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德育滲透教育
⑴ 怎樣在高中地理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地滲透環境教育,要協調好人和自然的關系,讓學生樹立保護環境及資源的意識。 1 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作用 環境保護意識是地理學習的基礎,環境教學其是地理知識學習的保障,而不是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因此,教師要重視環境教育,讓學生形成環境保護意識。教師首先需要全面掌握教材內容,並且挖掘其中的環境教育素材,將教材內容同自然環境進行有機結合,啟發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習的價值,對環境保護的作用,讓學生樹立並提高可持續觀念,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能有效的管理及利用自然資源。有效處理社會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環境教育的中心內容。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活動及自然環境的綜合性學科,因此,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對學生學習地理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都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2 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2.1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課堂是進行教學的一個主要地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效地滲透環境教育。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和環境有關,可以用來作為環境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師要想有效的滲透環境教育,就需要先充分掌握及研究教材內容,能夠分析及挖掘其中的有效教學素材,發揮出教材的作用。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認真考慮環保教育的目標,有效挖掘書本中的教學素材,盡量讓教學中滲透的環境教育內容能夠有效吸引學生,並且具有較好的說服力。這樣,
⑵ 如何在地理學科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
地理學科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方法:
一、地理學科教學是實現環境科學教育的主渠道
在中學各科中,涉及環境教育的主要有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其中地理學科與環境科學有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首先,兩大學科都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三大科學領域交接帶上的邊緣學科;其次,兩大學科的研究對象都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境;第三,兩大學科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協調人地關系,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為主旨;第四,兩大學科都涉及全球環境問題及其防治。
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課程中有著豐富的環境教育素材,是中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初中地理新課程教材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的題材和內容。因此,在地理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是當前地理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進行環境教育可以從不同方面、各個層次、多個角度展開。多年來,中學地理教學主要依據課本進行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被局限與課本知識中。筆者根據近幾年初中地理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實踐,初步總結了把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二、捕捉教材中的環境知識,時刻結合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加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初中地理新課程採用把地理要素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的兩種方式,其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是內容,尤其在八年級上冊中,環境教育的內容滲透在了地理教學的每一個角落。教材安排的人口分布、地勢地形、水土資源以及經濟發展等板快,都把環境問題作為一個重點。我一方面利用書本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在學生中進行環境教育,如對教材中的一些環境教育的漫畫,我採用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看圖即興談感想等方式,加深環保意識;另一方面,結合當地當時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根據書本知識以及自己所調查搜集到的資料,就對書本上提出達到問題寫一些小論文,學生的這些作品也就作為他們的平時成績記載下來。如結合八年級上冊73頁的《小鳥的悲哀》等一組漫畫,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發表自己的感想後的基礎上,讓班級沒一個組合作選題寫出一篇相關的小論文,並進行評比。由於貼近生活,又加入了評比競爭機制,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環境意識也得到了加強。
三、加強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信息的開放性,體現教學結論的開放性,增強學生的環保觀念。
在環境問題普遍存在的今天,環境問題的發展變化是非常迅速的,詳實生活中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著新的信息。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僅限於地理課本中的環境知識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也不利於學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及其動態。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加強教學信息的開放性。一方面,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選擇多元化的環境信息,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教會學生如何尋找並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環境信息來學習和探索。
造成環境問題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在不同的地區和時間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因時因地而異,解決環境問題的重點和方法有因時因地而異。由此可見,環境教育結論應是開放性的。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教師不應該也不可能強求學生對每個問題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應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獨特的意見,教師再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最後得出一個或多個較為合理的結論。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水平、辨證全面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達到環境教育的真正效果。如在對水污染的環境問題的研究中,就帶領學生著重對無錫市區河道內水體污染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得出了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河道上游水質的日益惡化;二是河道周圍有些工礦企業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三是河道周圍的各種餐飲業排放污水;四是河道內各種機動船隻的污染;五是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時,組織學生參觀蘆村污水處理廠,了解本市排污現狀以及污水處理的狀況和具體過程。然後就這幾種原因及了解到的污水處理知識組織學生討論應該採取的措施,讓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的環保觀念得到了增強。
四、增強地理環境教育的活動性,提高學生的環境能力。
