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國高考文綜卷地理
Ⅰ 關於2011年高考文綜(新課標全國卷)里的一道地理題(修水壩的那個)
水壩高度越高,積水越多,而壩底長度越大,工程量越大,相對不穩定。
這個題目回,首答先你的選好壩址,人家要求壩高只有13M,所以你選的壩址要足夠精確。壩高13m就要求你的水壩設計不能超過圖中三條等高線。壩址選擇要工程量小,蓄水多,要充分利用地形。圖中1~2處最狹窄的部位正適合選壩址。我們可以根據等高線得到壩址處壩底的海拔高度,要求不超過13m,就意味著你的壩頂的海拔高度最多是:壩底+13m,就是必須要把壩修在50m等高線以下,不能超過50m即可。拿著尺子在圖中量出壩址處50m等高線之間的間距,然後根據比例尺算出實際距離即可
Ⅱ 2011全國高考文科綜合題的選擇題,地理的9--11題組的11題求解
1、東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兩廣丘陵、浙閩丘陵。
中國東南地區是丘陵分布最廣、最專集屬中的地區,這一地區統稱為東南丘陵。其中長江以南,南嶺以北的地區稱為江南丘陵;南嶺以南的廣東、廣西境內的為兩廣丘陵;武夷山以東,浙江、福建兩省境內的為浙閩丘陵。
2、中緯度那隻能是江南丘陵了。
江南丘陵范圍長江以南、 南嶺以北、 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雪峰山以東,包括中國湘、贛兩省中南部和浙西、皖南地區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總稱江南丘陵。介於北緯25°~31°,東經110°~120°,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
中緯度為30——60,而江南丘陵在25——31,有重疊的
Ⅲ 2011年高考全國二卷文綜地理部分試題及答案
絕密 啟用前
2011年普來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自一考試(全國Ⅱ卷)(大綱版)
文科綜合地理解析
讀下圖,完成1~2題。
1.組成該山體岩石的礦物直接來自
A.地表 B.地殼上部
C. 地殼下部 D.地幔
2. 在岩石圈物質循環過程中,該山體岩石在地球表層可轉換成
A.噴出岩 B.侵入岩
C.沉積岩 D.變質岩
解讀:試題以一幅自然景觀圖為切入點,展示火山噴發的情境,著重考查岩漿來源、岩石轉化。第1題,組成該山體岩石的礦物直接來自火山噴發中的岩漿冷凝,而岩漿則來自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層。第2題,該山體的岩石為噴出岩,在地球表層經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後,可轉化為沉積岩。
芝加哥是美國五大湖區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見下圖。1848年修通聯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運河,隨後興建鐵路並形成以芝加哥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網。這段時期,芝加哥工業主要有農產品加工、農具、交通工具等生產部門。1890年,芝加哥人口達到100萬。20世界上半葉,芝加哥發展以鋼鐵為主導的重工業,並成為20世界美國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據此完成3~5題。
Ⅳ 求2011年四川高考文綜卷39題地理部分答案
(1)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自由放任經濟破產;(2分)蘇聯計劃經濟體製取得內巨大成就;容(2分)中國內憂外患。(2分)
(2)原因: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孤立和包圍新中國,(2分)「一邊倒」,學習蘇聯;(2分)底子薄。(2分)
影響:初期產生積極影響,初步形成了獨立的工業體系;(2分)後期束縛生產力的發展。(2分)
(3)西方: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2分)
