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課堂任務驅動
❶ 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一)合理設置課堂
在高效課堂構建中,若想獲得理想教學效益、效率,就要合理配置課堂時間,科學設計課堂教學環節。課堂設置方面,應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加強教學延伸,把控好理論教學所佔的課時。例如,可將時間分為10、30、5配置模式。教師支配時間為15分鍾,學生自主學習時間30分鍾。前10分鍾教師進行預習指導、學習任務分配。中間30分鍾貫徹高效課堂倡導的合作學習,通過合作學習小組展開合作學習。最後5分鍾則是教學評價環節,教師對學生學習效益進行科學評價,並進行疑難點撥,解決學生學習的難題。
(二)培養學生地理興趣
當前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地理是「副科」,學習積極性並不高,課堂配合度較低,缺少學習興趣[2]。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想提高教學效率和效益,就要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對地理知識學習產生興趣後,便會產生學習動力,願意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因此,為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同感。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地理教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基於現實生活展開教學,讓學生體會、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基於生活的教學,符合學生認知條件,學生接受度會更高,更容易產生學習興趣。
(三)積極開展地理實驗
地理實驗教學能削弱知識抽象,鍛煉學生地理實踐能力,有助於學生把抽象概念與具體實物間建立起聯系[3]。例如,在《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一章的「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藉助GIS設備,讓學生體驗GIS系統基本功能,進行實踐操作,體驗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從而以此增強地理教學實踐性和實效性,利用GIS系統使學生掌握地理信息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的能力,加強地理實踐教學,使學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識。
❷ 談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知識在高中地理教學產生哪些積極的影響
三亞二中 朱洪源 在孫老師的課例中,我看到了任務驅動在教學中的作用,要向學生給出任務,就必須使學生懂得老師給學生與任務有關的材料,如果通過文字材料,就使學生趨向於閱讀,在閱讀中找答案,這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通過地理信息技術圖片,又能讓學生有興趣學生的討論,同時也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同時也教學生對新技術的理解,以及使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感興趣,使學生跟著社會進步的發展而發展,使學生在今後的學習是有益的。 理工大學附中孫老師分析的是關於北京城市變化的這一段,她在整個課程中設計了三個組的活動,也就是用不同的組來進行的三個任務,其中的一個就是北京的城市變化、另一個是沙塵暴源地的變化、還有一個就是黑河流域的變化。然後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通過觀察遙感圖片,就是在這些任務的這種驅動下,學生來學會如何去做遙感的判讀,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學生就必須得先把這個圖片讀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學習了遙感的判讀。 所以就是任務驅動學生去學習遙感判讀,而遙感判讀本身在遙感的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比較難的事情。尤其是孫老師選擇的是北京周邊土地利用的變化,它涉及的地物很多,影像特徵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按照傳統的我們真正去拿遙感進行判讀的時候,我們是要通過野外的,也就是說我們拿著圖像到野外去逐點來看,它都代表什麼樣的地物。所以在這問題上,孫老師選用學生比較熟悉的城市北京做為案例,這不僅讓學生容易看懂,同時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因為這就是學生家門口的城市,學生都有興趣學習它。所以在沒有讓學生做野外的條件下,一下就使遙感判讀很難的一件事情在學生眼裡簡單化了。所以,教學設計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當講授遙感或者遙感的應用的時候,可以先獲取我們家鄉的或者是學校周邊的學生很熟悉的這些遙感圖,不用非得跑野外,在學生那種印象、記憶中的一些東西,就可以建立一些這種判讀的標志,然後再進一步地去把它擴展到其他的一些地區。但在讓學生讀遙感圖片之前,老師要把一些主要地物的顏色告訴學生,然後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可以參考。但孫老師做的很好,她一開始給學生講的判讀的這些標志:什麼地物在照片上呈現什麼顏色,做到事先有例子。 所以。地理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影響是起到積極的做用,它可以使課堂生動化,問題直觀化,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速度,使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但在運用地理信息技術進行地理教學時,應注意一下幾點: 一個方面是要注意我們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的相結合,這個實際既包括發生在國內國際的一些實際的事件,那麼更好的是聯繫到學生的生活中,在學生身邊的這些實際內容。 第二個我們向老師介紹了一種在技術教學之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也就是任務驅動的這種教學模式,老師們可以來嘗試這個模式的教學。 第三個方面我們探討了在地理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應該注意滲透地理學的一些基本的思維方式。
❸ 如何打造高效和諧的高中地理課堂
