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認識區域
㈠ 如何整體把握初中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教學實錄
並輔以案例進行分析說明。
區域地理是高中新課程必修三的主要內容,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共同組成了高中地理課程的三個必修模塊,是中學地理教學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必修三是在學習了必修一、必修二有關地理環境的組成、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及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人地關系、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就區域可持續發展進行的綜合分析的學習過程。因此,必修三是依託具體區域案例,培養學生學會綜合分析、應用的能力。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是地理學的核心問題,而認識這一關系則需要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上,因此進行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時需要考慮到與必修一、必修二的聯系,同時突出區域地理特點及教學價值,需要對這部分內容有整體把握。
高中新課程必修三區域地理包括兩部分內容,「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可持續發展是目標,認識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是基礎,只有在認識區域內地理環境、人類活動及其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才可能採取適當的策略,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進行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時,需要將這兩部分內容聯系起來進行單元教學設計,通過依託具體區域,分析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是本部分教學設計的主體思路。
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定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一般來說,教學設計的基本過程包括教學內容及其教育價值分析、學生及學習任務分析、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活動的設計、學習效果評價的設計。這其中,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所有教學活動都為達成目標而設計,而教學目標的確立需要依據課程標准;為達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其教育價值分析是首要任務,因為「教什麼」遠比「怎麼教」更為重要,只有在整體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學才能順利實施。因此本講聚焦於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梳理出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思維主線,找出最核心的知識,從而回答區域地理部分需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知識的問題。
1 基於課程標准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一般思路
課程標準是對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所需要達成的最終教學目標,因此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首先需要在理解課標的基礎上進行。
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中,必修三區域地理包括兩部分:「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其中,「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部分的標准如下:
1)了解區域的含義;
2)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3)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4)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的課程標准如下:
1)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展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2)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3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4)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5 )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總體來看,課程標准對於區域地理部分的要求,主要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特定區域為載體,從了解區域的含義入手,認識區域的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並以具體區域為例分析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應用,進而達到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基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區域地理教學設計可以運用地理視角,即地理的空間視角、時間視角和綜合視角來分析和看待這部分內容,構築教學設計的思維主線,梳理知識間的聯系,建立有層次的知識結構。因此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可以有以下思路:
㈡ 求北京西城初中地理會考復習資料(八年級)
第三部分、中國地理 一、疆域與人口主要內容要點說明1.疆域與行政區劃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2.人口與民族說出我國人口總數,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了解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國情和我國的人口國策;。 知道我國人口東多西少的分布特點。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知道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運用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少數民族的地域分布特徵。在地圖上計算出我國大致的東西經度差和南北緯度差,並以此來說明我國經度與緯度跨度大及產生地理現象差異。分析我國相對於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具體位置。 記住瀕臨的 「四海一洋」,主要海峽、重要島嶼。 熟記34個省級行政區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分布位置、輪廓圖。 記住人口國情、國策。根據反映我國主要少數民族風俗民情、服飾的圖片、資料,判斷主要的少數民族。 二、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主要內容要點說明 (一)自然環境1、地形和地勢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我國地勢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復雜多樣。認識我國地形和地勢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2、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氣候類型。 了解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及成因;東西干濕差異及成因;認識季風氣候的特點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影響。3、河流和湖泊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了解黃河各河段的防災減災、治理等措施;初步提出長江各河段開發利用的對策。 (二)自然資源舉例說出自然資源及其主要類型。 舉例說明我國的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結構特徵和分布特點。 樹立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資源觀。了解水資源是有限的,知道我國是一個貧水國。運用地圖和資源,聯系氣候和河流說明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成因。運用資料舉例說明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從地勢、地形種類、地形分布等方面分析,記住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評價其對自然環境各要素的影響。記住主要山脈、平原、高原、盆地等主要地形區的名稱、特徵及分布。分析並記住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主要氣候類型。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季風等方面綜合分析氣候影響因素。學會分析有關氣候要素分布圖、氣候要素統計資料圖表。知道長江、黃河流經的主要地形區,氣候區;記住各河段分界,各河段主要特徵;綜合分析長江、黃河對流經地區的主要影響。理解自然環境要素(地形、氣候、河流)的相互聯系與影響。了解我國主要的自然災害類型、分布情況、主要成因、危害及防災減災對策等。 會辨別可再生與非可再生資源。 學會運用相關資源的有關資料,與其他主要國家進行對比。記住我國土地資源、水資源的主要特點。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我國海洋資源、能源、礦產等資源的主要特點等。了解合理開發利用及保護有關資源的措施等。聯系泉州鄉土地理,了解主要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概況。三、 經濟與文化主要內容 要點說明 (一)經濟發展1、農業運用資料並聯系實際,說出我國農業分布概況,並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2、工業運用地圖、資料,說明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運用資料初步學會簡要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與發展條件。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及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3、交通運輸業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和選擇依據;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分布格局。了解鐵路線命名方法,運用地圖識記我國主要的鐵路線。(二)文化特色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並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學會分析有關我國工農業生產現狀的圖文資料,了解我國工農業發展的前景。 能在圖上找出主要商品糧基地、四大牧區,並能簡要舉例分析說明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自然因素。知道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分布。知道主要工業基地和主要工業地帶。 根據需要選擇合理交通運輸方式;學會設計經濟合理的旅遊線路;學會使用火車時刻表。了解泉州鄉土地理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工礦企業或車站、碼頭。 四、地理差異主要內容要點說明 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說出各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圍繞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進行專題學習。分析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界線。分析反映四大地理單元自然景觀特色的資料 。列表比較四大地理單元的區域差異。五、認識區域主 要 內 容要點說明(一)位置與分布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范圍,並對區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在地形圖上識別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並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徵。閱讀地圖與氣候統計圖表,說出區域的氣溫、降水分布概況,並歸納氣候特徵。 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區域產業的結構與空間分布特點。
