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考地理沖積扇三角洲河漫灘

高考地理沖積扇三角洲河漫灘

發布時間: 2021-02-28 10:06:00

高中地理疑難請問:沖積扇和河口三角洲是怎樣形成的

山麓沖積扇由發源於抄山頂的河流在流向低處時攜帶大量泥沙堆積在山麓而形成,因為河流會分流所以會在出山處形成像扇子一樣的散狀的流域形狀;河口三角洲是河流入海時在中上游攜帶的泥沙無法摻入海水或旋流沖回河床而淤積形成的,泥沙囤積最終浮出水面成為沙丘.

兩者最主要區別在於山麓沖積扇常見於內陸高山與平原相交接地帶,而河口三角洲多成於河流的入海口處,也就是海陸的交接地帶

⑵ 沖積扇 河漫灘 三角洲的成因

一、沖積扇(alluvial fan)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向約束,其攜帶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沖積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頂伸向谷口;立體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錐形。以山麓谷口為頂點,向開闊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積扇狀地貌。它是沖積平原的一部分,規模大小不等,從數百平方米至數百平方公里。廣義的沖積扇包括在乾旱區或半乾旱區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即洪積扇;狹義的沖積扇僅指濕潤區較長大河流出山口處的扇狀堆積體,不包括洪積扇。
沖積扇在不同的氣候區有不同的形成過程:
1、濕潤區
降水頻率大,水量豐沛,水流比較穩定,因此出山口河流形成的沖積扇規模大,組成物質分選較好,礫石磨圓度高,扇面上分流和網流十分發達。扇面物質在濕熱氣候作用下,土質呈現紅壤化。山區主流兩側的溪溝坡陡水流急,在山洪暴發時形成洪流或泥石流,挾帶的大量碎屑物質便在溝口附近堆積,形成由大小不一的礫石、砂土和粘土等組成錐形的沖積錐。這些碎屑物質分選程度和磨圓度均較差,孔隙度較大,透水性較強。一般情況下,沖積錐面積較小,其上段坡度較大,中段坡度銳減,前緣地段地勢展平,坡度減至1~2度。
2、半濕潤區
出山口河流在山前多發育大面積的沖積扇。如中國華北平原西部山前的黃河、漳河、滹沱河和永定河等沖積扇,表面形態扁平,坡度較小,形成廣闊的沖積扇平原。其中,黃河沖積扇面積達72144平方公里,扇面上廢棄的古河床高地和河間窪地呈指狀分布,波狀起伏的微地貌特點十分明顯(見圖黃河沖積扇)。
3、乾旱區
降雨量極少,暫時性洪流在山麓谷口處形成洪積扇。組成洪積扇的泥沙石塊,顆粒粗大,磨圓度差,層理不明顯,透水性強,扇面網狀水系發育不顯著。在山前斷裂活動的盆地,洪積扇具有很大的沉積厚度,緊靠山前部分通常厚度達數百米。洪積扇從頂部到扇緣的高差也可達數百米。一系列洪積扇互相聯結則形成洪積平原,又稱山麓洪積平原。

二、河漫灘flood plain位於河床主槽一側或兩側,在洪水時被淹沒,中水時出露的灘地。河流洪水期淹沒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積作用形成。平原區的河漫灘比較發育。由於橫向環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寬,沖積物組成淺灘,淺灘加寬,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為雛形河漫灘。之後洪水攜帶的物質不斷沉積,形成河漫灘。
河漫灘的形成是河床不斷側向移動和河水周期性泛濫的結果。在河流作用下,河床常常一岸受到側蝕,另一岸發生堆積,於是河床不斷發生位移。受到堆積的一岸,由河床堆積物形成邊灘,隨著河床的側移,邊灘不斷擴大。洪水期間,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灘面,由於水深變淺,流速減慢,便將懸移的細粒物質沉積下來,在灘面上留下一層細粒沉積。河漫灘就是這樣形成的,其上部由洪水泛濫時沉積下來的細粒物質組成,下部由河床側向移動過程中沉積下來的粗粒物質組成。這種下粗上細的沉積物結構,稱二元相結構。上部的細粒物質稱河漫灘相沉積,多為亞砂土或亞粘土;下部的粗粒物質稱河床相沉積,多為砂、礫。有些坡陡流急的山區河流,侵蝕作用較強,河床兩側常常沒有沉積物保留,只有狹窄的石質漫灘,或者只有粗大的礫石組成的漫灘。一般只在寬闊的河谷或平原地區的河漫灘,才有較厚的二元相沉積。

