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經度的課件
⑴ 有沒有關於經緯度的課件謝謝
您好!
為了精確地表明各地在地球上的位置,人們給地球表面假設了一個坐標系,這就是經緯度線。那麼,最初的經緯度線是怎麼產生?又是如何測定的呢?公元344年,亞歷山大渡海南侵,繼而東征,隨軍地理學家尼爾庫斯沿途搜索資料,准備繪一幅「世界地圖」。他發現沿著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由西向東,無論季節變換與日照長短都很相仿。於是做出了一個重要貢獻——第一次在地球上劃出了一條緯線,這條線從直布羅陀海峽起,沿著托魯斯和喜馬拉雅山脈一直到太平洋。
亞歷山大帝國曇花一現,不久就瓦解了。但以亞歷山大為名的那座埃及城裡,出現了一個著名圖書館,多年擔任館長的埃拉托斯特尼博學多才,精通數學、天文、地理。他計算出地球的圓周是46 250千米,畫了一張有7條經線和6條緯線的世界地圖。
公元120年,一位青年也在這座古老的圖書館里研究天文學、地理學。他就是克羅狄斯·托勒密。托勒密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認為繪制地圖應根據已知經緯度的定點做根據,提出地圖上繪制經緯度線網的概念。為此,托勒密測量了地中海一帶重要城市和據點的經緯度,編寫了8卷地理學著作。其中包括8000個地方的經緯度。為使地球上的經緯線能在平面上描繪出來,他設法把經緯線繪成簡單的扇形,從而繪制出一幅著名的「托勒密地圖」。15世紀初,航海家亨利開始把「托勒密地圖」付諸實踐。但是,經過反復考察,卻發現這幅地圖並不實用。亨利手下的一些船長遺憾地說:「盡管我們對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們發現事實都與他說的相反。」
正確地測定經緯度,關鍵需要有「標准鍾」。製造准確的鍾表在海上計時,顯然比依靠天體計時要方便,實用得多。18世紀機械工藝的進步,終於為解決這個長久的難題創造了條件。英國約克郡有位鍾表匠哈里森,他用42年的時間,連續製造了5台計時器,一台比一台精確、完美,精確度也越來越高。第五台只有懷表那麼大小,測定經度時引起的誤差只有1/3英里。差不多同時,法國制鍾匠皮埃爾·勒魯瓦設計製造的一種海上計時器也投入了使用。至此,海上測定經度的問題,終於初步得到了解決。
⑵ 高中地理經緯度
線上應該就是 寫北緯和南緯。
比如 北緯40°或 南緯40°
⑶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已知地方時怎麼求經度。
地方時計算的步驟:
1.計算兩地的經度差:
(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東經或同在西經,內則:經度差容=經度大的度數-經度小的度數
(2)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個在東經另一個在西經,則:經度差=兩地經度相加
2.把經度差轉化為兩地的地方時差,即:地方時差=經度差÷15°/小時;或經度差X4分鍾每度(1小時=15度,1度=4分鍾)
3.東西位置關系的判斷:
(1)同是東經,度數大的在東,小的在西;同是西經,度數大的在西,小的在東。
(2)一個是東經另一個是西經時,東經在東,西經在西(僅對計算時間是對的,對判斷方向不對)。
4.計算地方時:根據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西位置關系,加減地方時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則所求地方時=已知地的地方時+地方時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邊,則所求地方時=已知地的地方時-地方時差。
⑷ 高中地理經緯圖問題
請你把圖發上來,不然真不好幫你。
有圖就好辦了。首先昏線與赤道的交點處的地方時內為18:容00(因赤道上永遠晝夜平分),而該點又正好處於圖中兩條經線的中間點,兩條經線相差15度,所以其地方時正好相差1小時。由此可判斷甲地的地方時為17:30.其餘的看feishu網友的回答。
⑸ 求高中地理的教學文件(ppt、txt、等等)
你需要哪個的?沒有說清楚,我可以為你提供一些。
1、天體系統級別:
河外星系←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
2、太陽系中距太陽由近及遠的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產生生命的基本條件:外部條件包括太陽穩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運行軌道;自身條件:(1) 地球有適中的質量體積,所以地球周圍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2)由於日地距離適中及地球大氣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適中的溫度;(3)地球上有液態水(能形成海洋)。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來源,它可以維持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可以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還可以通過人為轉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陽活動的標志包括黑子和耀斑。當太陽活動比較劇烈時,可以形成磁暴和極光現象,造成無線電短波通訊中斷,可以誘發水旱災害和地震等自然災害。
§3地球的運動
1、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其自轉周期若以太陽為參照物大約為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日;若以遠離地球的某一恆星為參照物,則大約為23小時56分4秒,叫做一個恆星日日。
2、地球的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其公轉周期大約為365天6小時9分10秒,叫做一個恆星年年。
3、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了(1)晝夜更替現象;(2)不同經度出現了不同的地方時,即東邊的時間比西邊的時間要早;(3)形成了地轉偏向力,即水平運動的物體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在空白圖中繪制出直射光線、晨昏線,標注出直射點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轉方向。
5、地球公轉與自轉軌道的夾角叫做黃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6、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產生了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以及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四季的變化等。
