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初中地理降水的變化與分布說課

初中地理降水的變化與分布說課

發布時間: 2021-02-27 08:47:42

Ⅰ 7上地理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 所有知識點

1、世界降水量的分布0一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內南、北回歸線兩側,大容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2、降水的季節變化0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義大利羅馬;常年濕潤區:在南、北緯400~~60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濕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Ⅱ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三節降水的變化與分布應該幾課時講完

一個課時即可,盡量安排使用各類圖表啟發學生對於降水變化與分布的理解。
一、降水的變化
播放降水量測量的動畫,讓學生仔細觀察,並提問:
1.降水量是用什麼來測定的?
2.記錄單位是什麼?
3.日降水量是如何測的?
4.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是如何確定的?
講述:這樣我們就獲得了一個地區的降水資料。如何應用這些來分析降水特點呢?
教師創設情境:假如你是世界某地氣象觀測員,收集了該地一年各月降水情況,現在把結果展示一下。
開展「降水的季節變化」的實驗活動:
1.學生分組,在每個架上插入標有月份的12個試管,將水溶液隨意注入每個試管。
2.學生帶著問題觀察自己的作品,得出小組結論。
3.學生展示作品,並總結該地降水類型的特點。
4.學生素描、展示、說明自己粗畫的降水柱狀圖。
5.學生比較、互評、討論畫圖應注意的事項。
講述:通常我們用一年中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一個地區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一個地區不同年份的降水量有差異,所以一般使用多年的平均值反映當地降水的季節變化。
播放繪制降水量柱狀圖的動畫,並提供濟南的降水量數據,學生根據數據,准確繪制當地多年的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圖分析降水季節變化的特點。
二、降水的分布
課件展示:不同地區洪澇災害或旱災的圖片。
提問:各地降水量不同,怎樣表示降水量的多少?
出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引導學生通過讀圖例學會閱讀等降水量線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讀圖討論,完成教材活動題,並歸納世界降水的分布特點。
提問:各地降水量不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大的差別?
引導學生討論,總結降水量的影響因素。
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降水的知識,學會了哪些方法呢?

Ⅲ 初一地理從《降水與降水的分布》至全書完的知識點。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
14、衛星雲圖: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區。常見天氣符號:(P46)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
15、氣溫的變化:一天中,陸地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
16、氣溫分布規律:①世界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②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③在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度。
17、降水的分布規律:①從赤道向兩極降水量遞減;②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③溫帶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④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世界「雨極」是乞拉朋齊,世界」干極」是阿塔卡馬沙漠。
18、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等。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大。
19、氣候變暖:自然原因是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具有保溫作用,使大氣升溫:人為原因是一方面燃燒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氣溫隨之升高。產生的影響是:世界上的人口和城市多數分布在溫帶沿海地區,氣溫上升,會使極地地區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不斷上升,沿海低地可能會被淹沒。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20、世界人口的增長:2006年3月,世界人口達65億。人口增長的速度就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七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歐洲;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慢。
21、世界人口分布: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是世界上的四大人口稠密地區。
22、人口問題:①增長過快產生的問題: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飢餓貧困、資源短缺、污染嚴重、治安混亂等。②增長過慢(或不斷減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合理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23、不同的人種:劃分依據:體質特徵。人種的分布特點:白種人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美洲地區(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黑種人: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美國、印度南部等地。
24、主要語言:漢語: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
25、三大宗教:
宗 教 發源地 分布地區 代表建築 主要經典
基 督 教 亞洲西部 歐、美、大洋洲 教 堂 《聖經》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 西亞、北非 清真寺 《古蘭經》
佛 教 古印度 東亞、東南亞 廟 宇 《佛經》
基督教是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在我國,多數人不信教,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
26、聚落: 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一般來說,先有鄉村後有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約有一般以上的人住在城市。聚落分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較密集。聚落形成與發展因素:①水源充足;②土壤肥沃、適宜耕作;③地形平坦;④交通便利;⑤自然資源豐富等。
27、特色民居與自然環境:
民 居 當地自然特點 民居建築特點
東 南 亞
高 架 屋 氣候終年炎熱多雨,
植物生長茂盛。 多為木樓或竹樓,上層住人通風散熱,避免潮濕和野獸襲擊,下層堆放雜物飼養牲畜。
西 亞
村 庄 熱帶沙漠地區,白天炎熱,晝夜溫差大。 牆厚窗小。厚牆可以減少白天通過牆壁傳導進入的熱量,屋小可以減少白天從沙漠吹來的熱風。
因紐特人
冰 屋 極地地區終年寒冷,
多暴風雪。 就地取材,利用冰塊堆砌而成,房屋較低,下凹成洞,防風避寒。
黃土高原
窯 洞 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 冬暖夏涼適宜居住,充分利用黃土的特點和當地乾旱氣候的特點。
西雙版納
傣族竹樓 氣候終年炎熱多雨,
植物生長茂盛。 多為木樓或竹樓,上層住人通風散熱,避免潮濕和野獸襲擊,下層堆放雜物飼養牲畜。
28、目前我國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民居有山西省的平遙古城、雲南省的麗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和澳門歷史城區等。
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
29、國家和地區:(1)不同國家差別很大①面積大小不同;②人口多少不同;③政治制度不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④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30、地跨兩大洲的國家:俄羅斯、埃及、土耳其
國 家 所 跨 的 大 洲 首 都
埃 及 亞 洲 和 非 洲 開 羅
土 耳 其 亞 洲 和 歐 洲 安 卡 拉
俄 羅 斯 亞 洲 和 歐 洲 莫 斯 科
31、國界和領土:國界是地圖上一國與領國或公海之間的分界線,國界的劃分依據主要有:①依據山脈、湖泊、海洋、經緯線劃分;②依據民族、語言、宗教劃分。國界線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統稱領土。
3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通常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主要有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和亞洲的日本。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目前,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南南合作、南北對話的含義)
33、國際合作的意義:(課文P91)
34、重要的國際組織與其倡導的精神:
①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②世界貿易組織——促進經濟發展;
③國際奧委會——更高更快更強;④紅十字會——發揚人道主義。

