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黃河瑪曲河段主流線
⑴ 急急急 求地理黃河圖,長江圖,以及中國鐵路線的圖。最好配有題,和答案
⑵ 有關黃河的地理知識 急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區,最後流入渤海。[1]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2]
中文名
黃河
外文名
Yellow River
發源地
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瑪曲
注入海洋
渤海
上中下游劃分
上游—河口—中游—桃花峪—下游
流經重要城市
鄭州、濟南、蘭州、西寧、太原等
黃河全長
約5464公里
流域面積
79.5萬平方公里
集流面積
752443平方公里
古 稱
大河、河水、濁河
最大含沙量
911kg/m3
最大年沙量
39億噸
最大支流
渭河
河川徑流量
佔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
最大淡水湖
扎陵湖和鄂陵湖
入海口
山東省東營市
黃河屬太平洋水系。幹流多彎曲,素有「九曲黃河」之稱,河道實際流程
黃河流域圖[4]
為河源至河口直線距離的2.64倍。黃河支流眾多,從河源的瑪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黃河,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條,組成黃河水系。支流中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條,流域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佔全河集流面積的77%;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條,流域面積達37萬平方公里,佔全河集流面積的50%。較大支流是構成黃河流域面積的主體。
黃河左、右岸支流呈不對稱分布,而且沿程匯入疏密不均,流域面積沿河長的增長速率差別很大。黃河左岸流域面積為29.3萬平方公里,右岸流域面積為45.9萬平方公里,分別佔全河集流面積39%和61%。大於100平方公里的一級支流,左岸96條,流域面積23萬平方公里;右岸124條,流域面積39.7萬平方公里。龍門至潼關區間,右岸流域面積是左岸的3倍。全河集流面積增長率平均為每公里138平方公里。上遊河段長3472公里,面積增長率為每公里111平方公里;中遊河段長1206公里,匯入支流眾多,面積增長率為每公里285平方公里;下遊河段長786公里,匯入支流極少,面積增長率僅有每公里29平方公里。
黃河水系,按地貌特徵,可分為山地、山前和平原三個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河流,分布於流域各地,由於復雜的地質構造、基岩性質與地表形態的影響,使水系的平面結構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形式,河網密度各地也不同。[5
⑶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觀特徵
上游與中游的分界點是內蒙古的托克托(河口鎮),中游與下游的分界點是河南鄭州的桃花峪.需要說明的是中下游的分界線近年出現爭議。在我國初中《地理》課本中,把黃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線,確定為「舊孟津」(今洛陽孟津縣)。而河南省志第四卷《黃河志》中,又確定為鄭州市滎陽的桃花峪。嘉應觀也有自己的道理。
黃河河長5464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河。對於黃河,根據河道流經地區的自然壞境和水文情勢,將其作了上、中、下游的劃分。黃河上游長346公里,從河源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河口鎮),河流穿越青藏高原,流經峽谷,其間分布有20多個著名的峽谷。這里山高坡陡,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水多沙少、河水較清、流量均勻是該河段的水文特徵。黃河流出青銅峽之後,其地勢平坦開闊,進入寧夏平原和內蒙古河套平原。這里水渠縱橫交錯,成為黃河上游最早的農業開發區之一。黃河中游1234公里,從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河口鎮到河南鄭州桃花峪。該段河道的水文特徵:由於夏秋季多暴雨,沙源豐富,多水多沙,洪峰流量大,含沙量高,成為世界有名的多沙河流。河道淤積與侵蝕河段交互出現,峽谷與寬谷相間。黃河下游767公里,從河南鄭州桃花峪到山東墾利縣,由西向東流經華北平原。河道坡降小,水流平緩。加之河道寬淺散亂,泥沙淤積嚴重,河床逐漸升高,兩岸幾乎全靠大堤為屏障。河道灘面一般高出兩岸地面約2—5米,有的高達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懸河」。