7、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6月22日(節氣:夏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回歸線;
9月23日(節氣:秋分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
12月22日(節氣:冬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回歸線;
3月21日(節氣:春分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
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的周期:大約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叫做一個回歸年。
8、在圖中適當位置繪制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並判斷出各點的日期
9、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1)夏至日越向北晝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夜;冬至日越向北晝越短,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晝,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夜;春分日、秋分日則全球晝夜等長。
(2)北半球夏至日晝長最長,冬至日晝長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晝長最長,夏至日晝長最短;赤道全年晝夜等長。
10、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
(1)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
(2)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歸線及其以北,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歸線及其以南,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4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水圈、大氣圈、生物圈。
2、圖中1表示地殼,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軟流層以上部分,即地殼和上地幔頂部頂部。
4、水圈是一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1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的根本熱量來源是太陽輻射,但大氣最直接的熱量來源是地面。
2、大氣對太陽輻射具有削弱作用,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
3、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過大氣逆輻射還給地面的熱量越多,即保溫作用越強。
4、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是地面冷熱不均→大氣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異→大氣水平運動(風)。
在圖中繪制出空氣運動的方向、標注出地面氣壓的高、低。
5、空氣水平運動(風)的方向是從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壓線圖上,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2氣壓帶和風帶
1、在圖中標出氣壓帶、風帶的名稱,畫出風帶的風向。
2、氣壓帶中是由於熱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壓帶、極地高壓帶;由於動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熱帶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風帶是從高壓帶吹向低壓帶帶,並考慮地轉偏向力形成的。
3、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是無論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壓帶,從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壓;北半球7月(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壓帶,從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壓。
5、東亞地區由於海陸熱力差異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陸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季風現象。(冬季西北風,夏季東南風)
6、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主要分布
氣候成因
氣候特點
熱帶雨林氣候
南北緯10°之間
終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
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到回歸線之間
受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
干濕季分明,乾季高溫少雨,濕季高溫多雨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
受西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
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海洋氣候
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
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終年溫和多雨
§3常見天氣系統
1、圖中1表示冷鋒,2表示暖鋒。其中冷鋒在我國出現的頻率較高。
