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中地理晝夜交替評課

高中地理晝夜交替評課

發布時間: 2021-02-24 09:46:30

『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總結

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識總結;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體:天體是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2.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3.;4.光年:計算天體間距離的單位;二、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1.特徵:①運動特徵:同向、共面、近圓;②結構特;2.距太陽由近到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3.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知識總結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天體是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

2.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的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3.

4.光年:計算天體間距離的單位。

二、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特徵:①運動特徵:同向、共面、近圓;②結構特徵:質量、體積、距離

2.距太陽由近到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金星距地球最近

3.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三、地球是一個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適宜的溫度——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因而有適宜的溫度;②有液態水——內部物質運動、距離適中;③有適量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因而有適量的大氣;④安全的宇宙環境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發射能量,這種現象稱為太陽輻射,其能量來源為核聚變。

2.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①生物的生成(光、熱資源);②促進水、大氣的運動; ③生產生活:產生了太陽能、煤、石油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1.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主要類型有黑子、耀斑,黑子發生在光球層,耀斑發生在色球層。 ①黑子:溫度比其他地方低;

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區域突然出現的大而亮的斑塊。每當耀斑爆發會釋放出很強的無線電 波,大量的紫外線,X射線,γ射線,以及高能帶電粒子

③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體現太陽活動的整體性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電離層擾動,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②干擾地球磁場,磁暴現象;③兩極出現極光;④發生自然災害;⑤對氣候的影響。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1、在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機會,此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為90°。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時出現極小值。其中除赤道兩個極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區以太陽直射另一半球回歸線時最小。

2、在回歸線之上的地區,一年有一次太陽直射機會,分別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歸線之外的地區,可含南北回歸線,在太陽直射本半球回歸線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歸線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二、地球自轉與時差

1.晨昏線(圈):晨昏線平分地球,太陽光線垂直於晨昏線。

2.地方時:經度相差1度,地方時相差4分鍾,正午時,太陽高度角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時為12點。

3.區時: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個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連的時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加西減。

國際日期變更線(國際日界線):基本沿東經180度。由西向東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減一天;由東向西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加一天。

日期變更:0時區和國際日界線把全球日期分為今天和昨天。當0時區和中時區重合時,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時區=經度/15,十分位四捨五入

4.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東經120度地方時

5.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

三、地球的公轉與季節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這種形式的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

黃赤交角: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的夾角,23°

26



1.一軸兩面三角度:

一軸:地軸

兩面:赤道平面:過地心並與地軸垂直的平面。

黃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平面。

三角度:①地軸與赤道平面垂直;②地軸與黃道平面斜交,角度為66°34′

③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23°26′

2.三不變:地軸空間指向不變;黃赤交角大小不變;地球運動方向不變。

3.兩個變: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

(太陽直射點)。

4.正午太陽高度角:地方時12點時,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

5.太陽直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90度,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圖

中第三條水平直線為太陽直射)

6.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從直射點向兩邊遞減。

07.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90—∣某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南

緯用負值代入。

8.太陽直射點

的移動:

9.春分/秋分:

①側視圖:

②日期:春分3

月21日前後,

秋分9月23日

前後

③太陽直射點

在赤道,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圖中第三條水平直線為太陽直射)

④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⑤地軸和晨昏線重合

⑥晝夜等長

⑦正午太陽高度角從赤道向兩邊遞減

10.夏至:

①側視圖:

②日期:6月22日前後

③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

心(圖中第三條水平直線為太陽直射)

④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⑤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極晝;南半球夜長晝短,南極圈極夜。赤道晝夜等長。 ⑥正午太陽高度角從北回歸線向兩邊遞減

11.冬至:

①日期:12月22日前後

②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南緯23度26分,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

『貳』 高中地理:地球晝夜交替的周期長短對地球生命生長發育有什麼影響

1)正因為地球周期性的晝夜交替,才使得地球表面溫度不致於過低也不致回於過高,為地球答上生命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2)晝夜交替的周期變化,給動物的休養生息提供方便,給整個地球上的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貯存養分帶來了可能.

『叄』 地理上晝夜交替和時差有沒有什麼重難點

地理上晝夜交替重難點就是晨昏線判斷 ;

時差重難點就是地方時和區時計算

晨昏線(圈)是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其中日出線是晨線,日落線是昏線。在許多題目中,都有晨昏線的出現,但裡面暗藏著一個條件。就是赤道上是終年晝夜平分的地方,即終年是6點日出,18點日落。既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點。

1、地方時與區時的比較

(1)概念比較

地方時是指因經度不同的地方,造成時刻(鍾點)不同,這種各地不同的時刻,叫地方時。對於地方時引導學生這樣理解:一般把太陽位於某一條經線的正上空(上中天)時,作為中午12點,這樣,我們可以利用中午12點這一時刻在各地出現的相對早晚來確定不同經度的地方有不同的時刻(即地方時)。區時是當地所在時區的中央經線所在的地方時,在一個時區內,雖然有無數個地方時,但區時只有一個,即是中央經線的地方時。如區別北京時間與北京的地方時:北京時間為北京所在時區東八區的中央經線120°E的地方時;北京的地方時為經線116°E的時間。

