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考地理新聞

高考地理新聞

發布時間: 2021-02-24 12:24:45

㈠ 求一時事新聞,並用高中的地理知識對新聞里的現象加以解釋,即生活中的地理

中日釣魚島爭端
釣魚島附近海域石油資源豐富

㈡ 福建高考地理 平潭開發的區位因素

你說的很對,而且也有可能在高考時事中出題關於平潭的建設.
你提的兩個問題都可以在下面找到答案.
1.平潭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
2.平潭濱海旅遊的區位條件

同時還涉及:
特色產業
開發空間
交通體系
開發條件
對台交往等

設立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有利條件

平潭由126個島嶼組成,區域總面積約6436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392.92平方公里,總人口40萬人。主島海壇島面積324.12平方公里,為全國第五大島、福建第一大島,相當於香港本島的四倍、廈門本島的兩倍,總面積超過新加坡的一半。

交通體系完備

平潭東面與台灣新竹僅距68海里,北面與福州長樂國際機場僅距60公里。平潭海峽大橋、福清至平潭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規劃中的京台高速公路到達平潭島,台灣海峽隧道北線方案從平潭到達台灣新竹,建成後將形成較為完備的海、陸、空、港綜合交通網路。

開發條件獨特

平潭四面環海,在封閉與開放並存的島上開展與台灣各種經貿文化教育發展模式的交流,不會對周邊沿海地區已形成的發展格局造成沖擊,還能夠發揮「啟動器」的作用,促進沿海地區經濟更快發展。

對台交往密切

平潭歷史上就是東南沿海對台貿易和海上通商的中轉站,清咸豐年間被辟為福建省五個對台貿易的港口之一。1978年平潭島在全國最早被批准設立台輪停泊點和台胞接待站。30年來,平潭接待的台輪、台胞總數居各台輪停泊點的前列。平潭在台鄉親達數十萬人,兩岸既有同名蘇澳鎮,又有同名北厝村(街),兩岸民間的各類交往十分密切。平潭的知名度在台灣島內家喻戶曉,許多台胞通過平潭這個特殊的兩岸交往交流「窗口」了解大陸、認識大陸、走進大陸。

特色資源豐富

港口岸線優越

海岸線長達408公里,人均海岸線長度居全省第一,天然港灣、澳口有283個,其中可建1-30萬噸級以上的有10多處,具備建設大型物流港口的條件。

旅遊資源獨特

平潭旅遊資源景觀獨特、類別豐富,有國家一級至四級景點128個,海濱沙灘總長達70公里。 1994年海壇八大景區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列入國家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預備清單,2006年被評為首批國家自然遺產。

開發空間充分

平潭具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和開發腹地,主島海壇島可建設用地面積約166平方公里,加上12座具備開發條件的小島,總計可開發面積達255平方公里,佔全區陸域面積的68%。

特色產業突出

平潭島內現有主導產業為海水養殖、遠洋捕撈、船舶修造業和以旅遊、商貿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島外產業以海洋運輸業、隧道工程業為主。其中,海洋運輸業有民營各類運輸船880萬載重噸,總量居全國縣市第一。隧道工程企業承攬的隧道工程項目遍布全國各地,工程總量佔全國的70%以上,年產值逾200億元。

㈢ 新聞高考改革是怎麼回事

您好,2014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具體內容如下,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
【高考計分3+3,自選科目看特長】
增強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
【學業水平要測試,綜合素質入檔案】
學業水平考試主要檢驗學生學習程度,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考試范圍覆蓋國家規定的所有學習科目,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按國家課程標准和考試要求組織實施。建立規范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注重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內容。
【取消藝體特長加分,省級加分不通行】
大幅減少、嚴格控制考試加分項目,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項目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並報教育部備案,原則上只適用於本省(區、市)所屬高校在本省(區、市)招生。
【回歸全國統一卷,異地高考更有戲】
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改進評分方式,加強評卷管理,完善成績報告。加強國家教育考試機構、國家題庫和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
【自主招生後進行,聯考培訓要取消】
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後進行。申請學生要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達到相應要求,接受報考高校的考核。試點高校要合理確定考核內容,不得採用聯考方式或組織專門培訓。
【高職院校搞「特招」,職業技能是必考】
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與普通高校相對分開,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中職學校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參加文化基礎與職業技能相結合的測試。普通高中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參加職業適應性測試,文化素質成績使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學生也可參加統一高考進入高職院校。2015年通過分類考試錄取的學生占高職院校招生總數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為主渠道。
【錄取不再按批次,雙向選擇機會多】
推行高考成績公布後填報志願方式。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進投檔錄取模式,推進並完善平行志願投檔方式,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
【校長簽發通知書,錄取結果可申訴】
高校可通過聘請社會監督員巡視學校測試、錄取現場等方式,對招生工作實施第三方監督。建立考試錄取申訴機制,及時回應處理各種問題。建立招生問責制,2015年起由校長簽發錄取通知書,對錄取結果負責。
【綠色通道再拓寬,寒門學子不用愁】
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在東部地區高校安排專門招生名額面向中西部地區招生。部屬高校要公開招生名額分配原則和辦法,合理確定分省招生計劃,嚴格控制屬地招生比例。2017年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13年的6個百分點縮小至4個百分點以內。繼續實施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由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部屬高校、省屬重點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額招收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優秀農村學生。2017年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人數明顯增加,形成保障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

㈣ 我將在2088年進行高考 是新方案 我是文科 大學如果想讀新聞系 選地理啊要緊的大學對選科啊有要求的

你應該從地理政治中選擇你學得較好的一門,因為高考只看成績,如果你兩科差不多,就選擇你有興趣的,有興趣你才有心思去學好它.現在大學選科除了特殊科目,其他是不受限制,但是相對學化學跟物理的選科範圍較大!

㈤ 國內最近發生地理事件

地理事件不只是地質事件,也包括氣象氣候等等:
2012-04-07 14:47 2012地理時政熱點簡析 1、地質災害:2011年5月9日發生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滑坡事件,事件造成22人死亡、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50萬元。國土資源部認為,根據調查,滑坡災害產生的原因與所處的地層岩性、地形地貌、降雨、採石場開采等因素有密切關系。2011年7月5日發生在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岩質崩塌事件,主要原因是,當地岩質結構特點以及連續強降雨是造成本次災害的主要原因。2011年9月17日發生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的特大黃土滑坡,土質情況以及連續強降雨是造成此次災害的主要原因。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發生的數量和危害情況可能與常年持平,局部地區可能加重。南方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西南、中南和東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區仍然是地質災害發生和危害的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全年均有可能發生,汛期相對集中,其他時段時有發生。要求:各地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確保信息通暢,及時應對出現的災情險情。

2、西昌、酒泉、太原是我國內陸的三大衛星發射基地。據新華社西昌2011年12月2日電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第十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這是北斗導航系統組網的第五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這次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時間及相關內容、發射地點的選擇、導航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的功能及地理信息系統

3、新華社「雪龍」號4月5日電北京時間5日21時左右,「雪龍」號科考船在上海長江口錨地下錨,並將於8日停靠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在航行5個多月、2.8萬余海里之後,「雪龍」號終於凱旋「回家」。「雪龍」號於2011年11月3日從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過赤道進入南半球,11月底到達南極中山站,先後完成了中山站及長城站的貨物卸運。第28次南極科考執行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一船三站」考察任務,歷時163天,安全完成了航行任務。「雪龍」號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4次成功駛過以狂風巨浪著稱的西風帶,兩次越過零度經線,共經過12個時區,總航程約2.8萬余海里,其中冰區航行3900餘海里。

