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初中地理野外考察方案

初中地理野外考察方案

發布時間: 2021-02-17 05:08:39

A. 我是如何開展地理野外考察實踐的

鍾祥市南湖學校開展體育教師足球培訓
分享到:
6月23日下午,鍾祥市南湖學校專開展了體育教屬師足球培訓活動,執教者是剛剛參加過荊門市足球培訓的茹天清老師。
培訓中,茹老師在模擬場上親身示範動作要領,如運用標志盤進行足球繞桿練習,用繩梯進行身體素質訓練,還強調了足球教學應該融入游戲之中,讓兒童在玩中掌握足球運球動作,提升足球運動技能。
通過培訓,體育老師們進一步掌握了足球教學技能,還明白了足球課可以融入游戲中玩出花樣來。



茹老師演示足球繞桿練習

[ 信息作者:李春梅 鄭萬江 楊華 ]
[ 信息來源:鍾祥市南湖學校 111.47.166.93 ]

B. 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進行了一次野外考察,計劃從A點出發,沿下圖中所示路線到達小青山,讀下圖回答問題。

(1)東南 20鞍部 B從B點到大青山頂等高線更密集()1120
(3)見下圖丙 (4)①

C. 地理野外考察(150字作文)

地學科技活動中的野外考察就是組織青少年到大自然中去對山、川、湖、海、石、泉、土、林等事物或現象進行的考察活動。它是地學科技活動中的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地學特點的活動形式。
3.1 野外考察活動的基本過程
野外考察是進行地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地學科技活動中,可以作為考察的內容非常多,常見的就有地質、地貌、河流、湖泊、海岸,洞穴、土壤、植被、草原、沙漠等,某些特殊的地質,地理現象,如火山、冰川、泥石流、地震災害等也可以列入考察的范圍。此外還有鄉土地理考察、環境地學考察;大區域的綜合自然地理考察等等。
野外考察的全過程,可以劃分為准備工作、野外工作和室內總結等三個階段。
一、野外考察的准備工作
充分的准備是搞好野外考察活動的前提,野外考察不同於旅遊觀光,它是要組織青少年有目的地到大自然中去研究和探討地學問題,去研讀大自然這本「無字書」。所以,沒有充分的准備是不行的。
准備工作大體上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 .思想准備
野外考察是在大自然中進行的一項艱苦的學習過程,它不是閑情逸致地遊山玩水,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體力和腦力的勞動。這一點必須事先向參加考察活動者講清楚。野外考察,經常要和困難,甚至危險打交道,要走路,要爬山,連續多天的野外工作更會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因此,參加活動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備。野外考察是一項集體活動,任何地學現象的觀察和測量,都需要大家的通力協作才能完成,考察中遇到的每一個困難,也是需要集體的努力才能克服,可以說,在野外考察時,離開了集體,則將一事無成。所有這一切,都需要考察者自覺地樹立群體意識,加強集體主義觀念,要有為集體的事業做出奉獻和犧牲的精神。這一點對於保障考察活動順利進行,無疑也是非常必要的。
2.業務准備
業務准備是指考察出隊前進行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訓,以及資料文獻的收集工作。
為使青少年獲得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除講課和培訓外,還可以組織青少年走訪專家、學者和有經驗的同志,向他們學習,請他們介紹情況,傳授經驗。收集有關文獻資料應包括考察區的地形圖、地質圖,有關的調查報告、論文和文章,在有條件時,還應收集該區的航空相片、衛星相片等遙感圖像資料,以便全面了解前人對該地區的研究成果。這對於確定考察內容和編制活動計劃大有助益,也會使考察實施及其爾後的總結少走彎路。
對於收集到的資料文獻,還要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和編選,條件允許時,最好能編寫出一份適合青少年水平和需要的綜合材料,向他們宣講或印發給他們。
3.物質准備
野外考察用的儀器、設備、文具用品等,一般分為通用和專用兩大類。適用於各種內容的野外活動用的通用裝備有:羅盤、高度表、望遠鏡、照相機、放大鏡、鐵錘、捲尺、標本盒(袋、夾)、以及背包、遮陽帽、厚底鞋、長袖衣褲、飯盒、水壺和用以記錄的筆記本、鉛筆等。專用裝備是指適用於不同學科的專門儀器或設備。例如:水文考察用的流速儀、水尺、求積儀、計算紙;土壤考察用的土鎬、土鍬、土鑽、取土刀和用於簡單土壤化驗的葯品;生物考察用的年輪儀、測高器、採集器(筒、袋)、枝剪、解剖器(解剖刀、鑷子、剪子)以及製作標本用的酒精、防腐劑、福爾馬林、氫氧化鉀等。
此外,還應准備一些常用葯品,如預防暈車、中暑、治療傷風、感冒和各種外傷用的葯品,到南方和山區還應准備一些蛇葯。
4.組織准備
嚴密的組織工作是順利進行野外考察的有力保證,對於活潑好動的青少年尤其如此。要使考察隊成為一個拉得起走得動,令行禁止、紀律嚴明的隊伍,出發前一定要做好組織工作。
具體辦法是把全體考察人員編為一個隊,設隊長一人,負責全隊工作。參加人員少時,輔導員可以全面負責,參加人數較多時,應請行政領導任隊長。再根據輔導力量和參加人員的實際情況,劃分為若干小隊,每位輔導員負責15人左右為宜,人數過多勢將影響考察質量。小隊設隊長一人,協助輔導員工作;小隊下面再劃分小組,每組3~5人,負責小組的野外考察,現場討論,室內准備、作業檢查等組織工作。

