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黃河三角洲初中地理

黃河三角洲初中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2-27 13:01:18

① 比較黃河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理環境的異同

黃河三角洲緯度偏北,長江三角洲偏南,黃河三角洲靠近黃海,長江三角洲靠近東專海。兩處都是由屬兩條大河形成的沖積平原,但由於黃河緯度較北因此相對於長江來說受季風影響略小一點。
經濟方面由於受上海、浙江等輻射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黃河三角洲則受北京、天津等地區的輻射,但黃河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經濟側重點不相同。

② 黃河三角洲的歷史變遷及地理原因

二、近、現代黃河三角洲的變遷

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河南蘭陽汛,銅瓦廂、三堡河決,……穿運,歸大清河,由利津鐵門關北肖神廟以下二河蓋、牡蠣嘴入海」。按鐵門關沿河至肖神廟十八公里,二河蓋又在肖神廟東二點五公里,牡蠣嘴或因盛產牡蠣而得名,位於二河蓋外的低潮線,黃河入海口距鐵門關約二十公里許。其時黃河三角洲的南緣,位於小清河口的羊角溝以西,是清朝王家崗鹽場濱海鹽田的所在。三角洲的北緣在沾化縣東北濱海的石橋海口。其位置約當套兒河河口。根據歷史記載結合沿海漁民坨堡的建置,並參照衛星照片的分析,推測1855年岸線的走向,大體上北起徒駭河口,經小沙、李家坨子、肖神廟、羅家屋子、青坨子,至小清河口一線,全長約一百二十八公里。

新的黃河河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之間,河口潮流作用很弱,潮差通常只有零點八至一米,潮區界距河口不過二十至三十公里,入海的泥沙約有百分之四十左右在口門附近堆積。由於河口沙嘴向海外迅速伸展,從而使河槽縱比降減小,泥沙淤積,河床抬高,逕流宣洩不暢。洪水時發生河道分汊或放棄舊河槽,另從低窪地尋找新的路徑入海。此後,新的河道又將重復以上新老套迭的河道發育的歷史過程,使尾閭河段一直處於淤積延伸——擺動——改道的周期性演變過程中,成為弱潮多沙延伸擺動頻繁的堆積型河口。

自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道入渤海的百餘年來,其決口改道的范圍,北起徒駭河的套兒河河口,南迄小清河口之間,成為三角洲的南、北緣,以利津縣東的寧海為頂點。近代黃河三角洲的全部面積達五千四百五十平方公里。如以1855年的推測岸線為內界,則1855年以後新淤積而成的三角洲部分為二千九百七十平方公里。

近代黃河三角洲范圍內,自1855年開始的百餘年間,黃河尾閭的決口改道達五十餘次。其中較大的擺動改道有十二次之多。三角洲上廢棄的河道,鱗次櫛比,從而形成放射狀的入海水系,發育成典型的扇形三角洲。綜觀近代黃河三角洲海岸的發展過程,其間除去1938年至1947年因花園口掘堤黃河改道南泛的幾年以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價段:

1.1855—1896年黃河改道的初期

1855年銅瓦廂決口之初,下游入海河道未築堤防,黃河所挾帶的泥沙,大部沉積在張秋鎮以上的沖積扇上,由此下泄至大清河口的水較清,泥沙很少在河口淤積。史載同治十二年(1873年)齊河至利津「每有漲溢,出槽不過數尺,尚可抵禦,並無開口奪流之事」。光緒元年(1875年)以後,銅瓦廂以下陸續修築南北大堤,泥沙淤積於河床,使河床墊高拓寬。光緒八年(1882年),歷城桃園決口,下遊河道從此以決徙為常態,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已是水行地上,河底高於平地。總的情況是,在這四十年內,黃河泥沙多因河水的泛濫沉積於河漫灘,河口外的堆積相對來說還比較緩慢。

