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文化傳承保護高中地理

文化傳承保護高中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2-12 15:31:16

⑴ 中國文化傳承與中國地理相關知識

中國文化特徵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聯

中國傳統文化誕生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中國文化的特徵
(1)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的奇跡,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周邊外來文化進行潛移默化中,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風格和日趨完善的系統,
長期綿延不絕,使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穩定的發展過程。
(2)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內生文化, 內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使生息於黃河流域的漢民族率先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隨後便不斷融合了中國境內其他的地區及民族的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契丹、遼、金等最終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中華文化並融入她的血脈之中, 沒有這種融合, 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這種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個獨立的古文化系統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先決條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
中國文化是在三面陸地、一面臨海,四周較為封閉的地域里發展起來的。自然障礙將古代中國人與外界隔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隔絕機制,阻斷了中國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內部優越的自然條件,幾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農業文明,周邊地區的相對落後,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人更不願主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閉性,使得中國在近代沒能及時地吸收和受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導致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屈辱。
2、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各朝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中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文化和區域思想觀念。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嶺南文化等。中原地區由於對農業的重視而養成重土安遷的觀念;東南沿海一帶由於耕地有限,重視海外貿易,思想觀念開放,西北的綠洲地區因土地限制和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發達較早;
北方游牧民族由於環境惡劣,不得不以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來對付環境的壓力。中國的區域文化雖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但又並存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多元結構。隨著中國農耕經濟向周邊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區域文化的相輔相成、漸趨合一。儒、道、佛三教的並行而立,盛唐時的胡漢交融,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及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3)地理環境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⑵ 保護文化遺產是否有關地理

和人復文地理有關,一切文化景觀都有它制的地理背景和現實意義,也就是地理景觀的時代性和空間性兩個特點.比如土樓它的結構體現了其家族的特性,房屋的頂部體現了當地環境的特徵.由於時代的變遷,現在它的功能性發生了改變,由居住變為欣賞,和研究.

⑶ 淺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與地理抄學科的相互滲透,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感的教育與熏陶大有裨益。顯而易見,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在實現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值得深入探究、提倡並推廣應用。

⑷ 初一地理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有利於 需採取的保護措施包括

有利於國家文化安全,社會和諧和世界民族文化的發展。
措施:國家法律政策的保護
落實保護責任制度
提高人們自我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加大宣傳力度

⑸ 中國文化傳承與中國地理之間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在中華民族不斷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誕生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周邊外來文化進行潛移默化中,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風格和日趨完善的系統,長期綿延不絕,使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穩定的發展過程。
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但不同的是:中國文化的發展從一開始便依託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內部擁有廣闊的迴旋餘地。歷史一再表明,當北方強悍的游牧民族揮師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黃河流域時,還可以以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為依託延續著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國歷史上,西晉、北宋滅亡,隨後還能在東南一隅分別建立了東晉、南宋,並且都延續一百多年。正是因為擁有這種迴旋餘地較大的空間,使得中國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斷了,或是湮滅、消失了。

2、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內生文化, 內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使生息於黃河流域的漢民族率先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隨後便不斷融合了中國境內其他的地區及民族的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契丹、遼、金等最終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中華文化並融入她的血脈之中, 沒有這種融合, 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這種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個獨立的古文化系統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先決條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
中國文化是在三面陸地、一面臨海,四周較為封閉的地域里發展起來的。自然障礙將古代中國人與外界隔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隔絕機制,阻斷了中國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內部優越的自然條件,幾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農業文明,周邊地區的相對落後,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人更不願主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國歷史上,雖有張騫開辟「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但大多數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與外部世界交往較少,到了近代更是採取愈發嚴重的閉關鎖國。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閉性,使得中國在近代沒能及時地吸收和受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導致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屈辱。

二、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4、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

三、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各朝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中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文化和區域思想觀念。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嶺南文化等。中原地區由於對農業的重視而養成重土安遷的觀念;東南沿海一帶由於耕地有限,重視海外貿易,思想觀念開放,西北的綠洲地區因土地限制和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發達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於環境惡劣,不得不以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來對付環境的壓力。中國的區域文化雖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但又並存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多元結構。隨著中國農耕經濟向周邊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區域文化的相輔相成、漸趨合一。儒、道、佛三教的並行而立,盛唐時的胡漢交融,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及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3、地理環境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四、結束語

