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條件高中地理
『壹』 高中地理提問 區位因素 和 區位條件 各指的是什麼
區位單位是經濟區復位的布局主制體,那麼區位因素則是區位單位進行空間配置的外部約束因素。在不同的區位上,人口分布、市場供求、資源分布等狀況不同,從而其區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異,區位單位的布局狀況也就不同。 或稱區位因子,對區位主體的區位給予大的影響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響比較小的為次要因子。 區位因素分為三大類 第一是農業區位因素,第二是工業區位因素,第三是交通區位因素。
區位條件:即區位本身具有的條件、特點、屬性、資質。
『貳』 優勢地理條件和優勢條件有區別嗎
來優勢地理條件自和優勢條件沒有區別。在分析地理區位時,要分析區位條件,區位條件既有優勢條件又有不利條件。優勢的區位條件即優勢地理條件,所以優勢地理條件簡稱為優勢條件,二者沒有區別。
區位條件·即區位本身具有的條件、特點、屬性、資質。其構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地理位置,以及社會、經濟、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遊等方面,區位優勢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單項優勢往往難以形成區位優勢。一個地區的區位優勢主要就是由自然資源、勞力、工業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決定。同時區位優勢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有關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區位因素,是指影響區位主體分布的原因。對區位主體的區位給予大的影響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響比較小的為次要因子。
『叄』 中國各地區什麼自然資源最豐富。。。高中地理題
西南地區水能資源,生物資源豐富
西北地區油氣資源,光熱支援豐富
北方地區煤炭資源,石油資源,森林資源豐富
南方地區有色金屬資源,水資源豐富
『肆』 高中地理 分析浙江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資源及原因 高中地理 分析浙江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資源及原因
一、浙江省主要自然資源的現狀和特點
(一)浙江省國土資源的現狀、特點和利用情況
1. 國土面積小,人均國土資源佔有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山地多平地少利用難度大
2. 農用地比例大,建設用地比例小,未利用土地少
3. 建設用地面積增長緩慢,地均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快,但地區間分布不平衡
(二)浙江省水資源的自然特徵及其供應情況和使用現狀
1. 水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並且時空分布不均
2. 用水量穩中有升,基本保障現階段發展,但部分發達地區缺水
3. 水源地水資源整體上能保障飲用水需求,但水功能區保護形勢不容樂觀,部分不達標地區水質型缺水
4. 第一產業用水最多,工業次之,生活和生態環境用水較少
5. 居民生活人均年用水量高於全國平均值,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迅速下降,但仍高出先進省市不少
(三)浙江省能源供需情況、利用現狀和新能源的發展形勢
1. 能源消費量大,增長迅速,對外依存度高
2. 每萬元GDP產值消耗能源在國內相對較低,但遠遠高於發達國家
3. 能源消費結構中,第二產業能耗最大,單位能耗產值第三產業最高
4. 新能源發展迅猛,但整體規模仍然偏小
(四)浙江省海洋資源條件和開發利用情況
1. 海域遼闊,海洋資源十分豐富
2. 整體上海洋資源開發程度不夠高,不同資源開發程度參差不齊。
(五)浙江省礦產資源條件、開發利用情況及面臨形勢
1.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金屬礦產和能源礦產短缺
2.礦產採掘業占國民經濟比重逐年降低,礦產加工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不斷提高
3. 多數礦產資源保有資源儲量減少,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
二、「十二五」期間主要自然資源供需情況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保障能力分析
(一)「十二五」期間,浙江省國土資源的供應情況、利用效率和可能面臨的問題
1. 建設用地總量有限,增速緩慢
