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初中地理拓展閱讀專題報告

初中地理拓展閱讀專題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2-27 09:38:45

⑴ 初一的地理報告怎麼做啊

海爾波普彗星
1995年7月日,美國的艾倫·海爾 (Alan Hale) 和 湯瑪斯·博普 (Thomas Bopp)分別獨立發現該彗星,它是眾多由業余天文學家發現的彗星當中,距離太陽最遠的(於木星軌道外被發現)。與哈雷彗星比較,若把兩顆彗星放在同一軌道上,海爾·波普彗星的光度比另一顆會光上千倍。
這顆彗星是業余天文學家自1975年7月以來,第一顆因」意外」被發現的。換言之,兩位命名發現者,都不是「處心積慮」型的彗星搜索家,純粹是好玩看星星而誤打誤撞發現的。
通常彗星在木星軌道外會比較不顯眼,但海爾·波普彗星則例外,該彗星過近日點時光度為-1.4等,縱使在城市中亦能以肉眼看見,是自1975年最亮的彗星,因此它成為了近二十年來最壯觀的彗星之一。根據於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影像,海爾·波普彗星的直徑估計約40公里,屬於大型彗星。
海爾·波普彗星的軌道為3000年公轉回歸太陽一次,天文學家已經不是所謂」處女」型的彗星;因為新彗星第一次(或初幾次)回歸,彗星外圍包著塵埃、沙礫,內部物質不易揮發,不易有亮麗的彗尾產生,因而也就不甚壯觀。
海爾·波普的出現也引起了一些恐慌,直至2006年1月仍有日本天文愛好者在澳大利亞拍攝到該彗星的身影;經初步計算,海爾·波普彗星於二千多年後或會回歸。
【接近太陽】
海爾·波普彗星在1997年初備受矚目。1996年夏天,海爾·波普彗星開始可以肉眼看見。同年下半年,它的光度增加速度放緩,但科學家仍抱持樂觀態度,等待該彗星變得更光亮。至1996年12月,由於它的天球位置太接近太陽,因此暫不能觀測,1997年1月,彗星重現,並已變得更光,在遭光害污染的城市夜空也容易找到它。
隨著互聯網開始普及,不少網站追縱彗星動向,並提供每日最新圖片,使這些網站的訪客流量大增。互聯網在向民眾推廣彗星的消息方面,扮演著一個重大角色。
該彗星持續接近太陽,光度持續增強,至1997年2月已達2等,並可清楚看到其背向太陽的藍色彗尾,在通過的軌跡留下淡黃色的彗塵。3月9日,蒙古、西伯利亞東部和中國的漠河可見一次日全食,有稱為極奇罕有的「日全食與彗星同觀」觀象,吸引了全世界天文愛好者忍受嚴寒觀賞和拍照,中國並以此發行紀念封,中央電視台當天早上在包括漠河在內的九個城市作現場直播,是該台的首次同類節目。
同年4月1日,彗星通過近日點,其光度比不少星星要亮,僅次於天狼星。它的兩條彗尾伸展至夜空的30-40°。當時,由於該彗星的近日點日距較遠,在天空每晚的暮光消失前均可看見,而其他不少彗星因近日點與太陽較近,只能在日落後一段短時間內觀測。在北半球的觀測者可於全晚看到該彗星。
【光度轉暗】
該彗星在通過近日點後,便移往了天球的南半部,南半球的觀測者看到該彗星於1997年夏季至秋季開始轉暗,在1997年12月後便無法以肉眼看見,無需使用儀器觀測的持間共持續了569天(18.5個月),打破了1811年大彗星的紀錄,它的肉眼可見時間持續了9個月。
在彗星離開太陽後持續轉暗,天文學家仍然對其展開追蹤,至2005年1月,它已超越了天王星的軌道(21 AU),使用大型望遠鏡仍可作出觀測,至最近的結果顯示,它仍在釋出彗尾。
天文學家預計,該彗星在2020年以前,其光度在30等以內,仍可以強大的望遠鏡觀測,之後便會難以與光度接近的遠方星系分辨。按照現有的數據,它或會於公元4380左右回歸。
【軌道的改變】
該彗星的對上一次回歸可能於4,200年前發生,其軌道與黃道垂直。1997年3月,它與木星距離達0.77天文單位,足以被木星的引力改變軌道。它的軌道被縮短,其公轉周期縮短至2380年,而遠日點也縮至360天文單位,相差大約525天文單位。
