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区域地理
⑴ 中国区域地理的分区
东北: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东北区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东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三部分)、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华北。
西北: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地理概念的“西北地区”是指“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是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之一。
华北:一般指中国北部2省2市1区所在的区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主要有丘陵、平原、山地三个地形带。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华北地图气候。地理意义的现代华北指的是和黄土高原,南起秦岭—淮河,北至长城—燕山。
华中,自然地理上狭义指中国秦岭、淮河西部,南岭以北,巫山、雪峰山以东的长江流域地区。行政上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广义华中还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宁夏、内蒙古南部、四川东部、重庆、贵州等在中国版图中部的地方。
华东: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一般狭义指中国东部6省1市(包括台湾省为7省1市)所在的区域,包括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和上海市、台湾省。广义华北包括狭义华北和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1950~1954年曾为一级行政区域。地形以丘陵、盆地、平原为主,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华南:自然地理广义上指中国淮河、秦岭以南地区,而根据现在的行政区划,最狭义的华南仅包括广东(包括东沙群岛)、广西、海南(包括南海诸岛)、香港和澳门五省区。华南地区位于我国最南部。北与华中地区相接,南面包括辽阔的南海和南海诸岛,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隔海相望。西南界线是我国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边界。
西南:自然地理区划上包括现在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以及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广西北部。西南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形成发散状的分布。
东南: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华东)的南部,包括浙江、福建、台湾三省。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10+2+2"是西部地区的最新定义.中国西部由西南五省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市(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
⑵ 有谁上《中国区域地理历史》这门课
书名:中国区域地理 作者: 韩渊丰/张加恭/张争胜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6136502 出版时间:2009-7-28 《中国区域地理》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位置及行政区城、区域特征、区域演化、区域划分、区域人口与文化、地表资源与开发、陆地矿产资源与开发、海洋资源、区域联系与流通、城市区域分析、区域发展11章。它改变了我国区域地理传统研究的自然、经济、文化“三分割”和要素(部门)“拼凑”的体系,在学科体系开拓创新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位置与行政区域 第一节 中国区域位置与疆域 一、区域地理位置 二、中国的疆域 三、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化 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 一、行政区域的划分原则 二、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 三、中国行政区划现状 第二章 中国区域特征 第一节 拥有号称“世界第三极”的多山国家 一、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 二、自青藏高原逐级下降的三大阶梯地势 三、与高原隆起同时发生的差异运动造成起伏大的多山地面 第二节 强盛季风环流与亚热带、温带自然环境 一、强盛而完整的...
如果认为我回答的好记得给赞哦。
gtgvyjmfxs38201478102016-12-23 11:19:42
⑶ 中国地理的区域划分以及所属省份
中国一般分为七大地理地区:
1、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3、华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
4、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6、西南(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7、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中国的区域地理扩展阅读
中国地理区划可以认为是国家地理区域划分的简称。地理区域划分首先是把全国国土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全部国土区域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块,以便进行地理、气候、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于中国疆域的宽广,从地形、气候、人文、经济和政治各个角度分析,有各种类型的地理区域,各种地理区域类型可以划分为自然带、亚地带、自然大区、自然区等等亚区。
四大经济分区: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中部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
西部地区(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⑷ 中国区域地理的概况
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北方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与西北地与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答案补充 北方地区:概述:北方地区指我国东北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汾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文化:北方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农作物: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矿产:煤、铁、油等 答案补充 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不凡。面积约占全国的1/4,人口约占全国的55%。本区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农作物: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矿产:铜矿、钨矿、汞矿、锡矿、锑矿、铅锌矿。 答案补充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概述: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青藏地区的主体是由“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宗教:藏传佛教。地势:山岳纵横,冰川广布,交通十分困难。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
西北地区: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4%。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牧区作物:肉、奶、皮、毛等;矿产资源:稀土矿、镍矿、煤、石油、褐煤。
⑸ 中国区域地理包括哪些内容
1.区域的认定
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
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通过阅读“背景”材料(地图的、图表的、图像的、文字的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的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2.区域的比较与分析
试题以地图、示意图、图表、资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气象、资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内容,也有【政区、人口、城市、农业、农产品、工业、工业品、环境与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与发展】等人文方面的内容。题目要求考生对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回答相关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比较、分析,是运用题目提供的信息或“条件”,针对题目的设问,进行信息组合、明确正确选项进行认定的过程;是针对设问,进行知识整合、组织答案的复杂思维活动。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的比较、分析;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特征成因的比较、分析;区域差异的认定、比较与分析。在区域比较、分析过程中,往往要运用高中地理学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关的理论。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要求 区域地理的复习,具有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特点,又有综合性的特点。高三复习应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从区域出发是指,在高中地理复习之前先安排复习区域地理,也就是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这时的复习突出基础性和常识性,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界线及重要的区域特征,为系统地理复习打下基础。如高考说明中所要求的我国和世界八个国家的位置、范围和轮廓以及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及其穿越的地区和国家等。回到区域主要是因为区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由多个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尤其是地理选修下册,就是以中国区域为背景进行国土整治。因此区域地理自然成为高考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高三复习以区域作为综合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综合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构建师生“脑中的地图”
在刚刚开始复习地理时,学生常常会忽视使用地理图表,只对教材上的文字感兴趣。而在地理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共34幅)。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使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尤其是复习有关经纬线、时区计算、太阳高度角和中国、世界区域地理的分布、气候等内容时,图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大量地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2.运用地图,“认识”区域