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諧」一詞也是現代社會所提出熱點,和諧原屬美學范疇,是指事物和現象各個方面完美的配合、協調和多元化的統一。和諧是人們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因為和諧能夠產生動力,提高效率,產生最佳效益。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師生雙邊活動的主要場所,學生在校時間的80%都是在學科課堂教學中度過的,因此,它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主陣地。但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卻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即學生在課堂上缺乏創造力得以發展的學習空間,缺乏一種關系和諧、能力發展的教學氛圍。課堂出現不和諧音符會是怎樣的呢?我認為有兩種表現方式:要麼,課堂上死氣沉沉,大家伏身於案,「漠」不做聲(這里是「漠不關心」的「漠」而不僅僅是「沉默」的「默」),還有就是,課堂上亂作一團,遠超自由市場,毫無市場規律可講。教學任務能完成嗎?--形式上可能會完成,但關系欠和諧的課堂,影響了學生的全面、自主發展。和諧的地理課堂表現為教師、學生、地理課程三個基本要素的彼此和諧,即師生和諧、生生和諧、師生和地理課程和諧。這是我們地理老師所追求的,也是我們一直為之努力的。那麼,目前地理課堂不和諧的原因在哪裡?又如何創建和諧的地理課堂,途徑有哪些?這成了擺在我們面前不可迴避的問題。根據高一上學期對課題的研究,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僅供老師們參考:
首先,分析目前地理課堂不和諧的原因。 我國的教學改革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向素質教育邁進了。目前,已經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許多問題仍然存在。高考的指揮棒不改,誰敢拿學生的前途開玩笑?所以依然是「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那麼怎樣讓學生成績好呢?老師不得不給學生施壓,不斷的給學生加碼, 學生依然被迫進行大量的記憶性學習,學生僅有的活動時間也用來輔導。可見,教育體制改革緩慢,這是地理課堂不和諧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此,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學生常常覺得老師高高在上,感情上不能相互融合,而在老師看來學生達不到老師的期望值,對學生也不滿意;學生和學生之間沒有交流或很少交流;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師生和地理課程之間也很難和諧。試想,這種情況下能創建出和諧的地理課堂嗎? 其次,構建和諧的地理課堂教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密切師生關系,共建和諧課堂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得好:「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感情是教學的催化劑,我們老師要注重用各種方式與學生聯絡感情。 我認為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民主、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高中地理對於十六、七歲的孩子來說是一門比較難的課程,高中地理的學習對學生要求具有敏捷的空間想像能力和嚴密的邏輯分析、表達能力。在地理課上,要耐心的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而這兩種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所以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對其不明白的地方要耐心指導、講解。學生如果一時犯錯,不要激動,給予其犯錯的機會,然後在教師的幫助下慢慢改正,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學習地理當中慢慢成長。老師要從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尊重學生、賞識學生,做學生可以信賴的朋友。作為學生,理解老師,尊重老師,要虛心的學,取老師之長補己之短。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都處在一種融洽和諧的氣氛中,相信這樣的課堂應該是高效率的。
二、協調學生關系,發展和諧課堂 人們常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而在很多外國人的眼中,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一群中國人就是一條蟲。這說明什麼,說明中國人單打獨斗能力很強,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這與我們過去課堂中過於強調獨立思考有關。新的課堂教學理念要求學生間的關系應體現:平等、互助、合作、競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這就要求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重點關注學生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在地理課堂上,我們總能發現部分優生是教師的「寵兒」,他們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反應靈敏,是教師「導演」下的學習的「主角」,而大部分學生則是學習的「配角」。因而在同一堂課上,天賦高的學生往往比天賦低的學生獲得更多的表現機會。假如這種「不和諧」充斥著我們的課堂,將影響大部分學生的全面、自主發展。如杜郎口中學的分組合作學習模式,能讓學生積極地相互學習,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使所有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像創造,既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
三、統籌教與學的關系,完善和諧課堂 地理新課程強調學習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轉化,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化,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強調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整合。教師應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實踐,並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學習活動的機會,從而獲得廣泛的學習活動經驗。
1.導學案循環課堂引路,讓學生有桃子可摘。 導學案循環課堂指以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觀點來統率課堂教學。施行「有效」教學,我們要設置有效適當的教學目標:按照地理課程標准,結合教材、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實際,把每個教學目標分解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全體學生均能達到的,「保底不封頂」;第二層次中等生必須達到的,後進生跳一跳也能實現;第三層次優秀生能發揮餘力的。
2.興趣貫課堂,讓學生時時具有成功感。
(1)靈活的運用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富有啟發性,教師要千方百計創造情境,創造機會,引發學生求知慾,喚醒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以地理課為例,導學案的預習階段:可用疑問啟思、練習啟疑等方式激趣,使「課伊始,趣味生」;課的展示階段:可用任務分配、討論交流、親身示範、比較對照、舉一反三等方式激趣,使「課正行,趣正濃」;老師的精彩點評:可利用學生之間的挑戰、質疑問難、討論延伸、系統提高等方式激趣,使「課已盡,趣猶存」。教師呈現信息技能有意義,學生對上課富有親切感,怎能不激起內心的漣漪,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呢?