2. 地均二、三產業增加值增幅有所放緩
3. 高昂的用地成本將會制約經濟的發展
(二)「十二五」期間,浙江省水資源供需情況,利用效率以及面臨的問題
1. 供水基本能夠保障社會經濟發展需求
2. 現階段粗放的用水方式將得到改觀,每萬元GDP用水量進一步下降
3. 水環境保護形勢嚴峻,部分地區水質型缺水
4.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調蓄能力不足,部分地區工程型缺水
(三)「十二五」期間,浙江省能源消費狀況,利用效率和新能源發展情況
1. 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2. 能源自給率低,保障有待加強
3. 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形勢不容樂觀,每萬元GDP消耗能源仍然遠遠高於發達國家
三、關於提高主要自然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保障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國土資源
1. 加強土地管理,完善土地利用管理體系和制度,嚴格實施土地用途管理制度,提高規劃制定和實施的透明度
2. 集約調控、節約用地,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開發未利用土地,清理閑置建設用地
3. 轉型升級,通過信息化、科技化來節省土地,利用科學技術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水資源
1. 健全水資源管理法規體系,全省統一規劃,加強水資源監測
2. 加大民生水利工程投入,加快水資源保障工程建設,規范水利建設市場
3. 保護水源、改善水環境和保持水土,並對地方政府進行相關的考核
搞好水功能區、水環境功能區劃,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實施河道整治工程,保護城鄉飲用水水源,科學保護地下水資源,加強水環境的保護及修復。
4. 通過市場調節,科技支撐,提高人們節約意識和缺水地區分質供水,實現強化節水
(三)能源電力
1. 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推廣應用先進技術產品
2. 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能源效率
3. 加強能源電力設施及其配套建設,保障能源安全
4. 強調節能意識,提倡節約理念
5. 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
(四)海洋資源
1. 加強海洋行政管理組織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海洋法律法規體系
2. 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3.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實施科技興海戰略
(五)礦產資源
1.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資源利用水平。
2. 加強礦產資源儲備,增強資源保障能力。
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水、能源、礦產、生物、氣候和海洋8大類。各種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因此,我們選取對浙江省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戰略性作用,並對能浙江省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土地、水、能源、海洋和礦產進行研究。
一、浙江省主要自然資源的現狀和特點
(一)浙江省國土資源的現狀、特點和利用情況
1. 國土面積小,人均國土資源佔有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山地多平地少利用難度大
浙江省位於東南沿海,長三角南翼,人多地少:我省人口已超過5000萬,但是土地面積只有10.54萬平方千米,是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人均國土面積甚至不到全國的三分之一。我省境內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島嶼俱全,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積7.4萬平方千米,佔70.4%;平原和盆地面積2.4萬平方千米,佔23.2%;河流、湖泊面積0.67萬平方千米,佔6.4%。山地多、平地少、地貌條件復雜,土地開發利用的難度大。
『伍』 高中地理提問區位因素和區位條件各指的是什麼