區時說到底還是一個地方時,是某地所在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所以在進行區時計算時首先要明確該地所在時區和中央經線的度數。

『肆』 高中地理旅遊地理有哪些易錯題,旅遊地理易錯知識點

易錯題集錦與點撥

易錯題 1:下圖是某區域太陽年輻射總量等值線(單位:百萬焦耳/平方米·年)圖。據此回答(1)
一(2)題。
(1)①、②兩地太陽年輻射總量的最大差值 R 可能是
A.2900<r<3000 p="" d.4400<r<4500<="" b.3400<r<3500c.3900<r
(2)導致①、②兩地太陽年輻射總量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副熱帶高壓 B.緯度位置 C.地形地勢 D.西南季風
【解析】(1)由圖可知,兩地太陽輻射總量:6000<①<6500,3000<②<3500,交叉相減 得出,
①②兩地太陽輻射總量的最大差值 R<3500, 只有答案 B 符合。 (2)由圖中經緯度可知,
①地位於橫斷山區,②地位於四川盆地,因此兩地太陽年輻射總量差異的主導因素是地形地勢,答案 C 正確。 【參考答案】(1)B (2)C
【友情提示】1.注意相對高度的計算,若①比②海拔高,且 a1<①<b1,a2<②<b2,則,a1-b2<①-②< p="" 2.查閱中國地圖,熟悉該區域的空間定位,同時注意①地位於橫斷山區,②地位於四川盆地。
易錯題 2:若地球在冥王星的軌道上運行,則會發生的現象有
A.變為寒冷的「冰球」 B.變為炎熱的「火球」 C.大氣層將會消失 D.體積將會變小
【解析】冥王星軌道距離太陽遙遠,溫度是最低的。大氣層與地球的體積質量有關。 【參考答案】A
【友情提示】 深刻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及相互對應關系:日地距離適中→地球的
溫度適宜;質量體積適中→存在大氣層。
易錯題 3:我國「神舟六號」飛船於北京時間 2005年10 月 12 日 9 時許成功發射,17日凌晨安全返回。據此回答下題。
下圖是以極點為中心的四幅半球圖,若用陰影部分表示飛船發射時刻區時為 10 月 12

日的范圍。其中最接近的是
A.a B.b C.c D.d
【解析】當北京時間為 10 月 12 日 9 時時,15°W 為零時經線,故區時為 10 月 12 日 的經度范圍是
22.5°W~180°,即此時地球上的新的一天占 202.5°,舊的一天佔157. 5,故排除 A。新舊兩天的分界線有兩條,一是 22.5°W,二是
180°經線,b、c、d 三圖中只有 d符合。 【參考答案】D
注意表述中:區時為 10 月 12 日的范圍,所以地方時為 0 點的經線向西7.5°也屬於新的一天。
易錯題 4:一架飛機在某地起飛,沿水平方向以 837km/h 低空勻速飛行,且飛行員看到太陽在正南方天空,保持靜止不動(赤道上地球自轉線速度為
1670km/h)。據此回答⑴—⑵題。
⑴此時飛機飛行的方向是 A.自西向東 B.自東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⑵飛機航線所對應的地理緯度是 A.赤道 B.極點 C.北緯 30° D.北緯60°
【解析】 由於飛行員看到太陽在正南方向天空,並且保持不動,則飛機飛行的方向應和太陽視運動方向(自東向西)一致,同時由於赤道自轉線速度為 1670
km/h,而 837 km/h的自轉速度只能位於緯度為 60°的位置。 【參考答案】⑴B ⑵D
【友情提示】1.注意總結晝夜交替周期問題:⑴自西向東運行的速度為α°/小時,則觀測到的晝夜交替周期為
360°÷(15°+α°)小時。如:α=15°/小時向東運行,則觀測到的晝夜交替周期為 12
小時;α=30°/小時向東運行,則觀測到的晝夜交替周期為8時。⑵自東向西運行的速度為α°/小時,則觀測到的晝夜交替周期為
360°÷(15°-α°)小時。如:α=15°/小時向西運行,則觀測到的太陽永遠位於同一位置;α=30°/小時向東運行,則觀測到的晝夜交替周期為 12
時,但會出現西升東落現象。 2.赤道上的地球自轉線速度為 1670km/小時,南北緯 60°的地點地球自轉線速度為 837km/小時,或者用 1670
的一半作答。
易錯題 5:讀下圖,回答⑴—⑵題。
⑴圖中正確表示 2008年元旦地球所在公轉軌道位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⑵依據圖,當地球位於軌道位置①時,下列敘述可能正確的是 A.地球公轉速度由快轉慢
B.地球公轉速度達一年中最大值
C.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
D.海南島上高大椰子樹樹乾的影子消失
【解析】⑴2008 年元旦即 1
月初,位於圖中的④。⑵當地球位於軌道位置①時,即地球位於近日點到秋分日的移動過程中,地球公轉速度由慢轉快;地球公轉速度較慢;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的位置是夏至日。海南島位於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可能出現太陽直射現象,高大椰子樹樹乾的影子消失。
【參考答案】⑴D ⑵D
【友情提示】1.注意近日點、遠日點在不同圖中的位置(如下圖),並對其速度變化進行把握。
2.海南島位於 20°N以南地區,注意查找海口的位置以便對海南省進行定位。