(2)多樣的教學手段。
地理課程有其特殊性,一堂課大部分時間是在讀圖,我也經常和同學們說:「學會了看圖,你就學會了地理。」抽象的地圖,對於十六、七歲的孩子來說,猶如一道鴻溝,而長時間的讀圖,也會產生審圖疲勞。因此,必須創設條件,化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運用多樣化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上台表演地球的公轉、自轉;用橡皮泥或泥土製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形態示意圖;充當天氣預報員,預報天氣;通過辯論,了解自然資源的開發帶來的利與弊,從而認識看待我們對待自然資源的兩面性,這些都遠比讓學生對著那一張張呆板的平面圖來得形象、生動、有趣。
(3)幽默的教學表達
幽默是一種智慧,它常常給人帶來歡樂,並給人以啟迪,其主要表現在老師講課生動形象,機智詼諧,妙語連珠,動人心弦。教師要因時、因地、因人適時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使教學過程更生動、活潑和有效。有時面對學生的差錯,也不必聲色俱厲,幽默地糾錯更能讓學生印象深刻。 比如,在「地圖上的方向」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我發現學生總是把「東、西」說成「右、左」,把「南、北」說成「下、上」。有一次當學生說:「微山在濟寧的下面,濟寧在微山的上面」時,我突然走出教室,然後回來跟同學們說:「老師剛才出去看了一下,發現我們這跟其他地方一樣,上面是天空,下面是大地。」全班鬨堂大笑。當下次再有學生說上面和下面時,全班竟然一起說:上面是天空,下面是大地。這樣一來二去,終於使學生領悟到:上下左右與東西南北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教學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幽默引趣、幽默點撥、幽默糾錯、幽默啟悟,為我們的課堂注入一股新鮮血液,使課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為學生留連忘返的殿堂。
(4)學生的主動參與
現在的地理課堂應全方位交給學生。預習時,學生通過導學案或閱讀,或沉思,或討論,或請教,找重點、析難點;展示時,學生或陳述,或補充,或歸納,或表演,即分工,又合作;反饋時,學生或提問,或反思,或挑戰,或總結,成系統,共提高。學生參與了,被肯定了,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空前高漲,大膽質疑、自主探究,孩子們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學習也變得異常的快樂和輕松。 比如,在教學「桂林山水的成因」這一節時,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採取問答車輪戰的游戲方式進行,即一學生提問,另一學生回答,答題後由他繼續向下一位學生提問,以此類推,學生遺漏的知識點由老師提示或補充。學生的一問一答並不能將知識系統化,在反饋環節,我將各知識點分到各組,指導他們設計成表格等形式,完成知識的系統化。這一堂課,學生興趣極高,提問的,回答的,板書的,補充的,反駁的,畫圖的,設計表格的,挑戰的,熱鬧非凡,忙而有序。 實驗研究表明,課堂教學在高興、愉快的情緒中進行,學生當堂的學習效果比一般情緒下的學習效果要高得多。因此,要使地理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就必須使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地理課程這三個因素協調相處,使之和諧。和諧,既是一種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又是一個動態的優化過程,更是我們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最終目標和最高境界。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營造高效地理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慾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核心,處理好教材中的活動內容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
❹ 淺談新課程下如何構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師生雙邊活動的主要場所,學生在校時間的%都是在學科課堂教學中度過的,因此,它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主陣地。
如何構建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學,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密切師生關系,共建和諧課堂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得好:「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感情是教學的催化劑,我們老師要注重用各種方式與學生聯絡感情。
我認為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民主、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初中地理對於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說是一門比較難的課程,它要求學它的人有敏捷的空間想像能力和嚴密的邏輯分析、表達能力。在地理課上,要耐心的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而這兩種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所以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對其不明白的地方要耐心指導、講解。學生如果一時犯錯,不要激動,給予其犯錯的機會,然後在教師的幫助下慢慢改正,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學習地理當中慢慢成長。
隨著社會民主進程的加快,學生對平等的渴望遠遠甚於其它群體或組織,老師要從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尊重學生、賞識學生,做學生可以信賴的朋友。作為學生,理解老師,尊重老師,要
虛心的學,取老師之長補己之短。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都處在一種融洽和諧的氣氛中,相信這樣的課堂應該是高效率的。