⑷ 地理高考,黃河
由於黃河有一段流域是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而低緯度在春季得時候冰雪融化的比較早而高緯度此時河面還沒有完全解凍,從而導致河面較窄上遊河水流下沒有足夠的空間讓河水流過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凌汛。
⑸ 黃河各段海拔高度
青海省瑪多縣多石峽以上地區為河源區,面積為2.28萬平方公里,
青海省瑪多縣黃河源區
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屬湖盆寬谷帶,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勢雄渾,西有雅拉達澤山,東有阿尼瑪卿山(又稱積石山),北有布爾汗布達山脈,南以巴顏喀拉山與長江流域為界。湖盆西端的約古宗列,是黃河發源地。[4]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5]
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的距離。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與李道宗奉命征擊吐谷渾,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達柏海(即扎陵湖)望積石山,觀覽河源。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劉元鼎奉使入蕃,途經河源區,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顏喀拉山)。
正式派員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榮祿公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歷時4個月,查明兩大湖的位置(元史稱「二巨澤」,合稱「阿剌腦兒」),並上溯到星宿海,之後繪出黃河源地區最早的地圖。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錫、舒蘭探河源。探源後他們繪有《星宿河源圖》,並撰有《河源記》,指出「源出三支河」東流入扎陵湖,均可當作黃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爾沁藏布、蘭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測圖。乾隆年間齊召南撰寫的《水道提綱》中指出:黃河上源三條河(黃河源頭北源為扎曲,中源為約約古宗列曲(即瑪曲),南源為卡日曲[6] ),中間一條叫阿爾坦河(即瑪曲)是黃河的「本源」。
1952年黃委會組織黃河河源查勘隊,進行黃河河源及從通天河調水入黃可能性的查勘測量,歷時4個月,確認歷史上所指的瑪曲是黃河正源。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軍區邀請有關單位組成考察組,進行實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為河源的建議(稱多縣文章載:南源為卡日曲,卡日曲源於各式冬雅和那扎仁,當為正源,理由有三:一源遠流長,二水色與瑪曲同,三水量較大。[6] 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5] )。
1985年黃委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東經95°59′24″,北緯35°01′18″處,樹立了河源標志。[4]
2008年三江源頭科學考察隊考察後認為,由於卡日曲比約古宗列曲長36.54公里,流量比約古宗列曲多兩倍,按照國際上河流正源確定的三個標准,即「河源唯長、流量唯大、與主流方向一致」的標准,同時考慮流域面積、河流發育期、歷史習慣,考察隊建議在科考成果通過評審後,經過法定程序審核批准,將黃河源頭定位於卡日曲。[7]
幹流走向
根據流域形成發育的地理、地質條件及水文情況,黃河幹流河道可分
黃河源頭
為上、中、下游和11個河段。
上游
河源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為上游,河道長3471.6公里,流域面積42.8萬平方公里,佔全河流域面積的53.8%。
黃河上游瑪多縣多石峽以上稱河源區。河源當地稱瑪曲。「瑪」即瑪夏,藏語意為孔雀,「曲」是河,「瑪曲」即孔雀河。孔雀河起始於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窮山的瑪曲曲果日(意即黃河源頭山),山坡前泉群匯集成東、中、西三股泉流,東股最大,當地藏民稱它是瑪曲曲果(黃河源頭),
星宿海
其地理位置為東經95°59′24″及北緯35°01′18″。三股泉流匯合後,串聯許多大小水泊,逐漸形成了一條6~9米寬的小河,東北流入約古宗列。
