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考模擬題
1. 想買一本關於高中區域地理專題的練習題,嗯,最好都是高考題,模擬題之類的
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就不錯。上面都是全國各地歷年高考題,還有各省市模擬題,講高中三年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與分類,高三復習時買這本書不錯,可以提高答題能力。祝你學習進步!
2. 高中地理有那種高考題型
看你是在哪個省高考,不同的地區題型不同。就高考全國卷而言:題題型有兩類:選擇題11道;綜合體2題,一題36分,主要以區域為載體,分析區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及在開發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措施。一題是和政治,歷史的合題。20分
3. 真心問高中地理老師求一些歷年高考卷看看
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讀圖1. 完成1-2題
1.組成該山體演示的礦物直接來自[
A.地表 B.地殼上部 C. 地殼下部 D.地幔
2. 在岩石圈物質 循環過程中,該山體演示在地球表層可轉換成
A .噴出岩 B.侵入岩 C.沉積岩 D.變質岩
【解析】本組題難度中等,1題對大綱版而言,有超綱的嫌疑,因為大綱版未涉及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對課標版而言,則屬於容易題。
1題、據圖可知演示的是火山噴發,火山噴發物包括岩漿、碎屑物質和氣體,這些物質均來自上地幔中的軟流層。
2題、抓住「表層」和「轉化」,岩漿岩可轉化為沉積岩(地表)和變質岩(地下),這道題學生容易忽略「地球表層」而錯選變質岩或者直接看成火山噴發物應該形成噴出岩。
芝加哥是美國五大湖區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見圖2。1848年修通聯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運河,隨後興建鐵路並形成以芝加哥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網。這段時期,芝加哥工業主要有農產品加工、農具、交通工具等生產部門。1890年,芝加哥人口達到100萬。20世界上半葉,芝加哥發展以鋼鐵為主導的重工業,並成為20世界美國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據此完成3~5題。
3.1848年後,芝加哥成為美國中西部農產品集散中心的主導區位條件是
A.瀕臨五大湖 B.位於美國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於密西西比河航運的上游起點 D.位於密西西比河與五大湖的轉運地點
4.20世紀之前,芝加哥的工業活動主要聯系
A.芝加哥周邊農村地區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國東北部工業區 D.美國本土
5.芝加哥發展鋼鐵工業最有利的條件是
A.良好的工業基礎 B.便捷的交通運輸 C.充足的勞動力 D.豐富的原料和燃料
【解析】本組題材料來自魯教版教材,難度中等,主要考察學生提取、解讀圖文材料所顯示信息的能力,答案基本都隱含在圖文材料中。
3題、從材料中「1848年修通聯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運河,」得出早期以水運為主,結合圖中顯示的芝加哥的位置可推知芝加哥位於位於密西西比河與五大湖的轉運地點。
4題,從文字材料中「這段時期,芝加哥工業主要有農產品加工、農具、交通工具等生產部門」得出,此時芝加哥功能單一 、規模較小、輻射能力有限,應該主要輻射周邊農村地區。
5題,從圖上看,煤鐵都離芝加哥較遠,從文字材料來看,強調芝加哥的交通,故選擇便捷的交通運輸(美國中部水陸交通樞紐)
到2010年底,我國投入運營的高速鐵路約7500千米,圖3顯示我國某段高速鐵路景觀。據此完成6~8題。
6.為了保持列車高速運行,高速鐵路選線時首要考慮的自然因素是
A 地形 B地質 C氣候 D水文
7.在平原地區,修建高速鐵路時多採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為了
A減少噪音擾民 B較少佔用耕地
C縮短運營里程 D保護野生動物
8.我國高速鐵路網建成後,下列區段中,民航客運業受沖擊最大的是
A武漢-----廣州 B杭州----上海 C成都----上海 D蘭州-----北京
【解析】本組題目難度不大,屬於容易題,但是8題有點模糊,另外對於山區孩子而言,難度自然較大,而對於東部平原平原的孩子而言,很簡單。本組題體現了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這一新課標理念。
6題、解題關鍵在於影響速度的因素,地形首當其沖,此題區分度非常小。
7題、模擬題中類似題目很多,平原地區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較少,聯系我國土地政策(切實保護耕地,應該都能選出答案,區分度小。
8題、高鐵在中長途有優勢,航空在長途優勢明顯,公路運輸在短途有優勢,還應該注意兩地之間客流量,杭州----上海距離太短,沖擊較小,成都----上海、蘭州-----北京客運量較小距離較遠,其中成都----上海是最難判斷的。
一般情況下空氣的密度與氣溫、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呈負相關。圖4示意北半球中緯某區域的地形和8時氣溫狀況剖面, 高空自西向東的氣流速均20千米/時。據此完成9-11題
