑皑雪原:最东和最北的东北
黑龙江省全图
黑龙江省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哈尔滨市
上海市
上海的风花雪月与光荣梦想
上海巾全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上海城区图
江苏省
画意山水,光色潋滟,谁不爱江南
江苏省全图
江苏省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南京市
浙江省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浙江省全图
浙江省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杭州市
安徽省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安徽省全图
安徽省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合肥市
福建省
鼓浪琴声、客家土楼、三坊七巷、惠安风情
福建省全图
福建省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福州市
江西省
文章节义之邦,红色记忆之地
江西省全图
江西省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南昌市
山东省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山东省全图
山东省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济南市
青岛市
河南省
典藏古老中国,成就今日粮仓
河南省全图
河南省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郑州市
湖北省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湖北省全图
湖北省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武汉市
湖南省
洞庭水、岳阳楼,楚人风流遍潇湘
湖南省全图
湖南省地形图
自然地理
旅游地理
民俗文化
长沙市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台湾省
⑸ 被称“广东最美丽的地方”,最大的丹顶鹤湿地公园,为何鲜有人知晓
被称“广东最美丽的地方”,最大的丹顶鹤湿地公园,却鲜有人知晓的缘由在于它没有着重去打造自己的特色,处于对成本的考虑,没有花太多的资金去推广,其次就是因为没有什么悠久的历史传说或者说没有可以依靠的历史背景,每个特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的,他们的竞争压力也很大。
总体来说这里还是相当值得去游玩的,在当地还是很有名气的,只是全国范围内没有太大名气而已,只要去了,你就会喜欢上它的。
⑹ 求广东省地理知识!!
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和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并在珠江三角洲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 其中耕地面积312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025万公顷,荒草地面积57万公顷。山地占全省面积31.7%,丘陵占28.5%,台地占16.1%,平原占23.7%。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位于北部的南岭是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全省的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曲折绵长,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全省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陆地中部。
各市经纬度
广东省 广州 北纬23.08 东经113.14
广东省 潮阳 北纬23.16 东经116.36
广东省 潮州 北纬23.40 东经116.38
广东省 澄海 北纬23.28 东经116.46
广东省 从化 北纬23.33 东经113.33
广东省 东莞 北纬23.02 东经113.45
广东省 恩平 北纬22.12 东经112.19
广东省 佛山 北纬23.02 东经113.06
广东省 高明 北纬22.53 东经112.50
广东省 高要 北纬23.02 东经112.26
广东省 高州 北纬21.54 东经110.50
广东省 鹤山 北纬22.46 东经112.57
广东省 河源 北纬23.43 东经114.41
广东省 花都 北纬23.23 东经113.12
广东省 化州 北纬21.39 东经110.37
广东省 惠阳 北纬22.48 东经114.28
广东省 惠州 北纬23.05 东经114.22
广东省 江门 北纬22.35 东经113.04
广东省 揭阳 北纬22.32 东经116.21
广东省 开平 北纬22.22 东经112.40
广东省 乐昌 北纬25.09 东经113.21
广东省 雷州 北纬20.54 东经110.04
广东省 廉江 北纬21.37 东经110.17
广东省 连州 北纬24.48 东经112.23
广东省 罗定 北纬22.46 东经111.33
广东省 茂名 北纬21.40 东经110.53
广东省 梅州 北纬24.19 东经116.07
广东省 南海 北纬23.01 东经113.09
广东省 番禺 北纬22.57 东经113.22
广东省 普宁 北纬23.18 东经116.10
广东省 清远 北纬23.42 东经113.01
广东省 三水 北纬23.10 东经112.52
广东省 汕头 北纬23.22 东经116.41
广东省 汕尾 北纬22.47 东经115.21
广东省 韶关 北纬24.48 东经113.37
广东省 深圳 北纬22.33 东经114.07
广东省 顺德 北纬22.50 东经113.15
广东省 四会 北纬23.21 东经112.41
广东省 台山 北纬22.15 东经112.48
广东省 吴川 北纬21.26 东经110.47
广东省 新会 北纬22.32 东经113.01
广东省 兴宁 北纬24.09 东经115.43
