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小論文山莊發展模式
❶ 初中地理小論文 你周圍的土地問題
節能減排 你我同行
地球孕育了人類,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地球。人類的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人類艱苦奮斗的創業史。在創業過程中,人們利用各種能源賴以生存,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人預言,人類最終是毀滅在自己創造的文明中。「資源短缺」已成為廣大群眾一個十分關注的問題。如果現在不加以考慮對策,未來人類就沒有出路,總有一天能源會被我們用盡,人類就無法生存。
如今,許多人們不懂得如何珍惜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電,許多破壞臭氧層的物品也消耗飛速,排放的廢氣已經多得難以讓人想像……造成這一切後果的是誰?就是我們人類。
要做到節能減排,就要從小事做起,人人動起手來,創建美好的家園。我提出以下幾點可行的建議:
一、節約電能。要注意隨手關燈,可以使用高效節能燈泡。據美國的能源部門估計,使用高效節能燈泡代替傳統電燈泡,就能避免四億噸二氧化碳被釋放。除了電燈,在使用其它電器方面也要注意,盡量選擇低消耗節能產品,不用電器時要切斷或關掉電源,冰箱則讓它處於無霜狀態。夏季天氣不算十分炎熱時,最好用扇子或電風扇代替空調。使用空調時,不要把溫度調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
二、節約水資源。許多廢水都可以循環使用。洗臉、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來擦地板、沖廁所、澆花等。淘米水則是很好的去污劑,可以留下來洗碗筷。沾了油的鍋和盤子要先用用過的餐巾紙擦乾凈,洗起來節水有方便,還可以少用洗潔精,減少水污染。
三、節約用紙。紙張的循環再利用,可以避免從垃圾填埋地釋放出來的沼氣,還能少砍伐樹木。據統計,回收一噸廢紙能產生800千克的再生紙,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約用紙就是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環境。
四、減少廢氣排放。交通廢氣和工業廢氣是生活廢氣的主要來源。我們出門盡量乘坐公共汽車或計程車,還可以騎自行車,盡量少乘坐私家車。工廠里的燃燒垃圾、生產商品等而產生的大量滾滾的濃煙彌漫在城市裡。他們應該把廢氣經過加工和過濾,再排放出來就可以減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後釋放出氧氣,所以我們要大量的種樹,尤其是在公路旁。
五、垃圾分類處理。垃圾分類可以回收寶貴的資源,同時減少填埋和焚燒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廢紙被直接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飲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關的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家用電器可以送到專門的廠家進行分解回收。家裡可以准備不同的垃圾袋,分別收集廢紙、塑料、包裝盒等,每天進行垃圾分類和回收,盡量做到「變廢為寶」。
..第二篇2..在全球資源越來越來越缺乏的情況下,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資源也慢慢減少,不過人類在對氣候資源利用早已有著悠久的歷史了,譬如利用了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等發電或者其它用途,這些可再生資源為人類創造了不可估計的價值。下面簡單說下人類對氣候利用的例子: 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知道利用鋼制四面鏡聚焦太陽光來點火;利用太陽能來乾燥農副產品。發展到現代,太陽能的利用已日益廣泛,它包括太陽能的光熱利用,太陽能的光電利用和太陽能的光化學利用等。太陽能的利用有被動式利用(光熱轉換)和光電轉換兩種方式。太陽能發電一種新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使用太陽電池,通過光電轉換把太陽光中包含的能量轉化為電能,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加熱水,並利用熱水發電,利用太陽能進行海水淡化。現在,太陽能的利用還不很普及,利用太陽能發電還存在成本高、轉換效率低的問題,但是太陽電池在為人造衛星提供能源方面得到了應用。 優點: (1)普遍:太陽光普照大地,無論陸地或海洋,無論高山或島嶼,都處處皆有,可直接開發和利用,且勿須開采和運輸。 (2)無害:開發利用太陽能不會污染環境,它是最清潔的能源之一,在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的今天,這一點是極其寶貴的。 (3)巨大:每年到達地球表面上的太陽輻射能約相當於130萬億t標煤,其總量屬現今世界上可以開發的最大能源。 (4)長久:根據目前太陽產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氫的貯量足夠維持上百億年,而地球的壽命也約為幾十億年,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太陽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就目前來說,人類直接利用太陽能還處於初級階段,主要有太陽能集熱、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暖房、太陽能發電等方式