2.1897—1937年黃河尾閭大幅度擺動時期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黃河改道,經民豐以下,從最南面的絲網口入海,進入萊州灣。這條被稱做永豐河的入海水道,行水八年之後,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又北徙奪徒駭河入海,進入渤海灣。行水十二年之後,1917年,又經鐵門關以北分道向東北流入車子溝及鉤口。1928年,復南移至鐵門關以南向東南經由青坨子以北入海。1934年,又北移經宋春榮溝入海,直至1937年止。這一時期,海岸線隨著入海口的改變,自南而北,又由北而南,反復移動,此漲彼退,遍及整個三角洲海岸,使海岸線向前推移曲折成花瓣狀。

3.1947—1976年河口向東、向北形成兩大沙嘴時期

1938年,花園口掘堤,黃河改道入淮,三角洲田淤漲轉入浸蝕後退,直至1947年3月花園口堵口河復故道時,東行由甜水溝入海。在行水六年期間,黃河泥沙在口外堆積,形成甜水溝大沙嘴。1954年,甜水溝入海道淤塞,改由西河口以北的神仙溝入海。1964年,在羅家屋子人工改道,使向北分流至鉤口入海。隨著神仙溝、鉤口海岸的迅速向海推進,在偏東北方形成神仙溝——鉤口大沙嘴。原來甜水溝大沙嘴的海岸即每年以一百至一百二十米的速度後退。這一時期,黃河入海道雖兩度遷移,但已無泛濫之災。黃河泥沙大量輸入河口,年造陸速度達三十三至三十四平方公里,是三角洲增長速度較快時期。

4.1976年起改由清水溝入海時期

1976年5月,經過實地勘查,為更利於行水入海,再次人工改道,在西河口截流,使自軍馬場附近順清水溝引河,由甜水溝大沙嘴北側的小海灣入海,行水至今。

解放後,由於兩次人工改道,使三角洲頂點由寧海下移至魚窪附近,三角洲改道擺動的范圍也縮小至鉤口與宋春榮溝之間,這使海岸演變動力發生新的變化。今後三角洲海岸的發展趨勢,甜水溝與神仙溝兩大沙嘴之間的新河口區,繼續猛烈外長。這一新淤漲的稱作黃河孤島的地區,正縱橫豎立著勝利油田的油井,成為平疇沃野的工農業生產基地。三角洲北部神仙溝——鉤河口大沙嘴將轉入浸蝕後退階段,三角洲南部甜水溝大沙嘴以南至小清河口的岸段,則將保持基本穩定或稍有增長的狀態。

隨著近、現代黃河三角洲的發育,它正與渤海灣北面的灤河三角洲,從南北兩翼有如發動鉗形攻勢競相把自己的三角洲推向渤海灣,使渤海灣越來越小。但是,黃河初改道由利津入海時,由於潮流受到新河口口門原河道沙嘴遮掩,海域淺緩,造陸迅速。百餘年來,隨著河道的延伸及河床擺動范圍的縮小,河流的挾沙能力和海域的容沙能力都相對有了增加,今後的造陸面積勢將出現逐步遞減的趨向。

③ 黃河三角洲

黃河三角洲(Yellow River Delta)簡稱「黃三角」,地理學上的黃河三角洲僅指黃河在內今山東省東營市利津容縣以下沖積而成的三角洲平原。

廣義的黃河三角洲,指北至天津市、南至廢黃河口、西自河南省鞏義市以東至海的黃河沖積泛濫地區。狹義的黃河三角洲,指1855年以後,黃河在山東省利津縣以下沖積而成的三角洲。

本次研究主要在狹義的黃河三角洲地區開展工作,也考慮到行政區劃的完整性,並密切配合區域規劃的需要,因此,研究區為東營市全境(圖1.1)。

④ 誰分析下,黃河三角洲的地理環境

黃河三角洲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區.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屬暖溫帶.
年降水量在400-800,降水多集中於7-8月份,半濕潤區,
植被是落葉闊葉林.
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冬季受西北季風影響.
人文地理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最後一個待開發的大河三角洲.其位於京津冀都市圈與山東半島結合部,與天津濱海新區最近距離僅80公里,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隔海相望,向西可連接廣闊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達長江三角洲北翼,向東出海與東北亞各國鄰近,具備深化國際、國內區域合作、加快開放開發的有利條件.
黃河三角洲區域內土地後備資源豐富,擁有800多萬畝未利用土地,另有淺海面積近1500萬畝.受黃河沖擊影響,土地後備資源還在以每年1.5萬畝的速度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獨特優勢.
此外,黃河三角洲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有已探明儲量的礦產40多種,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海岸線近900公里.風能、地熱、海洋等豐富的資源,具有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巨大潛力.
黃河三角洲地區處於大氣、河流、海洋與陸地的交接帶,生態系統獨具特色.多種物質和動力系統交匯交融,多類生態系統交錯分布,可大規模發展生態種養殖業、開展動植物良種繁育,培育生態產業鏈、發展生態旅遊.