广东省 阳春 北纬22.10 东经111.48
广东省 阳江 北纬21.50 东经111.58
广东省 英德 北纬24.10 东经113.22
广东省 云浮 北纬22.57 东经112.02
广东省 增城 北纬23.18 东经113.49
广东省 湛江 北纬21.11 东经110.24
广东省 肇庆 北纬23.03 东经112.27
广东省 中山 北纬22.31 东经113.22
广东省 珠海 北纬22.17 东经113.34
地形地势
全省地势北高南低,省境北部的南岭是珠江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丘陵分布于山前地带。其地形大致分为四个区:
珠江三角洲:其范围分别以西江的高要,北江的清远,东江的惠州为顶点,总面积达4.16万平方公里。那里河网密布,地势平坦,农业发达。
粤东山地丘陵: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平行中、低山岭组成,自西向东为青云山、九连山、罗浮山和莲花山。山丘之间多小盆地,沿海还有狭窄的冲积平原。
粤北山地:属于南岭山脉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大庾岭、骑田岭、滑石山、瑶山等。位于湘粤交界处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广东的最高峰。区内的北部有红色砂岩构成的“丹霞地貌”,南端有大面积和石灰石溶岩地貌。
粤西山地台地:包括珠江三角洲以西的广大地区和雷州半岛。主要山脉有云开大山和云雾山,是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丘陵,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山间多开阔的盆地,南部多花岗岩残丘,雷州半岛则是由玄武岩台地构成。
广东四大名山
广东省低山丘陵分布广泛,南岭山脉亘于北部边境,地势北高南低。肇庆市的鼎湖山、韶关市的丹霞山、南海市的西樵山、惠州市的罗浮山为广东四大名山。
气候
广东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
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资源
广东省面积为17.79万平方公里,其中宜农地434万公顷,宜林地1100万公顷。广东水资源相当丰富,年降水总量3194亿立方米,河川径流总量达1819亿立方米,加上邻省从西江和韩江等流入广东的客水量233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深层地下水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4735立方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为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乡,全省己找到矿产116种,探明储量的有88种。其中高岭土、泥炭土、冶金用脉英石、水泥用粗面岩、锗、碲的储量列全国第一位,银、铅、铋、铊、铀矿、独居石、磷钇矿、玻璃用砂、油页岩、饰面用大理岩和辉绿岩列第二位。广东动植物种类繁多。属于国家1级保护植物的有桫椤,银杉和虎颜花3种,属于2级保护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观光木等24种。此外,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很高。被列入国家1级保护的动物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22种,列入2级保护的有金猫、水鹿、穿山甲、猕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广东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达374万吨;海水养殖可养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20.82万公顷;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居全国首位。
河流
广东降水充沛,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主要河系为珠江的西江、东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韩江水系,其次为粤东的榕江、练江、螺河和黄岗河以及粤西的漠阳江、鉴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独流入海河流。
植被
广东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常青,动植物种类繁多。全省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6.9%、51.7%和26.0%.另有栽培植物633种,分隶于111科、361属。此外,还有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药用真菌97种。植物种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桫椤和银杉2种,属于二级和三级保护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观光木等24种与广东松、长苞铁杉、野龙眼和见血封喉等41种,还有省级保护的红豆杉和三尖杉等12种。在植被类型中,有属于地带性植被的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沿海的热带红树林,还有非纬度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竹林、灌丛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园等栽培植被。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可观。
人口
