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中地理地球的外部圈層圖片

高中地理地球的外部圈層圖片

發布時間: 2021-02-21 14:16:57

❶ 地球外圈層結構圖示意圖

(1)大復氣圈;水圈;制生物圈;(標注高度在2000—3000km之間即可) (2)地球大范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 (3)A界面上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 (4)大氣;岩石;水

❷ 地球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示意圖和岩石圈結構示意圖(只求圖)這一章的內容不懂!

軟流以上為岩石圈

❸ 地球的外部圈層構造

地球的外部圈層有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氣圈

(1)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個圈層,它位於星際空間和地面之間,由包圍在固體地球外面的各種氣體構成。據調查,在地面以下的土壤和一定深度(一般不超過3km)的岩石中也含有少量空氣。

大氣的主要成分有氮、氧、氬、二氧化碳及水蒸氣,這幾種氣體占空氣體積的99%以上,其他氣體的含量極少。此外,大氣中還含有少量塵埃微粒等。

大氣的總質量為5.6×1021g,它主要集中在100km高度以下的范圍內,其中的一半以上又集中在10km以下的空間。因受地球引力的影響,大氣的密度和壓力是隨高度增高而趨於稀薄和降低的。

大氣的溫度和密度隨高度不同而變化,因而具有沿垂直地面方向的分層現象。按國際氣象組織的規定,自下而上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層(中間層)、電離層(暖層)和擴散層(逸散層)(圖1-16),其中以對流層和平流層對地面影響較大。

圖1-16 地球大氣層結構示意圖

對流層 對流層是大氣圈的底層,受地面影響最大,具有顯著的對流現象。大氣的流動稱為風,是一種重要的地質營力。大氣厚度、氣溫、氣壓和密度在不同高度、不同緯度具有一定差異,因而形成空氣的對流,這是引起風、雨、雪、雲等各種氣象過程的重要原因。

平流層 是自對流層頂至35~55km高空的大氣層。平流層的厚度在赤道小於在兩極的厚度。氣流運動以水平方向運動為主。氣溫已不受地面熱輻射的影響,且在30~55km高空范圍內有一含臭氧(O3)較多的層帶,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線的能力,是地球生物免遭太陽輻射傷害的重要保護層。平流層的氣候現象較少。

(2)氣候帶

氣候因素與全球氣壓帶的分布密切相關,具相似氣候因素的氣候帶有隨緯度分布的明顯特點。由於採用的氣候因素指標不同,而有不同的氣候帶的劃分方案。地質研究中慣用降水量、氣溫和濕度等要素進行劃分,按這些要素可把全球氣候分為潮濕氣候帶、乾旱氣候及半乾旱氣候帶和寒冷(冰凍)氣候帶。現將各氣候帶的分布及其特點列表說明於表1-3。

表1-3 氣候帶的分布及其主要特點

①潮濕氣候帶的降雨量充沛,地面流水發育,湖泊眾多,地下水源充足,植被及各種生物繁茂,我國東南各省屬此類地區。②乾旱氣候帶蒸發量常超過降雨量,雨量少,多為雨季時形成的暫時性流水,湖泊則因蒸發量高而形成含鹽量高的鹹水湖。③乾旱氣候帶的風力強,植被稀少,常形成乾旱的沙漠,我國西北地區就屬乾旱氣候帶。④寒冷(冰凍)氣候帶氣溫低,降水以雪為主,常為冰川盤踞。主要分布於兩極地區,但在某些高山地區也有分布,如我國青藏高原的冰川。

由於構造運動引起的大陸移動、海陸變化以及極點的位移等原因,同一地區在不同的地質歷史時期可以出現不同的氣候,今日炎熱的熱帶氣候區,在地質歷史上也可能是冰天雪地的寒冷地區,這一點可以從地殼上的沉積岩和生物化石等特徵中得到證明。據魏格納(A.L.Wegener)、柯本(W.Koppen)的研究結果,280Ma前的極地,在夏威夷島附近。當時西歐和北美位於多雨和有茂密森林的赤道帶,至230Ma前,西歐和北美已位於乾旱氣候帶。相反,今日白雪皚皚的南極大陸,在280 Ma前卻是處於赤道地帶的一個大陸。

2.水圈及水的循環

水圈是由地球表層連續的水體組成。組成水圈的水體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澤和地下水等。水圈的存在是地球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的主要區別之一。據估計,水圈的質量為1.5×1018t,僅佔地球質量的0.024%,但其體積較大,可達1.4×109km3。近9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其次為極地的冰蓋和高山上的冰川,約占總水量的1.9%,其餘為地下水和分布在陸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澤等各種水體(表1-4)。

表1-4 地球上各類型水量估計

地球上的水在太陽輻射和重力的作用下時刻都在運動著。大氣圈中的水蒸氣在一定高度會冷凝成雲,有些雲被風吹向陸地聚集起來,並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至大陸上,其中約60%~80%的水以蒸發和葉面蒸騰等形式重返大氣圈,餘下的水則滲入地下(地下水)或形成各種地面水體(河流、冰川等),其中絕大部分又流回海洋。海水受太陽熱輻射作用會部分蒸發,形成水蒸氣又進入大氣圈,從而構成了規模巨大的水圈循環(圖1-17)。

圖1-17 水圈的循環

水圈在不斷循環的過程中,凈化了環境、調節了氣候、孕育了生命,促進了地表物質的遷移和地球各圈層的能量轉換。不論過去或現在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生物圈

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動的地帶所構成的連續圈層。由於地球存在大氣圈、水圈及地表的風化層,在地球上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於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地球是迄今為止宇宙中唯一發現的適宜生物生存的地方,生物主要生活和分布在陸地的表面和水體層。但是,在地表以下的土壤、岩石裂縫內(一般深度<100m),某些深海底(通常海深<4000m)以及大氣圈中(7~8km高度以內)都發現有生物存在的跡象。

據統計,在地質歷史上曾生存過的生物約有5億~10億種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已經滅絕。現有生存的動物約有110多萬種,植物約有4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生物圈中的生物和有機體總量約11.4×1012t,為地殼總質量的l/105。生物數量雖少,但在促成地殼演變的地質作用中卻起著重要的作用。如生物的新陳代謝,可促使某些分散的元素或成分富集,並可在適當條件下沉積下來形成各種有用礦產,如鐵、磷、煤、石油等。生物還可對岩石進行風化和破壞,是改造地表面貌的重要動力之一。

❹ 地球的內外部圈層結構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7311364.html

可以看看

高中地理關於地球圈層結構

11.你選對了,就是B。火山噴發的物質都是來自於軟流層。
12.選D。大陸地殼厚,大洋地殼薄;岩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在上地幔的上部

❻ 讀「地球的外部圈層示意圖」,回答: (1)填圖:在圖中填出地球的四大圈層。 A.岩石圈 B.水圈 C

(1)略(2)地心岩石水圈生物

❼ 高中地理關於地球的圈層結構

11、B 軟流層是岩漿的發源地

12、D

①+②為大陸地殼,②為大洋地殼,大陸地殼比大洋地殼厚

地殼是岩石圈的組成部分;①+②+③構成岩石圈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❽ 高中地理的地球圈層分布,書上的我看不懂!

1莫霍界面以上是地殼
2包括
3應該是上地幔的軟流層以上還有幾十千米厚度的內固態物質
4當然在,容因為岩石圈包括上地幔的頂部和地殼,這兩者之間就是莫霍界面啊
5岩石圈
外三圈是沒有明確的劃分界限的。記住水圈是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就行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