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能统一地理
㈠ 为什么说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中国大一统观念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地形平坦,那时为冷兵器战争,也就是步兵和骑兵,平坦的地形利于马弛骋和步兵移动,因此有利于统一.古人相信“天圆地方”,天下统一
㈡ 我觉得用地理决定论决定论解释为什么中国走向统一是有一定问题的
地理决定论是指认为人物的生活习惯及其文化特点由其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理论。内
如果容说中国最终走向统一是因为:同一个根,来源与同一种文化,同样的历史渊源,从文化的根本上是一样的。相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感和相同的文化思想,最终重新再归为一家,形成统一。那也是可以接受的看法。
㈢ 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自北向南统一全国,极少有能通过北伐统一全国的
中原一带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物产丰盛,财资富足,自古就是中国的核心地带,所以专自古便有属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一旦占据了中原,则兵力、粮资就很容易解决,而且中原一带多平原,适合车骑作战,此地容易练出悍膘悍之旅,得了中原则得天下易也。且中原一带位于中国之中心,北上,南下,西进都为便利。
自唐以后,南方逐渐富足,成为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但是南方多山,人口密度低,直到近代,人口密度也没有达到中原的水平。现在山东、河北(含京津)、河南仅三省的人口就超过三亿,其人口密度仍然明显高于大部分南方省份。
——————————————————————
其实朱元璋也不算是从南向北统一的,因为朱元璋崛起于安徽,从广义上讲也属于中原地带,历史上有许多军事力量从南方崛起,如太平天国,但是没有一个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权。
至于蒋介石实在有些牵强,因为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实际上根本没有统一全国。
㈣ 为什么中国能统一,而欧洲却不能
1、地缘上。
中国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而欧洲是一个开放性结构。
中国造一道长城就可以抵御游牧民族;而欧洲缺少这样的地形。
中国海岸线平直,周围除了日本,也没有强敌。
欧洲海岸破碎,任何地方都可以登录。
地理差异的结果就是,在中国,人民会有这样的愿望,希望有一个强大的集权政府,可以调动国家的资源和军事力量,将兵力投入到北部防线,抵御外族的入侵。
欧洲因为地理的因素,即便有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也很难面对强大的外族。衰落的罗马帝国尚能抵抗北部森林中的野蛮人,而一旦更可怕的战争疯子跨越中亚草原而来,就只有束手待毙的份了。
2、水源。
文明必然发源于水源,中国古代文明,就是依靠长江大河而来。这两条水,并行,而且相隔不远。
欧洲的河流分散,不利于民族聚集。
3、文字
中国文字几千年没有变化,诗经,你看起来也算朗朗上口。但是欧洲文字荷兰人跟德国人同源,几百年间就彻底分成两个民族、两种语言。
4、民族
中国只有1个民族,欧洲就太多了,拉丁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就三分天下了,再加上凯尔特人、希腊人、马札尔人、保加尔人。
日耳曼人也更是细分为了:法兰克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底人。
5、制度
封建制度是比较落后的制度,中国从2000年前就大一统,而且衍生出大杀器“科举”“文官”制度。由于有着这一批懂得统治和管理之术,又对道德有着极高标准(至少从理论上而言)的文官阶级,可以保证皇权的高度稳定性。
6、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世界只有一个中心,一个文明,就是中国和中华文明。甚至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中原。自然大一统深入人心。
而欧洲,文明太多。
希腊算文明了吧!不说虚空中的大西洲,希腊东面有个更加文明的古埃及。
罗马算文明了吧,不算埃及,下面还有打都打死不的迦太基。
所以,欧洲人自古以来可以接受“你我两国是平等的”这种想法。认为两国可以容忍对方,就没有必要统一。勉强统一在欧洲人看来,不太和谐,所以才可以接受长期分裂。中国反而觉得越统一越和谐,和这个“天下”观念非常有关系。
㈤ 中国分裂后为什么总能统一,而欧洲却不行
本人历史不算太好,只提出几点
1.欧洲各地方民族不同,这使语系也有所差别。回西欧主要答是日耳曼语系与拉丁语系。东欧主要是斯拉夫语系。还有像芬兰一样差别更大的。比起汉语的表意性是不足的。
2.欧洲也不是没有努力统一过,有几乎统一西欧的罗马帝国,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包括拿皇与元首的扩张,都是想统一欧洲的体现。
3.文化差异:拉丁文化,日耳曼文化,希腊以及继承她的罗马文化.....等等。
4.地理因素:欧洲的地形比起中国来不利于统一,欧洲这种开放的地形使欧洲人不得不
