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地理
A. 人教版高中歷史、政治輔助書
2008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期末測試試卷10套(有詳細答案)人教版資料類型:試卷資料資料版本:沒有填寫版本軟體大小:835.5KB推薦等級:發布人:mmczw發布日期:2008年04月22日來源網站:沒有解壓密碼:運行環境:Win98,Winnt,Win2k,Winxp,win2003下載列表:相關搜索:1.2008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期末測試試卷10套(有詳細答案)人教版2.2008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期末測試試卷10套(有詳細答案)人教版3.2008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期末測試試卷10套(有詳細答案)人教版資料介紹:2008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期末測試試卷10套(有詳細答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全冊教案、學案課件類別:思想品德-教案-思品教案-高中政治教案課件評級:運行平台:Win9X/2000/XP/2003/課件語言:簡體中文授權方式:免費版課件版本:人教新課標解壓密碼:本站默認解壓密碼:課件大小:144KB相關鏈接:HomePage高中高中歷史學業水平復習資料歷史必修3重點知識梳理理科班課件資源類型:課件資源版本:新課標人教版資源學科:歷史年級水平:必修3資源格式:ppt資源大小:177KB資源等級:3更新時間:2008-02-24下載次數:479次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城市的地域功能分區與合理規劃[]文件大小:287K等級:★★★★★人口與環境歷屆高考試題匯集(07年)[]文件大小:444K等級:★★★★★2008年高考地理第一輪復習(9講氣候的形成和變化)[]文件大小:234K等級:★★★★★2008年高考地理第一輪復習(8講常見的天氣系統)[]文件大小:183K等級:★★★★★2007高考二輪復習專題十一人口與環境[]文件大小:565K等級:★★★★★2007年高考第一輪復習地理:1.2[]文件大小:181K等級:★★★★★2007年高考地理復習人口與環境單元測試及詳解[]文件大小:72K等級:★★★★★2007屆高考地理專題訓練之人口與環境[]文件大小:136K等級:★★★★★2006年高考第一輪復習地理:2[]文件大小:313K等級:★★★★★2006年高考第一輪復習地理:2.9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文件大小:260K等級:★★★★★2006年高考第一輪復習地理:1.2[]文件大小:156K等級:★★★★★高考能力測試步步高地理基礎訓練2地球和地圖[]文件大小:146K等級:★★★★★高考綜合復習:自然地理和地圖(一)提綱[]文件大小:400K等級:★★★★★高考文科《地理》讀圖填圖訓練世界區域(非洲、歐洲)[]文件大小:615K等級:★★★★★高考地理復習:專題復習一地球和地圖[]文件大小:297K等級:★★★★★高考地理復習地球地圖部分[]文件大小:230K等級:★★★★★高考地理(新課標)二輪專題復習1地圖知識及各類地理圖像的判讀與應用[]文件大小:4214K等級:★★★★★高考專題復習三區域地理經緯網空間定位復習人教版[]文件大小:3953K等級:★★★★★第五章地圖(99-03高考地理部分試題及答案)[]文件大小:165K等級:★★★★★溧陽市戴埠高級中學高考地理復習教案[]文件大小:53K等級:★★★★★共660個地理首頁上一頁下一頁尾頁頁次:1/33頁20個地理/頁轉到第頁下載地址:轉到下載地址處
B. 地理新課標人教版高考復習提綱
高中地理知識點 
第一單元 宇宙環境 
一、人類知識的宇宙 
(一)人類觀測到的宇宙 
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日心說」、星系、光年 
2.宇宙:天地萬物的總稱,由各種物質組成,處在不斷運動和發展之中 
3.天體系統天體概念:宇宙間的物質存在形式 
形成:運動著的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成層次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恆星世界 
太陽系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河外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1.日地距離:1.496億千米 
2. 地球的普通性:(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質量、體積、平均密度、運動特徵介於九大行星之間 
地球的特殊性:擁有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物 
3.地球上擁有 
生命的條件 穩定安全的宇宙環境太陽穩定的光照安全的行星際空間地球自身 
的條件 日地距離適宜→適宜的溫度(地球表面 平均溫度為15℃)體積質量適中→適於生物呼吸的大氣大洋形成、孕育生命 
二、太陽、月球與地球關系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概況巨大熾熱的氣體球、主要成分:氫、氦表面溫度6000K 
2.太陽輻射概念: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反應式 4H 高溫高壓 He+能量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①向地球輸送能量,維持地表溫度 ②促進地球環境的形成和變化 ③太陽輻射能是人類生活、生產的能源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概念:太陽表面大氣的變化主要類型黑子(強弱標志)耀斑(最激烈顯示) 平均周期:11年 
2.太陽活動對 
地球影響 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 
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通訊 
(三)月相及其變化 
1.月相概念:月亮圓缺的各種形狀 
2.成因:①月球本身不發光也不透明,能反射太陽光 ②日、地、月三者相對位置不斷變化 
3.變化規律: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新月→…… 
4.意義:計量時間的尺度。農歷月:以月相變化周期為基礎。星期:以半月望兩弦四相為單元 三、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一)宇宙探測的發展 
1.衛星探測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57年10月,原蘇聯 
成果:發現磁層和宇宙射線,測量許多行星表面的理化性質 
2.載人航天探測 
3.意義: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影響和改善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4.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特別是「神舟」五號發射升空 
