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內容很多,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網路搜索「飛翔教學資源網」就可以到我們網站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一、課程標准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標准解讀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麼適宜於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條「標准」的重點要求。
從本條「標准」的設計來看,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恆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准」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實際上,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2)教學重點
• 地球上為什麼適宜於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學目標
• 能用自己繪制的示意圖說明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 能選用一定的資料(數據、圖表等)說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與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討活動中,能運用自己搜集的資料,表達自己的觀點;
• 嘗試運用已學知識,寫一段文字,表達宇宙環境認識方面的一個觀點。
(4)教學方法
• 小組討論法、圖表分析法、比較分析法
二、知識結構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人們對宇宙的認識(板書)
【引導、講解 】人們對宇宙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在人類發展的初期,由於人們的活動范圍狹小,往往憑自己的直覺認識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為整個大地也是平的,並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於是,便有了「天圓地方」的說法。後來,人們經過觀察,發現天空中的各個星體都在圍繞著地球轉,地球好像處於整個宇宙的中心位置,這樣,便產生了「地心說」。由於受西方宗教勢力的影響,這個學說觀點統治人們的思想是相當長的。到16世紀,哥白尼的「日心說」使自然科學第一次從中世紀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意味著宇宙實際上就是太陽系。18世紀天文學家引進了「星系」一詞。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大型天文望遠鏡的使用,以及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宇宙的認識范圍在不斷地擴大。
閱讀《探索宇宙》,你能說出一個星空神話的故事嗎?
教師舉例:如患難與共的雙胞胎兄弟、農神和她的女兒、埃及王後的秀發等,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上網查閱更多的星空神話。
【講解】天文學家把人類目前能觀測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見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見宇宙的半徑約為140億光年。
【活動】根據課本P6——活動,思考、計算並回答:
①何為光年?一光年約為多少千米?
②計算可見宇宙的半徑約為多少千米?
③面對上題的數字,你有什麼感慨?
【總結】光年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傳播的距離,一光年約為94608億千米。可見宇宙的半徑=94608億千米×140億≈1.32×1023千米。由此可見,宇宙的范圍是極其寬廣的,可以說是無邊無際的。宇宙中的奧秘無窮,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探索。
二、多層次的天體系統(板書)
天體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萬有引力和天體的永恆運動維系著它們之間的關系,組成了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1、銀河系和河外星系(板書)
【教師提問】請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回答:
①銀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麼天體組成?離太陽最近的恆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約為多少光年?
②銀河系的組成天體主要由哪兩類?目前人類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約有多少個?銀河系與河外星系的關系如何?
③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構成了什麼天體系統?
學生回答後,老師進行點評總結。
【教師總結】銀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恆星組成,離太陽最近的恆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約為4.2光年。銀河系的組成天體主要由恆星和星雲兩類,目前人類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已超過1250億個,銀河系與河外星系是同級別的天體系統。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構成的天體系統稱為總星系,它包括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所有天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總星系就是天文學家所說的可見宇宙。
第二課時
2、太陽系和地月系(板書)
【教師提問】請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回答:
①太陽系由哪些天體組成?中心天體什麼?為何說它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②太陽系中的行星可分哪兩類?與太陽比其質量和體積有何特點?能否自身發光?
③組成地月系的天體有哪兩個?
學生回答後,老師進行點評總結。
【教師總結】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以及衛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等組成,太陽的質量佔了整個太陽系質量的約99.86%,為太陽系的中心天體。行星包括了九大行星和成千上萬顆的小行星兩大類,質量和體積比太陽要小得多,本身不發光。而地月系則是由地球和它的衛星月球組成,是最低級別的天體系統。
【小組活動】根據課本P8——圖1—3及閱讀材料,思考、討論並回答:
①太陽系的九大行星是哪九顆?請從離太陽由近到遠依次排序。
②九大行星繞日公轉運動有何共同特徵?
③請正確描述小行星帶的位置
④目前已觀測到的彗星有多少顆?說明彗星繞日公轉的軌道。
學生回答後,老師進行點評總結。
【教師總結】九大行星是繞日運行的主要天體,按照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們繞日公轉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圓性的特點。小行星帶位於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目前已觀測到的彗星約有1600多顆,彗星繞日公轉的軌道為扁長軌道,有些是扁長的橢圓軌道。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繞日公轉周期約為76年。
㈡ 高中地理地球公轉 自轉部分做題技巧以及規律·定義
自己一下概念,比如公轉是四季更迭,自轉是晝夜更替。太陽高度角變化原因,一些主要的概念性的東西背下,見題就套上去就是
㈢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轉
晝夜長短的變化:
晝夜長短的空間變化
北半球
南半球
赤道
夏至日
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
晝短夜長,越向南晝越短,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夜
晝夜等長
秋分日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冬至日
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夜
晝長夜短,越向南晝越長,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晝
晝夜等長
春分日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春分日
北半球
晝長最大
晝夜等長
晝長最小
晝夜等長
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南半球
晝長最小
晝夜等長
晝長最大
晝夜等長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空間變化規律
夏至日
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
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
冬至日
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
春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季節變化規律
北回歸線及其以北
夏至最大,冬至最小
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
冬至最小,最大值略
赤道
春分、秋分最大,冬至、夏至最小
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
夏至最小,最大值略
南回歸線及其以南
夏至最小,冬至最大
閱讀太陽光照圖重點注意:
1、北極圈及其以北或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的是極晝還是極夜,可以判斷節氣甚至直射點的緯度位置,例如如果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則表示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2、利用晨昏線與緯線的交點將緯線分成的晝弧、夜弧的長短和比例,可以判斷全球各地晝夜長短甚至可以計算晝長或夜長。
3、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點,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直射點所在經線為12點。
㈣ 高中地理知識點:地球公轉
(1)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2)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回日點的位置及答大致日期
(3) 周期:1 個恆星年
(4)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5)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㈤ 中圖版八年級地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教案怎麼寫
教案教案,切來莫太教條,特別是對於大源學生來講。
建議你根據所講的科目,制定針對性的教案:
如果是文科性質的課,教案只要提綱式的,不能教條,應該發散一點。剩下的部分要臨場發揮,所謂的臨場發揮也是根據你的經驗來,如果你特別能講,特別能白活,就不要特多准備;反之,你可以給自己一些關鍵詞、句式的提示,作為臨場發揮的指引;
如果是理科性質的課,要想講的生動有趣,有吸引力,有點難度,就需要你自己對知識點吃得很透,能夠融會貫通,又能循循善誘,教案就要准備得充分,邏輯性強,知識也要連貫,學生更容易理解。
當然,受眾也很關鍵,所以還有一種方式是問聽課的同學,覺得怎麼講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不斷修訂自己的教案。
好的教案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好比電影劇本一樣!
以上純粹個人意見,不是抄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高三地理一輪復習 地球的運動—公轉
給你個來網源址,希望對你有幫助
http://www.mofangge.com/html/qDetail/06/g1/201204/jebtg10698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