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見思維建模
❶ 歷史的「建模意識和思維方法」是什麼意思
思維建模(Modeling)是藉助於一些特定的工具(比如:思維導圖)和方法將自己的內在的思維過程建立模型,進行可視化表徵的認知方法。思維建模的方法適用於自我建構知識,是教師創設建構主義課堂的一把鑰匙。美國密蘇里大學的教育專家:喬納森(David Jonassen)教授在他的著作《用於概念轉變的思維工具:技術支持的思維建模》(《Modeing with technology : mindtools for conceptual change》)中認為:「思維建模通過思維建模工具幫助學習者具化內部的認知概念模型,促使學習者在建模的過程中積極地調整與修改自我的概念模型結構,並通過多種形式的認知呈現,幫助學習者豐富和拓展內部的認知概念模型的意義。」 (一) 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思維建模: 思維建模是將學習的思維過程通過建模工具做可視化表徵。思維建模是一種建構性學習方式,學習者根據自己先前的知識經驗,使用所給與的工具(軟工具和硬工具),建構對當前學習的理解,並將這種理解通過模型表達出來,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思維建模不是知識建模,思維建模是建立個人的知識內化過程的模型,知識建模通常是知識的邏輯體系化過程。思維能力和思維建模能力不是一個概念。思維能力不能等同於思維建模能力,思維建模能力是將思維過程可視模型化的能力。 思維建模在中學地理教與學中的應用: 即以思維建模理論為指導,根據思維建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結合中學地理學學科教學思維的共性及特質,探討思維建模在中學地理教與學中的具體具體實踐與建構,其主要包括教師教的思維建模、學生學的思維建模以及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中的思維互動建模,以求得中學地理教與學的形的改觀和質的提升。 (二) 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1、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 關於思維建模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D·H·喬納森系統提出來的。喬納森在《技術支持的思維建模:用於概念轉變的思維工具》一書中,集思維建模之大成,全面闡述了思維建模的有關概念和理論。他認為:有意義的學習需要概念參與,學習的目標就是概念的轉變與發展;對學習者來說,支持有意義學習最有力的策略之一是對他們所學的知識進行模型的建構,思維工具的使用可以看作是能引發和支持概念轉變的建模工具。喬納森的這些思想在整個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國內目前也已有部分學者專家對思維建模的理論進行了關注及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劉儒德在《建模:一種有效的建構性學習方式》的文章中提出,建模作為一種建構性學習方式,可促使學習者根據先前的知識經驗,使用所給與的物件和工具,來探究當前情境,建構起對當前情境的理解,並將自己的這種理解表達出來,從而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靈活應用。劉教授還具體將建模分為探究性建模和表達性建模兩種形式,並提出了關於有關建模的三種抽象水平,即定量、半定量和定性;他同時強調在教學中,教學者可根據學生的發展水平,提供適當的支持,幫助學生展開不同形式、水平的建模活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志還曾專門發表國郭秀霞研究思維建模的文章《淺析思維工具對學習者思維品質的培養》,該文著重對思維建模(思維建模也是一種思維工具)和思維品質做出理論性的研討;另外還有部分學者及少量的一線教師就思維建模在有關理科教學中的運用進行過一些零散的的探討和研究;但就目前的資料檢索,地理學科教學中思維建模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
❷ 高中地理答題模板是什麼
題型一特徵描述類設問形式:描述事物即表現事物的形態或狀態。高考中特徵描述類試題,設問形式一般有「說明……特點」,「描述……狀況」,「簡述……特徵」,「從……等方面歸納……主要特徵」等。思維建模要准確描述地理事物特徵必須把握正確的思維方式,建立解答該類試題的答題模式,並用規范而專業的語言准確地描述出來。具體答題思路是:首先要對題目涉及區域進行區域空間定位(經緯網定位法和區域特徵定位法相結合),明確區域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和圖文信息,然後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特徵分析;在描述時要注意梳理、組織語言,把握關鍵詞,並且做到簡潔、准確地描述。模板典例1.自然地理特徵:地形、氣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植被(自然帶)2.地形特徵:①主要地形類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②地勢——海拔高低、地勢起伏狀況、地形傾斜方向、區域極值(地勢最高、低值);③主要地形區及其分布。3.地表環境特徵:①氣候(濕、熱、冷、干)②植被狀況③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④河流發育程度4.氣候特徵:①氣溫(氣溫高低、日較差和年較差大小)②降水(總量、季節或年際變化)③降水與熱量的組合狀況(如雨熱同期)5.