穿行在約古宗列盆地的河段,又稱約古宗列曲,它串聯大小水泊,蜿蜒東北行,穿過第一個峽谷——茫尕峽(長18公里)進入瑪涌。瑪涌即黃河灘,自茫尕峽出口至扎陵湖,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黃河灘的西半部分就是著名的星宿海。
黃河流經星宿海,先後接納西北方向流來的扎曲和西南方向流來的卡日曲,水量大增,繼續東行約20公里,進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出鄂陵湖東行65公里流經黃河上游第一座縣城瑪多縣。
黃河河以上流域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年水量5億立方米,平時河面寬30~40米。
瑪多至下河沿河段:河道長2211.4公里,水面落差2985米,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黃河流經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接地帶,地質條件復雜。龍羊峽以上,大部位於青藏「歹」字型構造體系的首部,龍羊峽以下受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的控制,地殼扭曲,褶皺發育,形成了一系列走向北西或近乎東西向的大山。黃河流經這些山谷或沿著較大斷裂發育,其水流方向多與山地走向正交或斜交,河谷忽寬忽窄,出現川峽相間的河谷形態。有最長的峽谷拉加峽、最窄的野狐峽、比降最陡的龍羊峽。
下河沿至河口鎮河段:河道長990公里,區間流域面積17.4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水面落差246米,河道比降2.5‱,是寬淺的平原型沖積河流。本河段
黃河在內蒙古河套平原
開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漸折向東流,到河口鎮則又轉向南流,構成為著名的「黃河河套」。下河沿至石嘴山一段,黃河流經富饒的寧夏平原,河道長317公里,河寬400~3000米,比降為4.5‱,河床由砂卵石組成。石嘴山至磴口,黃河穿行於烏蘭布和沙漠與鄂爾多斯台地之間,河長88公里,比降2.9‱,河床縮窄,局部地段有礫石基岩出露,水面寬300~700米,河道兩岸沙丘起伏,一望無際。磴口至河口鎮,黃河蜿蜒於內蒙古河套平原之上,河長585公里,河寬500~2500米,比降1.3‱,水流緩慢,是彎曲型的平原河道。
中游
黃河自河口鎮至河南鄭州市的桃花峪為中游。中遊河段長1206.4公里,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公里,佔全流域面積的43.3%,落差890米,平均比降7.4‱。
黃河自河口鎮急轉南下,直至禹門口,飛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
黃河在晉陝峽谷
米,比降為8.4‱。滾滾黃流,奔騰不息,將黃土高原分割兩半,構成峽谷型河道。以河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陝西省,因之稱晉陝峽谷。
晉陝峽谷位於鄂爾多斯地台向斜與山西地台背斜交界,構造較簡單。本河段河道比較順直,河穀穀底寬,絕大部分都在400~600米。峽谷兩岸是廣闊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支流水系特別發育,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6條。本峽谷段流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佔全河集流面積的15%。區間支流平均每年向幹流輸送泥沙9億噸,佔全河年輸沙量的56%,是黃河流域泥沙來源最多的地區。
晉陝峽谷河段,磧流較多,下段的壺口瀑布,是黃河幹流唯一的瀑布。
晉陝峽谷的末端是龍門。這里形勢險要,兩岸斷崖絕壁,猶如刀劈斧削。左岸的龍門山與右岸的梁山隔河對峙,使河寬縮至100米左右。龍門是連接晉陝交通的古道渡口,歷史上靠木船擺渡。解放後西安~侯馬的鐵路和公路,都在此通過,建有現代化的橋梁。
黃河出晉陝峽谷,河面豁然開闊,水流平緩。從禹門口至潼關,河道長125公里,落差52米,比降4‱。河谷寬3~15公里,平均寬8.5公里。河道灘槽明顯,灘面寬闊,灘地面積達600平方公里。灘面高出水面0.5~2.0米。本段河道沖淤變化劇烈,主流擺動頻繁,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屬游盪性河道。禹門口至潼關區間流域面積18.5萬平方公里,匯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