易錯題 6:下圖中①線表示夏至日全球不同緯度正午太陽高度分布狀況,請在圖中畫出10 月 17
日全球不同緯度正午太陽高度分布的大致狀況。

【解析】10 月 17
日為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越往北,正午太陽高度角愈小,白晝也越短。此時太陽直射點緯度位置應介於 5°S~10°S 之間。繪圖(從太陽直射點
5°S~10°S 間引出①線的平行線)
【參考答案】從太陽直射點 5°S~10°S 間引出①線的平行線。

【友情提示】注意思考這樣繪制的原理。提示:根據正午太陽高度的公式進行分析。

易錯題 7:圖中外圓表示緯線圈,N 為北極點。讀圖回答⑴~⑵題。
⑴若 AB 弧表示夜弧,則 D 點的日出時刻是
A.21 時 30 分 B.2 時 30 分 C.8 時00 分 D.3 時 30 分
⑵下列哪座城市晝夜長短的狀況與圖示情況最接近 A.大慶 B.海口 C.岳陽 D.長春
【解析】此組題考查地球運動的意義,難度較大。第⑴題,從圖中可判斷,A、B、C、D 在同一緯線圈上,故日出時間相同,AB 為夜弧,跨 75°,故夜長占
75°/360°,可算出夜長為 5 小時,0 時前後夜長各佔一半,故日出為 2∶30。第⑵題根據上題中夜長只有 5 小時,說明此地緯度較高,故選 A。
【參考答案】⑴B ⑵A
【友情提示】對於晝長夜長的計算需要重視,以下方法需要把握住:晨昏圈和某緯線的交點之間的弧度/15=當地的晝長或夜長,晝長+夜長=24
小時,日出地方時+日落地方時=24
小時,日落地方時-日出地方時=晝長,夜長的一半=日出地方時,12±晝長的一半=日落(日出)地方時,24±夜長的一半=日出(日落)的地方時。

易錯題
8:下圖為某處地層未曾倒置的地質剖面圖,其中①至④代表所在地層的成岩作用。據此回答⑴~⑵題。
⑴下列有關該處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最正確的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⑵丙侵入岩脈應為何種岩石? A.沉積岩 B.岩漿岩 C.變質岩 D.資料不足,無法判斷
【解析】從圖中看是沉積岩受擠壓形成褶皺,即壓力過大而出現斷層,而後在斷層處較破碎而易發生岩脈侵入;侵入的岩脈來自地下岩漿冷卻而成,故為岩漿岩。
【參考答案】⑴A ⑵B
【友情提示】注意理解岩石先後關系;侵入岩脈多數是岩漿岩。

易錯題 9:選擇壩址是修建水庫的關鍵之一,圖示方案中,最適宜建大壩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建設大壩要考慮地質構造,不能建在斷層和地殼不穩定地帶。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易發生斷裂,不宜建大壩;向斜槽部受擠壓,岩層堅硬、地殼穩定,有利於建大壩。
【參考答案】D
【友情提示】分析地質構造不但可揭示地質時期地殼運動,分析地貌形成,而且對人類生產活動具有指導作用。
地質構造實踐意義原因或依據
背斜天然氣、石油埋藏區岩層封閉、常有「儲油構造」,易於儲油、儲氣
隧洞的良好選址天然拱形、結構穩定,不易儲水
頂部地帶適宜建採石場 裂隙發育,岩石破碎
向斜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底部低凹,易匯集水,承受靜水壓力
斷層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發育;斷層沿線水資源豐富斷層有利於地下水運動; 岩隙水易沿斷層線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蝕為窪地,利於地表水匯集
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等的迴避處岩層不穩定,容易誘發斷層活動;破壞工程;水庫水易滲漏
易錯題 10:讀圖,回答⑴—⑵題。

⑴形成甲山地的地質構造屬於 A.背斜構造 B.向斜構造 C.斷層構造 D.板塊構造
⑵圖中乙處河谷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A.流水侵蝕作用 B.風力侵蝕作用 C.流水沉積作用 D.風化作用
【解析】⑴根據甲處岩層的彎曲方向不難看出,這兒的岩層向下彎曲,為向斜構造。⑵河谷的形成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 【參考答案】⑴B ⑵A

