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全球氣候分布
① 求地理地圖冊世界氣候類型---高中
氣候類型、分布、成因及特點
氣候類型
分布規律
主要分布地區
氣候成因
特點
熱帶雨林氣候
南北緯10°之間
亞馬孫河流域、剛果河流域、馬來群島
常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
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
非洲中部、拉美、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全年高溫,干,濕季分明,最熱月出現在乾季之末
熱帶季風氣候
北緯10°~北緯25°之間的大陸東岸
亞洲中南半島、印度半島、菲律賓群島北部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全年高溫,旱雨兩季分明
熱帶沙漠氣候
回歸線-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
撒哈拉、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中西部、納米比亞、墨西哥、秘魯、智利境內
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沿岸受寒流影響,乾旱多霧
全年炎熱,乾旱少雨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岸
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美國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岸
冬、夏季風交替控制(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溫和少雨,夏季高溫多雨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
地中海沿岸、南非、美國加州、智利、澳大利亞
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溫帶季風氣候
南北緯35°-55°之間的大陸東岸
我國華北、東北,日本、朝鮮半島(僅亞州東北部)
冬、夏季風交替控制(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內部
亞歐大陸內陸、北美大陸內陸及東岸、巴塔哥尼亞高原
深居大陸內部,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冬寒夏熱,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
西歐、南北美洲西岸、澳大利亞東南部、紐西蘭
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全年溫和多雨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北緯50°~70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
極地大陸氣團控制
冬寒長,夏短暖,降水少
苔原氣候
北半球極地附近臨海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
緯度高,終年受極地高壓帶或東風帶控制
全年嚴寒,降水稀少
冰原氣候
南極大陸、格陵蘭
南極大陸、格陵蘭島
緯度高,終年受極地高壓帶或東風帶控制
全年酷寒,降水稀少
高山、高原氣候
青藏高原,天山、阿爾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
地勢高,地形起伏大
水熱條件垂直變化明顯
② 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
世界氣來候類型分布圖如下:自
氣候分類是將全球氣候按某種標准劃分為若干類型的過程。屬同一類型的氣候,其氣候要素均符合同一規定的范圍。世界氣候分類應從發生學的觀點出發,綜合考慮氣候形成的諸因子。
同時也應從生產實踐觀點出發,採取與人類生活和生產建設密切相關的要素來進行分類。氣候帶與氣候型的名稱應以氣候條件本身來確定。
(2)高中地理全球氣候分布擴展閱讀
定義
氣候分類是將全球氣候按某種標准劃分為若干類型的過程。屬同一類型的氣候,其氣候要素均符合同一規定的范圍。氣候分類方案因目的或學科而又不同的劃分方法。大致可分為兩種:
①理論分類法(亦稱成因分類法)。其著眼點是根據形成氣候的因子來劃分,如以氣團為基礎的阿里索夫(蘇聯學者)法。
②實驗分類法(亦稱經驗分類法),如以植物分布為基礎的柯本分布法,有以低利為基礎的緯度分類法和以水分平衡(指降水量、蒸發量與滲流量三者平衡)為基礎的水分分類法。
全球氣候基本類型可分由赤道多雨氣候(又稱熱帶雨林氣候)、信風濕潤氣候(又稱副熱帶濕潤氣候或溫帶濕潤氣候)、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副極地大陸氣候和冰原氣候等。
③ 中國氣候帶和世界氣候帶分布,望詳解,高中地理角度。(注意是氣候帶,如暖溫帶,這種分類)。
氣候帶是按熱帶,溫帶和寒帶劃分的,0~30度是熱帶,30~60度是溫帶,60~90是寒帶.這些是固定不變的
自然帶就不一樣了,它是根據地理位置,降水量,氣溫等來劃分的.比較復雜
④ 高中地理,全球氣候分布及特點等等如何學好
全球氣候的分布這部分農田在學習是,需要根據氣候地地帶性規律來掌握。由赤版道向兩極氣候有熱帶氣候逐權步變成寒帶氣候。大陸東部地區有熱帶雨林氣候逐漸變成苔原冰原氣候。大陸西部有雨林氣候逐步變成草原氣候、地中海氣候等。由沿海向內陸氣候有濕潤的氣候中部變化為乾旱的氣候。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容易記住了。
⑤ 高中地理問題兩條:1.不按世界氣候分布規律的典型地區2.地理必熟地圖
東非高原、馬達加斯加島、紐西蘭、南美洲溫帶大陸性氣候、巴西東南部和澳大利亞東北部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世界氣候分布圖、世界地形圖、世界洋流圖、板塊分布圖、自然帶分布圖、大洲與大洋
⑥ 高中地理,世界范圍內氣候特點比較特殊的有哪些地區
一、北回歸線上的「綠洲」——以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以及我國南方地區.
