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納錯河
⑴ 北京市自然地理概況
北京市地處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全市土地面積16410.54km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東三面環山,西部山區統稱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山區統稱軍都山,屬燕山山脈;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北京市最高峰東靈山海拔2303m,最低點在通縣柴廠屯一帶,海拔僅有8m。北京市東部與天津市毗鄰,其餘均與河北省交界。
北京平原面積6400km2,海拔高度10~55m,西北部地勢高,東南部地勢低,平均坡度1‰~2‰,是典型的山前傾斜平原地形。四環路內為中心城區,建築物林立,四環與六環之間為城近郊區,遍布大小不一的十個邊緣集團和住宅小區、高新技術產業區和經濟開發區。
北京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1月氣溫最低,月平均-7℃~-4℃,7月氣溫最高,月平均25℃~26℃。極端最低-27.4℃,極端最高42℃以上。2005年平均氣溫為13.2℃,2月份最冷,平均氣溫-2.9℃,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7.9℃。近10年來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mm,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mm以上。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據北京各氣象站降雨量資料統計,降雨量年季變化也較大,1959年高達1406.0mm,1999則僅為266.9mm,且常出現連續的乾旱或豐水年份(如1999年至2005年,年平均降雨量僅450mm),比全市1980~2000年多年平均降雨量558.3mm又少了20%。2005年平均降水量僅410.7mm。
北京地區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各站年平均水面蒸發量在1800mm左右,其中北京站1980~2000年年平均蒸發量為1826.1mm。
北京平原屬於海河流域,河網發育,大小河流100多條,分屬5大水系,由西向東分別是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薊運河水系,其中除北運河上游的溫榆河發源於西山和北山交匯處山前外,其他4條水系皆自境外流入。
大清河水系支流有拒馬河、大石河、小清河。拒馬河為大清河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河北省淶源縣,大石河、小清河分別發源於房山區和豐台區,這三條河自西向東縱穿房山區全境和門頭溝、豐台區部分地區,在北京境內流域面積2219km2,其中山區1615km2。
永定河在三家店地區進入平原區,斜穿北京東南部,隨後由大興區出境。境內流域面積3168km2,其中山區流域面積2491km2。由於上游流經土質疏鬆的黃土高原,攜沙量大,進入平原後,泥沙大量沉積、河床淤積抬高,自盧溝橋下游地區形成地上河。永定河對北京平原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後,永定河三家店至盧溝橋已成為季節性河流,盧溝橋以下常年乾枯。
北運河是始於隋朝期間修建的人工河,上游是溫榆河,發源於昌平區軍都山一帶。溫榆河、通惠河在通州鎮東關匯合後稱北運河,從通州區出境。北運河在歷史上曾是溝通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向南可直達浙江杭州。北京境內長約50km,境內流域面積4423km2。北京城近郊區的大部分污水通過其支流最終匯入北運河,1993年底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建成運營後,對北運河河水水質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潮白河上游為潮河和白河。白河發源於河北省沽源縣,流經赤城縣,進入北京境內,由延慶、懷柔匯入密雲水庫,主要支流有紅河、黑河、天河和湯河;潮河發源於河北省豐寧縣,經灤平、密雲注入密雲水庫。潮河、白河出庫後在密雲縣河槽村匯合為潮白河,後經順義出北京,進入河北境內。潮白河在北京境內流域面積5613km2,其中平原區流域面積1008km2。由潮白河提供主要水源的密雲水庫和懷柔水庫水質較好,通過京密引水渠向北京供水,是北京重要的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在潮白河向陽村建成攔河閘,為市水源八廠水源地提供地下水補給水源。
薊運河水系流經本區的河流主要為泃河,發源於河北省興隆縣,由平谷進入北京境內,先後接納錯河、金雞河,經平谷南部出境。北京境內流域面積為1377km2,北京平原流域面積688km2。
北京沒有天然湖泊。建國以來北京地區先後在上述河流上修建了85座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為92×108m3,較大的有官廳水庫、密雲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等。由於水庫的建成,山區地表徑流大部分已攔蓄,目前除大清河水系外,山區大部分地表徑流已被控制。平原河道除豐水季節外,地表徑流已經不多或乾枯。北京歷史上曾有十個濕地,近20~30年來退化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