广东省总人口达到1.1亿,其中户籍人7900万人,长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3100多万,这还不包括1100万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目前,广东已超过河南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2009年资料)
城市
共有21地市,具体如下:
广 州 市
深 圳 市
珠 海 市
汕 头 市
韶 关 市
佛 山 市
江 门 市
湛 江 市
茂 名 市
肇 庆 市
惠 州 市
梅 州 市
汕 尾 市
河 源 市
阳 江 市
清 远 市
东 莞 市
中 山 市
潮 州 市
揭 阳 市
云 浮 市
广东省,简称粤,省会广州市。面积18万多平方千米,人口8642万(2000年)。
总 计 21地级市 54市辖区 23县级市 42县 3自治县
广 州 市 越秀区 东山区 海珠区 荔湾区
天河区 白云区 黄埔区 芳村区
花都区 番禺区
从化市 增城市
深 圳 市 福田区 罗湖区 南山区 宝安区
龙岗区 盐田区
珠 海 市 香洲区 斗门区(井岸镇) 金湾区
汕 头 市 金平区 龙湖区 濠江区 澄海区
潮阳区 潮南区(峡山镇)
南澳县(后宅镇)
韶 关 市 北江区 浈江区 武江区
乐昌市 南雄市
仁化县(仁化镇) 始兴县(太平镇) 翁源县(龙仙镇) 曲江县(马坝镇)
新丰县(丰城镇)
乳源瑶族自治县(乳城镇)
佛 山 市 禅城区 南海区 顺德区 三水区
高明区
江 门 市 江海区 蓬江区 新会区(会城镇)
台山市 开平市 鹤山市 恩平市
湛 江 市 赤坎区 霞山区 坡头区 麻章区
廉江市 雷州市 吴川市
遂溪县(遂城镇) 徐闻县(徐城镇)
茂 名 市 茂南区 茂港区
高州市 化州市 信宜市
电白县(水东镇)
肇 庆 市 端州区 鼎湖区
高要市 四会市
广宁县(南街镇) 德庆县(德城镇) 封开县(江口镇) 怀集县(怀城镇)
惠 州 市 惠城区 惠阳区(淡水镇)
惠东县(平山镇) 博罗县(罗阳镇) 龙门县(龙城镇)
梅 州 市 梅江区
兴宁市
梅 县(扶大镇) 蕉岭县(蕉城镇) 大埔县(湖寮镇) 丰顺县(汤坑镇)
五华县(水寨镇) 平远县(大柘镇)
汕 尾 市 城 区
陆丰市
海丰县(海城镇) 陆河县(河田镇)
河 源 市 源城区
和平县(阳明镇) 龙川县(老隆镇) 紫金县(紫城镇) 连平县(元善镇)
东源县(仙塘镇)
阳 江 市 江城区
阳春市
阳西县(织篢镇) 阳东县(东城镇)
清 远 市 清城区
英德市 连州市
佛冈县(石角镇) 阳山县(阳城镇) 清新县(太和镇)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 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
东 莞 市
中 山 市
潮 州 市 湘桥区
潮安县(庵埠镇) 饶平县(黄冈镇)
揭 阳 市 榕城区
普宁市
揭东县(曲溪镇) 揭西县(河婆镇) 惠来县(惠城镇)
云 浮 市 云城区
罗定市
云安县(六都镇) 新兴县(新城镇) 郁南县(都城镇
农业
广东应属于南方丘陵地区,适宜发展“立体化”农业。农业生产类型:水稻种植业
农业区位发展优势
自然因素: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受冷空气影响小。光照充足,土壤肥沃。
社会因素: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不利因素:多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不合理开垦造
工业
http://..com/question/15498207.html?si=1
第三产业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519/143077799t.shtml
风土人情
广州人嗜好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既供应茶水又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
广州人饮茶并无什么礼仪上的讲究。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据说这一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掘说压得越实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淀的,沏茶时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斟茶时不能满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广州之所以被称为“花城”,不单是因为广州气侯温和、四季如春、鲜花常开(昆明也四季鲜花常开),更由于广州每年春节前都举行迎春花市,这种倾城人民逛花市的习俗,全国唯广州所独有。迎春花市是由古代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形成规模。
早在两汉时,广州人便有爱花的癖好。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已说岭南人“彩缕穿花”。因广州人爱花,也就出现了以种花、卖花为业的人。
南汉时,河南一带被称为“素馨斜”,就是专门艺植花木的地方。花农和卖花女就在现在的海珠桥南岸西侧的“花洲方渡头”划艇过河北卖花。形成花市的,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一1630年)。但那时是天天都有花市,地址最初是在天字码头,后陆续扩大到广州九个城门。花的品种也主要是素馨花。年宵花市则到19世纪清咸丰、同治年间始形成。
花市举行的日期,固定在春节前三天,即从年甘八开始,到除夕之夜达到高潮,正月初一清晨02时结束。而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到除夕午夜时分,花农必将售不出去的花砸个稀烂。这种习俗一直保留至今。现在,广州迎春花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办越大。市内各区均有花市 :越秀区在教育路;东山区在滨江路;荔湾区在多宝路;海殊区在江南大道。另外,越秀公园、烈士陵园、海幢公园、流花湖、荔湾湖等大小公园,无不在春节前后举办形式多样的花展、花会,成为广州花市的一个组成部份。而教育路花市则成为广州花市的中心。每个花市搭起彩楼 ,张灯结彩,在马路中央架起长长的花棚,一层一层摆满各种花果。广州人好讲意头,认为春节逛花街,买支靓花,来年便能行个“好运”。当然,逛花街不只是为了买花,更多的是为了赏花。花市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百多种花果。
