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發布時間: 2021-02-26 14:59:09

高中地理:什麼叫環境人口容量的相對確定性

環境人口容量:相對確定性是指在一定歷史階段內,在假定技術水平、資源的基礎和潛力相對穩定,以及人口消費水平變化不大的條件下,可以對環境人口容量進行相對定量的估計。

② 高中地理人口

人口變化:自然增長率下降,人口總數增加
變化原因:主要應該是計內劃生育政策,其次還有生容育觀念的改變等
出生性別比先升後降,性別比例失調(一般105),男多女少,在將來會出現男性婚配困難等問題,從而影響社會的和諧安定。
流動原因:打工賺錢,主要是經濟因素的影響。此外城市生活水平、教育、基礎設施好也是原因
有利影響——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緩解人地矛盾,促進城鄉之間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交流
不利影響——也可能造成土地的荒蕪,以及大量年輕勞動力的流失

③ 高中地理:反映人口合理容量數據是 某島國環境與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養的人口數量45萬 最適宜的人口數量2...

應該是A,都說了「最適宜的人口數量25萬」
所謂的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④ 地理選擇 人口容量的特點

1、環境人口容量沒有絕對的數字標准,它是當地資源條件與人文活動的理論結合產版物,所以具有相對權性。2、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要素如科技水平、可用資源的種類和數量、生活消費水平等,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同一區域的人口容量是不同的,所以具有可變性。3、環境人口容量達到一定限度,就會影響到當地的生態、經濟及社會環境等其他因素,所以環境人口容量可以當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一個參考標准,只有維持在合理的人口容量范疇內,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果人口超過了的容量限度,就會引起一系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問題,所以具有警戒性。

⑤ 關於高中地理。環境承載力和環境人口容量有什麼關系對於同一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哪個大

環境承載力:一般指的是某個區域的行政規劃大小,比如一個縣、內市的實有可用面積.
環境人口容容量:指的是在固有的區域可用面積和綠化等面積允許的情況下,可容納的人口總量.
人口合理容量:在以上條件的基礎上,實際可以容納的人口總數.

⑥ 高中地理~(環境人口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受生活消費水平、資源、科技文化三大因素影響,如果要考察美國的環境人口容量,除了消費外,還需要考慮資源、科技文化等因素,不知我的回答是否滿意?

⑦ 高中地理必修2 當實際人口大於合理人口容量,會出現

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最大。而資源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⑧ 人文地理環境的人口與環境人口容量

