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冰芯
Ⅰ 沒有冰芯的地方怎麼研究古氣候
用冰岩芯提取的方法可得到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歷史資料。沒有冰芯的地方還可以利用地質學方法、地理學方法和同位素方法(物理學方法)以及湖底沉積物研究地球在各個地質時期的氣候和確定證據年代。
1、地質學方法是根據生物生存條件、岩層和沉積礦床的形成與氣候的關系,通過對地層中生物化石和沉積物等特性的研究,闡明地質時期氣候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和變化規律。例如:煤層的存在,可以推斷為濕潤氣候;出現珊瑚礁,可推斷為溫暖氣候;有石膏、岩鹽,可推斷為乾燥氣候。此外,通過地層中植物孢粉判別母體植物的種屬,可推測過去的植被及其相應的氣候。
2、地理學方法主要是考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如海平面的升降、河流和湖泊水位的變化、冰川和雪線的進退、沙漠和凍土以及森林等界限的推移,用以估計相應的氣候演變。
3、同位素方法是利用元素同位素含量和比值來推測過去氣候的溫度,其中以氧同位素方法應用最廣。例如,利用氧同位素比值可以測定極地冰原不同冰層形成時的溫度況。自然界的氧有氧-16、氧-17、氧-18三種同位素。在冰層形成時,氣溫越低,其中氧-16和氧-18的比值越高。因此,可以根據氧-16和氧-18比值的變化,了解第四紀海面溫度的變化。氧同位素方法同樣可用於測定鍾乳石和樹木年輪形成時的溫度。
4、可以用湖底沉積物樣品各沉積層中的植物殘體含量變化來定性歷史氣溫的變化趨勢。由於湖底氣溫低,植物有機體分解緩慢,因而,湖底沉積物中能保存較多沒有完全分解的或比較完整的植物殘體,為通過湖底沉積物來反演歷史氣候變化資料提供了可能條件。
此外,通過地層中植物孢粉判別母體植物的種屬,可推測古代植被及其相應的氣候。
Ⅱ 姚檀棟的夢系冰川
「從第一眼看到冰川的那一刻開始,我就被那種壯美和純潔深深征服。」回憶起當年第一次見到冰川的情景,連續工作而略顯疲憊的姚檀棟立刻神采飛揚起來。 那是1975年,在蘭州大學讀書的姚檀棟等一批學生來到了祁連山「七一」冰川考察實習。潔白的冰川逶迤瑰麗,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在自然界壯觀的畫面前,姚檀棟震撼了:「我那時是『一見鍾情』!」之後的30年,冰川成為姚檀棟生活中唯一的主線。
在被譽為「中國冰川之父」的施雅風先生和著名地理學家李吉均教授指導下,姚檀棟經歷了多年的苦讀。1987年,他來到法國格勒諾貝爾大學冰川與環境地球物理實驗室作博士後,在世界冰芯研究權威、環境泰勒獎得主勞瑞斯教授的指導下,開始投身冰芯研究。
冰芯,是冰川研究中一個新領域,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北極和南極鑽取的冰芯,找到了揭開全球變化之謎的「新鑰匙」,使冰川研究在當代科學中振作了生命。
姚檀棟如飢似渴地在這個新領域中學習和實驗。一年半後,出色地完成了博士後研究的姚檀棟又來到美國Ohio大學伯德極地研究中心,與著名的冰芯專家湯姆森教授一起工作。在那時,他下定決心,要在中國的青藏高原上追尋自己的「冰芯之夢」。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中緯度)和海拔高度(平均4.5千米),成為兩極之外科學家們最感興趣的冰芯研究熱點地區。「青藏高原在中國的國土上,對青藏高原冰芯的研究絕不能落在外國人的後面!」懷著這種信念,姚檀棟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開始了長達15年的研究。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給我從事冰芯研究搭起了平台。」姚檀棟回國後,基金的連續資助幫助他打開了探索之門。到1994年,姚檀棟又與其他48名青年科學家一起,成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首批受資助者。「這筆錢太寶貴了,不但購置了我們急需的設備,還直接推動了我們野外考察作業的進程。」
搞地理科學研究,野外考察作業是家常便飯。但是在海拔超過5000米的青藏高原冰川上從事野外作業,艱苦程度卻是常人難以想像的:最低氣溫低於零下40攝氏度,氧氣只有海平面的40%左右,「熱水燒不開,米飯蒸不透,雞蛋煮不熟」……