【技術資料】
在海爾·波普彗星通過近日點期間,多位天文學家對它作出深入觀測,其結果為彗星科學增添了不少新資料。
【鈉彗尾】
一般彗星的彗尾多由氣體和塵埃所組成,但海爾·波普彗星的彗尾卻帶有金屬元素鈉,只能以強大的儀器觀測。以往也曾有人觀測過金屬鈉從彗星中釋出,但從彗尾釋出則屬首次發現,因此這是最令人振奮的發現之一。該彗尾包括中性原子,其長度可達5000萬公里長。
據觀測,該彗星的金屬鈉來源是來自其彗發內層和彗核,而鈉原子的釋出途徑也有多個原理可以解釋,包括包圍著彗核的塵粒互相撞擊,以及紫外線從塵粒中把鈉噴出等,但現時尚未知道該彗星的鈉是如何噴出的。
該彗星的塵埃彗尾背向其軌道,氣體彗尾則背向太陽,而鈉彗尾的方向則介乎於兩者之間,代表鈉原子是透過輻射壓力(radiation pressure)從彗頭中釋出的。
【重氫元素】
該彗星的重氫元素及其化合物包括重水,其含量達到地球海洋中重水含量的兩倍,因此推論得出彗星撞擊地球雖能為地球帶來適量水源,但如果其他彗星均含有不少重水的話,彗星將不是地球唯一的水源。
另外,人們也在該彗星上的氫化合物中找到不少重氫,而重氫與一般氫的比例,在不同的化合物中也不相同,使天文學家認為該彗星的冰塊是在星際雲中形成的,而非在太陽星雲。據推算,該彗星在星際雲形成冰塊時,其溫度介乎在25-45K之間。
【有機物質】
透過光譜觀測,得出該彗星含有不少有機化合物,當中多種物質是首次被發現。它們的分子可能藏於彗核內,彗發的活動或可使它們產生化合作用。
【自轉】
科學家觀測到該彗星並不是均勻地噴出氣體,而是從特定的位置噴出,他們透過觀測噴發位置的變化而計算出其自轉周期為11小時46分,其後發現它有不只一條自轉軸。
【雙彗核理論】
1999年,有論文指假設海爾·波普彗星存在兩顆彗核,去解釋它放出塵埃的形式。該論文純粹為推論,作者並沒有作過觀測及製作其雙彗核的結構,但估計其中一顆彗核直徑約為30公里,而主彗核則約為70公里,它們距離約180公里,以3天的周期互相公轉。
該論文受到不少天文觀測者的爭議,縱使以強大的哈勃望遠鏡作出觀測,也找不到任何雙彗核的證據。還有當一顆彗星分裂成數塊碎片,它們的距離會漸遠,並且找不到任何彗星是有穩定的雙彗核。再者,雙彗核彗星的軌道往往會因受到太陽和行星引力的攝動而改變和分離。
在1997年尾至1998年初,透過適應性光學裝置作出觀測,認為其彗核的光出現雙峰。但該現象是否由雙彗核產生,至今尚在爭論中。
1997年3月9日發生了一次日全食,同時還可以看到海爾波譜彗星
海爾-波普彗星下次到太陽和地球「家門口」做客將是2380年以後的事情了。
美國科學家用紅外測量手段對1997年回歸的海爾-波普彗星進行測算後認為,這顆大型彗星可能是40億年前在木星與海王星之間的地帶形成的。
在此之前,不少科學家認為海爾-波普彗星是從原始氣體和塵埃雲中產生的,當時太陽系中還沒有任何行星誕生。而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和幾所美國大學科學家共同測算的新結果卻顯示,這顆彗星的形成時間可能比早先認為的要晚。
科學家在英國《自然》雜志上介紹說,他們是通過計算海爾-波普彗星內部一氧化碳和水成分的相對比例而得出上述新解釋的。據認為,彗星是太陽系形成早期遺留下的殘骸,主要成分是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分析彗星中一氧化碳和水所佔的比例,不僅有助於弄清彗星產生的機制和演變過程,而且對研究太陽系起源也有重要價值。有關海爾-波普彗星的新研究成果,是迄今對彗星中一氧化碳和水構成進行的最詳盡分析。
科學家發現,海爾-波普彗星中的一氧化碳一半來自彗核,另一半來自彗發。測算結果顯示,彗核中,一氧化碳的含量相當於水的含量的12%,這比原始氣體和塵埃雲中的類似比例要低。科學家由此推測說,海爾-波普彗星形成的時間可能比原始氣體和塵埃雲存在的時間更晚,此時太陽系中已開始形成行星。如果這一推斷得到進一步證實,那麼研究海爾-波普彗星將有助於增進對太陽系中一些大行星形成過程的了解。