黃河過潼關折向東流356公里至河南鄭州市桃花峪,落差231米,平均比降6‱。其中,三門峽以上113公里的黃土峽谷,較為開闊。三門峽以下至孟津151公里,河道穿行於中條山與崤山之間,是黃河最後的一個峽谷段,界於河南、山西之間,故稱晉豫峽谷。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大支流有洛河及沁河,區間流域面積4.2萬平方公里,是黃河流域常見的暴雨中心。暴雨強度大,匯流迅速集中,產生的洪水來勢猛,洪峰高,是黃河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之一。孟津以下,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河段。南依邙山,北傍青風嶺,部分地段修有堤防。
下游
黃河桃花峪至入海口為下游。流域面積2.3萬平方公里,僅佔全流域面積的3%,河道長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緩,平均1.11‱。下遊河道橫貫華北平原,絕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約束。河道總面積4240平方公里。由於大量泥沙淤積,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成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嶺。
受歷史條件的限制,黃河下游現行河道呈上寬下窄的格局。桃花峪至蘭考東壩頭河段長136公里,系明清河道,兩岸堤防已有300~500年的歷史。東壩頭至陶城鋪河段長236公里,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泛流了20多年後才逐漸修築堤防。陶城鋪以下系大清河故道。
桃花峪~高村河段長206.5公里,兩岸一般堤距5~14公里,最寬達20公里,河道寬淺,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亂,沖淤變化劇烈,主流游盪不定,是典型的游盪性河道。由於水流受膠泥嘴、險工和高灘崖的制約,河道形成若干節點,對河勢有一定的控導作用。過去由於主槽擺動,造成嚴重的灘地坍塌。據調查1949~1958年鄭州至孫口河段每年平均塌失灘地53平方公里,其中絕大部分在高村以上。
高村至陶城鋪河段,長165公里。堤距1.5~8.5公里,主槽擺幅及速率,較游盪性河段小,一般在3~4公里,屬於游盪性河道與彎曲性河道之間的過渡性河段。經過整治,河槽已漸趨穩定。陶城鋪至利津河段,長310多公里,堤距0.4~5公里,兩岸險工、控導工程鱗次櫛比,防護段長占河長的70%,河勢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變化不大,屬於彎曲性河道。
利津以下是黃河的河口段。黃河河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之間,濱海區海洋動力較弱,潮差一般1米左右,屬弱潮多沙、擺動頻繁的陸相河口。
由於黃河將大量泥沙輸送到河口地區,大部分淤在濱海地帶,填海造陸,塑造了黃河三角洲。隨著黃河入海口的淤積——延伸——擺動,入海流路隨之改道變遷。歷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1949年後曾經三次有計劃的人工改道,河口段河道長也不斷變化。20世紀90年代黃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流經清水溝後逐步淤積塑造的新河道。[
⑹ 黃河源流概況和各河段水文特徵
1、黃河概況復
發源地:巴顏喀制拉山 流經九大省區及四大地形區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自西向東流徑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和山東,注入(渤海),全長5500千米,其上中游分界處是河口,中下游分界處是孟津,主要支流上游有湟水、洮河,中游有汾河、渭河,注入海洋: 渤海
貢獻:發電、灌溉、旅遊
2、各段特徵
上游:氣候乾旱、 荒漠化、 植被破壞
中游:土疏鬆、植被破壞,7、8月份多降水
下游:地勢低平、坡度變緩流速放慢、形成地上河
3、黃河的水文特徵:因為黃河處於我過北方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所以黃河有明顯的汛期和結冰期,且在夏季水位高,冬季有枯水期。並且,在下遊河段,河流從低緯向高緯流,有凌汛現象,黃河流經我國的黃土高原區,森林覆蓋率極低,含沙量大。
⑺ 黃河的分界線地理。
上中游分界點是河口,
中下游分界線是桃花峪
正解請採納
⑻ 高考地理 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徵匯總
黃河
水文特徵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長江
長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洞庭兩湖最大);湖口以下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沖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昌。