【友情提示】1.判斷背斜、向斜的方法有二。方法一:利用岩層的彎曲方向判斷。背斜岩層向上彎曲,向斜岩層向下彎曲。方法二:利用岩層的新老關系判斷。背斜中間老、兩翼新,向斜中間新、兩翼老。2.河谷是由河流的侵蝕作用形成,風力侵蝕常見的地貌有風蝕蘑菇、風蝕窪地等。
易錯題 11:讀下圖,回答⑴~⑵題。
⑴圖中剖面可能經過六大板塊中的
A.1 個 B.2 個 C.3 個 D.6個
⑵關於圖中 A、B、C、D 四處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確的是 A.A處是由於板塊的張裂作用形成的
B.B 處是火山作用形成的海溝
C.C 處所在的大洋,其主要海域分布在南半球
D.處所在的大陸,其自然景觀具有典型的東西對稱分布的特點

【解析】⑴ 圖中剖面線經過非洲、南美的南部,不可能經過亞歐板塊,首先排除
D;南美州以西的太平洋底屬南極洲板塊,圖中大西洋中間的海嶺西側為美洲板塊,東側為非洲板塊。⑵圖中 C
處位於馬達加斯加島附近海域,屬印度洋,印度洋在南半球的面積遠大於在北半球的面積。
【參考答案】 ⑴C ⑵C
【友情提示】利用已知地理事物和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進行把握,進行空間定位,同時
採用排除法作答的技巧。
易錯題 12:若該聚落形態是受河流影響,則圖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乙丙
【解析】若該聚落形態是受河流影響的,則在河流的幹流附近聚落要分布得多一些,支流少一些。從圖中可以看出,甲乙處聚落明顯少於乙丙、乙丁處,故最可能為支流的是甲乙。
【參考答案】 A【友情提示】支流上聚落小且少,幹流上聚落多、規模大,可以利用這個規律判斷干支流。

易錯題 13:當下圖中地區為低氣壓控制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①該地區受東南信風控制,炎熱乾燥 ②該地區受西北季風控制,炎熱多雨
③亞歐大陸副極地低氣壓帶被亞洲高壓切斷
④亞歐大陸副熱帶高氣壓帶被亞洲低壓切斷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澳大利亞北部受低氣壓控制,應為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答案】D

【友情提示】注意東亞季風區、南亞季風區、澳大利亞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的風向比較,詳見學生疑問課堂大氣部分疑難點9。
易錯題 14:讀下圖,回答⑴~⑵題。
⑴M 處的氣壓數值可能為
A.1020.0、1012.5 B.1017.5、1020.0
C.1017.5、1015.0 D.1015.0、1012.5
⑵N 處的盛行風向不可能是 A.南風 B.西風 C.西南風 D.東北風
【解析】⑴ 因為相鄰兩條等壓線的數值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差一定數值。本題 M
點與其南部(1015.0)、北部(1015.0)的等壓線相對比,可知其值可能為 1012.5、1015.0、1017.5。M
點所在等壓線與其西部相鄰的另一等壓線(1017.5)相比較,其數值可能為:1015.0、1017.5、1020.0。以上兩條分析的數值交集即為 M
點可能的數值。⑵N 處位於低壓中心(氣旋)的南側,氣壓梯度力應該由南向北(高壓指向低壓),在北半球右偏,應該是偏南風或西風,但不會出現偏北風。 【參考答案】⑴C
⑵D

【友情提示】 「相鄰兩條等壓線的數值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差一定數值。
」中的相鄰等值線,不是看距離的遠近,而是之間沒有其他的等值線。不可認為 1017.5 與 M 所在閉和的等值線遠,從而勿認為非相鄰等值線。
易錯題 15:讀北半球中高緯度環流示意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點位於 30°N 附近 B.乙點位於 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氣流 D.②盛行西南風
【解析】本題關鍵是選好「突破口」 ,如從甲、乙兩處入手,比較困難,只有從
60°處入手,仔細觀察,該處有①、②兩支氣流相遇,①氣流爬升在上。根據教材知識,60°附近中緯西風與極地東風相遇,中緯西風暖而輕,爬升到冷而重的極地東風上,由此可見①氣流是中緯西風,②氣流是極地東風。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參考答案】A
【友情提示】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三圈環流圖是解題關鍵。首先記憶各氣壓帶的名稱,再根據風的形成原理,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確定各風帶的風向。
易錯題 16:目前,某些城市在城郊建設人工生態林,此舉的意義在於
①減少風沙對城市的侵襲 ②避免郊區工廠的污染物帶入城市
③避免城市的污染物帶到郊區 ④避免城市出現「熱島效應」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城郊生態林可以減少風沙對城市的侵襲,避免郊區工廠的污染物帶入城市。 【參考答案】B
【友情提示】對於不同地區森林的作用不同:1.防風固沙作用:主要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和濱海地區,如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和沿海防護林;2.涵養水源作用:主要在江河上游地區,如我國的長江中上游防護林;3.保持水土作用:主要在山區;4.美化環境減弱雜訊作用:主要在城市、工業區和交通線上。
易錯題 17:下圖為某地氣溫和降水扇形百分比圖,其氣候類型為

