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初中地理學生發展案例

初中地理學生發展案例

發布時間: 2021-02-25 14:09:35

A. 急求初中地理教學小故事

「老師,你看我畫的圖怎樣?」
我從另一個班級下課回來,剛把書放到自己的桌子上,手還沒來得及洗,七三班一個很內向的女孩子隨後就到了我身邊。以至於把我嚇了一跳,還以為仙女從天而降了呢。
「愛學地理的女孩子會有很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我先是表揚了她的學習積極性,隨後對她所畫的歐洲西部版圖給予了肯定,又指出比斯開灣和伊比利亞半島輪廓的不符實。
第七節課間,我正坐在電腦前修改課件內容,她再次來到我旁邊:「老師,我填完了,你幫我看看。」
我接過她的作業紙,看了看她填的地理名稱。確實按照我的要求填寫的:1.緯度位置:畫出兩條緯線。2.海陸位置:填出海洋、海峽、海灣、島嶼、半島名稱。3.地形:填出平原和山脈名稱。4.氣候:用適當的圖例表示氣候類型,並在所畫圖中表示出來。只是山脈的位置沒有表示出來。
於是,我和她交流:在地圖中,山脈不能只寫文字注記,而要同時用符號表示出山脈的位置和大致走向。你想想老師上課時在版圖中是用什麼符號表示山脈的?
她會意:老師,我知道了。然後又悄無聲息地走了。
她走後,一邊的同事和我說:「她很愛學地理,那次聽你課時,她雖然沒有起立回答問題,但你所有的問題她都在小聲回答,而且聽講非常專心。」聽了同事這樣的話,我很感動。感動於一個小女孩的用心和用功。我相信,她定會有美好的未來。
畫圖這個作業是我給四個班級布置的周末作業。本學期,周末作業如果不是很多,我就給學生布置畫圖。空間分布是地理學科的核心,讓學生自己親手畫圖,他們會對所學的自然環境有較深刻的印象。
因為這節課的地理作業處理的已經差不多了,所以,下午預備時,我給各班課代表布置周末作業,兩個班畫非洲圖,兩個班畫歐洲圖,(因為教學內容的順序不同)第六節的課間,三班的這個小女孩就已經完成了歐洲西部大陸輪廓的勾畫,她的地理學習的積極性讓我很是感動。畢竟,地理是非中考學科,學生不怎麼重視,為此,地理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我這個做老師的沒少費腦筋。
這學期地理學習的內容是世界區域地理。關於區域地理的學習其實是地理學科原理性知識在世界不同區域的一個綜合運用。所以,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學生原理性知識(也就是第一冊教材)的缺陷再進行一次彌補。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每節課我都會利用課間的兩三分鍾時間提前畫好版圖,講新課時,邊帶著學生識圖邊讓學生填圖。考慮到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表現,但他們可以很好地自主學習。於是,就讓他們自己做填充圖冊。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外向,喜歡張揚,所以,我就給他們搭建一個學習平台,讓他們到黑板的版圖中填不同的地理名稱,在他們埋頭動筆的時候,我在學生中間邊巡視邊判定他們填圖的正確與錯誤。盡管老師累些,我覺得這種方式給不同個性的學生提供了更符合他們自身個性的學習興趣。而私下裡的個別指導即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讓學生有了深刻的印象。我自信:一個學期的堅持總會有所改變。
但還不到一個學期,我就已經看到了好景象:一半學生在讀圖、指圖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四分之一的學生識圖、析圖能力有所改善。更讓我欣喜的是,三班女孩子地理學習興趣在提高,比如於悅冉、程秋霞等。一班史立承等男同學的地理學習勁頭有了明顯提高。從他們上課時專注的眼神就可以看出來。(其中考試三班女生成績較差,一班男生成績最差)
以前,我一直認為,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影響更多的學生才有意義。看了一些教育書籍後,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正如張文質所言,教育是慢的藝術,來不得半點急功近利,影響一個也是有效的。只要堅持,我們總會看到我們想看到的。

B. 初中地理教學案例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詳實,是使學生們「獲得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平台。能夠反映地球運動的自然現象有很多,例如:晝夜現象、季節變化、極晝、極夜現象等等。我選擇了地球的公轉知識加以介紹。該部分知識的難度較大,同學們難以理解,但同學們很感興趣。