2011年4月28公布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關數據: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率為0.57%。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佔16.60%;15-59歲人口為939616410人,佔70.14%;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佔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5306人,佔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49546人,佔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07137093人,鄉村人口減少133237289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長81.03%。 出生人口的性別比(以女孩為100)是118.06,這個數據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別比116.86提高了1.2個百分點。

#2012高考熱詞#
高鐵里程第一:高速鐵路,簡稱「高鐵」,是指通過改造原有線路(直線化、軌距標准化),使營運速率達到每小時200公里以上,或者專門修建新的「高速新線」,使營運速率達到每小時250公里以上的鐵路系統。目前,我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已達7055公里,我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發展最快、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㈥ 高考加地理的 新聞系所有專業都可以考嘛

專業限抄制不是看專業的,而是看學校自己的規定的。
具體的學校是不一樣的。復旦大學的話好像限制挺厲害的,選地理的只能報個別專業。其他學校像交大財大上外什麼的都沒什麼限制的。填志願之前會發一本書的,你可以參照那本。
復旦什麼專業不能報我忘了,不過那幾個沒有限制的學校我是可以肯定的。

㈦ 近段時間發生的地理事件

聚焦西南五省市乾旱問題原因及應當措施
背景材料:2009年秋季以來,我國西南地區降雨少、來水少、蓄水少、氣溫高、蒸發大、墒情差,致使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5省(自治區、直轄市)遭受旱災。其中雲南、貴州、廣西等省(自治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區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來水為歷史最少,水庫蓄水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僅20%左右,旱情極為嚴峻。目前雲南全省、貴州大部、廣西局部持續受旱時間超過5個月,且仍呈發展趨勢,對群眾生活、工農業生產包括經濟社會發展都造成了嚴重影響,損失十分嚴重。
請用地理知識具體解釋一下西南地區乾旱產生原因和詳細應對措施
一.原因
1. 四川方面:當前氣候變暖是大背景,在此前提下,比較容易產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而四川處於我國東亞季風、南亞季風、高原季風等多種季風環流影響的交叉過度地帶,受多種季風影響,氣候復雜。
四川乾旱的原因有:
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熱力因素影響。我省和西南其他省份受「世界屋脊」的影響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季積雪偏少,高原熱力條件好,導致印緬低槽弱,南亞季風弱,輸送到我國西南地區上空的水汽不充沛,加之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偏東偏北,造成我省及西南地區出現乾旱。
二是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在此影響下,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副熱帶高壓整體偏強,東亞季風攜帶的水汽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導致我國東部降水較多,北方降雪頻繁。相反之下,我國西南地區是下沉氣流占優勢,常出現晴好少雨天氣。
三是冷空氣時機沒有掌握好。雖然今冬有數次冷空氣影響我國,但大多數冷空氣在北方開始偏東移動,直接從我省的邊緣「溜」了過去。加上秦嶺的關系,如果冷空氣不夠「強勢」,翻不過那座山,依然無法對盆地造成影響。即使有時候冷空氣進入盆地,與暖空氣形成了降雨的第一個條件:對流天氣。但形成降雨的第二個條件「水汽」如果不豐富,依然無法形成較好的降水。
2. 西南五省現在已經發生乾旱,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為帶有降雨的雲層,在幾個月內很少經過這里,就形成了乾旱,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國家用大型直升飛機,調運鼓風機吹動強降雨雪雲層,到乾旱地區抗旱救災,我通過細心研究和發現,造成災害的強降雨雪是絕對可以改變控制的。抗旱保全苗也是可行的。
一.冷暖空氣很難交匯、氣溫偏高——降水持續偏少、水汽蒸發量大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鄭江平介紹說,西南氣象乾旱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持續時間長。2009年9月中旬,雲南、貴州、廣西等地氣象乾旱露頭,10月下旬出現了大范圍中等以上程度的氣象乾旱,至今已持續5個月。在這次乾旱中,雲南出現重旱以上程度氣象乾旱的平均日數為84天,貴州出現重旱以上程度氣象乾旱的平均日數為50天,均達到歷史同期最多;廣西出現重旱以上程度氣象乾旱的平均日數為32天,為歷史第二多;四川出現重旱以上程度氣象乾旱的平均日數為25天,為歷史第七多。
影響范圍廣、程度重。長期溫高雨少,致使雲南大部、貴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廣西北部和東南部出現重度以上氣象乾旱。2010年1月,雲南省達到重旱以上級別氣象乾旱的縣數百分比一度達到85%,3月,貴州省重旱縣數百分比也達到了81%。
災害影響重。西南部分地區嚴重氣象乾旱已對群眾生活、農業生產、塘庫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極大影響。乾旱導致雲南、貴州、廣西、四川部分地區出現人畜飲水困難,甘蔗明顯減產,冬小麥的減產趨勢已成定局。土壤缺墒以及江河塘庫蓄水不足,對春播以及作物後期生長影響較大。
哪些因素導致西南氣象乾旱如此嚴重?氣象專家分析認為,去年秋季以來,由於青藏高原上空的氣壓場持續偏強,其南側的印緬槽活動長時間明顯偏弱,使得形成我國西南地區降水的印度洋暖濕水汽輸送特別弱。同時,北方冷空氣活動路徑偏東,很難滲透到雲貴高原腹地。這就導致我國西南地區冷暖空氣很難交匯,降水持續偏少。2009年9月以來,雲南等西南大部分地區雨季結束偏早,再加上秋季後氣溫又長期偏高,水汽蒸發量大,造成氣象乾旱持續發展。
二.氣候預測水平還很有限——難以准確預測長時間的乾旱、洪澇
氣候預測是氣象部門的業務之一。對這種長時間、大范圍的乾旱,氣象部門有可能提前較長時間作出預測,使社會各界及早採取應對措施嗎?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工程師任福民坦率地表示,「受制於科技的發展水平,我們對持續時間這么長的這次乾旱,沒能作出准確預測。」
人們對氣象部門每天發布的天氣預報比較熟悉。實際上,我國氣象部門從1958年就開始了一年以內的短期氣候預測的業務工作。 任福民認為,氣候預測比天氣預報的難度更大。天氣變化取決於大氣的運動,大氣的上游出現一些什麼樣的天氣系統,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動,下游就會發生相應的天氣。這就類似於河流上下游的污染問題,上游被污染了,下游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會發生污染,比較容易作出預計。 「氣候問題不一樣,預測的時間比較長,影響氣候的原因,我們在現有的大氣狀況中是找不到的,或者說信號非常弱。」任福民說,作氣候預測需要找大氣以外的信號,比如說冰雪狀況,甚至要到地球以外尋找相關信號,比如說太陽活動。雖然國內外從事氣候方面的學者都在積極研究,但目前對這些信號之間關系的認識還很有限。
目前,氣候預測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以數學物理為基礎的氣候預測數值模式(簡稱氣候模式)預測。它是用大型電子計算機進行運算求解,模擬氣候系統演變,得出預測結論。氣候模式預測是現代氣候預測技術的發展方向;另一種是統計方法,即找到某些現象之間的聯系,總結規律,作出預測。
我國氣候預測採用的是氣候模式和統計方法相結合的技術路線。任福民說,我國氣候預測模式2005年投入業務運行,預報手段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目前,發達國家有這項技術的不超過10個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我國是第一個。
「然而,當前氣候預測水平還很有限,離公眾的期望還有差距。」任福民說,氣候預測的要素一般是與常年同期相比,降水偏多還是偏少,氣溫偏高還是偏低。但對西南地區乾旱這種極端的氣象災害,對長時間的乾旱、洪澇,難以准確預測。
對1998年長江全流域洪水,氣象部門當年4月份就做出了准確預測。但這樣成功的範例並不多見。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於新文說,「氣候預測確實是巨大的挑戰,氣象部門一直在努力。由於准確性還不高,氣候預測一般情況下不會像天氣預報一樣向社會公布,只作為有關領導和部門決策的參考。」
去年入秋以來,我國西南、江南、華南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乾旱。在我國降雨量最為豐富的西南,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旱魃肆虐。農田龜裂、塘壩乾涸、河溪斷流…… 3月23日,來自國家防總的統計數據顯示,因乾旱造成飲水困難的人數已達2271萬,其中旱情最嚴重的雲、貴、川、桂、渝五省份達1805萬人;我國耕地受旱面積1.14億畝,其中,作物受旱面積8796萬畝(重旱2798萬畝,乾枯1381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612萬畝。其中西南五省份耕地受旱面積達9654萬畝,佔85%。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表示,這次西南旱災,「是有氣象資料以來,西南地區遭遇的最嚴重乾旱。乾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氣溫高,兩重原因共同作用。旱災呈現持續時間長、乾旱面積大、影響程度重的特點。」 「真正的乾旱從去年八九月份就已經開始了。雲南全省平均有80多天、最長的有170多天持續乾旱少雨,是這次乾旱的重災區。」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應用與服務室主任張培群告訴《瞭望》新聞周刊。據專家介紹,這次乾旱持續了近200天,時間非常長,歷史上超過200天的乾旱非常少。「現在來看,就是1998年秋冬至1999年春季在北方冬麥區大范圍出現的乾旱過程有210多天,這是歷史上最長的。當然,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三年大旱也有較長的接近200天的持續乾旱,但如果單從范圍來講,前面提到的兩次影響范圍可能更大。」
據統計,自然災害中的70%是氣象災害,每年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當年GDP的2%~3%。而我國是世界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台風、暴雨(雪)、雷電、乾旱、大風、冰雹、大霧、霾、沙塵暴等災害時有發生,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災害、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也十分嚴重。
在任福民看來,「從所有的氣象災害統計來看,乾旱在我們國家的氣象災害中損失是最重的。每年乾旱的損失往往大於洪澇災害的損失。」
三.大氣環流是「元兇」
張培群認為,「復雜的海洋環流和大氣環流異常」造成了我國西南地區持續乾旱。
他向本刊記者解釋說,西南地區的降水,主要是由印度洋和孟加拉灣的水汽輸送的。但去年以來降水很少,這是因為印(度)-緬(甸)槽活動很弱,對水汽輸送不利;另外,從去年秋冬季開始,青藏高原上的大氣環流開始出現明顯異常,高原地區形成頑強的冷高壓氣團,氣壓場偏強,擋住了從印度洋和孟加拉灣過來的暖濕氣流,而北方的冷空氣不易到達西南地區雲貴高原腹地,冷暖氣流難以交匯形成降水,所以降水偏少,導致乾旱比往年嚴重得多。
在張培群看來,造成西南地區旱情的直接原因還有雨季期間的水分虧缺。他以雲南為例解釋說,雲南每年大致可以分為旱、濕兩季,從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因為青藏高原冷高氣壓盤踞,都會導致降水減少,這幾個月被稱作雲南的乾季。濕季是每年的5月到10月,這期間的雨水很多,而去年8月份後降水就逐漸停了,相當於雨季提前結束了,之後的九、十月份,雲南的溫度又比常年偏高,降水量一直偏少(跟歷史同期比較,雲南、貴州都是歷史最少的)。而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的許多水庫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機,水庫就很難再補上水。
中國氣象局提供的資料顯示,雲南、貴州一帶從2000年初到現在,一直處在降水偏少、溫度偏高的大氣候背景下,最近這幾年也不同程度出現一定的旱情。而乾旱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兩點:一是降水持續偏少,二是氣溫偏高。氣象部門統計顯示,去年9月以來,雲南、貴州大部及廣西、四川、重慶的部分地區降雨量較多年同期總體偏少五成以上,一些地區偏少七至九成(雲南、貴州平均降水量分別只有173毫米和175毫米),從去年9月至今,西南地區降水量是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少的。到今年3月中旬,雲南全省庫塘蓄水僅為46億立方米,比上一年同期偏少近18億立方米。而雲南整個冬季以來的平均氣溫,達到了自195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雨季降水少、存水少,溫度高,必然造成蒸發量大,土壤失墒嚴重,加之今年乾季缺水明顯,直接導致了這次嚴重旱災。」張培群分析說。
四.「天災」還是「人禍」
對西南乾旱的成因存在各種猜測、說法,有人說這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極端氣候,是「人禍」導致嚴重「天災」;有人說這是密集的水電站對水資源的「挾持」加劇了旱情……一時眾說紛紜。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多位專家給出了一個幾近相同的答案:今年發生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特大旱災是氣候變化造成的,是大自然的自身調整而非「人禍」所致。
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度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愛丁堡公爵保護獎」獲得者陳宜瑜告訴本刊記者,西南地區發生的旱情是正常的、是周期性的自然災害,「水災、旱災的發生都是正常的,因為地球總是在變的。氣候異常是肯定的,毫無疑問的,但區域的環境和整個大環境的關系並不是直接相關的,像美國雪災、歐洲雪災都非常厲害。今年是整個全球氣候異常,很突出,中國的旱災也是全球氣候異常表現的一部分。」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研究員也認為,西南旱災是大自然的調整過程,只是人類的活動加劇了這一調整的難度,人為的干預越來越大。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副主任、著名地理學家和環境學家孫鴻烈院士向本刊記者表示,他更傾向於西南旱災是大氣環流異常造成的、是氣候變化的判斷。「西南旱災是大氣環流問題,不是環境、生態問題。當然,乾旱之後,肯定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影響。」