A.亞熱帶季風氣候 B.溫帶海洋性氣候
C,溫帶季風氣候 D.溫帶大陸性氣候
【解析】根據圖示獲取信息,氣溫百分比圖顯示,最冷月平均氣溫在 0℃以下的月份佔全年的 1/4,月平均氣溫在 23℃以上的月份佔全年的
1/4,月降水量在 100 mm以上的月份佔全年的 1/6,即兩個月,由此可以判斷該地地處溫帶,四季分明,降水集中,為溫帶季風氣候。
【參考答案】C
【友情提示】 對於氣候類型的判別是高考的重點和難點。判別方法詳見學生疑問課堂大氣部分 6。

特別強調: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可以根據≥200mm 降水量的月份,<3
個月為熱帶草原;>3 個月為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100mm 降水量的月份,>2 個月為溫帶季風氣候,<2
個月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易錯題
18:下圖為我國某地某日天氣系統示意圖,甲、乙、丙、丁四地為該天氣系統控制下的四個城市。甲地氣壓為 1010 百帕,乙地氣壓為 990
百帕。讀圖完成(1)一(2)題。
(1)下圖中天氣系統的氣壓分布狀況最可能是
(2)丁地的風向最有可能是A.偏東風 B.偏南風 C.東北風 D.西北風
【解析】由題意可推斷此天氣系統為鋒面氣旋;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在中心的西側出現冷鋒鋒面。讀圖中等壓線分布及丁處在圖中的位置可判斷出丁處吹西北風。
【參考答案】(1)A (2)D
【友情提示】鋒面存在於低壓槽中, (1)中的四個選項只有 A
符合要求。同時需要明確低壓槽中的天氣類似於低壓或鋒面的天氣現象(陰雨);高壓脊中的天氣類似於高壓的天氣現象(晴朗)。對於風向問題,可以根據風向的形成原理繪製得出答案。
易錯題 19:邢台市地處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脈南段東麓,華北平原西部邊緣。

下圖為邢台地區的一次特大暴雨剖面圖,圖中降水最多的地區海拔高度約為
A.2 000 m B.1 500 m C.1 000 m D.500 m
【解析】過降雨曲線最高點,作一條平行於縱軸的直線,找出該線與地形剖面線的交點,然後再據縱軸讀出該點的高度即可。【參考答案】D
【友情提示】這是一類非常典型的試題,必須真正理解做題的方法和技巧,靈活運用。

錯題 20:關於下圖中①②兩地氣候的敘述,錯誤的是
A.位於迎風坡 B.沿岸有暖流經過 C.全年高溫多雨 D.季節變化明顯
【解析】讀圖可知,①②兩地為熱帶雨林氣候,③④兩地熱帶草原氣候。 【參考答案】D

【友情提示】 圖中兩處為比較特殊成因的氣候類型,
我們常考查的特殊氣候類型分布與形成原因總結如下:①四處熱帶雨林氣候: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側、澳大利亞的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沿海和中美洲的東北部。 遠離赤道,
但因為它們均處於來自海洋的信風的迎風地帶,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經,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從而發育了熱帶雨林氣候。②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氣候:
地處赤道附近應當是雨林氣候,
草原氣候應當分布在雨林氣候南北兩側,但東非高原卻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這是因為這里地勢較高,改變了氣溫和降水狀況,形成了氣候涼爽、降水較少的熱帶草原氣候。③巴塔哥尼亞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巴塔哥尼亞高原位於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脈的東側,這里東西距海均較近,且處於西風帶范圍內,但卻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這是因為該地處於山脈東側的背風坡地帶,受山地的阻擋,雨水稀少,因而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
易錯題 21:右圖是某大洋等溫線分布圖,讀後回答(1)一(2)題。
(1)假定 a、b 處等溫線彎曲是由洋流影響而致,則( )
A.a 處是暖流,b 處是寒流 B.a、b 處都是寒流
C.a 處是寒流,b 處是暖流 D.a、b 處都是暖流
(2)假定該海域位於太平洋中,當b 海域水溫異常升高時( )
A.我國東南沿海台風活動異常頻繁
B.秘魯、智利等地可能出現暴雨,發生澇災
C.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異常多雨
D.秘魯漁場餌料豐富,魚類異常豐富
【解析】等溫線彎曲的方向一致,都向高溫方向彎曲,都為寒流;如為太平洋則應位於大洋東岸,b
海域在南半球為秘魯沿岸,題中所述為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異常乾旱,而秘魯、智利沿岸降水異常增多,出現洪澇,而且由於秘魯寒流減弱,浮游生物減少,造成秘魯漁場減產。
【參考答案】(1)B (2)B

