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初中地理教材教法
❶ 9年級義務教育初中所有地理復習提綱、
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1.1 中國的疆域
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陸兼備。
遼闊的疆域:陸地大國:①國土遼闊 ②陸界 ③陸上鄰國多14個
海洋大國:①遼闊海域 ②海岸線長 ③隔海六國
最北:漠河54度N;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135度E。最南:曾母暗沙4度N。最西:帕米爾高原73度E。
我國幅員遼闊,疆域廣大,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差不多與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等,在世界各國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積較大的國家。
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我國海域分布有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6500多個。我國領海的寬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眾多的鄰國:我國陸上國界漫長,達2萬平方千米,接壤的國家共有14個(順口溜):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還有緬老越。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順口溜):印尼馬文菲日韓。
1.2 中國的行政區劃
歷史上的行政區劃: 現行行政區劃: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基本上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縣級市)、鎮(鄉)三級。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教材:八年級上冊第8頁
2.3 中國的人口
數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目前人口數為13億。
增長速度較快: 分布疏密不均:騰沖??漠河,我國分布人口的疏密。
人口多處特點 人口少處特點
東部地區人口多;
沿海、沿河、沿湖地區人口多;
平原、盆地人口多;
經濟和交通運輸發達地區人口多;
城鎮密集、工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
漢族地區人口多。 西部地區人口少;
乾旱荒漠地區人口少;
山地、高原人口少;
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
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
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我國人的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1.4 中國的人口:
56個民族: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漢、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等56個民族成員。漢族人口眾多,接近全國總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僅佔8%,被稱為少數民族。
大雜居、小聚居:漢族分布最廣,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漢族居住。
民族風情:蒙古族??那達慕大會;雲南傣族??潑水節;中華民族??端午節。
❷ 初中地理教材教法中這個題怎樣回答
1.可以根據最基本的中國抄海陸分布和時空分布來介紹我國降水分布。
2.中國土地資源好象是一片自讀課,主要要求學生了解祖國,了解我國的土地資源狀況,從而引起學生對土地資源的保護。
學習知識就是用來生活的,又何必在乎太多的知識掌握呢?我也只是一個學生,這是我自己的意見
❸ 地理教材教法內容,求解答
40 觀察、認識、記憶、思維和想像: 表述
41 理解、認識、記憶、創新、總結和概括
這是我盡力做的 沒辦法 沒有專業教材,還是到書上找可能快些
❹ 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性質包括哪些內容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前言」部分,開篇有一段沒有標題的導入語 ,闡述了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課程的價值功能。 修訂時進行了改寫,增強了它的時代性和前瞻性。 導入語,共分為兩個自然段——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新課題。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這將利於為國家乃至全球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培養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
第一個自然段闡述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即當今社會對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期望達到的要求。課程標准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現代社會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課題、新要求。 第二個自然段闡述課程改革的目標,也就是課程理應發揮的功能、對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意義。修訂以後,有一定的新意。
第一次提出了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 以往一般側重從知識與技能方面提出要求。而這次課程標准用了兩個「有助於」的闡述來概括地理課程對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和意義。這也從宏觀層面為我們地理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不僅要關注學生學到了哪些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認識社會、環境的能力。引導學生「感受」、「欣賞」千姿百態的地理環境,並養成愛護環境、資源的良好行為習慣。
❺ 求四川省內江市初中地理的教材教法資料
MEIYOUGFHGFHD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