「很多證據表明,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農業、水資源等已產生可識別的影響。比如我國2008年初發生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直接原因不一定是氣候變化引起的,但也沒有證據證明這種極端氣候事件與氣候變化無關。氣候變化可能會加重這種非常態變化,會引起更多更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何建坤對本刊記者說。
針對氣候變暖導致乾旱發生的說法,張培群解釋說,氣候變暖是氣候的長期變化,而西南旱情是一個相對時間尺度較短的事件。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氣候異常的可能性會有所增加,但是二者之間沒有直接聯系。
氣象專家指出,氣候變化通常是由兩方面形成的:一方面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暖,這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已有明確闡述;另一方面,氣候系統本身的自然變化也會導致氣候變化。
五.脆弱的水利設施
陳宜瑜表示,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人力所不能阻止的,但防災減災是可以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提高自身的抗災害能力,把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這是通過努力可以做到的。」
長期從事自然資源和環境研究的孫鴻烈告訴本刊記者,西南地區的水資源非常豐富(比如雲南,在全國水資源總量排名第三),但水資源分布不均,水利設施脆弱;另外,雲南、貴州部分地區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狀況。
二.措施
首先要說明強降雨雪雲層的形成過程,所有降雨雪都是由於海洋和陸地蒸發的水氣及大氣空間所固有水分形成的。含有大量能形成降雨雪的雲層,在熱高壓氣流或冷空氣的作用下,運行到一定的地方達到飽和就開始下落,形成降雨雪區域(即便是乾旱地區)。所有降雨雪都是因為路過地區的地形地貌及溫度、地表濕度而形成降雨雪,如果經過的地區較乾燥,就會把雲層底部變成水蒸汽托起雲層繼續隨風而動,如果所經過地區尚未飽和或不具備降雨雪條件,其降雨雪雲層就會尋找適合降雨雪的地區降雨雪。如果某個地區經常沒有途徑降雨雪的雲層,就會形成乾旱。
掌握了降雨雪的原因,我們要控制強降雨雪就絕對不難。衛星雲圖告訴我們雲層所在後,把握時機用大型直升飛機,調運鼓風機藉助自然風向將雲層吹到乾旱地區,在施以補助措施解決乾旱也就不成為問題了。其費用要比抗洪搶險、抗暴風雪救災,抗旱保全苗節省許多許多。對此調雲工程如按我所說的思路去做,出現損失我願承擔一部分費用,也希望一切有識之士能夠大力支持。更希望黨中央國務院能高度重視,不要以為國際沒有先例就忽視這項工程的進展。事實上只要是做一次小規模的試驗,用五六架次的飛機進行上中下立體吹動雲層,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使用空軍教練飛行還可以一舉雙得。強降雨的季節即將來臨,我們要抓緊試驗力爭避免大的災害發生。
去年秋季以來,我國西南地區一直為乾暖空氣控制,溫度異常偏高,影響我國西南地區降水的主要天氣系統——南支槽活動較弱,北方冷空氣主要從偏東路徑南下,很少能滲透到雲南高原腹地,導致我國西南地區降水偏少,雲南地區發生秋冬連旱。」肖子牛表示,「而這些與去年6月赤道中太平洋形成的厄爾尼諾事件有一定的關系,在厄爾尼諾的影響下,南海、中南半島到西印度洋的對流活動受到抑制,不利於孟加拉灣和中南半島以及雲南地區的暖濕氣團活動,導致降水偏少。」
導致西南五省市乾旱的人為因素
大旱之時,救急當然是首先要做的。但從長遠治本來看,我認為還要重新檢點我們對西部的認識,那裡是生態脆弱地區,能不能像目前一些地區那樣盲目大開發?
西南大旱,上至國家總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為此著急。我想到的是,天災如同人體的重大疾病,疾病往往不是一天兩天得上的,一定有一個積累的過程。一個地區的氣候變化,與本地生態系統的改變往往存在緊密的聯系。
大力開發西部,曾是各級政府呼籲和努力做的事。西部的礦產在挖掘,西部的河流在開發,西部的原生態林變成了桉樹林、橡膠林,西部的荒原變成了城鎮。讓西部的人民也富裕起來,無可厚非。但是西部生態的脆弱,西部物種的珍惜,以往西部人與自然是如果相處的?在挖掘時,開發時,種植時,建設時,我們認真地研究過西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嗎?
西南大旱原因當然還有待全面去分析,不過,從已透露的信息看,還是可以發現一些人禍的蛛絲馬跡,在抗旱的同時,這些因素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為了經濟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態林,大力種植橡膠林和桉樹林,而這兩種速生豐產林都被形象地稱之為「抽水機」,大面積種植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此外,桉樹還是「霸王樹」,它生長了,其他物種會慢慢地退縮,最後造成桉樹林都是地表光禿禿的,生態遭受顛覆性的破壞。根據有關有資料,雲南橡膠林集中的西雙版納地區,上世紀80年代後,有霧日減少了30天,現在更減少了60天,說明當地濕潤度下降,區域性氣候出現變化。而現在,雲南橡膠林面積達300萬畝,桉樹林的規劃面積更達到3000萬畝,如此龐大的生態系統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一個誘因?
此外,這些年,西南地區的水電站建設密集上馬,一座水電站,就會對河流的流域生態帶來重大改變,金沙江上游現在有「一庫八級」電站在修建中和將要修建,上游對江水的蓄積,不僅讓下游的河道乾枯,也會使地下水位降低。而西南水電開發的總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幾十個三峽大壩的水平,如此巨大規模的水電開發,將造成怎樣的生態影響,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個原因?
其實,且不說水電站對生態的改變,水電站對水資源的「挾持」,已明顯成為旱情加劇的一大原因,最近貴州大旱就暴露出這樣的一個案例:2009年上半年,水城縣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電站有霧龍河電站和加克電站。正在加緊施工的有順場電站、何家寨電站、金獅子電站、烏圖河二級電站、猴場電站等6個電站。水資源成了電站老闆和產權人控制的砝碼。農民灌溉用水必須看水電站老闆的臉色。水電站的快速建成,加劇了當地民眾與水電站產權人的水源爭奪。
再有就是江河的污染。我曾到這次大旱的重災區珠江上游采訪,那裡的江水簡直就是黑色的,當地居民從河水中撈起淤泥曬干後可當煤炭用,稱為「河煤」。這次大旱之時有記者驅車在貴州沿途采訪,發現由於採煤業污染,當地許多河流放眼望去,綿延數十公里的水面上一片「漆黑」。一些當地「職業撈煤」隊的農民,揮舞著長長的水瓢,將河中的淤泥撈起,等到風幹了,這是可以賣錢貼補家用的。大旱之中,一滴水都彌足珍貴,可與此同時,大片大片水源因為污染無法飲用,這難道不值得警醒嗎?
大旱之時,救急當然是首先要做的。但從長遠治本來看,我認為還要重新檢點我們對西部的認識,那裡是生態脆弱地區,能不能像目前一些地區那樣盲目大開發?種樹、斷河、污染再繼續下去,明天和後天還會怎麼樣呢
高考模擬 1.乾旱災害是中國主要的氣象災害之一。下圖反映了我國1950-1991年間不同區域乾旱季節分布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判斷圖中旱災最嚴重的地區(寫序號)並說明依據。
(2)分析②、③兩區旱災季節差異的原因。
(3)說明①區春旱引發的最主要的次生災害及其監測手段。
【參考答案】
(1)②區。依據:②區的旱災糧食損失量佔全國旱災糧食損失總量的百分比(或B)、旱災面積佔全國旱災面積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區:春季降水少;升溫快,蒸發旺盛。③區:夏秋季受高氣壓(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乾燥少雨。
(3)森林火災;遙感技術。
2.目前我國石漠化正在以每年2 500平方公里的面積擴大,其治理難度甚至超過沙漠化,並日益成為制約西南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頑疾。據遙感資料,貴州喀斯特地區目前石漠化面積已達5萬平方公里,在1975年 ~ 1998年間平均每年擴大1800平方公里。廣西石漠化面積已達4.7萬平方公里,加上雲南省,我國平均每年石漠化的面積約為2500平方公里,這個數字並不比沙漠化的擴張速度慢。
讀某區域石漠化與森林覆蓋率、生物多樣性、人口環境容量統計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判斷圖中曲線名稱: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從統計曲線的相關角度,分析石漠化產生的主要原因。
(3)試分析曲線②先升後降的主要原因。
[ 參考答案]:(1)石漠化面積 人口環境容量 生物多樣性 (2)人類的不合理利用,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加劇。(3)上升的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資源減少,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增多。
3.2010年西南地區持續乾旱,旱情不斷加重,受旱面積佔到全國的83%。2010年中國西南大旱是2010年發生於中國西南五省市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一些地方的乾旱天氣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災蔓延至廣東、湖南等地以及東南亞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國耕地受旱面積1.16億畝,其中作物受旱9068萬畝,重旱2851萬畝、乾枯1515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萬畝;有2425萬人、1584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讀下圖和資料,結合有關地理知識答:
(1)2010年西南地區的旱災發生的省區主要是 。
(2)此次旱災嚴重,試分析此次旱災的成因?
(3)旱災造成的影響有哪些?
(4)此次旱災造成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我們應怎麼做才能在以後避免或減少類似的災情?
參考答案:(1)雲南、貴州、廣西、四川、重慶
(2)自然原因:全球氣候變暖只是極端氣候事件多發;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西南地區為季風區,冬春季節為旱季,降雨少;氣溫較往年偏高,蒸發旺盛;地形崎嶇,地表起伏大,地表水存留時間短;多為石灰岩分布區,容易滲水,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儲藏條件差。
社會經濟原因:水利設施缺乏、老化和損壞嚴重;人們習慣靠天吃水,缺乏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意識。
(3)農業受災面積廣,農作物歉收、減產、絕收嚴重;春耕困難;電力緊張;農作物價格(糧茶菜花)上漲;人畜飲水困難。
(4)開源:合理開發和利用地下水;開渠引水或修建輸水管線;人工增雨;加強水庫等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治理水污染,污水資源化。
節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節水意識;推廣先進的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利用效率。
生態環保措施:保護植被;植樹造林。
(北京市海淀區2010屆高三第二學期期中文綜) 自2009年秋季至今,我國西南地區遭遇旱災,局部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嚴重旱災。據圖3回答4、5題。
4.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特旱地區分布在雲、貴、川三省
B.該區域旱情嚴重程度由南向北遞減
C.此次旱災是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形成的伏旱
D.降水持續偏少、氣溫偏高是導致旱災的原因
5.中國氣象局對此次旱災進行了動態監測和預報,應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①遙感 ②全球定位系統 ③地理信息系統 ④數字地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參考答案:4.D 5.C
6.(廣東韶關市2010屆高三第二次調研考試文綜試) 閱讀下列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7分)
材料一 珠江水系示意圖
材料二 2009年秋季以來,雲南省發生自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秋、冬連旱,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3月10日全省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58.8%,乾旱區土壤處於嚴重缺墒狀況。目前乾旱仍在持續發展,並已經演變為秋、冬、春連旱。據預測,全省大部自3月16日至4月15日間仍將持續氣溫偏高、降水偏少的趨勢。從目前趨勢分析,雨季到來以前全省乾旱解除的可能性不大,雲南極有可能出現秋、冬、春和初夏連旱的局面。截至1月30日,雲南全省作物受旱面積1755萬畝,有385萬人、209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城市供水主水源水庫蓄水嚴重不足,城區供水困難,昆明、曲靖、香格里拉等地近日連續發生山火……
(1)試比較紅水河段和珠江河段的自然地理特徵的異同點。(10分)
(2)除了乾旱外,試列舉紅水河段和珠江河段的主要自然災害和環境問題。(8分)
(3)據報道,蔗糖、雲南特產葯材、普洱茶和深圳等地的花市價格上漲。試結合材料分析其原因。(3分)
(4)本次西南地區特大乾旱將對珠三角地區帶來怎樣的影響?(6分)
參考答案:
6.共27分
(1)相同點:氣候均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自然植被均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河流水量均豐富。(3分)
不同點:紅水河段——地形多山,地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土壤相對貧瘠。(4分)
珠江河段——沖積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土壤肥沃。(3分)
(2)8分
紅水河段 珠江河段
主要自然災害 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洪澇、台風等氣象災害
主要環境問題 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石漠化) (水、大氣、固體廢棄物等)環境污染嚴重
(3)該地區是我國甘蔗、雲南特產葯材、普洱茶和花卉的重要生產基地,由於旱情持續,致使這些作物嚴重減產甚至絕收,市場供不應求,從而導致價格上漲(3分)
(4)河流徑流量減少,導致各種供水緊張,航運受影響,珠江口可能出現咸潮;河流徑流量減少,水電站發電減少,影響西電東送,從而導致珠三角地區能源緊張(6分,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㈧ 哪位仁兄給我弄一分 2010年高考地理焦點之聚焦海地地震附有題的、比如地震成因、海地國家歷史介紹等

