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沙源問題
『壹』 高中地理問題,求解~~
(1)烏茲別克
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漫長、炎熱,冬季短促、寒冷,年平均降水量少,大部分集中在冬春兩季,在大陸中部形成乾燥或半乾燥氣候。
(2)全境大部是低地,平原多在海拔200米以下,80%的領土被卡拉庫姆大沙漠覆蓋。擁有世界上最大灌溉及通航運河之一的橫貫東南部的卡拉庫姆大運河長達1450公里,灌溉面積約30萬公頃。充分利於水稻的種植生產。而溫帶大陸性氣候,使這里成為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也有利於棉花的種植。
(3)土庫曼地處中亞乾旱半乾旱地區,固定、半固定沙丘分布較廣,而且具有較開闊的丘間地。卡拉庫姆運河的修建,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生態環境問題:由於大規模開發新的水澆地,將阿姆河河水引入沙漠,大量耗用地下水,使阿姆河下游的鹹海水位急劇下降,鹹海的海岸線後退,鹹海水面縮小,周圍地區的地下水位也隨之降低。與此同時,由於湖水乾涸,湖底鹽鹼裸露,「白風暴」(含鹽的風暴)接踵而來,導致嚴重的生態災難。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調水開墾的教訓非常值得深思,發展灌溉農業要極為小心,否則後果難以扭轉。
措施:
採取防沙治沙工作,在一些風口和沙化的地區,退耕還草,以草定畜,圍封育草,免耕固土,以實現隔斷沙源,減少塵源的目標。
1、整體布局、長遠規劃。
防沙治沙要由局部試驗示範轉向整體控制,制定整體方案。同時,防沙治沙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必須長遠規劃。今後的防沙治沙技術對策要從小面積的試驗示範,轉向為大面積生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2、先保後治、以保為主。
土地一旦沙化就很難恢復,而且治理費用約為保護費用的20倍。必須貫徹以「以保為主,先保後治」的方針。因此,改變「重治理、輕保護」的舊觀點,發揮流沙的生態功能,在大面積保護的基礎上,做好沙區的治理與利用工作。
3、除害興利、治用結合。
在重點治理地段,要推廣「生態建設產業化」的模式,明顯提高治沙的經濟效益,融除害與興利為一體化,治用結合,把防沙治沙與沙區經濟發展結合起來。
4、開源節流、合理調配。
水資源利用的合理與否是防沙治沙的關鍵。應探討增加水資源的新途徑,如人工降雨、苦鹹水利用等。從長遠的角度,也可以考慮從其它流域調水。在開源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節流。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廣泛推行節水技術,保證生態用水。
(4)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起自土庫曼和烏茲別克邊境格達伊姆,途經烏茲別克、哈薩克,止於中國境內新疆霍爾果斯,在中國能源戰略布局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成為中國能源的新絲綢之路。
建議:發展新能源如風能、水能、太陽能等,並且用可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減少石油、煤炭等資源的使用。
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的通氣標志著中國的能源來源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
『貳』 一些高中地理問題。請解答。
問題1: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這兩者都是被侵蝕了,只不過風蝕是風的侵蝕作用,水蝕是水的侵蝕作用。所以風蝕一般發生在風大,風急的地方,如果風中帶著沙子,那麼風蝕的效果更明顯,比如說風蝕蘑菇這種地貌現象,這個知道吧?水蝕也是這個道理,在水流大,水流急的地方,有沖擊作用~鹽鹼化主要是因為降水過多導致地下水位上漲,而地下水中又有無機鹽,等水位下降後,無機鹽就會滯留在土壤里,等水分蒸發後就出現了鹽鹼化。荒漠化就主要是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啦~!所以呢……這些現象並沒有明顯的地帶性,主要看有沒有這些氣候,水文特徵或是外界的影響,有的話就會出現這些現象了。
問題2:垂直地帶性主要分布在高原高山地區,因為山高,氣溫垂直差異大(海拔越高氣溫越低),也就導致了植被分布的不同,植被也有自己適應的氣候嘛,對吧?