初中地理怎麼說課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氣候的基本特徵》。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么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所以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商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本節課主要講述了中國氣候的季風氣候顯著以及氣候復雜多樣兩個典型特徵,並詳細說明了典型的氣候對我國氣溫降水的影響。本節課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章節,同時也是了解中國自然環境的重要部分,為後續綜合分析區域地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對學情進行一下分析。
我所面對的學生是初中八年級的學生,這個學齡段的學生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變的過程,並且經過一年多的地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能夠從地圖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但是,如何對地理信息進行分析,處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師採取自學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僅學的地理知識,同時還能夠提高自身的地理學習能力以及,歸納、遷移的地理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准,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准確畫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說出冬、夏季風的源地、性質及影響。
2、運用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示意圖,熟悉我國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的一般規律;理解夏季風的不穩定對我國旱澇災害的影響。
3、運用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概括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歸納我國降水的時間分配規律。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利用地理示意圖,獲取相關的地理信息,鍛煉歸納總結能力。
2、通過案例資料,學會提取地理信息,進行知識的分析、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強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習對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樹立探索精神和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立,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成因
2、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難點】
1、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2、影響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因素
五、說教學方法
由於學生理解氣候這一知識相對抽象,但是學生對於氣溫和降水有直觀的了解,所以本節課我會以此為切入點,通過談話法、地圖法、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歸納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理解氣候對生活的影響。
六、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良好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慾望,能夠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使學生快速進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所以在這個環節,我採用生活實例的方式進行導入:
同學們,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們都會在電視上看到,全國各地的人們用各種方式准備春節,哈爾濱的人們穿著厚厚的冬裝在冰雪世界裡欣賞美景,廣州的市民卻正忙著在迎春花市裡挑選鮮花,這反映出我國的氣候有什麼差異呢?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又是什麼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氣候的基本特徵。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季風氣候顯著
季風氣候顯著是中國氣候最典型的特徵,在講解這一塊知識的時候,首先先讓學生閱讀圖2-2-1 中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圖,比較冬夏季風的差異。
【提問】在學生看圖的同時讓他們思考是冬季風影響范圍大,還是夏季風影響范圍大?
先讓學生自己思考,組內交流討論。
【教師總結】隨後根據學生們的討論,總結冬季風的影響范圍大(除青藏高原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冬季風影響)夏季風的影響范圍小。
【提問】了解了季風與非季風的范圍後,再繼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2-2-1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各題:
①明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受夏季風影響比較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降水的差異;
②指出季風區的大致范圍,說說其海陸位置。
③我們的家鄉所在的地區屬於季風區還是非季風區?
④結合中國的地形圖,說說夏季風推進過程中所經過地區地勢的變化。
描畫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對答案進行展示。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問題設置我採用層層遞進的方式,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夠引導學生層層深入。
在講解「降水的時間、空間分布規律」這一塊知識時,我會以圖導因,讓學生自己讀圖分析。
【提問】先觀察圖2-2-2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示意圖分析夏季風的強弱對東部地區降水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學生通過自學以及討論的方式,能夠進行一定的總結,隨後我會與學生一起總結:
夏季風的強弱、進退直接影響我國東部地區的雨季長短和雨帶推移。通常,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遲、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遲、結束早、雨季短。夏季風很強的年份,雨帶迅速推到北方,北方多雨,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期較短;反之,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期較長。
