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運動規律
A. 如何學好高中自然地理關於地球運動和大氣環流
關於地球運動,你多觀察觀察地球儀,在腦中要有立體的圖形;再就是多做題,把常用的規律熟記於心。大氣環流應該與氣候類型聯系比較密切,其實在做題中這部分考察的不是很多,你可以把重點放在氣候類型圖上
B. 高中地理地球運動有什麼規律
地球自轉:地球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轉動。地球自轉是地球的一種專重要運動形式,自轉的平均角屬速度為 7.292×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轉線速度為 465米/秒。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轉是均勻的。但精密的天文觀測表明,地球自轉存在著3種不同的變化。地球自轉一周耗時23小時56分,約每隔10年自轉周期會增加或者減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地球公轉就是地球按一定軌道圍繞太陽轉動(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像地球的自轉具有其獨特規律性一樣,由於太陽引力場以及自轉的作用,而導致地球的公轉。地球的公轉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地球的公轉這些規律從地球軌道、地球軌道面、黃赤交角、地球公轉的周期和地球公轉速度和地球公轉的效應等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C. 高中地理地球運動
1、春分日到夏至,3個月,太陽直射點從赤道到北回歸線,移動了23.5度,所以版1個月權大於移動8度,.12月9日到12月22日,時間間隔13天,大約半月,太陽直射點移動接近4度,所以12月9日太陽直射點約位於20°S。
2、13:09和12點時差=1小時9分,1小時相當於15度,1度4分鍾,1′相當於4秒鍾;所以1小時9分相當於15度+2度+15′=17°15′,所以B地的經度=120-17°15′=102°45′E
3、太陽直射15°S,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赤道以南地區晝長大於12小時
D. 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都有什麼規律啊
§3地球的運動、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其自轉周期若以太陽為參照物大約為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日;若以遠離地球的某一恆星為參照物,則大約為23小時56分4秒,叫做一個恆星日日。2、地球的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其公轉周期大約為365天6小時9分10秒,叫做一個恆星年年。3、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了(1)晝夜更替現象;(2)不同經度出現了不同的地方時,即東邊的時間比西邊的時間要早;(3)形成了地轉偏向力,即水平運動的物體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4、在空白圖中繪制出直射光線、晨昏線,標注出直射點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轉方向。 5、地球公轉與自轉軌道的夾角叫做黃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6、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產生了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以及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四季的變化等。7、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6月22日(節氣:夏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回歸線;9月23日(節氣:秋分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12月22日(節氣:冬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回歸線;3月21日(節氣:春分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的周期:大約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叫做一個回歸年。8、在圖中適當位置繪制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並判斷出各點的日期 9、晝夜長短變化規律:(1)夏至日越向北晝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夜;冬至日越向北晝越短,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晝,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夜;春分日、秋分日則全球晝夜等長。(2)北半球夏至日晝長最長,冬至日晝長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晝長最長,夏至日晝長最短;赤道全年晝夜等長。10、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1)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2)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歸線及其以北,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歸線及其以南,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E. 高中地理地球運動部分大體上有哪些知識點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2):大氣的垂直分層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 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