⑵ 初中七年級古今文拓展閱讀答案南京出版社

第一題:


(2)初中地理拓展閱讀專題報告擴展閱讀專

這部分內容主要考察了屬木蘭從軍的知識點:

木蘭從軍講述了木蘭代替父親去征戰的古代故事。木蘭是古時候的一名民間女子。從小練習騎馬,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親的名字也在名冊上,她的父親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勝任,木蘭便女扮男裝,替父親出征。木蘭從軍體現了木蘭的保家衛國英雄氣概,也有孝敬父親的女兒情懷。

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⑶ 某地理興趣小組開展位置和資源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的專題探究閱讀材料完成下

(1)日本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日本位於中緯度,北溫帶地區,日本位內於亞歐板容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
(2)東京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其氣候有海洋性特徵,濟南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東京相比濟南冬季平均氣溫較高,夏季平均氣溫較低,氣溫年較差小;
(3)日本地域狹小,礦產資源缺乏,需要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太平洋沿岸地區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運輸便利,該地區人口與城市集中,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所以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4)提出的問題可以是:日本位於哪一個火山地震帶上?
故答案為:
(1)日本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日本位於中緯度,北溫帶地區,日本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
(2)冬季平均氣溫較高,夏季平均氣溫較低,氣溫年較差小;
(3)日本地域狹小,礦產資源缺乏,需要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太平洋沿岸地區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運輸便利,該地區人口與城市集中,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
(4)日本位於哪一個火山地震帶上?

七年級地理學習報告 500字

.俄那邊森林火災 莫斯科都成霧城了2.我國氣候(其實不是我國,整個世界回都這樣)異常,答先是南方洪澇,後是北方洪澇南方高溫,再後來南方又洪澇了,現在又是南方高溫,再過幾天南方又洪澇了 抹汗 這個多好寫啊 不只是關乎夏季風異常 還跟全球變暖有很大關系 有空查查資料吧3.上面那兩個是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的有 內蒙古昨天剛開的那達慕大會可以聯系一下課本的知識 我只能給題材和建議你 調查報告自己寫吧~~~鍛煉一下也好 先是確定題材 然後找資料 再然後就可以寫了…… 然後,LS那個貌似初一的學生用不很好吧,而且跟時事關聯不大。這幾年的熱點都是全球變暖 氣候異常什麼的。