「冰川事業是一項豪邁的事業,是勇敢者的事業。」導師施雅風先生的話激勵著姚檀棟在惡劣的環境下艱苦奮戰。10多年來,他累計在冰川上工作的時間超過40個月,即使遇到翻車、雪崩等危險事件,也不能阻擋他在青藏高原的每一處冰川上留下自己的足跡。 「基礎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急不得。」在這種理念的支撐下,姚檀棟忍住了寂寞,在冰芯研究中逐漸積累,帶領一幫年輕人,在科學探索的征途中「抽絲剝繭」,先後完成了祁連山敦德冰芯研究、西昆侖山古里雅冰芯研究、喜馬拉雅山達索普冰芯研究、普若崗日冰芯研究、慕士塔格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瑪底冰芯研究。達索普冰芯研究還被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姚檀棟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冰芯與全球變化、冰川變化與寒區環境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他們建立了高亞洲地區降水中穩定氧同位素和降水時氣溫關系的定量模型,糾正了西方學者的理論模型推測;以高解析度冰芯記錄闡明了青藏高原過去10多萬年來的氣候變化特徵,揭示了過去一系列重大氣候突變事件;以年際變化的解析度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過去2000年來的氣候變化;提出了人類活動對高海拔地區環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結果,發現青藏高原已有7200處受到人類活動的污染,其污染源是南亞、東南亞工業排放和海灣戰爭期間油井燃燒產生的煙塵擴散……
在不斷攀登的過程中,姚檀棟先後主持了國家「八五」、「九五」攀登計劃課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中科院重大課題等20多項科研項目,研究成果分獲國家發明專利、國家自然科學三、四等獎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他發表論著400多篇(冊),經檢索,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66篇,被CSCD(中國科學核心期刊目錄)收錄143篇。他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同行中也有重要影響,多次被邀請在相關國際學術大會作特約報告。他發表的論文被在SCI刊物發表的文章引用711次,被在CSCD刊物發表的文章引用818次。在1997—2000年度我國科技論文及專著被引用情況統計中,為全國論文及專著被引用頻次最多的20人之一。
「搞地理科學研究,最忌諱的是單打獨斗,不能像電線桿那樣一個個插在那裡,要形成一個團隊,集體作戰。」在自己迅速成長的過程中,姚檀棟所帶領的「冰芯與寒區環境研究小組」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當初的幾個人發展成為包括22名青年學者在內的梯隊式研究群體。2001年,這個團隊還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創新研究群體」基金的資助。
面對過去的成就,姚檀棟沒有駐足。就像在希夏邦馬峰海拔7000米處鏖戰60多天、成功鑽取了總計480米長的冰芯後,他所說的那樣:「冰川研究雖然艱苦,但攀登者無所畏懼,總是嚮往無限風光的險峰,總會笑迎新的挑戰。」
Ⅲ 地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
當代中國地理學進展與趨勢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1)地域分異規律與區域系統。
中國綜合自然區劃揭示出自然地域分異的特點和地帶性規律,成為各部門研究和應用的重要依據;中國農業區劃、中國自然地理系列專著等成果,均具有世界意義。
(2)地表自然過程的綜合研究 。
深入開展對地表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的研究,並加以綜合.
土地科學的系統研究進展顯著,並已發展為與全球環境變化相聯系,開展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
冰川、凍土、沙漠、湖泊、濕地等專門自然地理的時空演變與過程研究的成就突出。.
通過黃土、冰芯、湖芯、樹輪及歷史文獻等的深入研究在古地理氣候與環境變化領域的成果矚目。.
(3)人地系統與區域發展研究
人文地理研究熱點之一的區位論,從農業、工業拓展到城市,創立了「中心地理論」,並開展了城市化研究;
區位論的廣泛應用,促進了人文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的發展,完成了不同尺度的經濟區劃和區域規劃研究.