雖然學生們對地球的運動會對地球表面產生的各種現象司空見慣,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變化規律。如: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什麼時間在什麼位置,會有什麼現象。這一系列問題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識沒有文字說明。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地球運動(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兩個教學方法:

第一,圖表結合講解法。鑒於教材中的圖像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空間想像的思維方法,通過讀圖(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但是,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們在小學的地理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空間想像思維特別是女同學的空間想像思維比較差。如果只通過圖表結合的方法,憑借學生們的空間想像思維,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用這種方法給他們有個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學器材來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不夠齊全。經過整理,我利用地球儀、電筒、在黑板上畫圖相結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運動的變化和直射點的位置、時間、產生的現象。

通過前面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地球的運動在地球表面所產生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稍留意就會發現,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直射點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現象也不同。當我在演示時需要同學來當助手,他們都積極要求當助手,在演示時他們配合得相當好。

C. 初中地理的「案例式學習」

是一種素質教育模式下的教學方式和教材編寫方式,基本可以這樣理解吧。專比如以前的教材屬世界十三個分區會面面俱到,每個都要講解;現在的新課標教材則只選取其中幾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從地理位置分析其他區域的基本自然和人文地理狀況。
基本這樣吧

D. 生活中的地理實例有哪些

新課程提出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讓地理走入學生的生活,使他們能夠在生活中發現、探究、解決地理問題,體驗地理知識,培養地理觀念,感悟地理之美,這是我們地理教師的目標與追求。那麼,我們地理教師怎樣才能貫徹新課程理念,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能力,感悟地理的魅力,進而更加熱愛生活呢?經過我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與總結,談一談我自己的一些做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曉之以理

地理在初中階段,一直是人們所謂的「副課」,不受學生、家長甚至一些老師的重視,因而地理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會受到更多的限制。但我認為,不管別人重視與否,地理教師自己首先要重視,要清楚明了地告訴學生及家長,生活中處處有地理,我們學習地理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例如在講授《與同學們談地理》一課中,我用古巴比倫王國的毀滅、美國西部的黑風暴以及我們西北地區的土地沙漠化與沙塵暴等實例,使學生了解由於缺乏地理知識,人類活動違背自然規律,必然會使人類自己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的道理,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的重要性。

二、寓教於樂

現在,在每個班級中,你都可以找到若干個厭學的學生,但你卻找不出幾個不愛玩的孩子。針對這一現象和初中學生大多具有好動、好奇心強、好自我表現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應當加大學生活動的力度,盡可能地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狀況設計一些動手、動腦的游戲和小組競賽活動,做到寓教於樂,使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提高地理能力。例如在從世界上看中國一課中,我下載了「中國拼圖游戲」,請學生分組完成拼圖,對於最快的小組給予表揚。在中國的自然環境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學生活動:「我為祖國繪山河」,請學生分組在空白中國地圖上繪制出我國主要山脈和主要河流,然後請學生們自我評價、互相評價,選出最佳小組給予獎勵。在天氣與氣候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收看天氣預報,正確穿衣打扮」的活動,請學生根據天氣預報圖選擇正確的衣服和配裝,然後請大家評判他的選擇是否合理。通過課堂及課後的反饋,我發現在緊張的比賽、快樂的游戲和中肯的評價中,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這幾節課的重點知識,教學目標也得到了實現。

三、融入生活

生活中處處有地理,重要的是發現。換一種方式學習,也許一切會「豁然開朗」。很多地理原理是難懂的,很多地理規律是難記的,可如果將其融入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發現地理知識,難懂難記的地理原理、規律會變得容易了很多。這不正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嗎?例如在學習我國的降水時,我講了這樣一則小故事:有一位外國朋友暑假來我國旅遊,7月中旬在北京一下飛機就遇到了一場雨,他便趕緊買了件雨衣,一周後,他來到了新疆,被新疆遼闊的土地,別樣的民俗風情深深地吸引,玩了整整一個月雨衣也沒派上用場,於是在離開新疆來廣州前就把雨衣送人,可沒想到剛到廣州又是一場大雨,可憐的他氣憤地說:「上帝呀,我怎麼這么倒霉呀!」講完故事後,我請學生讀我國降水分布圖和影響我國的夏季風,討論為什麼會這樣?我國的降水分布有什麼規律?不一會,學生便自己得到了答案:受夏季風的影響,我國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因而西部地區全年少雨,東部地區南方雨季長、北方雨季短。不是他倒霉,而是他不了解我國降水的分布規律。

