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口問題ppt
1. 初中地理:世界人口
當代世界人口增長特點
戰後世界人口增長
當歷史進入20世紀下半葉,世界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急劇增長。不僅人口增長速度達到了歷史巔峰水平,而且人口增量超過了人類在二百多萬年歷史中積累的人口總量。如表所示:
在1900年前世界人口增長率一直很低,而自1900年以後增長率迅速加快,特別是戰後,人口增長率躍上巔峰,60年代達到2%以上。隨著人口增長率的上升,世界人口規模不斷膨脹。世界人口在1850-1950年的一個世紀里翻了一番,而在1950-1990年短短的四十年裡又翻了一番多。不斷加快的世界人口增長還可以從世界人口每增10億所需的時間不斷縮短得到進一步說明。當人類經歷了數百萬年至1804年時達到10億人口,此後每增10億人口的時間越來越短:1927年20億(經歷123年),1960年30億(33年),1974年40億(14年),1987年50億(13年),1998年60億(11年)。
戰後世界人口增長急劇加速的直接原因是發展中國家死亡率的迅速下降。同時發達國家經歷了十幾年的婚育高潮。整個發展中地區,粗死亡率從1950-1955年的24.2‰降到1965-1970年的14.9‰,而此間粗出生率僅從44.5‰降到40.2‰,使得人口增長率由2.05%上升到2.52%。整個發達地區,粗出生率在1950-1955年至1960-1965年間都保持在20‰以上,總和生育率由三、四十年代的更替水平以下回升到五、六十年代的2.8左右。然而發達地區自60年代中期以後,生育率和出生率又迅速下降到戰前的低水平並且越來越低於更替水平,人口逐漸趨於零增長。而發展中地區,雖然自70年代以來生育率開始下降,但人口增長率一直保持在2%以上,到1990-1995年才降到2%以下(1.88%)。因此,第三世界人口膨脹直接導致了戰後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
戰後四十年裡,世界人口的增長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0-1970年,表現為人口增長率的迅速上升,由1950-1955年的1.78%上升到1965-1970年的2.04%,這種增長主要是由死亡率下降引發的;第二階段即70年代,人口增長率迅速下降到1975-1980年的1.73%,主要由生育率下降導致;第三階段是70年代後期以來相對穩定的人口增長率,1985-1990年的增長率仍維持在1.73%。從90年代以後,人口增長率將再次出現迅速下降,這是正在經歷的第四階段。
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戰後世界人口增長的區域,國別差異愈益顯著、多樣。1950年至1995年間,世界人口由25.2億增至57.2億,發展中地區人口由17.1億增至45.5億,發達地區人口由8.1億增至11.7億。在世界人口總增量中,發展中地區佔88.8%,發達地區僅佔11.2%。從兩類地區人口年增量佔世界人口年增量的比例看,差異更為巨大。1950-1955年間,在世界人口的年增量中79%來源於發展中地區,21%來源於發達地區,而到1990-1995年,有95%來源於發展中地區,發達地區僅佔5%。
從人口增長率看,發展中地區在1950-1955年為2.0%,1990-1995年時為1.9%,其間還出現了上升;而發達地區卻從1950-1955年的1.2%不斷下降到1990-95年的0.4%。這樣,發展中地區人口佔世界人口比例由1950年的67.9%上升到1995年的79.6%,而發達地區的比例相應地由32.1%下降到20.4%。在世界各大洲中,非洲人口增長一直是最快的,而且在不斷加快,從1950-1955年的2.23%上升到1980-1985年的2.86%,到1990-1995年時仍高達2.82%。相反,歐洲的人口增長率在不斷下降,從1955-1960年1.00%下降到1990-1995年的0.15%,到本世紀末將達到零增長,進入下世紀開始負增長。從人口學角度講,「歐洲正如陽光下的雪球在逐漸消融。」從國別來看,人口增長率的差異更加驚人。在1990-1995年,有39個國家的人口增長率在3.0%以上,68個國家在2.0-3.0%,53個國家在1.0-2.0%,其餘68個國家在1%以下。世界上最高的人口增長率出現在阿富汗(5.83%)、葉門(4.97%)和約旦(4.89%),而最低的出現在拉脫維亞(-0.87%)、愛沙尼亞(-0.58%)、保加利亞(-0.50%)和匈牙利(-0.49)。
參考資料http://res2.whjy.net/viewstaticres/SysContent4/d1/dd2/ddd114/884429613114/884429613114.doc
2. 初二地理 人口增長過多過快帶來的問題環境方面——,——資源方面——,——減少社會方面——,——,——
人口增多會使環復境壓制力增大,環境容納量會變小,由於人口增多導致用地緊張,糧食資源減少,迫使人們開發荒地,砍伐林地,從而會引發水土流失的自然災害的發生;資源會嚴重減少;人口增多會導致社會治安混亂、犯罪率會上升、住房緊張、供水不足、就業困難、失學率升高等等嚴重後果。
只想起這些,參考一下吧
3. 地理探究你的家鄉人口面臨哪些問題,該問題帶來哪些社會問題
人口老齡化嚴重,青年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在家的情況。青年一代負擔重。
4. 初中地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如何解決人口增長過快問題
1.人口增長問題
當今世界存在兩大人口問題,即人口增長過快引起的資源短缺和人口負增長引起的人口老齡化,兩者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需結合人口再生產的類型、成因及地區分布等進行掌握。
(1)人口再生產類型。 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再生產類型會沿著原始型→傳統型→過渡型→現代型的方向轉變。人口再生產類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決定,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是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
特別提醒:在判斷人口再生產類型時要注意過渡型的自然增長率要大於傳統型而小於現代性;人口自然增長率可為正值(人口總量增加),也可為負值(人口總量減少),也可為0(人口總量最大).