❷ 初一地理歷史小論文1000字
地理規律美
地理的規律可分為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等。地理的規律美表現為秩序美、節奏美、數學美等。想像是分析,也是綜合(波德萊爾:《想像力》)。分析和綜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維方法。聯想是知覺和想像的基礎(朱光潛:《美感與聯想》)。地理規律的認識,離不開高度的想像,在想像中體味到地理的規律美。面對精美的地圖,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同時,張開自由想像力的翅膀,與之展開極富情趣的對話。跨越時空,縱橫馳騁,於是一個富有色彩、聲音、輪廓、香氣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躍於眼前。
在認識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時,使人聯想到一張巨大的光碟,它們同向、共面、近圓,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壯美的宇宙樂章。在認識非洲氣候分布規律時,我們聯想到了對稱。在認識城市中心學說時,不禁使人聯想到蜂房構造。在學習農業區位論中的杜能環時,會使人想到水中的漣漪。在認識海水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時,使我們聯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像,總是與熱情同在。「一個冷淡、淺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堅強雄厚的想像力的」(郁達夫:《想像的功用》)。
學習地理需要熱情,在熱情中產生豐富的想像,在不斷地創造、聯想、解釋中,在對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較、歸納、演繹中,必將感受到地理規律美的無窮魅力。通過對地理規律美的認識,能賦予我們更多理性,使我們從中不斷向自然界學習、模仿和借鑒,以此創造美的環境、美的生活。從一個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設一個寬敞、富裕、干凈、安全的地球,都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學習和模仿。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在庭院經濟的發展、小流域的治理、農業生態模式的建立、小城鎮和工業小區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科學決策,而地理在各種決策中會提供廣泛的人文咨詢、人文設計和人文論證。並用美的地理規律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七、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褚大健先生對復雜的科學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獨具慧眼,發現了科學知識體系具有的球狀結構。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外向內,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與此相似,科學知識從內到外,由知識內核、知識幔層和知識外殼組成。知識外殼由事實性知識組成,重點說明「是什麼」。知識幔層由定律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怎麼樣」,知識內核由原理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為什麼」。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也是如此,對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探討,我們會感到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徑是先使人成為審美的人」。地理的審美能賦予我們對地理更多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地理審美能陶冶我們的情操,並用地理美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❸ 初中地理小論文,家鄉的污染問題,我家在青島市平度縣,急!!!!
不給分啊 看在都是平度人的份上給你
5.3.2古樹景觀資源的開發
