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中地理中怎樣描述天氣

高中地理中怎樣描述天氣

發布時間: 2021-02-24 18:40:11

❶ 高一地理判斷天氣系統怎麼描述某地未來幾天天氣,還有

冷鋒過境前氣溫高,氣壓低,天氣晴;過境時出現大風、降溫、雨雪天氣;過境後氣溫降低,氣壓升高,天氣轉晴。
暖鋒比照即可

高中地理-怎樣描述氣溫特徵

氣溫:根據月均溫具體數值或相關資料,描述或比較氣溫特徵的主要點是:整體的高低;氣溫的年較差是大還是小(是終年高溫、還是終年嚴寒、還是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具體是哪月氣溫高(夏)、哪月氣溫低(冬)。

❸ 如何描述天氣要素變化 高中地理,答題模式,求助 高三了,快要考試了,老師讓自己找,找不到,

常見的幾種要素
1. 氣壓 : 大氣的壓力,它是在任何錶面的單位面積上,空氣分子運動所產的壓力。
2. 氣溫 : 大氣的溫度,表示大氣冷熱程度的量。它是空氣分子運動的平均動能。
3. 大氣濕度(簡稱濕度): 它是表示空氣中水汽含量或潮濕的程度,可以由 比濕(q)、絕對濕度(pv)、水氣壓(e)、露點、相對濕度(f)等物理量表示。
4. 風 : 空氣相對於地面的運動。氣象上常指空氣的水平運動,並用風向、風速來表示。
5. 雲 : 懸浮在空氣中的大量水滴和冰晶組成的可見聚合體。在常規氣象觀測中要測定雲狀、雲高和雲量。
6. 降水 : 指從雲中降落的液態水和固態水,如雨、雪、冰雹等。
7. 蒸發 : 液體表面的氣化現象。氣象上指水由液體變成氣體的過程。
8. 輻射 : 能量或物質微粒從輻射體向空間各方向發送過程。氣象上通常稱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地球表面輻射和大氣輻射為長波輻射。
9. 日照 : 表示太陽照射時間的量。氣象上通常提供的是觀測到的實照時數。
10. 能見度:人的正常視力所能看到的目標物的最大距離。
11. 天氣:包括現在天氣和過去天氣,如霧、雨、雪、冰雹、霾、凍雨、沙塵暴、雷電......。

天氣是指經常不斷變化著的大氣狀態,既是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的大氣狀態,也是大 氣狀態在一定時間間隔內的連續變化。從地理方面看,天氣是一定區域短時段內的大氣狀態(如冷暖、風雨、干濕、陰晴等)及其變化的總稱。天氣系統通常是指引起天氣變化和分布的高壓、低壓和高壓脊、低壓槽等具有典型特徵的大氣運動系統。影響天氣的要素如風、雨、雲、霧、霜、雪。 風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氣壓在水平方向分布的不均勻導致的。風受大氣環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 綜合影響,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季風、地方性的海陸風、山谷風、焚風等,而風的大小與氣壓有著很大的關系,氣壓即在一個給定區域內,空氣分子在該區域施加的壓力大小。一般而言,在某個區域空氣分子存在越多,這個區域的氣壓就越大。 雨是從雲中降落的水滴,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後遇冷變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組成了雲,它們在雲里互相碰撞,合並成大水滴,當它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從雲中落了下來,形成了雨。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陽光的照射後,就變成水蒸氣被蒸發到空氣中,經不斷吸收雲體四周的水氣來使自己凝結和凝華從而使雲滴不斷增大,當大雲滴越長越大,最後大到空氣再也托不住它時,便從雲中直落到地面,成為我們常見的雨水。 雲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結造成的,水汽從蒸發表面進入低層大氣後,這里的溫度高,所容納的水汽較多,如果這些濕熱的空氣被抬升,溫度就會逐漸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氣中的水汽就會達到飽和。使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是形成雲的一個必要條件,如果空氣繼續被抬升,就會有多餘的水汽析出。在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漸增多並達到人眼能辨認的程度時,就是雲。雲的形成過程是空氣中的水汽經由各種原因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而發生凝結的過程。 霧,霧形成的條件一是冷卻,二是加濕,三是有凝結核。增加水汽含量。這是由輻射冷卻形成的,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氣象上叫輻射霧;另一種是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有時兼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 霜是一種白色的冰晶,多形成於夜間。少數情況下,在日落以前太陽斜照的時候也能開始形成。霜的形成不僅和當時的天氣條件有關,而且與所附著的物體的屬性也有關。當物體表面的溫度很低,而物體表面附近的空氣溫度卻比較高,那麼在空氣和物體表面之間有一個溫度差,如果物體表面與空氣之間的溫度差主要是由物體表面輻射冷卻造成的,則在較暖的空氣和較冷的物體表面相接觸時空氣就會冷卻,達到水汽過飽和的時候多餘的水汽就會析出。如果溫度在0°C以下,則多餘的水汽就在物體表面上凝華為冰晶,這就是霜。因此霜總是在有利於物體表面輻射冷卻的天氣條件下形成。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結再落下的自然現象,雪是水在固態的一種形式。形成降雪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水汽飽和、另一個條件是空氣里必須有凝結核。空氣在某一個溫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飽和水汽量。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露點。飽和的空氣冷卻到露點以下的溫度時,空氣里就有多餘的水汽變成水滴或冰晶。凝結核是一些懸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體微粒。最理想的凝結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強的物質微粒。如果沒有凝結核,空氣里的水汽,過飽和到相對濕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在溫度較低的情況下,水滴凝結從而成了雪。