⑸ 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

關於二氧化碳的 除非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得到顯著減少,地球的未來只能有賴於具有潛在危險、未經驗證的地球工程學技術。」英國皇家學會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將早已備受爭議的地球工程學技術定義為遏制全球變暖的「下下策」。
這份在9月1日由英國皇家學會公布的研究報告稱,除非人類目前的減排努力獲得成功,在未來要想對地球降溫就只有採取地球工程學的方法。地球工程學技術被認為是解決全球變暖的終極手段,但由於其設想過於「瘋狂」,有人表示贊成,更多的人則因其可能產生「難以預測的後果」,表示堅決反對。
英國皇家學會負責地球工程學研究的約翰·謝潑德教授說:「這是一個令人不快的現實,除非人類在溫室氣體減排上獲得顯著的成功,否則未來我們面臨的氣候危機可能還會更加嚴峻。而如果到了那時,地球工程學將是我們手中能阻止地球氣溫繼續升高的唯一選擇。」「經過研究我們發現,有些地球工程學技術的確會對人類和環境帶來嚴重危害,而有些仍然可以依賴。地球工程學及其後果或許是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不利上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該報告將現有的地球工程學技術分成了脫碳技術(CDR)和太陽輻射管理技術(SRM)兩類,並對其進行了評估。
報告認為,脫碳技術主要致力於解決二氧化碳含量逐漸增多的問題,因此,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較小,相對更為適用。但研究人員無法證實,該技術能否在可接受的環境影響下以較低的成本實施。並且,一般來說該技術降溫的作用在一個較長的周期內才會顯現。太陽輻射管理技術通過反射太陽能量的方式來對地球降溫,這種方法將能迅速降低地球溫度,但並不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水平,解決海洋酸化的問題。除此之外,由於技術難度高工程量巨大,被認為可行性較小。報告的結論是:在全球氣溫達到警戒值,不得不立即採取降溫措施的時候,可採納太陽輻射管理技術;但在減少溫室氣體方面,它並不能替代脫碳技術。
報告認為最具潛力的技術:
1.碳捕獲法
技術設想:用高大的碳捕獲裝置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注入地下或轉化為石灰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克勞斯·拉克納是該技術的代表人物。
報告評價:由於能有效解決氣候變化的根源問題,該技術被認為是所有地球工程學中的首選,但到目前為止,該技術未見有低成本實施的實例。
2.強化風蝕法
技術設想:這種技術的設想是讓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岩石和礦物質自然發生反應,以化學的方法減少溫室氣體含量。
報告評價:該技術反應周期極為漫長,成本高昂。因此,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以達到減少成本和弄清對環境影響的目的。
3.造林法
技術設想:通過更大面積的種植樹木以及減少砍伐,從而實現緩解全球變暖的目的。
報告評價:合理化使用土地應該而且能夠在二氧化碳減排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由於涉及土地使用權這一敏感的問題,這一技術的應用范圍會受到嚴重影響,而且見效周期同樣比較漫長。
4.平流層噴霧法
技術設想:使用火箭、飛機、大炮,甚至人造火山,將細小的二氧化硫顆粒釋放到平流層中,減弱太陽輻射,從而遏制全球變暖。
報告評價:這種技術雖然成本低、見效快,但副作用不容忽視,特別是對平流層臭氧的損耗上。
5.空基反射法
技術設想:在地球軌道上部署由眾多鏡子組成的「太陽盾」,來抵禦或減少太陽輻射,從而為地球降溫。
報告評價:如果部署和維護的問題能得到妥善解決,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有潛力的技術。但目前的問題是,整個系統過於復雜和昂貴,且不能直接減少二氧化碳。
6.制雲反射法
技術設想:最具代表意義的是兩年前由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和愛丁堡大學提出的「制雲船」項目。該技術主要通過將海水轉化為雲層,反射太陽輻射,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
報告評價:這種技術的作用和影響面較小,且極易受到洋流等因素的影響,可行性和有效性還不確定,在大面積實施前還需更多的研究。
報告認為潛力較低的技術:
7.生物碳法
技術設想:使用燜燒的方法將含碳的有機廢物形成具有多孔結構的生物碳,支持該技術的專家稱,生物碳技術可完美地解決土壤退化,糧食安全,使用農業化學品造成的水污染與氣候變化等問題。
報告評價:英國皇家學會對生物碳減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有質疑,建議增加相關方面的研究。另外,生物碳的制備過程中也會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釋出,碳排放配額的獲取也是生物碳技術發展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8.海洋施肥法
技術設想:通過向海洋表面投放鐵或尿素等營養物,或使用將海洋表面和深部的水體進行交換的方法,刺激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快速生長。「飽餐」了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死亡後就會將碳帶入海底,從而實現減碳的目的。
報告評價:這種方法的有效性並未得到實例證明,嗜碳浮游生物所釋放的二氧化碳極有可能超過其所消耗的部分,其對生態環境的副作用可能會十分明顯。
9.地表反射法
技術設想: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所謂的「白色屋頂法」,即將房屋的屋頂塗成白色,以反射太陽輻射並減少降溫能源消耗的方法。還有一種類似的方法,主張在海洋或沙漠放置大量反光物,將陽光和熱力反射到太空,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報告評價:該方法未能充分考慮地域和氣候差異,在一些地區這種技術非但完全無效,還會嚴重影響當地的氣候。
在談及上述技術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時,謝潑德稱:「迄今為止,在所有的地球工程學技術當中,還沒有任何一種能完美地解決全球變暖問題,所有的技術都伴有不可預知的風險。就目前來說,我們應該繼續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而與此同時,該努力萬一失敗,我們也應有充分的准備。如果『B計劃』有成為我們未來選擇的可能,其對環境影響的研究目前就必須立即展開。如果無視該技術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或採取不負責任的態度忽視存在的問題,地球工程技術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與全球變暖本身並無多大區別。我們必須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
資訊來源:科技日報