2010年高考地理熱點:聚焦海地大地震
一、時事焦點
材料一:海地地震震況:
時間:當地時間1月12日16時53分,北京時間1月13日5時53分。
地點:震中距離首都太子港約16公里
震級:7.3級,是海地200年來最強地震
震源深度:8公里
人員傷亡:海地總理13日稱,強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20萬。
材料二:地震示意圖
材料三:地震回眸百年來世界重大地震
1905年4月4日,克什米爾地區發生8.0級地震,造成1.88萬人死亡。
1906年8月17日,智利瓦爾帕萊索港地區發生8.4級地震,致使2萬人死亡,損失達2.56億美元。
1917年1月20日,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發生地震,死亡1.5萬人。
1920年12月16日,中國甘肅發生8.6級地震,死亡10萬人。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里氏7.9級大地震,死者和下落不明者共達14.2萬人。
1935年5月30日,巴基斯坦基達發生7.5級地震,死亡5萬人。
1948年6月28日,日本福井發生7.3級地震,死亡5131人。
1970年1月5日,中國雲南發生7.7級地震,1萬人死亡。
1976年7月28日,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地震,造成24.2萬人死亡,重傷16.4萬人;唐山市97%以上的建築倒塌,全市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中斷,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30多億元。
1978年9月16日,伊朗塔巴斯鎮及周圍許多村莊被一場震級在里氏7.5級至7.9級之間的大地震夷為平地,造成1.5萬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日本重要工業區阪神地帶發生里氏7.2級強烈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2萬多棟房屋倒塌、燒毀,34萬人無家可歸,損失960億美元。這也是日本半個世紀以來破壞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西北部城市伊茲米特發生里氏7.4級地震,造成1.7萬人死亡,4.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00億美元。
2003年12月26日,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發生里氏6.8級地震,造成3萬多人死亡;位於古絲綢之路的巴姆古城有70%的住宅被夷為平地;有2500多年歷史的著名磚體建築巴姆古城堡基本坍塌。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點:印度洋發生8.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232010人遇難失蹤。政府和國際機構承諾捐助69億美元的援助,全球私人捐金額則達到至少45億美元。
2005年10月8日:南亞次大陸北部發生7.6級強烈地震後,巴基斯坦、印度和阿富汗又發生強烈餘震。巴基斯坦官方證實死亡人數為20745人,但非官方地震死亡估計人數超過5萬人。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汶川發生8.0級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這次地震危害極大,超過8萬同胞遇難,近40萬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8452億元。