2)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o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岩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礦物:主要的造岩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積岩: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的岩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岩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岩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侵蝕後的地表形態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後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F. 關於地球運動的規律的地理論文
課題: 地球運動規律與地球運動圖
授課教師:陳培飄(礬山高中)
教學目的 1、掌握地球運動的主要規律;2、掌握各類地球運動圖的判讀方法和內容;3、掌握解題的基本思維和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掌握地球運動的主要規律,掌握各類地球運動圖的判讀方法和內容;
教學難點 掌握各類地球運動圖的判讀方法和內容;
教學過程
導入
教
學
過
程 一、知識體系
1、地球運動規律(創新設計27頁)
2、日照圖(創新設計32頁)
二、日照圖
(一)規則的太陽光照射圖
1、經緯線(度)的判讀
(1)側視圖:經線是弧線,緯線是直線。
經度----順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依據(180度/N格)判讀度數。
緯度----以赤道的南北判斷南緯和北緯,依據(90度/N格)判讀度數。
(2)俯視圖:經線是以極點為中心的射線,緯線是以極點為圓心的圓。
經度----順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依據(360度/N格)判讀度數。
緯度----自轉方向判斷南、北緯,依據(90度/N格)判讀度數。
2、晨昏線的判讀
(1)晨昏線與太陽光垂直。
(2)晨昏線平分赤道
(3)側視圖中為直線,俯視圖中為弧線(除二分日外)
(4)順自轉方向,晝到夜的為昏線,夜到晝的為晨線;赤道上6點所在的是晨線,18點所在的是昏線;晝半球東為昏線、西為晨線,夜半球東為晨線、西為昏線。
3、太陽直射點及節氣的判讀
(1)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春、秋分日 直射赤道
(2)晨昏線與極圈相切
北極圖:北極圈內極晝 夏至 直射北回歸線
北極圈內極夜 冬至 直射南回歸線
南極圖:與上同理
(3)不重合不相切
晨昏線相切的緯線的緯度為N,北極附近極晝,直射點在北緯(90度—N)
晨昏線相切的緯線的緯度為N,南極附近極晝,直射點在南緯(90度—N)
(4)直射點的經度:由地方時推斷----中午12時的經線的經度
4、地方時的判讀
(1)太陽直射點的時間是12時,側視圖白晝的最外經線為12時,俯視圖白晝的中央經線為12時,晝半球的中央經線是12時,夜半球的中央經線是24時。
(2)晨線與赤道交點的經線為6時,昏線與赤道交點的經線為18時
(3)地方時計算:Mb=Ma+(b-a)*4分鍾
區時的計算:Rb=Ra+(b-a)
5、晝夜長短的判讀
(1)同一緯線,晝長相等,夜長相等
(2)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
(3)春秋分日各地晝夜等長,赤道全年晝夜等長
(4)晝長計算:過該點做一條緯線,被晨昏線分成兩半,晝弧佔N格,1格M小時,側視圖上該點的晝長為2MN小時,俯視圖上該點的晝長為MN小時。
6、日出日落時刻的判定
(1)晨線、昏線與某地所在緯線交點的經線時間為日出、日落時刻
(2)知道某地晝長推算日出、日落時間,中午12時平分白晝
7、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判讀
(1)以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季節、緯度變化規律判斷H大小
(2)H=90度-緯度差(所求地方緯度與太陽直射點緯度的差值)
(3)回歸線間某地H最大出現在直射時
8、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圍的判斷
(1)日期分界線:180度經線和0時的經線
(2)順自轉方向,過180度經線,日期減一天,過0時經線,日期加一天
9、方位判斷
以自轉方向(劣弧法)和經度 東西方向,以緯度 南北方向
兩地間最近航線方向的判斷
(1)若兩地經度差等於180度,過這兩點的大圓便是經線圈,最短航程過兩極點,具體又分為三種情況:A同位於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北,過極點後,再向南;B同位於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南,過極點後,再向北;C兩地位於不同半球,這時需要討論,要看過北極點的為劣弧,還是過南極點的為劣弧,確定後,再討論。