區位因素:位單位進行空間配置的外部約束因素(區位單位是經濟區位的布局主體),不同的區位上,人口分布、市場供求、資源分布等狀況不同,從而其區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異,區位單位的布局狀況也就不同。
一般有3大類:第一是農業,第二是工業素,第三是交通
1,農業區位因素:
自然條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地形。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政策、勞動力、土地價格、資金、管理。
技術條件:冷藏、良種、化肥、機械。
2, 工業區位因素:比較多 我列舉幾個你應該就能明白
原料指向,能源指向,勞動力指向,市場指向,技術指向和環境指向
3,交通區位因素
這個比較復雜 總體上我說下
鐵空水航管五種運輸方式的比較 其次是交通線路 還有什麼港口建設的條件 氣候對交通的影響
等等 所有和交通有關的都是
區位條件:即某一地區在發展經濟方面客觀存在的有利條件或優越地位。
其構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地理位置,以及社會、經濟、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遊等方面,區位優勢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單項優勢往往難以形成區位優勢。一個地區的區位優勢主要就是由自然資源、勞力、工業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決定。同時區位優勢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有關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陸』 礦產資源開發的條件 詳細 分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高中地理
(1)東部:流水作用
中西部:風力作用。(2分)(2)甲:夏多冬少。原因: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來自海洋的西北風影響,降水多;冬季受信風帶影響,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降水少。(3分)乙:夏少冬多。原因: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降水多。(3分)(3)東南沿海較東北沿海更發達(規模和運量更大)。(2分)原因:東南沿海海水較深,適宜港口建設和海上航運,東北沿海有大面積珊瑚礁分布,海水較淺,不利於海上航運;東南沿海人口稠密,礦產資源豐富,經濟發達,對海運需求量大,東北沿海人口和礦產資源相對較少,經濟規模較小,航運需求量較東南沿海小。(4分)(4)氣候乾旱,草場面積廣大;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地下水豐富,適宜用作牲畜飲水;無大型肉食動物。(3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5)應該(1分)。緩解當地氣候乾旱度(改善澳大利亞中部乾旱的氣候);風力侵蝕作用減弱;濕地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加;凈化水體能力增強。(6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不應該(1分)。大型工程對環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預見性和不可逆性;影響當地生態環境;地下水的含鹽量增加;沿途土壤鹽漬化加重等。(6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試題分析:(1)東部地區氣候濕潤,降水較多,地表徑流豐富,流水作用為主;中西部地區為乾旱半乾旱的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風力作用為主要外力形式。(2)甲地為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來自海洋的西北風影響,降水多;冬季受信風帶影響,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降水少,特點夏多冬少;乙地為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的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降水多,特點夏少冬多。(3)從自然條件看東南沿海海水較深,適宜港口建設和海上航運,而東北沿海有大面積珊瑚礁分布,海水較淺,不利於海上航運;從社會經濟條件來看東南沿海人口稠密,礦產資源豐富,經濟發達,對海運需求量大,而東北沿海人口和礦產資源相對較少,經濟規模較小,航運需求量小,所以東南沿海較東北沿海規模和運量更大,更發達。