河流水文特徵:①年徑流量;②汛期;③含沙量;④結冰期(凌汛);⑤流速。6.河流水系特徵:①流向與長度②流域面積③支流多少及形態④河網形態、密度⑤河道深淺、彎曲、寬窄⑥落差或峽谷分布7.農業生產特徵:①農業地域類型②農作物種類及分布③農業各部門結構(所佔比重)④生產水平(機械化水平、生產經營方式、專門化水平商品率)8.工業生產特徵:地域分布、發達程度、主要部門及結構、技術水平。9.地理位置:①緯度位置②海陸位置③半球位置④相對位置。10.等值線特徵:①等值線數值高低②延伸方向③彎曲趨勢④疏密變化11.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徵:①空間分布(是否均勻、空間變化)②時間分配(季節和年際變化的大小)應用體驗1.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說明圖示區域東部地區地勢特徵及判斷理由。(2)比較圖中a、b兩河的水文特徵。(3)簡述a河源地所在地形區的自然地理特徵。體驗1答案(1)地勢大體東北高,西南低(北高南低)。理由:河流由東北向西南注入海洋。(2)相同點:a、b兩河的汛期都出現在夏季;兩河所處緯度較低,都沒有結冰期。不同點:a河流量小,含沙量大;b河流量大,上游水能蘊藏量大。(3)a河源地所在地形區為青藏高原。地形:平均海拔4 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氣候:海拔高,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水自東南向西北減少,地域差異大。水文特徵:以冰川融水為主,是許多大河發源地,多冰川湖泊。植被:以高山草甸為主,垂直分異明顯。題型二地理事象判斷類設問形式:判斷是對事物情況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維形式,包括地理事物是什麼、有什麼、屬於什麼。常見的判斷類設問形式有:判斷……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類型等。例如,有的設問是「此時A城鎮的風向是________」;「四個地區中,規模最大的是__________」;「圖中所示是__________海區」等等分別屬於對地理事物形式、分布和特點的判斷。思維建模判斷類試題主要有兩類:1.判斷是什麼、屬於什麼。這類問題往往是自然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判定,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主要依據三個方面:第一,基本的規律和原理,如判斷圖中高壓控制地方的天氣狀況;第二,圖中的信息(點、線、面、圖例和文字等),如依據經緯度位置、海陸輪廓及相對位置關系等信息確定河流、山脈的名稱;第三,基本的方法,如根據影響風的形成因素判斷風向等。2.判斷怎麼樣、是否合理。這類試題往往是對人類生產活動的評價,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也是依據三個方面,即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個方面來分析。第一,社會效益方面,可以從衣食住行等影響人們的生活方面考慮,即是否有利於人們出行,能否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等;第二,經濟效益方面,看是否符合這類生產活動的特性,是否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是否有利於增加利潤等;第三,環境效益方面,這類生產活動對環境有什麼污染,其和住宅區、河流、盛行風向的位置關系是否能避免這種污染等。模板典例地理要素判斷依據河流流向①地形地勢(河流由高處流向低處)、②海陸狀況(河流由陸地流向海洋)、③河流流量變化(湖泊或水庫上遊河流流量變化大)、④等高線(流向與等高線凸向相反)、⑤城市合理規劃圖(水廠於上游、工廠於下游)季節光照圖判讀(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氣候方面(如氣壓中心的變化)、河海方面(如河流汛期)、生物方面(如草木枯榮、開花結果)、農業方面(如作物播種、生長、成熟)、其他方面(如雪線升降、登山佳期、極地考察)地形類型①等高線分布特徵;②板塊位置;③河流水系特徵(向心狀水系為盆地,放射狀水系為山地,山脈為分水嶺)等氣候類型①氣溫和降水的數據、圖表資料;②某地的地理位置(緯度、海陸);③氣候形成的主要原因;④地帶性植被和典型動物的指示作用等天氣狀況①據所在地氣候類型,聯系季節來判斷;②據天氣系統判斷(氣團、冷鋒、暖鋒、氣旋、反氣旋影響時的天氣)工業區位是否合理①影響工業區分布的主要因素(指向);②環境因素(污染類工業區位是否合理);③工業區和生活區距離是否適當;④工業區和生活區之間是否設置防護帶;⑤佔用農田情況等農業區位是否合理①地價和單位面積產值;②農業生產特徵(需水量、對運輸需求的迫切性);③地勢起伏;④地塊大小交通區位是否合理①是否合理布局路網;②是否多連接居民點;③對沿線環境的影響;④沿途地形地質條件港口區位是否合理自然原因:陸域條件(①地形平坦廣闊)、水域條件(②天然避風港、③港闊水深);社會經濟條件:④腹地廣闊、⑤依託大城市應用體驗2.讀「我國某四種經濟作物的優勢產區及該作物在世界部分地區的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四種經濟作物,最可能分別是:A;B;C;D。(2)對圖中D作物的生產和銷售起重要作用的社會經濟條件有哪些?(3)試分析比較甲乙兩圖中,作物B的區位條件有何異同?體驗2答案(1)棉花大豆甘蔗花卉(鮮花)(2)靠近城市,接近消費市場;交通運輸便利;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專業化生產。