❹ 高中地理 常見的天氣系統 能解釋哪些天氣現象

常見天氣系統:氣旋與反氣旋,氣旋可造成雨天,反氣旋晴天

❺ 高中地理中天氣、氣候的定義

天氣:指某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況。如晴、雨、氣溫高低、風力大小。特點:多變。
氣候:指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特點:穩定性。
兩者的區別是什麼?
1.時間長短不同。
2.天氣時刻在變,具有即時性,易變性;氣候較為穩定,
具有長期性,綜合性、穩定性。

❻ 怎麼描述氣候特徵,從哪些方面描述

【主回答】

氣候特徵的描述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描述:氣溫、降雨,且可適當的對地形加以描述。

拓展資料

  1.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炎熱乾燥,極少下雨。

  2. 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全年高溫,一年分干、濕兩季。

  4.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5. 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

  6. 亞熱帶季風和亞熱帶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7.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

  8.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9. 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熱,年溫差較大,乾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10.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冬季長而嚴寒,夏季短而涼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11. 極地苔原氣候:冬長而嚴寒,夏短而低溫,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熱的月份。

  12. 極地冰原氣候:全年酷寒,降水極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13. 高原山地氣候: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氣溫隨海拔加而減,隨海拔減而加。(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全年低溫,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

  14. 溫帶,亞熱帶與熱帶的分界:一月份平均氣溫0℃以下為溫帶和寒帶,0℃以上,15℃以下為亞熱帶,15℃以上為熱帶,除了溫帶海洋性氣候在0℃以上,15℃以下。

地理學知識,如何描述天氣狀況;如何描述地質作用與地貌

天氣抄是指某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而天氣現象則是指發生在大氣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即某瞬時內大氣中各種氣象要素(如氣溫、氣壓、濕度、風、雲、霧、雨、雪、霜、雷、雹、霾等)空間分布的綜合表現。天氣過程就是一定地區的天氣現象隨時間的變化過程。

狀況包括下面各種情況:氣溫、氣壓、濕度、風、雲、霧、雨、雪、霜、雷、雹、霾等.


文件中的附件是地質作用與地貌的講解,謝謝……


❽ 如何描述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徵(中學地理)

氣候基本變化要素中比較常見的有三種:氣溫、氣壓(風)、降水,而平時內描述氣候特徵時,一般容情況下必須要說明的是氣溫和降水,描述時注意定量描述與定性描述相結合。 例如:描述氣候特徵時,一般要首先注意既要說明氣溫變化,又要說明降水變化;其次要注意表明季節變化特徵(全年型、四季型等等)。甚至風向需不需要描述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描述降水時,常用多雨、少雨、濕潤、乾旱等詞語,具體數字上並沒有絕對標准,主要看日常的習慣積累。描述氣溫時,常用高溫、溫和、寒冷等詞語,一般月平均氣溫在15攝氏度以上,稱為高溫;0-15攝氏度之間稱為溫和;0攝氏度以下稱為寒冷。 例如: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 干濕季分明,乾季高溫少雨,濕季高溫多雨熱帶季風氣候: 雨季高溫多雨,旱季高溫少雨熱帶沙漠氣候: 全年高溫少雨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地中海氣候: 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濕潤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溫帶海洋氣候: 全年溫和濕潤溫帶大陸氣候: 夏季高溫,冬季寒冷,全年少雨

