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時示意圖高中地理課
㈠ 高中地理關於地方時,區時~~~
一.地方時
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轉,地表各地相對於太陽的方向不斷發生變化,因而各地的時刻便依次推進。於是,在同一瞬間,地球上的各地時刻不同。地方時就是因經度不同而不同的時間。地方時把一天中太陽對於當地位置最高(太陽位於上中天)的時刻定為中午12時,遵循「東早西遲」的原則,其差異是1小時/15°、4分鍾/1°、4秒鍾/1′。
應用:已知某地的地方時,求另一地的地方時公式
所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鍾/每度)×經度差
說明:①所求地點在已知地點東側選「+」,西側選「-」。
②以0°經線為准,同側兩地經度差為兩地經度之差(大減小),異側為兩地經度之和。
二.區時
(一)時區的劃分
為了避免世界各地時間的混亂,國際上規定把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因為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周(共360°),即每隔經度15°為一個時區。具體劃分方法如下:
以本初子午線為基準,從7.5°W至7.5°E,劃分為一個時區,叫中時區或零時區。在中時區以東,依次劃分為東一區至東十二區;在中時區以西,依次劃分為西一區至西十二區。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各跨經度7.5°,合為一個時區,其實,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僅為半時區。
應用:(1)已知某地經度,推算時區的公式
某地所在時區序數=該地經度÷15°
說明:①若所得余數小於7.5°,所在時區序數為所得整數;若所得余數大於7.5°,所在時區序數為所得整數加1。
②某地在東經度為東時區;在西經度為西時區。(7.5°E至7.5°W為零時區;172.5°E至172.5°W為東西十二時區)。
(2)已知某地時區序號,推算時區的中央經線和范圍的公式
某地所在時區中央經線度數=該地時區序數×15°
說明:①除零時區處,時區序數乘以15°所得和積為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度數。東時區為東經度,西時區為西經度(東經180°和西經180°合稱為一條)
②將某時區中央經線的度數分別加、減7.5°所得的和及差即為該時區的范圍邊界。
(二)區時
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為該時區的「標准經線」;每個時個時區標准經線的地方時,為整個時區的「區時」。
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個小時。在任意兩個時區之間,相差幾個時區,就相差幾個小時。較東的時區,區時較早。東西十二時區時刻相同,而曰期相關1天。
應用:已知某一時區的區時,求另一時區的區時公式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1小時×兩地的時區差數
說明:①若所求在已知地的東邊,選用「+」,西邊選用「—」。
②若兩地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時區差數為大的時區序數減去小的時區序數;若兩地分別為東時區和西時區,時區差數則為兩地時區序數之和。
③求得的時間是0至24,為當曰時間。24點也可寫作次曰零點。若求得的時間大於24時,則所求地已進入明天,鍾點要減去24小時,曰期則要加1;或求得的時間為負值,則所求地應該為昨天,鍾點要加上24小時,曰期則要減去1。
(三)特別的計時方法
1.半區計時法:根據本國所跨經度范圍,採用與中央經線相差7.5°的時區的邊界經線的地方時。例如,印度採用東5.5區。
2.東部時區計時法:有的國家為了充分利用太陽照明,採用本國東部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例如,朝鮮位於東8區和東9區之間,但採用東9區的區時。
3.統一時間計時法:有的國家雖然領土跨度很大,但為聯系的方便,採用一個時間。例如,我國領土從最西端的73°E(東五區)至135°E(東九區)共跨越5個時區,為了便於不同地區的聯系和協調,採用了「北京時間」。北京時間指的是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亦即120°E的地方時,而非北京所在116°E的地方時。
㈡ 高中地理區點陣圖怎麼看
區位因素是指促使區位地理特性、功能的形成、變化的原因或條件,根據區位因素本身的性質和狀態,可分為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區位形狀、地形、地貌、地質、太陽輻射、氣候、土壤等;社會經濟因素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政策、資金、土地價格、市場等;技術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化肥、機械等。區位因素是高中地理的常考知識點。