⑹ 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 初一的 2000字左右 謝了,大神們 急用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為4萬千米。
2、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軸是地球自轉軸(假想軸),現實中並不存在。
3、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4、地球的自轉軸叫做地軸,地軸的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叫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叫南極。
5、緯線是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長度不等,緯線長度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緯線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度數<=90°地球上緯線有無數條。
6、經線是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相交的半圓,經線有東西之分,0°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0°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度數<=180°。所有的經線長度相等,地球上有無數條經線。
7、本初子午線(即0°經線)位於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赤道紀念碑位於南美洲厄爪多爾首都基多市中心以北24千米處。
8、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160°E和20°W組成的經線圈。地球表面某一點的位置可以用經緯網來確定。求一條經線相對的那條經線:度數之和為180°,東西經相反。
9、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4小時,也就是一天。
10、晝夜形成的原因:由於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在任何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11、由於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差異。
12、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
13、地球公轉的特點:地球在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季節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范圍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五帶的劃分。
14、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范圍23.5°S~23.5°N)、北溫帶(范圍23.5°N~66.5°N)、南溫帶(范圍23.5°S~66.5°S)、北寒帶(范圍66.5°N~90°N)、南寒帶(范圍66.5°S~90°S)。
15、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是地圖的基本要素。
16、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圖例是地圖的語言,包括各種符號和它們的文字說明、地理名稱和數字;指向標指示圖上的方向。
17、比例尺可分為數字式、線段式和文字式三種類型。

18、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在經緯網地圖上:同一條經線只存在正南正北方向,同一條緯線只存在正東正西方向。北極是地球上最北的地方,其四周方向都是南;南極是地球最南的地方,其四周方向都是北。
19、圖例和注記幫助我們區分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徵。
20、我們常用等高線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21、在既沒有指向標又沒有經緯網的情況下,通常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方向。
22、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兩條等高線之間的距離稱為等高距,等高線之間等高距相等;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23、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高度相同;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24、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
25、去公園游覽,需要尋找景點,應該從導游圖上找到答案;外出旅行,確定行程,應該參考交通圖;了解國際時事,確定事件發生地點,應該查閱世界政治地圖。
26、在圖幅相同時,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範圍越大,內容越粗略。
27、河流發育於山谷(等高線彎曲部分向高處凸)中,不能發育於山脊(等高線彎曲部分向低處凸)中。
28、山地不同部位:
山峰:閉合曲線,內高外低