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區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以區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為例,繪制略圖,並描述該地理事物的分布特點。(二)聯系與差異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舉例說出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發展的地理因素。 根據有關材料,說出支柱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根據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區域內主要地理差異。 舉例說出區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促進作用。(三)環境與發展根據資料分析區域主要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所造成的後果,了解區域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 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利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並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和環境保護措施。 在地圖上指出台灣省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以某區域為例,說明我國西部開發(新疆、西藏)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掌握認識中國區域基本地理特徵的方法。並學會進行區域比較。學會根據一個區域的專題地圖,例地形圖、政區圖、水系圖、礦產圖、交通圖、旅遊圖等,以及區域地理景觀特色的資料等,分析並歸納總結區域的地理特徵。 以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為主,學會分析區域內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根據圖表資料說明祖國內地與港澳地區的經濟互補促進作用。運用地圖和資料簡要說明福建省的地形、氣候、工業、農業等方面特點,知道福建是我國著名僑鄉及這一優勢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運用地圖與資料說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特點、經濟發展特點,分析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的有利因素。運用地圖與資料說出長江沿江地帶(黃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主要省區、自然條件等,分析其經濟發展的條件和意義,分析其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
㈢ 求:初中地理自評試卷
考查內容
基本要求
地球與地圖
地球
和地球儀
(1)知道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含高中低緯度的劃分和半球劃分)
(2)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3)能說明地球自轉、公轉的特點及產生的地理現象。
地圖
(1)運用地圖辨別方向、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世界地理
海洋與陸地
(1)運用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概況。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
氣候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2)使用氣溫、降水資料,能識別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
居民
(1)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2)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3)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
認識大洲
說出亞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認識區域
(1)在地圖上找出東南亞、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說出主要氣候的特點以及主要資源的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2)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美國、巴西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首都和主要城市,說出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並簡單說明其形成原因。
中國地理
疆域與人口
(1)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1)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
(2)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影響因素。
(3)運用水系圖,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經濟與文化
(1)說出我國農業分布概況。
(2)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
(3)運用中國交通圖,說出我國的主要鐵路干線。
(4)根據各種交通運輸的特點,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認識區域
(1)說出台灣、珠江三角洲、黃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2)說出四川省的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㈣ 初中地理提綱
(一)地球與地圖
1.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用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2)地球儀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2.地圖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二)世界地理
1.海洋與陸地
(1)海陸分布
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運用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2)海陸變遷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2.氣候
(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氣溫與降水的分布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使用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的變化規律。
(3)主要氣候類型
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居民
(1)人口與人種
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2)語言和宗教
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
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
(3)聚落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4.地區發展差異
(1)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知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2)國際合作
舉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5.認識區域
(1)認識大洲
運用地圖說明某一大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運用地圖和資料歸納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運用資料說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
通過實例說明某一大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認識地區
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
運用地圖和資料指出某一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優勢。
說出某一地區最有影響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運用資料描述某一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
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認識國家
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國家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某一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並說明其成因。
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某一國家自然條件特點,說出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
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某一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料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經驗、教訓。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交通運輸特點以及主要城市。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的種族、民族、人口、宗教、語言等的概況。
用實例說明某一國家自然與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影響。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與其他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
(三)中國地理
1.疆域與人口
(1)疆域與行政區劃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2)人口與民族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說出我國的人口國策。
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
運用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特徵。
2.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1)自然環境
運用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2)自然資源
舉例說出自然資源及其主要類型。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
3.經濟與文化
(1)經濟發展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農業分布概況,並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的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並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4.地理差異
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說出各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5.認識區域
(1)位置與分布
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范圍,並對區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在地形圖上識別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並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徵。
閱讀地圖與氣候統計圖表,說出區域的氣溫、降水分布概況,並歸納氣候特徵。
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區域產業的結構與空間分布特點。
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區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以區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為例,繪制略圖,並描述該地理事物的分布特點。