9、此時,甲、乙、丙三地的大氣垂直狀況相比較
A甲地比乙地穩定 B乙地對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穩定 D丙地最穩定
10.正午前後
A甲地氣溫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現強對流天氣
C丙地颳起東北風 D甲地出現強勁的偏南風
11.該區域可能位於
A.黃土高原 B.內蒙古高原 C.華北平原 D. 東南丘陵
【解析】本組題較難,主要考察區域定位、等溫線判讀、熱力環流、天氣系統移動等知識。
9題、一般情況下,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垂直方向(下-上)溫差越大,對流運動越強,溫差差越小,氣流越穩定。 由圖可知甲垂直方向等溫線最密集,肯定不穩定;乙地地面與高空溫差不是最大,對流不是最旺盛;乙、丙比較當然是丙地等溫線最平穩。
10題、正午前後應該指當地12點前後,圖示甲地西側高考的冷空氣移至乙地附近,垂直溫差大,而且空氣中水汽豐富(湖泊、材料中「一般情況下空氣的密度與氣溫、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呈負相關」均提示乙地水汽豐富),容易導致乙地產生強對流天氣。
11題、圖中地勢起伏和緩、海拔多在250—500米之間,應為丘陵。東南丘陵大部分在低緯,小部分在中緯(北到長江、南至珠江、西到雪峰山、東臨大海)解題關鍵是海拔。
36.(36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黃麻適合在濕熱的氣候環境中生長。收獲的黃麻在水中浸漚後,才能進行初加工以獲取製作麻袋、麻布、紙張等的原料。圖7中甲城市為世界最大的麻紡工業中心,也是該地區聯系河運和海運的重要港口。圖8為甲城市的氣候資料
(1)簡述圖示黃麻產區的氣候特徵。(8分)
【答案】:全年高溫(各月均溫都在20攝氏度以上);全年降水量大(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5—10月(或者6—9月)降水較豐沛(為雨季);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降水較少(為旱季)。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讀圖、析圖能力以及對氣候特徵描述思路的掌握,屬於容易題,區分度不大,估計大部分考生能拿滿分。某種氣候的特徵描述思路一般包括:年均溫高低、年較差大小、日較差大小、降水總量、降水季節分配和年際變化大小等方面描述。據圖可知各月均溫在20度以上,年均溫高,年較差小,降水總量豐富且有明顯季節變化(一般情況下,月降水量大於100毫米可以稱之該月降水豐富)可得出5—10月為雨季,11月——次年4月為旱季,結合所有季風氣候共同特徵,還可以得出降水年際變化大的特徵。
(2)簡析圖示黃麻產區的地形特徵。(6分)
【答案】(兩)大河下游沖積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於200米)地勢低平,自北(西北)向南(東南)傾斜(或者自內陸向沿海漸低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區域圖、等高線圖判讀以及地形特徵描述一般思路的掌握程度,屬於容易題,區分度不高。地形特徵描述一般思路:地勢特徵(某方向高、相反方向低)、起伏大小、地形類型及其分布、可能的地質災害等。由圖中等高線數值可判斷出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00米以下,應該為平原,再根據圖中河流(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向(自西北流向東南)可得出: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勢起伏小,主要地形為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3)說明該地區有利於黃麻生產的水文條件。(8分)
【答案】水網密、水量豐、利於運輸;利於乾季時或乾旱時對黃麻灌溉;便於浸漚黃麻。
【解析】本題整體難度不大,主要考察水文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是體現學生生活中有用地理的課標理念,只要學生注意閱讀材料以及聯系水文即可得出答案。從圖中可看出黃麻產地主要集中在恆河三角洲(也可說恆河三角洲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可得出河網密布,根據氣候圖可得出水量豐和水量季節變化大,河流可提供航運和灌溉之利,材料中的「收獲的黃麻在水中浸漚後,才能進行初加工以獲取製作麻袋、麻布、紙張等的原料」可得出水豐利於浸漚黃麻得到原料。註:(漚麻(retting for bast fibers) 獲得麻纖維的初加工技術。分水浸和雨露漚麻兩種。水浸漚麻,是將收割的麻株或剝下的麻皮,浸泡於水中,進行發酵,以獲其中之纖維。雨露漚麻是將收獲的麻株平鋪於田間,通過雨露浸潤發酵制纖)
(4)分析甲城市發展麻紡織業的有利條件。(14分)
【答案】位於黃麻集中生產區(原料地);稠密水系利於原料運輸,連河通海利於產品外運;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麻紡織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工業基礎好,麻紡織歷史長,工藝精、有(技術好、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
