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中地理城鎮治安的小論文

高中地理城鎮治安的小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2-21 23:49:24

A. 高一地理小論文(600字)

我們居住的星球——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因此從有人類的那一天這個星球就令人敬畏,受人敬仰,無論被當時的人叫做什麼,人類對地球的感情從未改變過。但地球在宇宙中卻是一顆最普通不過的星球,甚至在太陽系都是如此。在地球存在的太陽系中,一共有九大行星,按體積計算地球排在第五位,按照距離太陽的距離地球排第三位,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5億km,在地球內側是水星和金星;地球的密度是5515千克每立方米,與太陽系其它行星相同的是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時候同時也在進行自轉。因為我們居住的地球是我們最熟悉的星球,因此我們稱其它八大星球為類地行星。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家園地球是顆在普通不過的星球,但為什麼太陽系中只有地球上有人類居住呢?
其實在這普普通通的特性中也蘊含著不普通,正是地球自身的一些特殊性造就了地球上豐富多彩的世界。從位置角度講,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溫度適宜,而且從太陽系誕生到地球上開始有原始的生命痕跡,太陽沒有明顯的變化,在這種穩定的光照條件下,地球上孕育生命成為了可能;另外一個方面,地球與其它行星互相之間的位置比較合理,繞日公轉方向一致及公轉軌道處於同一平面都決定了地球的演變不受其它行星的干擾;地球本身是一個特殊的物理化學系統,這一點也有別於太陽系其他行星,地球的體積和質量決定了地球物理化學形態的演變,同時液態水圈和氮-氧形成的大氣圈,還有固體地圈的板塊運動都讓地球漸漸變的不再普通。
基於以上這些地球特有的特徵,水在地球的地質作用力和原始大氣圈的影響下開始形成原始的海洋,而生命的起源就在這片藍色的世界中開始了。

B. 高中地理小論文 100字

學科制分支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C. 高一地理人口小論文,800字左右

城市農民工、流動人口與社會發展
十幾年來,城市農民工、外來工、流動人口已經逐漸成為城市生活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群體,城市中的眾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中的眾多製造業、服務業工作是由這個群體完成的。雖然他們在城市中並不居於核心地位,客觀地說他們只是城市中的邊緣群體;但是,毋庸置疑,城市農民工、流動人口的問題,意義卻極為重大。它涉及未來50年中國社會能否持續發展、經濟能否持續增長和社會能否長治久安的基本問題。
近代以來,大規模的城市化現象發端於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大規模的使用機器的生產活動,要求勞動要素相對集中,再加上工業區域勞動市場價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農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區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帶來了市場活動、商業經營以及服務業的發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創造就業機會。上述諸種因素的相互影響,使得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以及所謂「現代化」成為同樣的一個歷史進程。這樣,在將近200年的時間里,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即多數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20世紀中葉,一些西方國家的城市人口佔全部人口比例分別為:美國72%,英國87%,聯邦德國79%,荷蘭86%,加拿大77%,澳大利亞83%。

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中葉,由於受到世界列強的侵略,以及受到軍閥割據的困擾,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區,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擴張,另一些地區則完全處在工業化的進程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城市布局有了比較明確的規劃。但是,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建立了城鄉二元分割的社會結構,使得城市化長期處於停滯狀態;更有甚者,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實行的是「反城市化」戰略,即大規模地將城市人口遷往農村,比較典型的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市民返鄉,幹部下放,等等。由於中國的城市化長期處於停滯狀態,這樣,到了改革開放以後,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就呈現出一種突然爆發的局面,而沒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由此可以看到,由於矛盾長期積蓄,中國城市化任務的壓力就顯得無比沉重,需要在短期內解決長期積蓄的問題,出現了短期內城市化需要加速發展的局面。顯然,這會帶來新的發展上的不協調。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一。