一、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為沖積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開闊或地勢低平
土地:土地面積廣闊、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氣候: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充沛、雨熱同期、光熱水組合好、晝夜溫差大
水源:靠近水庫、河流、冰川融水區或地下水豐富區,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較肥沃
2.人文(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該區人口稠密、工礦業發達、城市較多、靠近大城市,市場廣闊(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交通:臨近河、湖、海,水陸交通便利,河流交匯處,內河航運發達(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政策:國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勵)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發達,冷藏保鮮技術高
習俗:生產歷史悠久、飲食偏好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勞動力工資低
工業基礎:工業發達、工業基礎雄厚,能提供技術支持
3.自然對農業的不利的區位因素
洪澇、乾旱、台風、春季低溫、寒潮等氣象災害;熱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鹼度偏高
二、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土地:土地平坦開闊,利於建廠,土地租金低
水源:臨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質好
環境: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有利於高科技工業的布局
2.經濟因素
原料:靠近原料產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業
能源:靠近能源產地(煤、石油、天然氣、水能、風能…),能源充足──動力指向型
市場: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於或靠近大城市,市場廣闊(對市場指向工業更明顯)
交通:臨海港、河湖或河流交匯處、臨鐵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和通訊便利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密集型工業;勞動力質優價廉,生產成本低
技術:科教發達或臨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勞動力素質高──技術密集型
工農業基礎:臨近商品農業基地或農業發達,能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費市場;當地工業發達,生 產協作條件好
3.社會因素
國家政策:國家政策的扶持、鼓勵;國家政策的變化(解決就業的工廠設在不盈利的區位;為縮小經濟差距進行的西部大開發)
國防安全:某時期國防需要(多在山區、邊區)
個人行為(或偏好):如海外華人、華僑的投資
工業慣性:考慮搬遷費用或政府的影響或出於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
4.環境因素
風向:嚴重污染大氣的工廠,應該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口地帶,或者在主導風向的垂直兩側選擇廠址,季風區布置在當地最小風頻的風向的上風地帶
水源:有廢水排放的工廠應布局在遠離水源地或遠離河流上游區;自來水廠布局在居民區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區
距離居民區、農田的遠近:佔地面積小無污染的工業,布局在城區;用地規模較大、污染較輕的工業可布局在城市的邊緣或近郊地區;嚴重污染難以治理的大型企業,宜布局在遠離市區的遠郊或郊外
生態環境:工業布局應遠離生態環境脆弱地區
三、城市區位因素分析
城市常常是因單個區位因素而興起,卻會因多個區位因素而發展。故題目若問城市興起的區位因素,一般只需要回答一個區位因素;若題目問城市興起和發展的區位因素,則應從多個方面去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地形平坦開闊(溫帶、寒帶的城市分布在平原;熱帶城市分布在高原)
氣候:氣溫、降水適中,居住適宜
河流:①運輸功能: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水源充足;③防衛功能;④環境功能
