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經驗論文
A. 高中地理論文 1500~2000字
高二地理必修三論文
B. 高中地理小論文
淺析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
1水土流失惡化水環境減少可持續
利用的水資源
1. 1涵養水源功能變差
在水資源的循環過程中,通過蒸發作用與植物
的蒸騰作用使水分轉化為氣態水而進入大氣,風推
動大氣中的水蒸氣移動和分布,並以降水形式回落
到海洋和大陸。大陸上的水可能暫時貯存於土壤、
湖泊、河流和冰川中,或者通過蒸發、蒸騰進入大氣,
或以液態經過河流和地下水最後返回海洋。在水資
源這樣周而復始地循環中人類得以生存,降水與蒸
發的差量便是農業生產和人類日常生活用水的
源。
水土流失以水循環過程中陸地液態水與海洋
的位能差為動力干擾水分循環的自然機制,造成
利用水資源嚴重短缺。地表水、土壤水和部分地下
水都是以土壤為載體附著在土壤上,水土是不可分
的,土地資源的良好狀況是水資源存在的保證。土
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積的水稱為土壤的田間持水量,
是土壤貯水能力的上限,田間持水量的大小取決於
土壤的質地與結構。水土流失使得土層變薄、土壤
結構發生改變、土壤持水量降低,同時又為新的加速
狀態的水土流失創造了更為適宜的條件,引發新的
水土流失,形成惡性循環。最終,水土流失導致水土
流失的發源地區域涵養水源的功能變差,使得降雨
作用下區域坡面徑流增加,加劇旱澇災害,容易誘發
洪澇災害。
1. 2大量泥沙進入江河湖庫
水土流失作為原動力攜帶大量土壤泥沙進入江
河水系,淤積在下遊河床和水庫庫底,對於下游造成
嚴重的危害:水系河道淤堵、河床抬高,泄洪能力大
打折扣,「地上懸河」現象日趨普遍,已經不再為黃
河所專有,嚴重威脅河流兩岸的居民生產、生活安
全;河流泥沙含量過高,綜合利用功能降低,水土流
失引起的泥沙下泄,淤積湖庫使得水利工程設施的
調洪蓄水、灌溉、發電等功能不能有效發揮甚至失
效,對國民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水土流失引發的面
源污染使得大量的農葯、化肥進入水系,導致水質嚴
重惡化。由於我國絕大多數水源在山區和水土流失
區,水土流失作為載體在輸送大量泥沙的同時,也輸
送了大量化肥、農葯和生活垃圾。
2水土流失蠶食土地資源
2. 1導致可利用土地資源急劇減少
水土流失最為直接的危害就是將土地資源的表
層土壤層層剝蝕和沖蝕,使有限的土地資源遭到嚴
重破壞,土層變薄,使得土地資源的農業或非農業利
用價值降低甚至無法利用,造成可利用的土地資源
急劇減少。由於土壤的侵蝕,導致土地沙化、荒漠
化、石漠化的面積增加,農業可利用價值降低。
2. 2耕地數量和質量雙重下滑
耕地是土地資源的精華,耕地土壤是地球表面
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長植物的疏鬆層,是在岩石的
風化作用和生物分解等綜合作用下經過漫長的演化
過程形成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生產力嚴重衰退,
溝壑密布,地形支離破碎,耕地因此大量減少。同
時,水土流失導致土壤肥力嚴重流失,耕地質量下
滑。土壤中含有大量氮、磷、鉀等各種營養物質,由
於水土流失,尤其是表土的流失,致使表層土壤變
薄、保水能力減弱、肥力下降,最終導致耕地生產力
下降。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使土壤肥力不斷下降,
而且導致我國化肥用量逐年升高,土壤肥力卻又愈
來愈低,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在水土流失的作用下,
土層變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產生變異,土壤調蓄
水分的功能變差,耕地產出率對於氣候的乾旱和降
雨強度變得敏感,對於不良氣候的抗逆能力減弱,很
容易造成減產。
2. 3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力下降
根據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關於
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的定義: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
是指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和一定生活水平下土地資源
的生產力所能承載的人口限度。土地生產力越高,
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力就越大,而生產條件是決定
土地生產力的關鍵因素。由於水土流失,導致土地
資源中含養分最豐富、肥力最高的表土層流失,土地
肥力降低,導致土地資源的生產力以及潛在生產力
的降低,使得土地的生物產出量降低。當土地生產
條件和消費水平不變時,土地資源能供消費的人口
數量必然降低,即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力下降。在
氣候條件和社會經濟水平變動不大時,必然引起土
地超負荷,掠奪式使用土地,使土地肥力進一步下
降,再生資源活力持續減弱,生態環境繼續惡化,最
終陷入惡性循環狀態。
3水土流失毀壞和減少生物資源
3. 1生態環境呈現退化
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生物棲息地和生態系統多樣
性的退化。生態環境破壞甚至喪失使生物棲息地縮
小或盪然無存,這將直接引發生物種的種數和數量
的減少,致使生物多樣性大幅度下降。嚴重的水土
流失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使適宜野生物種棲息地急
劇減少,野生物種分布范圍日益縮小。我國除東北
和西南少部分地區尚保存有較大面積的原始天然林
外,其他地區已基本不存在。分布在農區的野生物
種的生態空間越來越窄,由普遍性生態環境演變為
殘存「島狀」的生態環境,這就給野生物種的繁衍帶
來嚴重困難。如果水土流失繼續加劇,則會導致物
種瀕危或滅絕的趨勢加速發展。
3. 2生物群落逆序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又叫生態演替,它是指隨著時
間的變化,群落有序發展的過程,即演替也可以說是
在同一地表上的同一地段,依照一定順序分布各種
不同植物群落的時間過程。任何一類演替都要經過
遷移、定居、群聚、競爭、反應及穩定六個階段。到達
穩定階段的植被格局是與當地氣候等生態因子相適
應的,這是演替的終點,稱為演替的頂極。在自然狀
態下,群落有一系列的順行發展過程,如群落的生物
多樣性、生物生產力、群落的高度、土壤的肥力等增
加,並且群落的結構趨向於復雜化,最後形成一種穩
定的群落。但是,水土流失作為外界環境中一種重
要的干擾,可導致群落逆向演替,即生物群落的退
化。逆向演替的結果造成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減少、
群落結構簡單化、生物生產力降低、土壤有機質含量
減少等退化過程。例如,水土流失引發的草地退化、
沙化的過程。
3. 3生物多樣性銳減
生物多樣性系指某一區域內遺傳基因的品系、
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總和。水土流失在由環境
污染引致生物多樣性劇減過程的作用是非常顯著
的。隨著人口壓力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化肥
的使用量與日俱增。在水土流失嚴重區域,水土流
失作為載體在輸送大量泥沙的同時,也裹挾大量化
肥、農葯以及生活垃圾進入江河湖庫,使得地下水遭
受嚴重污染,江河、湖泊和海岸生態系統富營養化,