迄今為止,中國社會是一個差異性極大的社會。此種差距已有長久的歷史,今日中國社會的突出問題之一,仍然是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同處在一個歷史時期,既有非常原始的農耕社區,也有達到歐美水平的後工業化發達社區,比如上海的浦東社區。差異如此懸殊的社會結構,在世界上並不多見。一般說來,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等,都是農村所無法比擬的。尤其是中西部落後的農村與東部一些發達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城鄉居民的消費差異為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為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倍數大約為2.6-2.8倍,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中期,城鄉經濟差距曾經有所縮小,從指標上看,降到2.2-2.3倍。但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此種差距又有回歸的趨勢,即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為農村居民的2.8-3.0倍左右。90年代中期,差距擴大到3.3-3.4倍,到了90年代末、21世紀初葉,兩者的差距更擴大到了超過3.5倍的水平。城鄉之間的巨大經濟差異,是導致農民大量從農村流入城市的基本動因。

由於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大,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的城市化就處於不同的階段。一些發達地區,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已出現了生活富裕起來的階層從城裡向郊區遷移的趨勢,也就是說,進入了城市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市郊化階段」。然而,絕大多數地區,卻仍處在第一階段,即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集中的階段。由於不同發展階段同處於一個歷史時期,這樣,政策上就無法統一,顧及了第一階段的對策,必然就與進入了第二階段的對策相忤逆,反之亦然。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二。

此外,根據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內地人口總數已達12.658億,即使按照較高的指標計算,城市人口也僅佔到總數的36.09%,這樣,即使達到不太高的標准:60%的人口城市化,也面臨著完成3億農村人口遷入城市的任務。如此巨大人口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這不僅面臨著城市多方面設施的投資與建設任務,而且還面臨著使數億人改變生活方式的艱巨努力。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三。

現階段我國的城市化戰略問題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採取的是一律嚴格控制的對策,即在對策上不鼓勵任何一種城市發展模式。改革開放以後,採取的是鼓勵發展小城市戰略,同時,對於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正式居民人口仍然實行比較嚴格控制的做法。當然,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放開了暫住型的流動人口,允許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因此,實際上,農民工還是更多地流向了大城市。

戶籍制度以及人力資源配置的分析

像中國這樣實施嚴格戶籍制度的國家在世界上是很少的。為什麼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我國要建立起嚴格的戶籍制度呢?

戶籍制度在當時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對策。從本質上看,戶籍制度是一種「社會屏蔽」制度。其核心是在為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資源之間的關系建立起秩序。1949年以後,我們曾嘗試了打碎階級的實驗。先是在50年代初進行了土地革命。接著,在1956年實行了城市私營經濟的改造。到了50年代中後期,社會各群體之間的關系,並不存在經濟意義上的階級關系了。從法律上說,財產資源屬於全民所有或集體所有了。然而,全民所有與集體所有究竟應該怎樣實現,卻是件難事。因為,財產、資源的分配需要一定的規則或秩序。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建立起一種社會屏蔽的機制。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戶籍制度便應運而生了。該制度將人口的大多數限制在農村,僅允許居住在城市的人享有城市的基礎設施。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在城市和農村人力資源配置的基本傾向就是試圖最大限度維持較多農村人口和較少城市人口的格局。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放鬆了對於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的限制,加之產權、文憑、技術證書等作為社會屏蔽和篩選的功能越來越突出,戶籍制度的社會功能已經大大削弱,中國才開始從人口的城鄉逆向流動,轉變為城市化的正向流動。尤其是在1982年以後,由於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了「允許農民進城開店、設坊、興辦服務業,提供各種勞務」的經濟政策,農民工流入城市驟然增多,從此出現了持續不斷的民工潮。

