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初中地理公轉自轉

初中地理公轉自轉

發布時間: 2021-02-22 00:52:25

1. 怎樣學好初中地理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興趣+天賦+地圖+記憶+總結=成功的地理學習者。
1.手中有圖、心中有圖
2.課本第一、資料第二
3.反問問題
4.學有所用,聯系實際
5.關注重熱點地區
6.點、線、面逐步展開學習
7.少筆記,多心記(找適合自己的方法)
8.經常翻書、看地圖冊(有計劃)
9.有信心去質疑
10.空間想像
11.興趣是關鍵

地理是我最好的一門課。我學習得力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多看地圖,我可以閉著眼睛不世界地圖畫出來,還有要了解重要經緯線穿過的地方,了解各地的氣候,地形,但是要注意的是,記住原理。高一的地理是最難學的,給你一點資料把。
地球運動和日照圖專題

一、知識結構:

二、考點梳理
(一)自轉運動: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種方向(在北極俯視地球,逆時針自西向東;在南極俯視地球,順時針自西向東;側視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
(2)周期:兩個周期(恆星日和太陽日)
擴展思維:用圓盤演示另三種情況時恆星日和太陽日的關系。
A、當自轉方向為自東向西,公轉為自西向東時:恆星日>太陽日(23小時52分8秒)
B、當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公轉為自東向西時:恆星日>太陽日
C、當自轉方向為自東向西,公轉為自東向西時:恆星日<太陽日(24小時)
結論:當自轉與公轉同向時,恆星日<太陽日;當自轉與公轉不同向時,恆星日>太陽日
(3)速度:
角速度:每小時轉過的角度。 ω=3600/24小時 即150/小時或4分鍾/10 , 南北極點除外處處都相等。
線速度:每小時轉過的弧長。 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V= 2πcosΦ R(周長)/ 24小時(時間)
結論:南北兩極,既無角速度,又無線速度。
2、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
作圖判斷:側視、俯視、立體圖、各種變式圖等。判斷晨線和昏線。(圖略)
(2)產生地方時差
地方時:經度不同,地方時也不同。每隔經度15度,時間相差1小時。
東邊的時間比西邊的時間早。
時區:國際上劃分時區的方法。規律:
A、全球共有24個時區,東西各12時區,東西十二時區合為一個時區。
B、每個時區都跨經度15度。
C、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度數=時區數×15度
D、東邊的時區比西邊的時區時間早
E、算時區:經度數/150 (四捨五入)
區時:每個時區共同使用的時間稱為區時。區時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使用的時間。
北京時間: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 烏魯木齊時間:新疆採用的東六區的區時。
世界時:0度經線上的地方時。
日界線:原則上規定1800經線為日界線,但實際的日界線是曲折的
★向東越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向西越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
★把全球分為兩個日期的分界線是1800 和零時經線
中國跨五個時區:(東五——東九) (730E——1350E)
(3)產生偏向
作圖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區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情況。(圖略)
*分析偏向對地理事物產生的影響:
影響大氣環流和大氣運動(舉例說明:氣旋與反氣旋、大氣環流);
影響大洋環流(舉例:太平洋); 影響河流的沖刷、堆積
(4)影響地球形狀:三軸橢球體
(二)地球公轉
1、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個回歸年365天5時48分46秒
一個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2)公轉軌道與速度
特點:每年1月初過近日點,公轉速度快,太陽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過遠日點,公轉速度慢,太陽照射北半球。
影響:北半球夏半年的時間長於冬半年的時間。
北極點的極晝天數(186天)比南極點的極晝天數(179天)長7天。
2、黃赤交角及其影響
黃赤交角產生的原因:(1)地球傾斜著圍繞太陽公轉,傾斜角度為66034′。
(2)地軸在宇宙空間的方向不因季節而變化。
(3)黃赤交角和極晝極夜出現的最低緯度的關系為互余。
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以一年為周期)
在各種圖上會畫出黃道、赤道,標出黃赤交角和太陽直射點移動路線。(圖略)
3、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
(1)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2)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
了解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陽高度:在太陽直射點為900;在晨昏線上為00
規律:隨緯度變化規律:夏至日------H由北回歸線向南北逐級遞減。
冬至日------H由南回歸線向南北逐級遞減。
春秋分日------ H由赤道向南北逐級遞減。
隨季節變化規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的緯度帶H達最大。南回歸線以南的緯度帶H達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歸線以北的緯度帶H達最小。南回歸線以南的緯度帶H達最大值。
計算公式推導略:
結論: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H=90°-|δ-θ|,δ表示所求點緯度,θ表示太陽直射點緯度。|δ-θ|可以看作所求點與太陽直射點之間的「距離」(緯度差),這個「距離」越小,則正午太陽高度越大
(3)引起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分時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 太陽直射點 北半球晝夜長短情況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
春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 晝長夜短,且晝漸長,極晝范圍擴大。
夏至日 北回歸線 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
夏至日~秋分日 北半球 晝長夜短,且晝漸短。
秋分日~春分日 南半球 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 南半球 晝短夜長,且晝漸短,極夜范圍擴大
冬至日 南回歸線 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
冬至日~春分日 南半球 晝短夜長,且晝漸長。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晝夜平分
*晨昏線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時刻處處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夏季------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三個月(5、6、7三月)
冬季------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三個月(11、12、1三月)
傳統四季:四立劃分
(5)形成地球五帶:回歸線與極圈劃分五帶。
4.*補充
(1)根據經度數值判斷兩點的東西方向。
①兩點如在同一經度區內有兩種可能:一是同在東經度地區,那麼經度數大的點在東方,另一點在西方;二是同在西經度區內,那麼經度數小的點在東方,另一點在西方。
②兩點若處不同經度區內:兩地經度數之和,若小於180°,則處東經度區的點在東方,西經度區的點在西方;若大於180°,處西經度區的點在東方,東經度的點在西方;若等於180°,既可說是東方也可說是西方。
(2)物體的影子
規律: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物體的影子永遠朝北(除北極點朝南)
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物體的影子永遠朝南(除南極點朝北)
影子朝向與太陽入射方向相反。正午太陽高度越小,影子越長。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日影最長,南半球夏至日正午日影最長
請說說下圖中各點此時日影的朝向和正午日影的朝向:

(3)利用經緯網計算距離
在經緯網圖上可以根據經緯度量算兩點之間的距離。
同一條經線上緯度1°的間隔長度都相等(因為所有經線的長度都相等),大約是111km/1°。
赤道上經度1°的間隔長度最大,約為111千米,由於各緯線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緯60°緯線上的長度為赤道上的一半,所以在各緯線上經度差1°的弧長就不相等。在同一條緯線上(假設此緯線的緯度為α)經度1°對應的實際弧長大約為111cosαkm。因此,兩地若在同一條緯線上,只要知道兩點經度差就可以計算出兩點間的弧長。
(4)太陽升落方向:
一年中只有二分日全球太陽(正)東升,(正)西落;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陽東北升,西北落;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陽東南升,西南落。
(5)太陽的周日視運動
①對任一地而言:太陽軌跡是平行的;當地地理緯度:北回歸線以北(原因)
讀下左圖判斷:正午太陽高度、日出日落方向、白晝長短、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②讀右上圖描述太陽周日視運動圖的作法