四、走出課堂

現在學生的學習負擔重、學習壓力大,很多學生討厭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地理學科更應發揮自己的學科特點,讓學生的心不要封閉在狹小的教室中。當然,受條件的限制,我們不可能帶領學生們周遊世界,但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圖片讓學生「圖行天下」,通過多媒體及網路信息使學生足不出戶也能夠知曉天下。如「西雙版納」的學習,完全可以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擔當導游、設計旅遊線路來完成。在學習我國的自然資源時,也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觀察身邊事,思考我們對資源的利用的種種現象是否合理?針對不合理的種種現象與問題,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讓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的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你也會得到更大的收獲。

教無定法,學無止境。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多思考、多嘗試、多探索,讓地理走入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走出課堂,也許教師會付出更多的心血,變得更加忙碌,但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教師一樣獲益匪淺,套用一句口號「我付出、我幸福;我忙碌、我快樂!」

E. 地理教學故事(2個)地理教學案例(2個)急需!!!!!!!

地理教學案例

巴基斯坦: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331.htm

印度:
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010.htm

地理教學故事:

1.牛郎織女與星空圖
民間傳說,織女下凡與牛郎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由生活,王母聞訊後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挑選著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釵劃出一道天河(銀河)把他們隔開。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織女星與鄰近兩顆較暗的恆星組成三角形,很象織布的梭子,天鷹座的牛郎星與兩顆暗星組成「一」字狀,象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銀河的走向與牛郎織女星的連線相垂直,就象把他們分隔在「河」兩岸。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再去觀察星空,就容易辨認出這兩顆恆星和幾個星座。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4.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5.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6.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F. 急求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案例或材料