二、熱點透析
(一)海地概況
1、海地位置示意圖
2、海地國家簡介
自然地理:面積27797平方公里。位於西印度群島海地島(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東鄰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是東加勒比海島國,海岸線長1080餘公里。全境3/4為山地,僅沿海與沿河有狹窄平原。全國最高峰為拉薩爾山脈的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主要河流有阿蒂博尼特河,該河谷地為重要農業區。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
人口:1000多萬。黑人約佔95%,黑白混血人種和白人後裔佔5%。官方語言為法語和克里奧爾語,90%居民通用克里奧爾語。居民中信奉羅馬天主教的佔80%,信奉新教的佔5%,其餘信奉耶穌教和伏都教。農村中盛行伏都教。
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
海地是拉丁美洲最早擺脫殖民統治、取得政治獨立的國家。海地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貧狀態下,全國僅20%居民能用上自來水,文盲率高達80%。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二)海地地震發生的原因
海地地處兩大地殼板塊交界處的斷層地帶,屬強烈地震多發地區。海地地處加勒比板塊和北美板塊交界處。地震由這兩大板塊東西向運動時的相互碰撞引起。
(三)造成巨大破壞的原因
海地處於地震頻發區,震源淺和震中靠近城市是此次地震破壞力巨大的兩大原因。這次地震的震源距地面大約10公里,震源深度「非常淺」。這次地震發生處「恩里基約—芭蕉園」地質斷層帶持續緩慢移動,先前發生過多次地震,包括1860年一次地震和17、18世紀的幾次強震。除地質原因外,建築不夠結實等人為因素也是導致地震傷亡慘重的原因之一。
海地不少建築物沒有按照抗震標准建造,難以抵擋強震沖擊。
海地建築抗震性能不足歸因於經濟因素。海地作為一個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無法投入大量資金防震、抗震。
(四)地震及相關地質災害知識
1、地震的產生和類型
岩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地震大小用里氏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釋放能量增加約30倍。按震級分類為:微震(3級以下)、破壞性地震(5級以上)。地震與地質構造有關,有活動性斷層的地區。主要分布在①環太平洋地震帶。②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葯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2、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與地震孕育有關的現象稱為地震前兆、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實踐中,早就開始認識到地震是有前兆的,並留下了豐富的關於地震前兆的記載。例如:1739年寧夏銀川地震以後,有人就總結出地震與井水變化、動物不安、震前地下發聲、天氣反常現象之間可能存在某些聯系。
古書《隆德縣志》上出記載了古人總結的六種地震前兆現象。現代地震科學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確實存在多種多樣的前兆現象。地震前兆分為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
(1)地震的宏觀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覺察到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宏觀前兆,簡稱宏觀前兆。比較常見的有,井水陡漲陡落、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溫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變化,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動物的習性異常,臨震前的地聲和地光等。
宏觀前兆在地震預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遼寧海城7.3級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級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廣大群眾曾觀察到大量的宏觀異常現象,為這兩次地震的成功預報提供了重要資料。
不過也應當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種宏觀現象可能由多種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預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小組漲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關,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響,井水的變色變昧可能因污染引起,動物的異常表現可能與天氣變化、疾病、發情、外界刺激等有關,還要注意不要把電焊弧光、閃電等誤認為地光,不要把雷聲誤認為地聲,不要把燃放煙花爆竹和信號彈當成地下冒火球。
—旦發現異常的自然現象,不要輕易作出馬上發生地震的結論,更不要驚慌失措,而應當弄清異常現象出現的時間、地點和有關情況,保護好現場,向地震部門或政府報告,讓地震部門的專業人員調查核實弄清事情的真相。
(2)地震的微觀前兆
人的感官無法覺察,只有用專門的儀器才能測量到的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微觀前兆,簡稱微觀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地震活動異常。大小地震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大地震雖然不多,中小地震卻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動的特點。有可能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形變異常。大地震發生前,震中附近地區的地殼可能發生微小的形變,某些斷層兩側的岩層可能出現微小的位移,藉助於精密的儀器,可以測出這種十分微弱的變化,分析這些資料,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球物理變化。在地震孕育過程中,震源區及其周圍岩石的物理性質可能出現—些變化,利用精密儀器測定不同地區重力、地電和地磁的變化,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地下流體的變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層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氣、地下岩層中還可能產和貯存一些其它氣體,這些都是地下流體。用儀器測地下流體的化學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們的變化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3、其它地質災害
A.火山噴發
(1)定義:地下深處的高溫岩漿及氣體、碎屑從地殼中噴出的現象。
(2)火山構造教材圖:火山錐、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動情況可分為:
活火山:在人類歷史時期作周期性噴發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類歷史時期以前噴發過,迄今為止沒有噴發過的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類歷史時期長期熄滅,有時又突然噴發的火山。
強烈火山:噴發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B.滑坡和泥石流
(1)定義: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爆發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塊以至巨大的礫石,破壞力極強。
(2)危害:
滑坡會破壞或淹沒坡上和坡下的農田、建築物和道路,造成人員傷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毀城鎮和村莊,破壞森林、農田、道路,對人民的生命財產、生產活動以及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國分布較廣的自然災害。
其原因有:①我國山區面積占陸地國土總面積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地表結構遭到破壞。
C.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1)一個地區的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它們在成因上是有關聯的。
如我國川滇黔接壤地區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為主的災害系統。
(2)在一次災害發生過程中,往往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
如地震誘發地裂、火災、海嘯、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以直接或間接誘發地質災害。
如破壞植被,泥石流日益頻繁;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
D.地質災害的防禦
(1)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如監測世界100多座火山活動,掌握火山噴發前兆(地震頻繁、地溫升高等),力求預測火山噴發的時間。我國正在啟用27個地震監測台網。
(2)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如我國一半以上的省區頒布了防震減災的地方性的法規。
(3)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如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恢復地表植被、改善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等。