时刻警惕外来势力的入侵。两位上帝之鞭恐怕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使欧洲人没有像中国人一样迫切渴求统一。此外,英吉利海峡与俄国广袤的领土也是阻碍。
fin:中国资源聚集在中原,而欧洲资源较分散。从气候看,中国气候温和,而欧洲不是地中海气候,就是海洋性气候。更别提俄国高冷的气候。
㈥ 地理和经济便于割据的中国为何一定要统一巨大疆域
自秦汉起历代封建王朝都以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使命,然而在最早的东到东海、西到嘉峪关、北抵长城、南到南海的广袤政治地域上,甚至更进一步将西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纳入控制范围,并非易事,不论是战争成本、物力成本还是管理成本都十分高昂,往往一统之后便不得不休养生息。
正是在这两个内外机制的作用下,尽管中国的地理地形以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很难产生大一统国家,也由于黄河泛滥和严重北方边患问题而让中国人必须采取“抱团守一”的方式去应对,而事实证明,中国分久必合的大一统状态是最符合中国人利益的。
㈦ 为什么中国会成为大统一的国家,而欧洲却是分裂成许多小国
其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王朝——夏朝曾给华夏民族子孙后代烙上了“四海即一家”的文化传承。其二、中国的众多辽阔的大平原就决定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百姓都渴望国家统一和稳定,渴望国强民富。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客观决定主观,经济决定政治,这就是其中一例。
中国的历史。华夏民族的原始人类从树林里来到了广阔的平地上来生活(由于地震、山火或其他天然灾害),他们逐渐适应平地上行走,也习惯了在平地上耕种和饲养野生动物,学会制造简单工具,也学会有简单的语言进行交流,他们逐渐聚居在一起,互相协作农业生产,互相交换劳动成果,共同对付外敌侵犯。
农业的劳动,不但促进原始人类的大脑发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创造出比以前打猎更多的食物(粮食),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这时,华夏族人口得到第一次迅速膨胀,在黄河流域中部(现河南大部分地区,这里有大片的松软的沙土平原,最适合耕种),就形成许多个原始部落。
l此时,中国大概正处于新、旧石器的两个时期,史称“夏朝”。夏朝各原始部落各占据一地,各自善于生产各种农产品,如:甲部落适宜生产小麦,乙部落善于种植水果,丙部落能制作草绳,丁部落能生产大量蔬菜等等。部落之间关系有点像前苏联的联邦制,各部落平等相处,互相通商通婚,并且他们协商产生一个有能力的部落联盟酋长,处理各部之间的矛盾。这个联盟酋长必须是身先士卒,英武雄壮,智勇双全,他必须得到各部落首领的认可。这样更换领导人的方
尧、舜、禹都做过联盟酋长,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特别是禹,为了治理黄河泛滥,为了各部落百姓能安居乐业,他三过家而入,任劳任怨,克已奉公,经长期的艰苦努力,终于治理好洪水。此时,华夏族的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农作品日益丰富,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河南地区就形成大大小小城镇。
禹的儿子启由于私欲膨胀,废除禅让制,杀掉继承人,独占整个河南平原的经济利益,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用武力统治各部落,实行“家天下”的世袭制。其实此时,夏朝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国家,夏启就是夏朝第一个的大王,皇城就在河南省内。
朝的建立,使华夏民族第一次在潜意识里有了“各部落是一个大家庭”的概念,每个人认为了自己正处于世界的中心。这种潜意识就像华夏民族的血液,流荡于历朝历代的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体里,代代相传,源源不断。不论以后的朝代如何分裂和混乱,当乱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有众多英雄豪杰涌现,去实现国家的统一,去实现祖先的共同愿望。
就算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争霸时期、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和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等黑暗的岁月里,那些乱世英雄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去统一全中国,偏安一地终究是自认为窝囊。
中国夏朝,为后世树立一个典范、一个理念,就是四海即一家,分裂了就不完整,就有遗憾,会不甘心。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征程,中国人已经形成国家“大一统”的民族心理。
因为中国有大量的平原,华夏民族就能在上面耕种,生产大量的粮食产品,汉族人口得迅速的增长。土地资源和人口资源可是大宝贝呀!哪个帝王不喜欢,哪个枭雄会任意抛弃呢?
