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交通運輸專題
1. 高中地理,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特點比較中的生產效率是怎麼回事
公路:
主要特點:
1、原始投資少,資金周轉快:公路運輸與鐵、水、航運輸方式相比,所需固定設施簡單,車輛購置費用一般也比較低,因此,投資興辦容易,投資回收期短。投資風險相對較小。
2、技術要求和地形要求低:修建公路的材料和技術比較容易解決,易在全社會廣泛發展,可以說是公路運輸的最大優點。
3、在中、短途運輸中,運送速度較快:避免中轉重復裝卸,批量、時間不受限制,客、貨在途時間較短,對貴重、易碎、要求防腐保鮮物品的中短途運輸尤為適宜。
4、可實現直達運輸:可以把旅客和貨物從始發地門口直接運送到目的地門口,實現「門到門」直達運輸。這是其它運輸方式無法與公路運輸比擬的特點之一。
5、運量小:每輛普通載重汽車每次只能運送5噸貨物,長途客車可送50位旅客,僅相當於一列普通客車的1/30~1/36。
6、運輸成本較高:分別是鐵路運輸的11.1~17.5倍,是沿海運輸的27.7~43.6倍,是管道運輸的13.7~21.5倍。
7、運行持續性較差:如我國1998年公路平均運距客運為55km,貨運為57km,鐵路客運為395km,貨運為764km。
8、污染環境較嚴重:汽車所排出的尾氣和引起的雜訊是大城市環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之一。
9、能耗較大:分別是鐵路運輸能耗的10.6~15.1倍,是沿海運輸能耗的11.2~15.9倍,是內河運輸的113.5~19.1倍,是管道運輸能耗的4.8~6.9倍。
發展趨勢:
公路運輸需求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智能運輸系統是未來公路運輸的發展方向;公路運輸將與現代物流日益融合;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是公路客運發展的方向;公路貨運將向快速、長途專重載發展。公路物流領域將廣泛應用電子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和系統工程等高科技。
鐵路:
主要特點:
1、准確性和連續性強:幾乎不受氣候影響,一年四季可以不分晝夜地進行定期的、有規律的、准確的運轉,一般情況下能夠發車和到站,准時性強。
2、運輸速度快:時速一般在80到120公里。
3、運量大:一般每列客車可載旅客1800人左右,一列貨車可裝2000到3500噸貨物,重載列車可裝20000多噸貨物;單線單向年最大貨物運 輸能力達1800萬噸,復線達5500萬噸;運行組織較好的國家,單線單向年最大貨物運輸能力達4000萬噸,復線單向年最大貨物運輸能力超過l億噸。
4、運輸成本和能耗較低:鐵路運輸費用僅為汽車運輸費用的幾分之一到十幾分之一;運輸耗油約是汽車運輸的二十分之一。
5、投資大,建設周期長,佔地面積較大:鐵路運輸需要鋪設軌道、建造橋梁和隧道,建路工程艱巨復雜;需要消耗大量鋼材、木材;佔用土地,其初期投資大大超過其他運輸方式。 需要大量的資金、物資用於建築工程,如路基、站場等;一旦停止營運,不易轉讓或收回,損失較大。另外,鐵路運輸由運輸、機務、車輛、工務、電務等業務部門組成,要具備較強的准確性和連貫性,各業務部門之間必須協調一致,這就要求在運輸指揮方面實行統籌安排,統一領導。
其他軌道交通運輸方式特點:
地鐵(運量大、速度快、無污染、不佔/佔用土地少、投資巨大、工程量大、施工期長);
輕軌(基建投資較小、安全性舒適性接近於地鐵、能耗相對小、公害小、但運量也小於地鐵);
磁浮(速度快、雜訊小、單位乘客能耗小、安全性較好、造價高、運量小、成本高)
發展趨勢:
全面提速,動車組和高速鐵路的運用;客運專線的修建和運營;重載運輸的發展;電氣化鐵路;客貨分離,解決目前能力緊張的問題。
水運:
主要特點:
1、載運量大:長江干線駁船頂推能力達3-4萬噸;世界上最大的油船已經超過50萬噸。
2、成本較低:我國沿海運輸成本只有鐵路的40%,美國沿海運輸成本只有鐵路運輸的1/8,長江干線運輸成本只有鐵路運輸的84%,而美國密西西比河幹流的運輸成本只有鐵路運輸的1/3~l/4;
3、能耗較低:不到鐵路的60%。
4、投資小,建設航道不需要佔用土地。
5、勞動生產率高:沿海運輸勞動生產率是鐵路運輸的6.4倍,長江干線運輸勞動生產率是鐵路運輸的1.26倍;
6、受航道制約和氣象因素影響較大;
7、運送速度較慢。
發展趨勢:
碼頭大型化、深水化、專業化;運輸組織向規模化、網路化;積極發展國內水路集裝箱、商品汽車水路運輸,大力發展江海直達和多式聯運。
航空:
主要特點:
1、運行速度快:現代噴氣式客機,巡航速度為800~900km/h,比汽車、火車快5~10倍,比輪船快20~30倍,距離越長,航空運輸所能節約的時間越多,快速的特點也越顯著。
2、機動性好:飛機在空中飛行,受航線條件限制的程度比汽車、火車、輪船小得多。它可以將地面上任何距離的兩個地方連接起來,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飛行。
3、運輸路徑短:飛機的航道一般接近直線,不需繞過太多障礙。
4、安全和舒適型好:噴氣式客機的巡航高度一般在10000m左右,飛行不受低空氣流的影響,平穩舒適。
5、基本建設周期短,投資少:在相距1000km的兩個城市間建立交通線,若載客能力相同,修築鐵路的投資是開辟航線的1.6情,鐵路修築周期為5~7年,而開辟航線只需2年。
6、載運量小、雜訊大、成本和運價較高、受氣候影響較大,影響其准時性與正常性:飛機的艙容有限,高空運輸成本是在鐵路、公路、管道、航運等方式中費用最高的。
發展趨勢:
提升總周轉量,發展支線運輸,充實國際航線,完善和建立現代化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統,使技術設備、人力服務和航空安全綜合保障管理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航空安全能力、航空信息化技術、勞動生產率接近世界水平。
管道:
主要特點:
1、運量大,勞動生產率高:一條管徑為720毫米的管道就可以每年運送易凝高黏原油2000多萬噸,一條管徑l220毫米的原油管道年運輸量可達1億噸。管道運輸是一種連續工程,運輸系統不存在空載行程,因而系統的運輸效率高。
2、成本和能耗較低:節能和高度自動化,用人較少,使運輸費用大大降低。在無水條件下,採用管道運輸是一種最為節能的運輸方式。
3、連續性強、安全性好:管道運輸方式,既安全,又可以大大減少揮發損耗,同時由於泄露導致的對空氣、水和土壤污染也可大大減少。
4、投資小、佔用土地少:管道建設的投資和施工周期均不到鐵路的l/2。管道埋於地下,只有泵站、首末站佔用一些土地,佔用土地少。
5、建設周期短、費用低:管道運輸系統的建設周期與相同運量的鐵路建設周期相比,一般來說要短1/3以上。
6、靈活性較差:調節運量及改變方向的幅度較小,「承運」的貨物比較單一,也不容隨便擴展管線。
發展趨勢:
管道的口徑不斷增大,運輸能力大幅度提高;管道的運距迅速增加;運輸物資由石油、天然氣、化工產品等流體逐漸擴展到煤炭、礦石等非流體。
2. 高中地理新課標關於「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這一塊還教嗎
教吧,不教孩子們會覺得你不負責,而且講一節課並不需要太麻煩。
3. 高中地理,交通設施建設遇到的困難有哪些
高中地理交通專題是高考的重點考查內容,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專交通專題知識點,一屬起來看看吧。
高中地理交通專題知識點:區位因素分析
包括社會經濟因素——決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約區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從自然因素考慮歸納如下:
(1)地形:地勢平坦,對交通線的選擇限鍩目少;地形起伏大,鐵路多要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對航空影響小。
(2)地質: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滲漏;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等。
(3)氣候: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公路、鐵路;氣象災害(大風、霧等)——水運、航空。
(4)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2.從人為因素考慮,歸納如下:
(1)合理布局交通網——分配交通線
4. 高一地理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怎麼講
一. 教學內容: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二. 學習目標: 1、了解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能夠根據所需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2、了解交通運輸線、點組成的交通運輸網及其布局的影響因素。 3、結合案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三. 重難點講解: 知識點一:主要交通方式