(4)此題要求考生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發展條件,發展條件當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分析,應該注意的是次提要求分析的有利條件。澳大利亞中西部主要氣候類型為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氣候乾旱,草場面積廣大,地廣人稀,土地租金較低,地下水豐富,含鹽量較高,適宜用作牲畜飲水,而且該地無大型肉食動物,有利於放牧的牲畜生存。(5)這是一道開放性題目,既可以從需要方面分析應該開鑿,也可以從不利影響方面闡述不應該,只要圍繞一個方面闡述理由充分即可得分。生態環境的角度看,開鑿海灣與艾爾湖間的運河可以緩解當地氣候乾旱度,濕地增加,生物多樣性也會增加,水體凈化能力增強,風力侵蝕作用有所減弱,所以應該開鑿海灣與艾爾湖間的運河。(而開鑿海灣與艾爾湖間的運河這項大型工程會影響當地生態環境,地下水的含鹽量增加,沿途土壤鹽漬化加重等,且對環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預見性和不可逆性,所以不應該開鑿海灣與艾爾湖間的運河。)
『柒』 高中地理中區位因素、區位條件、區位優勢分別指什麼
簡單來說區位就像人的五官搭配。
區位因素就像人必須有五官。對應在地版理上就農業的、工業的、交權通的等等,另外的角度上可以說自然的、社會的等等
區位條件就是你的五官條件是什麼,我五官健全,沒有傷缺,
區位優勢是 你的鼻子挺,你眼睛大,雙眼皮,這叫優勢
『捌』 自然資源條件
一、地理位置與交通
研究區位於山東省東部,突出於渤海與黃海之中,北臨渤海,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北與遼東半島遙相對峙,東及東南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南與江蘇省接壤(圖21)。地理坐標跨及東經118°30′~122°42′,北緯35°00′~38°00′。東西橫距364km,南北縱距368km,總面積54 370km2,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3.77%,包括青島、煙台、威海、日照及濰坊、臨沂市人口密集區,共46個縣市(區)、1198個鄉鎮。該區為山東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山東省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圖2-1 研究區交通位置圖
區內交通便捷,現已形成以鐵路、公路為主體,海運、航空運輸為輔助的立體交通網路。鐵路干線主要有膠濟、蘭煙、膠新線等。青蘭(G22)、榮烏(G18)、瀋海(G15)、青銀(G20)、威青(S68)、煙海(S11)、榮濰(S16)等一大批高速公路現已建成通車,區內大部分國道與省道也已得到全面改造升級,基本實現所有鄉鎮通公路和發達地區村村通公路的交通建設目標。海運依託煙台港、青島港等重點大型港口,輔以一批小型港口的沿海港口群,架起連接全國主要港口和國際重要口岸的運輸橋梁。航空運輸以青島流亭機場、煙台萊山機場為中心,輔助威海大水泊機場、臨沂沐埠嶺機場等,構成航空運輸體系,航運可直達國內主要城市和日、韓等國。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路體系加快了本區城市化進程,有力地保障了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
二、地形與地貌
(一)地形地勢
本區地形復雜,中低山和丘陵佔65%,平原和盆地佔33%,河流和湖泊佔2%,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中低山主要分布在沂沭斷裂帶以西地區,海拔在500m以下,山地中散布著丘陵性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沂沭斷裂帶以東地區,地質構造上屬魯東隆起和膠南-威海造山帶,地貌上分三部分,北部和南部是丘陵,中部是平原。北部丘陵區東西向分布的個別山峰海拔700~800m,大部分丘陵海拔低於300m,被南北向河流切割,呈現寬谷緩丘的地貌特點;南部丘陵區在膠州灣以南,除五蓮山、小朱山、馬耳山、九仙山海拔在700m左右外,海拔500m以下的山峰大都集中於此,丘陵東西兩側受源短流急的河流切割,地形破碎。膠州灣以東為嶗山山地,山勢陡峻,河谷切割強烈,青島境內的嶗頂,海拔1133m,為本區最高峰。中部坳陷盆地上發育成以膠萊河流域為主體的平原,包括沉積層較薄的河流沖積平原、湖沼沉積平原和剝蝕準平原,北接萊州灣,南毗黃海,海拔高度在50m以下。
研究區三面環海,大陸海岸線北起膠萊河河口,南至日照市的綉針河口,全長約2200km,約佔全國海岸線的1/7。可分為岬灣相間的基岩海岸,泥質粉砂質海岸和基岩砂質海岸3種基本類型,其中以泥質、粉砂質海岸最為廣闊;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灘塗廣闊,水質肥沃,沿海灘塗面積約2500km2,15m等深線以內水域面積約13 300km2,是多種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場所。近海海域中散布著299個島嶼,岸線總長668.6km,總面積147km2,其中最大的是廟島群島中的南長山島,面積12km2。這些海島絕大多數距離大陸不超過20km,最遠的北隍城島,距陸地約65km。