⑤ 黃河三角洲是什麼的棲息

在年的時候,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經東營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1年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黃河口原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保護區內有水生物641種,植物393種,(僅鳥類,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就有7種,二級保護鳥類34種,共計有十萬余只)。這里,春季各種野花爭鮮斗艷,五月中旬槐花盛放忽如一夜大雪飛至,秋季蘆花遍野一幅天蒼、野茫的景象。秋冬季節,眾多的冬候鳥和旅鳥來此棲息,天鵝及各種鶴類、鸛類、鷗類、鷺鳥、野鴨等成群結隊,或翱翔藍天,或棲息水面。黃河三角洲以她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物資源,形成了良好的野生動植物景觀。經亞太組織批准,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加入了「東亞-澳洲涉禽保護區網路」,成為首批19個國際成員之一;1997年3月被批准加入「東北亞鶴類保護區網路」,成為首批16個成員之一。
黃河三角洲濕地總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其中泥質灘塗面積達1150平方公里,平均坡降1-2/10000,地勢十分平坦,很容易受到海水潮漲潮落的滋潤;另有沼澤地、河床漫灘地、河間窪地泛濫地及河流、溝渠、水庫、坑塘等。 自然植被有天然柳林等落葉闊葉林,檉柳等鹽生灌叢,白茅草甸,茵陳蒿草甸等典型草甸,翅鹼蓬草甸等鹽生草甸,蘆葦、香蒲等草本沼澤及金魚藻、眼子菜等水生植被。
野生動物中鳥類有269種,其中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鸛、大鴇、金雕、白尾海雕、中華秋沙鴨7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大天鵝、灰鶴、白枕鶴等34種;有40種是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的鳥類,152種是《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中的鳥類,51種是《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中的鳥類。這里也是丹頂鶴在我國越冬的最北界和世界稀有鳥類黑嘴鷗的重要繁殖地。
2005年10月23日,由《中國國家地理》主辦,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發布。黃河三角洲濕地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沼澤濕地之一,黃河三角洲濕地名列第四名。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期,年平均降水量為551.6毫米。這片三角洲是黃河挾帶的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陸地的海相沉積平原。現代黃河三角洲上地貌有河灘高地,坡地,大型窪地等。黃河尾閭擺動新成的陸地帶地勢寬闊低窪,面積逐 年擴大,生態 型獨特,海河相會處形成大面積淺海 灘塗和濕地,成為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 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越冬、繁殖地。黃河三角洲地處渤海之濱的黃河入海口,是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處沉積所形成,為全國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國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本區屬溫帶季風氣候,植被為原生性濱海濕地演替系列,生態系統類型獨特,濕地生物資源豐富,區內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據初步調查有800多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文昌魚、江豚、松江鱸魚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瀕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廣泛,各種鳥類約187種,列為中日候鳥保護協議受保護的達10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丹頂鶴、白頭鶴、白鸛、金雕、大鴇、大天鵝、小天鵝、灰鶴、蜂鷹等32種,各種鷺類、雁鴨類水禽不但種類多,數量也極為豐富。

⑥ 黃河三角洲所指的范圍是

黃河三角洲,以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寧海為軸點,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淄內脈河口,向東撒容開的扇狀地形,海拔高程低於15米,面積達5450平方公里。三角洲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區內自然資源豐富。1991年時在此設立了自然保護區,並於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黃河口原生濕地生態系統和丹頂鶴、白頭鶴等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另外,資源豐富的黃河三角洲,對於環渤海及東北亞地區經濟發展,也有著極大地經濟價值。 黃河三角洲位於渤海南部黃河入海口沿岸地區,包括山東省的東營、濱州和濰坊、德州、淄博、煙台市的部分地區,共涉及十九個縣(市、區),總面積二點六五萬平方公里,佔山東全省面積的六分之一;總人口約九百八十五萬人,約佔全省總人口的近十分之一。該區域土地資源優勢突出,地理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系統獨具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具有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良好條件。