人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人口既是寶貴的人力資源,又是造成環境問題的重要因素。掌握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分布、人口增長、人口遷移等,可以深入理解人口和環境的關系。 通常以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來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人口發展狀況。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綜合反應。在死亡率下降的情況下,控制人口增長就必須控制人口的出生率,這是計劃生育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出發點。
世界人口發展經歷了低自然增長率(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較高自然增長率(低出生率和較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四個歷史階段。
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口發展都呈現一種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穩定狀況,我國經過較長時期的計劃生育努力,也逐漸向著這一成熟目標靠近;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依然處於在高出生率與低死亡率的高自然增長階段,人口數量急劇遞增。
人口政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解決為解決人口問題所採取的宏觀性措施。由於人口政策是根據人口問題來制定的,所以學習時要將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結合起來,針對人口問題理解人口政策。譬如,目前世界范圍內最引人關注的人口問題是人口增長過快、數量過多或結構嚴重失調。但這些問題主要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發達國家和地區則主要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因而,不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制定了降低人口增長速度的人口政策,而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採取了鼓勵生育和推遲退休等人口政策。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因為歷史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異,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所面臨的人口問題也不完全相似。比如現階段,我國雲南、貴州等中西部大多數省區,主要的人口問題是人口數量過快增長的問題,我國的整體狀況也是人口過快增長的問題,所採取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數量,實行計劃生育,但上海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是老齡化和沉重的就業壓力,伴隨我國整體上跨入老齡化階段,我國的人口政策也將有相應的調整。
因此,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採取的人口政策,既是階段性人口問題現狀的反應,也取決於人口發展的整體狀況,是一項歷史的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學習時要注意關注不同國家或地區最新的人口資料。
人口老齡化以及人口負增長所導致的人口問題主要表現在:一、勞動力不足,影響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二、青壯年負擔過重。三、總人口持續減少。相應的人口政策與措施為:採取鼓勵生育或接納外來青壯年移民等人口政策和措施。
人口高自然增長率所導致的人口問題主要表現在:一、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長慣性。二、給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帶來巨大壓力。三、積累減少,影響經濟發展速度。四、對資源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相應的人口政策與措施為:實行計劃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長速度,控制人口數量。 理解人口分布的因素是學習世界人口分布的基礎,可以從以下不同角度,結合典型事例剖析不同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1)生產力水平。人口總是集中在能夠提供最有利於生存發展機遇的地點。城市作為最多職業、最具有集聚效應的生產地域,即生產力水平最高的地域,成為現代人口分布的最密集地域。
(2)自然條件。緯度、海拔、距海遠近等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有著重要的影響。
(3)政治、宗教、歷史文化等因素。國家的民族政策、經濟政策以及傳統的歷史文化等,都對人口的分布有著重要的影響。
人口分布首先表現在農村與城市人口密集程度的差異上;其次,不同自然、歷史文化差異都造成了世界人口分布的極大差異。 人口遷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引起人口遷移的原因很復雜,但又規律可循,一般認為人口遷移是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受自然環境變遷、社會經濟變遷、政治文化變遷等影響。
人口遷移會對移出和移入地區帶來不同的影響:對移出地區而言,人口遷移可以減輕環境的壓力,但大量的人口移出會引起勞動力的短缺的人才的流失;對移入地區而言,人口遷移能提供豐富的勞動力和人才資源,有利於資源的開發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會增加環境的壓力並有可能引起就業壓力。另外,人口遷移在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餘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等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環境人口容量」也有人簡稱為「人口容量」,這是指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下,該國家或地區能夠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由此可見,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環境要素、技術水平、人類的消費水平和區域的開放程度等。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環境因素有太陽、空氣、淡水、土地、生物等,它們都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但不同的資源對決定環境人口容量的意義不同。像太陽、空氣目前對環境人口容量沒有限定,而淡水過去只對個別乾旱地區的人口數量起限製作用,現已成為決定越來越多的地區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估算環境人口容量時,通常以土地、淡水等限制性因素來估算,並要考慮地區的開放程度和人類的消費水平。
而環境承載能力是從自然資源的角度估算環境人口容量,即把人均消費水平壓縮到最低所估算的最大撫養人口數量。由此可見,環境人口容量要小於環境承載能力。

⑨ 高中地理必修2中人口容量和環境人口容量的區別是什麼環境承載力和環境人口容量的區別是什麼

一、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區別

「環境承載力」這一概念的提出其思想前提是環境的「資源觀和價值觀」。環境作為一種資源,環境承載力包含了兩層涵義:一是指環境的單個要素(如土地、水、氣候、動植物、礦產等資源)以及它們的組合方式(環境狀態)的承載能力;二是指環境污染相對應的環境納污能力即「環境自凈能力」。因此「環境承載力」的科學定義可表述為:在某一時期、某種狀態或條件下,某地區的環境資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即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經濟與社會的限度。這里「某種狀態或條件」是指現實的或擬定的環境結構不發生明顯不利於人類生存方向改變的前提條件;所謂「能承受」是指不影響環境系統正常功能的發揮。地球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它的資源是有限的,顯然它的承載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類的活動必須保持在地球承載力的極限之內。

環境人口容量概念產生的背景是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適合人類生存的條件,而地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面對數量龐大且與日俱增的人口的事實,人們必然關注人口增長與環境承載力的問題,從而提出了「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按一般理解,環境人口容量又稱資源承載力,簡單地看作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超過這個人口數,人口就不能正常生存,即偏向於最高人口的涵義。由於對環境人口容量確定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著不同的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教材中採取的是應用較為廣泛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定義: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該定義在強調自然資源的同時,也考慮到技術條件。這個概念包含以下幾層意思:①分析環境人口容量應針對具體的時期,因為環境人口容量是時間的函數,具有不確定性;②資源、科技水平、生活(包括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③如果研究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要以該國或地區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為依據,而所利用的資源和技術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義中所說的「其他」(如國外或地區外)資源和技術,這一點對地區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結果有較大的影響。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約因素不確定。時期不同制約因素必然發生變化,造成環境人口容量的變化。但在具體時期,假定製約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保持不變或變化很少時可以對環境人口容量進行相定量的分析,即環境人口容量的相對確定性。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條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條件,估計的方法不同,結論也會不同。人類發展史的每一時期由於受當時科技水平條件的限制都不得有各自的環境人口容量即當時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但人類的人口總數從未達到過最高的人口容量。