5.3.2.1科學移植古樹,再創佳景在遵循市場價值規律和滿足景觀生態需要的前提下,現代設計師採用科學移植技術和養護技術對散生在荒山、野地的古樹進行保護性移栽,使古樹的景觀價值、生態效益和自然效益得到更充分的體現。設計師主要通過以古樹為主景和以古樹為襯景這兩方面,根據古樹樹種、樹形、四時之景以及它獨特的人文氣息來對景觀環境進行空間的塑造和場所精神的營建。以古樹為主景在現代城市景觀環境設計中,以古樹為主景,主要是以點景的方式來塑造空間,形成視覺焦點。它們一般運用在城市道路、住宅公共區、建築入口、公園入口等地,既為城市增添特色景觀,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清涼而優美的休閑處所。如圖所示是某公園以古樹作為入口標志,形成公園標志性景觀。廣州流花湖古榕復壯後景觀效果樹古樹景觀也常運用在建築庭院空間中。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中部庭院空間(見圖5.17),移植的古樹無論是從樹葉色澤、形態、體量上都與棋盤般的菱形白牆、灰色石材屋面、庭院中的池水相統一,整個環境看上去讓人覺得有種輕靈而寫意、素淡而雋永的江南神韻,甚至有點像一張淺淺著色的剪紙畫片。又如在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中庭設計中(見圖5.18),建築師採用建築半圍合空間,輕質玻璃材料映襯著古樹青翠的綠葉,使古樹與建築相得意彰。物質世界的發展使得當今社會喧囂繁雜,人們厭煩在水泥方盒子中生活,渴望獲得自然。景觀設計師們通過選取古樹這一既具有自然綠意又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造景要素,結合其他造景要素,如草地、小型灌木、水等,力求營造出一種自然的、鄉土的氣息,讓人們達到心靈上的一種對「家」的回歸。在空間的塑造上力求達到一種靜謐、清幽的效果。如圖5.19和圖5.20所示設計師通過科學移植古樹,將古樹安排在建築庭院空間中,再配合其他低矮綠化、清石等,營造出充滿自然氣息的庭院景觀空間。人們透過玻璃可以欣賞到室外的綠意,也可以走進庭院更真切的感受自然。以古樹為襯景俗語說:「牡丹雖好,也要綠葉扶持」。為了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用古樹作陪襯,使主景形象更加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例如蘇州博物館,其入口厚重而氣派,作為陪襯的古柏樹葉深綠、樹形低矮,與入口風格和諧統一。既不圖5.19古樹庭院(圖片來源:作者自拍)圖5.21蘇州博物館入口庭院空間宣賓奪主,又點綴了建築入口空間(見圖5.21)。博物館中軸線上的北部主庭院(見圖5.22),北牆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設計師借補園之古樹烘托北牆下的片石假山。這種「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別具一格的山水景觀,呈現出清晰的輪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來彷彿與旁邊的拙政園相連,新舊園景筆斷意連,巧妙地融為了一體。又如湖南大學美雅學院庭院中的古樹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但仍然枝繁葉茂,蔭蔽大半個學院(見圖5.23),在它的襯托下使校園更加顯得春意盎然、欣欣向榮。
5.3.2.2原生地古樹景觀的開發城市
古樹景觀的開發城市中的古樹,在歷代城市營建中發揮著重要的職能。一方面表示了城市道路的位置;另一方面又裝點美化了城市環境。它們歷史悠久,古勁滄桑,經歷了千百年風霜雨雪的洗禮與戰火浩劫的考驗,是積淀歷史風雲的活化石,是城市興衰的見證者。它們不僅有著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為城市人文、地理起著巨大的陪襯與點綴作用,同時也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內涵;城市中的古樹還具有潛在的旅遊價值,它們是城市景觀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棵棵古樹構成了城市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為城市景觀增添了魅力。它們還具有生物生態學價值,古樹成蔭的街道、社區,為人們提供一片休閑的好處所。近些年來社會各界已逐漸意識到古樹的珍貴,並以實際行動來保護和開發城市中留存的古樹資源(見圖5.24)。除了通盤考慮這些古樹的長勢狀況、所處地點的生長環境以外,還充分挖掘古樹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內涵,尤其是對於處在城市歷史文化區中的古樹,應從整體保護城市歷史文化價值出發,充分考慮歷史街區、歷史環境,來對古樹進行保護性開發充分體現古樹的文化價值和景觀價值,使之成為城市的一道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風景。成都市文殊院歷史文化街區第一期保護性改造將青石、古樹、庭院,青瓦、白牆、挑檐……結合營造具有特色的都市禪林)。同時,有關方面設想,在片區內恢復歷史上曾經存在但目前已經消失了的東岳廟、五嶽宮、娘娘廟、彌勒庵等眾多廟堂建築的外觀。翹角的飛檐,雕花的門窗,蒼老的古樹,久遠的歲月濃縮於一座座川西民居院落。