(2)兩地經度差不等於180度,則過兩點的大圓不是經線圈,而是與經線圈斜交,最短航程不過兩極點,而是過兩極地區(或上空),具體又可分為兩種情況:
A甲位於乙地東方,從甲到乙的最短航程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最後向西南;同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最後向西北;位於不同半球時需要討論,方法同上。
B甲位於乙地的西方,從甲到乙的最短航程為:同在北半球,先向東北,再向東,最後向東南;同南半球,先向東南,再向東,最後向東北;位於不同半球時需要討論。
註:以上9個部分知識以學生復習為主線,教師簡略總結提升。
10、南北半球的判斷
同緯線――順著東經度數越來越大的方向,順著西經度數越來越小的方向――地球自轉方向――逆時針(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
註:南北半球的其他判斷
(1)緯度數值的分布
(2)自轉方向
(3)等溫線數值的分布
(4)氣溫年變化曲線
(5)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
(6)洋流流向
(7)自然帶演替次序
(8)特殊物種的分布
(9)日影朝向
(10)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1)日出日落的方位
(12)極點附近所見天體的周日視運動方向
註:季節的判斷
(1)太陽直射緯度
(2)太陽光照圖
(3)地球公轉圖
(4)晝夜長短情況
(5)海陸氣壓配置
(6)季風風向
(7)海陸氣溫差異
(8)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9)氣候特徵
(10)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11)等溫線的彎曲方向
(二)不規則的太陽光照射圖的判讀先補全成規則圖再判讀
三、繞日公轉圖
(一)近、遠日點的判斷
1、若太陽位置明顯偏離圖示的中心點,則根據圖距判斷,距太陽近的為近日點,遠的為遠日點。
2、若太陽位置位於圖示的中心點,則根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判斷,直射北回歸線附近,則日期為7月初,地球處於遠日點;直射南回歸線附近,則日期為1月初,地球處於近日點。
(二)根據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判斷季節,進而分析具有隨時間變化的地理現象(以地球位於遠日點為例)
1、不同氣候區降水的季節差異:南北半球的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地中海氣候。(例:舊金山附近矽谷此時處於多雨期)
2、季風區風向:(例:東北地區此時吹西北風,鄭和下西洋出發時期)
3、亞歐大陸、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的氣壓中心:(例:亞歐大陸上此時亞洲高壓強盛)
4、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的汛期:(例:波河此時處於汛期)
5、海陸等溫線的凸向:(例:北半球大陸等溫線此時向南凸出)
6、特殊天氣:(例:華北此時可能受寒潮影響)
7、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區:(例:地中海沿岸受西風控制)
8、河流入海口的海水鹽度:(例:波河入海口此時海水鹽度處於一年中最低值)
9、北印度洋洋流的流向:(例:北印度洋洋流此時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10、熱帶草原區的植被特徵:(例:巴西高原此時草木茂盛)
11、農作物的播種、收割期:(例: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區此時處於犁地時)
12、正午太陽高度大小的比較、計算:(例:新加坡此時正午太陽高度大於廣州)
13、晝夜長短的判斷、比較、計算,極晝、極夜的范圍:(例:北京此時的白晝比上海短)
14、日出、日落時間的比較:(例:北京此時的日出比上海晚)
15、物體影子的朝向、長短的比較:(例:廣州此時正午物體日影朝北)
16、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及移動方向:(例:此時太陽直射南半球,向北移)
17、公轉的速度比較:(例:此時公轉速度快)
18、環境問題:沙塵暴、南極臭氧空洞、赤潮、傳染性疾病
19、南極、北極地區的考察:(例:此時是南極地區考察的最佳時期)
20、舟山漁場的魚汛、休漁期:(例:此時舟山漁場為帶魚汛)
(三)根據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位置的變化判斷日期的變化,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變化(以從C處到D處為例,1月初――3月21日左右)
1、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例:杭州的正午太陽高度在增大)
2、太陽直射點移動方向(例:向北)
3、晝夜長短的變化(例:北京的晝變長)
4、日出日落的變化(例:北京的日出時間在不斷提早)
5、極晝極夜范圍的變化(例:南極圈內的極晝范圍不斷縮小)
6、正午物體影子長短和朝向的變化(例:南緯15度的某城市正午物體的影子先變短,然後無影子,再變長,朝向為先朝北,直射後朝南)
7、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例:公轉速度變慢)
四、直射點位移圖判讀
1、任何日期和時間段內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及移動方向判斷:結合直射點移動示意圖,找到某一日期或時間段在圖上的位置。根據直射點移動規律,判定直射點移動方向。
