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關於濕地問題
㈠ 高二地理三江平原濕地功能及治理
三江平原,中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盪盪,匯流、沖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區內水資源豐富,總量187.64億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大致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帶還分布有252萬公頃的針闊混交林。
濕地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共有脊椎動物近291種,高等植物近500種,是天設地造的自然珍跡。三江自然保護區被國際濕地局批准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濕地泡沼遍布,河流縱橫,自然植被以沼澤化草甸為主,並間有島狀森林分布,保持著原始自然狀態。在三江濕地保護區,雁鴨、鴛鴦成群結隊在水中嬉戲;丹頂鶴、金雕等搏擊長空;馬鹿、狍子在草地上奔走覓食;大片小葉樟草在風中沙沙作響,為濕地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三江平原濕地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這里氣候冷濕,地表徑流緩慢,三江平原濕地再加上季節性凍融的黏重土質,使得這一地區的地表長期過濕,積水過多,形成了約240萬公頃的大面積沼澤水體和沼澤化植被、土壤,構成了這里夏季獨特的沼澤景觀:和風習習,清波漣漪,各種鳥兒和小動物自由地覓食、嬉戲……處處是一幅原生態的動人圖畫。
三江平原原始濕地眾多,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這里生態系統類型復雜多樣,約有1700個物種,其中國家級珍稀瀕危物種約100種。濕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葉章、沼柳、苔草和蘆葦等。其中以苔草沼澤分布最廣,占沼澤總面積的85%左右。到2002年,三江平原已經有三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到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中,成為了國際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地區之一,在國際上占據著極高的地位。
㈡ 用高中地理知識談談如何保護濕地
高中課本上重點講復東北濕地制.
該區域濕地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過度開墾以及過度樵採,導致林間濕地和沼澤面積大幅度減少.
1 具體措施: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
2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提高保護意識.
3 堅持可持續發展,開展生態農業,保護濕地.
4 植樹造林、退田還湖,保護水源和生物多樣性.
5 加強管理,合理利用.
㈢ 高中地理濕地地區會發生水土流失嗎這道題不可以選a嗎
不會,因為濕地水草旺盛,所以不會發生水土流失。
㈣ 從地理的角度講,濕地都包括什麼
江河、水庫、湖泊、稻田、池塘、沼澤、沿海大陸架
㈤ 想問下關於濕地類型的問題(高中地理必修三的)
高山溪流:山地小河。
高山火山湖:火山形成的窪地。高處流水注入窪地而形成的湖泊
牛軛湖:由河流截彎直形成的湖泊
泛洪平原,河泛平原都是河流泛濫沖積形成的平原。
㈥ 關於濕地的一個高一地理問題
不是
那臭水泡 還一直有水呢啊
精確地給濕地下定義是困難的,不僅因為其廣泛的地理分布,而且因為其水文條件的廣泛差異。
濕地是地球上一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它處於陸地生態系統(如森林和草地)與水生生態系統(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間。換言之,濕地是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Ecotone)。濕地結合了陸地生態系統的屬性,但又不同於二者。
濕地的水文條件是濕地屬性的決定性因子。濕地既不像陸生系統那樣干,也不像水生系統那樣有永久性深水層,而是經常處於土壤水分飽和或有淺水層覆蓋。濕地與陸生系統的分界在土壤分飽和范圍的邊緣;而與深水系統的交界一般定為水深2m約相當於挺水植物可以生長范圍邊界。水的來源(如降水,地表延流,地下水,潮汐和泛濫河流),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續期和頻率決定了濕地的多樣性。
水對濕地土壤的發育有深刻的影響。 濕地土壤通常稱為濕土或水成土(Hydric Soil)。 美國水土保持局給水成土下的定義是:「在生長季足夠長時間內,在不排水的條件下是飽和的、淹水的或成塘的,形成有利於水生植物生長和繁殖的無氧條件的土壤。
濕地由於其特殊的水文條件和水成土,支持了獨特的適應此條件的生物系統。濕地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很高的生產力。植被往往是濕地辨識的重要標志。
對於濕地,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定義。水飽和或淹淺水、水成土和水生植被三者都具備的土地稱濕地,這是狹義的定義,如美國1956年的定義。三者只要有主要是水文條件具備的土地就是濕地,這是廣義的定義,如美國1979年的定義。看來,狹義的濕地定義有些偏窄廣義的濕地定義又嫌太寬。看來,只要有周期性淹水和水成土的土地就可以稱為濕地。
三個條件都存在的濕地是沼澤。沼澤只是濕地的一種主要類型。沒有土壤水飽和或土壤覆蓋淺水層就不是濕地。沒有土壤的岩岸,沒有水成土的新水庫,及非土壤基質的河灘都不在狹義濕地范疇之內。某些地方(如低窪地)暫時不存在水生植被,但存在有利於水生植物生長的濕土條件,也應屬於濕地之列。
3.本研究使用的濕地定義
鑒於我國對濕地尚無定義可言,本研究起動之前曾邀集國家環保局自然保護司官員和有關專家舉行了小型座談會,討論了濕地定義問題。根據座談意見,參考國外的定義,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提出了一個供本研究使用的濕地定義。這個濕地定義是:
「濕地是水位經常在或接近地表或為淺水所覆蓋的土地,以水成土和土壤水分飽和為其主要特徵。」
全國濕地統計面積定為1km2以上。
㈦ 高二關於濕地的地理題
1、海水和河來流的堆積作用類似,通源俗點說,就是水流含有泥沙,會攜帶泥沙移動,區別在於,海水堆積是將海底的沙子捲起來堆(放)到岸邊,,河流沉積是因為河流的流速減慢,水裡的泥沙會慢慢沉澱下來,最後越堆越高(用個可樂瓶放點水和泥沙搖動然後沉澱你就明白了)。