地理學家率先開辟對自然資源、自然災害和人類環境的綜合研究,成為當代地理學應用研究的主流;
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研究從宏觀深入到微觀領域,涉及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機理、指標體系、模型、動力學和決策支持系統等。.
(4)國家地圖集系列的編纂
20世紀,國際地理學界有幾次編制國家地圖集的高潮;30年代以法國、瑞典為代表;60年代以英、美、蘇為代表,蘇聯的國家地圖集還延伸到全世界和海洋領域.
中國近50年來先後編制國家、省區及歷史、自然、人口、經濟、農業地圖集系列30餘種;國家自然、人口、經濟和農業等地圖集的規模和質量均達國際先進水平。.
(5)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與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是處理和分析大量地理數據的綜合性技術系統,具有對空間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對現實世界的模擬能力,並能產生新信息為決策服務;
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使地理學傳統的綜合性、區域性得到充分的技術保證,並形成了為地理戰略咨詢與地理工程建設服務的信息(資訊)產業.
地理信息系統的成果廣泛應用於資源、環境、市規劃、作物估產、災害預警評估等領域,為重要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手段。
Ⅳ 鑽取冰芯有什麼用鑽取冰芯會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冰芯來鑽取只要作用考核地球幾十年~自幾百年前的前後變化,得到變化規律和參數,就能對地球目前氣候變化的預測(當然這些事專業工作人員能給出最有效的解析,我只能大概的說)。對環境是沒有影響的,不會對冰川有太破壞,由於在極冷的冰川,在一定的時間內,周圍的冰體積依然能膨脹,所以回自然回填這個鑽孔的
Ⅳ 我剛初中畢業 很想去中科院 有誰可以給我講下 大概會經歷些什麼 感謝!
基礎科學研究
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 中國科學院已逐步建立和發展了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天文學、生命科學、地學與環境等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和天文學領域,現有16個研究機構,其中有10個研究所、2個研究院、3個天文台和1個授時中心,擁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礎科學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這些研究機構中建設有基礎科學領域的國家實驗室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1個、院重點實驗室19個。在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中,先後啟動了國際量子結構、核心數學、聚合物科學與材料、交叉科學理論物理和復雜系統研究團隊。研究團隊主要圍繞重大科學前沿問題,開展具有原始創新性的研究工作,通過團隊的帶動作用,培養出在中國本土成長的一流科學家。為推動國內納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中心的基礎上,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成立國家納米科技中心。
中國科學院已經建成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蘭州重離子加速器(HIRFL)、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托卡馬克和激光聚變裝置、長波授時台等重大科學工程裝置,以及2.16米光學望遠鏡、多通道太陽磁場望遠鏡、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等大型天文觀測設備。目前正在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有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大型非圓截面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含譜儀)重大改造工程等。
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中國科學院先後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哈密爾頓系統的辛幾何演算法、τ輕子質量精確測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觀測、高溫超導、碳納米管的制備和應用、非線性光學晶體、過渡金屬原子簇結構和性質以及金屬有機化學等等。同時,為我國信息、能源、材料、資源、農業、醫葯、空間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發展以及形成科技戰略儲備做出了重要貢獻。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吳文俊院士、半導體研究所黃昆院士分別榮獲2000年度和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劉東生榮獲2003年度,2004年度空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院士葉篤正榮獲2005年度,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院士李振聲榮獲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
在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領域,中國科學院現有23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個國家和院重點實驗室、12個植物園、22個標本館、9個典型培養物保藏庫和11個野外生態學研究台站,擁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
在北京的7個研究所以農業高技術和生態環境研究為主要方向;由7個研究所(中心)組成的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人口與健康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個研究所組成了西南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發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在湖北的3個研究所重點研究水生生物學和病毒學及其生物技術;另外在青海和廣州各有1個研究所,分別進行青藏高原生物學和植物學及退化生態學的相關研究。