(2)聯系與差異
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舉例說出河流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舉例說出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發展的地理因素。
根據材料說出支柱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根據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區域內主要地理差異。
舉例說出區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舉例說明祖國內地對香港、澳門經濟繁榮的促進作用。
運用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促進作用。
(3)環境與發展
根據資料分析區域主要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所造成的後果,了解區域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
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利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並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
在地圖上指出台灣省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我國西部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四)鄉土地理
分析、評價家鄉地理位置的特點。
利用圖文材料和歷史檔案,說明家鄉主要地理事物的變遷及原因。
舉例說明自然條件對家鄉的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
說明家鄉人口數量、人口變化的基本情況。
結合實際說明家鄉的生態環境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改善措施。
舉例介紹家鄉的主要自然災害防災、減災舉措與存在的問題。
舉例介紹家鄉在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方面的情況。
舉例說出家鄉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個方面所發生的重大變化,了解家鄉的發展規劃。
考試形式、時間、分值
考試形式:閉卷、筆試;考試時間:60分鍾;試卷滿分為100分。
、試卷難度
考試合格率達80%。
試卷結構
1.題型分值比例
(1)單項選擇題50% (2)非選擇題50%
2.內容分值比例
(1)地球地圖約15%
(2)世界地理約30%
(3)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共約55%
地理最重要的是記憶,尤其是中國和世界地圖,不同地區氣候帶的分布 ,地形河流湖泊,海峽 和大洋,主要農作物經濟作物等,靈活記憶 或者你看參考資料 望採納
㈤ 初中地理認識區域目標中分為「認識大洲」、「認識地區」、「認識國家」,在教學中如何區別它們的重點
這些抄都是重點,區域目標大洲、地區、國家,由大到小的設計,是想通過第一單元亞洲,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我們把區域地理,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自然地理,一個是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等,人文地理包括經濟、社會、交通、文化等等。兩者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
㈥ 初中的地理提綱
(一)地球與地圖
1.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用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2)地球儀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2.地圖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二)世界地理
1.海洋與陸地
(1)海陸分布
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運用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2)海陸變遷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2.氣候
(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氣溫與降水的分布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使用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的變化規律。
(3)主要氣候類型
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居民
(1)人口與人種
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2)語言和宗教
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
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
(3)聚落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4.地區發展差異
(1)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知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2)國際合作
舉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5.認識區域
(1)認識大洲
運用地圖說明某一大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運用地圖和資料歸納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運用資料說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
通過實例說明某一大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認識地區
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
運用地圖和資料指出某一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優勢。
說出某一地區最有影響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運用資料描述某一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
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認識國家
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國家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某一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並說明其成因。
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某一國家自然條件特點,說出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
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某一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料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經驗、教訓。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交通運輸特點以及主要城市。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的種族、民族、人口、宗教、語言等的概況。
用實例說明某一國家自然與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影響。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與其他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
(三)中國地理
1.疆域與人口
(1)疆域與行政區劃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2)人口與民族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說出我國的人口國策。
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
運用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特徵。
2.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1)自然環境
運用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2)自然資源
舉例說出自然資源及其主要類型。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
3.經濟與文化
(1)經濟發展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農業分布概況,並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的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並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4.地理差異
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說出各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5.認識區域
(1)位置與分布
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范圍,並對區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在地形圖上識別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並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徵。
閱讀地圖與氣候統計圖表,說出區域的氣溫、降水分布概況,並歸納氣候特徵。
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區域產業的結構與空間分布特點。
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區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以區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為例,繪制略圖,並描述該地理事物的分布特點。
(2)聯系與差異
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舉例說出河流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舉例說出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發展的地理因素。
根據材料說出支柱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根據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區域內主要地理差異。
舉例說出區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舉例說明祖國內地對香港、澳門經濟繁榮的促進作用。
運用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促進作用。
(3)環境與發展
根據資料分析區域主要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所造成的後果,了解區域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
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利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並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
在地圖上指出台灣省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我國西部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四)鄉土地理
分析、評價家鄉地理位置的特點。
利用圖文材料和歷史檔案,說明家鄉主要地理事物的變遷及原因。
舉例說明自然條件對家鄉的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
說明家鄉人口數量、人口變化的基本情況。
結合實際說明家鄉的生態環境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改善措施。
舉例介紹家鄉的主要自然災害防災、減災舉措與存在的問題。
舉例介紹家鄉在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方面的情況。
舉例說出家鄉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個方面所發生的重大變化,了解家鄉的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