【友情提示】海水等溫線圖的判讀步驟
1.根據海水等溫線的遞變規律確定南、北半球。
海水溫度由低緯→高緯遞減,而等溫線圖一般是上北下南,故水溫由南(下)→北(上)遞減即為北半球,如圖甲;反之為南半球,如圖乙。

2.根據海水等溫線的彎曲方向確定洋流的性質洋流對沿岸海域水溫有影響,即暖流增溫,寒流降溫,導致沿岸等溫線彎曲。(1)如果海水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說明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則該洋流為暖流,如下圖,如果海水等溫線向低緯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說明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則該洋流為寒流,如下圖。(2)沿岸地區可以認定,等溫線的彎曲方向與洋流流向一致。
3.根據洋流分布模式,並結合洋流性質確定圖示海域所在大洋的部位 一般中低緯大陸東岸(大洋西部)為暖流,
等溫線向高緯彎曲,大陸西岸(大洋東部)為寒流等溫線向低緯彎曲;北半球中高緯大陸東岸(大洋西部)為寒流,等溫線向低緯彎曲,大陸西岸(大洋東部)為暖流,等溫線向高緯彎曲。
易錯題 22:讀海陸分布示意圖,陰影部分為陸地。據此回答(1)一(3)題。
(1)①②③④四地海面等溫線情況 A.①處等溫線向南凸出 B.②處等溫線向北凸出
C.③處等溫線向南凸出 D.④處等溫線向南凸出
(2)實際調查發現①處附近有世界性大漁場, 在此交匯的洋流是
A.北大西洋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
C.北太平洋暖流與千島寒流 D.北赤道暖流與加利福尼亞寒流
(3)若陰影變為海洋而可能形成大漁場的是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解析】(1)據圖可知,此圖為北半球,且②③分別為北半球中低緯環流的大洋東岸和西岸,故②為寒流,③為暖流;①④分別為北半球中高緯環流圖的東部和西部,則①為暖流,④為寒流。故④處等溫線受寒流影響比同緯度地區位置要偏南一些。(2)①在北半球
60°附近大陸西岸,只能是北海漁場。(3)若陰影變為海洋,則①②③④位置發生變化,洋流性質也隨之改變,據著名的四大漁場可推知①處受寒暖流交匯影響可能形成漁場。
【參考答案】(1)D(2)B(3)A

【友情提示】需要熟練掌握世界洋流分布的模式圖,根據世界洋流的分布,我們可以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

易錯題 23:下圖為我國南方某一區域岩層變化圖,據此完成(1)一(2)題。
(1)在圖①中,發生地質作用後,很少形成的地貌有 A.裂谷 B.河口三角洲 C.塊狀山地 D.陡崖
(2)在圖②中,地表岩層受到外力侵蝕的敘述正確的是
A.相對下沉岩層受到侵蝕最嚴重,受到的外力主要是風力作用
B.相對上升岩層受到侵蝕最嚴重,受到的外力主要是風力作用
C.相對上升且靠近斷層的一端,地形常崎嶇不平

D.相對下沉且遠離斷層的一端,常形成崎嶇山地
【解析】(1)圖①中發生地質作用後,形成斷層,不可能形成河口三角洲。(2)圖②中,相對上升且靠近斷層一端,受流水侵蝕作用常形成崎嶇山地。【參考答案】(1)B
(2) C 【友情提示】 流水的侵蝕作用先是從相對上升且靠近斷層的一端開始向上方向移動進行侵蝕。
易錯題 24:讀下圖,回答(1)一(2)題。
(1)圖中洋流最有可能是
A.秘魯寒流 B.本格拉寒流 C.加利福尼亞寒流 D.千島寒流
(2)下列漁場的形成與該洋流有關的是
A.北海道漁場 B.北海漁場 C.秘魯漁場 D.舟山漁場
【解析】由等溫線向南凸出,判定洋流為北半球的寒流或南半球的暖流,由於題目中四個選項都是寒流,判讀為北半球;根據等深線西北低東南高,西北應近陸地,判斷答案為千島寒流。
【參考答案】(1)D (2)A
【友情提示】先判斷洋流的性質、所在半球,進而可以判斷具體的洋流名稱。

易錯題 25:下圖是一座相對高度為 3 000 米的山體,山體的某一側水汽較充足,①②③
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帶。據此回答(1)一(3)題。
(1)若圖中的虛線表示雪線,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 坡既是向陽坡,又是迎風坡 B.a 坡是向陽坡,b坡是迎風坡
C.b 坡是向陽坡,又是迎風坡 D.b 坡是向陽坡,a 坡是迎風坡
(2)若山頂有永久性冰川,則山腳的氣溫 T(T 冬表示冬季最低
氣溫,T夏表示夏季最高氣溫)應是
A.T冬<0℃ B.T夏>18℃ C.T冬<18℃ D.T夏<18℃