(二)開發宇宙 
空間資源特點:遼闊、高真空、強輻射、失重 
開發利用:收集有關地球的各種信息,在衛星上進行科學實驗太陽能資源 
礦產資源:月岩中含有豐富的礦產和地球上沒有的能源 3 He 
(三)保護宇宙環境 
1.空間垃圾 
的來源 工作壽命終止的航天器意外或有意義爆炸產生的碎片航天員扔出飛船艙的垃圾 
2.空間垃圾產生的危害:造成航天器損壞 
3.措施將停止工作的衛星推進其他軌道用太空梭把損壞的衛星帶回地球 
四、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 
(一)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活動 
2.特點: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上是穩定的,地軸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東從地軸北端或北極上空觀察: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地軸南端或南極上空觀察:順時針方向旋轉 
4.周期恆星日:真正周期(地球自轉360°)時間23時56分4秒太陽日:晝夜交替周期(地球自轉360°59′)時間24小時, 通常所說的一天 
5.速度角速度概念: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角度規律兩極點為O 
其他各地相同,即15°/小時或1°/4分鍾線速度概念:單位時間內通過的緯線弧長規律兩極點為O 
自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 
(二)地球的公轉 
1.概念:地球繞太陽的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軌道概念:地球公轉的路線又稱黃道形狀:近似正圓的橢圓 
影響:太陽位於其中焦點之一1月初為近日點7月初為遠日點 
4.周期恆星年概念:地球公轉一周360°的周期時間: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概念:太陽回歸運動的周期時間:365日5時48分46秒 
5.速度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點較快,遠日點較慢 
線速度:平均30km/秒,近日點較快,遠日點較慢 
(三)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 自轉→赤道平面 
公轉→黃道平面→ 黃赤交角 
(目前為23°26′) →太陽直射點在南北歸線之間的周年變化→回歸年 
五、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一)晝夜交替 
1.晝夜的產生: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半個球面 
2.晝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晨線昏線 
3.太陽高度: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的傾角晝半球大於0°夜半球小於0°晨昏線上等於0° 
4.意義:地球表面溫度變化不大,生命有機體得以生存和發展 
(二)地方時 
1.概念: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15°/小時 
2.時區:為了統一標准,國際上規定每隔經度15°劃分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為24個時區 
3.區時:各時區都以本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使用的時刻,稱為區時,相鄰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小時。 
4.特別的計時: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半區時 
(三)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地轉偏向力 
偏轉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應用:長江三角洲的發育,沉積左岸(北岸),沖刷右岸(南岸) 
六、地球運動的地球意義(二) 
(一)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1.太陽直射點:地表太陽垂直照射的點,太陽高度為90° 
2.回歸運動原因:黃赤交角的存在 
規律: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周期:1回歸年,時間365日5時48分46秒 
影響:使地表獲得的輻射能具有回歸年的變化 
(二)晝夜長短的變化 
1.春分—秋分 
(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各緯度晝最 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 
2.秋分—次年春分 
(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 夜最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夜春秋分: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 
(三)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隨緯度變化同一時刻:由直射點向南北兩方遞減夏至日: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方遞減冬至日: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方遞減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兩方遞減 
2.隨季節變化同一地點:離太陽直射點越近,太陽高度越大 
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夏至日太陽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歸線以南地區:冬至日太陽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歸線之間:當太陽直射某地時,該地太陽高度最 大為90度,每年直射兩次。 
(四)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1.四季的劃分天文四季依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劃分:我國傳統:以四立為四季起點西方:以二分二至日為四季起點 
氣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 月,冬季12、1、2月 
意義:對生產、生活、有指示、預告作用 
2.五帶的劃分依據:太陽輻射量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的規律界線:回歸線和極圈 
五帶: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 
第二單元 大氣環境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一)大氣的組成 