每年阴历(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原名“端五”,端是初始的意思。亦叫重五、端阳。因端午正是夏季之中,太阳处在正阳的位置,所以称端阳,还叫天中节。
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和赛龙舟、洗龙舟水等习俗。广州端午赛龙舟已有一干多年历史。明代以来,人们多数在珠江河海珠岛对开的海面进行。但那时的龙舟比今天的高大得多,样式也复杂、美观。有十几丈长,六、七尺高的,龙船上还有台阁,一只船上有近百人。实质是以艺术性为主。现在,赛龙舟已成了群众性的体育竞赛运动了。龙舟的形状也多制成狭而长,形如独木舟,以利船速。龙舟的桨数不等,少则六对,多的有五十多对。大型龙舟一般都设旗手和锣鼓手,锣鼓手击锣打鼓统率全船,划浆的随鼓声或快或慢。此外划桨的只管划浆,掌舵的把稳舵向。夺标进入高潮时,击桨激起的水花能把整个船罩住,以致岸上观看的群众不见龙舟,只见一团团水雾在江面飞驰,甚是扣人心弦。赛龙舟夺标者可赢得整只烧猪出回村里分了吃。很可惜,广州的珠江河面因交通繁忙,河道挤拥,已有好几年没能在这里举办赛龙舟了。92年曾有建议在白云山脚的麓湖上举行赛龙舟的,也未能实现。好在广州番禹的市桥,近年每年都举办龙舟节,盛况空前,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客前往观看。
⑺ 有没有什么书是介绍广东地理地形土壤的阿
应该有吧,到书店或网店看看吧
⑻ 广东十大岛屿
广东最美十大海岛
1.南澳岛
南澳岛在汕头南澳县,离厦门、台湾和香港都很近,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是广东仅有的一个海岛县。南澳岛上最有名的海湾是青澳湾,还有着“东方夏威夷”的美誉。推荐游玩的最好季节是每年的4、5月和9、10月,除了青澳湾之外,还有比较有名的景点有“金银岛”“宋井”等。
2.海陵岛
海陵岛在阳江市,海陵岛是广东面积第四大的海岛,曾连续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海陵岛最著名的景点有:十里银滩、马尾岛、大角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推荐去海陵岛的最佳旅游季节是夏天。
3.上下川岛
上下川岛在江门,这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3℃,一年四季都适合去游玩,推荐游玩时间是一天。上下川岛中,上川岛有着“南海碧波出芙蓉”,下川岛上有上千株椰树,这两个岛屿隔海相望,都有着浓郁的岭南民俗和绮丽的海洋风情。
4.大辣甲岛
大辣甲岛在惠州,是大亚湾面积第二大的岛屿,有时被简称为辣甲岛,这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海水清澈。推荐去大辣甲岛游玩的最好季节在夏秋两季,大辣甲岛上有三个沙滩,最漂亮的是一个月牙形的沙滩,这里有超多色彩斑斓的贝壳,还有珊瑚礁。
5.内伶仃岛
内伶仃岛在深圳,这里有着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内伶仃岛还是深圳面积最大的海岛。内伶仃岛此前名为伶仃岛,为了和外伶仃岛区分,才更名。文天祥有一句:零丁洋里叹零丁,据说正是在经过内伶仃岛时所作。
6.三门岛
三门岛在惠州,还有着沱泞岛的称呼,地理位置非常好,处于大鹏湾与大亚湾之间,在海中央,以前三门岛是一个军事重地,现在则是一个旅游胜地。三门岛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自然生态海岛之一,而且还是大亚湾海域淡水资源最丰富的海岛。
7.东海岛
东海岛在湛江,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国家和欧洲海陆的交汇处,经济发展迅速,是“湛江新八景”之一。东海岛最有名的景点有:龙水岭、龙海天以及龙海天沙滩,有名的当地特产有民安灶蟹喝东海香瓜。
8.荷包岛
荷包岛在珠海,荷包岛在珠海的西南端,岛内还有八个海湾,荷包岛上会有很多好玩的节目,最有名的可能是照螃蟹,还有丛林探险、沙滩戏水、峭壁观浪、做客渔家等多种项目。因为珠海的气候十分温暖,荷包岛一年四季都非常适合旅游,推荐游玩时间72小时。
9.放鸡岛
放鸡岛在茂名,放鸡岛这个名字非常的有趣,也很容易被记住,放鸡岛一年四季都很适合去旅游,但是夏季是最适合的。放鸡岛还是是茂名市最大的海岛,这里最有名的景点有:鸡头景区、黄金沙滩、海景公园景区、野菠萝公园等。
10.东澳岛
东澳岛在珠海,这里阳光和雨水都十分充足,一年四季都非常适合去旅游,当然,最佳的旅游季节是春秋。东澳岛最有名的景点有:蜜月阁、摩崖石刻、烽火台、铳城、求子泉等。东澳岛上有三大沙滩,南沙湾、大竹湾、小竹湾,其中南沙湾的景色是最好的。
⑼ 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一、《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期刊,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另外,该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现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执行总编为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于2003年荣获第七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的称号。