(3)假如一座 3 000 多米的高山,不受其他因素影響,下列哪幅圖最能表示降水量與高度的關系
A.①圖 B.②圖 C.③圖 D.④圖
【解析】(1)同一自然帶,在向陽坡分布高度大。山體某一側水汽充足,水流充足的一側由於降雪量大,則雪線高度低。(2)高度升高 100 米,氣溫降低
0.6℃。該山相對高度是3 000 米,山頂與山腳下溫差是 18℃;若山頂有永久性冰川,則夏季最高山頂氣溫應該在 0℃以下,山腳下最高氣溫應該小於
18℃。(3)從山腳向上,降水量先是增加,後減少,一般在山腰地帶降水最多。 【參考答案】(1)C (2) D (3)D
【友情提示】判斷山地的陽坡和陰坡,可以根據自然帶分布高度思考,分布高度大的為陽坡,反之為陰坡。判斷某山地的迎風坡和背風坡,可以根據雪線的高低,雪線高的說明降水少,為背風坡;雪線低的說明降水多,為迎風坡。山地降水量的一般分布規律為先增,達到最大值,再減少。

易錯題 26:下圖所示為中央氣象台發布的某日我國地質災害指數和限電指數分布示意
圖。讀圖回答(1)一(2)題。
(1)若圖中所示現象同時出現, 最有可能發生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地質災害指數和限電指數較高的地區,天氣可能分別是
A.沙塵暴、寒潮 B.暴雨、高溫
C.滑坡、沙塵暴 D.泥石流、寒潮
【解析】圖中地質災害多發區為我國滑坡、泥石流多發區,在夏季降水多導致地質災害出現機會較大;同時夏季氣溫高導致家庭製冷等用電量增加,從而出現有些地方限制用電現象。【參考答案】(1)B
(2)B
【友情提示】夏季的用電量大於冬季。

易錯題 27:讀下面「某地地質災害成災頻次示意圖」 ,回答(1)一(2)題。
(1)關於該地地理特徵的敘述,可能的是
①地形崎嶇 ②全年降水豐富,年際變化大
③地表基岩廣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鬆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該地防禦此類地質災害的主要措施是
①提高植被覆蓋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護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從圖中可看出,該地夏季滑坡、泥石流災害非常多,根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地地殼活動頻繁、地形崎嶇、岩石破碎。防禦措施包括護坡和進行山地植被建設。
【參考答案】(1)C (2)D
【友情提示】(1)容易勿選 A,對於滑坡、泥石流的成因需要把握(詳見學生疑問課堂第四單元
5。對滑坡、泥石流的成因若表述其形成的氣候條件不是年際變化大,而是季節變化大。

『伍』 高一地理,晝夜交替和時差,地方時,怎麼求

一 ,時差演算法:
【A-B】/15=C-----D * 4
東經為正數,西經為負數, 兩地所在經度回大減小,
所得差除以15,整數答C為小時,余數D每度乘以4為分鍾。

二 ,地方時:
「東加西減」。在原地的東面加,在西面減。

三 ,日期如果跨越了和180°經線幾乎重合的國際日期變更線,向東去日期減一天,向西則加一天

『陸』 高中地理:晝夜交替和時差

  1. 秋分直射來赤道,直射點時間自為12點,北京時間即120E時間為9月22日22時49分,所以12點經度為42°15′W.答案A.

  2. 秋分全球6點日出,根據太陽上升高度是勻速的,地方時12點為正午太陽高度,6點到11點為5小時,到12點為6小時,11點太陽高度是12點的5/6,可求出12點即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即直射,即赤道,答案緯度只有B緯度是0。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柒』 晝夜交替的地理意義急急急!

使地球上的太陽光熱不會太多或太少

『捌』 如何學好高中地理中自傳的一部分核心是什麼

自轉的方向 周期 速度 等要掌握 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 地方時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離)

『玖』 高中地理中晝夜交替與時差講解

《晝夜交替的解釋》說課稿

彭州市實驗小學 李先浩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晝夜交替的解釋》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地球的運動》單元中的第三課。它既是對前面《世界各地同一時刻的時間不一樣》的深入研究,也是為後面進一步學習太陽、地球的運動打下鋪墊。

該教材共2頁,編排思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什麼地球上晝夜會不斷地交替呢?教材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經歷一個比較接近真實的科學探究過程。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思考幾種可能的解釋,並對這些解釋一一進行分析和研究。第二部分:用模擬實驗來檢驗每一種假設。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可以用地球儀代表地球,用手電筒代表太陽。對每一個假設進行小組實驗。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①指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尋找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多種可能情況,培養學生進行模擬實驗的能力。。

②讓學生體驗「假設——實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

③讓學生在實驗中學會觀察、實驗、交流、傾聽。

情感態度目標:

①讓學生知道對於一個現象我們可以有多種解釋。

②讓學生了解要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證據才能更接近真理。

③在活動中,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乎邏輯的推理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對晝夜交替的原因作出推測,並能用實驗方法進行模擬。