【解析】本題考察學生區位分析能力,題目難度不大、區分度小,勞動密集型工業區位分析的一般思路為:豐富廉價勞動力、便利的交通、市場廣闊、豐富的生產經驗、接近原料地、政策支持、充足水源等,國西北,地域廣闊。復雜
39.(60分)分析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祖國西北,地域廣闊。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農牧並存的人文特徵,使這里成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園。陝、甘、寧等地區曾是周、秦、漢、唐立國之基。現代歷史上,這里孕育了中國革命的聖地。西北的全面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材料一
周、秦、漢、唐定都關中且國勢強盛,並非只因為關中農業經濟繁盛、四周險塞,關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樣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趕出了關中平原。秦國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積聚起雄視「山東」的力量;視死如歸的戰士與關中繁榮的農業經濟,同是支撐秦統一全國不可忽視的因素。由山地、高原中「善騎射」的「六郡良家子」組建的軍隊,也一直是漢朝軍隊的核心。隋及唐前期,關中在經濟上已然衰落,遠不能與「山東」相比,但依靠關隴為主體的府兵,以及國家馬場飼養的最多時達到四十萬匹的戰馬,仍足以控轄全國;當唐朝失去對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後,國勢便一蹶不振。在歷史學家吳於廑看來,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的互動,構成世界范圍內農業時代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就中國歷史來說,唐以後草原與中原農耕地區的互動更為廣泛而深入。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
(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關中周邊地區對秦漢隋唐統一強盛的作用。(8分)
材料二
圖10中甲區域作為軍馬場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面積達到2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00米,地勢傾斜平緩,宛若平原。
(2)根據材料二分析甲區域成為優良牧場的的自然條件。(12分)
【答案】地域較廣且較平坦;(西、北)氣流受地形抬升在此多雲雨;海拔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氣候較濕潤;祁連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較豐,適合牧草生長。
【解析】本小題考查考生農業區位分析能力和材料閱讀、理解、分析、歸納能力。農業自然區位一般包括:氣候(雨熱同期、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地形(廣闊平坦、復雜多樣等)、土壤(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等)、水源等,從文字材料中的:」平均海拔2300米,地勢傾斜平緩,宛若平原「——推出地形廣闊平坦而且海拔較高(平均海拔2300) 、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氣候較濕潤;另外根據圖中甲區域位置可知甲區域位於河西走廊,有祁連山冰雪融水和河流提供灌溉和山地抬升作用使山地降水較多。
(3)根據材料二分析甲區域歷史上一直作為軍馬場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除外)(8分)
【答案】甲區域位於河西走廊的(中部),(地理位置適中)河西走廊一直是農耕民族與西部、北部游牧民族爭奪的戰略要地,軍馬需求量大;河西走廊及往西、往北的大片區域氣候乾旱;河西走廊中的綠洲以及以東地區則主要應農耕之需,皆不適宜大規模集中畜牧戰馬。
【解析】本小題主要考察學生區域位置分析、農業區位分析、位置對農業的影響以及推理能力,相對前一小題而言,要難一些。從圖中可以看出,甲區域位於河西走廊,結合歷史、影視、古代文學作品等可知該區域一直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結合部和爭奪之地,也是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結合部,以西以北為乾旱地區,不適合牧草生長,以東則為半濕潤地區或者有水源灌溉的半乾旱地區(如寧夏平原、河套平原、黃土高原等)適合農耕,只有甲區域適合牧草生長。
4. 高考高中地理題,
第一題選 B,第二抄題選D.樓上的答案襲是錯的 。第一個P地在晨昏圈切點上極夜,所以整個圖上PQ這個晨昏圈裡是夜半球。所以因為晨昏圈是圓,通過對稱原理,很容易直到Q為極晝。然後P在8月份極夜,所以P點在南極圈內。所以Q點在北極圈內,由於2個點之間隔著一個南極點,所以兩點只是在一個經線圈,不再同一條經線。P的經線是12點,Q是0點。0點的極晝北極圈太陽在北方。
5. 高考高中地理題
1題 B
2題 B
望採納
6. 求高中地理區域地理高考題
專題八 區域地理三年高考題回顧