山脊: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
鞍部:等高線呈馬鞍形,位於兩山峰之間
陡崖:等高線重合
五種基本地形:
高原:海拔較高,1000米以上
山地:海拔一般高於500米
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盆地:中間高,四周低,海拔不確定
地球公轉補充:

節氣 太陽光直射位置 日期 晝夜變化情況
春分 赤道 3月20或21日 全球晝夜等長
夏至 北回歸線 6月21或22日 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有極晝現象(南半球相反)
秋分 赤道 9月22或23日 全球晝夜等長
冬至 南回歸線 12月22或23日 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以北有極夜現象(南半球相反)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27、地球表面最顯著的差別是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它構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徵。
28、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佔29%;概括地說,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29、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30、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31、面積較大的陸地叫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島嶼,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叫半島;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32、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個大洲,按面積由大至小分別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33、世界四大洋按面積大小,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4、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島嶼是北美洲的格陵蘭島,面積最大的半島是亞洲的阿拉伯半島。
35、亞洲與歐洲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爾其海峽為界;亞洲與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亞洲與北美洲以白令海峽為界;北美洲與南美洲是以巴拿馬運河為界。
36、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37、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約1/4的陸地低於海平面。
38、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其在此假說中提出的地球「活動論」觀點,後來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並且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39、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40、板塊運動學說認為全球大致劃分為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等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於不斷地運動之中。
41、全球大致可劃分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
42、人們經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來描述天氣。
43、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第一,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第二,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44、天氣預報要說明一日內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的情況。
45、氣溫是大氣冷熱的程度;風向是風的來向,風力是風的強弱,共分13級,級數越大,風力越強。
46、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為0,表示肯定「無雨」。
47、在衛星雲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區,顏色越白,表示雲層越厚。
48、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
49、空氣質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有的時候,人類活動的影響尤為重要。
50、按污染指數的高低,空氣質量一般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和五級,它們對應的空氣質量狀況分別是優、良、輕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
51、一天中不同時間氣溫的平均數,就是日平均氣溫。
52、對氣溫的觀測,一般是在一天中北京時間8時、14時、20時、2時進行4次。
53、氣象台觀測和記錄的氣溫,是用放在百葉箱里的溫度計測得的,單位記做「℃」。
54、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做氣溫的日變化;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做氣溫年變化。
55、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叫做氣溫日較差;一年內的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做氣溫年較差。
56、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57、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58、通常用等溫線圖來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
59、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60、當等溫線呈封閉形狀時,如果中心氣溫比周圍氣溫低,表示這里是低溫中心;反過來,就是高溫中心。
61、一般來說,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
62、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63、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64、測量降水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
65、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
66、常用等降水量線圖來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同一條等降水量線上,各點的降水量相等。
67、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68、終年炎熱的地方,降水有多少不同;常年濕潤的地方,氣溫有高低差別。
69、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區,氣候都具有全年高溫多雨的特點,這種氣候叫做熱帶雨林氣候。
70、全球的氣候大致可分為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地中海式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寒帶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11種氣候類型。
71、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們因此也成為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72、人們描述天氣時,關注的時間是一天,描述氣候時,關注的時間是一年。
73、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74、出生率是一年內出生的嬰兒數占總人數的比率;死亡率是一年內死亡人數占總人數的比率;出生率減去死亡率,就是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
75、2006年3月,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5億。
76、人口疏密的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來表示;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單位是人/平方千米。
77、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等低緯近海的平原地區,是人口稠密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困難,是人口稀疏地區。
78、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
79、人口數量過多、人口數量增長過快對環境、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80、人口增長過快必然會帶來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和飢餓貧困等問題。