③下圖為四個地點二至日太陽周日視運動圖,讀圖思考四地可能所在半球和節氣。

三、重難點剖析
高中地理的學習中,我們遇到的日照圖有兩種,一種是球面日照圖,另一種是平面日照圖。球面日照圖又可分為側視日照圖和極視日照圖。日照圖看似簡單,卻包含著豐富而復雜的地理知識,成為考試中必選的題目,因而很有必要對日照圖中涉及的考點進行分析、總結,尋求解題竅門,掌握答題規律,提高答對率。教學中通過反復嘗試,主要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考點范圍(常考查的知識點)
1.判斷半球及地球自轉的方向。2.畫晨昏線或太陽光線。3.確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4.判斷日期、節氣(季節)。5.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律。6.晝夜長短的分布、變化規律。7.判斷晨線和昏線。8.考查日出和日落的時間。9.判斷相對方向。10.地球自轉、公轉的速度。11.計算區時(地方時)。12.計算晝夜長短。13.氣壓帶的移動及氣候類型的特點。14.海陸氣壓類型的分布及季風、洋流的方向。
二、考點解析
1.判斷半球及地球自轉的方向
(1)東西半球:明確20°W和160°E兩條經線把地球分為東西兩半球。(2)南北半球:北極上空看地球逆時針方向自轉,南極上空看地球順時針方向自轉。
2.畫晨昏線或太陽光線: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相互垂直。
3.確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要確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就要判斷出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和經度。(1)緯度位置:根據現在的教學要求,有三種情況,即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和赤道上,判斷的依據是觀察極圈內的晝夜狀況。
4.日期、節氣(季節)
由日照圖確定日期和節氣(季節),日期主要有四種: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日期為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赤道時,日期為9月23日或3月21日前後;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日期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對應的節氣依次是夏至、秋分或春分、冬至;季節是夏季、秋季或春季、冬季,此處應注意節氣和季節的區別。判斷推理的過程是:由極圈內的晝夜狀況到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再到日期節氣(季節)。
5.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
(1)太陽直射點上的太陽高度為90°,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等於o,晝半球的太陽高度大於0,夜半球的太陽高度小於0。(2)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一是緯度分布規律: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如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二是季節分布規律:夏至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首先要明確兩個緯度: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和所求地的緯度,根據以下公式計算:某地正午太陽高度=90°—(太陽直射點和該地間的緯度差,可用線段法分析計算)。
6.晝夜長短的分布、變化規律
就教材的要求而言,主要考查三種情況。以北半球為例,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春分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同時還要分清回答晝夜狀況還是晝夜變化趨勢,這就要注意以下規律: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南、北半球),哪個半球晝長於夜;太陽直射點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動,哪個半球晝變長夜變短。
7.判斷晨線(黎明)或昏線(黃昏)
首先明確圖中給出的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太陽光線的方向,如果地球自轉方向向著太陽光線,此半球的晨昏線部分為晨線;如果地球自轉方向背向太陽光線,此半球的晨昏線部分為昏線。
8.日出、日落
(1)晨線上的各地同時日出,昏線上的各地同時日落。(2)根據某地晝夜長短計算日出日落時刻,先計算出該地晝長的時間,然後以正午12時為起點,減去晝長時間的1/2就是日出時間,加上晝長時間的1/2就是日落時間。
9.判斷相對方向
經線指示南北,向著北極是北方,向著南極就是南方;緯線指示東西,即左西右東。
10.地球自轉、公轉的速度
(1)自轉:自轉的角速度各地相同,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既無角速度也無線速度。(2)公轉:夏至日速度較慢且還在變慢,冬至日速度較快且還在加快,因為地球公轉,7月初經過遠日點時速度最慢,1月初經過近日點時速度最快。
11.計算區時、地方時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地方時為12時,晨線與赤道交點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交點的地方時為18時,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鍾。再結合圖中給出的經度信息,可計算區時。
12.計算晝夜長短
計算某地的晝夜長短,首先應明確過該點的緯線圈在晝夜半球上各跨了多少經度,按每隔15°為1小時可計算出晝夜長短
13.氣壓帶的移動及氣候類型的特點
氣壓帶的移動是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因而氣壓帶在夏至日向北移,在冬至日向南移。以地中海氣候為例說明,夏至日日照圖可表明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地中海沿岸,氣候特點炎熱乾燥;冬至日日照圖可表明西風帶控制地中海沿岸,氣候特點溫暖濕潤。
14.海陸氣壓類型的分布及季風、洋流的方向
夏至日日照圖,亞洲大陸氣壓是亞洲低壓,北太平洋氣壓是夏威夷高壓,東亞盛行東南季風,南亞盛行西南季風,北印度洋洋流順時針方向流動;冬至日日照圖,亞洲大陸氣壓是亞洲高壓,北太平洋氣壓是阿留申低壓,東亞盛行西北季風,南亞盛行東北季風,北印度洋洋流逆時針方向流動。

例1:讀「北極為中心的投影圖」(圖5),圖中虛線表示回歸線與極圈,ABC代表晨昏線,黑粗線OE和OF為日期分界線,完成下列要求:
(1)此時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 ;
(2)北京時間為 月 日 時。
解題思路: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和地理推理能力,解題時關鍵是要充分利用題乾和極視圖提供的信息:以北極為中心的投影圖——地球的自轉方向為逆時針方向、ABC為晨昏線——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或者極夜現象(這是解題最重要的隱性信息)。NE和NF為日期分界線——180°經線和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由NF平分晨昏線可知:NF應該為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另一條粗線NE就是180°經線。隱性信息被挖掘出來後,後面的解答就比較容易了:此時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時間應該是6月22日(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23°26′N),太陽直射的經線地方時為12時,正好與0時所在經線NF組成經線圈。因為NE為180°,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及經度分布規律可知太陽直射的經線應為135°W,也就是說太陽直射的地理坐標為:23°26′N和135°W。最後由135°W地方時為12時可推算出北京時間為6月23日5時。
例2:圖6中的兩條虛線,一條是晨昏線,另一條兩側大部分地區日期不同;此時地球公轉速度較慢。讀圖6完成1~2題。
1、若圖中的時間為7日和8日,甲地為
A.7日4時 B.8日8時 C.7日8時 D.8日4時
2、此時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A.安大略湖畔夕陽西下 B.幾內亞灣沿岸烈日當空
C.澳大利亞東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現
解題思路: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根據日期分界線的基本特徵——通過南北極點的經線,首先確定出通過南北極點的那條虛線為日期分界線,再結合題干中「此時地球公轉速度較慢」(此時北極地區為極晝),推知該虛線應該是180°經線(晝半球不可能出現地方時為0 時的經線)。再進一步推出另一條虛線為晨線。這些信息提取出來後,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按常規思路解題:甲的經度為150°E,晨線與赤道在120°E處相交,則120°E的地方時為6時,甲地地方時應為8時。因為180°經線西側日期總是早一天,日期應該為8日,即8日8時。當北京時間為6時時,通過計算就可以推出可能出現的現象是安大略湖畔夕陽西下。
例3.讀圖3 回答1—4題
1.2002年11月20日9時(北京時間)中國第1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雪龍號」自上海出發,此時長城站所在地區的區時為
A.19日19時 B.20日5時
C.19日21時 D.20日21時
2.中山站到南極點的直線距離約為
A.2070千米 B.2270千米
C.2570千米 D.2670千米
3.與中山站相比,長城站所在地
A. 白晝時間長 B.自轉速度慢
C.自轉周期長 D.正午太陽高度大
4.中山站出現極晝期間,下列河流最有可能處於枯水期的是
A.湄公河 B.萊茵河 C.亞馬孫河 D.贊比西河
解題思路:1題,根據經度的分布和變化規律,可以判斷長城站位於西四區,與北京相差12個時區,當北京時間為11月20日19時,長城站的區時為19日21時。
2題,讀圖可知中山站的緯度比較接近700S,與南極點的緯度差為200,地球表面緯度相差10其實際距離約為111KM,通過計算並與備選項比較,可以得出正確的答案。
3題,長城站的緯度比中山站低,其正午太陽高度總是比中山站大,中山站位於南極圈以內,夏半年其白晝時間總比長城站長。
4題,中山站出現極晝期間,南半球是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贊比西為汛期,湄公河為枯水期,萊茵河與亞馬孫河分別流經溫帶海洋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沒有明顯的汛期與枯水期。
【答案】1.C 2.B 3.D 4.A