(2010年安徽卷)今日水資源嚴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時期用水充足,有「陸海」(指湖泊和沼澤很多)的美稱。圖7古長安(今西安市長安區)「八水」位置。完成25~26題。
25.「八水繞長安」的地質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殼
A.水平諸斷 B.褶皺凹陷 C.斷裂陷落 D.水平張裂
26.古長安「陸海」今日不復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秦嶺北坡森林植被被破壞 B.渭河流域水體污染嚴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嶺南坡耕地面積增加
解析:第(1)題,主要考查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渭河平原是由於岩層發生斷裂,地殼下沉形成的。第(2)題,西安古時河網密布,湖泊點點,一派河旁綠柳成蔭,湖內荷香魚躍的水鄉澤國景象。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秦嶺北坡森林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曾被西安人引以自豪的「八水繞長安」的美景也隨之悄然消失。
答案:(1)C (2)A
(2010年安徽卷)目前我國每年需要通過遠洋貨輪進口大量鐵礦石。圖8所示區域是我國重要的鐵礦石進口地。完成27~28題。
27.7月份將該地鐵礦石運往
上海,貨輪在航行過程中總體上
A. 順風順水 B.順風逆水
C. 逆風順水 D.逆風逆水
28.圖示區域鐵礦開采引發的
生態環境問題主題要是
A.森林銳減 B. 土地沙漠化
C.土地鹽漬化 D.物種滅絕
解析:第(1)題,由圖中的經緯度和海陸分布情況可看出,該地為澳大利亞的西海岸。由此向北至上海,沿途均為偏南風,故貨輪順風航行;沿線主要經過西澳大利亞寒流、日本暖流,故貨輪順流航行。第(2)題,圖示區域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降水較少,氣候乾旱,鐵礦開采過程中極易造成土地沙漠化問題。
答案:(1)A (2)B
(2010年安徽卷)石英是一種穩定物質,廣泛存在於岩石、沙土中,深海沉積物中的石英短時期內不會自生自滅。圖10北太平洋沉積物種中石英含量分布。完成31~32題。
31.北太平洋沉積物中的石英主要源自
A、北美西部荒漠地區
B、日本東側海底火山
C、亞洲內陸荒漠地區
D、北美西側海底火山
32.石英粉塵從源地到達北太平洋主要通過
A、大氣環流 B、大洋環流
C、水循環 D、岩石圈物質循環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知,石英廣泛存在於沙土中,深海沉積物中的石英不會自生,可推斷石英並非在海底自生,而是來自別處。在遠離大陸的大洋中,石英基本為風塵來源,在圖中的緯度范圍中,太平洋東岸主要是盛行西風,因此北太平洋沉積物中的石英最可能主要源自亞洲內陸荒漠地區。第(2)題,石英粉塵從亞洲內陸荒漠地區到達遠離大陸的大洋中,能將他們帶到海洋中的力量只能是風,從這些地區的盛行風來看,亞洲大陸冬季的西北季風能將這些物質帶到太平洋中。
答案:(1)C (2)A
(2010年安徽卷)
材料一: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我國紡織服裝工業產業布局不盡合理,80%的生產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區。鼓勵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優勢,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紡織服裝加工基地。
材料二:《安徽省人口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員達1000萬左右。把人口發展納入城鄉經濟、社會規劃統籌考慮,利用區域規劃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
(1) 分析圖示服裝加工基地轉移和人口遷移的原因。(15分)
解析:(1)由圖知,服裝加工基地主要由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向安徽省轉移。其內在原因可從兩個方面歸納總結,一是廣東等沿海發達省份發展服裝加工業的優勢逐漸喪失,生產成本提高,二是安徽具備承接、發展服裝加工業的有利因素。由圖,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安徽省向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其內在原因主要是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機會多,收入高,教育等各種保障服務體系好,同時,安徽又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
答案:(1)安徽與廣東等省相比,原材料、勞動力、土地、能源等供給充足,生產成本低;廣東等省產業結構升級、生態環境壓力增大;安徽臨近沿海發達地區,對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場廣闊,政策扶持力度大。
與安徽相比,廣東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高,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完善。