從全球來看,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部分地區,由於受到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分布著大面積的沙漠和乾旱的草原,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亞的阿拉伯沙漠、北美的亞利桑那沙漠.可是,同樣是位於北回歸線上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形成料熱帶季風氣候;而我國南方地區也不但擺脫了淪為乾旱荒漠的厄運,反而形成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成為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
究其原因,這得益於它們得天獨厚的位置條件.它們處於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交界處,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導致冬夏海陸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進而導致冬夏風向的變化.由於海洋的熱容量比陸地高,冬季大陸上形成高壓,風又陸地吹向海洋,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而夏季情況則相反;這樣在大陸東岸,形成了季風氣候.在大陸內部形成了大陸性氣候.
二、遠離赤道的熱帶雨林氣候——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側、巴西高原的東南沿海、中美洲西印度群島的東北部、澳大利亞的東北部.
熱帶雨林氣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緯10°之間,如亞馬遜平原、剛果盆地、馬來半島.因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全年高溫多雨.上述四個地區雖然遠離赤道,卻也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這更多地取決於它們特殊的地形和位置.因為它們均處於來自海洋信風的迎風地帶,附近洋面上又有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不但氣溫較高,降水特更為豐富,所以發育了熱帶雨林氣候.
三、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特殊氣候.
智利南部的安第斯山西坡年降雨量為2500㎜,而同緯度東坡的巴塔哥尼亞年降雨量只有250㎜,形成乾燥的沙漠地帶.大陸東西兩岸氣候迥然不同,這是因為南美大陸40°~60°大陸西岸面向大西洋,處於西風的迎風控制下,形成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東岸雖離海較近,但由於受高大的安第斯山屏障作用,西來氣流產生焚風效應,空氣中水汽消失,很難致雨,降水量大大減少,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
四、「擴張」的氣候類型——以歐洲西部挪威沿岸、澳大利亞中部、非洲撒哈拉為例.
歐洲西部大部分地區緯度位置介於北緯35°~60°之間,面向大西洋,大陸輪廓破碎,深受海洋影響.而且地勢低平,無高大山脈阻擋西風的不斷深入;再加上沿岸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因而擁有世界上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年降雨量較豐富,季節分配較均勻.這一氣候類型北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海岸,南到伊比利亞半島北部,分布范圍之廣,遠遠超過世界其它大洲的同類型氣候.尤其是與同緯度相比,其北界緯度偏高,在挪威沿岸北緯60°以北直逼北極圈附近,因而導致其北部的亞寒帶針葉林帶的南界緯度比同緯度大陸東岸偏高.這是為什麼?我們注意到西歐沿岸有一股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它常常被人們喻為歐洲的重要「熱源」,它使歐洲西部的冬季氣溫遠遠高於同緯度的平均溫,因而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由於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他使得較低緯度的氣候向較高緯度擴張;使得沿海濕潤氣候可能一直延伸到至陸地離海較遠處.