所以,上到帝王,下到平常百姓,都视土地资源为珍宝,那么国家的“统一”,就成了民族的共同的愿望,就成了国家稳定和繁荣的标志。
现在,我们来看看欧洲情况。欧洲的地理面貌特征是丘陵和山区为主,很少有大平原,加上欧洲处于北回归线以上位置,冬天经常冰封,异常寒冷。这种的地理面貌和气候条件,就决定了欧洲不适宜大面积的农业耕种,不能生产大量的农作物,从而决定了欧洲的必然是地广人稀的状况。古欧洲人没有大平原来耕种,主要靠游牧和山区种植为生,他们主要吃的是肉类和奶制品,民族性格也比较强悍,喜欢逞强斗狠。
早期的欧洲,城与城之间的战争,战争胜利者大多数都是把战败方实施屠城,不但把国王和王室赶尽杀绝,普通民众也不放过,整座城没有一个活口,就是一座死城。
为什么欧洲有这种情况?中国却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欧洲胜利者只限强盗思维,他们只要一次性抢夺财宝,从来没有想过要统治败国的民众。况且败国没有大平原,也没有大量的粮食,所以百姓就没有被活下去的理由。
这里就不得不提欧洲那众多消失的、曾创造出灿烂文眀的古国,如古巴比伦等。那些古国从此从地球上销声匿迹,其创造的文化也随之灭绝,就算现在发掘出这些古国的文字,人们已无从破译。为什么?因为古国的传承人一个不留下,统统被侵略者屠杀了,又怎么可能不出现文化断层呢?
在古欧洲大陆上,乱世英雄就像一群土匪,打败一个城,就抢一城的宝物,就杀一城的百姓,在这些强盗的意识里认为:这些城,这些国我不要,我们要的是财宝,不是城池和百姓。他们烧杀抢掠之后常常就溜之大吉,根本不会留下来经营国家,也不会去治理异族百姓。
欧洲人的这种文化心理,归根到底是由欧洲的地理面貌特别所决定的。因为欧洲没有大平原,就没有大量的粮食储存,就没有大量的人口创造更多的财宝,战争胜利者只要财宝和粮食,而百姓没有大量的粮食可抢,那就只有屠城了。
中国的人口为什么是世界最多?为什么欧洲人口那么少,也不愿意生育?为什么众多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没有出现文化断层,而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国都出现文化断层?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中国特有的地理面貌去解答。
现在,有些人认为因为中国文字具有很好传承性,才使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没有被外族灭绝,我是不认同的,他们没有从中国的客观地理现状去分析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所以有失偏差。
㈧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都是北方统一南方
中国北方与中国南方是指中国内部的两大块约略性的区域。中国地理以秦岭至淮河线为界,将中国分为南方和北方。
南方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区。北方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历史上的中,国,统,一:多是由北向南,仅有两次短暂的统一是由南向北,但都在随后的内,战,中被北,方,政,权取代。
战国末期秦始皇消灭六国。
汉朝汉高祖刘邦击败楚国项羽结束楚,汉,战,争。
西晋消灭东吴统一中国。
隋朝灭南朝陈,结束南北朝中国南北方分立状态。
北宋取代后周,从北方开始逐步消灭了盘踞在南方的诸,多,政,权,结束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明朝初期结束蒙古元朝末期中国各地的分裂局面。
北,伐,后,蒋,中,正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中,国。
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国,共,产,党由北向南击,败,中,国,国,民,党。
据历史记载,北方的中原一带是中华民族的诞生地,西晋时期的永嘉之祸导致北,方,大,家,族迁移到南方江东一带,这些家族中最大的为王,谢,袁,萧等家族,而普通的平民因为没有巨大的家产需要迁移,只带上自己的衣服,帽子等必须用品,所以此次大迁移也称为衣,冠,南,渡,此次迁移给中国的将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北方人带到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之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从中原一带迁到了江东,江东因为其影响,渐渐的而成为了江南。
在经济上,历来是北方经济超过南方。一直到唐末经济重心南移,至宋代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宋以前,南北对峙中北方取胜主要依靠的是经济上的优势。而宋以后,则除了经济因素外,更多的有其它的原因。其中地理因素是很重要的。