1.干潔空氣氮(佔78%)是地球上構成生物體的基本成分 
氧(佔21%)是人類和一切生物維持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對地面有保溫作用 
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線,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2.水汽、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二)大氣的垂直分層 
1.對流層集中了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水汽、雜質,厚度隨緯度而變化特點: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空氣對流運動顯著;天氣現 象復雜多變 
2.平流層有大量吸收紫外線的臭氧層 
特點: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天 氣晴朗大氣平穩(利於飛機高空飛行) 
3.高層大氣氣壓低,空氣密度小 
在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對無線電通訊有重要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一)大氣的熱力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 
的消弱作用 吸收作用:有選擇性水汽、CO 2 吸收紅外線O 3 吸收紫外線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厚反射作用強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波長較短的藍光易被散射 
2.大氣對地面 
的保溫效應 地面增溫:地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 
大氣保溫:大氣逆輻射將大部分熱量還給地面 
3.意義減少了氣溫日較差 
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環境 
(二)全球熱量平衡 
就整個地球多年平均狀況來看:地球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熱量相等人類活動(礦物燃料燃燒、毀林)→熱量失衡→全球變暖 
三、大氣的運動 
(一)能量來源: 太陽輻射 
(二)原因: 根本原因:太陽對各緯度加熱不均 
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三)大氣運動的方式: 垂直運動:氣流上升或下沉水平運動:風 
(四)運動基本類型 
1.最簡單形式 
熱力環流 概念:由於空氣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形成原因:冷熱不均引起氣流上升或下沉運動,並 導致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的差異 
城市風:市區上空流向郊區,郊區近地面流向市區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氣壓梯度: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 
水平氣壓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氣壓梯度,就產生了促使大氣由 高氣壓區流向低氣壓區的力,方向:垂直等壓線由 高壓指向低壓 
近地面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與摩擦力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 線斜交高空大氣的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四、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概念: 具有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作用①促進高低緯度間、海陸間水熱交換②促進全球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③是形成天氣和氣候的基礎 
(二)三圈環流 
1.組成:低緯環流、中緯環流、高緯環流 
表現:在近地表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2.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原因: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 
規律:1月:向南移 7月:向北移 
(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北半球氣壓 
呈塊狀分布1月 亞洲大陸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亞洲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7月 亞洲低壓 夏成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2.南半球氣壓帶呈帶狀分布 
(四)季風環流 
東亞季風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風向: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 
南亞季風成因: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主要原因)及海陸熱 力性質差異 
風向: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 
五、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 
1.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水平范圍,幾百米到幾千米 
2.分類冷鋒快行冷鋒:狂風暴雨、大風沙暴 
慢行冷鋒:多產生連續性降水 使氣溫降低,氣壓升高(過境後) 暖鋒:可形成連續性降水,過境後使氣溫升高,氣壓降低准靜止鋒:形成陰雨連綿的天氣(如江淮准靜止鋒) 
(二)氣旋和反氣旋系統 
1.氣旋:①氣壓狀況:低氣壓 ②中心氣流:上升③水平氣流北半球逆時針輻合南半球順時針輻合 
2.反氣旋:①氣壓狀況:高氣壓 ②中心氣流:下沉③水平氣流北半球 順時針輻散南半球 逆時針輻散 
六、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一)氣候 
1.概念:某一地區在多年內的大氣平均狀況或統計狀態 
2.氣候形成因子:①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墊面狀況: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 
③大氣環流具有雙重性質調整全球熱量和水量的分布本身也是一種氣候現象 
④人類活動:對氣候產生影響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改變大氣成分, 
導致氣候變化 CO 2 →溫室氣體 