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應該沖破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活動性。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以活動的思路設計教學,把學生的活動有機地引入到地理課堂教學中來。這樣可以改變課堂中學生總是「坐著聽」的局面,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使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如上課時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社會調查資料;就某個問題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進行辯論;對某些環境問題的產生進行模擬實驗等等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相對而言,環境科學比地理科學更具有實踐性和社會性,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尤其需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課外活動與現實生活中獲取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方案,並在實踐活動中應用和檢驗。在組織環境教育的課外活動時,應突出應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比如在對家鄉水資源環境調查中,第一次進行實地調查時就先讓學生對太湖的環境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根據他們各自的觀察和各自的興趣,讓他們就一個很小的側面來具體調查家鄉水資源的情況。如有的同學專門研究市區河道內水質情況,有的同學專門研究污水防治的問題,有的同學專門研究遊客對水環境的看法的問題等等。同時,還特意組織部分學生到野外山區,進行了為期4天的山區野外考察,對水源頭的水質狀況的進行探究調查,讓學生親身體驗水質日益惡化的現狀。然後根據調查匯總成為一篇調查報告。這些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環保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應用能力,使學生在發展智力的同時,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交往。這也正是在新課程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學以致用,加強環保宣傳和環保行動。
在進行一個階段的環境教育或開展了一次比較大的環境教育的活動後,每一個同學要把自己的體會或在活動中的體驗感悟寫下來,再配以大家在活動中的照片,在學校以專題牆報的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還走出校門,到社區中以標語和專欄的形式向社會進行環保宣傳。學生們在進行宣傳的過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強化了環保理念。為了讓大家的環保理念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學生中開展徵集《每日環保一件事》的活動,每個學生都要求自己提出一條必須做到的環保措施,由學生相互監督,比如有些同學提出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節約用水等等,這樣,也就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環保行動。
總之,環境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極其重要的內容。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在教學中始終貫徹。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都應使環境教育滲透到地理學科教學每一個細節。同時,環境教育還應該落實到課外探究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採用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環境意識和環境能力,加強學生的環保行為,使環境教育真正成為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⑶ 地理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幾個途徑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一、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標
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標即為國家地理課程標准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主要有: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1.地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用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內容為兩大板塊,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識基礎理論、世界自然資源、世界氣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區、世界區域地理;二是中國地理,包括中國疆域、人口與民族、氣候、資源、河流與湖泊、交通、經濟、中國區域地理。無論是學習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基礎知識,更要注重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的、客觀的認識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憑感覺,更不能想當然地來學習世界與中國、認識世界與中國。如學習世界自然資源中,我們認識到,目前,世界上由於地域差異、經濟差異、人文素質的差異,有很多國家、很多地區,人們文化落後,缺少科學知識,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使我們的自然資源數量不斷地劇減。更有甚者,一些貧困落後的國家地區的農村,人們為了求生存,還有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亂采礦藏、破壞環境,造成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而人口又不斷增加,生態受到威脅,自然災害頻繁多發,直接影響到世界全局性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確到,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才能求得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從國情教育入手,增強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對家鄉的熱愛,對自然及人文環境的熱愛基礎上。對我國基本地理國情了解的基礎上,地理課讓學生從了解家鄉開始,通過地理圖片、圖像、視頻、文字資料、數據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如我國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環境,土地、水、森林、礦產等方面的自然資源狀況,經濟與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現狀,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等,在此基礎上,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使學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在看待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悲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看待和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增強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樹立建設祖國的信心和責任感,轉化為正確的行為。使學生能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做好准備。
國情教育實際上是國民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地理知識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通過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國情問題的初步能力,把個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統一起來。對我國的國情,有優點,但也不能掩飾缺點,講優點有利於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滿,不求進取的思想,過分誇大缺點,又可能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喚起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報國心。
3. 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國旅遊業"一節是教材新增加的專題教學內容。就是滲透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學探索。旅遊業與交通、通訊、建築、商業、保險業有緊密聯系,同時又可以帶動這些待業的發展,發展旅遊業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外匯收入,是"無煙工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扶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使學生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和為人民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念,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樹立"旅遊搭台,經貿唱戲"永續發 展觀念,做自覺的環境衛士,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綉河山、革命聖地、熱愛歷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的情感。
現代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日益明顯。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發展經濟,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成與敗的經驗教訓,地理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專心鑽研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成才的精神。