1、關於交通運輸的概念 交通運輸是指利用各種交通運輸工具,使旅客、貨物沿著特定線路實現空間位移的過程。 它是連接生產和消費、城市與鄉村、各地區和各部門的主要紐帶。 (1)廣義的交通包括運輸和通信兩部分,即指藉助於客觀物質實體,實現人、物和聲 音、信息的位移。 (2)狹義的交通只包括運輸,即藉助於客觀物質實體,實現人和物的位移。有時「交 通」和「運輸」兩詞是混用的,一般人們稱之為「交通運輸」。 (3)交通運輸在社會生產中可以分為生產過程中的運輸(企業內部如礦山、工廠、油 田、林區、農場等物質生產過程中的運輸)和流通過程中的運輸(流通領域的專業化運輸), 本課所採用的是流通過程中交通運輸的概念。
2、現代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重點) 現代交通運輸方式包括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和管道運輸。其特點 如下表所示: 按運量 由大到小為:海運—鐵路—河運—公路—航空 按運費價格 由大到小為:航空—公路—鐵路—河運—海運 用心 愛心 專心 按速度 由快到慢為:航空—鐵路—公路—海運—河運 按靈活性 由大到小為:公路—航空—鐵路—河運—海運 按連續性 由好到差為:鐵路—公路—航空—海運—河運 按穩定性 由大到小為:鐵路—公路—航空—海運—河運
3、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趨勢 當今世界的交通運輸方式正朝著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具體內容如下表所 示: 發展趨勢 表現 高速化 提高運輸工具的運行速度,縮短運行時間,增加通過能力 大型化 擴大運輸工具的裝載量 專業化 發展集裝箱運輸,節省包裝和倉庫費用,便於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 -保證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
知識點二:交通運輸布局
1、交通運輸網 交通運輸網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各種現代交通運輸方式聯合,各種交通運輸線(如 鐵路、公路、航海線、航空線、內河航線)、點(港口、火車站、汽車站、航空港)交織, 形成不同形式(如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等)和不同 層次(如省級綜合運輸網、大區級綜合運輸網、國家級綜合運輸網、全球性水運網等)的交 用心 愛心 專心 通運輸網.如下圖所示. 交通運輸線和點 交通運輸網中的線——是指鐵路、水運(河運、海運)、公路、航空、管道等五種交通 運輸方式的交通線,如鐵路線、公路線、航道、航空線、油氣管道線等,是交通運輸發生的 基本條件。不同的交通運輸線,有不同的區位因素。現代交通運輸線的區位一般受下列條件 制約:①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②自然環境因素,③科學技術因素。 交通運輸網中的點——是指港口、航空港、車站等。是客貨流的集散地.是完成交通運輸過 程的重要環節。 大陸橋運輸 通常指通過鐵路和海運方式,跨越遼闊的大陸,以溝通兩個互不毗連的大洋或海域之間 的國際運輸形式,縮短運輸距離,減少運輸時間,節省運輸費用。如從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海, 通過海運送到俄羅斯遠東沿海港口(納霍德卡和東方港等),再經西伯利亞大鐵路等陸上交 通,橫貫亞歐大陸直達歐洲各國或沿海港口,最後利用海運送到大西洋沿岸各地,稱為亞歐 大陸橋。第二亞歐大陸橋,東起太平洋西岸黃海之濱的中國連雲港,經隴海、蘭新鐵路,出 國境經中亞接歐洲鐵路網,通往歐洲大西洋沿岸各港口,大大縮短了東亞與西歐間的運輸距 離。 實現亞歐大陸橋的國際聯運甚為便利,這不僅僅是由於走了捷徑而節省運費和時間,而 且充分利用了已有的國際間鐵路協定實現站與站的直接對口運輸。「亞歐大陸橋運輸無疑是 今後實現國際間、洲際間貨物運輸的重要形式。 運網密度 運網密度是衡量國家和地區各類交通線網發達程度常用的指標,它是地區各類交通線路 的總長與地區總面積的比值,運網密度愈大,標志著地區交通運輸愈發達;反之,運網密度 愈小,地區交通運輸的通達性就愈差。影響國家或地區運網密度的因素非常多,如地區經濟 發展水平、生產地域專門化的程度、一定的自然條件、人口和城市的密度、國土的大小等等, 而每一個單一的因素又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高效記憶】交通運輸網的形式和層次 形式由單一到綜合,層次從低級到高級。