從宏觀結構的角度看,大量農民工的流入城市,表現為人力資源配置方式的重大變遷。農民工的流入城市並不是政府計劃運作的,而是農民工自主的一種選擇。對於農民工的流動,我曾在四川、重慶地區十餘個縣對於外出農民工的家庭做了問卷調查。從調查中可以看到,農民工在市場流動中實現的勞動力配置,確實與政府、單位的計劃管理沒有太大關系,政府組織的流動僅佔3%,而90%以上都是農民工自己或親友運作的。

在市場環境下,勞動力流動有兩條基本規律:第一、勞動力總是從價格低的地方流入價格高的地方;第二,流動人口的經濟活動能力高於流出地人口的平均水平。我們的調查數據印證了這兩條定理。首先,我們發現,遠距離遷移、到本省以外去打工的佔大多數。我們知道,四川、重慶位居我國西部,而收入較高的地區大多在東部沿海、所以,多數人為追求高收入,自然是遠距離外出。對於此數據的進一步分析證明,外出地點排在第一位的是廣東,可見是經濟規律使然。

其次,流出的人口多是具有較強經濟活動能力的,這一點在年齡結構上展現得一目瞭然。35歲以下的外出農民工佔到總數的88%,所以說,外出的幾乎都是高能量的勞動力。所以,在國內的招工告示中,我們常常看到對於應聘條件的限制,如「年齡在35歲以下」等等,這種對於年輕勞動力的規定,在全世界其他國家很少見到,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外出勞動力的年輕特點。

所以,市場配置的結果是將十分有活力的年輕勞動力與資本密集的東部沿海區域相結合、與投資高度密集的城市區域相結合,此種結合的結果,當然會創造較高的效益。

採用市場手段配置勞動力當然也存在不少問題,比較典型的問題就是,大量高素質、高經濟活動能力的勞動力流入了收入較高的城市地區,從而使得農村中出現以老人、兒童、婦女居高的人口結構問題。但是,反過來看,如果產業的升級、經濟的躍進已經使得資本聚集到了沿海地區和城市地區,那麼,遠離資本的勞動力既不能獲得收入也不能創造效益,我們確實沒有道理讓強壯勞動力呆在農村守窮,所以,不流動反而是對誰都不利。

關於社會財富的初次分配與再次分配

在市場條件下,市場的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優勝劣汰,於是,市場形成的第一次分配往往非常殘酷,即優勝者與失敗者之間形成巨大差異,優勝的企業可以成為億萬資產的集團,失敗的企業則一文不名,甚至宣布破產。然而,在市場體制下,分配絕不是僅僅通過這樣一次環節,而是要經過多環節的再次分配。比如,稅收制度、個人所得稅制度、社會福利制度、貧閑線制度、醫療保障、失業救濟制度等等。在再次分配的多環節中,比較多的是體現出分配結果上的公平因素。

然而,當我們考察流入城市的八千萬到一億農民工時,我們卻發現無論在初次分配環節,還是在再次分配環節和多次分配環節,城市農民工均處於不利的地位上。以往多次調研證明,相對於農民工所付出的勞動而言,農民工的收入是較低的。在不少國營工廠里,農民工的收入,僅相當於正式職工的一半甚至更少。

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所完成的初次分配中只能獲得較小的份額。市場分配的原理告訴我們,在市場分配的體制中,應通過多次分配的途徑,使得對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農民工得到應有的補償,這樣,在體現社會公平的同時也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D. 高中地理的小論文—— 關於綠洲邊緣治沙方案