D. 某地理興趣小組暑期進行野外考察

(1)根據指向標箭頭指向北確定方向,圖中果園小木屋位於觀景亭的東北方版向;圖中為數字式權比例尺,表示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500米,則觀景亭和小木屋之間的圖上距離是4厘米,那麼它們之間的實地距離2000米;同緯度地區,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當乙處的氣溫是25℃時,那麼甲山頂的氣溫不超過:25℃-(600-150)÷100×0.6℃=22.3℃;
(2)從圖中看出,小瓊河丙河段等高線向高處凸出,是山谷,水流急促,非常適合進行驚險刺激的水上漂流活動;
(3)從圖中看出,甲處海拔高,氣溫低,乙處海拔低,氣溫高,因此乙處的杜鵑花正在怒放著,而甲處的杜鵑花仍含苞待放;
(4)讀圖分析可知,M觀景亭處於陡崖下方,位於茶園中,因此,登臨M觀景亭可以仰望飛瀑、近觀茶園、遠眺麗湖.
故答案為:(1)東北;2000;22.3;(2)同意,理由是此處等高線向高處凸出,是山谷,水流急促;(3)甲處海拔高,氣溫低;乙處海拔低,氣溫高;(4)B.

E. 怎樣進行地理野外考察

1、確定側重點:地質考察、土壤考察、植物考察、水文考察、氣候考察等等…
2、准備相關材料,例如地質考察需要准備地質錘,地質袋、地質羅盤、記錄本,相機等。
3、進行實地考察、分析總結…寫出考察報告。

F. 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進行地理野外考察活動,如圖是他們考察區域的等高線示意圖(單位:米).據圖回

從等高線地形圖可以看出,C地與D地位於同一等高線上,因此兩地的海拔相等,故A不正版確;
圖中E地等高線向海拔權高處凸出為山谷,故B不正確;
圖中比例尺為線段式,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200米,若A、C兩地圖上距離約為2厘米,則兩地實地距離為200米×2=400米,故C不正確;
D地與C地之間的地形部位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由於山脊阻擋,因此站在D地不可能看到C地,故D正確.
故選:D.

