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及美國高中地理
㈠ 北美 美國的地理環境特徵、人文環境特徵
樓主我看你問了很多區域性地理的問題,我建議你買一本北斗地圖的中學地理圖文詳解指導地圖冊 定價33元。這本書里對區域地理的介紹很詳細。
北美就是指美國和加拿大 把這倆國家概況都打出來工作量太大- -
㈡ 概括一下美國地理知識(高中)。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一個由五十個州和一個聯邦直轄特區組成的憲政聯邦共和制國家[1]。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包括四十八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其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而阿拉斯加州位於大陸西北岸,東接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與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位於太平洋中部。此外,美國同時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海域內擁有眾多的聯邦及海外領地。
美國國土面積超過962萬平方公里,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2][3]。其人口總量也超過3億人,少於中國和印度。美國是全球最多元文化的國家,幾乎囊括了全球各地的移民。同時美國也是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其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高達14.3萬億美元,佔全球生產總值的23%(按購買力平價為21%)。
美國源自於脫離英國統治的13個英屬北美殖民地。1776年7月4日,13州的殖民地代表共同發表了《獨立宣言》。在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於1783年與英國簽訂了《巴黎條約》,從此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
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國國民經濟就高居全球第一。在建國三百餘年來,美國曾經歷過南北戰爭(1861年-1865年)和大蕭條(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等數次嚴酷的考驗。冷戰結束後,由於蘇聯解體,美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今天的美國則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其在全球的政治、經濟、軍事、娛樂等眾多領域的龐大影響力更是其他國家所不能匹敵的。
面積
面積
中國數據:美國國土面積9,629,091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其中陸地面積915.8960萬平方公里,本土東西長4,500公里,南北寬2,700公里,海岸線長22,680公里;[2][3][4]
美國數據:美國國土面積9,629,091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國家總審計局)或9,826,630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中央情報局)。其中水域面積664,707平方公里(6.76%)。
人口
3.04415億(2008年估值,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次於中國、印度)[5],人口密度31人/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77名)。
氣候
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地跨寒、溫、熱三帶,本土處於溫帶),在主要農業地帶少有嚴重的乾旱發生、洪水泛濫也並不常見,並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臉盆地區和哥倫比亞河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15英寸(38厘米)。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華氏100度(攝氏38度)。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風影響,偶爾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氣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暴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了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喀斯喀特山脈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降雪不多。
水系
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凡位於落基山以東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020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五大湖。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屬冰川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餘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於裏海而居世界第二位。五大湖湖水匯入聖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生物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在1872年聯邦政府建立了黃石國家公園以保護當地環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