2.社會經濟因素
自然資源:有某種自然資源或臨近某種自然資源
交通:臨近鐵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碼頭、以及多種交通方式的交匯處,交通便利
農業基礎:本地農業基礎雄厚
其他因素:①是政治、宗教、軍事中心②是旅遊、科技中心(新因素)
四、交通區位因素分析
㈢ 高中地理的區時與地方時計算。
一般是這樣的,如果前邊給的條件是區時,後面沒有強調是哪種時間的話,那麼一般用區時;如果前邊給的條件是地方時,後面又沒有強調的話,那麼一般用地方時。
一般這樣吧
如果還不明白建議給個題目幫你看看
㈣ 高中地理區時的問題
東一區:10月2日2時,東十二區:10月2日13時,中時區:10月2日1時,西一區:10月2日00時,西十二專區:10月1日13時
簡單要計屬算的區時=已知區時-(已知區時的時區-要計算區時的時區),(注:東時區為正,西時區為負)。
東一區=9時-(東八區-東一區)=2
東十二區=9時-(東八區-東十二區)=13
西一區=9時-[東八區-(-西一區)]=0時
特殊的區時,比如西十二跟東十二區點數時一樣的但是日期就要減少一天,因為跨過了日界線。
在做時區問題的時候特別要注意的就是日界線。
還有更簡單易懂的就是自己畫一張時區圖然後按圖表來慢慢的數咯,雖然有點顯得幼稚,花費的時間也長,但是錯誤率很小,在你檢驗試卷的時候可以做。
㈤ 高中地理 區時
北京為東八區,相差13個時區,北京應為9月11日22點。
答復:不用由9月11日9點加上13個小時,沒有超過24小時,所以不用加減。我是高中地理教師
㈥ 高中地理,算區時和地方時的。
區時:
1、已知經度求時區 時區數≈經度÷15 (四捨五入取整數。東經為東時區,西經為西時區)。
那麼,18°E所在時區為18/15=1.2,四捨五入取整為1,
所以18°E位於東一區,以此類推,20°W為西一區, 156°E為東十區,100°W為西七區。
2、已知北京時間,即東八區區時為7:30,那麼按照某地區時=已知地區區時±兩地時區 (東加西減)公式,可知 東一區區時=東八區區時-(8-1)=7:30-7=00:30,
以此類推,各地區時即為:
18°E位於東一區區時: 00:30, 20°W位於西一區區時: 前一天22:30,
156°E位於東十區區時: 9:30, 100°W位於西七區區時: 前一天16:30
地方時
要算地方時,首要要知道:北京時間是 北京所在時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即120°E的地方時也為7:30。
我們知道地球東經西經加起來有360° ,一天有24小時,那麼360°/24=15,也就是說每15°為1小時,又知道,1小時為60分鍾,那麼60/15=4,也就是說1° 有四分鍾時間。
又上面有算到東一區的區時為 00:30,其實也就是15E的地方時為00:30,
同時18°E-15°E=3° ,所以18°E的地方時為 00:30+3°*4=00:42
以此類推156°E-150°E=6° ,所以156° E地方時為 9:30+6*4=9:54
20°W-15°W=5°, 所以20°W-地方時為 22:30-5*4=22:10(前一天)
100°W-105°W=5°, 所以100°W地方時為 16:30+5*4=16:50(前一天)
㈦ 高中地理區時
**********
首先,弄明白基礎知識。
日期變更線包括 1、國際日期變更線(大至與180°經線重合,版人為界線)
2、子夜線(0時所在權的經線,自然界線)
這兩條日期變更線,恰把全球分成兩天,當二者重合時,全球為同一天。
第二、當國際日期變更線與子夜線(0時所在經線)重合時,全球為同一天。
即,兩天日期變更線重合的時候,全球是同一天。
第三、那麼,180°經線是十二點時,那麼0時所在經線恰好就是0°經線了(計算得來的)。兩條日期變更線正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兩份。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哦)
㈧ 地理的那個區時和區點陣圖看不懂啊啊啊。
要多看,地形圖是關鍵,先記住大概地理位置,這個最關鍵,之後學習氣候是要加專載到你屬的記憶網上,氣候是基礎,之後很多具體地方的地形氣候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把握好之間的聯系,然後學習人文時再次載入,要有立體感,要把握好各個因素之間的聯系,好多人的記憶都很單一,我地理高中經常考第一,地理最重要的是關心生活,生活中的地理知識隨處可見,祝你好成績
㈨ 高中地理裡面什麼叫區時什麼叫地方時
你好!來
地理老師為你答疑解惑。自
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不同的地方日出早晚不同。同一時刻地球上不同經線上的時間不同。這個時間就是地方時間。
為了計算時間,人們用劃分時區的辦法。每15°經度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中央經線(就是能夠被15整除的那條經線)所在地的地方時間就是這個時區共同使用的時間,稱為這個時區的區時。
祝你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