(3)同:兩地均緯度較高,熱量較少;地形平坦,黑土土壤深厚肥沃;地廣人稀;機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異:美國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我國為溫帶季風性氣候。美國大豆品質優良,價格較低,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強;我國大豆生產成本較高,接近國內消費市場。題型三原因分析類設問形式:地理事物間的因果聯系能檢測學生的思維過程,因而成為地理綜合題的常見設問和考查形式。命題形式上,常常以區域圖為信息的載體,就區域內典型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進行設問,通常的設問形式有「試分析××地理現象的(自然或社會)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思維建模在分析該類試題時,要注意把握兩點: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組成因子,並理解「因子」與相關「地理要素」之間「因」與「果」的聯系。2.明確分析的原因內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個方面。自然原因一般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礦產、洋流、海陸輪廓、板塊運動等方面來分析;人為原因一般從歷史條件、人口、工農業、城市、交通、工程建設、市場、政策、科技、軍事、宗教等方面來分析。模板典例地理要素形成因素太陽輻射①緯度位置②天氣狀況③地勢高低與坡向(陰陽坡)等溫線走向①緯度位置(東西向);②海陸位置(與海岸線平行);③地形(局部閉合或沿山脈延伸)降水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天氣系統、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類活動鹽場形成①平坦廣闊的海灘;②利於蒸發的天氣;③避開大河的河口漁場形成①大陸架海區;②河流入海口處;③寒暖流交匯處或上升補償流處;④溫帶海區氣候成因①太陽輻射;②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④人類活動③下墊面(地勢高低,地形抬升或地形阻擋、洋流、海陸分布)特殊氣候區成因①洋流②地形③風(暖濕氣流或乾熱氣流)自然災害成因洪澇、乾旱、滑坡和泥石流、地震等的成因(省略)環境問題成因水土流失、鹽鹼化、荒漠化、水資源短缺、全球變暖、酸雨的成因(省略)人口遷移①經濟(就業機會、經濟收入)②政治③社會文化④生態環境(氣候、旱災等)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①歷史原因②經濟原因(支付地租能力)③社會原因④行政原因工業集聚原因①共同利用基礎設施和廉價勞動力;②節省運費和能源消耗;③加強企業間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應用體驗3.讀「我國東南部地區某月等溫線圖(圖1)和年等降水量線(mm)分布圖(圖2)」,回答下列問題。
(1)圖1所示為(1、7)月等溫線,該月我國氣溫分布有何特點?簡要分析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2)比較圖中①②兩地的年降水量大小,並分析原因。(3)比較圖中①③兩地該月平均氣溫高低,並分析原因。(4)圖中④⑤兩地適合曬鹽的是地,原因是。(5)圖1中陰影區域農村用能短缺,生活燃料消費結構中,生物能源大約佔80%。該區域面臨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是什麼?其成因是什麼?體驗3答案(1)7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南方緯度低,太陽高度大,北方雖然緯度高,太陽高度小,但白晝較長,因而氣溫也較高。(2)①地大於②地。①地位於東南季風的迎風坡,②地位於台灣山脈的雨影區。(3)③地高於①地。③地的海拔、緯度都低於①地,且③地降水少於①地。(4)④④地處背風地帶,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強,氣溫高,蒸發旺盛;地形平坦,有大片泥質海灘(5)水土流失。亂砍濫伐(或過度樵採)。題型四比較類設問形式:比較是確定事物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它為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高考題中比較類試題的設問方式主要有:比較圖中……和……的差異(不同或異同),分析……和……的共同特點(問題),說明圖示××和××的自然條件和類型的差異等。四步審題是關鍵:第一步審比較對象,審准對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題時張冠李戴;第二步審比較要求,即審准題意要求找相同點還是不同點,還是異同點都找,或者要求通過比較進一步找原因;第三步審比較考點,如比較A、B兩地的氣候類型及特徵的異同點,其比較的考點是氣候類型及特徵,此步驟可避免跑題;第四步審比較角度,審准題目從什麼角度、幾個角度去比較,此步驟可避免漏掉答題的要點。另外要根據分值定要點、根據內容定格式。根據分值定要點,要求學生養成要點化答題的習慣,看分給點,只有給足正確的要點,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據內容定格式是指採取要點縱列化或者採取列表比較,這要根據答題的內容來定。一般來說,比較異同時列表比較更直觀些。思維建模比較類設問一般有兩類:1.名詞比較類。其基本思維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詞的含義,包括的主要內容,然後針對內容進行分析、對比。