中國:農村首先進行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2分)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分)
(4)本問總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Ⅳ 2011年高考浙江省文綜卷 地理部分 選擇第十題
此題用排除法做比較好。根據題中信息,北半球,MQ1為晨線時,應該版直射點在北半球,當權MQ2這晨線時,應該直射點在南半球。又由於Q1、Q2與L1間時差不等(即兩點與L1間的經度間隔不相等)所以MQ1和MQ2與L1的夾角也不相等。所以兩點不可能同時是晨昏線與緯線的切點。如果同時為切點,必須保證兩點與L1間隔相等,所以A錯誤。又由於不知Q1、Q2與L1之間的距離,所以兩者當然可以在同一個時區,C錯誤;當然也可以都位於東北球,B正確。根據太陽直射點移動軌跡圖,可知1至6月前太陽直射點南北半球都有,所以D錯誤。故B正確。
Ⅵ 2011高考文綜全國卷地理選擇題求解
有疑問歡迎追問,或在空間給我留言
2011全國文綜的答案已經公布,在高考學習網。A卷(你這是a卷)9——11DBD
9,此時甲乙丙三地的大氣垂直狀況相比較
A甲地比乙地穩定 B乙地對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穩定 D丙地最穩定
解析:由題干可知密度與溫度成反比,溫度越低密度越大,那此時甲的2500米上空,溫度大約為6度左右,小於於乙和丙,故密度最大,對流最強烈。乙和丙相比,乙處近地面等溫線略向上凸,用切線法得出中間溫度大於周圍,溫度越高對流越強烈,故乙的對流強於丙。排序對流由小到大為丙《乙《甲,所以選D
10.正午前後
A甲地氣溫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現強對流天氣
C丙地颳起東北風 D甲地出現強勁的偏南風
解析:正午即再過4小時,該等壓線將向東平移80km,可以推斷甲地氣溫(注意是氣溫不是地溫)從等壓線趨勢科判斷—— 變低。所以甲地氣溫在逐漸下降(這個好像不能用14點氣溫最高解釋,應該是來了冷空氣,有鋒面存在。) 故A錯;
正午時,圖中40km處的等壓線移到了120處,即乙處,所以乙處出現強對流天氣(原理同第9題的甲處)。故B對。
4小時後甲處和乙處相似,高空氣溫變低,密度變大,氣流下沉,形成高壓,丙的東側有低壓,故丙應吹西北風(北半球右偏);同理,甲應該吹偏北風或偏西風,總之不會吹偏南風。因為低壓區在東部
11.該區域可能位於
A.黃土高原 B.內蒙古高原
C.華北平原 D。東南丘陵
11、從海拔即可得出,圖中海拔為500左右。選D
Ⅶ 2011年高考新課標文綜地理試題難度怎麼樣
其實這次難度和去年持平。我們復習班算是比較好的班級。復習一年。文綜總共大部分都是十幾個。所以不用急,我平時練題錯5個以內。這次也錯了8個。難度偏難吧
Ⅷ 2011文綜高考的前11題,地理的,誰有答案。請回答。
地理選擇題答案:BDDBC CDACA B
這次高考,地理選擇題比較簡單。
1. 讀「某區域地質面簡圖」(圖1),圖中甲、乙、丙三處的地質構造分別是
A.斷層、向斜、背斜 B. 斷層、背斜、向斜
C.向斜、斷層、背斜 D. 背斜、向斜、斷層
答案選B。甲乙丙三處應該分別是斷層、背斜和向斜。記住一點:背斜的岩層向上拱起,像個駝背的老頭。這點已經跟學生講過無數次了。
2. 研究發現,長江幹流江蘇段河床在1985年前後平均沖漩狀態發生了明顯的轉變,由淤積轉變為沖刷。其主要原因是
A.該河段平均流速下降 B.該河段徑流量減少
C.流域年降水量減少 D.上游來沙量減少
答案選D。下游由淤積變成沖刷,為什麼沖刷力會加大?流速加快、徑流增大都可能是原因
3. 1996~2006年我國城鎮人口數量年均增長4.46%,城鎮建成區面積年均增長5.23%,2006年人均建設用地面積是發達國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斷該階段我國
A.城鎮建成區城鎮人口密度升高
B.城鎮化水平已經超過發達國家
C.城鎮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高於發達國家
D.城鎮人口增長速度滯後於城鎮擴張速度
答案選D。A由材料可知是錯的,BC明顯是常識錯誤。
讀「2007年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人均GDP與人均CO2排放量散點圖」(圖2),結合所學知識,完成4~5題。