【方法技巧】設計圖形,比較交通運輸網中的線、點、交通樞紐的區別與聯系
2、交通運輸網布局的區位因素(難點) (1)社會經濟因素 交通運輸是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需要。維持社會經濟系統的運轉,在很大程 度上取決於交通運輸。同時,社會經濟系統運行中產生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為交通運輸 生產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對象,並且塑造了交通運輸網的地域組合特徵。另外,國家和地區的 經濟狀況,為該地區交通運輸線的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對象。 (2)自然環境因素 交通運輸業的生產是憑借天然和人工的線路在運動中進行的,它涉及的空間很大,自然 環境對交通運輸網中線的影響是深刻的、復雜的。有些自然因素如水力、風力和空氣的浮力 等,是水運和航空等運輸不可缺少的輔助力。所以,深度和一定達到一定浮力的天然河道是 水運發生和分布的基礎。高山大川和地質災害區,則是陸上交通的阻力。它影響著線路的質 量、走向、分布和投資。 (3)科學技術因素 科學技術的提高使交通運輸網伸展到了更廣闊的范圍。在科學技術水平比較低的時期, 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有些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的地區,盡管經濟發展要求大力發 展交通運輸,但有許多不可逾越的自然障礙。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自然條件影響的 比重逐漸下降,而社會經濟因素成為最主要的因素。 【「案例」探究】南昆鐵路的建設 (略)
【「活動」參與】 選擇一條你熟悉的鐵路、公路或一個車站,分析影響它們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哪個因素 起主導作用? 以京九鐵路為例,分析影響鐵路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哪個因素起主導作用? 京九鐵路(北京—香港九龍)是我國20 世紀90 年代修築的一條現代化鐵路。下面對影 響京九鐵路的主要區位因素進行簡要的分析。 (1)合理布局交通網。我國的鐵路運輸一直非常緊張,特別是南北向,盡管有京廣、 京滬兩條鐵路,但是仍然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往華南方向運輸貨物,其運量只 能滿足計劃的 30%~40%。修建京九鐵路,會使全國鐵路貨運狀況發生巨大變化。一是緩 解南北鐵路運輸的緊張狀況,二是活躍整個路網。(2)促進沿線經濟發展。(3)維持香港的 長期穩定和繁榮。(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京九鐵路自北而南跨越黃河、長江等大江、 大河,穿越崇山峻嶺,沿途地形各異,地質情況復雜。京九鐵路在線路設計科學化、施工設 備現代化和施工手段自動化方面均創造出了國內鐵路建設的一流水平。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建設京九鐵路最大的意義在於激活全國鐵路網,帶動沿線地區經 用心 愛心 專心 濟發展。這說明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現代化鐵路的建設中,經濟、社會因素對鐵路區位 的影響,已經超過自然因素而成為決定性因素。
【典型例題】(略)
5. 高中地理 我國交通運輸 發展前景
我國的鐵路高速公路總里程雖然長,但由於國土面積廣大,目前鐵路和高速公路網版還有待增加其權密度,我國是人口大國,經濟處於上升時期,對於人流物流帶來的交通壓力大,鐵路是我國需要重點發展的一大交通,而在航空上相信隨著國家的綜合國力的增強會有越來越多的航線出現,水路交通特點是緩慢但運輸量大,我國應該在石油,鐵礦等工業採用水路運輸
6. 高一地理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速度比較
這種比較本身沒太大意義.兩種運輸方式的差異主要在於靈活性與單位重量的運價上.速度上的差異不是火車和汽車的主要差異.
