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歐洲西部第一課時教案
❶ 初中 地理 西亞 歐洲西部
第3問吧?歐西部處北溫帶,溫帶海洋性氣候,平原地形,乳畜業發達
❷ 七年級地理下冊 第八單元 歐洲西部的課件
1.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是歐洲西部的突出特徵。教材由此作為切入點,而沒有像傳統教材那樣從系統介紹本區的自然地理特徵入手,體現了編寫者力求突出重點,而不求面面俱到的特點。
同時,歐洲西部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是推動歐洲各國求同存異,走向聯合的動力。因此,突出介紹歐盟這個組織,將歐洲西部作為一個整體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從中窺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極具現實意義。
以經濟特徵為中心,以自然環境為背景;突出區域共性,略寫各國差異,也是這段教材編寫的獨到之處。
2.關於歐盟
為什麼要建立歐洲聯盟?歐盟給本區的人民帶來了哪些利益?對這些內容,教材的介紹相當簡潔,主要是通過一幅示意圖加以說明,迴避了復雜的政治因素和國際經濟關系背景。從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角度來體現歐盟的作用,十分符合初一學生的認識水平。
示意圖從5個方面說明了歐盟的作用。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歐盟已建立了關稅同盟,實行共同外貿、農業和漁業政策,創立了歐洲貨幣體系,建立了總預算制度。1993年1月統一大市場正式啟動,基本實現了商品、人員、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通。在歐盟成員國,汽車司機過境不必辦稅務手續,人們可自由越境采購、旅遊、工作和退休。一個長達3萬多千米的公路網連通歐盟各國。1997年10月,歐盟15國簽署了《阿姆斯特丹條約》,在加強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及內政司法合作方面取得進展。1999年1月1日歐元已如期啟動。一個沒有國界的大歐洲已逐漸形成。
歐盟的建立對於歐洲各國擴大經濟市場,降低成本,減少繁瑣手續,推動科技發展,促進內外貿易發展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從此,歐洲各國可以以同一種聲音在世界舞台上發言,形成同一種勢力與美國代表的世界強勢集團抗衡,成為世界政治、經濟領域不可小視的力量。而這正是歐洲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做到的。因此,對於歐洲西部,聯合才能受益。
3.製造業為主的工業
這是除日本外,本教材介紹到的第二個經濟發達地區,其經濟發展特徵既具有發達國家的共性,又具有區域個性。本課教材重點介紹其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方面,以加深學生對發達國家的了解。
歐洲地區經濟發達首先表現為工業發達。在工業方面,本區可圈可點之處很多。例如,從歷史上看,這里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從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看,德、法、英等國已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從部門結構看,製造業比重高,采礦業比重低,傳統製造業比重在減少,尖端工業占優勢;從對外貿易水平看,歐洲西部向發展中國家出口高科技工業產品(如計算機、飛機、汽車、通信工具、精密儀器、高級機電產品、化工產品、成套設備等),附加值高的輕工業產品(如高檔時裝、香水、家用電器等生活消費品),以及深加工的農產品(如高檔食品、飲料和酒類、優質水果和花卉、乳肉製品等)。從國外進口價格較低的原材料、燃料和糧食,大量出口工業製成品,為歐洲西部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由於製造業比重高是發達國家經濟的重要特徵,也是發達國家工業區別於發展中國家工業的主要特徵,所以本段教材以此為標題。
4.傳統的畜牧業
一般教材在編寫農牧業內容時往往從自然環境條件入手,進一步介紹經濟的發展情況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本教材採用了倒敘的方法,從人們的日常飲食習慣特點出發,引入歐洲發達的畜牧業;進而引導學生從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分析本區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又從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本區的氣候成因。由表及裡,如抽絲剝繭,突出了以人地關系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圖8.19「歐洲人飲食結構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以框圖的形式直觀的表示了歐洲人飲食習慣與自然環境影響的相關性。
歐洲農業結構多是種植業與畜牧業相結合,以畜牧業為主。這不僅因這里發展畜牧業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也因為深加工後的各種畜產品的附加值遠高於種植業,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更高的利潤。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專門化和社會化,畜牧業產值高於種植業,經深加工的農牧產品出口多於初級農產品,多數地區的種植業服務於畜牧業(飼料種植業比重大),而農業從業人口往往較少,都是發達國家農業區別於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特徵。歐洲各國在這些方面具有典型性。P62課文和閱讀材料反映了這方面的內容。
5.繁榮的旅遊業
旅遊業目前是世界經濟中創匯最高的行業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就業部門。而目前,歐洲是最受世界各國旅遊者青睞的地區,1991年去歐洲的遊客佔世界遊客總數的61.6%。
❸ 地理書上的活動題答案、初一下歐洲西部的
第一個活動抄題2、歐盟在世界的經濟地位:進出口額佔世界第一位,超過了中、日、美三國總和
第二個活動題英國中部、南部,法國東北部、義大利北部、德國西部
第三個活動題1、(1)、主要平原 西歐平原、波德平原等
主要山脈 比利牛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喀爾巴阡山脈等
(2)、地形特點:地勢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廣闊。地勢和山脈走向皆利於大西洋暖濕氣流深入,從而導致全年濕潤的氣候
(3)、草場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
2、(1)、北溫帶
(2)、終年溫暖濕潤
(3)、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差小,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年較差大
(4)、冬無酷寒,夏無炎熱,全年的降水均勻。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
❹ 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版七年級下冊第一節《亞洲於歐洲》教學設計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教學設計
●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亞洲及歐洲》是世界區域地理的第一節,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節。學習內容較多。因此,教學中注重教會學生利用地圖、數據、圖片等資料分析問題,並掌握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徵方法。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思。本節教材安排的特點是「學習亞洲,練習歐洲」,關於歐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作為練習題,本節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關於「西歐氣候的成因」,作為練習題,本節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准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徵,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徵的分析方法,並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徵,並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徵,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並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課時安排
4課時。
❺ 初中地理的教案有哪些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教學設計
●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亞洲及歐洲》是世界區域地理的第一節,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節。學習內容較多。因此,教學中注重教會學生利用地圖、數據、圖片等資料分析問題,並掌握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徵方法。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思。本節教材安排的特點是「學習亞洲,練習歐洲」,關於歐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作為練習題,本節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關於「西歐氣候的成因」,作為練習題,本節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准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徵,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徵的分析方法,並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徵,並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徵,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圖。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並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 教學重難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課時安排 4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