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國科學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島素結晶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國植物志、動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編研;創建了最完整的中國蕨類植物分類系統;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並完成了1%的測序任務;完成了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和粳稻4號染色體精確測序。蝗蟲生態學與治理、恢復生態學、害蟲防治、作物品種選育、水產養殖、創新葯物等的研究為國家的生態安全、農業經濟發展和人口與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生物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發酵法生產Vc中間體、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業上的應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擾素超高表達、轉基因魚和體細胞克隆技術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實現產業化。在新葯研究方面,共創制新葯50多種。解毒葯二巰基丁二酸是我國首次被美國仿製、經FDA批准上市的葯物;抗瘧疾葯蒿甲醚是我國出口的唯一首創新葯,1995年被列入世界葯典;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地奧心血康」等葯品年產值已達14億元人民幣。
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
在資源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現有24個研究所、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4個院重點實驗室和47個重點建設的野外觀測試驗台站。野外台站分屬於生態系統研究、大氣本底觀測、地磁台鏈、特殊環境與災害監測等四大網路,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長久性科學觀測研究基地。目前,資源環境領域擁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科較為齊全的綜合研究體系。
資源環境科學領域涉及固體地球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理科學與資源、遙感、農業等多個重點學科。多年來,廣大科技人員積極面向國家需求,勇於攀登科學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進化古生物學研究、國際界線層型研究,以及各門類化石總結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過在東亞季風環境系統、黃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學和人類活動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以及海洋生態動力學等方面開展古環境變化和過程研究,重建了東亞自然環境演化規律;積極而卓有成效地推動了全球變化研究。陸相生油理論、層控礦床地球化學、東亞大氣環流和東亞季風環境污染機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環境效應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根據地域分異、地表水熱平衡、元素遷移轉化和生態環境特徵,完成了各種自然區劃、生態環境區劃、農業和經濟區劃,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產田改造、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環境污染控制和海水養殖、海洋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實用的技術和模式。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地球信息科學在政府決策和科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高技術研究與發展
在高技術研究與發展領域,中國科學院共有28個研究所、2個技術支撐單位、1個國家實驗室、4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院重點實驗室,14600餘名科研技術人員。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術、先進製造、光電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學工程和空間科學技術等領域,曾為我國計算機、激光、合成橡膠、「兩彈一星」等研究做出過重大貢獻。近幾年來,在高技術研究與發展領域進一步加強了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前沿探索,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同時,為了強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工業配套能力,已建成31個國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並按現代企業制度管理,形成一個高技術企業群體。
Ⅵ 姚檀棟的科學成就