難點:要求學生對每種假設進行模擬實驗,驗證晝夜交替現象會不會出現。

二、說教學對象

五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對實驗很感興趣,而且對晝夜交替現象已經有了一些知識基礎,他們還有一些生活經驗,對於晝夜交替也有一定的聯想。但解釋晝夜交替現象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級的學生還沒有足夠的知識積淀和空間想像能力,因此我們讓學生獨立去經歷這個解釋過程是有很大的難度的,所以我們把本課的目標定位在讓學生明白在證據信息有限的情況下對於一個現象我們可以有多種解釋,只有當我們掌握的證據和信息越多的時候,我們的解釋才越接近真理。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新課程標准》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方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對晝夜交替的現象進行觀察、研討、推測假設、驗證,以進一步研究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為了能使本課的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實驗法、演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觀察法、假設法、模擬實驗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假設——實驗——得出結論」的途徑對晝夜交替現象進行解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

本課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手段是實物。根據教材實際情況,我沒有採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而主要利用實物進行模擬實驗。如:地球儀、手電筒等。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引入新課,大約需要4分鍾。首先,通過老師談話引入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晝夜」。知道「晝夜」是什麼意思嗎?「晝夜」是按怎樣的規律出現的呢?學生思考、交流,然後老師提出問題:晝夜交替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回答自己知道的晝夜交替的原因,從而老師了解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第二大部分是新授課部分,大約需要33分鍾。這一部分主要分為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老師講述古代科學家對「晝夜交替」的解釋,學生傾聽,思考、觀看演示實驗,引導學生進入古代科學家思考的情境。這一環節大約需要4分鍾。第二個環節是做相對運動的游戲。這一環節大約需要10分鍾。老師請同學甲上來模擬地球不動,同學乙模擬太陽繞著同學甲轉。問同學甲:看到乙(太陽)在你視線內怎麼出現和消失的?然後向全體同學拋出問題:還有沒有別的方法也可以看到這個現象?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到講台上演示。最後老師小結:古代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看到「晝夜交替」現象也可能由於其他運動方式形成的,於是科學家們也提出了很多種假設,大家想想你能找到幾種呢?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從而讓學生感受相對運動,對「晝夜交替只是太陽繞地球轉」提出質疑。第三個環節是模擬「晝夜交替」實驗,發現多種情況。這一環節大約需要17分鍾。通過同學們的思考和討論,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於是老師要求學生自己來模擬實驗,看看你們還能找到幾種太陽、地球的運動方式,也可以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並提出實驗要求,然後學生分組實驗,觀察並記錄。最後小組匯報研究結果。從而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發現晝夜交替的多種解釋。第四個環節是分析拓展。這一環節大約需要2分鍾。對於晝夜交替這一現象我們現在產生了這么多種可能的解釋,科學家們在遇到一個現象的時候往往也會提出多種解釋。哪種情況才是對晝夜交替正確的解釋呢?這幾種解釋中最多隻有一種是正確的,但僅僅靠今天的模擬實驗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從而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第三大部分是學習小結,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大約需要3分鍾。首先請學生談談今天這節課的收獲,然後老師小結。為以後幾課學習地球、太陽的運動打下鋪墊。

五、說練習設計、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本課的練習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課後查閱有關資料,進一步完善晝夜交替現象的解釋。

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晝夜交替的解釋

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

→多種解釋→尋找更多證據→得出正確解釋釋

太陽不動,地球自轉;

太陽不動,地球繞著太陽轉並自轉;

太陽不動,地球繞著太陽轉;

……

六、說教學評價: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所以評價時,我不是過於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而是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本節課的評價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假設推測」這個環節中我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 「組織探究活動,模擬實驗」這個環節中我採取小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實驗所作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學會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七、說教學效果:

本課設計我曾經在五年級4個班進行教學,效果很好,特別是在探究活動中學生思維火花的閃現,令我欣慰:

1、學生足夠的活動時空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根本保證。如:在「學生自己推測假設晝夜交替的原因」時,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後全班進行交流,學生積極調動自己的思維,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學生模擬晝夜交替的實驗」時,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盡情的動手、動腦,學生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模擬晝夜交替。我想,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探究就無法落到實處,更沒有發展思維的空間。

2、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節課中,我並沒有生搬硬套的給學生灌輸「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這樣的知識。而是讓學生經歷「推測假設——實驗——得出結論」這樣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尋找「晝夜交替的原因」,就遠勝過老師講解十倍甚至百倍。雖然在這節課中,我們並沒有知識點的傳授,但教給了學生尋求科學真理的方法。

回放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中時,給科學教學活動帶來的無限生機,更可以感受到小組合作在解決問題中的巨大作用。也許,這就是科學課程的魅力!

謝謝大家!

『拾』 高中地理,地球自轉,公轉的意義分別有哪些

地球自轉
的意義:1.產生
晝夜交替
2.產生時差3.使地表
水平運動
物體方向發生偏轉(
地轉偏向力

地球公轉
的意義:1.
正午太陽高度
的變化2.晝夜長短的變化3.
四季更替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