2、根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判斷日期,分析具有時間變化的地理現象,或根據地理現象判斷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3、根據太陽直射點位置的移動判斷日期的變化,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變化,或根據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變化判斷太陽直射點位置的移動。
五、晝長圖
(一)根據地球上某點晝長的變化,判斷大致緯度
1、赤道上終年晝長為12小時。
2、6月22日晝長大於12小時的為北半球,且晝越長,緯度越高,南半球次之。
3、6月22日晝長等於24小時的為北極圈以北地區。若只有一天晝長為24小時,則該點為北極圈;晝長為24小時的天數越多,越接近北極點,有半年時間晝長為24小時的為北極點。南半球次之。
(二)根據地球上某天各地的晝長變化,分析日期
1、全球各地晝長為12小時,則該日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2、北半球晝長大於12小時,則該日期為3月21日到9月23日之間,晝越長。越接近6月22日。
3、北極圈以北地區晝長等於24小時的范圍越大,日期越接近6月22日。南半球反之。
六、正午太陽高度圖
1、正午太陽高度計算
2、地方計算
3、樓間距離計算
4、太陽能熱水器最佳支架傾角計算
5、正午物體影子的長短和方向
七、天體視運動圖
(一)天體視運動圖特徵
底面表示地平面,底面中心為觀察者位置,底面外圈代表地平圈,大外圈代表天頂面,三條路線代表該觀察點觀察到的兩分兩至日太陽周日視運動路線,三條路線與天頂面的交點表示上中天,三條路線與地平圈的兩個交點分別代表該日的日出與日落,底面中心與日出點的連線和東西水平線的夾角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上中天點與底面中心點的連線與南北水平線的夾角表示正午太陽高度角。
(二)天體視運動圖判讀
1、確定方位
如觀察點在北半球,太陽周日視運動軌跡傾向南方,或正午時觀察點看太陽面向正南。根據太陽東升西落的運動方向,確定圖的方位。
2、確定緯度
根據太陽東升西落的運動方向,確定圖的方位,結合太陽視運動軌跡傾向,確定南北半球,傾向南方的為北半球,傾向北方的為南半球。然後根據正午太陽高度公式計算緯度數。
3、確定物體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日變化。
選擇地球運動圖中典型的、思維難度較大的圖進行判讀指導,在指導中結合具體的高考題強化應用和解題的指導。
七、高考動態分析
1、通過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找出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規律;並通過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季節差異、海陸差異,分析大氣環境的形成變化,並推算氣候、季節及農業自然帶等與季節相關的自然現象。
2、利用日照圖,綜合考查學生對時區、地方時、北京時間的轉換能力,並用於交通、通信等領域。
3、通過對日、月、地運動規律,綜合運用宇宙探索新發現新理論,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並從地理學角度理解相關的宇宙哲學原理。
4、運用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更替、地轉偏向力原理,分析一些自然地理現象,並運用在一些河流工程、海洋工作領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典例:
1、在下面A、B、C、D四幅圖中,哪一幅圖中P點的位置符合:
①東半球 ②北半球 ③低緯度 ④在我國境內 四個條件。
A B C D
2、分析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這一天大約是幾月幾日?南半球將進入什麼季節?
(2)寫出此時陽光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3)若A點現在是星期二,地圖上哪些地方是星期一?
(4)6個小時後地圖上哪些地方是星期三?
(5)有一架飛機從A→D飛行,其飛行方向如何?
(6)此時E、F兩點的晝長各是多少?
(7)圖中BH是什麼線?
3、讀下圖,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題:
(l)該圖表示的是每年 (節氣)日的情況,此刻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 。
(2)圖中,甲乙兩地均位於晨昏線中的 線上,乙地日出時刻是 點鍾。
(3)按圖中所示情況,北京時間是 點鍾,我國南極中山考察站的黑夜長 小時。
(4)在圖中所示的這一天,下列地點中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的是( )
A.北京 B.廣州 C.甲地 D.乙地
(5)按圖中所示,如果是晴天,過40小時後能看到北極星的有下列地點中的
A.北京 B.紐約 C.悉尼 D.莫斯科
4、讀下面的圖回答:
(l)當AB為晨線時,此日是 前後,判斷理由是 。
(2)當DF為昏線,此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是 。
(3)當AC為晨線時,此日是 節氣;
當DE為昏線時,此日是 節氣;當AD為晨線時,此日是 節氣。
(4)若DE為晨線時,此刻北京時間是 點;當北京時間是8點正,DF是 線。
(5)當H處正午太陽高度為66°34′,G處區時為6點則此時昏線是 、 。
5、讀地球公轉運行位置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地球公轉到B點的節氣是 ,在幾月幾日前後 。
(2)地球公轉到D點時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情況是 。這時堪培拉的季節是 ,新加坡的實際季節是 。
(3)在A、B、C、D四點中地球公轉速度較快的是 ,每年7月初地球位於 點附近。
(4)北極極晝的日數和南極極晝的日數是否相同?
如不相同 極晝日數較多,其原因是 。
(5)一月初地球公轉於近日點附近,為什麼北半球卻是冬季?