長江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與唐古拉山脈間,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這里冰川廣布,冰雪融水就是長江的源頭。
淮河(重要地理分界線)
黑龍江
黑龍江有南北兩源,南源額爾古納河,北源石勒喀河。兩源於大司洛夫卡河口匯合後稱黑龍江,蜿蜒東流,最後在前蘇聯境內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附近注入鄂霍次克海韃靼海峽。從海拉爾河河源起算,黑龍江全長4370公里,流域面積16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十大巨川之一, 額爾古納河流域屬黑龍江的河源地區。海拉爾河自東向西橫貫蒙古呼倫貝爾盟,河長620公里,至阿巴蓋堆下稱額爾古納河。額爾古納河的幹流長900公里,其右岸屬內蒙古自治區,較大的支流除海拉爾河外,還有根河、貝爾茨河等。流域面各約11.6萬平方公里。
黑龍江的支流有200多條,其中以松花江最長。松花江也有南北二源,南源發源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長白山天池;發源於延邊牡丹嶺的牡丹江,經敦化市,最後在黑龍江省依蘭縣匯入松花江。
松花江的北源嫩江,為內蒙古東部最大的河流,南北縱貫呼倫貝爾盟及興安盟東部邊緣,發源於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里山的南坡。全流域面積28.2萬平方公里,在內蒙古境內的流域面積近15萬平方公里,而且大部分位於嫩江西岸。嫩江是內蒙古境內水量僅次於西部黃河的過境水量,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19.6億立方米。
珠江。珠江是我國南方的一條大河,流域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珠江包括西江、北江和東江三大支流,其中西江最長,通常被稱為珠江的主幹。
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主幹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沾益縣烏蒙山脈中的馬雄山,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四個省區,在磨刀門入南海,全長2217公里,流域面積占珠江流域面積的77.8%,約35萬平方公里。 西江主源為南盤江,至冊亨縣與來自黔西南的北盤江匯合後稱江水河;向東南流至廣西石龍鎮三江口與柳江匯合後稱黔江,到桂平與鬱江相會;鬱江在南寧一帶稱邕江,上游為右江和左江,到桂平與鬱江匯合處以下又改稱潯江,直到廣西、廣東交界處的梧州匯桂江後始稱西江。西江源地至石龍為上游,長1574公里(包括南盤江長915公里,紅水河長659公里); 西江的上中游為雲南、貴州的一部分和廣西的大部分,均為民族地區,約32.9萬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總面積的74.9%。
西江上游流域內石灰岩廣布,河谷深切。北盤江上的黃果樹瀑布水頭高達70米。中遊河段與東北——西南向山脈相交,形成平壩與峽谷相間的河谷地貌,主要峽谷如黃茅峽、大藤峽等為石灰岩峽谷,河窄水深,形勢險要。梧州以下河面增寬至1500米,但一些峽谷處如羚羊峽又緊縮至 300——400米左右。
珠江流域雨量充沛,是河川徑流量特別豐富的典型雨型河。據統計,多年平均流量為11070秒立方米,年徑流總量達3492億立方米, 約佔全國徑流量的13%,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為黃河的6倍。
珠江流域夏季風登陸早,秋季還有台風雨,雨期很長,汛期可達半年以上(4月—10月),冬季水量很少。在暴雨的影響下, 西江幹流的洪水多發生在6—8月。由於南北支流發洪日期不同,洪峰先後錯開,故洪水量並不很大,洪水過程較長。但在少數年份,流域雨量大,歷時長,南北支流洪峰相遇,就會形成特大洪水。西江流域有一大面積喀斯特區,地下水參與徑流調節,洪水歷時延長,特大洪水不易發生,全年水位流量變化和緩,對灌溉航行比較有利。西江集水面積大,支流分布比較均勻,降水年際變化小,上游又有較豐富的地下水補給,所以徑流多年變化很小。總之,西江的水情變化比北江和東江更為和緩。
珠江含沙量小,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8336萬噸。珠江水系以紅水河含沙量最大。
珠江水系常年通航里程達12000公里, 水運量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其中西江幹流常年通航里程為868公里, 在廣西境內內河航道以梧州為總匯,廣泛聯系區內各主要城鎮。
珠江水系水力資源蘊藏量約2485萬千瓦,南盤江、紅水河是全國十大水利發電基地之一。
