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論文初中怎麼寫
❶ 初中生寫地理論文!求指導!
最近不是發生的日本地震嗎? 可以考慮寫地球地震帶的活動 先從最近發生回的幾次地震說說全球的答地震活躍帶 然後看看主要地震帶帶上最近十年的地震活動情況 說說怎樣減少地震的危害 考慮房子的抗震級別 如果是沿海地區 應該考慮海嘯的預防 根據最近一個世紀地震的活動大小來建設海堤 對於地震多發區應該進行地震應急演習 積極做好避難場所的建設
❷ 怎麼寫初中的地理小論文,3000字以內2
選題:全球變暖、保護環境、能源問題、如何開發新能源、大氣污染、水污染、地震、海嘯、旅遊資源、全國交通發展規劃、城鄉規劃、火山噴發等等。
❸ 初中地理論文怎麼寫
僅供參考,著作權原作者所有
1、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對人類威脅較大的氣體,世界每年的排放量達6億多噸……;估計到下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著沙漠化的危險,每年有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脅著60多個國家……」看見這一組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不是嗎?從2300萬年前到1800萬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現到現在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人類從未停止過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應」,這更滋長了人類的貪欲。他們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排污排廢……。於是,曾經山青水秀,一片蔚藍的地球母親望去已是滿目瘡痍,污煙瘴氣。這怎不叫人寒心呢?
至此,人類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來換取經濟的發展,舉一個最近的例子:
我市的木蘭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條清澈見底,魚蝦成群的河流,處處可見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婦女,但是近年,由於溪上游的木蘭糖廠等工廠不重視環保和對污水的正確處理,任意地排放廢水廢渣,致使木蘭溪水質變壞,魚蝦絕跡。望著溪面上漂浮著黑色的泡沫和死雞,死鴨,還有誰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飯呢?河兩岸的農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莊稼,使莊稼減產……。農民曾多次要求縣里主管部門解決污染問題,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拖了下來。
木蘭溪中的泡沫及牲畜屍體,不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嗎?溪中絕跡的魚蝦何日再歸來?
當然環境問題還不只這些,如世界八大公害,日本的水俁病,痛痛病等等無一不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無知而自掘墳墓。的確,環境問題無時不刻地困繞著整個世界。然而,這一出出悲劇又是誰一手導演的呢?是人類。當災難再度落到了人類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對人類無休止報復時,人類終於覺醒了,明白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人類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須尊重自然。對於改造自然理應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闊斧,勇於實踐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與自然協調發展。
面對我國嚴峻的環境問題,我們絕不能重蹈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先污染,後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選擇,其治理的代價很高。我們既要加速發展,擺脫環境問題對我國經濟的制約,又要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來保護環境。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倡導同學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建議叔叔阿姨們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為保護環境,造福後代貢獻自己的力量。
因為: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❹ 初中地理論文怎麼寫(1000~2000字)
僅供參考,著作權原作者所有 1、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對人類威脅較大的氣體,世界每年的排放量達6億多噸……;估計到下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著沙漠化的危險,每年有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脅著60多個國家……」看見這一組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不是嗎?從2300萬年前到1800萬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現到現在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人類從未停止過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應」,這更滋長了人類的貪欲。他們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排污排廢……。於是,曾經山青水秀,一片蔚藍的地球母親望去已是滿目瘡痍,污煙瘴氣。這怎不叫人寒心呢? 至此,人類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來換取經濟的發展,舉一個最近的例子: 我市的木蘭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條清澈見底,魚蝦成群的河流,處處可見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婦女,但是近年,由於溪上游的木蘭糖廠等工廠不重視環保和對污水的正確處理,任意地排放廢水廢渣,致使木蘭溪水質變壞,魚蝦絕跡。望著溪面上漂浮著黑色的泡沫和死雞,死鴨,還有誰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飯呢?河兩岸的農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莊稼,使莊稼減產……。農民曾多次要求縣里主管部門解決污染問題,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拖了下來。 木蘭溪中的泡沫及牲畜屍體,不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嗎?溪中絕跡的魚蝦何日再歸來? 當然環境問題還不只這些,如世界八大公害,日本的水俁病,痛痛病等等無一不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無知而自掘墳墓。的確,環境問題無時不刻地困繞著整個世界。然而,這一出出悲劇又是誰一手導演的呢?是人類。當災難再度落到了人類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對人類無休止報復時,人類終於覺醒了,明白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人類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須尊重自然。對於改造自然理應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闊斧,勇於實踐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與自然協調發展。 面對我國嚴峻的環境問題,我們絕不能重蹈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先污染,後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選擇,其治理的代價很高。我們既要加速發展,擺脫環境問題對我國經濟的制約,又要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來保護環境。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倡導同學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建議叔叔阿姨們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為保護環境,造福後代貢獻自己的力量。 因為: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❺ 求初中的地理論文格式、、
「地理論文」和「初中地理論文」的架勢都不小,初中地理老師的論文和初中生的地專理論文也不一樣,不屬曉得你是求學生層次的還是老師層次的哈。作為「地理論文」它們在文體上差不多------都屬於【說明文】體。
建議你就自己熟悉的河流去寫一篇說明文。格式如下:
1、河流的名稱;
2、源流概況:源地,流經地域,流向何處;
3、河流的水文情況:水量,汛期,含沙量,冰期等等
4、水利利用情況與你的建議
5、流域內的環境狀況與水憂患,【最好有自己的建議】
當然你還可以選擇一個地理小區域去做介紹,格式為:
這個小區域的:1、位置和范圍;2、主要地形地貌;3、氣候環境和小氣候;4、河流水系;5、物產與居民;6、交通與區域地理優勢;7、你對這個區域社會發展【利用優勢,發展經濟】的建議。
文無定法,上面的「格式」沒有必要太講究,把你知道的說清楚就行。
❻ 初中地理小論文
地理無處不在
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雲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牆;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❼ 初中地理論文怎麼寫急需!!!!!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