❾ 高一地理判斷天氣系統怎麼描述某地未來幾天天氣,還有判斷一個地方的天氣系統,天氣情況

看看我的這個課件吧

關鍵是看由什麼天氣系統控制

❿ 高一地理中天氣的氣候

鋒 鋒是冷、暖氣團間相交綏的狹窄的過渡地帶。 (一)鋒的概念 鋒由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相接觸形成,其水平范圍與氣團水平尺度相當,長達幾百千米到幾千千米。水平寬度在近地面層一般為幾十千米,窄的只有幾千米,寬者也不過幾百千米,到高空增寬,可達200—400km,甚至更寬些。 鋒區是指冷、暖氣團間狹窄的過渡地帶; 由於鋒區的寬度同氣團寬度相比顯得很狹窄,因而常把鋒區看成是一個幾何面,稱為鋒面。 鋒面與地面的交線稱為鋒線。 鋒面和鋒線統稱鋒。 (二)鋒的特徵 1、鋒面坡度 鋒面傾斜的程度,稱鋒面坡度。 鋒面坡度的形成和維持是地球偏轉力和氣壓梯度力作用的結果。如圖所示 在兩氣團間產生的水平氣壓梯度力(G)迫使兩者分界面趨於水平。 當地轉偏向力和氣壓梯度力達到平衡時,氣流平行於鋒面作地轉運動,這時冷、暖氣團的分界面就不再向水平方向過渡而呈現為傾斜狀態。 2、溫度場 鋒區溫度場在天氣圖上表現為等溫線非常密集,而且同鋒面近於平行。由於鋒面在空間呈傾斜狀態,使得各等壓面上的等溫線密集區位置隨高度升高不斷向冷區一側偏移。 在鋒區附近,因為鋒的下部是冷氣團,上部是暖氣團,所以自下而上通過鋒區時,出現氣溫隨高度增高而增加的現象,稱鋒面逆溫。 3、氣壓場 鋒面兩側是密度不同的冷、暖氣團,因而鋒兩側的氣壓傾向是不連續的,當等壓線橫穿鋒面時便產生折角,折角尖端指向高壓一方,鋒落在低壓槽中。 4、風場 地面鋒既然處於低壓槽內,依據梯度風原理,鋒線附近的風場應具有氣旋性切變。如圖所示,當冷鋒呈東北-西南走向時,鋒前多為西南風,鋒後多為西北風,表現出風向的氣旋式切變。 (三)鋒的類型和天氣 1.鋒的類型 根據鋒兩側冷、暖氣團移動方向和結構狀況,一般把鋒分為冷鋒、暖鋒、准靜止鋒和錮囚鋒四種類型。 冷鋒是冷氣團推動著鋒面向暖氣團一側移動的鋒。冷鋒又因移動速度快慢不同,分為一型(慢速)冷鋒和二型(快速)冷鋒。 暖鋒是暖氣團推動著鋒面向冷氣團一側移動的鋒。 准靜止鋒是冷、暖氣團勢力相當或有時冷氣團佔主導地位,有時暖氣團又佔主導地位,鋒面很少移動或處於來回擺動狀態的鋒。 錮囚鋒是當冷鋒趕上暖鋒,兩鋒間暖空氣被抬離地面錮囚到高空,冷鋒後的冷氣團與暖鋒前的冷氣團相接觸形成的鋒。 2.鋒面天氣 (1)暖鋒天氣 如圖所示,暖鋒的坡度較小,暖氣團在推擠冷氣團過程中緩慢沿鋒面向上滑行,當升到凝結高度後在鋒面上產生廣闊的、系統的層狀雲系。典型雲序為:卷雲(Ci)、卷層雲(Cs)、高層雲(As)、雨層雲(Ns)。暖鋒降水主要發生在雨層雲內,多是連續性降水。 在我國明顯的暖鋒出現得較少,大多伴隨著氣旋出現。春、秋季一般出現在江淮流域和東北地區,夏季多出現在黃河流域。 (2)冷鋒天氣 冷鋒根據移動速度的快慢分為兩種類型,一型冷鋒和二型冷鋒。 一型冷鋒(緩行冷鋒)移動緩慢、鋒面坡度較小(在1/100左右),其天氣模式如圖所示。產生與暖鋒相似的層狀雲系,只是雲系的分布序列與暖鋒相反,而且雲系和雨區主要位於地面鋒後。由於鋒面坡度大於暖鋒,因而雲區和雨區都比暖鋒窄些,且多穩定性降水。 二型冷鋒(急行冷鋒)移動快、坡度大(1/40—1/80),其天氣模式如圖所示。冷鋒後的冷氣團勢力強,移速快,猛烈地沖擊著暖空氣,使暖空氣急速上升,形成范圍較窄、沿鋒線排列很長的積狀雲帶,產生對流性降水天氣。夏季時,空氣受熱不均,對流旺盛,冷鋒移來時常常狂風驟起、烏雲滿天、暴雨傾盆、雷電交加,氣象要素發生劇變。但是,這種天氣歷時短暫,鋒線過後氣溫急降,天氣豁然開朗。 (3)准靜止鋒天氣 同暖鋒天氣類似,雲區和降水區比暖鋒更為寬廣,降水強度比較小,但持續時間長,可能造成綿綿細雨連日不止的連陰天氣。 (4)錮囚鋒天氣 錮囚鋒是由兩條移動著的鋒合並而成。所以它的天氣仍保留著原來兩條鋒的天氣特徵。 (四)鋒生和鋒消 1、水平氣流輻合、輻散 氣流在輻合過程中,可促使冷、暖氣團接近,水平溫度梯度增大,利於鋒生。反之,水平氣流輻散則促使冷、暖氣團遠離,水平溫度梯度減小,利於鋒消。 2、空氣垂直運動 鋒面附近的垂直運動都是暖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在無凝結現象發生的情況下,一般是不利於鋒生而利於鋒消。 3、空氣的熱量交換 如果冷、暖氣團各停留在更冷和更暖的下墊面上,鋒得到加強。 鋒兩側的氣團都移行到性質大致相似的下墊面上,利於鋒消。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冷、暖氣團活動頻繁,鋒生現象十分明顯。據統計鋒生地帶主要有兩個: 一個在東北、內蒙一線,並與北支鋒區相對應。 另一個在長江以南地區,並與南支鋒區相對應。華南地區凝結潛熱釋放的數量比較多,對鋒生所起作用不容忽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