2、小浪底建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蓄水攔沙,同時也要沖刷下遊河道,清理淤積的泥沙,黃河下遊河道現在已經高度地平面了,不解決的話萬一河壩壞了會泛濫的。
下游取水增加和當地人口以及經濟發展有關,看河南一省人口已超過1億就明白了。
治理水土流失,中游植被覆蓋率增加,一些保護水土流失的措施還是落實的,所以中游沖下去的泥沙也減少了。
濕地的形成主要是由兩個,第一個是水要有,第二個是要有沙土,二者缺一不可。
㈧ 簡單地理題,,求濕地形成的原因以及作用,
形成原因:
濕地是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淺水覆蓋的土地。
其類型多樣。因而成因也多樣。
一般來說。是因蒸發量小於降水量。且地勢較低平。排水不暢。
除此之外。
熱帶地區還因降水豐富。排水不暢形成濕地。(如印尼)
高原地區還因海拔高氣溫低蒸發弱、冰川融水較多而地表水較豐富、且凍土廣布而水難以下滲。於易積水的低窪處易形成濕地。(如青藏高原)
高緯度地區還因氣溫較低凍土廣布而水難以下滲。並且氣溫低蒸發弱。地勢地平排水不暢。也易形成濕地、(如東北三江濕地)
作用:
一)提供水源:濕地常常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濕地,如泥炭沼澤森林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
(二)補充地下水:我們平時所用的水有很多是從地下開采出來的,而濕地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從濕地到蓄水層的水可以成為地下水系統的一部分,又可以為周圍地區的工農生產提供水源。如果濕地受到破壞或消失,就無法為地下蓄水層供水,地下水資源就會減少。
(三)調節流量,控制洪水:濕地是一個巨大的蓄水庫,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儲存過量的降水,均勻地把徑流放出,減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天然儲水系統。
(四)保護堤岸,防風:濕地中生長著多種多樣的植物,這些濕地植被可以抵禦海浪、台風和風暴的沖擊力,防止對海岸的侵蝕,同時它們的根系可以固定、穩定堤岸和海岸,保護沿海工農業生產。如果沒有濕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會遭到海浪的破壞。
(五)清除和轉化毒物和雜質:濕地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此外,一些濕地植物像蘆葦、水湖蓮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質。再現實生活中,不少濕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地,這一過程能夠提高水的質量,有益於人們的生活和生產。
(六)保留營養物質:流水流經濕地時,其中所含的營養成分被濕地植被吸收,或者積累在濕地泥層之中,凈化了下游水源。濕地中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魚蝦、樹林、野生動物和濕地農作物。
(七)防止鹽水入侵:沼澤、河流、小溪等濕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於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過多抽取或排干濕地,破壞植被,淡水流量就會減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減少了人們生活、工農業生產及生態系統的淡水供應。
(八)提供可利用的資源:濕地可以給我們多種多樣的產物,包括木材、葯材、動物皮革、肉蛋、魚蝦、牧草、水果、蘆葦等,還可以提供水電、泥炭薪柴等多種能源利用。
(九)保持小氣候:濕地可以影響小氣候。濕地水份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氣,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影響當地人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
(十)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濕地是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徒、越冬的場所,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瀕危物種。
(十一)航運:濕地的開闊水域為航運提供了條件,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沿海沿江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主要依賴於此。
(十二)旅遊休閑: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遊、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蘊涵著豐富秀麗的自然風光,成為人們觀光旅遊的好地方。
(十三)教育和科研價值:復雜的濕地生態系統、豐富的動植物群落、珍貴的瀕危物種等,在自然科學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濕地還保留了具有寶貴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場所。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6419865.html?si=1
㈨ 濕地的作用高中地理
濕地是指地表過濕或經常積水,生長濕地生物的地區。濕地生態系統 是濕地植專物、棲息於濕地的動物、微屬生物及其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
濕地具有多種功能: 提供水資源和多種物質資源;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徑流,減輕洪澇災害;清除和轉化毒物和雜質,改善水質;調節小氣候,使當地氣候保持比較濕潤;濕地還可以形成優美的風光,旅遊資源;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科研價值。
祝你學習進步!
㈩ 高中地理:濕地破壞問題
鹽鹼化過程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高於臨界水位);另一是地勢低窪內,沒有排容水出路。濕地就是在地形低窪地方形成的,排水不暢。所以水分之初的主要途徑就是蒸發,當氣候乾旱,濕地的地下水位下降時,水分蒸發,水中的鹽類物質留在土壤表層,導致鹽鹼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