7. 高中地理知識點: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
a.影響鐵路復的建設的區位因素:制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社會因素的影響已經超出自然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
以京九鐵路為例(合理布局交通網,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盡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的關系和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c.汽車站:要與市內、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聯系,能夠最大限度地方便顧客
d.航空港:佔地廣,要平坦開闊,利於跑道建設,以及飛機起飛有凈空保證;坡度適當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
地質條件,保證地基穩定;跑道沿盛行風的方向修建,利於飛機逆風起飛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較大,與城市應有一定的距離,並有快速交通幹道連接。
8. 高中地理知識點: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
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根據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活動的需求,各種現代交通版運輸方式聯合,各權種交通線(如鐵路、航線)、點(車站、碼頭)交織,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層次的交通運輸網。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路化、國際化(二條亞歐大陸橋、四條世界主要航海線),而且日益高速化和專業化(集裝箱運輸節省包裝費用,便於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且貨物運輸安全)。
9. 高中地理農業專題的全部內容(水稻種植業,乳畜業,大牧場放牧業等等這些)
二、農業地域類型
概念:一定的地域內形成的較穩定的、成型的區域農業生產類型。
(一)水稻種植業
1.分布地區:亞洲的東亞、南亞、東南亞,中國是世界上稻米產量最多的國家。
2.亞洲水稻種植業的區位條件:
①自然條件:全年或夏季高溫多雨(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地勢較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②社會經濟條件: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糧食需求量大;發展歷史悠久;經驗豐富。
3.亞洲水稻種植業的生產特點(記憶技巧——三低一高,一大一小):
① 小農經營;②單位面積產值高,但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二)商品穀物農業
1.商品穀物農業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2.該農業地域類型在世界上主要分布於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國家。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北地區,但是經營方式是國營農場。
3.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的優勢區位條件:
①優越的自然條件;②便利的交通運輸;③地廣人稀;④高度發達的工業;⑤先進的科技。
(三)混合農業
1.概念:是種植業和畜牧業相互結合、兼而有之的綜合性農業,
2.分布: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也是混合農業的經營方式。
3. 案例:澳大利亞混合農業是小麥種植和牧羊業的混合經營
(1)分布: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墨累-達令盆地)和西南部。
(2)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經營方式的優點:
①土地交替使用,可保持土壤肥力,形成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②生產交替進行,可合理、有效地安排農業生產活動。
③農場主可根據政策和市場需求,決定種植與放牧的規模,農場的經濟收入比較穩定。
(四)大牧場放牧業
1.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場牧牛業區位因素:
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質優良;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廉,為牧場的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③距海港近,促進了牧場的商品經營。
2. 我國內蒙古、新疆地區牧區應借鑒的經驗:
例如培育良種牛、改善交通運輸條件、開辟水源、種植飼料、劃區輪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