環境承載力是指在未來不同的時間尺度上,以預期的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及與此相適應的物質生活水平為依據,一個區域利用其自身的資源所能持續穩定供養的人口數量。環境人口容量則是在一定地區或國家所容納的人口數量。環境承載力相對穩定,它受資源生產能力與人的生活水平所制約,受人的行為影響小,比較客觀。環境人口容量則受人口政策、人的生育行為和人口遷移等因素的影響較大,主觀性強,它可以大於或小於環境的人口承載力。

二、「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聯系

環境人口容量與環境承載力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概念。環境承載力可以用來表示環境對人口的容量的限度。一般地說,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所以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在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的實際估計中往往用某一種或幾種資源的環境承載力作為環境人口容量。如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為16億左右,就是根據據土地承載力做出的估計。

綜上所述,環境人口容量與環境承載力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概念。環境承載力多用於研究某一種資源與供養人口數量的關系。如土地人口承載力,就是在保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土地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養的最大人口數。環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個地區,一定時期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它是隨時間變化的。因此,筆者認為:由於考慮的范圍、時期、條件和目標不同,人口容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涵義,因而就有土地人口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等一系列人口容量的概念。所以環境承載力和環境人口容量的具體規定性不同,也就有了它們的內涵不完全相同。
我認為環境承載力大於等於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包含了環境人口容量,它是一個地區的環境和不同的資源,所能承受的人類的活動,包括人口數量、人們經濟活動的規模以及環境容納污染物的能力。如果只用某一資源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的話,那麼環境承載力就等於環境人口容量了。簡言之,環境人口容量是從人口的數量角度表達環境承載力。
環境承載力=環境容量>環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
合理人口容量=適度人口,也就是多少人口最合適,或者說是理想人口
二人口容量
定義1: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的最高人口數量。
定義2:人口容量就是環境人口容量的簡稱,指一國或一地區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利用該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及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環境人口容量(狹義):從生態、資源或環境的角度看:一定時期內,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環境人口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廣義):①在可預見的時期內,②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③在保證符合社
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
區能夠維持供養的人口數量。
合理人口容量 按照①合理的生活方式,②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③同時又不防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如何正確理解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
這三個概念的理解應從人口增長、人地關系、人口問題等角度來全面理解。

人類是地理環境演化發展的產物,本來也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即人類具有自然屬性。人類的生產、生活既要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也要向環境中排放生產、生活的廢棄物。故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首先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而一個區域自然地理環境所能供養的最大人口數量即是環境承載力(考慮資源的供給能力與環境容納污染物的能力)。但一個區域自然環境供給資源的能力也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關,即一個區域的環境承載力也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

而一個區域的人口容量則除了要考慮該區域的資源條件即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外,還應考慮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個區域人口的增長、出生率、死亡率也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制約。原始型、傳統型人口增長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人類開發利用資源的能力有限,環境承載力小,人類創造的財富少(因人也是消費者),醫療衛生水平落後,導致死亡率高。產業革命後,發達國家因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死亡率下降。現在發達國家出生率低也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關。產業革命後發達國家人口增長進入過渡型增長是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的,當時並不存在人口問題。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進入過渡型增長模式則並不是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的,因社會經濟發展落後,糧食、社會財富等缺乏,就業機會少,故出現嚴重的糧食問題和人口問題。目前發達國家人口增長進入現代型增長模式則因出生率低,也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可以看出,一個區域的人口增長和人口數量也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制約,並要求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故一個區域考慮其資源條件(環境承載力)和社會經濟發展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即人口容量。

而一個區域的人口合理容量則還應考慮人民的生活消費水平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即要獲得最大經濟效益),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時所容納的人口數量。

即可概括如下:

資源、環境 → 環境承載務

資源、環境
→ 人口容量
社會經濟發展條件

資源、環境
社會經濟發展條件
資源可持續利用 → 人口合理容量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人民生活福利水平

⑩ 高中地理題, 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環境承載力,三個誰的范圍大和分別表示的意思。謝謝謝謝!!急

環境承載力最高,之後是人口容量,最後是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是指一個地區的內資源環容境能夠承載的最大人口數量,意即最高人口。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