(二)地貌類型
地貌是地殼表層長期遭受地質內營力構造運動和外營力風化剝蝕搬動沉積作用的結果,影響地貌形成的主導因素為新構造運動、岩石結構和外營力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作用。按照地貌形態類型和成因特徵,調查區地貌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山間平原、山前傾斜平原和微傾斜低平原6種形態組合類型(圖2-2)。
1.中山
中山分布於嶗山、沂山、昆嵛山區,面積約占調查區面積的1%,海拔大於900m,相對高度>500m,地面坡度一般在25°以上,地形切割強烈,切割深度100~200m。山體主要由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和古老變質岩組成,該區山高谷深,大部分為森林覆蓋,少部分基岩;並有燦爛的古文化遺跡,嶗山素有道教、佛教名山之稱,昆嵛山歷來有「仙山之祖」之稱,是全真教的發祥地。
圖2-2 地貌類型分布圖
2.低山
低山占研究區總面積的6%,主要分布於嶗山西、大澤山、大朱山、小朱山、五蓮山、煙台牙山、艾山,海拔500~1000m,相對高度200~500m,地面坡度為20°~25°,山嶺低緩、寬谷淺切,切割深度50~100m。山體主要由二長花崗岩、花崗質片麻岩、石英二長岩、閃長質片麻岩組成。低山區面積雖然較小,但仍然沒有很好的開發,適宜發展林業。
3.丘陵
丘陵為研究區主要地貌類型,占研究區面積的35%,主要分布在青島-五蓮斷裂帶以南,煙台、威海大部分地區,地形連綿起伏,山勢低緩,成土母岩主要為花崗岩、花崗質片麻岩、砂岩、礫岩、少量灰岩等。海拔200~500m,相對高度<200m,地面坡度一般在20°以下。丘陵區是金、銀、銅、鐵、大理岩、花崗岩等礦產資源的分布區,部分丘陵地帶含有較為豐富的地下水。丘陵地形起伏較大的地區,切割破碎,水土難以保持,一般不利於農作物種植,宜作為林地;而在丘陵區地勢緩和,殘坡積發育的地區,有機質N,P 等元素明顯不足,但Fe,Mn,Cu,Zn等微量元素豐富,適宜種植經濟類果木如蘋果、桃、梨、板栗、杏、花生等特色農作物;在低平地帶已耕作為土壤,種植了多種旱作物,如薯類、豆類、黃煙、玉米、小麥等。
4.山間平原
山間平原是研究區分布最廣泛的地貌類型,占研究區面積的36%。分布於莒縣南部、濰坊—高密及五龍河、大沽夾河、黃壘河、乳山河等河谷兩側的山間平原,海拔<300m,相對高度<100m,地面坡度<8°,剝蝕基岩以碎屑岩為主,表層有極薄的堆積物,多有1~2m的風化殘積物。分布在膠萊盆地大部分地區及大沽河、沂沭斷裂帶和大沽河、五龍河等河谷兩側的山間平原,地勢低窪,海拔一般在50m以下,土壤層較厚、土質肥沃,河渠交錯,灌溉便利,是小麥、玉米、豆類的主要產區。
5.山前傾斜平原
主要分布在臨朐—昌邑一帶,另外在萊州、招遠北部零星分布,占研究區面積的5%。它是由一系列山前洪積扇聯群而成,海拔<50m,相對高度<20m,地面坡度<5°。地勢低窪,潛水埋深較淺,又受窪地汛期積水的影響,土壤鹽漬化比較嚴重。
6.微傾斜低平原
總體呈條帶狀分布在沿海地帶,占研究區面積的17%。根據成因類型不同進一步分為剝蝕-海蝕平原、沖積-海積平原和海積平原3個二級地貌單元。剝蝕-海蝕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東部沿海丘陵與海積平原之間,為丘陵與海積平原的過渡地帶,標高一般<10m,以堆積、風積砂層為主,生態環境脆弱,宜建海岸防護林。沖積-海積平原呈條帶狀分布在日照沿海地帶和昌邑北部,是沖積洪積平原和海積平原過渡地帶,地層結構為海陸交互相,標高一般<10m,以海積、風積砂層為主,農作物生長受到限制。海積平原分布在沿海一帶,地形平坦,地面標高在6m以下,微地貌形態主要有濱海低地、潮間帶,普遍形成鹽漬化或沼澤化,已有一部分圍墾養殖海產品,或闢建鹽場,從長遠看,是研究區待開發利用的地貌類型。
三、氣候與水文資源
(一)氣候資源
研究區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大氣環境的影響,屬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研究區延伸入海,又具有海洋氣候特點:空氣濕潤,雨量適中,溫度適宜,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1~14℃,1月份平均氣溫-4.5~-1.0℃,7月份氣溫多在24℃以上。春旱秋澇,晚秋多雨,年平均降水量為650~800mm,由東向西遞減,夏季佔全年降水量的60%~70%。全年無霜期為180~190 d。季風以東南風為主導風向,年平均風速為3.5~5.3m/s。沿海多霧,年平均有霧天氣160 d,主要集中在3~7月份,偶有寒潮、暴雨、台風等災害性天氣。研究區農業氣候資源豐富,光熱水組合條件較好,氣候地帶性差異較大,小氣候類型多樣,對農業發展具有多宜性、多熟性、多層性和多類型特點,從而為全省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利的氣候條件。