复习区域地理,要紧的是建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各区域的空间观念。把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要运用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还要明确地理事物空间发展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运用地图,“认识”区域的复习宜细不宜粗,中国地理总论和分区的复习,世界地理总论和分区及重点国家的复习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经纬网的空白图上进行填图训练。要求学生能做到区域不论大小,内容不论详略的区域图都能正确认定。
3.突出区域特征及差异的复习
区域地理复习也要依据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结构,全面地、系统地进行复习并突出“主干”内容的掌握。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各个区域之间明显存在的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必须突出的重点。
4.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对“热点”问题较为关注,高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国家出台的许多重要方针、政策、区域开发中许多重大工程都没有编人教材,但这些重大的“地理时事”均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出现。比如西部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内容,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在国外,一些重要的“国际时政”内容,一些“热点地区”也应是区域复习时密切关注的内容。
建议考生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电视节目,及时关心国内外大事。
5、专题复习,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根据具体情况,专题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就可以设立专题。可以是知识归纳性的专题,如“湖泊”、“岛屿”、“最”等,也可以是方法技能性的专题,如“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图象分析”专题等。
我们可以把专题分为陈述性的专题和练习性专题两类。部分因学生能力所限归纳起来有困难或太费时间的专题,教师可以将知识以陈述性的句子写下来,印发给学生。而大部分的专题,应以练习的形式给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精心编制题目或提示,学生归纳,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更显著。在这些专题中,应体现地理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动手,熟练掌握运用必要的地理技能,并在动手的同时加深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练习题要精选
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考生要对所做的练习题目进行精选(建议任课教师帮助选择)。
所选题目应该是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注记清晰;题目的答案准确,表述规范。
在综合复习阶段,教师需有针对地编制一系列的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不易过深,过难。及时讲评练习,查缺补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调整心理素质,提高应考能力。
考生做练习要强调实效,要通过做练习题检查自己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具体的内容分析 (一)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和民族
命题趋势走向
⑴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⑵国土构成:领土面积和疆域的四至点;领海、内海和国家管辖的海域;主要的半岛、岛屿、海峡及分布
⑶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⑷行政区划: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置,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⑸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命题时,往往将这部分知识与地形、气候、交通线、工农业生产、商业和旅游业等结合起来考查;同时还常作为时政热点的切入点,考查与政治、时事历史与今后规划发展的有关问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中国的地形和气候
命题趋势走向
⑴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势阶梯划分及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
⑵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如地势阶梯界线、河流流域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区界线、温度带界线、一月0℃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山脉等等
⑶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各类地形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⑷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⑸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温度带
⑹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干湿地区
⑺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⑻主要灾害天气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⑼天气预报知识
⑹ 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是什么
《尚书·禹贡》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写成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内命名。它是介绍湖北容地理的最早的地理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
地理著作禹贡
《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属于《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对其作者说法不一,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顾颉刚认为出自战国时秦国人之手;此外还有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
《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
⑺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
中国四大区域: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形区域。
四大地理分区依据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7)中国的区域地理扩展阅读: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中部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
西部地区(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⑻ 中国区域地理
书名:中国区域地理
作者: 韩渊丰/张加恭/张争胜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6136502
出版时间:2009-7-28
《中国区域地理》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位置及行政区城、区域特征、区域演化、区域划分、区域人口与文化、地表资源与开发、陆地矿产资源与开发、海洋资源、区域联系与流通、城市区域分析、区域发展11章。它改变了我国区域地理传统研究的自然、经济、文化“三分割”和要素(部门)“拼凑”的体系,在学科体系开拓创新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位置与行政区域
第一节 中国区域位置与疆域
一、区域地理位置
二、中国的疆域
三、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化
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
一、行政区域的划分原则
二、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
三、中国行政区划现状
第二章 中国区域特征
第一节 拥有号称“世界第三极”的多山国家
一、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
二、自青藏高原逐级下降的三大阶梯地势
三、与高原隆起同时发生的差异运动造成起伏大的多山地面
第二节 强盛季风环流与亚热带、温带自然环境
一、强盛而完整的季风环流
二、水热同期而复杂多变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三、夏涨冬枯且多沙善变的河川
四、古老错杂的亚热带性自然景观成分
.第三节 通用汉文、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通用汉文的人口大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三、经济迅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章 中国区域演化
第一节 中国地体形成
一、古老陆核
二、古生代我国北部区域构造演化
三、古生代我国南北陆体的拼接
四、我国西南区域的特提斯洋系列演化
五、中新生代我国东部沿海的构造演化
第二节 第四纪中国环境演化
一、新生代初的环境背景和第四纪气候波动的标志
二、第四纪中国自然带的变化
第三节 全新世环境与新石器文化
一、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后的变化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
第四章 中国区域划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一、中国自然区划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二、中国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大势
三、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四、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五、任美锷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第二节 中国农业区划
一、中国农业区划的意义和研究过程
二、中国农业生产地域分异大势
三、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中国农业地理区划》方案
四、全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委员会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方案
第五章 中国区域人口与文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
一、中国人口的发展
二、中国人口区域分布
三、中国人口的构成
第二节 中国民族
一、中国的民族组成
二、民族风俗的区域特征
第三节 中国汉语与汉字
一、汉语的特点?