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區系因而發生變化。生物多樣
性銳減的後果是災難性的。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特
別是生物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斷裂和簡化,將導致
生物圈內食物鏈的破碎,引起人類生存基礎的坍塌,
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資料顯示,由於草場
退化、草地生物多樣性的平衡被破壞,我國蝗災呈現
暴發頻次增高、范圍擴大、持續危害時間長的特徵。
4水土流失惡化區域氣候
4. 1溫室效應增強
生態系統通過固定大氣中CO2而減緩地球的
溫室效應。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環境導致生物多樣性
的降低,使得生態系統固持大氣中的CO2量減少,
導致溫室效應增強。生態系統對區域性的氣候具有
直接的調節作用,植物通過發達的根系從地下吸收
水分,再通過葉片蒸騰,將水分返回大氣,大面積的
森林蒸騰可以導致成雲致雨,從而減少了該區域水
分的無效損耗,而且還可降低氣溫。隨著生態系統
的退化,區域水分循環也會發生改變,對區域氣溫的
調節作用變差。
4. 2環境自凈功能衰退,空氣質量變差
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凈化作用包括植物對大氣
污染的凈化作用和土壤植物系統對土壤污染的凈化
作用。植物凈化大氣主要是通過葉片的作用實現
的。綠色植物凈化大氣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
是吸收CO2,放出O2,維持大氣環境化學組成的平
衡;二是在植物抗生范圍內能通過吸收而減少空氣
(上接第10頁)
中的硫化物、氮化物、鹵素等有害物質的含量,同時植
物特別是樹木對煙灰及粉塵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
附作用。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湖泊較淺的部分、近海的
潮間帶和水田,濕地在養分循環、抗干擾和調節、廢
物處理上,對於水生植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4. 3風沙災害天氣增多
水土流失導致草場退化、植被覆蓋率減少,生態
系統防風固沙能力減弱。北方草地退化面積達
90%以上,全國草地正以每年65~70萬hm2的速度
減少,使得風沙災害增加。據科學推算,在草地上刮
走18 cm厚的表土,約需2000多年的時間;在玉米
耕作地上颳走同樣數量的表土需49年;而在裸露地
上則只需18年時間。植被退化為沙塵暴的發生創
造了豐富的沙塵源。2002年3月18日~22日發生
的特大沙塵暴席捲我國北方140萬km2,新疆東部、
內蒙古大部、甘肅西北部和中部、陝西北部、寧夏、河
北北部、京津地區和東北南部都出現了強沙塵暴天
氣;長江以北幾乎所有地區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沙
塵天氣的影響,上海天氣能見度下降70%。
C. 有沒有誰有高中地理論文範文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份責任。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科學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氧層的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此增強的溫室效應會加劇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氣溫加速上升,預計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還會傢具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則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過多地適用氯氟烴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早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大氣污染主要與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煙塵等有關。由大氣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工廠排放的含硫污染物進入大氣層後,與水汽結合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使降水呈現出較強的酸性,落到底面即為酸雨。酸雨毀壞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蝕建築物、塑料和金屬設施;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我國長江以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嚴重。這一時期,環境問題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為解決這一問題,謀求人地關系協調,必須堅持之路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堅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創建一種心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規則和新的發展方式。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需要轉變的觀念包括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倫理道德觀和消費觀等※續發展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 用經濟增長代替發展是片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追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環境質量的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修養的提高、社會風尚的改善,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等。※續發展的價值觀要求人類重新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並在經濟核算系統中加以考慮。