當前的學生
⑷ 高中地理德育滲透課例之如何有效地搞好高三地理復習
及時復習比延遲復習效果要好,但也並非越早越好。復習的最佳時機,要根據個人的學習習慣,根據課程的性質、難易程度而決定。聽課較嗚力,疑難問題多,就要及時些;當堂基本聽懂,復習只是深入鑽研,則間隔一兩天,影響不大。課程概念、原理抽象費解,復習就應及時一點;講課主要是敘述性內容,與書本內容一致,也可以間隔一段時間再復習。
⑸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版教育的軌道,面向全體學權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心理素質"的精神。地理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各項意識具有獨特的德育功能。 地理教材中滲透的德育教育的范圍很廣,內容也很豐富。
⑹ 如何地理課堂中滲透德育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一、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標
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標即為國家地理課程標准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主要有: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1.地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用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內容為兩大板塊,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識基礎理論、世界自然資源、世界氣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區、世界區域地理;二是中國地理,包括中國疆域、人口與民族、氣候、資源、河流與湖泊、交通、經濟、中國區域地理。無論是學習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基礎知識,更要注重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的、客觀的認識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憑感覺,更不能想當然地來學習世界與中國、認識世界與中國。如學習世界自然資源中,我們認識到,目前,世界上由於地域差異、經濟差異、人文素質的差異,有很多國家、很多地區,人們文化落後,缺少科學知識,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使我們的自然資源數量不斷地劇減。更有甚者,一些貧困落後的國家地區的農村,人們為了求生存,還有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亂采礦藏、破壞環境,造成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而人口又不斷增加,生態受到威脅,自然災害頻繁多發,直接影響到世界全局性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確到,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才能求得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從國情教育入手,增強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對家鄉的熱愛,對自然及人文環境的熱愛基礎上。對我國基本地理國情了解的基礎上,地理課讓學生從了解家鄉開始,通過地理圖片、圖像、視頻、文字資料、數據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如我國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環境,土地、水、森林、礦產等方面的自然資源狀況,經濟與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現狀,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等,在此基礎上,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使學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在看待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悲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看待和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增強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樹立建設祖國的信心和責任感,轉化為正確的行為。使學生能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做好准備。
國情教育實際上是國民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地理知識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通過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國情問題的初步能力,把個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統一起來。對我國的國情,有優點,但也不能掩飾缺點,講優點有利於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滿,不求進取的思想,過分誇大缺點,又可能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喚起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報國心。
3. 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國旅遊業"一節是教材新增加的專題教學內容。就是滲透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學探索。旅遊業與交通、通訊、建築、商業、保險業有緊密聯系,同時又可以帶動這些待業的發展,發展旅遊業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外匯收入,是"無煙工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扶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使學生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和為人民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念,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樹立"旅遊搭台,經貿唱戲"永續發 展觀念,做自覺的環境衛士,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綉河山、革命聖地、熱愛歷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的情感。
現代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日益明顯。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發展經濟,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成與敗的經驗教訓,地理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專心鑽研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成才的精神。
當前的學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長著的,他們很容易滿足於父輩創造的良好的物質條件,也就容易走上安於現狀缺乏奮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強對學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從小立志成才,從而發奮圖強,不懈追求,刻苦鑽研科學文化知識,樹立遠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內容是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的頂好教材。學習歐洲、北美等先進發達國家的地理知識時,充分調動學生好奇、上進的心理,鼓動他們樹立不認輸、不自卑、努力成棟梁,共建繁榮富強的大中國的遠大理想。學習南極洲地理,通過85年、89年中國分別在南極洲建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實的介紹,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立志成才,為國爭光的精神。學習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麥哲倫環球航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酈道元與《水經注》、徐霞客與《徐霞客游記》、哥白尼與布魯諾的「日心說」等等,都是引導學生學習榜樣,追求卓越,奮發圖強的最好德育舞台。
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為傳授單純簡單的地理知識而進行教學,只有高揚德育旗幟,為造就適應時代發展、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棟梁之才的遠大目標而奮斗,使我們的學生一方面具有廣博的天文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具有開闊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遠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課堂的核心。
⑺ 淺談在教學地理課中如何滲透思想教育