[编辑本段]二、《中国国家地理》发展史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创刊于1950年,当时整本杂志祗有8页,一年后增至16页。当时的内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及地理调查法、地理教学、地理资料等。 1954年,《地理知识》因发表披露中国国内的工业地理文章,被中国官方认为是“泄密”而遭受重创。但不久后影响消失,该杂志的内容继续扩充,至1957年时增至48页,发行量达到了2万册。 中国大陆的一些科学杂志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击,《地理知识》也不例外,在此期间,《地理知识》发行很不稳定,时断时续,该情况在文革结束后才有所改善。 1998年,该杂志全面改版,页数增至84页,翌年增至100页。 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杂志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随后亦在台湾、香港等地推出繁体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增至148页,并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创刊55周年之际,推出550页的“选美中国”特刊,出版量达到55万册的历史新高。该特刊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乃至出现了部分地区的书报亭出现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情况。 2008年3月,《中华遗产》正式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品牌下的一员。 2009年1月,杂志价格提升至20元,页码加到176页
[编辑本段]三、《中国国家地理》发展思路
192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梅纳德·威廉斯在给主编的信中说:“最痛快的事情莫过于能够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这段话,成了《国家地理》杂志所有记者为之骄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国,《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们也带着类似的激情跋涉于祖国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号杂志以“318国道——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为主打,其主办者称发行量突破100万册。 在杂志社社长李栓科看来,这是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夹缝中,杂志发展再一次强力突围。
内容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办公室内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其办公室靠着经营部门,编辑部则在另一栋楼办公。“编辑部和经营部门是完全独立的,还是那句老话,内容为王。我们很少就一个内容去进行营销,而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的销售。”李栓科说。 “景观大道”专辑带来的成功,印证了李栓科的话。而用编辑们的话来说,为了这个计划中的发行量,整个9月,他们就跟上了发条一样。 说及“景观大道”的策划,李栓科介绍:“我们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国辽阔国土、壮丽山河的象征物,而寻找的结果是,发现大致沿着北纬30度线延伸的长达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是最佳选择。”而为了这个发现,杂志社不但派出了专门的考察队,还邀请了众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分头探访。 “对于一本杂志来讲,最重要的是编辑部,包括背后的专家支持。如果没有打不烂、揉不碎的编辑部,市场运营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随着内容的提升,是发行量和广告价格的增长。 这一路走来,不能不提及去年杂志创刊55周年之际,持续一年之久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与报道。“其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想。”回顾那段经历,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据介绍,杂志社首先组织了一个专家协会组、一个媒体组。专家协会组负责制定详尽的评选标准,跟媒体的合作则是希望在每一个省市都进行评选,“比如广东的一些媒体,组织当地的专家合作,并调动读者参与评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的真实
杂志在近几年获得高速成长,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时地利人和有关”,“改革开放使国力增强,中国人对未知世界有发现的欲望,同时对已知世界也有再发现的愿望。《中国国家地理》就定位于此——讲述社会难点、热点、疑点地理故事,并对科学上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报道。” 据了解,《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从1950年创刊开始,一直是以传播基本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这一定位在当时来说是合理的,也曾有过鼎盛时期。但从1982年开始,在读者市场分化以后,《地理知识》与其他老牌纸媒一样,面临相同的命运转变。 1998年,《地理知识》变身为《中国国家地理》。在改版后的几年时间里,杂志发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繁体版在中国台湾创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说:“我们的选题,就是要向读者传递真正的科学知识。比如沙尘暴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其实很多媒体是在妖魔化沙尘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沙尘暴还能减轻酸雨的危害。这是因为沙尘暴里面的气溶胶物质颗粒,中和了酸雨当中的绝大部分东西。” “另外像全球变暖,正是因为有了沙尘暴的作用,从而大大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对于沙尘暴来讲,靠植树造林来解决更是一个谎话。因为沙尘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气层输送,带到很远的地方。” “而这些也就是我们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学的态度去解读热点问题。把这些内容做好了,发行和广告自然就很轻松了。”李栓科告诉记者,“最关键还是内容,独家视角的内容才是王。我们80%的精力、物力和财力,都是用在编辑部。”