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戰略礦物資源鈦、錳、鈷、鉻等主要靠進口。探明煤儲量35,966億噸。探明原油儲量270億桶。探明天然氣儲量56,03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
㈢ 高中區域地理·北美與美國部分知識點
重點書上都列著呢 地理位置(經緯度)氣候和氣候區周邊洋流農業區域地形
㈣ 高中地理:將北美氣候與西歐的氣候作對比~
歐洲大陸西部以平原為主,大陸支離破碎,且山脈(主要是安第斯山脈)走向是東西走向,使從海洋而來的暖濕氣流能夠深入大陸。2、強勢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增溫增濕。所以海洋性強且分布廣泛。
而在北美洲大陸,1、由於西部有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脈的阻擋(路基山脈逼近沿海地區),以及阿拉斯加暖流,太平洋暖流的弱勢,只分布在北美洲中西部沿岸地區。
相同點:都分布於中緯度地帶的大陸西岸。原因是常年受來自暖流上空的盛行西風的影響。
不同點:其分布北界緯度歐洲比北美高得多,其分布區的東西寬度,歐洲比北美寬許多。原因是北大西洋暖流對歐洲影響的緯度范圍遠大於北太平洋暖流對北美影響的緯度范圍,歐洲中部地區平原占優勢,且東西延伸,利於西風的深入,北美西部有平行於海岸的高大山系,西風難以深入大陸內部。
因為歐洲大部分是平原地區,沒有山脈的阻擋,所以大西洋的暖濕氣流可以長驅直入。
特點:終年溫和多雨。成因:季風帶位置移動影響。
北美:是帶狀分布的,因為有山脈的阻擋。特點:冬季溫度應該比歐洲的低一點,因為那裡有寒流經過。
㈤ 北美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自然地理
北美地形
北美是以英語為主的美洲國家。位於美洲北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范圍包括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丹麥)。
全洲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20%,海拔200米的平原和丘陵約佔22%,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佔58%,全洲平均海拔700米。大陸地形的基本特徵是南北走向的山脈分布於東西兩側與海岸平行,大平原分布於中部。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區。
東部山地和高原:聖勞倫斯河以北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為阿巴拉契亞山脈,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一般為300~500米。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側沿大西洋有一條狹窄的海岸平原,西側逐漸下降與中部平原相接。
中部平原:位於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北起哈得孫灣,南至墨西哥灣,縱貫大陸中部。平原北半部多湖泊和急流,南半部屬密西西比河平原。
對氣候影響
1.海岸山脈緊逼著太平洋沿岸,迎風坡地形雨豐沛。但是,海岸山脈阻擋了太平洋上的暖濕西風向東深入,限制了山脈以西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向東延伸,使上述二種氣候呈南北向帶狀分布於沿海地區。山間高原盆地由於地形閉塞,海洋水汽難以進入,因此,氣候乾旱,呈現出荒漠的景象。
2、東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風,常造成大雪;東南坡面對大西洋水汽產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東部高低緩,連續性差,冬季乾冷的西北風可影響到東海岸,夏季從大西洋的暖濕氣流亦可越過高地,進入內陸。
3、中部平原地區氣溫、降水季節變化最大,大陸性較強。這是因為中部平原
地勢低平,無東西走向山脈,南北開敞,致使南北氣流暢通無阻。冬季極地冷氣團可長驅南下,驟然降溫。夏季來自墨西哥灣的熱帶暖氣團可自由北上,天氣悶熱多
雨。中部平原在冷暖氣團爭逐交鋒、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氣溫、降水季節變化據烈、大陸性較強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居民為
外來移民大匯集,英裔和法裔較多,英語為主。原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是黃種人。
自然資源
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已經過勘查。主要礦物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鐵、銅、鎳、鈾、鉛、鋅等。北美洲的森林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30%,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8%。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產達格拉斯黃杉、巨型金針柏、奴特卡花柏、糖槭、松、紅杉、鐵杉等林木。草原面積佔全洲面積14.5%,約佔世界草原面積的11%。北美洲可開發的水力資源蘊藏量約為24,800萬千瓦,佔世界水利資源蘊藏量的8.9%,已開發的水利資源為5,360萬千瓦,佔世界的34.7%。[1]
北美洲沿海漁場的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20%,西部和加拿大東部的邊緣海區為主要漁場,盛產鮭、鰈、鱈、鯖、鰻、鯡、沙丁、比目、薩門等魚類及*類,在加拿大東部邊緣海區還產鯨。北部沿海有海象、海豹以及北極熊等
工業
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能力巨大、科學技術先進。農、林、牧、漁業也極為發達。北美其他國家除墨西哥有一些工業基礎外,多為單一經濟國家。北美采礦業規模較大,主要開採煤、原油、天然氣、鐵、銅、鉛、鋅、鎳、硫磺等,而錫、錳、鉻、鈷、鋁土礦、金剛石、硝石、銻、鉭、鈮以及天然橡膠等重要的戰略原料幾乎全部或大部靠進口。主要工業品產量在世界總產量中的比重為:生鐵、鋼、銅、鋅等均佔20%左右,鋁佔40%以上,汽車約佔37%。
人文地理
農業