四、命題意向
1、近年高考文綜試題中本專題考情分析
年份及試題 考察內容 題型 分值
2006 北京文綜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 選擇題 4
天津文綜 日出日落方位 8
全國卷(2) 晝夜長短 12
重慶文綜 正午影長的季節變化 4
2005 北京文綜 自轉速度與晝夜長短 選擇題 4
天津文綜 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方向 12
2004 全國文綜 晝夜長短及變化 選擇題 4
北京春季文綜 地球公轉速度 4
天津文綜 晝夜長短及變化 12
2、規律總結:
(1)從考核內容上看,重點考察晨昏線、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等學科基礎知識。2006年新增加考查了日出日落方位的確定,如天津文綜第1、2題。從命題趨勢來看,對本部分知識的考核有強化趨勢。
(2)從考查形式上看,第一,多以選擇題方式出現,文綜卷中尤其如此;第二,試題多以圖文結合、圖表結合的方式呈現,且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
(3)能力上,注重考查讀圖能力、計算能力、空間思維能力。試題具有綜合性、分析性和實用性。

要明確學習的內容。
學會使用地圖,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要知道所學習的那個區域在什麼地方
學會使用課本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產生的原因。
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帶來的影響。是有利,還是不利。

只有知道所學地理事物對現實的影響好壞,才能利用知識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提供自己的常識認識。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步驟/方法 學會使用課本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學會使用地圖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要勤於動手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2. 中圖版地理初二上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說課稿怎麼寫

轉眼間初中新的課程又將開始了,為了老師更好的開展自己的教學工作,現將中圖版地理初二上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說課稿怎麼寫提供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地球的公轉。我認為說課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圍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地球的運動包括兩方面內容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地球的公轉是地球自轉的延伸,也為以後深入學習地球的運動奠定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圍繞「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特點及意義」這一主線而展開,圖文並茂,體現了新課程標准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知識技能目標:掌握地球公轉運動的方向、周期和特點,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帶劃分是由於地球公轉而產生的,了解地球上的五帶的劃分的依據。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教學能使學生能夠通過讀圖說出四季的劃分的依據和五個熱量帶的名稱范圍。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地球的運動,說明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並通過學習使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初步樹立正確的科學宇宙觀。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
本節教材難點內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原因,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與地軸傾斜和地球位置有關,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差,對此不容易理解。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詳講的內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帶的劃分。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和結合多媒體動畫演示法。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像,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動畫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特點及意義」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而完成。
本節課在導入過程中,首先復習地球的自轉的方向、周期、特點及意義,那地球公轉是什麼樣的情況呢?這節課我們也從這四個方面來學習。我採用這種導入法的依據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在教材結構上有相似之處,復習地球自轉既鞏固上一節課的內容,又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本節內容。
本節教材第一部分內容是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和周期,我將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講解,通過觀察動畫,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1.什麼是地球的公轉?地球繞著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2)、地球公轉的方向是如何的?(西向東繞太陽轉公轉方向和自轉方向相同)地球自轉和公轉同樣自西向東運轉,有哪些不同呢?(自轉——以地軸為中心,公轉——以太陽為中心,自轉、公轉同時進行。)
(3)、地球是正著身子還是斜著身子圍繞太陽轉的?
(4)、什麼是地球的公轉周期呢?地球的公轉周期是多少呢?這個問題讓學生看課本回答。這樣處理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地理現象獲取信息的能力。
地球運動是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兩者同時進行,自轉運動產生了晝夜交替,那公轉運動產生了什麼地理意義呢?引出地球公轉的意義,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學習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歸線,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觀察動畫以問題的形式解決。
通過觀察動畫,引導學生找出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上移動的范圍。進而得出結論: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總是在北緯23.5度和南緯23.5度之間來回移動,南北緯23.5度稱為南北回歸線。引出南北回歸線的概念,為學習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四季的形成這一部分內容,我採用結合圖片,講解春季的形成,然後啟發引導學生總結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學生不但學會還要會學。
3月21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晝夜長度相等,這一天稱為春分日,春分日前後的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適中,氣溫溫和。
那什麼時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幾個月呢?光熱狀況如何呢?讓學生看課本並結合現實生活回答。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這個難點解決後,我設計了一個表格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總結,以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
接下來是五帶的劃分。五帶的分界線是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南北回歸線這個知識點學生已經知道,要想學習五帶還要先讓讓學生知道南北極圈。這個問題我先讓學生看圖,我再結合圖表進行講解。
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晝;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夜。南北緯66.5度是出現極晝極夜的界限,所以稱為極圈。北緯66.5度緯線稱為北極圈。南緯66.5度緯線稱為南極圈。這樣也就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既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這樣五個熱量帶的分界線知道了,解決五帶的劃分就容易了,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為溫帶,南北極圈和南北極點之間為南北寒帶。
那五個自然帶各有什麼天文特徵和氣候特徵呢?這個問題我同樣是結合一個圖形並以問答的形式解決。首先在熱帶地區有太陽的照射狀況和氣候的特徵是怎樣的呢?這個難點我同樣設計了一個表格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理解記憶。
為了鞏固本部分內容我設計了一個練習題:
結合現實生活回答下列問題:(1)一年之中,南陽每天中午太陽都升得一樣高嗎?什麼季節升得高一些?什麼季節比較低?(2)一年之中, 南陽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 什麼季節較長 什麼季節較短。
本節課,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一是填空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綜合題,考查學生讀圖、用圖、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兩類練習題,起到了鞏固本節內容,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這些練習題確定的原則是:遵守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性、基礎性和教學重點、難點;訓練量適中。
對於課後總結這一環節,我的理解是,他不應該僅僅為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1.你學到了什麼?2.你的體驗是什麼?3.你掌握了什麼?其總的設計意圖是回顧知識,強化記憶。
布置作業:查閱資料看看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哪一個溫度帶,這些溫度帶對人民的生產生活有什麼影響?上交一篇作文。

3. 初中地理學些什麼東西!