二、汉字
第四节 中国区域文化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与区域格局
二、北方区域文化
三、南方区域文化
四、西部高原的藏文化
第六章 中国地表资源与开发
第一节 土地资源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丰度
二、耕地资源
三、林地和草地资源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
一、淡水资源
二、水能资源
第三节 气候资源
一、气温资源
二、大气降水与干湿资源
三、太阳能与风能资源
第四节 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二、动物资源
第五节 地表资源的农业开发
一、地表资源农业开发的意义和原则
二、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布局变化
三、种植业区域开发
四、林业开发
五、畜牧业开发
六、淡水水产的开发
第六节 地表资源的工业开发
一、食品和卷烟工业
二、纺织工业
三、服装、家具、造纸等工业
第七节 地表资源的旅游业开发
一、地表资源的旅游价值
二、地表资源的旅游开发
第七章 中国陆地矿产资源与开发
第一节 中国陆地矿产资源成因的区域特性
一、中国陆地矿产资源的区域特征
二、中国若干重要的成矿区域类型
三、中国若干重要成矿带
四、中国若干典型超大型矿床
第二节 地下矿产的工业开发
一、钢铁工业
二、有色金属工业
三、煤炭工业
四、石油工业
五、建筑材料工业
第三节 地下资源的深加工
一、电力工业
二、化学工业
三、机械电子工业
第八章 中国海洋资源
第一节 中国海洋区域
一、海域大势
二、海洋区域
第二节 海水性质及其开发
一、海水的温度及温差发电
二、海水的盐度及化学资源开发
三、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
第三节 海水运动及海面能源
一、海流
二、潮汐
三、波浪能
四、海面能源
第四节 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
一、我国海洋鱼类资源
二、虾蟹贝藻类资源
三、渔场和养殖海域
四、近年海洋水产业水平与构成
第五节 海陆交接带资源与开发
一、滩涂资源
二、海湾旅游
三、海上运输与港口
第六节 海洋矿产资源
一、石油和天然气
二、滨海砂矿
第九章 中国区域联系与流通
第一节 区域交通联系构成
一、交通结构
二、铁路
三、公路
四、内河航运
五、航空
六、管道
第二节 交通综合网络
一、综合运输体系的意义和成就
二、网络通达度
三、网络骨架干线
四、网络枢纽
第三节 区域流通
一、信息流通
二、商品流通
三、区域商品流通的世界性
第四节 区域交通发展前景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交通的需求
二、高速交通网的发展
三、沿海港口建设
四、区际综合运输通道布局
第十章 中国城市区域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过程
一、中国城市发展与分布
二、中国城市化过程
第二节 中国城市分布与职能
一、城市等级规模与分布环境
二、城市密度与集聚区
三、城市形态区域类型
四、城市设施水平与职能组合
五、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的区域中心意义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趋势
一、国际大都市的建设
二、大城市连绵带的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与城市郊区化
第十一章 中国区域发展
第一节 中国区域发展问题
一、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过程
第二节 中国区域协作发展趋势
一、中国区域协作发展的必然性
二、国家行政部门提出的经济协作区
三、地方行政部门及企业自动组合的经济协作区
四、从西南四省区五方的经济技术协作看区域性协调发展
第三节 中国区域发展研究
一、中国区域发展研究现状
二、近20年来中国的区域发展方案
三、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的思考和期望
⑼ 中国区域地理的划分
中国区域地理,其划分从各个时代、研究重点、综合性与可比性考虑,存在多种多样的划分方式,每种方式主题和重点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