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
能否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是决定传媒存亡兴衰的关键,而这又要以获得关注为前提。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是创刊于1950年的《地理知识》,1997年月发行量约为1万册。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现名,2006年以来期平均发行量稳定在100万册以上。根据该刊总编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释,这是因为他们始终践行了“内容为王”的原则,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销售。 这一思路还大有进一步具体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内容都要经过被关注、认知和解读,其内在价值才能被受众所认识和接受。而受众会注意什么又受到他们既有认识的影响。媒体传递的内容如果既可以归属到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同时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受众的既有认识是诸多观念的有机结合,各种各样的常识是他们构建自己观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实常识原本就是既为公众普遍知晓,又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所谓重构常识也就是用新的观念来替代既有观念的常识地位。由于常识在公众知识的体系架构中具有这样的独特地位,使得对它的重构尝试必然会同时遇到双重境遇:在引来关注的同时也会遭来质疑。重构必然意味着要有所颠覆,而公开地试图对既有常识加以颠覆,本身就足以引来公众的关注。 对于《中国国家地理》而言,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是它的常规战术。例如在它隆重举荐的“中国十大最美名山”中,不仅五岳有四座落选,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头并不是特别响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专号明确表示峨嵋青城并非是典型的蜀山;它们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当期销量明显上升。[1]
[编辑本段]四、《中国国家地理》大事记
1950年 我国老一辈的地理学家施雅风、吴传钧等先生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折实”,在南京创办了《地理知识》杂志,经典由此开始。 1972年 《地理知识》是文革后期中国最早复刊的杂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识》并酝酿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识》杂志新增“卷首语”专栏,由执行总编单之蔷执笔,此专栏成为杂志的亮点。 2000年 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气魄和胆识来展示中华的博大。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会员俱乐部组织了首次“青藏线龙脊行”会员户外科学考察活动,从此,参与会员户外科考的人数每年成倍递增。 2001年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及大陆以外的其他地区发行,成为大陆地区惟一原创并由出版人购买版权发行他种文本的杂志。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建新的发行团队。 2002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国地理纪行》为刊名在日本上市发行,这是中国第一家在发达国家完整落地的媒体。 1月,第一届发行年会召开,发行渠道由原来的40多家增长到70多家,发行市场数量比01年翻了两番。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正式开通,域名为:www.cng.com.cn,网站功能为每期杂志的内容介绍;地理论坛同时开放,简单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国国家地理》首次广告客户答谢会在北京京城大厦举办。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峡”专辑,9月推出“四川专辑”,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仅是CNG“认识中国”的高潮,也为以后10月特辑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8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联合举办“回望阿尔金山20年”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开启CNG联合国内著名主流媒体共同关注原生态保护区的媒体联盟报道。 杂志每月拥有固定会员人数达到1万。 