這些院落前期將定位為「泛博物館」的性質,成為川西民居和老成都生活的展示場所,讓人感受到當時老民居的韻味和品位,體驗到當時老成都人普通生活的點點滴滴。走在老樹紅門的小巷,漫步於鋪著青石的街道上,青瓦白牆,恍如進入城市歲月入口。還擬在保護區內形成以文化休閑旅遊為主的城市遊憩功能,以古建築、古廟遺跡、古樹、民俗景觀為核心,突出現代體驗式旅遊。在這里,人們可以在林林總總、千轉百回的古院舊街中細數前塵、追憶歷史;可以在雕樓小築中品味美食、把酒邀月;可以在院壩中品茗娛樂,回味悠悠老院時光;可以在暮鼓晨鍾中拜佛參禪、修身養性……目前,社會上相關負責部門已實實在在地投入資金來保護古樹名木,圍繞古樹名木建設公園景點(見圖5.26)。比如城市街道古樹景觀的保護性開發,城市綜合性公園、古樹主題公園、生態景園、城市遺址公園的建立等,既保護了城市歷史性環境,也極大的保護了古樹名木,延續了城市歷史性景觀,體現了古樹名木的潛在景觀價值,滿足了不同層次旅遊者的不同需求。在城市道路景觀的建設中,保護古樹,街道繞道的情況已是普遍現象。比如去年,由長沙援建的龍華嶽麓大道因一古樹而繞道修建,如今,這棵古樹以其最古老成為湖南龍山與湖北來鳳融城路上的一道靚麗風景在北京、上海、杭州、大連等發達城市現已分別籌劃建立以保護古樹、再現古樹景觀的城市公園(見圖5.28,圖5.29)。在北京永定河西岸於2007年已籌劃建立以200多株茂密成林的明清古樹為環境背景,以休閑娛樂為主題的綜合性公園。其中包括太子峪古樹公園等園區。上海市嘉定區為距今已有1217年的高齡古銀杏樹建造上海第一號古樹景觀園區。新建成的景觀園佔地9畝,是原來古樹保護圈的60倍,投資100萬元,除了原有的樹木外,還將移栽數千棵香樟、銀杏,周圍用綠化勾勒,形成以千年古樹為中心的景觀園,並將免費對遊客開放。杭州市為長期湮沒在民居中的杭城罕見古樹群建成古樹公園。這一市區罕見的古樹群以銀杏為主,並有香樟、珊瑚朴、朴樹等,樹齡多為150年左右。整個公園以古樹為重點,並在此基礎上對綠化景觀加以豐富和充實。公園還闢建了古樹大草坪、休閑小廣場和梅園三個景區,以滿足遊人的不同需要。杭州市古樹公園內的古樹群現已成為當地鬧市街頭的一大景觀。此外,城市遺址公園的建立,既是恢復古城風貌的點睛之筆,也是對古城古樹景觀的有效性保護和開發。比如新建成的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以保護城牆為出發點,以展示古城牆的真實面貌為目的,為市民提供了一處清靜、自然、古樸的休閑環境。城牆北側是封閉的鬱郁蔥蔥的綠化帶,而城牆南側園路的線形,結合古老蒼勁的古樹群進行綠化配置,力求簡潔大方。站在城牆古樹下,歷史的凝重感和滄桑感油然而生(見圖5.30,圖5.31)。風景名勝區古樹景觀旅遊項目的開發有人說「風景是水,旅遊是舟,無水則不能行舟」。作為現代文明標志之一的旅遊業,順應人類文明的更替應運而生。設計者們在開發風景旅遊資源的過程中應該先有認識風景、珍惜風景、保護風景,然後才是科學利用的思想,使人文與自然結合的風景名勝,成為取之不竭的財富,用其豐富的文化來滋養萬代人。風景名勝區的古樹資源是名勝古跡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蒼勁挺拔、枝葉繁茂,或古樸虯勁、昂然向上,或枯木逢春、滄桑盡歷,或旁逸斜出、奇枝異態,極具有審美價值(見圖5.32,圖5.33);同時,古樹的存在常常有一段動人傳奇的故事,它們或與神話傳說有關、或與名人逸事有關,或與歷史事件有關,讓人深思讓人遐想。充分保護利用這些資源,挖掘與古樹景點有關聯的人文和各種傳說、典故與史料,可以使景點的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也增加旅遊景點的文化意義,反映出風景區得天獨厚的風景資源。如揚州八怪紀念館旁的唐槐,遊人在遊玩八怪紀念館後,再領略一下千年古槐,追索昔日的槐古道院風采,體會「南柯一夢」的意境,定會餘味無窮。西山大覺寺里,遊人在1200多年樹齡的「西山銀杏王下,以「西山系福」的形式,將「祈福長壽」、「百年好合」、「幸福合家歡」的祝福系在千年古樹上,許下一個個祝福(見圖5.35)。又如麗江玉水寨景區(見圖5.34),是以納西民族文化為核心,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的風景名勝,景點神泉周圍生長著的古樹群,其中最大的兩棵五角楓,1996年被列入《雲南古樹名錄》當中。傳說它們自古就是納西族神泉的衛士,保護著納西族人水源及樹木。在古樹下和神泉旁是納西人祭拜自然神之地,現今成為人們留影紀念的場所。同時,在旅遊區開展專線古樹旅遊線路,結合開展與古樹品種相關的文化節活動,以滿足不同層次旅遊者的不同需求。比如在福州的荔枝節,集採摘、品嘗游賞於一體,使人們在取得樂趣的同時對荔枝相關知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還有如湖南嶽麓山風景名勝區每年開展的嶽麓紅楓節(見圖5.36),以「紅」為主題,開展旅遊活動,力求在其中注入新鮮、健康的內涵,從而達到新穎、活潑、引人入勝,以達到集資料性、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融為一體,增強名勝旅遊的可讀性與感染力,提升人們的認識價值、審美價值,人們游在其中,能夠感受到回歸自然的樂趣和旅遊的意義。鄉村旅遊中的古樹景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帶薪假期的普遍實行,旅遊條件的改觀,國際旅遊業的深入開展對國內旅遊業的影響,人民的旅遊熱情煥發。人們生活內容的多樣化,同樣要求旅遊內容的多樣化,人們要求體驗更多的美好經歷。