三、三角洲,即河口沖積平原,是一種常見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挾的泥沙等雜質,在入海口處遇到含鹽量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積,逐漸成為河口岸邊新的濕地,繼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頂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緣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邊」。「三角洲」翻譯自英文delta,即希臘文Δ的轉寫,而希臘文含義源自三角洲的形狀像三角形,有人認為這就是字母「Δ」的象形起源。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過受水體作用的條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積的結果。沖積物在河口堆積,開始先出現一系列水下淺灘、心灘或沙嘴,水流發生分叉,同時形成向海傾斜的水下三角洲。隨著各叉道的消長與心灘的歸並擴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緣不斷向海推進,而其後緣因灘地淤高,並蓋上洪水泛濫堆積物,便變為水上三角洲的組成部分。由於叉道的不斷變遷,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許多交錯的濱河床沙堤及湖沼窪地。
世界上每年約有160億立方米的泥沙被河流搬入海中。這些混在河水裡的泥沙從上游流到下游時,由於河床逐漸擴大,降差減小,在河流注入大海時,水流分散,流速驟然減少,再加上潮水不時湧入有阻滯河水的作用,特別是海水中溶有許多電離性強的氯化鈉(鹽),它產生出的大量離子,能使那些懸浮在水中的泥沙也沉澱下來。於是,泥沙就在這里越積越多,最後露出水面。這時,河流只得繞過沙堆從兩邊流過去。由於沙堆的迎水面直接受到河流的沖擊,不斷受到流水的侵蝕,往往形成尖端狀,而北方水面卻比較寬大,使沙堆成為一個三角形,人們就給它們命名為「三角洲」。

⑶ 沖積扇河漫灘三角洲的形成過程

洪積扇互相聯結形成洪積平原
河谷發育成谷底較寬平時,洪水泛濫挾帶的泥沙,堆內積在河床兩側的河漫容灘上,河水反復漲水泛濫,沖積層不斷增厚,形成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即河口沖積平原,是一種常見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挾的泥沙等雜質,在入海口處遇到含鹽量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積,逐漸成為河口岸邊新的濕地,繼而形成三角洲平原。
洪積扇、洪積平原在山區的出口處,河漫灘平原在河流中下游地區,三角洲在河流進海處。

⑷ 在高中地理里邊,沖積扇和三角洲的區別是什麼

沖積扇是山地的河流在流出山地後沖出來的,所以圖上應該會有山地或高度變化三角洲則是河流入海(湖)的結果,故有水沖擊平原往往不是一條河流就能夠造就的,至少需要一條流域較廣,有支流的大河沖擊形成

⑸ 高中地理: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的成因是啥他倆有啥不同沒

上游流水侵蝕,經過搬運,到下游泥沙沉積,形成沖積扇或三角洲.一個是在出山口,一個是在入海口

⑹ 沖積扇 洪積平原 三角洲 河漫灘的區別

沖積扇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都是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他們的區別在於
1、河流發生沉積作用主要場所不同:
三角洲——河流匯入其它相對靜止的水體處,如河流入海、入湖以及支流入主流處
沖積扇——河床縱剖面坡度由陡變緩處,一般來說河流中、下游地勢較平坦,沉積作用明顯;
河漫灘平原——河流的凸岸,由單向環流侵蝕凹岸,其產生的碎屑在凸岸沉積.
2、形成的動力機制差異.
河漫灘平原——河流在遷移彎曲的過程中,所攜帶的碎屑物在凸岸一側沉積下來.開始僅僅形成淺灘,隨著河流不斷側向遷移,淺灘也不斷增長,最後形成寬闊的邊灘.邊灘沉積是單向環流側向加積的產物,當洪水期來到時,水位增高,邊灘被沒於水下,洪水中的細粒物質(粉砂、亞粘土等)就會疊積在邊灘沉積物之上,形成河漫灘.
沖積扇——山口沉積.來自山區的河流,在流出山口時,由於坡降明顯減小,水流無地形約束而散開,河流的搬運能力顯著降低,所攜帶的大量碎屑物便堆積在山口開闊的平地上.沉積物堆積成半圓錐形或扇狀地貌,稱為沖積錐或沖積扇.山口沉積是在水位突然退落,動力變小過程中沉積的.
三角洲——河口沉積.河流入海、入湖的地方叫河口,它是河流重要的沉積場所.當河流進入河口時,水域驟然變寬,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對河流的阻擋作用,流速減小,機械搬運物便大量沉積下來.所形成的沉積體形態,從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稱為三角洲.
3、剖面構造不同.
形成的動力機制差異.
河漫灘平原——河漫灘具有二元結構,即底部為邊灘沉積,頂部為河漫灘沉積.
邊灘沉積物成分復雜,常含有植物碎片.粒度變化范圍大,規模較大河流的邊灘沉積,都是以砂為主,有少量的礫石和粉砂;較小河流的邊灘沉積,粒度可粗至礫石級.邊灘沉積中的層理以大型板狀交錯層理為主.當洪水期來到時,水位增高,邊灘被沒於水下,洪水中的細粒物質(粉砂、亞粘土等)就會疊積在邊灘沉積物之上,形成河漫灘.並一般具有水平薄層層理.
沖積扇——沉積物堆積成半圓錐形或扇狀地貌,在錐頂的沉積物粒度粗,以礫石、砂為主,向邊緣逐漸變細.
三角洲——沉積體形態從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稱為三角洲.三角洲內部從縱剖面上看常具有三層構造,即頂積層、前積層和底積層.