二、協調學生關系,發展和諧課堂
人們常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而在很多外國人的眼中,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一群中國人就是一條蟲。這說明什麼,說明中國人單打獨斗能力很強,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這與我們過去課堂中過於強調獨立思考有關。新的課堂教學理念要求學生間的關系應體現:平等、互助、合作、競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這就要求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重點關注學生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在地理課堂上,我們總能發現部分優生是教師的「寵兒」,他們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反應靈敏,是教師「導演」下的學習的「主角」,而大部分學生則是學習的「配角」。因而在同一堂課上,天賦高的學生往往比天賦低的學生獲得更多的表現機會。假如這種「不和諧」充斥著我們的課堂,將影響大部分學生的全面、自主發展。我校的小組合作學習,能讓同學積極地互助學習,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使所有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像創造,既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
三、興趣貫課堂,讓學生感到有意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一活動有濃厚的興趣,那麼活動效率就較高,而且不易產生疲勞或負擔過重的感覺。興趣貫課堂是課堂上教師自始自終憑借課堂動態生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活動等有意義的信息或技能,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怎麼做呢?
(1)靈活的運用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富有啟發性,教師要千方百計創造情境,創造機會,引發學生求知慾,喚醒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以地理課為例,課的預習階段:可用疑問啟思、練習啟疑等方式激趣,使「課伊始,趣味生」;課的展示階段:可用任務分配、討論交流、親身示範、比較對照、舉一反三等方式激趣,使「課正行,趣正濃」;課的反饋階段:可用向他挑戰、質疑問難、討論延伸、系統提高等方式激趣,使「課已盡,趣猶存」。教師呈現信息技能有意義,學生對上課富有親切感,怎能不激起內心的漣漪,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呢?
(2)多樣的教學手段。
地理課程有其特殊性,一堂課大部分時間是在讀圖,我也經常和同學們說:「學會了看圖,你就學會了地理。」抽象的地圖,對於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說,猶如一道鴻溝,而長時間的讀圖,也會產生審圖疲勞。因此,必須創設條件,化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運用多樣化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上台表演地球的公轉、自轉;用橡皮泥或泥土製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形態示意圖;動手繪制七大洲的輪廓圖並剪下自己動手拼圖;充當天氣預報員,預報天氣;通過辯論,了解人口增長過快或出現負增長帶來的利與弊,從而認識看待事物需看到它的兩面性,這些都遠比讓學生對著那一張張呆板的平面圖來得形象、生動、有趣。
(3)幽默的教學表達
幽默是一種智慧,它常常給人帶來歡樂,並給人以啟迪,其主要表現在老師講課生動形象,機智詼諧,妙語連珠,動人心弦。教師要因時、因地、因人適時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使教學過程更生動、活潑和有效。有時面對學生的差錯,也不必聲色俱厲,幽默地糾錯更能讓學生印象深刻。
比如,在「地圖上的方向」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我發現學生總是把「東、西」說成「右、左
❺ 高中地理課堂中有哪些活動課程
與小學生、初中生一樣,高中生也不喜歡中規中矩的課堂學習,他們喜歡新回鮮事物的融入。為此答,教師可以設計地理搶答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思維,從而促進學生消化和吸收地理知識。在設計地理搶答活動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利用多媒體以及語言描述呈現搶答題目。
❻ 任務驅動式教學如何引入課堂
課堂教學不應該有固定的模式,現在倡導的合作、自主和探究學習模式也因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不能搞一刀切。中國好多事情的變革都容易走極端,課
❼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使用任務驅動法,教師在設計這些任務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任務」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 在設計「任務」時,可能有時會包含幾個「任務」,那麼作為教師一定要搞清楚,主要的「任務」和次要的「任務」,也就是你要學生完成的「任務」要明確。
❽ 如何開展開放式高中地理課堂教學
一、更新教學觀念,大膽實施開放式地理教學
新課程標准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融入新課標理念的地理教學,就要以學生為主體,以開放性教學為本位。「放」就是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思考、探究,讓學生問,學生答,學生歸納,但不是放任自流的「放羊」。開放式教學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合作者、引導者,承擔調控、指導的責任,把對學生開放的程度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圍內。在學習「鋒與天氣」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自由「活動」,用不同的形式向其他同學展示冷鋒、暖鋒、准靜止鋒的形成及其天氣變化特徵。學生們用畫圖、表演、辯論、演講等各種方式展現了他們的風采,把開放的思想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把開放的做法體現在整個課堂中。