初級的遊山玩水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專題和特種形式的旅遊日益增加。隨著鄉村旅遊的迅速普及化,鄉村旅遊品種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和體驗差異性吸引越來越多的旅遊者。現在有鄉村旅遊地開始由觀光型為主,發展到度假旅遊、探險旅遊,科學考察旅遊,民俗旅遊,生態旅遊等百花其放的局面(見圖5.37)。鄉村旅遊中古樹作為一特殊景點除了具有極強的觀賞性之外還具有濃厚的地域人文色彩(見圖5.38)。圖5.37農業採摘節(圖片來源:友人提供)古樹景觀資源在我國農村分布比較多,尤其是在一些古村落里,幾乎每個村落都有村落風水林,這些風水林一般都在村落水口處(也稱水口林),並且它們都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些古樹景觀資源,圍繞這些風水林來營造鄉村旅遊景觀(見圖5.39),對提升村落景觀環境以及保護古樹群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像安徽古村落的風水林(見圖5.40),現在已經是村落水口公園,無論是村裡人還是前來參觀旅遊的客人都無不在水口公園停留觀看、欣賞。據了解,廣州科學城2004年已規劃在城內的玉樹村建設「科學城古樹生態公園」。村內有近百畝樹齡200年以上的古樹,樹種有集秋風、木棉、榕樹、荔枝等多種土生樹種。保留和保護玉樹村內具有歷史文化沉澱、生態濃郁的自然環境以及鄉村旅遊具有重大的意義。有的村落,還圍繞村落古樹營建古樹農家樂,比如在古樹下設涼亭,旅遊者可感受到古樹下的清涼。許多的古樹所在地還是學生寫生畫畫的地方(見圖5.41)。在有的度假區,結合古樹來建造度假休息場所,使旅遊者更能感受到山林野趣。如珠海東澳仙泉山莊座落在蒼翠的海島山頂上,古木參天、綠樹成蔭;在東澳島山頂制高點,新建的三層主樓掩映原有百年古樹,秀美絕倫,構成了仙泉山莊的獨特風貌。還有的甚至在古樹樹身內開發景點。南非林波波省桑蘭農場中一棵擁有6000年歷史的空心古樹竟被主人改成)古樹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50了一個可以擠下54人的「樹心酒吧」(見圖5.42)。這棵空心古樹是一棵猴麵包樹,人們在樹洞發現了許多「歷史文物」,顯示了數百年前非洲喀拉哈里沙漠土著居民「叢林人」曾在樹洞中生活過的痕跡,此外人們在樹洞中發現了一些在19世紀中期到南非旅行的荷蘭探險者留下的文物。可見這棵古樹是具有及其珍貴的考古價值和觀賞價值。5.3.2.3古樹盆景我國盆景起源於東漢時期華北平原地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我國的盆景是以樹、石等為主要素材,經過藝術加工,合理布局和精細的養護管理,同時運用美學法則,借鑒畫理,融以詩情,在小小的盆景中再現大自然古樹名木、秀山麗水的一種活的藝術品。講究「詩情畫意」、「主題思想」是中國盆景區別於其他國家盆景的最為重要的特徵。韋金笙大師講:「國際盆栽看重欣賞形象美。中國的盆景源於自然,高於自然,不僅欣賞形象美,同時通過欣賞形象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誘發欣賞者共鳴,進入作品境界的意境美。故中國創作的盆景都給予題名,通過題名,概括意境特徵、神韻、表達主題,使欣賞者顧名思義,對景生情,尋意探勝。」這是中國盆景所具有的最為重要的內涵、意蘊,也是賞析盆景藝術的一個著眼點[43]。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美的追求日益漸濃,盆景藝術在,它幾乎已成為美化環境不可缺少的一種園林設施。我國樹木盆景,種類繁多,許多是經過前輩精心養護遺留下來的優秀作品,盆齡已上百年的盆景稱為古樹盆景。優秀的盆景作品,能振奮精神,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當我們看到危崖挺生、雄踞高崗的松柏和古樸蒼勁、姿態優美的梅樁時,常常為其堅貞高潔的形象所激勵;當看到咫尺盆中的「三峽風光」、「桂林山水」時,就會更加熱愛祖國的錦綉河山,提升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而當看到山崖疊嶂、碧水淺流時,又能平撫人燥動的心靈。現代公園景點設計中尤其是在植物園或花卉景園中,古樹盆景是一大景點。欣賞者往往為作品的大效果、大氣勢、虯拙蒼古所吸引而駐足欣賞,進而流連往返,反復觀賞、比較,並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藝術素養與作品進行交流融合、補充修正,在同化與順化中完成美的欣賞活動[44]。此外,古樹盆景自古以來在室內陳設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它對室內環境生態質量有明顯的改善作用。盆景中的綠色植物除了可為居室製造氧氣外,還可增加空氣濕度等。另一方面它可改善室內環境的藝術質量。因為盆景是立體的畫,室內置一、二盆盆景,其效果不亞於掛一、二幅風景畫。人們在欣賞古樹盆景時能陶冶情趣、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工余之暇,明窗凈幾,置一、二盆盆景於室內欣賞,神遊其中,可謂是一種雅趣,其味無窮。
❹ 初二地理小論文
發一個不知道合適不:)自己看著增減吧
----------------------------------
試論地理美
當我們徜佯在地理大觀園的時候,無不為其美麗所折服!