(2) 據此說明產業轉移對安徽省未來人口遷移和城市化的影響。(13分)
解析:(2)新承接的產業將直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產業轉移將加快本省農村人口遷入城市,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促進城市化的發展。同時也會使本省外出人口減少,同時可能還會吸引其他地區人口遷入。
答案:(2)安徽省工業化進程加快,就業機會增多,收入水平提高。向發達地區遷移的人口減少,其他地區的人口人數增加。省內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加快,城鎮規模擴大,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2010年安徽卷)
34.(32分)根據材料和圖1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一個區域地表形態的變化往往受另一個區域物質運動的影響。
(1)描述圖示期間該區域陸地變化特點,並指出其泥沙主要來源區。(10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1)題,讀圖例可以看出黃河三角洲地區陸地擴張方向及速度。黃河三角洲的泥沙來自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答案:⑴陸地面積擴大;向東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擴展;延伸速度越來越快。黃土高原
(2)泥沙主要來源區哪些氣象災害會加速該區域陸地面積變化?為什麼?(10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2)題,考查學生的審題及綜合分析能力,黃土高原的氣候災害主要有乾旱和暴雨洪澇,但乾旱對水土流失影響不大,因此題目應著重分析暴雨洪澇是如何加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答案:⑵暴雨、洪澇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溝谷發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對地表的侵蝕強度大,形成的徑流搬運能力強,攜帶大量泥沙在該區域沉積。
(3)簡述該區域或泥沙主要來源區如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2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3)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對黃河三角洲和黃土高原地區均可做答,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可以從多個角度加以分析,如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技術的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等等。
答案:⑶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如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排灌條件、推廣節水技術和優良品種等;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如退耕還林還草、保持水土、治理鹽鹼地和風沙地、建設農田防護林等;實現農業綜合開發,轉變經營方式: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等;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如農林牧漁相結合、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等;加強農業生產專業化、地區專門化:如建設各種商品農業基地等。(選擇一個區域從以上5個方面分析,具體措施要結合區域特點)
(2009年安徽卷)圖7為某地區港口分布示意圖。完成29~30題。
29.導致a港口解凍日期比其他港口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經度 C.緯度 D.洋流
30.b.c.d三港口封凍期由長到短排序正確的是
A.c>d.>b B.d>c>b C.c>b>d D.b>c>d
【命題意圖】:該題考查考生讀圖、析圖、空間定位、運用所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
【關聯考點】:經緯網地圖的判讀、水文特點的比較、洋流分布、氣候分布。
【解題思路】:(29)讀圖,分析a地與其他地區的位置關系、沿岸洋流分布,尤其是緯度位置。緯度高、氣溫低,是其封凍期長的根本。B、c、d三地維度大致相當,要分析封凍期的長短還需考慮氣候、洋流等因素;c點處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區、d處於溫帶季風控制區、b地處大陸西側的中高緯度海岸,受暖流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
【答案】:29.C 30.A
(2009年安徽卷)33.(30分)根據材料和圖9,結合所學