⑦ 讀黃河三角洲及附近地區略圖,回答下列問題。(28分)【材料一】黃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區位置示意圖(圖1

(1)RS(或遙感)(2分)剛形成的陸地厚薄不均(4分)
(2)先擴大,後縮小(版2分)擴大的權原因是中游段的輸沙量在增加,縮小的原因是黃河入海水量減少,輸沙能力減弱。(每點2分,共4分)
(3)優勢是土地面積增加迅速,土地平坦,肥沃(3分);劣勢是氣候較為乾燥,水源不足,生長期短,熱量較少(3分)
(4)冬季光照充足;土地廣闊,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每點得1分,共3分)
(5)臨近經濟發達地區,技術、資金、市場條件好;交通便利;有國家政策支持;位處溫帶季風氣候,光熱充足;(土地、海洋、石油)資源豐富。(每點2分,答出3點即給7分)

⑧ 黃河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現在所指的黃河三角洲含東營和濱州兩市! 廣義的指北至中國天津市、南回至廢黃河口答、西起河南省鞏義市以東黃河沖積泛濫地區;狹義的指1855年以後,黃河在山東省利津縣以下沖積成的三角洲 以利津為頂點,北到徒駭河口,南到小清河,呈扇狀三角形(半圓形)。扇形半徑近80千米,面積5450平方千米。地面平坦,海拔10米以下。三角洲頂部和中部土壤脫鹽較好,已發展為農作區。海拔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鹽漬化嚴重,大部仍為荒地。入海的泥沙約有40%在河口附近淤積,形成攔門沙、沙嘴及其兩側的爛泥灣。海岸線平緩。爛泥灣內水深1~2米,浮沉受潮水沖淤影響,漂游不定,魚餌特別豐富,是魚類產卵的良好場所。黃河尾閭由於泥沙淤積,河床變高,排洪不暢,或凌汛冰塞壅水或人為原因,入海水道經常改變,自1855年,已知南半部大致有16次,北半部有10次,平均約8年改道一次。現在的黃河入海口是1976年5月形成的。三角洲位於地殼長期下沉區,第三紀即有石油形成

⑨ 黃河三角州的地理概況

黃河三角洲位於山東省東北部,總面積5400平方公里,主要處於東營市境內。

黃河三角洲,以墾利縣寧海為軸點,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淄脈河口,向東撒開的扇狀地形,海拔高程低於15米,面積達5450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年輕的陸地。現代黃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來,黃河沖積作用形成的沖積扇。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距東營市僅60公里,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期,年平均降水量為551.6毫米。這片三角洲是黃河挾帶的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陸地的海相沉積平原。現代黃河三角洲上地貌有河灘高地,坡地,大型窪地等。黃河尾閭擺動新成的陸地帶地勢寬闊低窪,面積逐年擴大,生態類型獨特,海河相會處形成大面積淺海灘塗和濕地,成為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越冬、繁殖地。區內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據初步調查有800多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文昌魚、江豚、松江鱸魚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瀕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廣泛,各種鳥類約187種,列為中日候鳥保護協議受保護的達10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丹頂鶴、白頭鶴、白鸛、金雕、大鴇、大天鵝、小天鵝、灰鶴、蜂鷹等32種,各種鷺類、雁鴨類水禽不但種類多,數量也極為豐富。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土地,偉大的黃河以其移山填海之力造就了它,又賦予它以新、奇、野、闊的自然美,形成了黃河三角洲獨特的自然景觀。

黃河三角洲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與黃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由於黃河尾閭擺動的影響,這里的地面形成許多溝壑交錯的廢棄河道及防水堤壩,雖經多年風雨剝蝕、人為填補,至今仍見崗、坡、窪相間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漣漪狀的地貌。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使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進,形成大片的新增陸地。