二、開放性地選擇地理教學內容
地理學科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開放地理教學內容,教師要突破課本,駕馭教材,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靜態的教學知識靈活化、新穎化,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用地理知識去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在生活體驗中提升地理素養。
1、問題選擇的開放性
問題是思考的起點,質疑是創新思維的起點。開放式地理教學要將思考的過程還給學生,強調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出問題,通過探究得出答案。高中地理教學內容宏觀廣闊復雜,其中不乏一些開放性的教學問題。例如,在學習洋流時,先讓學生看一段視頻或圖片,來自中國的2.9萬只黃色塑料玩具鴨因為遭遇強烈風暴隨集裝箱墜入太平洋中,形成一支龐大的「鴨子艦隊」,隨波逐流。這些玩具鴨會漂到哪裡去呢?有人14年後在英國海岸看到了它們,你相信嗎?讓學生在討論中去探索洋流的成因,去歸納洋流的規律。這種解答途徑和方法開放,答案也開放的問題,側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
2、熱點問題,更具開放性
從日新月異的生活中引入新鮮活潑的地理學習內容,讓地理教學走出課堂、走進社會,關注生活中的熱點問題,能使學生學會從地理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各種熱點和社會問題。例如,「玉樹地震」,「南方雪災」等自然災害,「上海世博會」「奧巴馬訪華」,「朝核問題」等社會熱點,!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海西經濟區」等區域協調發展策略##通過分析探討這些開放性「熱點」問題,把握主題,不僅能培養學生用地理學科的原理去解決!熱點」所凸現的問題的能力,還使學生的地理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生存能力,也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新課標理念。
三、開放式地理教學的實踐方案
案例教學將地理課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究性學習。在講農業區位因素時,我「給」學生一塊農田,讓學生「當」農場主,各自選擇「搞」什麼農業生產活動?怎樣「搞」農業生產才能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在長遠規劃中還要考慮什麼問題?一個個由淺入深的問題「誘」學生深入到情境中,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活動,學生獲得了「自己」的知識、觀點或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與現實生活貼近的案例,學生容易理解也能學以致用,真正體會到學習地理的有用性。在案例教學中,學生自主地思考、自主地交流、自主地闡述觀點,鍛煉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興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案例,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規律融入到具體的生活生產實踐中,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獲得地理知識和提升地理能力。
四、開放性創新地理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的開放性是開放式地理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反饋了地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又促進了學生的進步與能力發展,使學生從評價中得到成功的體驗,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開放地理教學評價要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以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評價,實現個體價值,是避免教學評價流於形式的有效舉措。
開放地理教學評價,還要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變化過程。我在教學中堅持為每個學生建立地理學習成長記錄袋,每個班挑選1~2,個得力的科代表,把管理權交給他們,指導他們具體操作,堅持學完一個單元進行一次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小組評價、班級評價。平時,我以抽查的方式進行監控。在家長會上,我將學生的成長記錄袋展示出來,讓家長分享孩子成長的喜悅,引導學生通過前後自身的比較,認識自我,彌補差距,增加自信。建立地理學習成長記錄袋,前期工作教師一定要親力親為,時機成熟後,才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學生自己管理。這樣,既可減輕教師的負擔,又達到對學生因人施教的教育目的和功效,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開放式地理教學是實行創新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深入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開放式地理教學體系的建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還需要在實踐教學中逐步嘗試、逐步摸索,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不斷完善和發展。
❾ 如何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
、信息技術課中應用教學法的現狀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比較新的課程,教學模式還不明確,合適的教學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許多教師是將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照搬到信息技術的教學中。但在教學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