同理,寒流的降溫減濕作用,使得較高緯度的氣候向較低緯度擴張,如亞歐大陸東岸北緯60度附近;使得內陸乾旱氣候可能一直擴張至寒流經過的沿海,如澳大利亞中部大沙漠直逼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寒流);非洲撒哈拉沙漠幾乎三面都直逼海洋;當然強勁乾燥的信風吹拂和副熱帶高壓代的直接控制也促使了沙漠面積的擴張.
五、地形的「魔法」——以南北美洲西岸氣候、我國橫斷山區、東非高原為例.
局部地區氣候分布的異常現象,其原因中還必須充分注意到地形這一要素.在南北美洲西海岸地區,以北美洲為例,氣候類型自北向南依次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沙漠氣候或者熱帶草原氣候;以南美洲為例,自北向南依次為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它們的共同點在於:自北向南作有規律的更替,但又作狹長狀的南北延伸.其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響,氣候分布不能深入到內地而只能局限於太平洋沿岸地帶.
在我國橫斷山區高山峽谷相間分布,地形復雜,地勢高峻,因而形成獨特的高山氣候.該氣候類型最大的特點是氣溫和降水隨海拔的變化而變化,正所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而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理應處在赤道低壓的控制下,但由於東非高原地勢較高,改變了此處的氣溫和降水情況,從而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
⑦ 高中文科地理全球氣候精細化分及成因
兄弟 掌握好基本規律 你便能基本掌握的這東西不是不是背就能會的 地理 最主要的是靠理解 如果全告訴你 背下來 那就是害了你
切記 自己分析
⑧ 高中世界地理氣候成因
LZ您好...
是誰告訴您地帶性=緯度因素的?
地帶性闡述應是"緯度地帶性""經度內地帶性""垂直地帶性"這3緯構成的容,不是只有緯度一維.
還有,即便有非地帶性因素影響,如果並不改變理想大陸氣候分布規律,可以認為仍然可由地帶性解釋.(譬如,非洲赤道東部的熱帶草原不可用緯度地帶性解釋,南部可以)
雖然解釋有些超綱,但我可以做個說明
假設我們建立一個數學模型,計算X地的降水量
在理想大陸的情況下,南美洲北部的熱帶草原可以表示為F(x)=f(x)+g(x)的情況,其中f(x)是雨季,g(x)是旱季假設副熱帶高壓到來,x為某自變數因子(譬如...厄爾尼諾/拉尼娜程度啥的?)
今g(x)不存在,實際上當地旱季的降水由東北信風帶來,那麼實際上的F(x)=f(x)+t(x)
如果g(x)和t(x)次數一致,或者函數結構,單調性....一致,實際上我們仍然可以當它做是g(x)
⑨ 高一地理的全球氣候類型怎樣能好記些
巧記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1.以線定帶。在教學中,如果讓學生記13種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學生不但難以記憶,而且會生畏難情緒,把它視為「洪水猛獸」,採取逃避的態度,乾脆不去記憶。於是我採取讓學生找典型、找特殊的方法,便於學生「以點帶面」的掌握世界氣候類型。由於亞洲和非洲幾乎概括世界的13種類型,於是主要要求學生掌握亞洲和非洲的13種氣候類型。先讓學生找出北回歸線,臨近北回歸線以南的地方是熱帶,臨近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是溫帶。再讓學生找出北極圈,臨近北極圈以南的地方是溫帶,臨近北極圈以北的地方是寒帶。學生可大致掌握世界氣候類型的溫度帶分布。
2.以位定型。以亞歐大陸為例,大陸的東岸為季風氣候,(包括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大陸的西岸為沙漠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沙漠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的中部為大陸性氣候和高原、高山氣候。
3.順口溜記憶。雖然學生已基本掌握了世界氣候類型分布的大致位置,但仍是模糊的,於是我把它編成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
氣候類型亞非齊,雨林疏林沙漠非。
熱亞溫季亞洲東,高原山地記心中。
亞草地中和海洋,大陸氣候不能忘。
北極苔原南極冰,氣候類型要記清。
說明:「氣候類型亞非齊」就是指世界氣候類型基本在亞洲和非洲能找到;「雨林疏林沙漠非」指熱帶雨林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都在非洲能找到,而且從赤道開始,從南向北依次找出這三種氣候類型。「熱亞溫季亞洲東」指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這三種季風氣候都在亞洲的東部,且由南向北依次找出這三種氣候類型;「高原山地記心中」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要求學生要把它記在自已的心中,另一方面也是指高原高山氣候就在亞洲的中部;「亞草地中和海洋」指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這三種氣候從南向北依次分布在亞歐大陸的西部;「大陸氣候不能忘」意思指溫帶大陸性氣候這一分布面積最大的氣候類型不要把它忘掉了;「北極苔原南極冰」主要指北極圈內主要分布寒帶苔原氣候,而南極圈內主要分布的是寒帶冰原氣候,「氣候類型要記清」是要求學生記住13種世界氣候類型, 也方便於押韻,讓學生記憶。
⑩ 世界各氣候帶得分布及成因。
世界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
位於各洲的赤道兩側,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東南部的一些群島等。這些地區位於赤道低壓帶,氣流以上升運動為主,水汽凝結致雨的機會多,全年多雨,無乾季,年降水量在2,000 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過60 毫米,且多雷陣雨;各月平均氣溫為25°~28℃,全年長夏,無季節變化,年較差一般小於3℃,而平均日較差可達6°~ 12℃。在這種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長,樹種繁多,植被茂密成層。
(2)熱帶草原氣候。