※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達到就有可持續意義的經濟增長,必須重視能源和原料的適用方法,以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並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可持續的觀點看,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類必須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諧與平衡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人類所處的食物鏈將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形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可持續發展呼籲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調整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政府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落實環境保護有關法律;防污染為主,控污染發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計算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善各種環境稅費的徵收;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產品的環境監督管理;樹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等。 市場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行科學管理;行業經營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策劃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可行的環境行為標准融入員工的考評、獎懲機制;減少流通領域的浪費等。 公眾行為的調整包括;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用環保產品;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朴生活;普及環保知識;實行垃圾分裝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換到一個變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夥伴關系《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成敗關繫到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滅絕。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珍愛生靈,萬物共存。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D. 高中地理論文 50分
未來15年,我國仍將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將進一步增大資源消耗的強度。我們面臨人口不斷增加、資源約束突出、環境壓力加大的嚴峻挑戰。
因此建設節約型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社會再生產的生產、流通、消費環節中,通過健全機制、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加強管理、宣傳教育等手段,動員和激勵全社會節約和高效利用各種資源,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支撐全社會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續的社會發展模式。在這里,「節約」有兩層涵義:一是杜絕浪費,即要求我們在經濟運行中減少對資源消耗的浪費;二是在生產消費過程中,用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創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財富。要看到,資源節約型社會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為前提。離開這個前提,雖然資源節約了,但卻是「不發展的社會」,這與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
建設節約型社會不只是由我國人均資源較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更重要的是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過去我國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資源,粗放式經營的經濟發展之路,用於支撐經濟發展的資源消耗十分嚴重。資源短缺制約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可持續發展受到嚴峻挑戰。要打破經濟發展的資源瓶頸,建設節約型社會勢在必行。另外,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保護環境的有力措施。經濟運行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造成水環境、大氣環境和生態環境退化、惡化嚴重。為了保護環境,減少對生態的破壞,轉變經濟增長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模式,建設節約型社會是重要的一步。最後,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我國正在積極實行資源的「走出去」戰略,但是對於重要資源特別是糧食耕地、淡水、石油、煤炭等戰略性資源必須立足於自力更生。如果依賴進口,就會受制於人,在國際競爭中將處於劣勢。因此,建設節約型社會實質上是關繫到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和長遠戰略方針。
建設節約型社會,還要加大對科學技術的投入,以科技進步帶動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推動資源節約技術的開發、示範和推廣應用,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改造項目。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資源節約的整體技術水平。與此同時,國家還應該不遺餘力地加大對新能源開發的投入,加快新能源開發的速度。
不僅如此,完善法律法規,創新資源的利用和管理機制也很重要。
要完善產權法律制度,規范和理順產權關系,保護各種資源產權權益,這樣才有人對資源負起責任,才能盡量發揮資源的效益。要完善《節能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等法規,加大實施力度,對造成資源嚴重浪費者依法懲處。建立資源利用的協調機制,根據資源的承載能力來配置資源。建立能源、資源審計制度,與現行的環境評價制度共同構成社會性管理的新框架。還要建立健全民眾的監督機制,讓制度成為資源節約的有力保證。
總之,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保證,只有通過建設節約型社會,才有國家的長足發展。
E. 高中地理小論文範文
漫談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環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在無限的宇宙空間中,地球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它處在永不止息的運動中。
二、 地球的特點
1、 自身構成特點
(1) 內部構造: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包層,這就是地球大氣層。