北美農業生產專門化、商品化和機械化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之一,農作物以玉米、小麥、水稻、棉花、大豆、煙草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麥產量在世界農業中占重要地位。中美洲、西印度群島諸國和地區主要生產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熱帶作物。
交通
北美鐵路總長420,000多千米。內河通航里程約55,000多千米。
公路四通八達。美國東北部是交通最發達的地區,其次是美國中部、東南部、西部沿海地區;加拿大東南部;墨西哥東部,以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古巴的糖廠鐵路
專用線較發達。加拿大中部地區的夏季河運、冬季雪橇運輸也很重要。北部沿海地區以雪橇運輸為主。
㈥ 北美和北美洲有什麼區別
北美通常指的是美國、加拿大和格陵蘭島。與北美洲是兩個概念。
北美洲是世界7大洲之一,是巴拿馬運河以北的地區.包括北美,墨西哥,中美地峽(巴拿馬運河以南除外),西印度群島.范圍比北美要大。
㈦ 高中地理中關於美國需要掌握哪些內容
美國:25°N-49°N,120°W-75°W
國土組成:本土48個州,1個特區,還有阿拉斯加州(最大州)和夏威夷州(有檀香山)。
優越的自然條件:
①有利的位置——本土都在溫帶(南部為亞熱帶),阿拉斯加在高緯度, 屬於寒帶和亞寒帶,夏威夷在熱帶。
②便利的海運——本土三面瀕臨海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眾多的良港。
③優越的地形和氣候條件——平原面積佔全國面積一半以上,耕地佔世界的10%,氣候具有多樣性,水熱組合較好。
④龐大而完整的水系——密西西河和五大湖為灌溉、航運和發電提供便利,是世界第四長河。
⑤礦產、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工礦業、農牧業條件優越,是世界最大礦產生產國。
·礦產地有:阿巴拉契亞北部、西部的煤,五大湖西部的鐵,德克薩斯州內陸及墨西哥沿岸的石油。
·不利的條件有:缺乏熱帶氣候,成為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進口國;西部高原山間盆地的乾旱區需要灌溉水源;有冬季寒潮、霜凍,夏秋颶風等氣象災害,西部多地震。由於資源的高消費和浪費仍大量進口鋼材等產品,也是世界進口石油、礦產最多的國家。
多民族國家和種族間的不平等。人口2.7億,白種人佔80%以上,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舊金山、洛杉磯、紐約有華人聚居,人口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區域,東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原因:東北部氣候濕潤,交通便利,港口優良,殖民者最先到達,是世界工業最發達、金融貿易區)。近幾十年來,人口由東北部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遷移(原因是:南部、西部新興工業的興起,提供多種就業機會;陽光充足,環境優美潔凈;旅遊業的發展)。
農業生產特點:現代化和專業化,是農業大國,農產品輸出最多的國家,但熱帶農產品需進口。農業實現高度機械化,勞動生產率高。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分為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帶等,便於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技術。
發達的工業:工業現代化程度高,是輸出工農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本國消費量大,是世界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並且進口大於出口。美國在中國的品牌有:麥當勞、肯德基、微軟、摩托羅拉、寶潔、通用、沃爾瑪等。由於西歐、日本的興起,其經濟地位在下降。
三大工業區:以落基山為線分為①東北部地區(開發最早,煤鐵資源豐富,運輸便利,平原土壤肥沃;集中了鋼鐵、汽車、化學等部門);②南部地區(有新興的石油、飛機、宇航、電子等工業);③西部地區(地域最廣,礦產資源豐富,宇航、電子、飛機發展快,加利福尼亞州最發達)。
美國各工業部門:能源-石油消費量佔世界1/3,火電佔全國的80%,核電發電總量世界第一。
鋼鐵-匹茲堡曾是「鋼都」,後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布法羅興起。
機械-是美最重要工業部門。底特律是汽車城,洛杉磯、亞特蘭大也是中心。航空航天-洛杉磯、西雅圖是飛機製造;休斯敦是宇航中心,卡納維拉爾角是火箭發射基地。
主要城市: ①紐約-美國最大城市,最大工商業、金融、貿易中心和港口,聯合國總部所在地。自由女神像是標志,市中心在曼哈頓島上,華爾街是金融街。大西洋岸有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等「波士華」城市帶。 ②華盛頓-政治中心,有白宮、國會大廈,70多萬居民,黑人佔70%(黑人比例最高城)。 ③芝加哥-中部地區最大城市,密歇根湖南部,有機械、鋼鐵、肉類加工。 ④休斯敦-南部最大城,全國最大石油工業、煉油中心,發展石化、宇航中心。南部還有重要港口新奧爾良,重要城市伯明翰、達拉斯、亞特蘭大,佛羅里達的邁阿密。 ⑤舊金山-美國華人最多城市,東南面的矽谷是微電子工業中心。 ⑥洛杉磯-西部最大城市,附近有好萊塢影城。
㈧ 用高中地理知識解釋北美五大湖形成原因
五大湖的湖盆主要來由冰川刨蝕而成自,第四紀冰期時,五大湖地區接近拉布拉多和基瓦丁大陸冰川中心,冰蓋厚2400米,侵蝕力極強,原有低窪谷地的軟弱岩層逐漸受到冰川的刨蝕,擴大而成今日的湖盆。當大陸冰川後退時,冰水聚積於冰蝕窪地中,便形成五大湖的水面。
五大湖是美國和加拿大之間五個相連湖泊的總稱,它們從上而下依次為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
(8)北美及美國高中地理擴展閱讀:
五大湖總面積約24566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域。五大湖流域約為766100平方公里,南北延伸近1110公里,從蘇必利爾湖西端至安大略湖東端長約1400公里。湖水大致從西向東流,注入大西洋。除密歇根湖和休倫湖外水平面相等外,各湖水面高度依次下降。
五大湖是始於約100萬年前的冰川活動的最終產物,現在的五大湖位於當年被冰川活動反復擴大的河谷中,地面大量的冰也曾將河谷壓低,現在的五大湖是更新世後期該地區陸續形成許多湖泊的最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