一、人地關系的和諧美
地理把人地相關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為我們揭示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關系。強調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通過對地理人地相關性的學習,使我們能夠理解到人與自然間的正確關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諧共處的理念,從而體味出一種和諧美。
二、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多樣美
地理以區域環境為研究對象,具有廣闊的空間性,上及天,下達地,藍天、白雲、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鳥魚蟲、沙漠、冰川、城市、鄉村……山水之間,陰陽相配, 冥冥之中剛柔相濟。宇宙的神秘與詭譎,萬物的多樣與和諧。面對一幅幅絢麗的世界圖景,無不為大自然的和諧美麗而震憾!「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靈性出萬象,風骨自高潔」,窮極於山水間,盡享世界的和諧與美麗。
三、地理倫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就含有啟蒙的人地關系的合理內涵,而儒家主張「禮樂合一」、「美善相樂」又把「仁」當作審美理想的核心,強調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間的和諧,含有更多的人倫成分和濃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對環境、對生命的廣泛關注。道家主張「游於自然之道」、「返樸歸真」、「清靜無為」,試圖在人與自然間建立起混沌的和諧。因其處世消極最終被排斥到主流社會之外。
地理學則要求我們在處理好社會關系的同時,還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一系列關系,對自然講倫理道德,特別是要處理好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因而,在一定的層面上也包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和生命理性。強調在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之間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倫理道德美。有人預言:生態文化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文化,一場群眾性的環保運動正在世界各地興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人類自身生存的智慧。學習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給人們裝上一個「地理頭腦」,教會人們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來看待世界,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指導人類理性地生產和消費。在對物質資源的消費方面,呼籲人類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放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量減少對廢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復合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良好狀態。在人的自身生產方面,主張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協調。傳統發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為特徵的,常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資源對立起來。地理對人地復合系統開放性和戰略性的研究,為我們建立了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等,從而樹立一種觀察、處理當代事物的整體觀和系統觀,教給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為人的世界來研究」(J.O.M.克羅克《地理學的范疇》),主張給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關照。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點在情感和價值觀。地理能賦予我們更高的人文精神。在價值觀方面地理能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口觀、種族觀、環境觀和資源觀。在情感方面,通過地理國情教育能增強我們的國家意識,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利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去解釋空間效應,展現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結構和特徵,展現與之相關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在此差異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在欣賞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時,幫助我們形成對他人他物和異質性、多樣性的寬容心。地理能強化我們的全球意識,教會我們用全球視野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現實,並將本國、本地區、本鄉、本土置於國際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從而學會尊重與理解、競爭和合作、關心和交往。理解並增進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間的交往交流,用以培養和平共處並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文明為一體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點是實現「從能力到責任感的轉變」。強調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人類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重視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也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地理使我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六、地理規律美
地理的規律可分為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等。地理的規律美表現為秩序美、節奏美、數學美等。想像是分析,也是綜合(波德萊爾:《想像力》)。分析和綜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維方法。聯想是知覺和想像的基礎(朱光潛:《美感與聯想》)。地理規律的認識,離不開高度的想像,在想像中體味到地理的規律美。面對精美的地圖,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同時,張開自由想像力的翅膀,與之展開極富情趣的對話。跨越時空,縱橫馳騁,於是一個富有色彩、聲音、輪廓、香氣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躍於眼前。
在認識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時,使人聯想到一張巨大的光碟,它們同向、共面、近圓,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壯美的宇宙樂章。在認識非洲氣候分布規律時,我們聯想到了對稱。在認識城市中心學說時,不禁使人聯想到蜂房構造。在學習農業區位論中的杜能環時,會使人想到水中的漣漪。在認識海水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時,使我們聯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像,總是與熱情同在。「一個冷淡、淺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堅強雄厚的想像力的」(郁達夫:《想像的功用》)。