南方物产丰富,大都是鱼米之乡。在对峙与割据的时期,南方由于地形复杂,容易出现割,据,一,方的偏安小朝廷。北方地形开阔,容易形成较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北方归一,形成大,规,模的军事力量,长驱南下,南方偏安的小朝廷往往无力抗衡。
一个地域能否兴起强大的社,会,政,治,力,量与这个地域的民风、社,会,文,化,特,色及其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关中地近西戎,风俗劲勇,民皆习战;自商鞅变法,秦人以耕战为本,遗风流披,影响深远,形成了与东部地区迥然相异的社会风尚,秦汉时期即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说法;北朝后期,鲜,卑,军,事,贵,族与北,方,汉,姓,土,族结合,形成集团势力——关陇集团,关陇集团成为西魏、北周、隋和初,唐,统,治的基础。河北自战国时起便一直是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重地,河北劲悍习战民风的形成与这一点有很大关系。自赵武灵王改,制,胡服骑射,河北精兵,为天下雄。另一方面,河北的政权相当大一部分是由起自塞外的游,牧,民,族所建,这些生长、生活于马背上的民,族,男子皆精于骑射,是天生的战,士,平时游,牧,驰,猎,战时出,征,打,仗;而且,那些人据塞内的游,牧,民,族大都能够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这样,新,兴,民,族初起的锐气、游牧民族宜于征,战的天性和对于汉,族先进文化的接受,几个方面相结合,所形成的力量至少在军,事,上令汉,族难与争锋。东南政,权多为乔迁政,权,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正朔所在和中原先进文化的保全者,这样,在东南地区与中原之间没有那种地方文化与中心文化区之间的差距。中原先进的社会文化遂构成东,南,政,权的重要基础。在北方沦亡之后,乔迁到东南的政,权大多能凭借这一点整合南,方,社,会,保有江南半壁江山,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中国的疆域南北跨度很大,南北方气候、环境及人的习性差异较大,遂使南北双方,军,事,特,长,上也有很大差异。
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射,猎为业,男子皆精于骑,射,平时游,牧、驰,猎,战,时,出,征,可谓兵民合一;在战,略,战,术上,以远,程,奔,袭、骑,兵,野,战见长;注重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人自为战;生长北方,性习温凉,不耐暑热,故其对南方的作战主要是在秋冬时节。秋冬时节,秋高马肥,大地坚净,利于骑兵驱驰。
南方汉人以农耕为业,其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对水利的利用是其社会的主要特点。其治,军、用,兵亦与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上的特点相适应。治,军以组,织、秩,序和纪,律见长。历史上的南方比较著名的军,队如北府兵、岳家军、戚家军、湘军都是以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见长。在战,略,战,术,上,注,重,谋,略,讲,究,部,伍,阵,法,善于利,用,城,市作为据,点,防,守,利用平原地区的江河水道来进行运输。建立水,师。南方对北方的主动用兵主要是在春夏时节。春夏时节,正值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季,江河水涨,便于利用江河水道进行人力物力的运输、投送。
南北双方可谓各有所长,各有千秋。鉴于中原地区的气候和地形上的特点,南北双方在天时和地利上都可谓利弊半参。利于南方者不利于北方,利于北方者不利于南方。双方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对方的短处。
在南北对抗比较稳定的时期,双方往往达成一种均势。双方之间的对,抗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某条中间线上稳定下来。任何一方只要越过这条中间线便会面临大的困难,也会遭遇大的抵抗。这条中间线,在东部地区通常是淮河。尽管南方势力偶尔能远达黄河,北方势力有时也能饮马长江,但双方大致在淮河一线稳定下来;在西部地区,则通常是以秦岭为界。