6、關於A(10°N)、B(10°S)兩緯度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比較,正確的是( )
A.A.B永遠不能相等
B.一年中只有兩天相等
C.A>B的日期約達半年之久
D.在某一天A、B同時達90°
7、已知在北半球夏至日時,甲地(40°N、110°E)比乙地(30°N、115°E)白晝長56分鍾,則甲地比乙地( )
A.日出早28分鍾 B.日出早56分鍾
C.日落遲20分鍾 D.日落遲48分鍾
8、下圖為北半球某地某日的太陽運行路徑,此地的緯度是( )
A.23°26′N B.50°N
C.3O°N D.20°N
9、下面三幅圖表示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經線與晨昏線的關系,讀後回答問題:
(1)甲、乙、丙三圖中,全球日出日落時刻相同的是圖 ,這一天晨昏線與經線的關系是 ;再過三個月晨昏線與經線的關系是 (定性、定量說明)。
(2)北京市正午高度角達最大值的是圖 ,此時北京時間是 點。
(3)由圖乙變化到圖丙的過程中,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是 ,地球運動速度的變化規律是 。
10、下圖表示某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月降水量的年變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地緯度可能為( )
A.90°N-23°26′N之間
B.90°S-23°26′S之間
C.22°N或22°S
D.40°30′N或40°30′S
(2)該地氣溫及降水特徵是( )
A.終年高溫多雨 B.夏熱少雨,冬溫多雨
C.冬溫少雨,夏熱多雨
D.夏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11、下圖中的兩條虛線,一條是晨昏線,另一條兩側大部分地區日期不同;且此時公轉速度較慢,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l)若圖中的時間為7日和8日,甲地為( )
A.7日4時 B.8日8時 C.7日8時 D. 8日4時
(2)此時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
A.安大略湖畔夕陽西下 B.幾內亞灣沿岸烈日當空
C.澳大利亞東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現
12、近年來,我國房地產業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居民喬遷新居,居住條件和環境顯著改善。請讀圖,運用以下公式及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各題:
①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H=90°-|θ-δ|式中H為正午太陽高度;θ為當地緯度,取正值;δ為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當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負值。
②tan35°≈0.7, tan45°=1, tan60°≈1.732,
(1)房地產開發商在某城市(北緯30度)建造了兩幢商品住宅樓(見上圖),某房居民買到了北樓一層的一套房子,於春節前住進後發現正午前後,太陽光線被南樓擋住。請問該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陽光線被南樓擋住的時間大約是( )
A.1個月 B.3個月 C.6個月 D. 9個月
(2)為避免這種糾紛,房地產開發商在建樓時,應該使北樓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時終年都能被太陽照射。那麼在兩樓間距不變的情況下,南樓的高度最高約為( )
A.20米 B.30米 C.40米 D. 50米
13、右圖中陰影表示黑夜,讀圖並回答:圖示的時刻,北京時間是
A.8時20分
B.20時20分
C.9時40分
D.21時40分
G. 高中地理 地球運動
這段話有錯
首先我們沒有直射角這個概念,直射就是直射,斜射就是斜射。
我們只有太陽高度(角)或者入射角這2個概念,這2個角幾何上互余。
然後,你文章中所有北回歸線應改為赤道以北
H. 高中地理地球運動做題規律和技巧
先把地球運動的規律掌握。然後找幾套此類型的試題多做幾次,以後遇到這種問題就會很簡單的。
I. 高中地理 地球運動
10、b為晨昏線,復在北半球晨制昏線最高點應處於北極圈內,最低點即為極晝、極夜時
11、Q、R 兩點相距 60 個經度,圖示區域為夏半年
→N、P也相差60個經度,b以北地區是白天,b以南、NP點之間是4個小時的黑夜
→MN是昏線,22時;MP是晨線,2時(24時往前、往後各減兩小時,或者從白晝是20個小時也可以算出)
→R是30E,P與其處於同一經線,為東二區
→北京時間東八區為2+(8-2)
J. 高中地理,求詳解。(地球的運動)
(1)因為太陽直射點大約在北回歸線附近,所以對於北半球而言是夏至日
(2)由回上面答一題可知,直射點是在北回歸線,所以是23°26′N
(3)A在赤道,B在北緯45°,C在南緯60°,緯線的話就是赤道的緯線最長啊,然後緯度越高長度就越短嘛!接著又因為相同時間內經過的路程越長自然速度就越快了
(4)C晝短【因為北半球是夏至日,那麼南半球就是冬至日了】 B應該是凌晨兩點(不大確定的空)【因為赤道和晨昏線的焦點那裡是6點{假設為D},該圖被6等分了180/6=30,所以B點和D點之間差60°,經度差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所以就差了4個小時了,6-4=2就是凌晨2點】
(5)凌晨4點
(6)因為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所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7)向北偏(准確的說是向東北方向六流的)【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8)不懂啊!!!
(9)晝從長到短的:BAC【夜晚長白天短的就相反】
(10)正午太陽高度從大到小:BAC
~~~~(>_<)~~~~ 要採納!!打得辛苦啊~~自認為准確率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