4.與全國人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 B.廣東、福建 C.海南、貴州 D.遼寧、山東
答案選B。注意關鍵詞:低於全國水平。
5.山西、內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A.自然資源貧乏 B.交通設施落後
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產業發達
答案選C。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比較單一。
6.暖鋒過境期間的天氣一般表現為
A.鋒前氣壓急劇升高,常出現雷暴天氣
B.鋒後空氣濕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圍降水
C.鋒前水汽凝結,常形成雨,霧天氣
D.鋒後氣溫降低,常出現晴朗天氣
答案選C。考察暖鋒的特點,暖鋒是鋒前雨,冷鋒是鋒後雨。首先排除BD,而A鋒前氣壓急劇升高明顯不符。
讀「1995~2009年我國某省級行政區戶籍人口遷徙變動情況圖」(圖3),結合所學知識,完成7~8題
7.1995~2009年,該省級行政區戶籍人口
A.遷入率持續上升 B.遷出率持續降低
C.機械增長率緩慢下降 D.累計凈切遷入量逐年增加
答案選D。遷入率減去遷出率就等於機械增長率,一直都是正值,遷入人口必然是持續增加。
8.從人口遷移模式看,該省級行政區域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答案選A。答案太明顯了,大量人口遷入的地區一般都是經濟較發達的區域。
9.某地區植被退化或喪失、土壤物質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蝕與侵蝕、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產力退化。這一地表過程是
A.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溝壑地區的環境演化過程
B.石灰岩地區受強烈風力侵蝕作用產生的自然演化過程
C.石灰岩地區在自然和人類活動作用下的綜合演化過程
D.黃土高原由於地下水的過度開采而造成的人為演化過程
答案選C。注意關鍵詞:溶蝕與生產力。必然與石灰岩有關。
讀「汽車產業鏈結構圖」(圖4),結合所學知識,完成10-11題
10.從產業鏈角度看,P代表的產業最有可能是
A.配套產品生產(儀表、輪胎等)
B.汽車研發(發動機、變速箱等)
C.農機製造(拖拉機、農用車等)
D.能源加工(是有、天然氣等)
答案選A。注意P屬於汽車製造環節。只有A選項符合題意。
11.影響汽車服務業布局的主導因素是
A.原料 B.市場 C.動力 D.勞動力
答案選B。汽車服務業屬於第三產業,其影響的主導因素往往與市場有關。
Ⅸ 2011高考文綜卷(新課標全國卷)之地理的選擇題答案
2011全國文綜的答案已經公布,在高考學習網。A卷(你這是a卷)9——11DBD 9,此時甲乙丙三地的大氣垂直狀況相比較 A甲地比乙地穩定 B乙地對流最旺盛 C
Ⅹ 2011年高考浙江省文綜卷 地理部分 選擇第九題
題前邊有句話是這個:圖6中,M為赤道與某一經線L1的交點,北半球任一緯線L2上兩點Q1、Q2 分別位於經線L1的東、西兩側。完成9~10題。
可知:M點位於赤道,Q1、Q2位於北半球
從某日晨線經過M、Q1和昏線經過M、Q2可知該日太陽直射點應位於南半球
所以排除D,D選項應該是太陽直射在赤道,至於現在影子在那個方向不考慮,考試的時候沒有時間
由L2上兩點Q1、Q2分別位於經線L1的東、西兩側,可知M、Q1、Q2位於三條不同的經線,所以這三點不可能位於同一經線圈,排除C,
由題意Q1、Q2之間經度差達到最大值時,可以為180°,此時Q1、Q2位於同一個經線圈,且剛好是該日晨線、昏線與緯線的切點,所以答案為A。
第10題 由Q1、Q2與L1的地方時差不等,可知Q1、Q2與兩點不可能以經線L1對稱,即不可能同是晨昏線與緯線的切點。當晨線經過M、Q1時,該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當晨線經過M、Q2時,該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題中只說緯線L2上兩點Q1、Q2分別位於經線L1的東、西兩側,Q1、Q2距經線L1 距離可大、可小,只要不相等就滿足題意。 所以應該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