三、高考點擊
1、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種災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質災害之間相關性的原因和表現;
2、地質災害對人類造成的重大危害,防禦地質災害的重要意義;
3、人類目前防禦地質災害的主要措施。

四、高考演練
1.岩石發生斷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 )
A.震中 B.震源 C.震中距 D.震源深度
答案:B
2.關於地質作用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是對地表形態的破壞作用 B.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表現
C.是引起地表形態不斷變化的主要原因 D.一般進行的都很迅速、很激烈
答案:C
3.下列有關地震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世界上有三大地震帶,即:地中海地震帶、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和太平洋地震帶
B.5~8級地震相差60倍
C.地震發生,震動最強烈處是震源
D.地震是一種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答案:D
4.下面有關火山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人類目前發現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外,月球、火星等天體上也有火山活動
B.在人類歷史時期長期熄滅,有時又突然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C.火山噴發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因此有百害而無一利
D.火山噴發出的物質就是高溫岩漿
答案:A
5.由外力作用引發的地質災害是( )
A.地震 B.火山噴發 C.泥石流 D.台風
答案:C
6.下列關於地質災害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一次地質災害發生過程中,決不會誘發其他災害
B.一個地域內的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具有關聯性
C.對容易發生滑坡的坡面應實行植樹造林等生物措施
D.建立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系統主要是針對台風和氣象災害來說的
答案:B
7.下列對地質災害的防禦敘述錯誤的有( )
A.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B.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C.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D.對地震的監測主要是通過氣象衛星雷達監測其活動
答案:D
8.讀我國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分布圖,回答問題。
(1)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西南地區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發地區,在川、滇、黔交界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為主的災害系統。這是因為 。
(2)此圖說明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具有 性。
(3)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以直接或間接誘發地質災害。人類對植被的破壞是 (地質災害)日趨頻繁的重要原因,人類大規模的工程活動是造成 (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
答案:(1)該帶現代地殼活動強烈,地震頻發,震級高。由於地殼活動強烈,山體中斷裂發育,岩體破碎、風化嚴重,加上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災害突發
(2)關聯
(3)泥石流 滑坡
9.海地地震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原因是什麼?
答案:震級較大,震源深度淺,在地下八公里處。建築物沒有按照抗震標准建造,難以抵擋強震沖擊。缺乏有效的災情監測預警系統,也無法投入大量的資金抗震,地震發生後的處理機制未有效建立,減災能力較弱