份責任。
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科學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氧層的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此增強的溫室效應會加劇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氣溫加速上升,預計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還會傢具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則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
*過多地適用氯氟烴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早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
*大氣污染主要與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煙塵等有關。由大氣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工廠排放的含硫污染物進入大氣層後,與水汽結合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使降水呈現出較強的酸性,落到底面即為酸雨。酸雨毀壞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蝕建築物、塑料和金屬設施;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我國長江以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嚴重。
這一時期,環境問題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為解決這一問題,謀求人地關系協調,必須堅持之路可持續發展。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堅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創建一種心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規則和新的發展方式。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需要轉變的觀念包括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倫理道德觀和消費觀等
※續發展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 用經濟增長代替發展是片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追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環境質量的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修養的提高、社會風尚的改善,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等。
※續發展的價值觀要求人類重新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並在經濟核算系統中加以考慮。
※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達到就有可持續意義的經濟增長,必須重視能源和原料的適用方法,以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並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可持續的觀點看,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類必須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諧與平衡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人類所處的食物鏈將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
※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形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可持續發展呼籲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調整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政府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落實環境保護有關法律;防污染為主,控污染發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計算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善各種環境稅費的徵收;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產品的環境監督管理;樹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等。
市場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行科學管理;行業經營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策劃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可行的環境行為標准融入員工的考評、獎懲機制;減少流通領域的浪費等。
公眾行為的調整包括;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用環保產品;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朴生活;普及環保知識;實行垃圾分裝等。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換到一個變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夥伴關系《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成敗關繫到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滅絕。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
節約資源,減少污染;
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
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
珍愛生靈,萬物共存。
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❽ 初中地理論文範文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因此,我認為,現在應該非常重視防災減災的問題。在防災減災中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❾ 幫忙寫一篇初中生地理小論文
黃山怪石的成因與黃山花崗石的節理有關。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黃山一帶經歷了多次的岩漿運動和地殼運動,形成的花崗岩體逐漸隆出地面。岩漿冷卻收縮使岩體產生大大小小的裂紋,原生節理又經過大自然千百年的風化雕琢,遂成險峻奇特的山峰,形態各異的怪石。如「靈猴觀海」、「天外飛石」、「夢筆生花」、「仙人指路」、「鰲魚馱金龜」、「十八羅漢朝南海」等等,引人遐想聯翩。因此,人們便賦予這些巧石奇松以生命,編織了一個個神奇曲折的故事傳說,流傳至今。根據地質學家考察分析,黃山在地質時期經歷了多次滄桑變化:元古時代這里曾被古揚子海淹沒;在中生時代三迭紀時,發生了印支運動,使古揚子海永久的退出;白紀發生了強烈的燕山運動,地殼間歇抬升,岩漿多次噴發冷卻結晶成花崗岩體;岩石又經歷第四紀冰川的洗禮和大自然長期風化剝濁,逐漸形成世界罕見的黃山峰林和奇石地貌。黃山峰林全景,以海拔1800米以上的三大主峰——蓮花峰、天都峰、光明頂為中心,向四周鋪開,形成千鋒競列、闢地摩天、幽壑縱橫、怪石凌空的雄奇景幾億年前,
桂林一帶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帶來的沉澱物以鈣質為主,
從而形成了石灰岩.二、三千萬年前,
地殼發生"燕山運動".這次造山運動把廣西掀起,
形成包括桂林在內的山峰和盆地.石灰岩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
(CaCO3)
,
看似堅硬,
卻很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
變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隨水流走:
CaC03+CO2+H20→Ca
(HC03)
2天長日久,
裂縫和小孔溶成大大小小的奇洞.那麼,
岩洞上的石鍾乳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洞頂縫隙中滲下的水中含有從別處帶來碳酸氫鈣,
碳酸氫鈣很不穩定,
一出縫隙,
壓力變小,
溫度升高,
就又還原成碳酸鈣沉澱下來:
Ca
(HCO3)
2→CaCO3↓+H20+C02↑經過千萬年的積累,
就形成了如冰錐一般的石鍾乳.水滴滴到地面,
就生成石筍.石筍和石鍾乳最終連接到一起,
就變成了石柱、石花、石幔.高溫地區的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加上雨多,
這就使含二氧化碳的水量大大增多.桂林正是在這溫濕多雨的地區,
因此,
石灰岩溶解速度快.這種溶解現象,
在地質學上稱作"岩溶".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與此相似,
由於國外最早就是研究這個高原的,
人們就把岩溶稱為"喀斯特";可見,
"岩溶"和"喀斯特"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