黃河三角洲沿海灘塗廣闊平坦,多為沙質和泥質,這里是重要的對蝦產地,又是海產基地、海鹽基地,素有「百魚之鄉」的美稱,黃河鯉魚、黃河刀魚、銀魚、毛蝦都是別具風味的特產。

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脆弱,這里已設立了1530平方公里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這里具有世界上最年輕的河口濕地和大面積處於相對原生狀態的濱海濕地,生境獨特,物種豐富。現有野生植物393種,鳥類265種。在大面積的濕地和沼澤地上,僅珍貴保護鳥類即達5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7種,如白鸛、金雕、丹頂鶴等,普通鳥類以鷺、鷸類涉禽最為多見。近海水域有海豹、江豚、文昌魚、中華鱘、松江鱸、棱皮龜、長須鯨等珍稀海洋動物。

山東黃河三角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編碼 RD37002

保護類型 海洋與海岸生態系統

保護對象 原生性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禽

所在縣 東營區

行政區劃代碼 370502

所在省份、自治區、

直轄市 山東

級別 國家級

IUCN保護區等級

優先順序別

面積 (公頃) 153000.00

核心區 (公頃) 79000.00

試驗區 (公頃) 63000.00

緩沖區 (公頃) 11000.00

海拔下限 (米)

海拔上限 (米)

經度西限 118.73°

經度東限 119.27°

緯度南限 37.7°

緯度北限 38.15°

建立年代 1992

組織沿革

批件文號 1992年10月27日國務院,國函〔1992〕166號發布)

主管部門 林業

主管單位

森林面積

森林覆蓋率

森林蓄積量

(萬立方米)

保護區內物種 自然保護區內,植被覆蓋率高達53.7%,形成了我國沿海最大的海植被。區內各類植物393種,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

保護區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重要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鳥類資源豐富,珍稀瀕危鳥類眾多。自然保護區內共有鳥類265種,其中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白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金雕、丹頂鶴、白頭鶴、大鴇7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海鸕鶿、大天鵝、灰鶴、白尾鷂等33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屬附錄Ⅰ的種類有白鸛、丹頂鶴等7種,屬附錄Ⅱ的種類有花臉鴨、鵲鷂等26種,屬於附錄Ⅲ的種類有大白鷺、針尾鴨等7種。在《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中,保護鳥類81種,自然保護區內有51種。在《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中,保護鳥類227種,自然保護區內有152種。陸生脊椎動物35種,陸生無脊椎動物583種,水生動物641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白鱘、達氏鱘2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江豚、寬吻海豚、松江鱸魚等7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屬附錄Ⅰ的動物有棱皮龜、江豚2種,屬附錄Ⅱ的種類有豹貓、小須鯨等4種,屬於附錄Ⅲ的種類有黃鼬1種。"

植被類型 天然柳林675ha,天然葦盪3.3萬ha,天然檉柳林8126ha。人工刺槐林5603ha,與自然保護區周邊地區的人工刺槐林連接成一片,面積達11300ha。

氣候條件 降水量551.6mm,蒸發量1928.2mm,氣候為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自然、地理概況 保護區地處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北部的渤海之濱,包括黃河入海口和1976年以前引洪的黃河故道兩部分,其自然保護區的土地資源是黃河近百年來攜帶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成陸的海相沉積平原,地勢平坦寬廣,東西比降1:10000左右,潛水位小於2m,礦化度10~20ml/L,土壤為隱域性潮土和鹽土土類。

保護區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海岸線131km,黃河流經61km。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以含沙量高而著稱於世,每年攜帶15億t泥沙流向大海,在三角洲淤積了大面積新生陸地,平均每年新造陸地2000~3000ha,每年以3km的速度向渤海灣推進。這里水源充足,植被豐富,又因處於黃河流入渤海的交匯處,水文條件獨特,海淡水交匯,離子作用促進泥沙的絮凝沉降,形成了寬闊的泥灘(即濕地),土壤含氮量高,有機質含量豐富,浮游生物繁盛,極適宜鳥類居集。以此為基礎,吸引了大量過境和棲息繁殖的鳥類,同時,也提供了大片植物生長的土地,這片濕地保護區,其主要價值正在於此。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