姚檀棟1986獲中國科學院北京地理研究所博士學位。1987年初赴法國冰川與環境地球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後,後又赴美國繼續學習,1989年回國。同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92年晉升為研究員。1994年晉升為博士生導師。1993年以來,曾先後8次被特邀在瑞士、日本、尼泊爾、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召開的相關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專題報告。1991年,獲國務院學委委員會國家教委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1992年至1995年,曾兩次獲得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1995年獲蘭州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獲首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同年還獲首屆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和冰川凍土基礎理論獎。1998年獲優秀回國留學人員獎。1999年被評為甘肅省優秀專家和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2001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獎。現為全國人大代表。
姚檀棟長期從事冰川學研究,開拓和發展了中國的冰芯研究。成功地進行了祁連山敦德冰芯、古里雅冰芯、普若崗日冰芯、慕士塔格冰芯等研究。從達索普冰芯研究開始,標志中國冰芯研究的新階段,這不但因為這一冰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7000m)最高的冰芯,而且還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這一研究被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科學新聞之一。同時他還建立了高亞洲地區降水中穩定氧同位素和降水時氣溫關系的定量模型。以高解析度冰芯記錄(50年時間間隔)闡明了青藏高原過去10多萬年來氣候變化特徵。以年際變化的解析度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過去2ka來氣候變化的重要特徵等研究成果。
姚檀棟通過研究青藏高原冰芯所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與全球變化的關系,在野外考察、室內分析和科學理論上都有新的建樹和創新。通過對整個高亞洲地區降水中穩定氧同位素比率和降水時氣溫關系的研究,建立了兩者之間關系的定量模型,糾正了西方學者的理論模型推測。先後完成了祁連山敦德冰芯研究、西昆侖山古里雅冰芯研究、喜馬拉雅山達索普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瑪底冰芯研究,並正在進行藏北高原普若崗日冰芯研究和帕米爾高原幕士塔格冰芯研究。在冰芯研究中他通過10年研究建立了高亞洲地區大氣降水中穩定氧同位素與氣溫的相關關系,並建立了定量模型。以高解析度冰芯記錄(50年時間間隔)闡明了青藏高原過去10多萬年來氣候變化特徵。發現古里雅冰芯記錄了南極冰芯和北極格陵蘭冰芯所反映的過去10多萬年來的5次大的氣候事件。揭示了冰芯記錄的過去一系列重大氣候突變事件。揭示了冰芯記錄的全新世以來的氣候變化特徵,並根據冰芯記錄將全新世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早全新世、中晚新世和晚全新世。提出了人類活動對高海拔地區環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結果。
他通過高解析度的研究手段闡明了青藏高原過去10多萬年來氣候變化特徵,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過去一系列重大氣候突變事件;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全新世以來的氣候變化特徵,並以年際變化的解析度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過去2000年來氣候變化;提出了小冰期以來青藏高原發生的3次明顯變冷和3次明顯變暖氣候事件;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中緯度地區甲烷濃度變化特徵及其與氣候變化的關系,提出青藏高原大氣甲烷濃度變化幅度比極地地區更大,而季風強弱變化會對甲烷濃度變化起重要影響;提出了人類活動對高海拔地區環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結果,認為青藏高原7200米處的地區已受到人類活動的污染,其污染源是南亞、東南亞工業排放和海灣戰爭期間油井燃燒產生的煙塵擴散;揭示了冰芯積累量與印度夏季降水變化的關系,將印度東北部降水逐年序列延長到過去400年;研究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的變化,並揭示了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變化與氣候變化的關系,提出了通過微生物變化研究過去氣候變化的新指標。
他和合作者通過大量樣品的分析,獲得了青藏高原大氣降水氧同位素的變化規律;揭示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發現末次間冰期以來青藏高原同兩極地區一樣,經歷了5次大的氣候波動旋迴;以年解析度,揭示了過去2000年來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特徵;通過大規模野外實地考察、連續定點觀測和對航片、遙感、冰川編目等資料的室內分析,發現在現代全球變暖影響下,青藏高原的冰川正發生全面和加速退縮。
姚檀棟注重將研究成果系統化、理論化。前後發表論著260多篇(冊)。經SCI檢索,41篇被收錄,並被SCI刊物發表的文章引用310次(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的文章被引用80次),被CSCD刊物發表的文章被引用354次(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的文章被引用200多次)。2000年科學引文資料庫結果(由《〈科學時報〉》發表),文章CSCD引用率全國排名第6,地學排名第2。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四等獎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等多項,並獲有國家發明專利。
Ⅶ 極地冰芯是極地冰層中鑽孔獲得的連續冰層,它在極地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冬夏季節極地所降雪顆粒
解析:我國南極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是最適合開展天文觀測的中國南極科版考站.
原因:1、觀權測的大氣環境可以與太空媲美.南極冰穹A大氣稀薄、寒冷、乾燥、塵埃少,可以媲美太空環境,不只對毫米波望遠鏡,對紅外及光學波段望遠鏡都是地球上最佳的地面觀測站址.2、風速小,大氣湍動少,視寧度極好,適合放置大型望遠鏡陣進行光干涉成像觀測等.
故選:D.
Ⅷ 蕉嶺氣候異常的原因及影響(老師要求寫一篇論文,求大家幫幫忙啊!)