五.高考文綜

地理學科:

1.海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自然資源、工農業、人口分布、宗教等);

2.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成因、危害及防禦措施;

3.地震產生原因、類型及逃生;

4.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二.能力提升

【原創】美國地質勘探局宣布,加勒比島國海地(18.5ºN,72.5ºW)周邊海域12日下午發生里氏7.0級強烈地震。報告顯示,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12日下午4點53分。來源:新華網。據此回答1—3題:

1. 當海地地震發生時,格林尼治時間是( )

A.2010年1月12日21點53分 B.2010年1月13日20點53分

C.2010年1月12日19點53分 D.2010年1月13日21點53分

2.當海地地震發生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寒潮、暴雪正在肆虐我國 B.中國北極黃河站出現極晝現象

C.鹹海水位達一年中最高 D.巴西高原草木凋零

3.當海地地震發生時,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大體接近於( )

A.① B.② C.③ D.④

【原創】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月19日報道,海地總理讓-馬克斯·貝勒里夫日前表示,根據目前的統計數據,已經發現的地震遇難者已達7.2萬人,貝勒里夫預計,太子港遇難者可能多達15萬人,此次地震遇難的總人數可能高達20萬人。據此回答4—5題:

4.此次海地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震級較大,震源深度深

B.震級較小,震源深度淺

C.震級較大,震源深度淺

D.震級較小,震源深度深

5. 根據地震的成因,此次地震屬於 ( )

A.構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誘發地震 D.塌陷地震

【原創】6.新華網太子港1月20日電 海地時間20日晨6時03分,太子港發生里氏6.1級餘震,去年,我國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的大地震。兩者相比,地震比數最接近的是( )。

A.2倍 B.30倍 C.60倍 D.900倍

【原創】13.根據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加勒比海島國海地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下午4點53分發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震中離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公里。海地位於加勒比板塊和北美板塊交界處,海地地震是由於沿著加勒比海板塊和北美洲板塊之間的斷層所引起。另據美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稱,該中心已發出海嘯警告,海嘯可能波及距震中大約100公里范圍內的地區,將影響海地、古巴、多米尼加、巴哈馬等國。這次地震預計將影響300萬人,海地總理讓-馬克斯·貝勒里夫預計,太子港遇難者可能多達15萬人,此次地震遇難的總人數可能高達20萬人。

(1)根據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

(2)根據材料分析海地地震產生的原因。

(3)試分析此次地震沒有引起海嘯的原因。

【參考答案】

1A.2A.3D.4C.5A.6D.7C.8A.9C.10B.11A.12D.

13.(1)震級高;震源深度淺;處於地震頻發區;震中靠近太子港,太子港人口密集;海地的房屋質量差,建築物抗震能力差;海地內亂不斷,長期依賴國際援助,自救能力差;缺乏有效的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2) 海地位於加勒比板塊和北美板塊交界處,屬於地震頻發區,地殼運動比較活躍。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生的地震大多是一個板塊俯沖到另一板塊下導致,而此次強震卻是兩大板塊發生水平運動碰撞所致,這種類型的地震通常震源較淺,並能釋放巨大能量。

(3) 地震引發海嘯通常需要具備三個必要條件,即震級足夠大,震源深度較淺;地震發生在陸地和海洋交界處;以及震源斷層的錯動方式為垂直方向的運動。海地地震的發生是由於震源斷層在水平方向上的平行錯動,因此,海地地震不具備震源斷層條件,不會引發海嘯。

㈨ 快高考了,地理..

大洲和大洋
地球表面積,總共五億一;
水陸百分比,海洋佔七一。
陸地六大塊,含島分七洲;
亞非南北美,南極大洋歐。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廣;
大西「S」樣,印度北冰洋。
板塊構造學,六塊來拼合;
塊內較穩定,交界地震多。

大洋和大洲的位置
洋以洲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為四洋首,位於亞澳兩美間。
大西洋西南北美,東岸臨界歐與非。
印度洋臨亞非澳,南部三洋水相連。
北冰洋面為最小,亞歐北美三洲環。

七大洲分界和位置
地表十分陸佔三,亞歐非洋兩美南①。
亞歐兩洲本一體,烏拉高加分兩邊②;
亞非原本相結連,蘇伊運河來割斷③;
亞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峽在中間;
中美南北來牽線,巴拿運河又阻攔④;
數大洋洲面積小,似斷不斷亞下邊。
亞歐非洋東半球,南北美佔西半邊,
唯有南極搞獨立,冰層覆蓋稱高原。
①洋,大洋洲。兩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極洲。
②烏拉,烏拉爾山脈和烏拉爾河。高加,高加索山脈。
③蘇伊運河,蘇伊士運河。
④巴拿運河,巴拿馬運河。

七大洲地形
亞洲
亞洲地形雜,中高四周窪。
沖積平原廣,山地高原大。
江河放射流,水資源可誇。
歐洲
半島緣海多,形體分節肢;
山地居南北,中部平原低;
地形平原主,海拔倒第一。
北美洲
東部高原聯山地,西部山地接高原。
東西相間高大陸,世稱湖海在其間。
南美洲
安第斯山雄踞西,東部平原高原區。
地形多為世界最,高原平原列首位。
西部山脈為最長,亞馬遜河流域廣。
熱帶雨林居世首,草原要數潘帕斯。
非洲
平均海拔六百米,號稱大陸高原洲,
東部高原連一體,西部沙漠平原有。
大洋洲
面積小,分兩區,
一大陸,二島嶼。
大陸東西高,中部是盆地。
南極洲
四周環三洋,多年冰雪積;
超過二千米,海拔數第一。

海底地形
淺海大陸架,外緣大陸坡;
洋盆海溝嶺,洋底不可測。

天氣和氣候
天氣:短時陰晴雨雪冷熱風
氣候:多年平均春夏和秋冬

氣溫分布規律
氣溫分布有差異,低緯高來高緯低;
陸地海洋不一樣,夏陸溫高海溫低,
地勢高低也影響,每千米相差6℃。

地球氣壓帶
高氣壓帶四,低氣壓帶三:
南北五度間,高溫氣上翻,
赤道低氣壓,降水造方便;
南北三十度,氣流下偏轉,
副熱高氣壓,少雨常乾旱;
極地氣壓低,靠近兩極點;
南北六十度,副極低壓然。