(一)防沙治沙思路
應利用綠洲水分條件相對較好的特點,如利用本區的引洪灌溉條件,進行封育、保護和營造多層次的防風固沙體系,阻沙與防風結合,層層設防,保護沙漠綠洲。在農田防護林營造的同時,選擇適生的經濟樹種與果樹營建生態經濟型防護林帶。
(二)主要技術措施
1.營建引洪封育、保護區。在風沙前沿、戈壁荒漠和三灘(鹼灘、河灘、沙灘)荒地上引洪封育,封禁保護、恢復發展以胡楊、紅柳為主的天然荒漠植被,鞏固和擴大綠洲。形成保護綠洲農田的第一道防護屏障,以遏制流沙南移。
2.營建大型環綠洲防風固沙體系。在綠洲邊緣與沙漠銜接部營造喬灌草、帶片網、多林種、多樹種相結合的防風固沙體系。規劃基幹林帶600km(已完成50—100m寬的基幹林帶300km)。同時,在基幹林帶的外圍建設10—15km寬的荒漠植被保護帶。形成內有防風固沙基幹林帶,外有草灌保護帶的第二道綠色防線。
3.營建窄林帶、小網格的農田防護林網。在綠洲內部的1000多塊條田上(一塊條田為150—250畝),營造高標準的農田防護林林網。
4.在原有的防護林基礎上進行更新時,栽植1—2行的經濟樹種,如核桃、杏、巴旦杏、紅棗等,可增加林帶的經濟效益。或利用已實現農田林網化綠洲的田間機耕道,營建葡萄長廊
或者是這個
(一)防沙治沙思路
在荒漠化危害嚴重的乾旱地區,根據風沙流運動規律,採用窄帶多帶式林帶防止流沙危害,可減少灌溉用水,減少造林投資。防沙林帶的特點是防沙面寬,特別是在沙源豐富、又不可能大面積控制沙源的情況下,營造防沙林帶便成為防止沙害的一種重要措施。風沙流是一種夾沙的運動氣流,95%以上的沙粒跳躍、脫離地面的高度不超過30cm。氣流在前進途中碰到障礙物後,氣流中攜帶的沙粒便會沉降、堆積;氣流越過障礙物後,只要風速始終在起沙風速(5m/s)以下,便不會產生風蝕,形成新的風沙流。因此,營造的防沙林帶,只要能將風速控制在起沙風速以下,便可有效控制流沙危害。
(二)主要技術措施
1.綠洲外圍前沿地帶封沙育草。在地表疏鬆、風蝕與風積現象嚴重的綠洲前沿建立封沙育草帶,帶寬300—500m。
2.綠洲邊緣防風阻沙林帶。林帶沿綠洲邊緣等高線延伸,造林前先開渠,渠間距4.5m,渠寬1.5m,利於灌溉造林時節約用水,避免鹽鹼危害。迎風第一道渠旁栽植喬灌樹種,形成相對緊密結構的林帶,構成綠洲邊緣的防風阻沙林帶。
3.建設綠洲內農田防護林網。根據農田面積的大小,建設窄帶多帶式防沙林帶,構成農田防護林網。林帶的斷面結構:由數條寬度較窄(2行樹木),各帶間又有一定帶間距的林帶所構成。林帶結構與樹種選擇:採用緊密結構林帶,可將流沙阻截在林帶的迎風面。樹種可選檉柳、沙拐棗、檸條、花棒等抗逆性強的沙生灌木,或沙棗等枝葉稠密、枝條下垂的小喬木。造林方式:溝植溝溉或滴灌造林。

E. 我想求助一篇高中校園地理環境小論文

選題 選題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只有研究有內意義的課題容,才能
獲得好的效果,對科學事業和現實生活有益處;而一項毫無意義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論文寫作得再美,也是沒有科學價值的。錢學森教授認為:「研究課題要緊密結合國家的需 要。……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鑽牛角尖,搞煩瑣 哲學 。 目前 在 社會 科學中,有的人就古人的 一句話大作文章,反復考證,寫一大篇論文,我看沒有什麼意思。」因此,我們要選擇有科 學價值的課題進行研究和寫作。
那麼,應該根據哪些原則來選題呢?