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導致氣候異常全球升溫的主要原因,
氣候系統變化的原因有多種,概括起來可分成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兩大類。前者包括太陽輻射的變化,火山爆發等;後者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以及毀林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硫化物氣溶膠濃度的變化,陸面覆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等。自然因素與氣候變率:氣候系統所有的能量基本上來自太陽,所以太陽能量輸出的變化被認為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一種輻射強迫,也就是說太陽輻射的變化是引起氣候系統變化的外因。引起太陽輻射變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軌道的變化。地球繞太陽軌道有三種規律性的變化,一是橢圓形地球軌道的偏心率(長軸與短軸之比)以10萬年的周期變化;二是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地球軌道的傾角在 21.6°~24.5°間變化,其周期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陽的近日點時間的年變化,即近日點時間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轉變,其周期約為23000年。
另一個影響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發。火山爆發之後,向高空噴放出大量硫化物氣溶膠和塵埃,可以到達平流層高度。它們可以顯著的反射太陽輻射,從而使其下層的大氣冷卻。人類活動加劇了氣候系統變化的進程。 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主要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硫化物氣溶膠濃度的變化,陸面覆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如毀林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等。 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主要有6種,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對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產生的增溫效應占所有溫室氣體總增溫效應的63%。且在大氣中的存留期很長,最長可達到200年,並充分混合,因而最受關注。 溫室氣體的增加主要是通過溫室效應來影響全球氣候或使氣候變暖的。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完全決定於輻射平衡,溫室氣體則可以吸收地表輻射的一部分熱輻射,從而引起地球大氣的增溫,也就是說,這些溫室氣體的作用猶如覆蓋在地表上的一層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輻射不至於無阻擋地射向太空;從而使地表比沒有這些溫室氣體時更為溫暖。
自1750年以來,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濃度顯著增加,2005年全球大氣CO2濃度為379ppm,目前已經遠遠超出了根據冰芯記錄得到的工業化前六十五萬年以來的自然變化濃度范圍,是65萬年以來最高的。根據多種研究結果證實了過去50年觀測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非常可能是由於人為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引起的。
Ⅸ 地理題求解答謝謝
LZ您好
這是一道較為開放的說理題,言之有理,關鍵點達到即可
(1)這題居然有8分這么貴,看起來至少有4個要點要答
古里雅冰芯位於西昆侖山埡口,水來源為海洋,與內陸水循環無關或者很小
海水蒸發時,優先蒸發並凝集氧18,這使得實際氧18在大氣中比重較低
水汽向古里雅冰川方向輸送過程中,因為地形抬升或其他因素形成降水,氧18又優先凝結形成雨水落下,比重進一步下降
古里雅冰芯距離海洋特別遠,因而最後到達古里雅冰芯上空形成降水的氧18已經非常稀少
(2)(這題就4分,看來就是討論春夏和冬天的區別,考慮到那裡臨近內陸沙漠,所以....)
春夏季我國以及中亞地區,地表積雪溶解裸露,揚沙甚至沙塵暴天氣機會增加,對應春夏季冰層微粒含量高
冬季當地周邊地表被積雪覆蓋,或者土壤因低溫凍結,揚沙或者沙塵暴天氣機會減少,對應冬季含量低
(3)這一題有點奇怪,因為至少有4點可以答出來,我不知道哪一點不要...
顯然古里雅冰川位於較高海拔的地區,意味著平均氣溫低,冰川主體完整,對應缺失冰層情況少,時間連續性有保證
位於乾旱地區,氣溫變幅大,這就意味著氧18的變幅大.
