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課標解讀課件
① 初中地理教學目標及要求
那你的目標就是考上好大學。
②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新課標理念
一、使教學內容接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確如此,以前,很多教學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學生總感覺到學習地理的過程是枯燥無味的。如果能將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的同時,增加地理學習興趣。作為在新課標理念倡導下的地理教師,可以及時靈活地將社會生活中發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及時補充到課堂中來。這樣一來,學生學習將更有樂趣,地理課堂將更具魅力。
二、巧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要急於把現成的知識硬灌給學生,而要善於啟發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於聯系新舊知識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學知識探求新的知識。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識水平,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形成他們自己的概念。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探究的催化劑。地理教學中要善於創設問題,留出課堂「空白」讓學生去質疑、解疑。鼓勵學生自覺地探索新事物,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實際上,在探究教學中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讓學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問題。也就是說,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完全可以鼓勵學生獨立探究,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不要急於得到圓滿的答案;給學生以思考性的指導,特別是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學的宗旨。「施教之功,貴在誘導」。其實,不論是學還是教,都應注重探究。學生自我發現知識並獨立地掌握知識,正是當前新課標理念下的地理課教學中,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適應素質教育和新課標標準的需要。
三、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擴充學生知識容量
培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學會創造性地獲取知識。因此地理學習的主要目的並非保持和再現知識,而是使學生能在新情境中運用知識,即實現地理學習成果的遷移。所謂學習成果的遷移就是利用所學技能、知識等去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對學生獲取地理信息、加工地理信息、儲存地理信息和應用地理信息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培養。地理教學的實踐活動豐富多樣,教師應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去進行地理考查。在這些地理實踐中,既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課本知識的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探索性與創造性。
總之,在新課標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學,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習對終身有用的地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感受地理學科的魅力。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相信,只要大膽嘗試、並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必定會不斷地滲透到初中地理教學中來。初中地理教學將獨具魅力,初中地理課堂也將會煥發異彩。
③ 優翼課件地理初一下冊ppt
https://wenku..com/view/9495de37fe4733687f21aa07.html?from=search
④ 如何解讀《地理課程標准》之內容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樞紐。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大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學習與研究的力度,盡可能縮小理想課程(課程標准)與文本課程(教材)、文本課程(教材)與實施課程(教學)之間的落差。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說明……」中的「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闡明、……」,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認知水平知識說出、舉例、描述、辨認、列舉、復述、背誦、回憶、選出、識別、再認、了解、確定等了解水平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把……轉換、猜測、預測、估計、推斷、檢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應用水平技能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模仿水平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獨立操作水平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遷移水平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解讀》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第四,通過不同版本教材內容的對比,了解本條標准對認知內容的基本要求。