⑺ 高中地理小高考 在沖擊扇里,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是甚麼樣的求圖解

河漫灘是在一般河流來高水位時,河源水泛濫能源電測以的谷底部分。三角洲又稱河口平原, 在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時,因流速減低,所攜帶泥沙大量沉積,逐漸發展成的河口平原,因其外貌角三角形,故稱三角洲。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注意,這里與河口三角洲有點相似,不少人以為沖積扇就是河口三角洲。沖積扇與河口三角洲不同的地方就是沖積扇主要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較見,形成原因是暴發性洪流。
簡單地說,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形成的就叫沖積扇,成濕潤地區所形成的就叫三角洲。

⑻ 集高考地理:沖擊扇,河漫灘等是什麼

沖積扇,一般源頭區,簡單理解就是河流從山上流下來,在山腳沖積而回成的扇形的平坦地帶。
河漫灘,答一般在中下游,水流較緩慢的地區,是河流年度、季節不同的水位高低造成的,河漫灘原本就是河流沉積而成,在豐水期在水面下,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灘頭,故稱河漫灘。
河口三角洲,就是在河流出海口,由於河流不斷沉積,形成三角形的陸地,並不斷擴大,我國比較典型的就是黃河的河口三角洲,可以自己去找些圖片看看。三角洲平原其實就是三角洲了,只不過范圍比較大,如亞馬孫平原。
要找官方定義就去教科書找吧,這種東西,其實最好自己做個表格歸納一下,弄完了基本上不會忘記了。對你考試有好處。

⑼ 沖積扇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如何區分

沖積扇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都是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他們的區別在於
1、河流發生沉積作用主要場所不同:
三角洲——河流匯入其它相對靜止的水體處,如河流入海、入湖以及支流入主流處
沖積扇——河床縱剖面坡度由陡變緩處,一般來說河流中、下游地勢較平坦,沉積作用明顯;
河漫灘平原——河流的凸岸,由單向環流侵蝕凹岸,其產生的碎屑在凸岸沉積。
2、形成的動力機制差異。
河漫灘平原——河流在遷移彎曲的過程中,所攜帶的碎屑物在凸岸一側沉積下來。開始僅僅形成淺灘,隨著河流不斷側向遷移,淺灘也不斷增長,最後形成寬闊的邊灘。邊灘沉積是單向環流側向加積的產物,當洪水期來到時,水位增高,邊灘被沒於水下,洪水中的細粒物質(粉砂、亞粘土等)就會疊積在邊灘沉積物之上,形成河漫灘。
沖積扇——山口沉積。來自山區的河流,在流出山口時,由於坡降明顯減小,水流無地形約束而散開,河流的搬運能力顯著降低,所攜帶的大量碎屑物便堆積在山口開闊的平地上。沉積物堆積成半圓錐形或扇狀地貌,稱為沖積錐或沖積扇。山口沉積是在水位突然退落,動力變小過程中沉積的。
三角洲——河口沉積。河流入海、入湖的地方叫河口,它是河流重要的沉積場所。當河流進入河口時,水域驟然變寬,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對河流的阻擋作用,流速減小,機械搬運物便大量沉積下來。所形成的沉積體形態,從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稱為三角洲。
3、剖面構造不同。
形成的動力機制差異。
河漫灘平原——河漫灘具有二元結構,即底部為邊灘沉積,頂部為河漫灘沉積。
邊灘沉積物成分復雜,常含有植物碎片。粒度變化范圍大,規模較大河流的邊灘沉積,都是以砂為主,有少量的礫石和粉砂;較小河流的邊灘沉積,粒度可粗至礫石級。邊灘沉積中的層理以大型板狀交錯層理為主。當洪水期來到時,水位增高,邊灘被沒於水下,洪水中的細粒物質(粉砂、亞粘土等)就會疊積在邊灘沉積物之上,形成河漫灘。並一般具有水平薄層層理。
沖積扇——沉積物堆積成半圓錐形或扇狀地貌,在錐頂的沉積物粒度粗,以礫石、砂為主,向邊緣逐漸變細。
三角洲——沉積體形態從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稱為三角洲。三角洲內部從縱剖面上看常具有三層構造,即頂積層、前積層和底積層。

⑽ 高中地理必修一講的河口三角洲和沖積扇有什麼區別 那河漫灘平原呢 望詳解

要回答三角州與沖積扇與洪積扇的區別,首先應該弄清楚它們的形成原因、條件專等:屬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向約束,其攜帶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形成的;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時,水流流來向外擴散,動能顯著減弱,並將所帶的泥沙堆積下來,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狀,所以稱為三角洲。
從這可以看出,兩者都有河水的沉積作用在起作用,而且都形成於河流周圍。
當然,從形成的位置來看,沖積扇、洪積扇一般形成於河流出山谷的地方,大多是上游,多個沖積扇(洪積扇)形成沖積平原(洪積平原),河口三角洲形成於河流下游;
河漫灘是位於河床主槽一側或兩側,在洪水時被淹沒,中水時出露的灘地。形成於河流中游。
當然,從形狀上講,沖積扇呈扇形,河口三角洲呈三角形,河漫灘呈條狀或塊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