(2) 運動周期:地球就像一隻陀螺,沿著自轉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著。她的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約等於24小時。 同時,地球還圍繞太陽公轉,她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軌道的半長徑達到149,597,870公里。 公轉一周要365.25天,為一年。
2、 普通性與特殊性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
(1) 普通性
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陽系中並不居顯著的地位,但由於人類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對它不得不尋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地球是第3個行星,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496億千米,這個距離叫做一個天文單位。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自轉運動,與其它行星相比,尤其與類地行星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按八大行星離太陽的距離來說,地球處於第三位;按質量和體積比較,地球都處於第五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與其它類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從這些方面看,地球確是一顆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條件:地球只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由於地球在太陽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氣圈也是獨特的。它具備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處的大氣厚度和大氣成份,適宜的太陽光照和溫度范圍等,在地球上產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級智慧生命——人類。從這種意義上說,地球是宇宙中一顆特殊的行星。
外部環境: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看,主要有以下兩個有利條件:(1)太陽在過去50億年中沒有明顯的變化,並還將保持這種狀態達50億年之久,這就使地球有穩定的光照條件,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被中斷。(2)太陽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數小行星都以近似圓形的軌道圍繞太陽運動,不僅公轉方向一致,而且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們各行其道,互不幹擾,使地球處於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家園
它是美麗的。我們要愛護她,保護她。
F. 高中地理小論文 100字
學科制分支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G. 求一篇高中地理論文1000字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立足我國國情的兩項基本國策。我國的資源蘊藏量和國土面積分別居世界各國的第四與第三位,從總量上看,"地大物博"是稱得上的,但從人均指標看卻恰恰相反。以人均國土而積看,我國為0.8公頃/人,只及世界人均值的29 %;人均耕地0.11公頃/人,只及世界人均值的40%;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按45種主要礦產資源計算的人均礦產資源佔有量不到世界人均佔有量的一半,具體就石油、天然氣、鐵礦、銅礦、鋁土礦而言,我國的人均資源佔有量,只分別相當於世界人均值的11%、4.5%、42%、18%和 7.3%。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環境容量也遠低於世界平均值;與此同時,我國按國內生產總值、按工業增加值計算的單位產出的資源佔用量和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卻遠高於發達國家。顯然,日前這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是難以為繼的。
為了可持續的發展,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之路,就是理所當然、勢所必然的選擇。人均資源佔有量低,能耗、物耗高,這"一低一高使我國發展經濟所需的許多重要礦產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攀高。據有關部門頂測,到2020年,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2%,錳、鋼、鉛、鋅的進口依存度將分別達到38%、82%、52%和69%。同時,在礦產進口談判中我方尚未真正掌握話語權,在進口價格年年攀升(如進口鐵礦石價格2005年比上年上漲 19 %,2006年繼續同比上漲30%左右)。進口原料上漲導致的工業成本上升,降低了我國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國際政治風雲變幻的大背景下,一系列重要礦產品大量依靠進口更關繫到國家經濟安全。因此,節約發展、清潔發展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和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增長力方式轉變和提高增長質量與效益的切入點和抓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工作的開展,需從國家、城市和區域、企業與社區三個層而同時推進,城市居於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城市-方面要貫徹國家的兩項基本國策,落實上級政府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方面的任務與要求;同時要結合市情,制定規劃,將節約和環保同城市社會發展各相關方面緊密結合,融入到城市發展、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組織全市的企業、行政事業單位與全體市民具體實施。
原創論文網yclunwen老牌的論文專業網站
H. 求高中地理論文
在我看來,抄
地理就是 地圖+小學計算題
方法如下 :
地理,歷史是市第一(地理小經驗:沒事多看看地圖,做個游戲,如在地圖上找國家名,城市名,河流名,山川名,海洋及海峽名,的游戲,不要求記,二人一組,他說名字你要在地圖上能夠找出來,時間長了世界地圖就印在你腦子里,這樣能夠培養地點,空間的興趣。歷史小經驗:在地理學好的基礎上,抓信時間和經濟這兩條主線來解決,包括那些時間發生哪些重大事件等,中間串聯下經濟因素)
課上不會的一定要多問老師。多請教老師。做到積極主動發言,積極表現自我。----這可能就是外國人的充份表現自己吧,相信自己能行!
最後一句:考試就是你的平時表現和老師的合作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