我們手頭的二種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實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殼物質循環」部分安排在內、外力作用的知識之後,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講述地殼物質循環;另一是山東版,把該部分內容安排在內、外力作用之前講述,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出發介紹「地殼的物質循環」。因此,兩種內容的安排順序不同,以至「地殼物質循環」學習內容的基本知識鋪墊、呈現方式不大相同。一種認為,內、外力作用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另一種認為,礦物、岩石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因而,前者並不過多講述岩石的基本組成——礦物,而後者則增加了大量礦物的基礎知識。二個不同版本教材在內容上的相同點是,都講述岩石的基本分類、三類岩石的形成、岩石間的相互轉化及循環過程。本條標准關注的是「岩石」這一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重點是「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因此對於礦物、三大類岩石的具體特徵等內容可以不在教學中進行講述。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⑤ 初中地理課件推薦
網路輸入需要課件名稱、空格、ppt
⑥ 初中地理個人小課題計劃
初中地理教研活動計劃
一、活動目的:
認真學習研讀《課程標准》,在教學實踐中落實三維目標,突出地理課程的實效功能,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放在突出位置。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各學校教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發現自己,豐富自己,在活動中提升專業素養。在教師課題研究意識覺醒的前提下,促進教師課題研究能力的增長,使教師專業化素養不斷提高。
二、總體思路和內容:
根據自治區、兵團教研工作計劃和課程改革的指示精神,在總結反思09年教研活動及教學狀況的基礎上,認真深入的研究怎樣落實新課程理念,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踐活動。本學期初中地理集體教研活動的主要內容是:
1、課題理論學習交流研討。
2、認真學習研讀《課程標准》,寫出符合本校學情的「校本課標解讀」。
2、觀課議課培訓、觀摩教學研討活動。
3、八年級結業考試模擬試題交流活動。
4、論文、教學設計、教學案例、課件及野外考察活動報告和圖片、學生作品交流。
三、基本議項:
1、4月8日初中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會議。研討《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制定4月15日觀摩課需要准備的資料及問卷調查表、觀課視角等。
2、4月15日觀課議課培訓、八年級下冊第七章認識省內區域第二節《珠江三角洲》第二課時觀摩教學研討活動。要求每一位參加活動的老師根據分配的觀課活動結果進行議課,為做課教師(謝桂群)改進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依據,同時也為每一位聽課教師撰寫論文積累素材。
3、5月13日結業模擬試題交流。為讓大家一展所長,集所有教師的智慧,本學期特將結業考試說明中的結業考試內容分配至各學校的每一位地理教師手中,大家分別做研究而後進行交流共享。原則上是按照各學校專業地理教師人數多少而定,可能有不周之處敬請諒解。請各學校地理教師務必於5月13日帶著您的試題(電子稿)前來交流。各部分內容分配如下表
單位 教師人數 試題內容 注意事項
3中 2 地球與地圖 1、請老師們按照課程標准要求出題。題目要難度適宜,立意新穎,材料要貼近學生生活。
2、客觀題與主觀題的比例是4:6,原則上客觀題以選擇題形式呈現,主觀題以綜合分析形式呈現。
3、各部分的分值請參照地理結業考試說明。
選擇題每題一分,綜合題每道大題8~12分。
4、每一所學校的地理教師要分工明確,確保每一個人都有展示才華的機會。
5、交流時每一位教師要把自己最精彩的試題展示出來(並說明理由)。
6、參加活動的教師請帶上U盤,把試題拷回學校以利復習之用。
4中 2 地球與地圖
5中 2 世界地理
7中 1 世界地理分區
8中 3 中國地理
10中 5 中國地理
18中 2 新疆地理
19中 1 中國地理分區
20中 1 新疆地理
22中 1 中國地理總論
師范 2 世界地理總論
4、6月3日論文、教學設計、教學案例、課件及野外考察活動報告和圖片、學生作品交流。要求每一位老師必須有以上其中任何一類或幾類作品,野外考察報告和圖片可以是自己個人的境外旅遊或徒步游或自助游的形式而形成的考察報告或圖片,學生作品可以是每所學校各自組織的學生活動的作品。參加活動的教師請帶上U盤,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拷回學校以利今後教學之用。
5、除以上安排的4次教研活動外,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本校對外的新課程教研活動,通過辦公平台進行信息交流或電話聯系。 聯系人:普琴蓮 電話 2068189
四、活動安排:時間上午9點40分。
日 期 地 點 內 容 負責人 參與人員
4月8日 教育局
教研室30119室 探討如何進行小課題研究 普琴蓮
中學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孫向紅、謝桂群、楊運霞、曹又卿
4月15日 第三中學 第一節課培訓
第二節課觀課
第三、四節課
議課研討
孫向紅
墾區所有初中地理教師
5月13日 第19中學 試題交流
曹又卿 墾區所有初中地理教師,請有任務的相關單位人員一定要帶著試題(電子稿)參會。
6月3日 第7中學 論文、案例、教學設計、課件及考察活動交流
楊運霞 墾區所有初中地理教師。請帶著您的 論文、案例、教學設計、課件或個人考察活動圖片、報告或學生作品等進行交流展示。
⑦ 《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與《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的差異與聯系
我這只有學校發的高中標准,其實課標平時都沒有用,寫的特別簡單!如果你是老師,就看上一年的考綱;如果是學生那就更加沒有什麼必要了解了,還不如多看看課外書,上課認真聽講就行了,地理很好學的
⑧ 新課程標准如何備地理課
課標新不新沒關系,相關知識該怎麼備就怎麼備,因為高考本質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