(2)人口增長過快及其引發的問題。人口增長過快的實質是人口增長超過了某國家或地區的合理環境容量,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由此而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人口數量太大,人均資源短缺,生活貧困,就業困難,持續的環境壓力,影響社會穩定等。需採取的對策是: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發展經濟解決貧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使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人口增長過快的現象在發展中國家表現最明顯。
我國人口增長的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的絕對量大,人口總數增加快。
(3)人口增長過慢及其引發的問題。 人口過慢增長會導致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青壯年負擔過重,國防兵員不足,社會保障費用高,在發展中國家表現最明顯。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就認為該國家或地區進入人口老齡化。
我國人口老齡化表現出五大特點:老年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高齡化趨勢明顯,地區差異明顯,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2.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素質
(1)環境人口容量。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資源(首要因素)、科技、地區開放程度、文化生活消費水平。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全球環境容量在100億左右或略多一點。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最高應控制在16億左右,合理環境容量為7億人。
(2)人口素質。人口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社會經濟環境(社會制度、經濟形勢、文化傳統、科技倫理),自然環境(①原生環境因素——地形、氣溫、濕度、降水、土壤中某些元素過多或過少,自然災害等;②次生環境因素——物理、化學、生物三個方面)。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影響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影響人類活動的環境後果。
3.人口遷移與環境
(1)人口遷移的分類。按地理范圍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按遷移方向分為農村→農村,農村→城市,城市→城市,城市→農村。
(2)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產生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區的人口和生活資料在數量上的不平衡,地區的生存環境有很大差別,產生遷移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主要因素有自然環境因素(氣候、土壤、水和礦產資源等),社會經濟因素(經濟發展、交通和通訊、文化教育、家庭婚姻等),政治因素(政策、政治變革、戰爭等)。
(3)人口遷移對環境的影響。①遷出地:加強了與外界的聯系,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緩解人地矛盾。②遷入地:可以改變落後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也可能引發生態環境問題。
(4)中國人口遷移。重在掌握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人口遷移的原因,特點,對遷出地與遷入地的影響,尤其是因遷移引起的民工潮問題「民工潮是我國勞動力遷移的主要形式「。
我國民工潮出現的原因:農村剩餘勞力多,經濟收入低,生態環境壓力大,文化落後,城鄉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體制改革與國家戶籍政策的解放等。
我國民工潮流動趨勢:方向上主要表現為從山區到平原,從農村到城市,從貧困區到發達區,其中四川、江西、安徽、貴州、湖南、河南等中西部區是民工的主要輸出地,而上海、北京、浙江、廣東、山東等沿海經濟發達區是民工的主要輸入地。
民工潮對城市的影響: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繁榮,活躍了市場,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但同時也導致城市人口迅猛增長,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環境壓力加大,環境質量下降、交通擁堵、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社會治安問題嚴重等一系列問題。
民工潮對農村的影響:有助於加強農村與外界的經濟聯系,提高農民收入和文化技術水平,有助於改善農村經濟環境,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但同時也使農村勞動力嚴重短缺,耕地拋荒,糧食減產,出現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婦老農業」問題。
特別提醒:「婦老農業」。由於以青壯年男性勞動力為主的大量農民流入城市,使農村勞動力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務農人口以老人和婦女為主,該現象稱為「婦老農業」。
「留守兒童」。在外出務工、經商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只能由祖輩照顧,子女缺乏父母監護教育,稱留守兒童。
5. 地理人口問題
因為我國人口就大,如果接受大量移民,那麼社會負擔將會加重,經濟形式和各種保障制度也將面臨嚴峻考驗。
望採納,謝謝。
6. 初中地理,看圖分析資源以及人口分布規律這種題應該怎麼做
所給出的途中一般會有標示,資源:現在圖中尋找。有鐵,銅一類就是礦石資源豐版富,石油,權天然氣就是化石能源豐富。河流就是水資源豐富,如果有河流,河流經過的地方地勢起伏有比較大,還可以加上一個水力資源豐富,其他還有林木,沼澤,風力等等,主要看圖說。人口可以根據圖中給出的人口分布密度解析:一般有南多北少,片狀分布,點狀分布,集中在城市,村莊和湖泊等,還是看圖說。如果沒有給出人口分布密度,可以根據城市,村莊等進行解析
7. 地理人口問題
第一個如果我國的人口是7有利的方面是,我國的生態環境會更加好一些,我國的人回口壓力相對較答小。但是也有不利的方面,比如勞動力會減少,另外消費能力也會降低。
只被增加的情況下,生態環境好轉,環境生存在力會更高一些,能夠容納更多的人口,反之,植被下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環境承載力下降,環境人口容量降低
8. 初一地理 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你能說出圖的含義嗎例如:大氣
大氣污染,植物枯萎,水土流失,物種頻臨滅絕,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海水污染,淡水資源減少,人類生活環境受到威脅
9. 初中地理問題:我國解決人口過快的主要措施是實行
計劃生育
10. 地理課 世界的人口PPT
已發,請注意查收~~~~
不對,您的郵箱地址不對的~~~我發了好幾次都沒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