氟氯烴→破壞臭氧層酸性氣體→酸雨 
(二)氣候類型 
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2.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不同緯度地帶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同一緯度地帶海陸分布不同地勢高低不同洋流影響3.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歸線與30°之間:常年乾旱少雨大陸西岸亞熱帶:冬雨夏干 
溫帶:降水季節分配均勻大陸東岸亞熱帶 
溫帶 季風影響,夏雨為主大陸內部 降水較少兩極地區 以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稀少 
(三)氣候變化 地質時期:出現過三次大冰期 
歷史時期:經歷過四次溫暖和四次寒冷期十九世紀以來:氣候有變暖趨勢 
七、氣候資源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與其他自然資源相同的特點為人類活動供原料、能源 
開發需依靠技術資金的投入 
2.與其他自然資源不同的特點 
①普遍存在性 ②具有數值特徵 ③較大的變率 
(二)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 
1.氣候資源與農業不同溫度帶積溫不同,耕作制度、作物種類不同干濕狀況不同,植被、農業類型不同 
2.氣候資源與建築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夾角風與城市規劃:居民區處在盛行風向上風向,工業 區處在下風向 
3.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鐵路設計、航空機場的布局 
4.氣候資源的旅遊價值:哈爾濱→冰雕,松花江沿岸—霧淞 
八、氣象災害及其防禦 
(一)氣象災害概念: 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 
(二)台風 
成因:在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以上的廣闊洋面上形成的強 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分布:亞洲東部沿海及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成災原因:主要由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造成減災措施:加強台風的監測和預報 
(三)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強烈的上升運動 
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分布:全球范圍內程度不同,亞洲洪水發生最多 
防禦措施: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水庫、建分洪區非工程措施:洪泛區土地管理、洪水警報系統等。 
(四)乾旱 
成因: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 
危害: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防禦措施: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結合的農業結構、乾旱區選擇耐旱作物、改進耕作制度 
(五)寒潮: 我國冬半年主要氣象災害 
災害:使農作物受凍害、大風及大雪、凍雨危害。 
第三單元 海洋環境 
一、海水的性質 
(一)海水的溫度 
1.熱量收支:收入:太陽輻射 支出:蒸發2.表層水溫的分布: 
(1)空間分布:水平分布:緯度低水溫度,高緯海區水溫低 
垂直分布:隨深度增加而遞減1000m以下保持低溫狀態 
(2)時間變化:夏季高、冬季低 
(二)海水的鹽度 
1.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平均鹽度:3.5% 
2.分布規律:全球: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低緯和高緯遞減局部海區:最高:紅海4.1%,最低:波羅的海不超1% 
3.影響因素:氣候:蒸發量>降水量 鹽度高。洋流:暖流經過海區 鹽度高(同一緯度) 
徑流:有無淡水注入,有淡水匯入海區鹽變低 
二、海水的運動 
(一)運動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 
(二)洋流 
1.定義:海洋中海水常年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作大規模的流動 
2.類型:(成因):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性質):寒流、暖流 
3.分布規律:(1)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反氣旋型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為中心氣旋型大洋環流(只存在北半球—逆時針)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冬逆夏順) (4)南緯40°附近海區西風漂流 
4.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對氣候—暖流增溫增濕 (2)對海洋生物—形成大漁場 (3)對海洋污染:利污染物擴散,使污染范圍擴大 (4)對航海事業影響 
三、海洋開發 
(一)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 
1.海洋資源主要類型:海洋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海河能源 
2.海洋漁業生產: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陽光充足、營養鹽類豐富),世界主要漁場 
3.海洋油氣開發:海上鑽井平台 
(二)海洋空間的開發利用 
1.海洋空間:包括海上、海中、海底,海洋環境復雜性、特殊性。 
海洋空間利用:交通運輸、生產空間、通信和電力輸送空間、儲藏空間、文化娛樂空間 
2.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世界主要海運航線及港口。 
(三)中國海洋資源 
1.中國的海域近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海洋資源豐富 
2.主要漁場和海洋水產:舟山漁場—最大漁場 海洋水產:魚、蝦、海帶 
3.海鹽和海底石油,海鹽產量居世界首位,長蘆鹽場為最大鹽場 
四、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 
(一)主要的海洋問題 
1.海洋污染 
2.海洋生態破壞 
3.石油污染 
(二)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權益:沿海國12海里領海權,外延至200海里→專屬經濟區 
第四單元 陸地環境 
一、陸地環境的組成—岩石 
(一)岩石 
1.主要的造岩礦物: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2.三大類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 