东南的防,御,格,局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南北对抗,南方主要是依托长江和淮河。南方一些军,事,重,镇的形成,都是以此为基础的。长江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下连吴越,纵贯东西,延绵数千里,上下游之间相互呼应,使整个南方地区的形势得以完整;另外,长江本身即发挥着对抗北方铁骑冲击的天堑作用。南方在长江沿线置列有一系列军,事,重,镇,扼守长江的几处要点。古代长江下游易渡之处有二,一是采石渡,一是刮洲渡,分处建康(今南京)的上下游。建康方面也加强对两处渡口的防守。在这两处渡口的南岸,分别有京口(今江苏镇江)和采石,北岸分别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和历阳(今安徽和县),都,置,兵,戍,守,立为重镇。淮河与长江相表里,发挥着双重的屏障作用。经营淮河兼有防,守和主,动,进,攻两层战略意义。历代保据江南者,对于淮河与长江的这种唇齿关系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 守江必先守淮”的议论亦随处可见。南方在淮河一线也置列有一系列重镇,主要是扼,守淮河支流与淮河的交汇口。在淮西,主要是钟离(今安徽凤阳)和寿春(今安徽寿县),在淮东,主要是山阳(今江苏淮安)和盱眙。寿春正对颍口(颍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挡颍河或淮河上游方向的来敌;钟离正对涡口(涡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挡涡河之冲。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是泗水,古代泗水自山东南流,在淮安附近汇入淮河。淮泗水路自古为南北水运交通要道,山阳和盱眙即控制着泗水方向的来路。在泗水方向,若取更积极的态势,还可以经营彭城(今徐州)以图北方。随着南北力量的消长变化,其攻守之势也随着而变化南方强,盛时,可以前出淮北进取中原;南方衰弱时,则往往退守长江;南北势均力敌时,则往往以淮河一线为对抗前沿。
黄淮平原是南北交兵的主战场。这一带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既有旷阔的原野,又有纵横的江河水道。秋冬时节,大地坚净,旷阔的原野宜于北,方,铁,骑,驱,驰,利于北方发挥其骑兵野战的特长;春夏时节,江河水涨,利于南方发挥其水,战和守,城,战的特长。因此,无论从时机还是从地利上,双方都是利弊半参,因而易于陷入一种拉锯式的角逐之中。
当时南方所依据的地理优势只是江淮防线。而守江则莫如守淮,守江必先守淮。一旦北方势,力突破淮,河,防,线,则南方只能依,靠,长,江,防,御。而长江漫长的江边不可能处处置,兵,戍,守。也就是说长,江,防,线必须依托于淮,河,防,线,一旦淮,河,失,守,则长江必不可保。而对于北,方,势,力来说,攻破淮,河,防,线并不必登天还难。而且在淮河的平原地区则更适合北,方,骑,兵的优势的发挥。
不仅如此,南方的乔迁政,权本身又是为强,敌,所,逼、被,迫,迁,徙的产物,故不免有偏安和不思进取的特性。历史上,立足东南的政,权多以北伐、收复中原为口号,但真正北伐成功的却极少。立足东南的政,权大多能统一江南半壁江山,与北方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很少能统,一,天,下,便跟乔迁政,权的这种特性有关。
宋代胡安国曰:“建康以三吴为东门,荆蜀为西户,七闽、二广为南府。”要保证南,方,政,权的安全,则万不可忽视东,南,防,御,格,局。东,南,防,御,格,局主要是江淮防线。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广大的西南、中南地区。南,方,政,权要稳定,则必须要依托于整个南方地区。不仅要利用闽广的资源,更要注意荆蜀地区的防,御,作,用。西边有秦岭大散关防线,再往西南则有蜀地,湖北地区又有襄樊防线。所以南,北,对,峙,时,整个防,线就有秦岭大散关、蜀地、襄樊以及江淮等防,线。这些防线缺一不可。南,方,政,权只有保证四个防,线都安全,才能保,证,政,权的安全。这就是为什么南宋偏安如此之久,而最后亡于蒙,古之手的原因。因为南宋虽偏安于东南,但是西南、中南地区仍在。有此防,线,南宋初年才能有北,伐。但是后来大散关失守,整个南,方,防,线,屡,遭,攻,击,后来蒙,古,灭,西,夏,并关中、蜀地,下襄樊,才从西边攻入东南,灭亡南宋。
偏于东南的南,方,政,权总的来说有两道防,御,线。大的防,御就是上面所说的以整个南方地区作为防御区。小的防,御则是利用东南地区本身的水,网,密,布的特,点,牵,制,敌,人。比如南京,则利用本身周围的有利的地形。北有长江,西边有安徽,东边有紫金山、牛首山等。但是依靠小的防,御只能在短期内牵,制,敌,人,并不能长久。若要久安,则要着眼于全南方地区,实行大防,御,政,策。
北方统一南方依靠的并不仅仅是经济上和地理上的条件。最关键的在于人心向背以及政,权,内,部建,设的问题。如果政,治,清,明,百姓和睦,则任何险阻都不是险阻。纵观历史,北方之统一南方都满足了以上的几个条件。
㈨ 为什么中国总能在战乱后实现统一,而欧洲却不行
“千古一帝”秦始皇,欧洲没有,只有一些被吹上天的拿破仑之流。
中国和欧洲所存在的意义,一个本质上就是国家,而一个仅仅只是大洲,要说没可比性吧,他还真的有。何出此言呢?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春秋战国开始的诸侯割据形势一直延续至今的话,那中国大陆不就像欧洲一样,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了吗?
