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解讀
Ⅰ 高級中學地理教資中《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考什麼
我的建議是,你最好是買一本小藍本來看看,反正也不是非常貴。需要硬性記住的,比如說:課程性質,理念,四個核心素養(近兩年很火熱)以及水平層級的劃分,問題式教學。其他的個人感覺理解記憶為主。
Ⅱ 哪裡可以買到地圖解讀與訓練(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廣東地圖出版社
我賣給你吧,hi我
Ⅲ 如何解讀《地理課程標准》之內容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樞紐。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大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學習與研究的力度,盡可能縮小理想課程(課程標准)與文本課程(教材)、文本課程(教材)與實施課程(教學)之間的落差。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說明……」中的「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闡明、……」,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認知水平知識說出、舉例、描述、辨認、列舉、復述、背誦、回憶、選出、識別、再認、了解、確定等了解水平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把……轉換、猜測、預測、估計、推斷、檢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應用水平技能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模仿水平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獨立操作水平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遷移水平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解讀》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第四,通過不同版本教材內容的對比,了解本條標准對認知內容的基本要求。我們手頭的二種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實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殼物質循環」部分安排在內、外力作用的知識之後,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講述地殼物質循環;另一是山東版,把該部分內容安排在內、外力作用之前講述,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出發介紹「地殼的物質循環」。因此,兩種內容的安排順序不同,以至「地殼物質循環」學習內容的基本知識鋪墊、呈現方式不大相同。一種認為,內、外力作用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另一種認為,礦物、岩石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因而,前者並不過多講述岩石的基本組成——礦物,而後者則增加了大量礦物的基礎知識。二個不同版本教材在內容上的相同點是,都講述岩石的基本分類、三類岩石的形成、岩石間的相互轉化及循環過程。本條標准關注的是「岩石」這一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重點是「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因此對於礦物、三大類岩石的具體特徵等內容可以不在教學中進行講述。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Ⅳ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你好 我用手機不方便,你可以自己網路「XX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網路文庫很多,選擇評價高的即可。祝你學習進步!
Ⅳ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1必修的知識點。第一章是「行星地球」。要全的!!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作用力,兩者都屬於地質作用。
2. 內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
後果: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3. 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常常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系)和垂直運動(常常引起地勢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
就全球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以垂直運動為輔。
4. 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表現形式: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
後果: 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趨於平緩
5. 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為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三大類。
6. 岩漿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風吹、日曬、雨打和生物作用,形成沉積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作用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岩石圈深處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岩,這個過程稱為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第二節 山嶽的形成
1. 山嶽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
2. 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包括背斜和向斜兩種。
從形態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
從岩層新老關系看,背斜中間老兩側新,向斜中間新兩側老。
3. 一般情況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也可能會出現地形倒置現象,原因是: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常被侵蝕為谷地,向斜底部受壓力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4.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時,岩體就會斷裂,如果兩側的岩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如果斷層的位移以垂直運動為主,相對下降的岩體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對上升的岩體發育成山嶺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等。
5. 按照岩漿噴出地面的方式不同,可以將岩漿活動分為裂隙式噴發和中心式噴發,
前者往往形成寬廣的玄武岩高原,如哥倫比亞高原;
後者往往形成火山,如我國的長白山主峰。
火山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組成。
6. 山嶽與平原相比,具有地勢崎嶇、相對高度大的特點,因此在山嶽地區修建交通干線,成本高,難度大。通常優先建設成本較低,難度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鐵路。
7. 山嶽地區的交通運輸線路,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在其他地區密度比較低。
第二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1. 河流地貌按成因分為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2. 河流侵蝕地貌由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共同作用而成。
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叫溯源侵蝕,它是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
下蝕是指垂直於河流的侵蝕,它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
側蝕是指垂直於兩側河岸的侵蝕,它使谷底展寬,谷坡後退,河流向橫向發展。
3. 溝谷流水流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常形成下蝕和溯源侵蝕,使溝谷不斷加深和加長。
4. 當溝谷深及地下含水層時,獲得了穩定的地下水補給,溝谷發育成河谷。
發育初期的河谷橫剖面呈V形。形成河谷後,河流的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增強。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河谷出現連續的河灣。成熟期的河谷橫剖面呈槽形。
5. 河流的堆積地貌的典型類型是沖積平原,它是由洪積-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組成。
洪積-沖積平原:1)發育於山前,由多個洪積扇或沖積扇連接而成;
2)形成:地勢變緩――水面開闊――流速減慢――搬運能力減弱――
泥沙堆積――(多個洪積扇、沖積扇相連)形成洪積-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1)發育於河流中下游;
2)形成:泥沙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露出水面,形成河
漫灘――河道改道,河漫灘被廢棄――連接而成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平原: 1)發育於河流入海口處;
2)形成:水下坡度平緩――水流速度減慢――泥沙堆積――
形成三角洲――連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6. 在河流地貌中,洪積扇、沖積扇、河漫灘平原、三角洲平原對河流流經地區的聚落分布有明顯的影響。
7. 高原地區的聚落大多呈條帶狀分布在深切河谷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上。
8. 山區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上,由於洪積扇、沖積扇分布在山前,河漫灘平原沿河流兩岸發育,所以,山區的聚落形成明顯的條帶狀,或分布在山前,或沿河流兩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