經度地帶性其實就是放大的垂直地帶性,只不過垂直地帶性是氣溫從下至上遞減,而經度地帶性是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經度地帶性也是因為氣溫的高低原因導致的,也正是因此劃分出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它們各自也有代表性的植被,就是這個意思啦!
非地帶性呢就是一種特殊情況,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打個比方吧:是人就應該是吃糧食長大的,但是如果有些人不是吃糧食長大的,那麼他就是「異類」,可是他畢竟也還是人啊,對吧?非地帶性呢就是針對植被和氣候來講的啦。也舉個例子吧: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它的西邊是熱帶草原氣候,東邊是熱帶雨林氣候,但是按照常理來說,這里不應該出現熱帶雨林氣候的,而之所以有時因為附近有馬達加斯加暖流經過,增溫增濕,而且地勢高多地形雨,又處在信風的迎風坡,導致這里出現了熱帶雨林氣候。總而言之,非地帶性就是因外界因素影響而出現的本不該出現的氣候或植被等現象。
問題3:這個具體的我也不知道怎麼幫你了,區域地理這本書的19面不是有一個表格嗎?這個東西只能靠自己背了。聽我一句勸,要成績,首先要學會吃苦!
如果還有問題就給我留言吧!希望我的回答有所幫助,不好意思,O(∩_∩)O賣弄了~~
『叄』 如何分析一個地方的沙源高中地理
主要從本地盛行風的角度考慮。
『肆』 一些高中地理問題
1、哈薩克因深居內陸,降水稀少,氣候乾旱,溫帶大陸性氣候,自然植被以版荒漠草權原為主草場資源豐富,農業地域類型為大牧場放牧業。
2、空氣在運動過程中水平方向受三個力影響: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是空氣運動的直接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大小取決於單位距離內水平氣壓梯度差的大小,氣壓梯度力越大,空氣運動速度就越快,風力越大。
3、田納西河流域位於美國密西西比河的東南方向。(見下圖)
4、畜牧業屬於農業類型,既常說的農(種植業)林畜副漁中的一種,而不屬於農業地域類型。乳畜業和大牧場放牧業都是農業地域類型,且都是畜牧業的一種。游牧業是指靠放牧牲畜為生的一種流動性自給性農業。三種類型存在一定的聯系都是與牲畜和牧場有關。
5、我國煤炭資源在地理分布上的總格局是「西多東少、北富南貧」。
6、中國三大防護林是三北防護林(東北,西北,華北),長江上游防護林以及東南沿海防護林。
7、這句問話不正確。上升流附近的區域漁業資源豐富的原因不是「冷海水泛上來」而是上升流把深水區大量的海水營養鹽(磷酸鹽、硝酸鹽等)帶到表層,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因此,上升流顯著的海區多是著名的漁場。
『伍』 高中地理 上遊河道采沙會使河流含沙量減小嗎為什麼
我認為不會。第一,上游采沙,勢必會破壞上游的植被,導致更嚴重的水土流失。內第二,其實不少河流所謂的容含沙量大,其實是指中下游含沙量大,而導致含沙量打的原因是中游的水土流失【典型例子是黃河】。上游因為基本都在山區河道狹窄,水流速快,即使含沙也不會沉澱下來,只有到了中下遊河道變寬水流變緩,泥沙沉積才會對人類的生活造成影響。
『陸』 高中地理:沙源與沙丘是什麼關系。2013年新課標2高考第36題中(1)問問的是沙源的來源
還是最好給看下原題,這樣一個問題容易斷章取義。
『柒』 高中地理問題求解
第10題,這來位同學,自你已經在卷子上標識出4是在冷鋒鋒前,冷鋒前天氣晴朗,近地面形成低氣壓,無雨,冷鋒過境常伴隨狂風暴雨,所以第10題選擇B。
第27題,甲所處的河流是較為直的河流,那麼是受地轉偏向力影響,題目說是在我國黃淮地區,也就是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又因為河流是自南向北流(貌似是這樣,你給的圖片不是太清晰,放大了就看不清了,如果不是就反著^-^)的,所以河流會慢慢向西岸(總感覺你標識的左右岸和我理解的有些區別,所以就東西代替,你懂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彎曲,泥沙就會堆積的東岸;乙所在的部位是河流的曲流,這個時候不能用地轉偏向力,要根據河道判斷,凸岸沉積凹岸侵蝕,所以還是東岸沉積形成沙洲。。。我看到的河流都是自南向北流的,所以得出這樣的答案,同學真的不是你答案記錯了么。。都是在東岸堆積的啊= =+
另外,親,從你的第10 題來看,你的天氣系統有很大問題哦,要抓緊弄懂才可以,天氣系統也是高考考察的重點哦^-^
『捌』 高中地理 河北省突出的環境問題是什麼
河北屬於華北地區,鹽鹼、風沙、乾旱是最嚴重的三大問題
華北地區乾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
自然原因:①水熱條件不穩定,導致降水的季節分布不均,春旱嚴重;
②冬季風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
④蒸發強烈,植被覆蓋率低。
人為原因:①是主要農業商品生產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資源匱乏;③過量抽取地下水,導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資源缺乏。