七年級(上)地理復習綱要
一、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後消失。
站得高,看得遠。
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自轉 公轉
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運動周期 一天(24小時) 一年(365天)
旋轉中心 地軸 太陽
產生的地理現象 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四季變化;五帶形成
(二)地球儀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給出地點要能在地球儀或地圖上讀出經緯度;給出經緯度要能找相應的地點。
(三)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1)辨別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②指向標法: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③經緯線定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量算距離:①比例尺的計算:
②比較比例尺的大小與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略之間的關系:
比例尺小 → 表示範圍大 → 內容簡單
比例尺大 → 表示範圍小 → 內容詳細
(3)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3、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二、海洋與陸地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A、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
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積從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2、海陸變遷: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
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
荷蘭的填海造陸(人類活動改變地表形態)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a) 地中海 — 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b)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阿爾卑斯山(歐洲):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地中海將消失: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處
紅海將擴大:位於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地區。

三、氣候
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天氣是短時間的大氣狀況,是易變的;
氣候是長期的(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是穩定的。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①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主要原因是各緯度接受太陽輻射的差異)
② 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③ 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
(2)氣溫的變化:
① 氣溫的日變化:一天中,最高溫度出現在午後2小時左右(14時);
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後。(會計算氣溫日較差)
② 氣溫的年變化: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則相反。(會計算氣溫年較差)
(3)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並讀圖說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3、降水與降水的分布
(1)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① 從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② 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③ 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地區降水多。
④ 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是赤道附近;最貧乏的地區是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齊;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馬沙漠。
(2)會使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出降水的變化規律。
4、世界的氣候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熱帶: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溫帶: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
寒帶:寒帶氣候
(2)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部、西岸的氣候類型
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大陸內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3)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緯度位置影響:
a) 赤道地區終年炎熱,而南極大陸則冰雪覆蓋
b) 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
海陸位置影響:
a)青島的降水量比蘭州多
b)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乾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比較濕潤。
地形影響:
台灣島台灣山脈東側降水比西側多。
青藏高原緯度較低,但是氣候寒冷。
位於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山山頂白雪皚皚。
(4)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① 氣候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生活在不同熱量帶的人們衣著不同。
② 氣候影響人類的生產活動,其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顯著。
③ 氣候發生異常變化,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危害,從而產生災害。

四、居民與聚落
(一)人口與人種
1、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1)世界人口增長:a)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0億。
b) 從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長10億人口所需時間逐漸變短,這表明在這段時間內,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逐步變快。
(2)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 (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
a) 人口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歐洲
北美洲東部
原因:
社會經濟條件: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地區都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人類在這里聚居的歷史悠久,農業發展較早;歐洲和北美洲這兩個地區都是工業發展較早的地區,經濟發達。
自然條件:這四個地區都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地區,氣候較為適宜;同時,都在平原地區,所以自然條件都比較優越。
b)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如亞馬遜平原
終年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如北冰洋沿岸
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如青藏高原
原因: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2、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1)人口增長過多過快帶來的問題: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生活貧困、環境污染、資源減少等。
(2)人口不斷減少停止增長,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國家用於老年人的社會養老等費用增加等問題。
(3)採取措施: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3、鄉村人中向城市遷移
(1)原因:
a) 鄉村人口增長造成勞動力過剩
b) 城鄉差別:城市就業機會、物質生活條件、文化教育等條件較鄉村好。
(2)帶來的問題
一方面為城市提供大量的勞動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設;解決鄉村人多地少的問題。
另一方面則可能造成城市人口過多而引發城市交通堵塞問題、城市物質供應問題、城市就業問題、城市社會治安問題、城市環境問題等。
4、世界三大人種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1)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來劃分。
(2)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區:
白種人:歐洲、西亞、北非、美洲、大洋洲
黃種人:亞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區
黑種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西北部
(二)語言和宗教
1、 語言:
世界主要的語言(聯合國的工作語言)的分布地區:
漢語:中國,東南亞部分地區
英語: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俄羅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法語:法國、非洲一些國家
阿拉伯語:西亞、北非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2、 宗教:
(1)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基督教: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目前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教徒被稱為穆斯林,產生與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佛教:創始於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2)我國維吾爾族、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13、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房屋 道路修築情況 商店的多少 學校的多少 醫院的多少 有無農田 有無果園 有無魚塘 自然景觀改變大小
密集度 高度
鄉村 小(稀疏) 矮 少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小
城市 大(稠密) 高 多 多 多 多 無 無 無 大
14、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1)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2)建築風格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當地氣候特點 民居的建築特點
因紐特人的雪屋 嚴寒 雪塊構築,低矮,無窗,門小,牆厚,保溫性好。
黃土高原的窯洞 乾燥,冬冷夏熱 利用厚厚的黃土層,挖鑿成窯洞,冬暖夏涼。
傣族微竹樓(高架屋) 潮濕,炎熱多雨 雙層,樓上住人。涼爽,通風,防潮。
新疆的平頂屋 乾燥,風沙大 平頂房,屋頂可以曬莊稼。
西亞的鄉村 炎熱,乾燥 牆厚,窗小。可以減少白天太陽熱量的傳入和沙漠吹來的熱風。
(3)保護世界遺產的意義
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護甚至任意破壞,將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

五、發展與合作
1、國家和地區
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 ---200多個
a) 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b) 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10個)
c) 地跨兩洲的國家:埃及(亞洲非洲)、土耳其(亞洲歐洲)、俄羅斯(亞洲、歐洲)、美國(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馬(南美洲、北美洲)
d) 國界: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是國家主權范圍的界線。國界是人為劃分的,有的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有的依據民族、語言、宗教等來劃分。
e) 領土:國界范圍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
2、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1)劃分:依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分為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2)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差異。— (南北差異)
課本P89 圖 5.6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比較」
地圖冊P37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人口約佔世界的1/5 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4/5
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3/4 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1/4
人口低增長 人口高增長
生活、教育水平高 生活、教育水平低
出售轎車、輪船、飛機、高檔日用品等 出售石油、礦石、木材、橡膠等原材料
(3)知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地圖冊P37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
發達國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亞、紐西蘭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對話」—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政治上的商談。
「南南合作」— 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南北之差」—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別。
3、國際合作
聯合國 總部 — 美國紐約 宗旨:「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6個主要機構 5個常任理事國(中、法、俄、英、美)
世界貿易組織 總部 — 瑞士日內瓦 中國於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宗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福利進步,主張貿易自由與公平」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和平、友誼、進步
國際紅十字會 人道主義

4. 初中七年級地理地球的自轉和什麼經線緯線的要學什麼有習題的話給我一些啊

准備個地球儀,自己演示它的自轉和公轉,弄清楚晝夜的成因和四季的變化。經緯線弄清楚定義會根據經緯坐標確定位置。會通過經緯網確定方向等。關鍵在理解,不難。

5. 初中地理: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地球繞地軸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產生了以24小

兩極地區的極晝極夜現象是由於黃赤交角(即太陽黃道面與地球赤道面的夾角)的存在引起地球公轉所形成。所以和公轉軌道面與地軸的夾角有關。

6. 求初一到初三的地理整理筆記~~~急!不要太多字,簡潔點。

初三沒有地理課啊。。。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教材內容詳解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全球海陸分布的概況,記住海陸面積比例,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理解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概念。
2.過程與方法:通過地圖學習大洲大洋在地圖上的分布、培養閱讀地圖和空間想像能力。初步養成讀圖、填圖、繪圖等運用地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從圖上查找、搜尋信息及分析處理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加加林登月,培養熱愛科學,積極探究自然世界奧秘的精神。
快樂點擊
1.世界海陸分布
(1)海陸分布概況

讀圖2.1-1可知: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陸地組成,海洋面積大,佔71%;陸地面積小,佔29%。概括地講,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2)半球的海陸分布

從上圖可以看出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在判斷南北半球時,極點周圍是陸地的是南半球,極點周圍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過去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並未認識到海洋比陸地大,因此起名為地球,這反映了從古到今人們認識的不斷發展。
(4)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