81、為了解決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82、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人類可以分為白種、黃種和黑種三個主要人種。
83、三大人種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分布區,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
84、黃種人皮膚呈淡黃色,頭發黑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白種人膚色、眼色、發色都很淺,頭發天生就是波狀,鼻樑高,嘴唇薄,體毛較多;黑種人膚色黝黑,頭發捲曲,嘴唇較厚。
85、世界上的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
86、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印度北部、北美洲中部、大洋洲東部和南部以及南美洲東部沿海。
87、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和大洋洲西南部,南、北美洲也有分布。
88、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8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90、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其次是英語,第三位是西班牙語;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1、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92、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伊斯蘭教徒被稱為穆斯林,該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
93、在中國,多數人不信教;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
94、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95、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96、鄉村聚落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
97、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98、由於勞動生產方式的差異,不同類型的聚落所呈現出的景觀有較大的差異。
99、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100、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築風格。
101、如何保護好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群和遺址,處理好聚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102、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103、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學、美學、考古學、科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群和遺址。
104、傳統聚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105、法國的「巴黎塞納河岸」、義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國山西省的平遙古城、雲南省的麗江古城、安徽的皖南古村落、澳門歷史城區等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
106、世界上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面積最大的是俄羅斯,面積最小的是梵蒂岡。
107、從陸地面積來看,居前六位的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108、到2003年為止,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共有11個,按人口數由多至少依次為: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奈及利亞、日本、墨西哥。其中位於東亞的是中國和日本,位於東南亞的是印度尼西亞,位於南亞的有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位於北美洲的有美國和墨西哥,位於南美洲的是巴西,位於歐洲的是俄羅斯,位於非洲的是奈及利亞。
109、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110、中國一貫主張「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的五項原則。
111、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112、國界是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它是國家主權范圍的邊界。
113、國界是人為劃分的,有的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有的依據民族、語言、宗教等來劃分。
114、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115、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通常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116、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117、發展中國家有150多個,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118、中國是繼俄羅斯、美國後第三個發射載人太空飛船的國家。
119、習慣上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
120、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121、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122、聯合國的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123、聯合國有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秘書處和國際法院等6個主要機構。
124、聯合國安理會是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主要機構,它由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
補充:
緯線 經線
形狀特徵 圓圈 半圓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長度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相等
度數起點 赤道為0°,南北兩極為90° 本初子午線為0°
數量特徵 0°~90° 0°~180°
度數變化規律 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增大至90° 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逐漸增大至180°
表示符號 北緯用N,南緯用S 東經用E,西經用W
半球劃分 赤道劃分南北半球 20°W和160°E劃分東西半球
宗教 發源地 主要分布地區
基督教 形成於亞洲的西部 歐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 產生於阿拉伯半島 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佛教 創始於古印度 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和國家
漢語 亞洲、東南亞等地區,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英語 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地區,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俄語 歐洲的東部、亞洲的西北部、北部等地區,主要是俄羅斯
法語 歐洲的西部、非洲等地區,法國及非洲的一些國家
西班牙語 歐洲的南部、拉丁美洲等地區,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的西部非洲北部的許多國家
溫度帶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 終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熱帶季風氣候 終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熱帶沙漠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稀少
溫帶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氣溫在0℃以上,四季較分明
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濕潤
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降水少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氣溫在0℃以下,四季分明
寒帶 寒帶氣候 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涼爽而短促
高山 高山氣候 氣溫垂直變化顯著

⑺ 一篇關於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專題報告(不要範文,要思路和格式),好可以加分

報告大綱:

一、全球化帶來的變動與挑戰
舉例而言,像講者這樣一名外交人員面對「全球化」的國際政治隱憂:
 「民主衰退」(或稱「威權復辟」):就在最近,11月3日巴基斯坦總統穆夏拉夫(Pervez Musharraf)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況,凍結憲法,立即大肆搜捕反對派人士,並延後原定於明年初舉行的國會大選;11月7日喬治亞總統沙卡什維利(Mikhail Saakashvilli)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況,鎮壓反政府活動,並將原定明年底舉行的總統大選提前至明年1月。
 「中國崛起」:胡錦濤2003提出「去價值」(value-absent)的外交戰略:「周邊是首要,大國是關鍵,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台,能源是新亮點」。
二、面對外交或國際政治的「地理學想像」(geographical imagination):哈維(David Harvey,1973)認為,地理學的想像使得人們能在自己的生活經歷里辨認空間與地方的角色,關連上他們所見的環繞周遭的空間,並且認知到人與人、人與組織,以及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交流,如何受到隔離他們的空間的影響……。
三、地理學的定義,根據哈格特(Peter Haggett, 1994)的說法,至少有三個基本特徵:第一是強調位置,第二是強調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第三則是上述兩點的區域分析。
四、國際情勢綜觀
(一)冷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長的國際關系。
(二)後冷戰:1989-1990冷戰結束,之後一直到2001九一一事件。
(三)後後冷戰(post-post-cold war)的國際情勢:(1)一超多強:(2)區域沖突增加;(3)主要強權間的戰爭機會下降,但另一方面,大國對外使用武力的案例卻上升;(4)經濟安全的重要性提升;(5)犯罪國際化與恐怖全球化;(6)能源與資源的全球化競逐;(7)「普世價值」並未成為歷史終結;(8)科技沖擊帶來新的國際關系。
(四)台灣面對的外交困境源自於國際關系的「威士發利亞模式」(Westphalia):1648以來國際社會的一套游戲規則,每一個國家享有主權,但在國際間必須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才具有主權國家的地位。而這樣的國際互動,帶來對於台灣感覺上特別殘酷所謂的「國際現實」(realpolitik)。
(五)全球化帶動巨大變動,也帶來新的挑戰與新的機會。
(六)新外交(New Diplomacy):
(1)新外交的定義:面對「後冷戰」新的國際情勢,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冷戰結束前由超強支配外交舞台的傳統外交方式,已開始有所改變,所謂的「新外交」,系指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因不滿國際外交被少數強國掌握,同時厭倦國際組織運之無效率,因此結合中小型國家,以議題導向,尋求傳統國際外交以外的方式,成立不同的國際機構或計畫,經由串聯、游說、文宣、行銷等技巧,以及資訊網路等現代工具,快速、集中、高效率、高效能地達成目的。
(2)「新外交」的幾個典範案例:
(a)1996渥太華反地雷公約。
(b)1997京都溫室議定書,2007年12月4日將在印尼Bali島召開「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第13屆締約國大會(COP-13)以及「京都議定書」第3屆締約國大會(MOP-3)。
(c)1998羅馬刑事法庭公約。
(c)2005巴黎文化多樣性公約。
五、國際政治與世界地理的跨界整合:在發展過程中找到正確的「戰斗位置」。
(一)1960年代末西非內陸國上伏塔(Haut-Volta)的「玉米戰爭」。
(二)小型脆弱島嶼國家的經驗:吐瓦魯(Tuvalu)農業資材再生利用計畫、貝里斯(Belize)觀光發展融資計畫。
(三)十九世紀末德國中部城市Wuppertal交通改善計畫。
(四)二十世紀末法國東部城市Strasbourg空間改造計畫。
六、一個跨界整合的世界地理課程架構
(一)新的視野與檢視指標
(二)跨文化合作,新的溝通與聆聽方式
(三)新的介面管理以及扒梳復雜的能力
(四)做中學,「地理感」的建立,「世界地理實習」學程的必要性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