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氣候區的兩側,即南、北緯5°~15°左右(有的伸達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點,首先是由於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的南北移動、交替影響,一年之中干、濕季分明。當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海洋氣團,且有輻合上升氣流,形成濕季,潮濕多雨,遍地生長著稠密的高草和灌木,並雜有稀疏的喬木,即稀樹草原景觀。當受信風影響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土壤乾裂,草叢枯黃,樹木落葉。與赤道多雨氣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 個月的乾季。其次是全年氣溫都較高,具有低緯度高溫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溫度在16°~18℃以上。最熱月出現在乾季之後、雨季之前,因此,本區氣候一般年分干、熱、雨三個季節。氣溫年較差稍大於赤道多雨氣候區。
(3)熱帶荒漠氣候。
它分布於熱帶干濕季氣候區以外,大致在南、北緯15°~30°之間,以非洲北部、西南亞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熱帶乾旱氣候區常年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和信風的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流下沉,所以炎熱、乾燥成了這種氣候的主要特徵;氣溫高,有世界「熱極」之稱。降水極少,年降雨量不足200 毫米,且變率很大,甚至多年無雨,加以日照強烈,蒸發旺盛,更加劇了氣候的乾燥性。熱帶半乾旱氣候,分布於熱帶乾旱氣候區的外緣,其主要特徵:一是有一短暫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 毫米;二是向高緯一側的氣溫不如向低緯一側的高。
(4)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我國台灣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以及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菲律賓群島;此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也有分布。這里全年氣溫皆高,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這是由於夏季在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多對流雨,再加上熱帶氣旋過境帶來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熱帶干濕季氣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風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過赤道多雨氣候區。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 毫米以上。本區熱帶季風發達,有明顯的干濕季,即在北半球冬吹東北風,形成乾季;夏吹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溫季。
(5)熱帶海洋性氣候。
出現在南、北緯10°~25°信風帶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上。如中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西印度群島、南美洲巴西高原東側沿海的狹長地帶、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岸、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和澳大利亞昆士蘭沿海地帶。這些地區常年受來自熱帶海洋的信風影響,終年盛行熱帶海洋氣團,氣候具有海洋性。氣溫年、日較差都小,但最冷月平均氣溫比赤道稍低,年較差比赤道多雨氣候稍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 000 毫米以上,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6)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又有暖流經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較多,年降水量在1,000 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風坡可達2,000~3,000 毫米以上。這種氣候在西歐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大,在南、北美大陸西岸相應的緯度地帶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和紐西蘭等地也有分布。
(7)地中海式氣候。
位於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約在緯度30°~40°之間,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國加里福尼亞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亞的南端。它是處在熱帶半乾旱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之間的過渡地帶。這些地區受氣壓帶季節位移影響顯著,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氣流下沉,因而除大陸西部沿海受寒流影響外,夏溫十分炎熱,下沉氣流不利興雲致雨,所以氣候乾燥;冬季受西風影響,溫和濕潤。全年雨量適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間,主要集中在冬季。
(8)溫帶季風氣候。
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包括我國華北和東北、朝鮮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蘇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冬季這里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 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少。