華北地區沙塵暴多發的原因:①由於氣候乾旱,土壤疏鬆乾燥,風力對土壤的侵蝕越來越嚴重;②在日益增長的人口壓力下,人們毀林開荒、濫砍濫伐森林,使得森林覆蓋率降低。③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過度放牧、濫挖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劇退化,沙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導致沙塵暴多發。
次生鹽漬化又稱「次生鹽鹼化」。指由於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鹽漬化過程。主要發生在乾旱或半乾旱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地下徑流不暢、地下水中含有較多可溶性鹽的沖積平原,如我國的華北平原、松遼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為不合理措施的影響,使地下水抬升,在當地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的條件下,使土壤表層鹽分增加,引起土壤鹽化。防治的關鍵在於控制地下水位,故應健全灌排系統,採取合理灌溉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鹽
『玖』 高中地理沙塵暴形成的條件
沙塵暴是一種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近幾十年來,在我國發生的次數和頻率也呈現上升趨勢,下面專注於公共安全的小編就為您分析一下關於沙塵暴的成因,希望有助於您對沙塵暴更好的了解。
什麼是沙塵暴?
沙塵暴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沙塵暴是沙暴和塵暴兩者兼有的總稱,是指強風把地面大量沙塵物質吹起並捲入空中,使空氣特別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一千米的嚴重風沙天氣現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風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層所形成的挾沙風暴;塵暴則是大風把大量塵埃及其他細顆粒物捲入高空所形成的風暴。
沙塵暴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有利於產生大風或強風的天氣形勢,有利的沙、塵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氣不穩定條件是沙塵暴或強沙塵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強風是沙塵暴產生的動力,沙、塵源是沙塵暴物質基礎,不穩定的熱力條件是利於風力加大、強對流發展,從而夾帶更多的沙塵,並卷揚得更高。
沙塵暴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除此之外,前期乾旱少雨,天氣變暖,氣溫回升,是沙塵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氣氣候背景;地面冷鋒前對流單體發展成雲團或颮線是有利於沙塵暴發展並加強的中小尺度系統;有利於風速加大的地形條件即狹管作用,是沙塵暴形成的有利條件之一。總之,沙塵暴的形成需要這三個條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塵物質。它是形成沙塵暴的物質基礎。
二是大風。這是沙塵暴形成的動力基礎,也是沙塵暴能夠長距離輸送的動力保證。
三是不穩定的空氣狀態。這是重要的局地熱力條件。沙塵暴多發生於午後傍晚說明了局地熱力條件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過度放牧、開荒破壞草場、破壞綠化,無法有效的阻擋風沙,也是沙塵能夠形成沙塵暴的原因之一。
『拾』 高中地理問題
長江中游荊江段是抄由於此段長江九曲十八彎,導致容易流出原有河道。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排水不暢。其次,陡坡開荒,地表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加劇。大量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
進行截彎取直工程。搞好分洪工程。
黃河下游由於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河水含有大量泥沙,到下游地勢平坦,水流速度減慢,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
解決的根本方法是對黃土高原的治理,減少流水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