人類對地球海陸面貌的認識,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早期人類所認識的世界,僅僅是陸地上人類足跡和視野所及的非常狹小的天地。那時居住在大陸兩岸的人們沒有交往,海洋被視為天地的盡頭。在古希臘的世界地圖上,古希臘是世界的中心,而我們的祖先把自己的疆
土稱「中國」。
在人類文明史上,記載著人類探險與認識世界的歷程。其中有許多著名的探險家,他們為人類認識世界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公元前2世紀,中國漢代使者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13世紀,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來到中國,為亞歐的交往豎起了一塊路標。
15世紀初,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足跡遠及現在的東南亞、南亞、西亞和非洲東
海岸,並且留下了著名的航海圖。
15世紀末,義大利探險家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地理大發現。
16世紀,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完成了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
直到近代,人類才有了正確反映地球上海陸面貌的世界地圖。
2.七大洲
從地球儀或世界地圖上看,全球陸地被海洋包圍,並分隔成幾塊面積廣大的大陸和許多面積較小的島嶼。

(1)大陸、半島、島嶼、大洲的概念:
名稱 概念 舉例
大陸 面積廣大的陸地 亞歐大陸
島嶼 面積較小的陸地 台灣島
半島 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 朝鮮半島
大洲 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亞洲

註: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
世界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世界最大的島嶼——北美洲的格陵蘭島
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
世界最大的洲——亞洲
世界最小的洲——大洋洲
(2)七大洲的名稱:
大洋洲:顧名思議,為「大洋中的陸地」;澳大利亞意為「南方的大陸」。
亞洲:亞細亞洲的簡稱。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地方稱為「亞細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
歐洲:歐羅巴洲的簡稱。在古代地中海人的語言中,意為「西方日落之地」。
非洲:阿非利加洲的簡稱。源自古希臘文,意為「陽光灼熱的大陸」。
美洲: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以義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的名字命名。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後,人們就以運河為界,分為北美洲和南美洲。

(3)七大洲的分布
①主要在東半球的大洲是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在西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南美洲。
②赤道穿過的大洲是南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主要在北半球的有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主要位於南半球是大洋洲、南極洲和南美洲。
③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歐洲和北美洲;完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極洲。
④跨東西南北四個半球的大洲有大洋洲和亞洲。
⑤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南極洲。
註:世界最大洲——亞洲;世界最小洲——大洋洲。

(4)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①亞歐兩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②亞非兩洲:蘇伊士運河
③歐非兩洲:直布羅陀海峽
④亞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峽
⑤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⑥南極洲與南美洲:德雷克海峽
4.四大洋
(1)海、洋、海峽的概念:
名稱 概念 舉例
洋 海洋的中心部分 太平洋
海 是洋的一部分位於大洋邊緣,面積較小,一般靠近大陸 黃海
海峽 溝通兩個洋或海之間的狹窄水道 台灣海峽
(2)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大洋的位置是相對於大洲而確立的,如上面東西半球圖所示。
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
大西洋:位於歐洲、非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
印度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非洲之間。
北冰洋: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抱。
四大洋中跨四個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
(3)四大洋的面積比較:
由大 小為: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熱點考點聚集
命題方向
本節選擇題主要考查大洲、大洋特點及界線、大洲、大陸等概念。讀圖分析主要考查大
洲、大洋及界線在圖上填出。此外,經緯網圖、氣候。資源等章節都能捎帶考查本節內容
【例1】 七大洲中跨經度最廣的是 ,跨緯度最廣的是 。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七大洲的經度范圍和緯度范圍。南極點位於南極洲,所有的經線都要經過南極點,也就是南極洲要跨所有的經度,它是地球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洲。亞洲自南端到北端所跨緯度在七大洲中最多,所以跨緯度最廣的是亞洲。
答案:南極洲 亞洲
金鑰匙: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都位於極點附近,跨360度。
【例2】一架飛機從我國位於北回歸線附近的廣州起飛,沿北回線向西繞地球一周,依次經過哪些大洲和大洋?
分析:本題考查的內容是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洲的概念。
關於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是一個相對概念,具體分布不多重復。解本題還應注意本題的已知條件,即從廣州出發,沿北回歸線,向西環繞一周,所經大洋和大洲等注意大洲既包括大陸,也包括其島嶼部分。
答案:依次為亞洲、印度洋、非洲、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大洋洲。
金鑰匙: 本題考查的內容是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對位置,必須以分布圖為依據。這樣形式的題,必須頭腦中形成它們的空間分布,才依據要求逐步解決。
典型例題剖析
【例1】被亞、歐、北美三大洲環抱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剖析:此題考查的知識,依然是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解本題的關鍵是亞、歐、北美三大洲都瀕臨的大洋是哪一個?此題易錯選B大西洋。而瀕臨大西洋的只有歐洲和北美洲,瀕臨太平洋的只有亞洲和北美洲,瀕臨印度洋的只有亞洲。
答案:D
金鑰匙:換角度來考慮,多方位去觀察。
【例2】 讀圖2.1-9,被赤道橫穿的大洲有 、 、 、 ,被赤道橫穿的大陸有 、 。

剖析:本題考查的是大洲的位置。赤道穿過的大洲有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也可以
說這四個大洲地跨南北兩半球,大洲和大陸是有區別的,面積較大的陸地稱為大陸,大陸和它附近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赤道雖然穿過亞洲和大洋洲,但不是穿過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
大陸,而是穿過亞洲和大洋洲島嶼。被赤道橫穿的大陸有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
答案:亞洲 非洲 大洋洲 南美洲;南美大陸 非洲大陸
【例3】讀「世界海陸分布圖」(如圖2.1-10所示)回答:

(1)填寫出下列名稱:
大洲:A ,B ,C 。
大洋:D ,E ,F 。
(2)寫出大洲分界線名稱:
山脈:a ,e 。
河流:b 。
運河:f ,g 。
分析:這是一道典型的讀圖題,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之一,要求學生能准確地在兩半球圖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大陸上的洲際分界線,並能識別各大洲輪廓和面積的大小。為便於掌握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可把大洲的分布落實到半球上,如南北美洲、非洲大陸,北美、歐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太平洋介於美洲、亞洲、大洋洲、南極洲之間,呈近圓形;大西洋呈「S」型;印度洋全部在東半球,向南敞開;北冰洋在亞、歐、北美之間,面積最小。
答案:(1)歐洲 北美洲 大洋洲 北冰洋 大西洋 太平洋
(2)烏拉爾山 大高加索山 烏拉爾河 蘇伊士運河 巴拿馬運河
創新例題點拔
【例】讀圖2.1-11,回答:

(1)A 洲,B 洲,C 洲,D 洲。
(2)E 洋,F 洋,G 洋。
(3)在圖上標出地球自轉方向。
點撥:本題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要能根據大陸的輪廓和附近的島嶼,大洋的寬度、地球的方向來綜合判斷。
答案:(1)南美 非 大洋 南極 (2)大西 印度 太平 (3)順時針標
金鑰匙:我們一般所看到的世界海陸分布圖多是北極在上,南極在下,在這樣的地圖上,相信很多同學能夠准確地分辨出各大洲和大洋。但換個角度,如以南極或北極為中心的南北半球圖上,有些大陸和大洋的形狀不完整,且由於繪圖方法的不同導致熟悉的輪廓發生變形,這時再去分辨大洋和大洲就增加了難度,所以平時要習慣從多角度、多方位地去觀察、分析地理事物。
學用方法指導
1.從本章開始學習世界地理,在學習中會有大量需要記憶的地理事物名稱及空間分布知識。
如何准確、牢固地記憶眾多的地理事物的名稱及分布?有效可行的方法就是通過讀圖進行形象記憶,以逐漸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2.運用歸納法,理清主要知識點:
(1)海陸分布
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於南半球、西半球;面積最大的大洋為太平洋,最小的為北冰洋(跨經度最廣、緯度最高)。
三分陸地:陸地主要集中於北半球、東半球;面積最大的陸地為亞洲大陸,最小的為澳大利亞大陸。
(2)大洲、大陸和大洲的分布
六塊大陸 七大洲 四大洋
全部位於北半球 北美大陸、亞歐大陸 歐洲、北美洲 北冰洋
全部位於南半球 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 南極洲
跨南北半球 南美大陸、非洲大陸 亞洲、非洲
大洋洲、南美洲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全部位於東半球 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非洲 印度洋
全部位於西半球 北美大陸、南美大陸 南美洲
跨東西半球 亞歐大陸、南極大陸 歐洲、北美洲、亞洲、大洋洲、南極洲 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學習效果評估
一、選擇題
1.關於全球海陸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全球陸地面積為海洋面積的兩倍多
B.全球海洋被陸地分割成四大洋,它們彼此相通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均位於五個大洲之間
D.東半球上的陸地大於海洋,北半球上的海洋大於陸地
2.關於七大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亞洲瀕臨三大洋,既跨東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
B.南極洲幾乎全部位於南極圈以內,是跨緯度最廣的大洲
C.歐洲是全球七大洲中,惟一沒有熱帶和亞熱帶的大洲
D.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均為瀕臨三大洋的大洲
3.赤道和極圈都穿過的大洲是( )。
A.歐洲 B.北美洲 C.亞洲 D.南美洲
4.巴拿馬運河溝通的大洋是( )。
A.太平洋和 印度洋 B.印度洋和大西洋
C.大西洋和太平洋 D.北冰洋和太平洋
5.緯度位置最高的大洲是( )。
A.亞洲 B.歐洲 C.北美洲 D.南極洲
6.赤道橫穿哪些洲的大陸( )。
A.亞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7.被北美洲、亞洲、歐洲圍繞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8.被三大洲包圍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9.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所環繞的大洲是( )。
A.南極洲 B.非 洲 C.歐洲 D.南美洲
10.面積最小的大洲是( )。
A.南極洲 B.歐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11.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陸地是( )。
A.亞歐大陸 B.美洲大陸 C.非洲大陸 D.南極大陸
12.四大洋中,全部在東半球的是(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13.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 )。
A.亞洲 B.大洋洲 C.北美洲 D.南極洲
14.在地球表面,陸地所佔面積最大的半球是( )。
A.東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15.七大洲中全部都在北半球的大洲有( )。
A.亞洲 B.南美洲 C.歐洲 D.非洲
16.關於巴拿馬運河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是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分界線 B.建造在巴拿馬國境內
C.溝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D.是世界上開挖最早的人工河
17.下列海峽,既是兩大洋又是兩大洲分界線的是( )。
A.台灣海峽 B.白令海峽 C.馬六甲海峽 D.直布羅陀海峽
18.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捷徑是( )。
A.蘇伊士運河 B.巴拿馬運河 C.紅海 D.馬六甲海峽
19.世界各大洲中,四周被大洋所環繞的是( )。
A.亞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南極洲
20.從印度洋到大西洋的捷徑是( )。
A.巴拿馬運河 B.白令海峽 C.馬六甲海峽 D.蘇伊士運河
21.瀕臨三大洋的大洲是( )。
A.亞洲 B.非洲 C.南美洲 D.歐洲
22.世界最大大洋和最小大洲組合正確的是( )。
A.太平洋、歐洲 B.大西洋、大洋洲
C.太平洋、大洋洲 D.太平洋、亞洲
23.世界上海陸比例是( )。
A.各佔1/2 B.2/3陸地區 C.1/4海洋 D.三分陸七分海
24.下列哪個大洲既位於北半球又位於西半球( )。
A.亞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25.大陸伸地向海洋的部分是( )。
A.島嶼 B.海洋 C.海峽 D.半島
二、填空題
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 %,而海洋占 %。
2.從南北半球來看,陸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北極和南極地區分別以 和 為主。
3. 和它附近的 合起來叫做大洲。
4. 洲、 洲、 洲和 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5. 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6.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是 洲和 洲。
7.地跨寒、溫、熱三帶的大洲是 洲和 洲。
8.南北回歸線都穿過的大洲是 洲和 洲。
9.世界各大洲和大洋中,跨經度范圍最大的分別是 洲和 洋。
三、讀圖題
1.讀「亞、歐、非三洲的分界線」圖(如圖2.1-12),完成下列要求:

(1)亞歐兩洲之間是以 、 和 一線作為分界線。
(2)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狹窄水道是 ,它也是亞洲與 洲的分界線。
(3)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是 。
(4)海船從黑海駛向印度洋,依次經過 海峽, 海, 運河, 海。
2.讀東西半球圖(如圖2.1-13所示)回答:
(1)既被赤道穿過,又被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是 、 。
(2)既有陽光直射,又有極晝、極夜現象的大洲是 、 。

(3)既被赤道穿過,又被極圈穿過的大洲是 。
(4)既跨東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的大洲是 。
(5)緯度位置最高的大洲是 ,跨緯度最多的大洲是 。
(6)從赤道與0°經線交點自東向西繞地球一周經過的大洲是 、 、
、 。
四、連線題
將下列地理界線與其相關的大洲連接起來:
①北美洲和南美洲 a.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和土耳其海峽
②亞洲和歐洲 d.蘇伊士運河
③亞洲和非洲 c.巴拿馬運河
④亞洲和北美洲 d.直布羅陀海峽
⑤歐洲和非洲 e.白令海峽

參考答案

一、1.B 2.A 3.C 4.C 5.D 6.B 7.D 8.D 9.A 10.C 11.A 12.B 13.D 14.D 15.C 16.B 17.B 18.B 19.D 20.D 21.A 22.C 23.D 24.C 25.D
二、1.29 71 2.北 海洋 陸地 3.大陸 島嶼 4.歐 亞 非 大洋 5.海峽 6.亞洲 南極洲 7.亞 北美 8.非 大洋 9.南極 北冰
三、1.(1)烏拉爾山 烏拉爾河 大高加索山 (2)土耳其海峽 歐
(3)蘇伊士運河 (4)土耳其 地中 蘇伊士 紅
2.(1)非洲 大洋洲 (2)亞洲 北美洲 (3)亞洲 (4)亞洲 大洋洲 (5)南極洲 亞洲 (6)南美洲 大洋洲 亞洲 非洲
四、①——c ②——a ③——b ④——e ⑤——d

可以網路搜索「初中地理」
或登錄相關網站查詢資料
如:有關中考的網站

7.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演示圖

產生四季的變化
地球公轉

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

地球公轉的特性

像地球的自轉具有其獨特規律性一樣,地球的公轉也有其自身的規律。這些規律從地球軌道、地球軌道面和黃赤交角、地球公轉的周期和地球公轉速度等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1.地球公轉軌道和方向

地球在公轉過程中,所經過的路線上的每一點,都在同一個平面上,而且構成一個封閉曲線。這種地球在公轉過程中所走的封閉曲線,叫做地球軌道。如果我們把地球看成為一個質點的話,那麼地球軌道實際上是指地心的公轉軌道。