2.區域特徵比較類。其基本思維模式是:先對區域進行綜合分析,然後根據要求對分析內容有選擇性地列舉比較。這類試題重在分析,次在比較。所以,區域的綜合分析顯得尤為重要;區域的綜合分析主要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進行。模板典例地理要素比較要素地表環境特徵①氣候(濕、熱、冷、干)②植被狀況③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④河流發育程度水系特徵流向與長度;流域面積;支流多少及形態;河網形態、密度;河道深淺、彎曲、寬窄;落差或峽谷分布等值線特徵等值線數值高低、延伸方向、彎曲趨勢、疏密變化等區域特徵①地理位置②自然地理特徵③社會經濟特徵應用體驗4.2008年11月14日至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辦了第28屆印度國際貿易博覽會。印度是我國在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我國也派出代表團參加。
❸ 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一、 培養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意義
1. 符合地理學科對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要求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於地理學科能力、地理理念十分重視,明確指出高中地理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能力,也即學生的核心能力與認知能力。地理學科核心能力指的是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的實質,就是不斷提升其地理思維能力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是學生形成學科核心能力的基石。在地理課程內容中,隨處可見綜合思維的落腳。而在歷年高考試題中,考查學生綜合思維的試題也佔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常見的設問多為「評價……條件、措施、影響、危害等」「分析……原因」等等。
2. 是地理學科自身價值得以發揮的重要途徑
地理學科有其獨特的研究方法、思維方式及研究對象,這也是地理學科所具有的獨特價值。作為跨門類、跨領域、跨學科的復雜、綜合學科,地理學科對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有更重要的價值。通過培養高中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可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特殊價值,讓學生對地理現象、地理事物的深刻內涵有更深體會。如俄羅斯境內有兩個著名港口,其中北極圈內的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凍,而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卻每年有半年結冰期,但貨物吞吐量比摩爾曼斯克港大。要了解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學生就必須綜合運用地理位置、氣候、洋流、人口分布、開發歷史等許多知識才能分析出這兩個港口差異產生的原因。
二、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措施
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在一個領域取得成功的關鍵,在地理學習中同樣如此,教師只有充分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才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各項知識,順利實現教學互動,也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思維品質才可逐漸提高。因此,教師應改變常用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地理教學的特性來打造充滿活力的課堂。同時,教師應充分應用多媒體技術,將枯燥、難懂的知識點寓於音頻、視頻、圖像及圖片,為學生生動而立體地展現出來。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更高,注意力更集中且思維更加活躍,同時學生可將抽象知識和直觀事物結合起來,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2. 構建整體性思維,對教學內容合理選擇
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的聯系性、綜合性對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教學中,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上,一般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所忽略。教師應將地理核心素養作為中心,在選取教學內容時,注意多樣性、基礎性、可選擇性,以全面、整體視角來分析教學內容,精心選取對綜合思維能力培養有利的內容,並確保教學內容兼具時代性與科學性。這就需要教師從以下三方面來入手:
(1) 對各要素間關系深入分析:地理現象與地理事物之間是諸多要素共同作用、互相影響的一個整體,一個要素的變化可導致整體發生改變,因此在培養學生綜合思維時,應注意把握地理要素分析的視角。如在講解黃土高原相關知識時,筆者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整理資料,在課堂上講解水文、土壤、植被、氣候、地貌等各種因素的特徵,並對各要素間關系予以綜合分析,使之認識到形成這種地貌的主要因素是土質疏鬆、植被稀少、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等,導致地表受到嚴重侵蝕;也正因為土壤易侵蝕且肥力下降,因此黃土高原的生態系統相對脆弱。這樣引導學生認識不同要素之間的互相影響,可讓學生逐漸把握地理綜合思維的方法。
(2) 引導學生自時空綜合角度分析地理事象:教師可藉助地理內容的時空綜合性,引導學生形成綜合思維。如在世界城市化進程講解中,自時間維度看,各個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均是S形的趨勢,不同發展階段中,城市化面臨的問題及其表現不同;同一時期,不同國家與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同。通過引導學生從時空綜合分析角度來了解城市化發展進程及其特徵,可讓學生更好地預測不同國家面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3) 基於地方綜合教學來解釋人地關系與地理特徵: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人文要素及自然特徵,其組合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為學生展開地方性解釋,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視角。如在對東北地區農業發展學習時,筆者引導學生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條件、自然地理條件,對當地特色農業發展道路進行分析,並給予未�砼┮搗⒄狗較虻胤叫越饈停�同時指引學生將這一思維方式遷移到我國其他地區的區域分析中,讓學生逐漸養成綜合分析的習慣。
3. 巧妙設置問題,激發學生深入思考
在地理課堂上,教師應充分藉助提問藝術,引導學生對學習的知識不斷加深思考,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意識,使之主動培養綜合思維,幫助學生主動構建地理知識體系。筆者在為學生講解「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一課後,設計下面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針對我國目前的土地資源情況,若你是相關部門負責人,應該要採取什麼措施與政策呢?」學生帶著這一問題,主動思索,可以開展更加積極的思維活動,這樣學生不僅能對地理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能鍛煉自身綜合思維能力。
❹ 地理必修一 常見的天氣系統思維導圖 是思維導圖 不是知識框架!!
天氣系統,通常是指引起天氣變化和分布的高壓、低壓和高壓脊、低壓槽等具有典型特徵的大氣運動系統
❺ 地理建模在地理學中的地位
目前,由於地理問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地理學的量化水平還比較低,其建模主要是借鑒地質學、生態學和水文學等相關學科的模型和建模方法來研究有關地理環境問題。
地理建模一般具有復雜性、空間性、時間性和模糊性特點。在地理學中,建模的對象是地理系統,它具有明確的時間和空間特徵。地理建模包含兩種含義:空間實體對象建模和地理問題建模。空間實體對象是地理特徵的抽象與幾何表示,它的建模是地理信息系統所關注的主要內容。地理問題建模則涉及到地理學的所有領域。
在地理建模中,地理信息系統提供了數據的支持、模型庫的管理和建模結果的可視化,是地理建模重要的技術支持。地理信息系統側重於空間數據的存儲、管理和制圖,分析方法基本以空間位置為核心,關注的是對象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地理建模中,空間位置是作為數據的屬性來考慮,研究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的表現形式。歸納起來,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研究內容是空間數據的管理、空間關系的分析和表示,地理建模研究的是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建立、解釋和分析。
地理建模針對地理問題,使用系統分析方法、物理方法和數學方法建立模型,對模型進行分析,以便為政府或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提供基礎支持。地理建模應用的方法,不同於決策分析中應用的方法,決策分析主要涉及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的內容,如規劃方法、投入產出方法等。
❻ 地理思維建模是什麼
思維建模就是將學習的思維過程通過建模工具做可視化表徵。這是官話,通俗點講版,就是將學到的東西自己權消化了,你理解的東西就是你的思維建造出來的模型。
因為你學的東西不一樣,所以就會有地理的思維建模,數學的思維建模等等。
題外話,若是你學東西的質量比你見到的方法取得的效果好,我建議你堅持自己;若是沒有現有方法取得的效果好,請虛心學習,消化成自己的,然後形成自己的風格。注意,我們要的是結果。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