G. 野外地質地貌考察路線的設計

野外地質地貌考察路線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野外考察路線的實地觀察,初步掌握實習區的基本地質特徵和地貌特點,掌握基本野外工作的方法。為了盡可能地做到跑最短的路線,而觀測和搜集到盡可能多的地質信息,野外課程路線的布置應與實習區地層界線、主構造線、岩體邊界線等方向垂直。

地貌的考察路線的設計一般遵循以下原則:穿越所有地貌單元和地貌類型,追索各地貌單元的界線,適當安排順地貌走向如沿河谷、海岸線、沖溝的路線;穿越前人工作中的典型剖面或者地點;穿過有意義的地質帶和地貌點的基岩露頭或者採石場以及鑽孔井位等。

根據地貌考察的尺度、地貌結構的復雜程度、露頭出露程度、航片和衛星圖像的解譯程度以及交通情況確定考察路線的長度、密度和方向。

大型工程建設、鐵路選線、引水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等的地貌調查為大尺度的,調查路線較少,在典型部位測線較密;在評價地基穩定性、調查活動斷層的地貌調查中,需要准確確定地貌類型的界線,布置的路線較密以保證精度。土地資源調查、水系變遷、水土保持等的地貌調查路線較為稀疏。而地貌的野外實習一般屬於大尺度的地貌調查,而且范圍較小,因此布置的路線較少,長度以穿越適量的地貌類型為宜,一般當天能夠返回。在地貌結構復雜程度不同的地區,地貌考察路線的設計要求也不同:在地貌結構簡單區,由於在大范圍內地貌類型單調、切割微弱、地形平坦,而且缺乏基岩露頭,比如平原、淤泥質海岸、沙漠等地區,設計較少的考察路線就能夠了解大范圍的地貌結構,一般設計一條或較少的地貌考察路線;在地貌結構中等復雜區,地形切割侵蝕中等,各地貌在較大范圍內連續,例如山東半島的海岸線等,考察路線適當加密;在地貌構造復雜區,地貌類型復雜,地貌發育經歷了多次侵蝕旋迴和氣候變化,分布界線較難查清,地貌調查的難度較大,例如我國切割強烈的黃土區以及某些冰川發育區等,需要設計較密的考察路線。

在航片、衛星圖像解譯程度不同的地區,地貌考察路線的設計也不同。在解譯程度高的地區,植被較為稀疏、露頭出露一般良好、解譯標志明確,已經解譯出各種地貌類型,布置較少的考察路線就可查明大多數的地貌結構和特徵;在解譯程度較差的地區,地面被植被和第四紀沉積物所覆蓋,需要布置較密的考察路線。但是一般在解譯程度較高的地區,地貌類型多樣且復雜多變,地形起伏較大,可以布置較多的地貌考察路線;而解譯程度較低的地區地形大多平坦,地貌類型單一,為地貌類型簡單區,也不需要布置太多的考察路線。

露頭出露的程度也對地貌考察路線的設計有很大的影響。在露頭出露較好的地區,例如強烈切割的黃土區、構造抬升的盆地和植被覆蓋較少的地區,沿多個方向設計地貌考察路線都可以找到較好的剖面和地貌的觀察點;而在露頭出露不好的地區,例如平原區、植被覆蓋較好的熱帶森林地區,良好的露頭較難找到,需要安排較多的考察路線,以查清地貌類型和結構。

在設計地貌考察路線時還要考慮交通情況。交通不便的地區不易設計考察路線,在這些地區進行實地調查時,雖然強烈切割的地區露頭較好,但客觀的交通障礙沒有辦法排除,考察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應該考慮在交通較為便利的地區設計考察路線。

H. 淺析中學地理教師如何組織野外實踐活動

一、地理教師如何有效組織野外考察實踐活動野外調查實踐和操作能力的培養是我國基礎地理教學中比較薄弱的環節。而地理野外實踐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活動,它改變了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學中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等職能。地理學科是比較貼近生活的一門學科,學習地理我們就必須走進生活,貼近自然。新課程改革對地理野外實踐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並且專門增設活動設計、建議等內容。這說明新課程更加強調地理課程教學的實施要重視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地理教學中開展野外考察活動十分有必要。要做到這一點,地理教師就必須為學生創造寬松而又開放的學習環境,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野外考察實踐活動的展開,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那麼,在課外教學實踐過程中地理教師應如何更好地組織地理野外考察活動呢?