嚴格地說,地球公轉的中位位置不是太陽中心,而是地球和太陽的公共質量中心,不僅地球在繞該公共質量中心在轉動,而且太陽也在繞該點在轉動。但是,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太陽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萬倍,日地的公共質量中心離太陽中心僅450千米。這個距離與約為70萬千米的太陽半徑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的,與日地1.5億千米的距離相比,就更小了。所以把地球公轉看成是地球繞太陽(中心)的運動,與實際情況是十分接近的。

地球軌道的形狀是一個接近正圓的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橢圓有半長軸、半短軸和半焦距等要素,分別用a、b、c表示,其中a又是短軸兩端對於焦點(F1、F2)的距離。

半焦距與半長軸和平短軸之間存在著這樣的關系:

即 c2=a2-b2

半焦距c與半長軸a的比值c/a,是橢圓的偏心率,用e表示,即e=c/a,

偏心率是橢圓形狀的一種定量表示,e的數值大於0而小於1。橢圓越接近於圓形,則e的數值就越小,即接近於0;反之,橢圓越扁,e的數值就越大。經過測定,地球軌道的半長軸a為149600000千米,半短軸b為149580000千米。根據這個數據計算出地球軌道的偏心率為:

可見,地球軌道非常接近於圓形。

由於地球軌道是橢圓形的,隨著地球的繞日公轉,日地之間的距離就不斷變化。地球軌道上距太陽最近的一點,即橢圓軌道的長軸距太陽較近的一端,稱為近日點。在近代,地球過近日點的日期大約在每年一月初。此時地球距太陽約為147100000千米,通常稱為近日距。地球軌道上距太陽最遠的一點,即橢圓軌道的長軸距太陽較遠的一端,稱為遠日點。在近代,地球過遠日點的日期大約在每年的7月初。此時地球距太陽約為152100000千米,通常稱為遠日距。近日距和遠日距二者的平均值為149600000千米,這就是日地平均距離,即1個天文單位。

根據橢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L=2πα(1-0.25×e2)

計算出地球軌道的全長是940000000千米。

地球的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從黃北極看,是按逆時針方向公轉的,即自西向東。這與太陽系內其它行星及多數衛星的公轉方向是一致的(如圖3-17)。

2.太陽周年視運動

地球公轉是從太陽的周年視運動中發現的。為了說明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我們首先用一個動點與一個定點的關系來進行分析。

假如,動點A在繞定點B做圓周運動,方向如圖3-18。則在定點B看上去,A點的軌跡是一個圓形,A點的運動方向是逆時針的。這種情況,與從動點A看定點B的運動特徵是完全相同的,B點的運動軌跡也是圓形的,運動方向也是逆時針的。但是,A繞B的運動是一種真運動,而B繞A的運動則是一種視運動,它是A繞B運動的一種直觀反映。

地球的繞日公轉和在地球上的觀測者見到的太陽視運動的特點與上述情況相同。如圖3-19,盡管實際情況是地球繞日公轉,但是作為地球上的觀測者,只能感到太陽相對於星空的運動,這種運動的軌跡平面與地球軌道平面是重合的,方向、速度和周期都與地球的相同。太陽相對星空的運動,是一種視運動,稱為太陽周年視運動。太陽周年視運動實際上是地球公轉在天球上的反映。

3.地球軌道面和黃赤交角

如前所述,地球在其公轉軌道上的每一點都在相同的平面上,這個平面就是地球軌道面。地球軌道面在天球上表現為黃道面,同太陽周年視運動路線所在的平面在同一個平面上。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在天球上,自轉表現為天軸和天赤道,公轉表現為黃軸和黃道。天赤道在一個平面上,黃道在另外一個平面上,這兩個同心的大圓所在的平面構成一個23°26′的夾角,這個夾角叫做黃赤交角(如圖3-20)。

黃赤交角的存在,實際上意味著,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過程中,自轉軸對地球軌道面是傾斜的。由於地軸與天赤道平面是垂直的,地軸與地球軌道面交角應是90°——23°26′,即66°34′。地球無論公轉到什麼位置,這個傾角是保持不變的。

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沒有明顯改變的。目前北極指向小熊星座α星,即北極星附近,這

就是天北極的位置。也就是說,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是平行地移動的,所以無論地球公轉到什麼位置,地軸與地球軌道面的夾角是不變的,黃赤交角是不變的。

黃赤交角的存在,也表明黃極與天極的偏離,即黃北極(或黃南極)與天北極(或天南極)在天球上偏離23°26′。

我們所見到的地球儀,自轉軸多數呈傾斜狀態,它與桌面(代表地球軌道面)呈66°34′的傾斜角度,而地球儀的赤道面與桌面呈23°26′的交角,這就是黃赤交角的直觀體現。

4.地球公轉周期及歲差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地球公轉周期。籠統地說,地球公轉周期是一「年」。因為太陽周年視運動的周期與地球公轉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轉的周期可以用太陽周年視運動來測得。地球上的觀測者,觀測到太陽在黃道上連續經過某一點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年」。由於所選取的參考點不同,則「年」的長度也不同。常用的周期單位有恆星年、回歸年和近點年。

地球公轉的恆星周期就是恆星年。這個周期單位是以恆星為參考點而得到的。在一個恆星年期間,從太陽中心上看,地球中心從以恆星為背景的某一點出發,環繞太陽運行一周,然後回到天空中的同一點;從地球中心上看,太陽中心從黃道上某點出發,這一點相對於恆星是固定的,運行一周,然後回到黃道上的同一點。因此,從地心天球的角度來講,一個恆星年的長度就是視太陽中心,在黃道上,連續兩次通過同一恆星的時間間隔。

恆星年是以恆定不動的恆星為參考點而得到的,所以,它是地球公轉360°的時間,是地球公轉的真正周期。用日的單位表示,其長度為365.2564日,即365日6小時9分10秒。

地球公轉的春分點周期就是回歸年。這種周期單位是以春分點為參考點得到的。在一個回歸年期間,從太陽中心上看,地球中心連續兩次過春分點;從地球中心上看,太陽中心連續兩次過春分點。從地心天球的角度來講,一個回歸年的長度就是視太陽中心在黃道上,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

春分點是黃道和天赤道的一個交點,它在黃道上的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每年西移50〃.29,也就是說春分點在以「年」為單位的時間里,是個動點,移動的方向是自東向西的,即順時針方向。而視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方向是自西向東的,即逆時針的。這兩個方向是相反的,所以,視太陽中心連續兩次春分點所走的角度不足360°,而是360°—50〃.29即359°59′9〃.71,這就是在一個回歸年期間地球公轉的角度。因此,回歸年不是地球公轉的真正周期,只表示地球公轉了359°59′9〃.71的角度所需要的時間,用日的單位表示,其長度為365.2422日,即365日5小時48分46秒。

地球公轉的近日點周期就是近點年。這種周期單位是以地球軌道的近日點為參考點而得到的。在一個近點年期間,地球中心(或視太陽中心)連續兩次過地球軌道的近日點。由於近日點是一個動點,它在黃道上的移動方向是自西向東的,即與地球公轉方向(或太陽周年視運動的方向)相同,移動的量為每年11〃,所以,近點年也不是地球公轉的真正周期,一個近點年地球公轉的角度為360°+11〃,即360°0′11〃,用日的單位來表示,其長度365.2596日,即365日6小時13分53秒。

只有恆星年才是地球公轉的真正周期。在下面章節中,我們將學習到回歸年是地球寒暑變化周期,即四季變化的周期,它與人類的生活生產關系極為密切。回歸年略短於恆星年,每年短20分24秒,在天文學上稱為歲差。