學習地理需要熱情,在熱情中產生豐富的想像,在不斷地創造、聯想、解釋中,在對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較、歸納、演繹中,必將感受到地理規律美的無窮魅力。通過對地理規律美的認識,能賦予我們更多理性,使我們從中不斷向自然界學習、模仿和借鑒,以此創造美的環境、美的生活。從一個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設一個寬敞、富裕、干凈、安全的地球,都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學習和模仿。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在庭院經濟的發展、小流域的治理、農業生態模式的建立、小城鎮和工業小區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科學決策,而地理在各種決策中會提供廣泛的人文咨詢、人文設計和人文論證。並用美的地理規律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七、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褚大健先生對復雜的科學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獨具慧眼,發現了科學知識體系具有的球狀結構。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外向內,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與此相似,科學知識從內到外,由知識內核、知識幔層和知識外殼組成。知識外殼由事實性知識組成,重點說明「是什麼」。知識幔層由定律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怎麼樣」,知識內核由原理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為什麼」。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也是如此,對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探討,我們會感到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徑是先使人成為審美的人」。地理的審美能賦予我們對地理更多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地理審美能陶冶我們的情操,並用地理美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❺ 初中地理小論文
地理無處不在
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雲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牆;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❻ 關於地理論文:家鄉的發展
安丘柘山招商引資論文[家鄉發展]2007年月23日 星期日 下午 10:54 安丘柘山招商引資論文[家鄉發展]1、可加強蔬菜種植規模,銷點盯住附近城市。西紅柿東鄉早已種植,經濟效益不錯。咱們這里雖多是沙土地,但優點是水源流程短,附近又無工廠,因而無污染,綠色食品應該是大力宣傳的賣點。在蔬菜品種上,咱這兒的扁豆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在城市,有豆角,但跟咱這兒的扁豆是不一樣的,無論從外觀、口味還是營養價值都無法跟扁豆相比的。這個項目的建立值得論證。但有個前提,一定要把廣告宣傳做好,比如「扁豆燉肉」是柘山的一道名菜,再挖掘出從哪個朝代開始種的,那更有文化神韻了,正符合「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順便一句:另一道名菜是解家溝的「栗子燉雞」。要把地理位置、品種特色等各個優點宣傳出去,也就是讓大家都認。規模上可由小到大,最最重要的是質量和銷路,這是兩只手,哪一手軟都不行。可由有能力的人介紹到城市裡的超市,先形成定點供銷。總之,咱柘山雖改鎮,但經濟幾乎靠的全是農業,另加上大批在外打工人員的收入,而咱這兒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特色農業。
2、加強與外面勞務市場的聯系,我曾經在報上看到河南勞務輸出部門與新疆棉產區建立了長久的合同,每年到采棉季節,便有大批的河南農村人到新疆,人員運輸都用專列,可見收入自然不薄,此已成了河南的一個勞務輸出產業。我們不見得非搶其生意,但他們的做法有助於解放思想。
咱柘山土地不厚,多是沙地,用一句老話講「淘出來的水都不待混的」,資源又稀少,發展經濟的難度很大。這就需要廣泛找別的地方沒有的而咱這兒有的優勢、特色。在困難企業,被一個奇想拯救的先例多得是;在商業,一個成功商號財團的起飛也往往從一個妙想開始;在柘山農業型企業中,也盼望這樣的奇跡能發生。
❼ 初二500字地理小論文例文
在工業飛速發展,人們過分追求物慾享受的今天伴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毫無節制的開采利用,原來地球固有的風貌:蔚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綠色的田野、蔥郁的山巒、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明凈的湖泊、湛藍的海洋,在我們的視野中漸漸遠行,越來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成山的垃圾、匱乏的資源、股股沖天的黑煙、灰濛蒙的世界、不斷退化的森林、草地和骯臟的水塘。
從小的時候我就知道,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就應該更加的珍惜這些無價之寶, 節能減排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什麼許多人去了歐洲都說它像天堂一般?為什麼歐洲的生態環境那麼好?因為歐洲的人重視生態環境呀!他們曾經也像我們一樣,在發展速度飛快時,沒注意節能減排,也吃過虧。正因為這樣,他們吸取了教訓,做什麼事情都隨時想到環保。我們也應該樹立這樣的環保意識,盡快形成一種好習慣。
學校的洗手間里,常常是水流得遍地是:同學們之間,常常為了爭取誰的QQ號等級高而成天掛在線上;家裡,本可以開一盞燈,卻開得燈火輝煌。徹夜明亮的霓虹燈,直冒黑煙的煙囪,嘩嘩流水而無人管理的水龍頭……想到這一切我不禁想起那句警世名言:如果我們不珍惜寶貴的水資源,那麼地球上最後的一滴水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的眼淚!
可人們卻還不知道自己的過錯。面對因過度開發和浪費能源而遭受嚴重污染的地球我們唯一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節省能源了!其實節能完全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的。一些簡單易行的改變,就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例如,離家較近的上班族可以騎自行車上下班而不是開車;短途旅行選擇火車而不搭乘飛機;在不需要繼續充電時,隨手從插座上拔掉充電器;如果一個小時之內不使用電腦,順手關上主機和顯示器;每天洗澡時用淋浴代替盆浴,每人全年可以減少約0.1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節約能源,人人有責」。能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希望人們能節能減排,節約有限的能源,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節能減排 你我同行 地球孕育了人類,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地球。人類的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人類艱苦奮斗的創業史。在創業過程中,人們利用各種能源賴以生存,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人預言,人類最終是毀滅在自己創造的文明中。「資源短缺」已成為廣大群眾一個十分關注的問題。如果現在不加以考慮對策,未來人類就沒有出路,總有一天能源會被我們用盡,人類就無法生存。 如今,許多人們不懂得如何珍惜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電,許多破壞臭氧層的物品也消耗飛速,排放的廢氣已經多得難以讓人想像……造成這一切後果的是誰?就是我們人類。 要做到節能減排,就要從小事做起,人人動起手來,創建美好的家園。我提出以下幾點可行的建議: 一、節約電能。要注意隨手關燈,可以使用高效節能燈泡。