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新疆羅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經超過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乾涸。塔里木河曾經是羅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紀後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庫200多座,耕地面積擴大約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勢的變化,並說明理由。(8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1)湖泊面積萎縮、湖岸向內收縮、新岸低、舊岸高。盆地地形。
【答案】:
(1)地勢逐漸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線由老到新,湖面逐漸萎縮,老湖岸線海拔高,新湖岸線海拔低。 (也可根據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勢特點判斷)
(2)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說明三角洲位置變化的主要過程。(10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2)氣候乾旱、蒸發旺盛、過度引水灌溉----入流水量減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動----三角洲向湖心前進。
【答案】:(2)地理環境是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整體;受氣候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注入羅布泊的水量減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後來,河流水量銳減,搬運作用顯著減弱,三角洲位置後退。
(3)簡述羅布泊的乾涸對乾旱區流域開發的啟示。(12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3)仍然要以整體性的思想貫穿思考的始末,保護生態、合理開發利用。
【答案】:
(3)充分考慮流域地理環境整體性,因地制宜進行綜合開發。統籌上、中、下游用水,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關系;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和資源開發規模,調整產業結構,節約和合理利用水資源。
(2009年安徽卷)34.(30分)根據材料和圖10,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圖10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佔全年的61.4%;1月平均氣溫-12℃,7月平均氣溫24.6℃。
(1)簡述流經A地河流的水文特徵。(8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
(1)河流流量季節變化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小。
(2)分析圖示區域乾旱、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自然原因。(10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2)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年際和季節變化大。長時期降水偏少、氣溫偏高,易引發旱災;降水過多且強度較大, 在地勢低平、排水不暢的地區,易引發洪澇災害。
(3)說明圖示區域西北部與東南部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和類型的差異。(12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3)西北部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土壤較肥沃,雨熱同期,灌溉條件較好,有利於發展種植業;東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形起伏較大,土層較薄,易發生水土流失,不宜發展種植業,有利於發展林業和果業。
(2008年全國Ⅰ卷)36.(36分)讀圖6,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斷G河自N點至M點流經地區的地形類型,並說明判斷的理由。(9分)
做該題最好還是准確判斷出區域所在地,便於准確推理後面題目。根據圖中經度緯度和河流特點可以得出是非洲剛果盆地和剛果河流域。
河流流向有地形決定,水都是由高處向低處流,在圖中直接看不出流向,但可根據干支流關系(支流要匯入幹流)可推斷出流向,然後反推地形,另外圖中給的500m等高線也可作為判斷依據。
(1)9分所以答案可以是:盆地
從水系關系呈現眾多支流向中心幹流匯入,可以判斷四周高,中間低;且圖中500m等高線相對較閉合,內部登高線稀疏,地勢較平坦,而四周較密集,坡度大,符合盆地地形特點。
(2)說明G河水量豐富的原因。(11分)
本題較簡單,只要稍微熟悉當地氣候地形就可以做出。
答案是:河流流域主要分布於赤道地區,常年受赤道低氣壓上升氣流控制,全年多雨,降水豐富;位於盆地,形成眾多支流匯入幹流,匯水面積大,匯水量大。