為什麼春分點每年西移50〃.29而造成歲差現象呢?這是地軸進動的結果。

地軸的進動同地球的自轉、地球的形狀、黃赤交角的存在以及月球繞地球公轉軌道的特徵,有著密切的聯系。

地軸的進動類似於陀螺的旋轉軸環繞鉛垂線的擺動。當急轉的陀螺傾斜時,旋轉軸就繞著與地面垂直的軸線,畫圓錐面,陀螺軸發生緩慢的晃動。這是因為地球引力有使它傾倒的趨勢,而陀螺本身旋轉運動的慣性作用,又使它維持不倒,於是便在引力作用下發生緩慢的晃動。這就是陀螺的進動。

地球的自轉,就好像是一個不停地旋轉著的龐大無比的大「陀螺」,由於慣性作用,地球始終在不停地自轉著。地球自身的形狀類似於一個橢球體,赤道部分是凸出的,即有一個赤道隆起帶。同時,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中心與地球中心的連線,不是經常通過赤道隆起帶的。所以,太陽對地球的吸引力,尤其是對於赤道隆起帶的吸引力,是不平衡的。另外,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黃道面和天赤道面都不重合,與黃道面呈5°9′的夾角,也就是說,地球中心與月球中心的連線,也不是經常通過赤道隆起帶。所以,月球對地球的吸引力,尤其是對赤道隆起帶的吸引力,也是不平衡的。據萬有引力定律,F1>F2。

日月的這種不平衡吸引力,力圖使赤道面與地球軌道面相重合,達到平衡狀態。但是,地球自轉的慣性作用,使其維持這種傾斜狀態。於是,地球就在月球和太陽的不平衡的吸引力共同作用下產生了擺動,這種擺動表現為地軸以黃軸為軸做周期性的圓錐運動,圓錐的半徑為23°26′,即等於黃赤交角。地軸的這種運動, 稱為地軸進動。地軸進動方向為自東向西,即同地球自轉和公轉方向相反,而陀螺的進動方向與自轉方向是一致的。

這是因為陀螺有「傾倒」的趨勢,而地軸有「直立」的趨勢。

地軸進動的速度非常緩慢,每年進動50〃.29,進動的周期是25800年。

由於地軸的進動,造成地球赤道面在空間的傾斜方向發生了改變,引起天赤道相應的變化,致使天赤道與黃道的交點——春分點和秋分點,在黃道上相應地移動。移動的方向是自東向西的,即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反,每年移動的角度為50〃.29。因此,年的長度,以春分點為參考點周期單位要比以恆定不動的恆星為參考點的周期單位略短,這就是產生歲差的原因。

由於地軸的進動,造成地球的南北兩極的空間指向發生改變,使天極以25800年為周期繞黃極運動。所以,天北極和天南極在天球上的位置也是在緩慢地移動著。如圖3-24,北極星在公元前3000年曾是天龍座α星,目前的北極星在小熊座α星附近,到了公元7000年,移到仙王座α星附近,到公元14000年,織女星將成為北極星。

由於地軸進動造成天極和春分點在天球上的移動,以其為依據而建立起來的天球坐標系也必然相應地變化。對赤道坐標系來說,恆星的赤經和赤緯要發生變化,對黃道坐標系來說,恆星的黃經要發生改變。但是,地軸的進動不改變黃赤交角,即地軸在進動時,地軸與地球軌道面的夾角始終是66°34′。

在這里還要說明一下,由於地軸進動而造成的天極、春分點的移動角度相對來講是很微小的,在較長的時間里不會有很大的移動。所以,我們仍然可以說天極和春分點在天球上的位置不變,恆星的赤經、赤緯和黃經也可以粗略地認為是不變的,以此為依據而建立的星表、星圖仍是可以長期使用的。

5.地球公轉速度

地球公轉是一種周期性的圓周運動,因此,地球公轉速度包含著角速度和線速度兩個方面。如果我們採用恆星年作地球公轉周期的話,那麼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經過365.2564日地球公轉360°,即每日約0°.986,亦即每日約59′8〃。地球軌道總長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轉的平均線速度就是每年9.4億千米,也就是經過365.2564日地球公轉了9.4億千米,即每秒鍾29.7千米,約每秒30千米。

依據開普勒行星運動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轉速度與日地距離有關。地球公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隨著日地距離的變化而改變。地球在過近日點時,公轉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線速度都超過它們的平均值,角速度為1°1′11〃/日,線速度為30.3千米/秒;地球在過遠日點時,公轉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線速度都低於它們的平均值,角速度為57′11〃/日,線速度為29.3千米/秒。地球於每年1月初經過近日點,7月初經過遠日點,因此,從1月初到當年7月初,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逐漸加大,地球公轉速度逐漸減慢;從7月初到來年1月初,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逐漸縮小,地球公轉速度逐漸加快。

我們知道,春分點和秋分點對黃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轉速度是均勻的,則視太陽由春分點運行到秋分點所需要的時間,應該與視太陽由秋分點運行到春分點所需要的時間是等長的,各為全年的一半。但是,地球公轉速度是不均勻的,則走過相等距離的時間必然是不等長的。視太陽由春分點經過夏至點到秋分點,地球公轉速度較慢,需要186天多,長於全年的一半,此時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視太陽由秋分點經過冬至點到春分點,地球公轉速度較快,需要179天,短於全年的一半,此時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由此可見,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長的根本原因。

8. 初一地理基礎知識

首先,地理是需要弄懂地圖,地圖很重要,一定要多看。
關於經緯線,相信你也有一定的「概念」。簡單來說,在地圖上橫的線是緯線,豎直的線是經線。所謂「橫緯豎經」。
你要知道零度經線,也就是本初子午線(其實每條經線都叫子午線,只是零度經線你要特別注意而已),這條線是經過英國倫敦,那是因為那個英國什麼天文台發明了經緯線這個東西。
從零度經線開始,向東一直到180度之間的經線,就是東經多少度,例如中國北京,是東經120度,度數是一直在遞增;向西也一樣,一直到180度之間的經線,就是西經多少度,度數也一直在定增。
但是,考試的時候可能會問,從180度經線開始,向東和向西時經線度數會怎樣變化----〉那就是度數遞減咯。(注意:0度和180度經線沒有東西經線之分)
關於緯線,你應該知道赤道是0度經線,向北向南就是北緯多少度,南緯多少度,例如:北極點(南極點)是北緯(南緯)90度,北極圈(南極圈)是北緯(南緯)60度。
這是最基本的,弄懂後就是關於東西半球的問題。首先要記住期劃分的界線---〉西經20度,東經160度(西經20度向西一直到東經160度是西半球,西經20度到東經160度是東半球)。為什麼不用零度和180度經線劃分?那是因為盡量避免把一些國家割成兩半,你會發現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主要佔據海洋上.考試的時候就會問你這個地方是屬於哪個半球。例如西經30度,北緯25度這個地方是屬於西半球和北半球。而東經175度則仍然在西半球,西經10度則是在東半球。建議多看地圖,這樣會比較容易理解。
最後,關於地球自轉,我沒有什麼好說的,因為要知道的就是自西向東這個方向.我覺得應該要注意的是地球公轉時是「側著」轉動,有一個黃赤交角,度數好像是23度26分吧。。。。這跟太陽直射點有關系,這會聯繫到南北回歸線。
有什麼問題可以發email給我,我會盡力幫你的。

9.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形象是什麼初一下科學暑假作業本P59.T9

地球自轉的地理形象是晝夜;地球公轉的地理形象是年;地球自轉和公轉結合,形成的地理形象是季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