(二)水資源
1.地下水資源
以地質、地貌、水文地質條件為基礎,結合地下水開采利用和農業有關水文地質問題,研究區水文地質區劃可劃分為4種類型。
1)鬆散岩類孔隙水:主要分布於山間沖積-洪積平原、山前沖積-洪積平原及濱海平原,含水層岩性主要以第四系河流相、砂礫石、礫卵石、砂為主,呈多層結構,總厚度一般<50m。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一般為重碳酸-鈣、鎂水、重碳酸-鈣水為主,pH為6.5~8.5,礦化度一般<2500mg/L。區內主要存在承壓淡水局部過量開采、農業生產上的澇漬和局部缺水等問題。
2)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於低山丘陵區,按其地下水賦存條件、地層岩性及結構可細分為層狀岩類裂隙水和塊狀岩類裂隙水。層狀岩類裂隙水含水層岩性主要為板岩、千枚岩、石英砂岩、硅質岩、頁岩等,地下水主要賦存於風化裂隙帶及構造斷裂帶中,其富水性一般為中等至貧乏。水化學類型多為重碳酸鈣、重碳酸鎂、重碳酸鈉型,pH為6.4~8.4,礦化度一般為150~500mg/L。塊狀岩類裂隙水含水層岩性主要為花崗岩和二長花崗岩等,地下水賦存於風化裂隙及斷裂構造中,其富水性一般較差,水化學類型多為重碳酸鈉、重碳酸鈣、重碳酸鈉鎂型,pH為5.5~7.7,礦化度一般為50~1000mg/L。
3)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主要分布於安丘—莒縣一帶。含水層岩性主要為寒武系、奧陶系灰岩、白雲岩。地下水主要賦存於岩溶裂隙中,其富水性一般為中等至豐富。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鈣或重碳酸鈣鎂型,pH為7.2~8.2,礦化度一般為200~1000mg/L。
4)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於沂沭斷裂帶、研究區南部山前地帶。含水層岩性主要為白堊系及侏羅系紫紅、磚紅色砂礫岩、礫岩。地下水主要賦存於裂隙、孔隙中,其富水性一般較差,局部受地質構造作用,富水性稍強。水化學類型多為重碳酸鈣鎂型,pH為6.9~8.3,礦化度一般為200~1500mg/L。
區內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及農田灌溉用水入滲補給,排泄方式以人工開采及泉水排泄為主。地下水賦存與運移規律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及構造控制。
2.地表水系及水資源
研究區河流眾多,河網發育,全區平均河網密度約0.47km/km2。全區共有大小河流約2000條,長度在100~500km之間的河流有7條,均為季風區雨源型,多為獨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徑流資源缺乏且分布不均,人均徑流量約370m3,分別為全國和世界人均佔有徑流量的13.7%和3.36%,沂沭河流域徑流量可達10.9L/s,少數河流僅3.25L/s。按水系分為沂沭河水系、膠萊河水系及沿海諸河水系。
3.水資源開采利用現狀及對策
研究區水庫、池塘等蓄水設施星羅棋布,與水利工程配套的灌溉工程也初具規模,地表水得到較充分合理的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也已進行了廣泛的開發利用。近年來,由於工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特別是位於沿海地帶的青島、煙台、威海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將不斷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日漸突出。今後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開發應統一管理,合理開發並注重開源節流,涵養水源,為子孫後代保護好珍貴有限的水資源。隨著我國引黃濟青和西水東調工程的實施,跨流域引水補源已成事實,對緩解本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將發揮重要作用。
四、土地資源
(一)農業布局及發展現狀
研究區農產品資源種類繁多。一是資源種類多,僅植物資源就有100餘科,1000餘種,其中農作物20餘科,40餘種。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穀子、高粱、小雜糧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黃煙、芝麻等;蔬菜主要有辣椒、大姜、大蒜、芋頭、大蔥等;干鮮果主要有蘋果、葡萄、桃、山楂、大棗、板栗、甜柿、櫻桃、草莓等。就動物資源而言,陸生動物主要有肉雞、蛋雞、肉牛、豬、羊、兔等。本區港灣眾多,灘塗廣闊,土質肥沃,餌料豐富,有多種水生物棲息繁衍,如鯛魚、黃魚、鱸魚、鮑魚、牡蠣、寨魚及對蝦、干貝、海參、螃蟹、海螺等。二是總量多,2009年,糧食總產達到1348.5萬t,蔬菜1992.5萬t,果品709.1萬t,與2006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三是名特優產品多,以眾多的地方名特優產品最負盛名,如煙台蘋果、萊陽梨、大澤山葡萄、日照茶等,都有較高的對外知名度,具備了一定的商品優勢。