2004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创刊,她的宗旨是: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 2月,《中国国家地理》发行量经bpa国际媒体公司认证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专辑,开始了CNG圈点中国的里程。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川藏线培训。 2005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青藏线培训。 2月—9月,联合全国31个省份的主流媒体开始“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 3月,读者见面会南京站。4月,读者见面会西安站。5月,读者见面会广州站。6月,读者见面会上海站。7月,读者见面会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纪念特刊“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选美中国”特辑创造了传媒界的奇迹,现已被翻译十种外文版本全球发行。 10月23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庆典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宾共飨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会员人数激增到2万6。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南疆培训。 3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杂志广东移动全线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打造了一条属于国人的景观之路。此专辑也创造了高档杂志单期发行100万册的传媒界奇迹。 10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单期发行100万册庆典在北京华联印刷厂举行。 启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校园基金”项目,支持高校环保社团的公益活动。 11月,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开讲。 2007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北疆培训。 1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作为中国移动惟一人文类手机报全国重点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圈点大西北”专辑,用干旱半干旱区的地理概念带领国人重新认识西北。 10月,圈点大西北图片展在北京东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广场巡回展出。 2008年 3月,与中华书局合作发行《中华遗产》杂志。 5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在中国移动平台上线。 6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内蒙徒步培训。 6月,开启“触摸中国”之旅,对中国的八大极限进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专辑》 7月,港澳繁体字版创刊号上市。 7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李栓科先生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与奥运火炬传递活动。《选美中国》作为北京奥组委特选礼品。 8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全新改版,域名正式变更为:www.dili360.com。 9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英文版创刊号上市。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东北专辑”特刊。 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庆典活动。 12月,《中国国家地理》与《辽沈晚报》、《生活报》发起了征集最佳旅游线路的活动 2009年 1月,举办“竹韵人生”摄影大赛的颁奖典礼 3、4月,推出《福建专辑》上下册 4月,中国国家地理联合央视网、央视移动传媒,打造大型国庆献礼活动:新中国成立60年—献给祖国“中国最美的地方”。活动将利用央视网的互动平台,依托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选活动中展示的17大类别114处自然人文景观资料,发动广大驴友参与,分阶段推出评选活动。同时利用CCTV电视平台、央视网、央视公交移动电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及手机及网络平台进行全程推广。 4月27日,举办“我的城市我的家”摄影大赛 5月,举办“花影炫色”、“荒野传奇”摄影大赛。 5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签约摄影师计划启动。 5月,杂志社与Jeep携手启动“寻找中国的Rubicon之路”活动 10月,时逢新中国六十华诞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国家地理》联合中国地理学会推出《发现中国 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专辑 地理学会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华遗产》亦同时推出加厚版特辑《最具文明意义的100个考古大发现--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专辑》,带给读者又一次科学与视觉盛宴。 2010年,推出《宁夏专辑》上下册(2010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