據美國的能源部門估計,使用高效節能燈泡代替傳統電燈泡,就能避免四億噸二氧化碳被釋放。除了電燈,在使用其它電器方面也要注意,盡量選擇低消耗節能產品,不用電器時要切斷或關掉電源,冰箱則讓它處於無霜狀態。夏季天氣不算十分炎熱時,最好用扇子或電風扇代替空調。使用空調時,不要把溫度調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 二、節約水資源。許多廢水都可以循環使用。洗臉、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來擦地板、沖廁所、澆花等。淘米水則是很好的去污劑,可以留下來洗碗筷。沾了油的鍋和盤子要先用用過的餐巾紙擦乾凈,洗起來節水有方便,還可以少用洗潔精,減少水污染。 三、節約用紙。紙張的循環再利用,可以避免從垃圾填埋地釋放出來的沼氣,還能少砍伐樹木。據統計,回收一噸廢紙能產生800千克的再生紙,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約用紙就是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環境。 四、減少廢氣排放。交通廢氣和工業廢氣是生活廢氣的主要來源。我們出門盡量乘坐公共汽車或計程車,還可以騎自行車,盡量少乘坐私家車。工廠里的燃燒垃圾、生產商品等而產生的大量滾滾的濃煙彌漫在城市裡。他們應該把廢氣經過加工和過濾,再排放出來就可以減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後釋放出氧氣,所以我們要大量的種樹,尤其是在公路旁。 五、垃圾分類處理。垃圾分類可以回收寶貴的資源,同時減少填埋和焚燒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廢紙被直接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飲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關的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家用電器可以送到專門的廠家進行分解回收。家裡可以准備不同的垃圾袋,分別收集廢紙、塑料、包裝盒等,每天進行垃圾分類和回收,盡量做到「變廢為寶」。 全球變暖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地球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讓我們行動起來,節能減排,挽救地球家園的命運,維護人類的一個繼續生存的未來。
希望有幫助,祝好運。別忘了給分啊。
❽ 初一地理小論文1000字左右(不少於800字)
保護資源
資源是有限的,隨著我國工業生產快速發展,不要以為環境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珍惜資源也成了造福於人類的一大舉措。
為此國務院頒發了一些法令,規劃了我國5年到15年間的資源保護,標志著我國環境資源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已經有9部以保護和節約土地資源為主的法制管理體系,為創建我們的資源保護意識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為了保護環境資源,已建立如生態省生態示範區、「綠色學校」等各種設施。我國正在一步一步地邁向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道路上。
需要我們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和諧。
因為人類不珍惜資源,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礦物、土地、淡水、森林、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逐漸顯現出緊缺的趨勢。對於悲觀派來說,資源是有限的,消耗一部分,就減少一部分;而可再生資源的再生總量也是有限的,承受不了日益增長的需求。資源也就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限制因素,最終要使經濟增長停止下來。而樂觀派則認為,由於技術進步,可利用自然資源的范圍將不斷擴大;人類工業對資源利用的效率將會提高,資源不足的局面總會改觀。雖然他們討論資源問題存在「矛盾」。但土地、淡水、森林等資源部分地區呈現出來的緊缺趨勢不容忽視。它給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的困難是不言而喻的。但總而言之,資源確實是人類生活中不可小視的一部分。
為了解決資源匱乏的危機,人類已經千方百計地從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能中尋找新的替代能源。但技術問題卻是一大障礙,並且太陽能隨晝夜、晴雨、季節的變化很大,難以成為大規模的工業能源,只能滿足家庭以及一些特殊需要;水能增長的速度跟不上能耗增長速度,並對生態、生物鏈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為此,人們正在致力於研究開發可控核聚變發電,人們對此寄於巨大希望,將它比作「人造太陽」,稱之為「21世紀的人傳給後代的紀念碑」。但需要我們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和諧。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則需維護環境生態與人類生產工作和諧統一。人類的生產工作廢氣排放量大,資源的耗費也很嚴重,以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來換取一時經濟繁榮。環境生態創造的環境資源的豐富必然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堅實的原動力。因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就要要求我們人類生產工作與環境生態的矛盾極速消減,在全社會樹立起新的生態觀,強力推進綠色科技技術,努力推進人們形成科學、節能、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實際支持和科技保障,保持人類與自然的平衡、和諧。讓我們一同保護好地球這個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園。
❾ 怎麼寫初中的地理小論文,3000字以內2
選題:全球變暖、保護環境、能源問題、如何開發新能源、大氣污染、水污染、地震、海嘯、旅遊資源、全國交通發展規劃、城鄉規劃、火山噴發等等。
❿ 有關泉州清源山的地理小論文一千字還要有解決方案
初學這些議論文的操作方法,
可以從模仿開始。以一篇文章為例。最典型的是吳晗的《談骨氣》 :
1.引論部分:開篇提出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接著,用孟子的話解釋論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本論部分:用三個事例分別證明論點:文天祥的富貴不能淫;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貧賤不能移,聞一多的威武不能屈。
3.結論部分:解釋當今無產階級的骨氣並發出號召。
三個部分之間都有過渡:在引論和本論之間有「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他積極的教育意義。」引出下面三個事例的敘述。本論和結論之間有「孟子的這些話,雖然在兩千多年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他積極的意義。」進行過渡。
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間,有「另一個故事」「還有個例子」進行過渡。這些過渡句,使文章渾然一體。
三個部分分別回答了三個問題:引論部分解答 「是什麼」的問題;本論部分解答「為什麼(有骨氣)」的問題;結論部分回答「我們怎麼辦」的問題。
三個事例都是概括敘述的,每個事例的後面都有幾句簡短的議論。這些議論闡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義,把事例緊緊地扣在論點上,是論點和論據聯系的紐帶,否則就就事論事,論點和論據脫節了。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它通過列舉事實材料和運用邏輯推理,來闡發,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表明對問題的觀點和態度。各行各業的人為了接受或表達思想,都需要經常閱讀和寫作這種文體。
一篇議論文,通常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大要素。論點是議論文所闡發的思想觀點;論據是文中用來證明論點的根據;論證是論點與論據之間邏輯關系的揭示。這三者的緊密關系,構成了一篇議論文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