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是世界最高的河流。 發源於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峰的南坡,馬法木錯以東,上游稱馬泉河,從阿里地區向東,流經藏南谷地,到墨脫地區轉向東南,入印度稱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匯入恆河,注入孟加拉灣。其重要支流有拉喀藏布河、年楚河、拉薩河等。雅魯布江在西藏境內全長2050公里,流域面積24.16 萬平方公里,河床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兩岸有狹小盆地和平原。由於受西南季風的影響,使這里的年降水量達400—500毫米。雅魯布江谷地冬季不受寒潮影響,比較溫暖,西藏的重要糧食作物——青稞的產地就分布在這里。雅魯藏布江水力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僅次於長江。
西藏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農業綜合開發工程——「一江兩河」中部流域開發,於1991年開始建設。
「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薩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的綜合開發項目,主要集中在農業、工業、交通三個方面。到本世紀末,一個現代化的商品糧、礦產、副食品、輕紡工業綜合基地,將在「世界屋脊」的心臟地帶崛起。
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上源接納昆侖山、帕米爾高原、天山的冰雪融水,流量較大支流很多。「塔里木」,維吾爾語就是河流匯集的意思。塔里木河的主源葉爾羌河發源於喀拉昆侖山主峰喬戈里峰附近的冰川地區,若從葉爾羌河上源起算, 至大西海子, 全長約2000公里,流域面積為19.8萬平方公里。塔里木河上游支流很多,幾乎包括塔里木分國地中的大部分河流,主要有阿克蘇河、和田河和葉爾羌河,長度分別是110公里、1090公里和1037公里。
塔里木河幹流水量全部依賴支流供給,近年由於上中游灌溉用水增多,加之滲漏和蒸發,使下游水量銳減,逐漸消失在沙漠中。
伊犁河。伊犁河上游有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三大支流,主源特克斯河源於汗騰格里峰北側,東流與鞏乃斯河匯合後稱為伊犁河;西流至雅馬渡有喀什河注入,以下進入寬大的河谷平原,在接納霍爾果斯河後進入前蘇聯,流入巴爾喀什湖。
伊犁河在我國境內長441公里,流域面積約5.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西北地區水量最豐富的河流,年徑流量達123億立方米, 佔新疆徑流總量的1/5,其中特克斯河佔63%。伊犁河最大流量多出現在7、8月份,最小流量出現在冬季,這和冰雪融水和雨水補給有密切關系。伊犁河從鞏乃斯河會合處以下170公里,水流平穩。伊寧市附近河寬1公里以上,每年5-10個月可通行180—250噸級船隻。伊犁河徑流有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利用農業灌溉,「七五」期間在喀什河上建有裝機容量5萬千瓦的托海水電站。
⑼ 從地理角度講,都有哪些相關黃河的知識
黃河: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上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9個省級政區(青、隴、川、寧、內蒙、陝、晉、豫、魯),注入渤海,長度與流域面積均居我國第二,但水量很小。
內蒙古河口鎮以上為上游,黃河上游青海省境內,流經青藏高原,水量不大,水流平緩,河水清澈;自青海龍羊峽、經甘肅劉家峽至寧夏青銅峽的峽谷段,水能資源豐富;在寧夏,內蒙古境內,黃河流經平緩的地形區,水流平緩,氣候乾旱,加上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水量有所減少;河口鎮至河南孟津為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接納了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特別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黃河泥沙來於此);孟津以下為下游,流經華北平原,由於長期人工築堤束水,黃河下遊河床高於兩岸地面數米,形成「地上河」,所以黃河下游沿途水量漸少,支流很少,且易發洪澇災害。
而由於中上游地區用於生產、生活的引水量過大,造成下遊河段在春末夏初季節幾乎每年發生斷流現象。
黃河主要的支流有:上遊河段有洮河和湟水,中游段有無定河、延河、汾河和渭河(其支流有涇河、洛河)等。
近年來,黃河斷流問題正日益引起我國政策的高度重視。今後,我們一方面要加強水庫建設與管理,調峰濟枯;另一面要加強全流域水資源的統一調配與管理,增強節水,護水意識;同時要加快黃河上游「引長濟黃」工程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