(二)岩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 
1.物質循環岩漿 上升冷卻 岩漿岩 侵蝕、搬運、堆積 沉積岩 變質作用 變質岩 垂熔 岩漿 
2.物質循環對地表影響:與地表岩石形成、地貌的變化、土壤發育密切相關 
二、陸地環境組成—地貌 
(一)地質作用 
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同時進行,內力作用為主 
(二)板塊運動與板塊構造 
1.板塊運動水平運動(主)相撞、擠壓→山脈張裂→裂谷、海洋 
垂直運動(輔)→地表起伏、海陸變遷 
2.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 海嶺海溝 六大板塊→板塊內部地殼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三)板塊構造與地貌 
1.褶皺:背斜、向斜 
2.斷層→裂谷→陡崖 
(四)外力作用與地貌 
1.流水作用—溝谷、峽谷、瀑布 
2.風力作用—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三、陸地環境的組成—陸地水 
(一)陸地水體類型 
1.空間分布(1)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固態、冰川水 (2)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2.水資源循環周期:靜態水、動態水源(開發利用重點) 
(二)陸地水體相互關系 
水體間相互運動轉化,及其水源補給關系。補給類型:湖泊水、大氣降水、冰川融水、季節性積雪融水、地下水補給 
(三)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 
1.循環類型:海陸間循環(水資源再生)、陸地循環、海上內循環 
2.水循環意義:聯系四大圈層、海陸間物質遷移和能量的交換、塑造地表形態促使水體更新 
四、陸地環境的組成—生物 
(一)生物的分布與環境 
1.氣候光照、熱量、水分條件對植物分布的影響 
2.植物指示作用 
(二)生物在地理環境中作用 
1.生物作用中主要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 
2.生物對大氣成分改變 
3.生物對陸地水體影響 
4.生物對岩石作用,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五、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在地理環境中作用 
1.土壤概念: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本質屈性:有肥力,能生長植物 
3.土壤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 
4.作用: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中心環節 
(二)土壤的形成 
1.成土過程:原始土壤—有機質積累—養分富集 
2.人類參與成土過程 
六、陸地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差異 
(一)整體性 
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整體性 
(二)地域差異 
1.地帶性因素 
(1)水平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 (2)垂直地帶性 
2.非地帶性海陸分布地形起伏 
七、陸地資源和地質災害 
(一)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 
1.有限性 
2.潛力無限 
3.分布有一定規律 
4.一個地域的自然資源組成相互聯系整體 
(二)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和發展動力,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 
(三)中國自然資源的特點: 總量多,人均不足 
1.水資源和水能資源 
(1)水資源特點:時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調水、修水庫 (2)水能的開發 
2.土地資源分布及作用 
3.礦產資源 特點及分布 
(四)地質災害及防禦 
1.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2)火山噴發 (3)滑坡和泥石流; 
2.地質災害的防禦加強、地質災害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加強地質災害管理;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第五單元 地球和地圖 
一、地球 
(一)地球 
1.形狀:兩極略扁不規則球體 
2.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二)地球儀 
1.緯線:特點:形狀都是圓圈,長度不等,指示東西方向 
2.緯度:劃分:0°(赤道)以北為北緯以南為南緯 高、中、低緯分界:30°、60° 南北極點90°回歸線23°20′ 極圈66°34′ 
3.經線:特點:形狀都是半圓,長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4.經度:劃分:本初子午線(0°經線)—東西線分界線 180°東西經分界(以東為西經)東西半球分界:20°W、160°E 20°W-160°E為東半球 160°E-20°W為西半球 
二、地圖 
(一)地圖三要素 
1.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 (2)表示形式:文字式、數字式、直線式 (3)大小比較及比例尺大小與內容詳略關系 
2.方向 (1)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指向標 (3)經緯網 
3.圖例和注記 
(二)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海拔相同的點連成的線 
2.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據等高線疏密判斷坡度陡緩 (2)據等高線形狀判斷地形類型3.地形刻面圖的判讀及畫圖
C. 廣東地理高考會涉及到人教版教材的內容嗎
當然會啦 廣州用的是人教版來得
D. 高考要求人教版地理選修的有多少本
3本必修:
必修1自然地理;
必修2人文地理;
必修3區域地理
6本選修:
選修1宇宙與地球
選修2海洋地理
選修3旅遊地理
選修4城鄉規劃
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
選修6環境保護
E. 本人高二文科,現在地理要開始第一輪復習了!我想買一本人教版地理高考習題的書!請問有什麼好介紹!
我高考的時候學校統一用的優化設計和五三,做題用優化,五三上面的總結剪下了貼在相應的書上,題是挑著做的。我覺得一輪的時候主要是查漏補缺!
F. 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高中地理
好像人教版在不同地區也不完全一樣吧,還有新舊版本的問題,但大體內容不變。
大綱和新課標就不一樣了,新課標是課改用書增添了新內容,刪了部分舊內容,重新整編的實驗教材。我們就在用呢。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