2、鋒面天氣系統:
過境前
過境時
過境後
天氣現象實例
冷鋒
氣溫較高,
氣壓較低,
天氣晴朗
易出現雨雪大風及降溫天氣
氣溫下降,
氣壓升高,
天氣轉晴。
夏季的北方暴雨
冬季的寒潮
(大風降溫)
春季的沙塵暴
暖鋒
氣溫較低,
氣壓較高,
天氣晴朗
易出現連續性降水或霧等天氣
氣溫上升,
氣壓下降,
天氣轉晴。
略
3、圖中的1表示高壓,2表示低壓。
4、在圖中用箭頭表示出氣流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方向。
5、圖中1形成的天氣特點是晴朗少雨,如我國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氣爽等天氣。2形成的天氣特點是雲雨天氣,如我國夏秋季的台風現象。
§4全球氣候變化
1、全球氣候變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現代氣候變化最主要的趨勢是全球氣候變暖。
2、在我國,氣候變暖現象由空間上看,北方地區十分明顯,由時間上看,冬季季節比較突出。
3、產生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燒)、森林的破壞、人口的增長
4、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1)導致海平面上升;(2)改變水循環,產生洪澇、乾旱等災害;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於高緯國家,使其農業增產(生長期延長);不利於低緯國家,使其農業減產(洪澇與乾旱加劇)。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環
1、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其中儲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
2、
(1)圖中1是蒸發,2是降水,它們組成了海上內循環循環;
(2)圖中3是蒸發,4是降水,它們組成了陸地內循環(內陸循環)循環;
(3)圖中5是蒸發,6是水汽輸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徑流,9是下滲,10是地下徑流,它們組成了海陸間循環循環。
(4)能夠更新和凈化陸地水資源的是海陸間循環。人類在利用水循環過程中對地表徑流的利用和影響最大。
3、水循環的意義:(1)維持全球水體的動態平衡;(2)促進全球的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3)塑造地表形態;(4)對陸地水資源具有更新、凈化的作用。
§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形成洋流的主要動力是盛行風,另外地轉偏向力和陸地形狀也可以影響洋流的方向。
2、洋流的主要類型有寒流和暖流。
3、在圖中繪制出洋流的方向。
4、圖中的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
5、洋流的影響:
(1)影響高低緯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
(2)對沿岸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增溫增濕作用,如西歐的溫帶海洋氣候氣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寒流起降溫減濕作用,如沿海地區受寒流影響可能形成荒漠。
(3)對漁場的影響:太平洋中由於寒暖流3和7 的交匯形成北海道漁場;由於上升流的影響在11處形成秘魯漁場。
(4)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擴大污染范圍;加快污染物的凈化。
(5)對海洋交通運輸的影響:順流時可以加快速度、節省燃料;寒暖流交匯處易出現霧,可以干擾交通運輸;另外洋流可能由高緯帶來冰山,危害交通運輸。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自然資源按其性質可以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水資源屬於其中的可再生資源。
2、影響水資源豐歉程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發量、徑流量等,其中徑流量是衡量水資源豐歉程度最重要的標准。
3、水資源的數量主要影響經濟活動的規模大小,水資源的質量主要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益高低。
4、生產力(科技)的發展可以影響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後時代,人類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發達時代,人類利用水資源的種類增多,利用方式多樣化。例如地下水開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等。
5、當前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而水資源質量不斷下降,必須合理利用水資源,因為水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6、人類利用水資源的措施:(1)修建水庫;(2)跨流域調水;(3)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復利用率。(4)海水淡化;(5)合理開采地下水;(6)提高節水意識;(7)人工增雨;(8)減少污染浪費。其中屬於開源措施的有(1)(2)(4)(5)(7),屬於節流措施的有(3)(6)(8)。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地質作用按照能量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兩種類型。由整個地質時期看,地質作用中內力作用居主導地位
2、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熱能),它可以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殼運動等基本形式。
3、地殼運動中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是地殼運動,其按運動方向和性質又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垂直)運動兩種形式。
4、水平運動常常形成褶皺山脈、斷裂帶、裂谷、海洋等;垂直運動常常形成地勢起伏、海陸變遷等。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
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外部(太陽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