(9)亞熱帶季風氣候。
出現在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里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於22℃,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 毫米,夏季較多,但無明顯乾季。同溫帶季風氣候相比,季節變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溫較高,年降水量增多。
(10)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分布在北緯35°~55°之間的北美大陸東部(西經100°以東)和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東側。這種氣候在氣溫、降水的變化上同溫帶季風氣候有些類似,但風向和風力的季節變化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明顯。冬季由於氣旋活動影響,降水稍多;夏季有對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顯著。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也很大。
(11)亞熱帶濕潤氣候。
分布在北美大陸東部北緯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灣沿岸地帶,南美洲的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東南沿海和澳大利亞的東岸等地區。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來看,它們和東亞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相似的,但由於所處的大陸面積較小,海陸熱力差異不像東亞那樣突出,因此沒有形成季風氣候。這里的氣候特點近似亞熱帶季風氣候,而不同之處在於冬夏溫差較小,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12)溫帶大陸性氣候
(包括溫帶沙漠氣候和溫帶草原氣候)。這種氣候在北半球佔有廣大面積,主要分布在北緯35°~50°的亞洲和北美大陸的中心部分。這里深居內陸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風影響,終年為極地大陸氣團,冬寒夏熱,氣溫年、日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現大陸性氣候特徵。由於所處緯度的不同,此外,在南美大陸的阿根廷中南部因處於西風帶的雨影地區,來自太平洋的氣流越過安第斯山脈後下沉而絕熱增溫,加之沿海有寒流經過,空氣穩定,所以全年乾旱少雨,亦呈現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特徵。上述地區由於乾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顯差異。乾旱地區年降水量一般在250 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現荒漠景色;在乾旱區外圍,年降水量在250~500 毫米之間,為半乾旱地區。
(13)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也稱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這種氣候出現在北緯50°~65°之間,呈帶狀分布,橫貫北美和亞歐大陸。具體來說,在北美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大部分;在亞歐大陸西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除外),經芬蘭和蘇聯西部(南界在列寧格勒—高爾基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線)至蘇聯東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熱月10℃等溫線為界。這一帶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並為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在冬季,北極氣團侵入機會很多;在暖季,熱帶大陸氣團有時也能伸入。該類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漫長而嚴寒,每年有 5~7 個月平均氣溫0℃以下,並經常出現-50℃的嚴寒天氣;夏季短暫而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氣溫年較差特別大;年降水量一般為300~600 毫米,以夏雨為主。因蒸發微弱,相對濕度很高。
(14)極地長寒氣候
(苔原氣候)。分布在北美大陸和亞歐大陸的北部邊緣(南以最熱月10℃等溫線與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相接)、格陵蘭島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在南半球則分布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地。其特徵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 個月月平均氣溫在0°~10℃之間,冬季酷寒而漫長;年降水量約200~300 毫米,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
(15)極地冰原氣候。
分布在極地及其附近地區,包括格陵蘭、北冰洋的若干島嶼和南極大陸的冰原高原。這里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發源地,整個冬季處於永夜狀態,夏半年雖是永晝,但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候全年嚴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1967 年挪威人曾測得-94.5℃的絕對最低氣溫,可堪稱為世界「寒極」。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蓋,又多凜冽風暴,植物難以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