【提問】對於我國降水量的分布,我會讓學生先觀察圖2-2-4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然後看圖分析降水量的規律,為了便於學生總結規律,我會先設置下列問題
①先看圖例,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線,結合圖2-2-5歸納降水空間分布規律。
②400mm等降水量線和我們學的哪條線相似?我們所在地的降水量是多少?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結合上述問題能夠總結規律——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展示圖片】為了檢驗總結的規律是否符合我國相應城市的降水分布特點,接下來讓學生對比下列四個不同區域的城市。
【提問】
①找出四城市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三個月,說說各地在季節分配上有什麼特點。
②對照圖2-1-2、圖2-2-1,結合四城市與海洋的距離、地形等的差異,歸納影響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
【思考歸納】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並且讀圖分析能夠總結出:
四城市降水最多的月份大多集中在夏秋季,我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
主要影響因素有海陸位置、地形和季風。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可以鍛煉學生對於等降水量線的判讀能力,提升學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氣候復雜多樣
氣候復雜多樣,對於學生而言,理解相對容易,學生可以通過日常的生活積累感受氣候的不同,但是對於氣候復雜多樣的成因還不了解。所以,為了幫助學生從本質上認識氣候的復雜多樣,首先讓學生體會氣候表示因素氣溫在時空上的變化。(設計意圖)
【讀圖思考】仔細觀察圖2-2-6 中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找出0℃等溫線大致經過的地區,並結合圖例觀察1月份南北溫差最大值。
圖2-2-7 中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觀察全國平均氣溫。
【提問】認識影響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因素我會展示下述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
①在圖2-2-6描出8℃、0℃、-8℃、-16℃等溫線,說說它們的緯度位置;結合圖2-2-1,說說它們與冬季風源地的關系。
②在圖2-2-7中找出氣溫最低的區域,說說其成因,聯系夏季南北方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的差異,說說夏季南北方普遍高溫的原因。
③歸納影響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主要原因。
設計意圖:由於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在此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先進行組內的討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最後我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
承轉:由於氣溫的季節變化和地區差異,對於農業生產意義重大。
【提問】為了讓學生體會這一影響變化,讓學生先從課本中找出積溫的概念,並仔細觀察圖2-2-8中國溫度帶分布圖,圖2-2-9中國干濕地區分布圖,說說我國可以劃分為哪幾個溫度帶和干濕區?
結合生活實際,體會各個溫度帶的農業代表農作物以及熟制。
【圖片展示】我會播放全國各個濕度帶的景觀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認知。
承轉:我國氣候的多樣性除了表現在南北差異的溫度帶以及不同的干濕分布區外,最主要的就是體現在各地氣候帶的不同。
【提問】結合圖2-2-10中國氣候類型圖,分析我國典型的氣候帶,並結合圖2-2-11 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①分別比較海口與哈爾濱、北京與銀川、成都與拉薩的氣候特點,說說其主要影響因素。
②說出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這樣設置,是鍛煉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運用地理技能的能力。
環節三、課堂小結
【活動探究,課堂總結】
在課堂教學的最後,我會先讓學生嘗試評價我國的氣候特徵,列出有利與不利影響。
然後通過列出結構圖的方式,讓學生填出我國的主要氣候特徵,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並簡單描述典型案例。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結構導圖的方式總結,能夠將枯燥的知識系統化,有助於梳理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能夠再次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記憶。
環節四、作業布置
課堂學習的結束,並不是地理學習的結束,應該以此為起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讓學生課下尋找本地的氣溫降水年統計資料,並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驗證。
七、說板書設計
以上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環節,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本節課的板書,我的板書採用綱目式的板書設計,突出了本節課知識點之間的主次關系,並且點出了授課的教學重難點,有助於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第二節氣候的基本特徵
一、季風氣候顯著
1、冬夏季風差異顯著
2、降水時空分布不均
二、氣候復雜多樣
1、溫度帶、干濕區分異顯著
2、農業類型多樣
3、地勢高低懸殊,地勢多樣,加劇復雜多
以上是我的說課,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考官。

Ⅳ 七上地理降水的變化與分布

1、降水來的變化
(1)降水的概念 從大氣自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
(2)降雨的等級劃分:根據單位時間內降雨量的多少,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3)降水量的測量:測量降水量的儀器是雨量器,以毫米為單位。(日、月、年降水量)
(4)通常所說的某地的年降水量,是指這個地方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5)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一個地區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
(降水量有季節變化,也有年際變化)
2、降水的分布
⑴等降水量線:降水量相同的點的連接成線。(同一條等降水量線上各點的降水量相等)
⑵季節變化:通常用等降水量線圖來表示降水的分布情況。
⑶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
⑷世界降水分布規律:降水的地區(空間)分布:(四多四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