再来看现今的欧洲,恰恰和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样群雄割据,虽然拿伟大的军事家破仑也曾想要打破这种局面,但这种用武力换来的统一,经不起岁月的洗礼,终究还是会被打回原形。
于是乎西方人便很费解:为什么跟欧洲大陆面积差不多大的中国都能实现统一,而欧洲却总是四分五裂?
首先要给大家说明下,欧洲面积和中国差不多的问题?仅仅俄罗斯一国的领土面积就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确确实实是属于欧洲国家这没问题,但大家不要忽视俄罗斯的绝大部分领土其实是属于亚洲的。这样算来的话欧洲的实际面积大约1016万平方公里。
欧洲人眼中的自身优势:
与我国历史上大规模农民武装起义相比来看,欧洲历史上农民起义不仅规模不大而且次数也是屈指可数,比如1524年欧洲的闵采尔农民起义,其规模只有三四万人,还不如现在的一场示威游行,跟大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相比的话还真是无法相提并论。
同样,无论是秦朝的陈胜吴广揭竿起义、隋朝的农民武装起义还是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掀起了巨大波澜,造成了严重的会社的动荡;而欧洲的闵采尔起义,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是最终以帝国军以伤2人亡4人为代价被平定。这能叫武装起义吗?这也就能从侧面看出,欧洲的农民起义军根本无法与正规军抗衡,更无法造成分裂割据。也就是说不是他们不想把事情闹大,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早在公元前510年,欧洲便开始了统一的尝试。但可惜,都以失败告终了。
而在反观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大规模战争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但最终还是会回归一统。于是欧洲的专家便开始分析中国的优势:诸如有统一的民族啊、文化啊,地理位置优势等等。
但从整体来看其实欧洲专家们的概括的并不完全准确,统一的语言文字是有秦始皇统一后才开始逐步实现的,至于人数最多的汉民族,那更是汉朝才诞生的局面。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总是能让中国完成统一呢?说的接地气一点:其本质是大一统思想。
首先要大一统思想并不是秦始皇时期才诞生的,早在《春秋经》中就曾写道:“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解释道:“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所以,统一六国不仅仅是始皇帝的夙愿,换成齐楚燕韩赵魏的任意一国,只要具备相应的实力,他们也会像秦始皇一样要统一六国。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农民起义的这个问题。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的确不少,朝代更替也相当频繁。但有本质上一点最重要的,那就是无论是谁做到了皇帝这个位置,都有一个统一的梦,无论是明君、昏君亦是如此。
宋徽宗应该不少朋友都知道,他可谓是昏君的代言人。但就连他也时刻想着要收复幽云十六州,“混一寰宇”。就连被汉化的匈奴人刘渊都要在诏书中感慨:“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
也正因如此,我国在遭遇名族内乱或蛮夷入侵而导致分裂之后,要不了多久,很快就会重新恢复一统的局面,而欧洲则截然相反。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随机问一个欧洲人:你赞同你的家乡独立吗?或许会得到两种不同答案。但如果问一个中国人,只有一种回答:“喂,妖妖灵吗这里有人装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