我們知道,教學來過程是教師教自與學生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如教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學的效果就會很好。中學地理教學採用怎樣的教學手段,才能創造最佳的成績呢?我認為: 1 明確一般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困難1.1 地理教學板書、板圖、板畫內容豐富,復雜多樣,在有限的黑板上難以充分展示出來。1.2 教師在課堂上完成內容豐富的板圖、板畫往往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特別是對部分青年教師來說,圖若 畫得正確、標准,並不容易。(剩餘3386字)
⑻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滲透勢在必行1.是社會發展的要求當今時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理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和諧、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2.是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要求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的重要途徑。地理教育的價值目標,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讓學生擁有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其二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如果說前者重點在於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話,那麼後者的關鍵就在於觀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對於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特別提到: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勢在必行。二.德育滲透勢在必得1.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素材新教材強調基礎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觀念和觀點的教育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其次,強調地理教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地理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仔細研究教材可以發現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1)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國情教育素材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而這恰恰是貫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線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陸地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氣候資源、旅遊資源、環境問題、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化、人口、國土整治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善於挖掘,巧妙設計就能夠讓學生既了解我國國情的優勢: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川、富饒的物產、多樣的氣候,不斷發展的經濟建設……同時,又實事求是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文化素質不高,人均資源少、資源浪費嚴重,經濟發展不平衡、環境問題突出等國情劣勢,從而既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又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2)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的教育素材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物質觀、運動觀、聯系觀、發展觀教育 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當的載體。例如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等;運動觀,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循環和轉化」等;聯系觀,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全球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2.生活實踐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
⑼ 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德育工作
1、鑽研教材內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著及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要結合教學充分發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於地理教學之中。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能脫離實際,也不應是隨心所欲,而是要有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如通過學習祖國歷史、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等內容,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這種感情表現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愛好;對祖國前途的高度關心和堅定信念;為了祖國人民甘願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
2、加強鄉土地理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家鄉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它是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摸得著的熟悉地方。地理學科中的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土上的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可使學生深刻地了解家鄉、深切地熱愛家鄉,自然會萌發建設家鄉的強烈願望,而愛國之心與愛家鄉之情是息息相通的,進而升華為熱愛和建設偉大祖國的崇高理想。
3、適當運用比較法的有效途徑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學中的大量事實材料,對從中比較所得的結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學生易於接受,迅速改變觀念,教育效果自然明顯。但要注意,對比的事物要具有類比性。
4、適時運用地理課外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課外教學指由地理教師組織安排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地理課外教學活動。地理學是科學的、系統的、現實存在的,所以說地理課外活動能取得課堂教學所無法想像的德育滲透效果。例如,在講解土地荒漠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親身體驗談一談身邊是否有此類現象,然後讓他們自己先發表一下對於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的看法,讓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後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就很好地進行了這方面的德育教育。
5、通過作業訓練、試題測驗等來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接觸大量的作業、練習和試題,這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編選作業題、練習題和考試命題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揮育人功能。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教育,要愛護環境,保護資源。
⑽ 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地理知識滲透,嚴密的邏輯推理,師生情感的互動、和諧的課內堂氛圍,把地理學科中容的德育內容充分展示出來。通過讓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教學過程,達到德育的內化。一、利用課堂教學,實施德育教育地理科學是反映地理事物、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分布規律的科學,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時空分布,即經常說的「地」,又有這些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即「理」,作為地理教學來講,不僅要明確地理事物的分布,還有必要弄清知識間的必然聯系,並通過歸納、分析、對比等教學方法,藉助多種教育手段揭示知識間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有效地獲得知識,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水平,自覺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行為習慣,從而提高其德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