「研究性學習」是與「接受性學習」相對的一個概念。就學生的個性發展而言,「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必要的,在學生的具體活動中,兩者常常是相輔相成、結伴而行。之所以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強調「研究性學習」,並不是因為「接受性學習」完全不好,而是因為過去我們過多倚重了「接受性學習」,而「研究性學習」則被完全忽略或退居邊緣。強調「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是想找回它在課程中的應有位置。學科領域的知識可以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能力可以在學科領域的教學中拓展和加深。在一定的情況下「研究性學習」課程也可和學科教學打通使用,在學科教學中充分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方式。下面就以幾個案例來探討研究性學習方式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案例1:高一地理《7.4城市交通運輸》課前一周,班內學生以4—5人為一小組進行本城交通運輸的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當地交通道路的格局有什麼優點和不足;主要的交通問題是什麼。以上內容由小組內同學自行安排分工或合作進行。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課件在屏幕上顯示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結合各小組調查情況進行自主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並提供適當幫助和指導,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作個別輔導。然後各小組之間將各自學習的結果進行交流,並對有關問題展開討論。教師作為其中的一員參與交流和討論,除對交流起到組織作用外,還對學生作指導、點撥,保證交流、討論的有效進行。教師在學生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根據前面所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體系。最後,教師還可以安排課後的擴展性活動:(1) 各組完成一份調研報告(2) 寫一封致全體市民的倡議信:《讓城市交通更暢通快捷》案例2: 高一地理《4.3陸地環境的組成—陸地水》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可以使用小組活動、主題辯論等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提出辯題:「水資源可以永續利用,並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全班分兩大組,學生在閱讀教材、查閱資料、調查采訪之後,自由選擇正方和反方。每方有兩種角色供學生選擇:辯手,主要發言;策劃,搜集和製作支持本方辯手的材料。組內通過自薦和推選分配角色。課前的准備有組內分工合作完成。上課時,教師充當辯論主席。各方輪流發言用分析、講解、展示資料等方法試圖說服對方。 辯論結束後,老師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和小結,使學生理解水資源的有限性,並且鼓勵有興趣的同學撰寫小論文。案例3:高中地理選修第一冊《5.4綜合國力的競爭》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地理學習評價的重點。在學習本節內容時,讓學生利用各種信息源(如期刊、報紙、電視、廣播、互連網)搜集資料,寫一篇「建國50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提高的情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尚需做些什麼的小論文。」撰寫小論文的過程,就是學生搜集、整理與表達資料的過程。通過觀察學生在寫小論文過程中的完整表現,教師可以對學生在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資料的過程與能力做出較為准確的評價。評價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自評、互評,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缺點與不足,教師的評語應以鼓勵性的為主,以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研究性學習和學科教學是高中學習內容的兩個方面,它們具有各不相同的功能和價值,前者以獲得知識為主,後者以培養能力為主。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不能興此廢彼。開展研究性學習並不是要擯棄學科教學,相反地,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對學科教學應起到良好的作用。況且,研究性學習本來就是要以學科教學為依託的,若沒有學科教學,研究性學習則成了空中樓閣。但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能改革過分注重知識傳承,強調學科體系嚴密性的偏向,加強學習內容與現代社會、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改革教學中過分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獨立思考,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G. 探討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一、建立正確的觀念
眾所周知,我國的人口數量眾多,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的經濟與文化得到了飛速的提升,而醫療和衛生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平均壽命得到了延長,新生兒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我國人口從1949年的5.4億到今天已經是14億人口了,但和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的素質依舊存在很大的距離,新生兒的死亡率比發達國家都要高出許多,而人口的平均壽命也比發達國家要低。人口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可以這樣說,這是一個全人類都必須面對的難題,因為人口的快速增長不但消耗了自然資源,還使得自然環境失去平衡。學生們只知道我國人口眾多,但對我人均資源短缺並沒有了解,對一些我國面臨的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課堂中補充一些具體的列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計劃生育對於我國的作用,或者我國為什麼要實行計劃生育這樣的問題,讓學生獨立的去思考這個問題,他們才會了解只有將人口限制在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水平點上,才能夠將環境和資源進行可持續的利用。除此之外,我國人口的平均素質較低,與世界上的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之下,我國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在我國,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很高,比世界上的一些發達國家高了整整1.72%。我國的老齡問題也十分嚴重,在2000年我國的老齡化人口就已經佔了總人數的6.8%,而在2010老齡化已經達到了總人口的7.6%。這些信息都是需要學生去了解的,所以教師應當在日常上課的時候進行補充說明。只有當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他們才能夠成為一個對保護環境有意識的人。
二、培養的途徑
在當代的初中地理教育已經不僅僅是一門講授地理知識的學科了,它肩負著向學生宣傳全球意識、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這幾個方面的重任。教師在課堂中不僅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還要靈活使用自己的教學手段。比如,可以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一些被污染的河流照片和資料,讓學生看到當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後會造成怎樣的可怕後果,教師再進行提問:「對於這樣的環境,我們應當做些什麼」;「對於山區而言,有什麼合理的開發利用」一類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讓課堂變成一個開放,可以自由發言的民主課堂,並藉此討論來喚醒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除了一些必要的知識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額外的知識來開闊學生眼界。
學校可以在校內舉行一些實踐活動來鼓勵學生實踐,因為沒有一些實踐活動,那麼保護環境永遠只是一句口號。只有將保護環境的活動舉辦起來,學生所學習到知識才能夠轉化升華成為一種意識和能力,學生才能夠在體驗中得到巨大收獲。比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來水廠參觀調查」,有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和研究並仔細分析調查結果,最後將提出自己關於可持續發展的意見。還可以舉辦環保演講比賽,讓學生在3.12植樹節或者3.22世界水日上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讓學生積極性參與到保護環境運動中去,在活動中潛移默化的培養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觀。
在課堂上,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將課堂作為一個平台,不僅僅在課上只講述課本上的知識,而是將重點放在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上。讓學生將可持續發展觀作為自己的一種日常行為。向學生宣傳一些環保意識,如拒絕使用一次性物品和商品過度包裝,拒絕食用野生動物,主動收集廢舊電池,注意節水節電等等生活小細節。還可以在班上舉辦「廢物利用大賽」讓學生利用手中不需要的材料變廢為寶,鼓勵學生的環保行為。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