冰川具有相當規模,厚度大,可研究的數據量大而充足
由於位於高海拔,高原深處,人為干擾較少
(4)這一題應該是2+4的結構,第二小問有2點
二者差異:古里雅冰芯擁有更大的變幅
原因:
古里雅冰芯位於山地高原地區,海拔較高,表面積與大氣接觸面較大;而格林蘭島冰芯位於較為平緩,海拔相對低的地方,接觸面小,相比之下,古里雅冰芯擁有更高的大氣變化敏感性
古里雅冰芯位於內陸乾旱地區,唯獨較低,因而氣溫變化相對較大,對應氧18同位素具有更高的變幅,冬夏地表積雪時間厚度,地表沙塵等特徵差異也明顯,相當於放大了氣溫變化效應;而格林蘭島位於高緯,氣溫變化相對較小,相應地表特徵變化不明顯
Ⅹ 在兩極地區建立科學考察站的意義(高分懸賞,地理老師進)
一是環境意義。南北極作為地球的兩大冷源,左右著全球的冷暖過程。以中國為例,由於我國處於北半球,北極是我國冷空氣的主要來源地,來自北極的寒流常常給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重大危害。我國牧區經常遭受的「白災」(即雪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是東亞季風,研究表明,北極海水與海冰的相互作用是影響東亞季風的重要因素。只要東亞季風發生變異,就很容易在我國形成氣象災害。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加強對北極氣候變化的預測性研究,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除了對中國能產生巨大影響,兩極也牽動著世界各國的心。美國科學家曾在一份科研報告中指出,阿拉斯加冰川融化的速度驚人,每年平均矮了半米多,成為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單一水源。研究顯示,在過去100年裡,全球海平面上升了20厘米。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海平面將升高60米,許多國家將被汪洋大海吞沒。為此,各國尤其是那些極地附近的國家,都把對極地的研究作為一個非常嚴肅的課題來抓。
二是經濟意義。據美國科技協會所屬的「美國北極資源中心」披露,保守估計,北極地區潛在的可採石油儲量有1000億至2000億桶。煤炭資源估計佔世界煤炭資源總量的9%。除了能源,北
極還有大量的銅—鎳—鈈復合礦,以及金、金剛石、鈾等礦藏。雖然各國在極地進行實際開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對於全球能源逐漸匱乏的現狀來說,極地無疑是地球「最後的寶藏」。
與在極地開采能源相比,開發利用極地的生態資源更為現實。在北極,最重要的經濟魚類是北極鱈魚,這種魚分布於整個北極海域,是典型的冷水性魚類。它們不僅數量極大,而且營養豐富,市場開發潛力巨大。比起北極鱈魚來,南極大磷蝦更有名。中國科學家通過南極科考活動,發現那裡的南極大磷蝦是地球上最大的單種(無其他變種)生物資源,並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這一資源的現存量估計為6.5億噸至10億噸,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大、也是最後一個蛋白庫。對於人口膨脹、食物短缺的當今世界,南極磷蝦資源無疑十分珍貴;如果從食品、葯物資源、工業原料和新的生物技術的角度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其前景將更加廣闊,尤其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海洋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人口大國來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是一個新興的遠洋漁業國家,其中分布在北太平洋從事捕撈作業的漁船有120艘,占海外漁船總數的1/8,而其捕撈量卻占海外總捕撈量的26.4%。因此,在北冰洋及周邊公海進行漁業資源的綜合調查,將對在該海域從事漁業生產的我國遠洋漁船作業產生直接的指導意義,為我國在上述海域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
三是軍事意義。眾所周知,北極位於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頂點,有聯系三大洲的最短航線,從華盛頓到莫斯科僅6750公里,比歐洲航線近1000多公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美國已經意識到,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北冰洋會成為美蘇爭奪的軍事要地。為爭取戰略主動,美國從1946年開始,派飛機在北極地區進行考察,每周兩架次,考察內容包括地形、冰面特點、飛行員對北極氣候的適應能力等。1949年,美國開始在從阿拉斯加到冰島這一漫長的北極戰線上構築大量軍事工事。20世紀50年代,美國開始在北極的冰山上建立浮動間諜站,其目的是監視蘇聯核潛艇及其偵察機的動向。與此同時,蘇聯也在一座50多公里長的冰山上建立了間諜站,並把北極圈內最大的城市摩爾曼斯克建成蘇聯最大的海軍基地,其龐大的北海艦隊司令部就設在這里,被蘇聯人稱為「致命武器」的戰略核潛艇也部署在這里。隨著冷戰的結束,各國在極地的軍事競爭放慢了腳步,但在平靜的背後,隱蔽的軍事行動始終存在。
四是科技意義。在極地科學活動中,高技術的應用與推廣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快。因為,人們要在嚴酷的環境下進行高難度的工作。以水下機器人為例,各國在極地考察中基本都要用水下機器人,但不同技術水平的機器人會給科學家帶來不同的成果。因此,各國有意識地適應極地要求,研發高科技產品。誰的科技水平過硬,就能在科研和實際開發中取得優勢。
註: By soso 看我叫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