(3)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並加以分析。(16分)
3本題難度一般,對當地環境熟悉的話一般能找到2到3點原因。
答案可能是:①植被:流域內為熱帶雨林,植被繁茂,水土流失較輕②地形:河流M點以上流經盆地地形區,內部平緩,河流中所帶泥沙大部分在盆地內部即沉積,到河口泥沙少;③該河流流量大,而河口又位於盆地出口,地勢落差較大,流速較急,泥沙容易被沖走而不是沉積。
(2008年全國Ⅰ卷)39.(60分)根據材料和圖7,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一位西方史學家說,土爾扈特人回歸的悲壯之舉,「是值得我們傳誦的一篇偉大的敘事史詩」。
1629年
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率部徙牧伏爾加河。
1632年
俄國政府派使者前往土爾扈特部活動。
1644年
和鄂爾勒克返回准噶爾參加東西蒙古各部王公會盟,制定《蒙古一衛拉特法典》,該法典成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
1644年
土爾扈特部與俄國軍隊發生沖突,傷亡慘重,和鄂爾勒克陣亡。
1645年
俄國要求土爾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絕。雙方商定土爾扈特游牧區域。此後十餘年間,土爾扈特汗國逐漸形成。
1655年
土爾扈特汗國與俄國談判,同意聽命於俄國沙皇。
1657年
土爾扈特向清朝「貢駝馬二百餘」。
1672年
俄國指令土爾扈特汗國派兵參加克里木戰爭。此後數十年間,俄國多次向土爾扈特徵兵。
1696年
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貢,慶賀清軍擊敗噶爾丹。
1712年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抵達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團出訪土爾扈特,途中為俄國所阻。
1714年
清朝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表示「滿洲、蒙古,大率相類,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與中國同,其俄羅斯乃衣服、語言不同之國,難以相比」。
1731年
雍正帝派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
1756年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到熱河行宮覲見乾隆帝。
1765年
土爾扈特汗國渥巴錫汗抗議俄國人對土爾扈特的侵擾和掠奪。
1770年
俄國征調土爾扈特汗國2萬餘人參加對土耳其的戰爭。秋,渥巴錫從前線歸來,秘密召開會議,決定東歸祖國。
1771年
1月17日,渥巴錫率領近17萬人踏上東歸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東歸的土爾扈特人。7月8日,土爾扈特前鋒抵達伊犁河流域。16日,清軍總管會見渥巴錫等人。此時東歸的土爾扈特部僅剩6萬餘人。10月15日,渥巴錫在木蘭圍場覲見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眾記》兩碑,以資紀念。
(1)土爾扈特汗國和伊犁河谷地都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但水草豐美,適合游牧業的發展。分別說明兩地水資源豐富的原因。(12分)
考到中亞及其周邊(我過新疆天山地區),本區實在因其地理環境等特殊性,非常容易出題。所以經常考。關於這個民族的故事在前一段時間直到現在,電視還在熱播《東歸英雄傳》,出試卷的人可能也看了這不電視劇,然後產生靈感的。
(1)12分
土爾扈特汗國從給的圖中明顯可以看出位於裏海北岸,現在的俄羅斯南部,中亞哈薩克西北部;伊犁河谷地位於中亞東部,按位置伊犁河發源於我國新疆天山地區,谷地也能反映兩側是高山。問為什麼水多,要麼是降水,要麼是河湖水(圖中有伏爾加、烏拉爾等),地下水(地下水不是主要的)和高山的冰川冰雪融水(要有明顯的大山脈或高原,如新疆天山)等等,抓住這個思路然後結合實際可以得出
答案:土爾扈特汗國:河流較多(伏爾加、烏拉爾等);距大西洋較近,且與大西洋間地形比較平緩,無高大山脈阻擋,大西洋水汽可以由西風帶到當地形成較多的降水。
伊犁河谷地:深居內陸,北東南三面距海遙遠又有山嶺阻隔,但西側向西到大西洋雖也較遠,但無高大山地阻隔,西風帶可以帶來少量水汽,在天山西側因地形抬升,形成一定的地形雨/山地降水;另外天山是高大山脈,可以為谷地形成高山冰川冰雪融水補給;本身位於河谷,還有河流水源供給。
(3)土爾扈特在回歸途中歷經艱辛,其中來自自然的威脅主要有哪些?(8分)
土爾扈特人回歸過程中來自自然的威脅可以從材料中看到回歸是從1月17日開始東歸,從地圖上還可以看出土爾扈特汗國本身和回歸路徑所處緯度均位於中高緯,冬季寒冷是一項,途經中亞內陸乾旱區,缺水,多風沙。無水就無草(草的缺少,對游牧民族威脅大)無食物都是。但不需要回答地形等,因為地形只是障礙,而非威脅,何況也無高大山地或不穩定斷層等。
所以總結答案可以是:寒冷(凍害)、缺水(乾旱)、缺草料和食物、風沙等。
7. 推薦幾本高中地理的練習冊或導學案吧 拜託哦親 內容是必修2 或者中等難度的高考復習題
三年五年。這本我看同學們有做~我自己做的是高頻考點,難度較大。不知道你們那邊難度怎樣,我本人是上海的,上課認真聽,遇到會的就自己做卷子,沒有補過課,高考模擬考拿了狀元(單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