地球風帶
氣壓帶相隔,風帶共有六:
信風赤道摟,東風兩極出,
南北西風帶,四十、六十度

降水分布規律
赤道熱,降水多:
兩極寒,降水難。
回歸線,分西邊;
陸西岸,副高帶,
信風吹,降水虧;
陸東岸,季風故,
氣候溫,降水富。
中緯度,居內部;
距海遠,氣候干。

影響氣候的因素
影響氣候因素,四個方面兼顧;
緯度位置第一,赤道兩極懸殊;
其次要看海陸,遠海夏季干酷;
地形也很重要,高寒背風雨勿;
洋流不可低估,暖流到來水富。

陸地自然帶分布與特徵
地表氣候不一般,植被動物隨著變。
九自然帶分布談,熱溫類型各有三;
亞寒苔原冰原帶,另外高山垂直變。
熱帶雨林赤道邊,高溫多雨樹參天;
猩猩猿猴時常現,河馬大象不少見。
熱帶草原夾兩邊,非洲南美最廣泛;
干濕兩季南北反,稀樹密草動物歡;
獅犀斑馬長頸鹿,乾季向著水草遷。
熱帶沙漠回歸線,非澳兩洲最大片;
草木稀少多沙丘,鴕鳥駱駝耐餓旱。
溫帶沙漠居陸間,亞美澳非都可見;
夏季高溫冬季寒,植被較少能耐干。
溫帶草原四季顯,多位北半球中間;
雨水較少草尤短,黃羊野兔最常見。
溫帶森林闊葉繁,熊貓梅花鹿罕現。
北部亞寒針葉林,松樹雲杉能耐寒;
亞美北部歐大半,動物冬夏羽毛換。
苔原氣候冬長寒,亞歐美洲最北邊;
植物地衣和苔蘚,特有動物馴鹿焉。
南極冰原和冰山,企鵝海豹近海岸;
北極點與格陵蘭,白熊海象不畏寒。

世界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生存條件;
耕林草建,伐墾泛濫,
流失沙化,人增地減,
採取措施,齊抓共管。
水資源
地球水多,海水大片;
只能利用,淡水資源。
河湖地下,分布有偏;
滿足需要,比較困難。
保護資源,節用當先;
植樹造林,防治污染。
海水淡化,為期較遠。
森林資源
森林用途:提供材木,
含蓄水源,增加濕度;
防風護田,保持水土;
調凈空氣,①「自然調度」。
保護資源,植伐同步。
①調,調節大氣成分。凈,凈化。
礦產資源
礦產種類實不少,煤鐵石油最重要。
俄巴中澳印加美①,七國鐵礦儲量高;
煤礦要數中美俄,亞歐北美煤質好;
石油分布很集中,中東俄美中墨英。
①巴,巴西。印,印度。

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居住,亞洲東部南部;
北美東部歐洲,人口稠密在數;
地屬沿海平原,氣候濕潤溫暖;
農業歷史悠久,工交城市發展。

世界主要語言
世界民族二千,多有自己語言。
漢語使用最多,亞洲中國東南①;
英語使用面廣,英澳北美印度;
俄語比較集中,拉美西語侵佔②;
法語世稱美麗,主要法國內焉;
阿拉伯語亞非,國際重要語言。

世界三大宗教
世界宗教三,佛基伊斯蘭。
基督徒十億,歐美洋廣泛①;
佛教源印度,回真伊斯蘭,
六億穆斯林,亞非最多見。
①歐美洋,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㈩ 地理時事20則(每則300字左右)

1、地質災害:2011年5月9日發生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滑坡事件,事件造成22人死亡、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50萬元。國土資源部認為,根據調查,滑坡災害產生的原因與所處的地層岩性、地形地貌、降雨、採石場開采等因素有密切關系。2011年7月5日發生在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岩質崩塌事件,主要原因是,當地岩質結構特點以及連續強降雨是造成本次災害的主要原因。2011年9月17日發生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的特大黃土滑坡,土質情況以及連續強降雨是造成此次災害的主要原因。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發生的數量和危害情況可能與常年持平,局部地區可能加重。南方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西南、中南和東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區仍然是地質災害發生和危害的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全年均有可能發生,汛期相對集中,其他時段時有發生。要求:各地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確保信息通暢,及時應對出現的災情險情。

2、西昌、酒泉、太原是我國內陸的三大衛星發射基地。據新華社西昌2011年12月2日電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第十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這是北斗導航系統組網的第五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這次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時間及相關內容、發射地點的選擇、導航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的功能及地理信息系統

3、新華社「雪龍」號4月5日電北京時間5日21時左右,「雪龍」號科考船在上海長江口錨地下錨,並將於8日停靠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在航行5個多月、2.8萬余海里之後,「雪龍」號終於凱旋「回家」。「雪龍」號於2011年11月3日從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過赤道進入南半球,11月底到達南極中山站,先後完成了中山站及長城站的貨物卸運。第28次南極科考執行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一船三站」考察任務,歷時163天,安全完成了航行任務。「雪龍」號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4次成功駛過以狂風巨浪著稱的西風帶,兩次越過零度經線,共經過12個時區,總航程約2.8萬余海里,其中冰區航行3900餘海里。

4、逆勢飆升的油價,作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品種,油價逆勢飆升背後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這其中既有中國、印度等石油進口國需求的大增,也包括歐佩克等傳統石油出口國對產量的限制,尤其是利比亞的動盪加劇了油價的上漲。與此同時,為了保持石油供應,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又加速發展從頁岩和焦油砂中提取重質油這兩種成本高昂的開采方式。在德國等國家,太陽能光伏發電的裝機量正逐漸上升。然而,隨著全球經濟的普遍不景氣,補貼減少,英國的幅度為甚,而西班牙政府甚至因為下手太重。

2011年,在陸地油田產量漸衰、經濟形勢低迷以及全球變暖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努力」下,「向北極進軍」成為美國、挪威等國家石油行業的潮流口號。

5、智利地震:北京時間3月26日6時37分全球最大產銅國智利中部馬烏萊地區發生里氏6.8級地震,造成部分城市電力中斷,業內人士認為鑒於智利大銅礦分布在北部,對銅供應市場不會產生大的影響,對短期銅價市場或產生震盪影響。緯度:-35.1°經度:-71.9°深度:30 千米震級:7.1

當地時間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時51分,紐西蘭第二大城市克萊斯特徹奇發生里災區現場(20張)氏6.3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距離地表僅有4公里,屬於淺源地震。

6、2011年4月28公布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關數據: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率為0.57%。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佔16.60%;15-59歲人口為939616410人,佔70.14%;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佔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5306人,佔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49546人,佔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07137093人,鄉村人口減少133237289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長81.03%。 出生人口的性別比(以女孩為100)是118.06,這個數據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別比116.86提高了1.2個百分點。

7、2011年7月21日,「阿特蘭蒂斯」號完成謝幕之旅,美國的
太空梭項目正式落幕。8、2011年7月,非洲東北部的「非洲之角」地區遭遇60年罕見大旱。
9、利比亞局勢10、2011年10月份,世界人口達到70億
11、蘇丹南方獨立改變非洲版圖12、

#2012高考熱詞#
高鐵里程第一:高速鐵路,簡稱「高鐵」,是指通過改造原有線路(直線化、軌距標准化),使營運速率達到每小時200公里以上,或者專門修建新的「高速新線」,使營運速率達到每小時250公里以上的鐵路系統。目前,我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已達7055公里,我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發展最快、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