I. 到野外開展實地地理考察,我們需准備哪些必備物品

與旅行和探險活動不同,野外考察的目的是紀錄被考察地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而不是走。所以考察人員要攜帶一定數量的標本採集和固定工具,而且沿途還可能收集到大量標本,因而裝備上要精簡有效。一些重要裝備或是儀器放進包里之前應該用防水密封塑料袋封好,既防止進水進沙,又便於查找。個人裝備主要有以下內容:

搬運用具,背包、密封袋、布巾、繩等;炊事器具,飯盒、筷子等;服裝,必需的內衣、襪子(幾雙,材質根據考察行程選擇)、步行鞋(登山鞋、雪鞋)等,另外要根據氣候和環境情況准備如橡膠雨靴(降雨豐富水系縱橫的地區)、防水套裝、絨衣、防寒服(需要時)等;寢具、睡袋、防潮墊等;日用品,皂類、毛巾、牙具、衛生紙以及消毒片(水)等個人衛生用品、唇膏、防曬霜、墨鏡、筆、記錄本等文具;生理用品、自用葯品、針線包等;其他必備的如應急手電筒、地圖、野外考察計劃書、身份證、保單、刀具、救生盒等。

關於服裝、睡袋、帳篷等裝備的挑選方法媒體和網路上會有很多最新信息。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高新科技會滲入野外用品的設計製造中。比如今天看似先進高檔的Gore-Tex材料可能很快會被更新的技術所取代。結實、耐用、舒適、輕便是這些裝備所應具備的共同特徵,在選擇時必須考慮到野外的環境和氣候條件,以及自己的健康狀況、行程的安排等等。因此在准備裝備時和出行前,最好向有經驗的野外工作者或是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請教一下。

與野外生存關系最大的是一些小的隨身用品,如地圖、刀具和救生盒,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遺失其中的任何一樣。並且,還應該經常檢查.保證救生盒裡的每一樣物品新鮮有效,刀具鋒利結實,地圖完整清晰。

三、救生盒

在野外考察時可以攜帶自製的旅行救生盒。攜帶者要定期檢查救生盒裡的各類物品,當發覺哪些小東西失效時(比如火柴和葯片),要及時更換。火種對於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盒中有4類小東西是為生火准備的:火柴、蠟燭、打火石和放大鏡。盒中的葯品應標明用法、用量和有效期。盒內餘下的空隙用棉絨塞滿,應急時可用來點火,同時又可防止各類小東西相互碰撞。為了防水應將救生盒封好口,並用狹長膠帶封緊。

四、葯品

野外考察必須攜帶一定量、一定種類的葯品。救生盒中的葯品一般要留到最後使用,而考察隊公用葯品一般為突發嚴重事故准備。所以,除了救生盒中葯品和小組公用葯品外,考察隊員要自己攜帶部分葯品。

個人攜帶的葯品清單推薦如下:

(1)外傷用葯,可攜帶消毒濕紙巾數包(同時可擦手臉、器具消毒等)、創可貼、綳帶、外用消腫止痛擦劑、眼葯水或眼葯膏;

(2)日用葯,如感冒葯、退燒葯、消炎葯、止瀉葯;

(3)止痛葯、抗過敏葯;

(4)在夏季或熱帶地區攜帶清涼油、蟲咬水、藿香正氣膠囊或其他消暑葯適量;

(5)另外還要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和醫生囑咐,攜帶必備葯品。在毒蛇比較多的地區,要攜帶蛇葯。最好帶上一定量的復合維生素片。

自製救生盒:

用一個方形的不銹鋼或鋁制飯盒做急救盒,必要時可用來化雪煮水或蒸餾取水。盒蓋光亮的內側面可作為陽光的反光板發信號求救。盒中的物品有以下內容:

一個薄而結實的塑料袋:大到剛好可以把你的身體放進去。緊急時,你可以鑽進去保持體溫,防止熱量或身體水分散失過快。鋪在地上可以隔潮,下雨時可作棚布。關鍵時還可以用來取水。

火種:一盒防水火柴,一塊打火石和一個放大鏡。火種一定要好好保護.火柴頭上可以包上蠟,裝在裝膠卷的小盒裡。

幾段蠟燭:最好把它們削成長方形的小塊,易於擺放.而且可以避免不慎一次用完。

一把多用途小刀:作為野外生存必備物品,在救生盒裡留下一柄小刀以防萬一。

一個小指南針。

一隻小哨:可以用來求救,或是驚擾猛獸。

一小袋鹽,一些糖果,一小瓶復合維生素,在關鍵時刻可幫你保持體能。

抗生索,抗過敏葯,鎮靜劑,退燒葯,抗瘧疾葯,高錳酸鉀,漂白粉各一小瓶。

細而結實的尼龍繩:比如釣魚線,5~10m。

膠布:可作補丁和緊急綳帶。

針線包,針可以用來挑去扎在身上的異物,補綴衣褲。

五、應急食物

食物和飲水供應有時可以決定野外考察的成敗,也是野外生存的重要項目。野外考察與冒險旅遊的目的不同。後者有時為追求野趣,故意安排在野外生火做飯,所以食物和飲水的准備通常很充分。而多數情況下的野外考察,會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沿著預先選擇的路線行進。除了攜帶白天的飲食外,其它時候會考慮在營地或民居進餐。而且,由於考察時必須攜帶採集工具和採得的樣品,背包中也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裝太多食品和大量水。因此,考察隊在設計線路和安排行程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如果不能在民居中借宿,營地中的留守人員必然要負責所有飲食供應。在沒有固定營地時,考察隊必須根據考察計劃由專人管理,專門的運輸工具攜帶足夠甚至是稍過量的食物和飲水。

考察隊選擇所攜帶的食物時有一定的條件:如營養價值高,易消化;容易清洗,烹飪;不輕易變質,容易保存、攜帶或收藏;盡量不要帶海鮮,可帶根莖類和瓜類蔬菜,如紅薯、蘿卜;選擇的食物要適合多數人的口味;價錢合理,不要超出預算金額。另外食物要視季節和行程長短安排,盡量選購新鮮食物。

出行前對食物要做些處理。食物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在肉類外表擦一層食鹽有利於肉類的保存;寒冷地區可以用冰雪冷凍保存,到達營地後,放在安全的地方,避免被野生動物破壞。

在進入深山或荒漠時,除了考察隊要攜帶足夠飲食外,考察隊員仍要自備部分應急食物,以備不測。如果你的救生盒中尚有足夠空間,最好把這些備用食物放在裡面。

應急食物裝備清單主要包括:

(1)首先必須帶上鹽,簡單的可以攜帶鹽塊,或選更好的含有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其他礦物質的電解鹽粉。在葯店中可以買到袋裝的生理鹽,也是很好的選擇。

(2)然後是袋裝茶葉,喝杯茶鎮靜一下可以仔細考慮求生的方法。

(3)巧克力無疑是好東西,但須小心在炎熱的地方易融化、變質。

(4)壓縮餅干,脫水蔬菜和肉類依據情況而定。

所有裝備在裝入旅行包時要注意一些要點。應把常用物品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接近開口處,怕壓的物品盡量防在上面。背在肩上的包重心要高,行走起來會感覺輕便,所以輕、軟的物品防在背包的底部,重物放在背包上部。小的救生盒最好貼身放,地圖、考察計劃書放在衣服的內側口袋中,最好用塑料袋包起來,以防不慎入水而損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