區內6個地級市區域優勢農作物種類,面積和產量分別見表2-1。從表2-1可以看出,糧食作物是調查區農業種植中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產值最高的作物,主要為小麥和玉米,其次是花生。各地區農作物種植種類、種植面積及產量不同,小麥畝產濰坊市最高達398.13公斤/畝,其餘青島、煙台、日照、威海、臨沂分別為385.09,348.64,342.94,338.99,304.89公斤/畝;玉米畝產煙台市最高達475.77公斤/畝,其餘日照、青島、威海、濰坊、臨沂分別為447,439.77,436.11,407.01,405.69公斤/畝;煙台市蘋果種植面積最大(200.52萬畝),是其他地級市的5~11倍。
表2-1 研究區不同區域農作物種植面積及產量統計表
續表
(二)土地資源利用現狀
研究區土地總面積 54 370km2,但人均佔有面積僅 0.181hm2,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17hm2/人),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78hm2)的1/4,遠低於全世界平均水平(2.24hm2/人),土地資源不足。人均土地佔有量的地區性差異和各類土地區域分布的不均一性,是本區土地利用現狀的主要特徵。
區內土地利用類型齊全,可分8個一級地類,23個二級地類。以一級類計,6個地級市土地利用現狀見表2-2。
表2-2 土地利用現狀表
耕地和林地是魯東地區土地利用的兩個主要類型,分別佔6個地級市土地總面積的80.43%與9.09%。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沖洪積平原、山前平原及廣大低丘陵地帶,調查區人多地少,耕地總面積8329.23萬hm2,人均佔有耕地面積1.24hm2,略高於山東人均耕地面積(1.21hm2,2010年),低於全國1.38hm2的平均水平,臨沂市人均耕地面積(0.98hm2)已逼近或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hm2警戒線,土地供需矛盾日趨尖銳。林地主要分布於低山區、高丘陵區及河漫灘地區的煙台、海陽-威海、平度北部、青島嶗山及五蓮一帶,主要是天然森林,沿海主要是人工種植的海堤防風林,丘陵區還有面積不大的苗圃,主要培育銀杏、楊、柳等。居民用地及工礦用地居第三,佔2.76%。研究區人口密度大,村莊眾多,城鎮規模大,另外位於低山丘陵區的金礦、鐵礦、石墨等多種礦山,也佔用大量的土地。園地居第四,佔2.50%,主要分布在煙台、平度北部、臨朐南部及青島嶗山的低丘陵坡地和河流中上游沖洪積平原區,主要以果園為主,種植蘋果、梨、桃、葡萄、櫻桃、山楂等。其餘交通建設用地、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等4類土地僅占土地總面積的5.22%。
五、礦產資源
區內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各類礦產(含亞礦種)89 余種,約佔全省已發現礦種的60%,其中能源礦產6種,金屬礦產24種,非金屬礦產57種,水氣礦產2種。已探明儲量(資源量)的礦產70餘種,佔全省已探明儲量礦產的86%,大、中、小型礦床及礦點947處,其中能源礦產25處,金屬礦產479處,非金屬礦產400處,水氣礦產43處,這些礦產多已被開采利用或正在開發中。主要能源礦產:煤、油頁岩、石油、地熱;黑色金屬:鐵、錳、鈦(金紅石);有色金屬:銅、鉛、鋅、鎢、鉬、鈷、鎳、鎂;貴金屬:金、銀;稀有金屬:稀土、鈹、鈮、釷鈾、銻;冶金輔助原料:石英砂岩、螢石、鑄型砂、熔劑白雲岩;化工原料礦產:磷、黃鐵礦、重晶石、紅柱石、硅石、蛇紋石、含鉀岩石、天然鹵水;建築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石墨、滑石、水泥石灰岩、水泥大理岩、水泥粘土、磚瓦粘土、膨潤土、鉀長石、透輝岩、飾面花崗岩、飾面大理岩、膨潤土、高嶺土、天然鹵水、沸石、珍珠岩、黑曜岩、蛭石、雲母、麥飯石、冰洲石;工藝美術礦產:硯石、水晶、藍寶石、木魚石;水氣礦產:飲用礦泉水、地熱溫泉等。
探明儲量位於全國前列的優勢礦產有:岩金、藍寶石和鋯英石保有資源儲量佔全國首位,菱鎂礦保有資源儲量佔全國第二位,鋁居全國第四位,滑石居全國第五位等。礦床成因類型多樣,主要有岩漿熱液型、火山岩型、接觸交代(矽卡岩)型、熱液(充填、交代)型、變質型、沉積型、偉晶岩型等。成礦時代主要為前寒武紀、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
『玖』 高中地理小高考 必修1,2,3 這些哪裡錯了 1自然資源分布具有不平衡性,但分布具有規律性,如沉
高中是文科,現在大一,忘了有色金屬礦分布在哪個岩層了,但肯定不是沉積岩。
水資源豐富與否主要取決於氣候,水能資源豐富與否主要取決於河流流量和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