(一)具有科學性。它應包括:急待解決的課題;科學上的新發現,新創造;學科上短 缺或空白的填補; 通行說法的糾正;前人理論的補充;等等。

(二)有利於展開。指的是:要有濃厚的興趣;能發揮業務專長;先易後難,大小適中; 已佔有一定的資料;能得到導師指導;在一定時間內能完成;對題目加以限定。

F. 高中地理環境小論文800字左右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份責任。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科學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氧層的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此增強的溫室效應會加劇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氣溫加速上升,預計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還會傢具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則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過多地適用氯氟烴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早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大氣污染主要與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煙塵等有關。由大氣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工廠排放的含硫污染物進入大氣層後,與水汽結合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使降水呈現出較強的酸性,落到底面即為酸雨。酸雨毀壞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蝕建築物、塑料和金屬設施;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我國長江以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嚴重。這一時期,環境問題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為解決這一問題,謀求人地關系協調,必須堅持之路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堅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創建一種心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規則和新的發展方式。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需要轉變的觀念包括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倫理道德觀和消費觀等※續發展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 用經濟增長代替發展是片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追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環境質量的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修養的提高、社會風尚的改善,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等。※續發展的價值觀要求人類重新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並在經濟核算系統中加以考慮。※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達到就有可持續意義的經濟增長,必須重視能源和原料的適用方法,以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並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可持續的觀點看,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類必須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諧與平衡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人類所處的食物鏈將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形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可持續發展呼籲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調整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政府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落實環境保護有關法律;防污染為主,控污染發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計算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善各種環境稅費的徵收;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產品的環境監督管理;樹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等。 市場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行科學管理;行業經營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策劃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可行的環境行為標准融入員工的考評、獎懲機制;減少流通領域的浪費等。 公眾行為的調整包括;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用環保產品;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朴生活;普及環保知識;實行垃圾分裝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換到一個變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夥伴關系《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成敗關繫到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滅絕。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珍愛生靈,萬物共存。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原創哈~~~~· 24 回答者: 節約水資源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約97.2%);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約1.8%);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約0.9%);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約0.0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約0.001%),也就是說,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160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

環境保護 沙化: 乾地(定義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穩定、時間短、強度大的風暴造成的那些地區)覆蓋了全球40%的陸地面積,供養著世界上1/5的人口。這些乾地的沙漠化是由於植被和可利用的水減少、作物產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蝕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於人口增長、人類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經濟壓力(例如,需要經濟作物來增加外匯)造成的過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發生的乾旱啟動或加劇。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萬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總乾地面積。這對於70%的乾地(全球陸地面積的25%)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G. 高中地理小論文範文

漫談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環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在無限的宇宙空間中,地球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它處在永不止息的運動中。
二、 地球的特點
1、 自身構成特點
(1) 內部構造: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包層,這就是地球大氣層。
(2) 運動周期:地球就像一隻陀螺,沿著自轉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著。她的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約等於24小時。 同時,地球還圍繞太陽公轉,她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軌道的半長徑達到149,597,870公里。 公轉一周要365.25天,為一年。
2、 普通性與特殊性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
(1) 普通性
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陽系中並不居顯著的地位,但由於人類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對它不得不尋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地球是第3個行星,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496億千米,這個距離叫做一個天文單位。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自轉運動,與其它行星相比,尤其與類地行星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按八大行星離太陽的距離來說,地球處於第三位;按質量和體積比較,地球都處於第五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與其它類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從這些方面看,地球確是一顆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條件:地球只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由於地球在太陽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氣圈也是獨特的。它具備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處的大氣厚度和大氣成份,適宜的太陽光照和溫度范圍等,在地球上產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級智慧生命——人類。從這種意義上說,地球是宇宙中一顆特殊的行星。
外部環境: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看,主要有以下兩個有利條件:(1)太陽在過去50億年中沒有明顯的變化,並還將保持這種狀態達50億年之久,這就使地球有穩定的光照條件,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被中斷。(2)太陽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數小行星都以近似圓形的軌道圍繞太陽運動,不僅公轉方向一致,而且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們各行其道,互不幹擾,使地球處於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家園
它是美麗的。我們要愛護她,保護她。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