變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堆積作用)、固結成岩等基本形式。
6、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地殼物質循環)。在圖中填出相應名稱。
§2山嶽的形成
1、山嶽的主要類型包括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2、褶皺的基本形態有背斜和向斜兩種類型。其中岩層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層的新老關系是中心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岩層向下彎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層的新老關系是中心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
3、在內力作用影響下,一般情況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慮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頂部由於受張力作用,容易被侵蝕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擠壓力作用,不易發生侵蝕作用,從而形成山。世界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科迪勒拉山脈等按其成因類型都屬於褶皺山。背斜屬於儲油氣構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屬於儲水構造。
4、岩層在地殼運動過程中破裂並沿破裂面發生明顯位移而形成斷層。兩條斷層之間的岩塊相對上升則形成地壘,容易形成斷塊山地,例如華山、廬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兩條斷層之間的岩塊相對下降則形成地塹,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東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
5、哥倫比亞高原、我國長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於岩漿活動形成的。
6、山嶽地區的交通線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嶽地區地表崎嶇不平,而山間盆地及河谷地勢相對較平緩。
7、山嶽地區的交通線長度較長,彎曲度比較大。原因是:山嶽地區的交通線需要繞過各種障礙物。
8、山嶽地區的交通線主要以公路為主,其次才是鐵路。原因是:山嶽地區的交通建設成本比較高,難度比較大,而公路的建設成本相對較低。
§3河流地貌的發育
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為侵蝕地貌、堆積地貌。
2、溯源侵蝕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頭方向伸展;下蝕可以使河谷加深,側蝕可以使河谷加寬。
3、河流堆積地貌最典型的類型是沖積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積-沖積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灘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組成。
4、高原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其形態呈條帶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分散,規模比較小。主要原因是:這里氣候溫暖(海拔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5、山區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平原或山前的沖積扇,其形態呈條帶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分散,規模比較小。主要原因是: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6、平原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平原,其形態呈條帶狀狀或團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密集,規模比較大。主要原因是: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內河與海洋交通便利
這裡面有好多圖片,可惜不能顯示,如果有需要的話我們可以繼續聯系。
⑹ 高中地理求解!!!!緯度知道了 經度要怎麼看
太陽直射 點4天移動一度,923到十一隔8天,所以直射點向南移動2度,所以是南緯2度,2點小,所以選他,徑度向東增大為東經,反之為西經
⑺ 高中地理需要了解哪些地區的經緯度高中地理需要了
首先,經來緯度與區域位置關系自的記憶是一個建立在平時留心看記基礎上的,熟能生巧的學習過程,不能指望一次性記憶之後再無後顧之憂。其次,這是一個工具性很強的知識門類,應用在解題或其他方面的范圍想當廣泛,不能當成直接的考試考點來對待,但沒有它是不行的。再次,這個門類包括兩大方面——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建議以區域的經緯度分布特點和一些特殊地理事物的經緯度作為突破點,進一步擴展構建完整的腦中地圖。例如,非洲大陸的整體特點是經緯度數值都比較小,而歐洲整體來說比非洲大陸靠北,北緯的度數較大。再比如,上海,成都,拉薩,開羅,休斯敦基本都在北緯三十度只是經度不同。
⑻ 高中地理怎麼學 經緯度的問題。
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看圖,如果你學地理不會看圖那乾脆就算了。真的,所專謂地理,就是要把屬知識很好的把圖形結合起來,這很重要的哦。
其次就是理解的問題,地理也有一些東西需要去計算的,比如是地方時,緯度,太陽高度角等等的問題,都是需要你去記住的,對吧?
所以呀,我建議你將各個知識點弄懂了,才好做地理啊!
⑼ 高中地理的氣候,經緯度的判斷還有老師上課講的都聽不懂,不知道怎樣去分析,看了參考書效果也不明顯,求
你主要是沒有學會系統的分析方法,快要高考了,建議你不要再去死記硬背那版些冗雜的知識點了,從權地圖冊上找幾個重要的圖,比如大氣環流的圖,是常考的,然後把重點的知識點看一下。分析一下前幾年的題,對有些方面要重點關注,每年都會出題,比如讓你分析一個國家的自然和人文狀況,氣候方面更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