中國傳統文化上下數千年,歷史悠悠不絕,不僅包含豐富的內容,覆蓋了遼闊的國土,還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現實生活。現在,在整個世界連成一體、世界文化不斷交融的新形勢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要求下,我們必須努力建設自己的新文化。既要結合自己的國情,引進一切優秀的、有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善於吸收外來的新鮮的文化成分,更要充分發揮、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自身的傳統文化資源,使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長期延續,並用其解決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避免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許多弊病,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健康向上的、積淀深厚的精神文化做保證,並使各國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分享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貢獻。
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意義,在於充分吸取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有價值思想,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強化對文化環境的熱愛和保護,在強調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區域文化的建設與協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和發展於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舞台,它已經而且必將在這一舞台上、甚至在整個世界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⑹ 怎樣保護文化遺產 初一地理

文化遺產啊 譬如京劇還是傳承下來了 譬如皮影戲,譬如羊皮筏子,傳承下來會做的人已經不多了,時代在進步,這個么怎麼說呢,全社會提倡下,全民號召下,多少有人會有熱情去學習研究,這樣就能保存流傳下來

⑺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關於旅遊的論文 速度 啦 謝謝

1、論麗江旅遊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問題探析
本文從麗江旅遊業發展現狀出發,分析了麗江旅遊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促進麗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引言

麗江擁有許多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如古老的東巴文字、麗江古城、納西古樂、茶馬古道、白沙壁畫等。伴隨著旅遊業的興旺,麗江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特別是麗江地區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流失嚴重。民族文化作為麗江人文旅遊資源的代表,關系著麗江地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對傳統民族文化加以保護和傳承。因此,要協調好發展和民族文化保護的關系,實現麗江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麗江旅遊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民族傳統文化大量流失
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民族傳統文化大量流失,飲食文化、土特名優、手工藝、民風民俗等在商品經濟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外來人口的流動、轉換、沖擊,給當地的本土文化帶來很大的沖擊,現在的納西小孩子都不學母語,而開始學四川話和昆明話,他們認為納西語是對智利的一種障礙。即使在家裡,也有好幾個層次,往往是祖父母說納西語,孫輩就不會說。伴隨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來文化糟粕對麗江社會文化特別是對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其沖擊力不可低估。
(二)管理跟不上,落實不徹底
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夠全面、管理跟不上等,會給麗江旅遊帶來壓力。在旅遊發展中重開發,輕保護,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問題值得人們關注。對旅遊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開發,旅遊景區的粗放式經營;旅遊者的大量進入,超過麗江接待地的接待能力,超負荷運營,給旅遊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破壞,生態環境、人文景觀的破壞等不能滿足遊客的需要。綠化不夠、垃圾問題、河流污染已成為普遍的現象。麗江作為雲南重要的旅遊中心,與旅遊城市本身應具有優美環境的要求極不吻合。

三、麗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

(一)政府主導
1.制定旅遊發展和保護的總體戰略規劃
無論是從保護傳統文化還是從提升旅遊產業檔次的角度著眼,都應帶十分重視發展總體規劃的作用。麗江旅遊發展在開發和建設時建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精品資源和名牌,突出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確保麗江旅遊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和在旅遊市場上競爭力,實現旅遊經營從粗放型到集約型轉變,從數量規模擴張型到質量效益型的轉變,防止盲目競爭,遵循各種經濟關系,相互作用的規律性,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2.要營造和保護民族文化的生存環境,提高麗江居民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
通過政府的政策措施加強對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工作,特別是要注意搶救瀕臨滅絕的民族民間文化形式,激發麗江人民的在民族文化保護上的憂患意識 ,宣傳可持續的發展觀,從思想上提高麗江居民的民族保護意識。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完善旅遊環境,提升旅遊服務質量,更好地滿足國內外遊客的需求。
3.從實際出發,制定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條例、法令等
把環境與發展問題落實到政策、法令和政府決策之中,以使旅遊可持續發展建設走上法制化軌道,加強民族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有了政策和法令的強制命令,才能從根基上保證在旅遊開發中保護民族文化,打擊各種不文明的破壞行為。制定和完善麗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任務、政策、措施等。加強旅遊法制建設和法律政策研究,努力運用旅遊規劃、法規和法律政策來調控和管理各種旅遊經濟活動,使整個旅遊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4.成立專門研究組織等,培養專門的管理人才,政府財政提供資金保障
納西文化大多被年紀很高的老東巴掌握,隨著老東巴們年齡增長和去世,導致文化的傳承受到阻礙。在政府的財政支持下成立研究納西文化等的單位和組織,培養專門的研究和傳承納西文化的人才。納西文化的研究和傳承這樣關系民族發展的龐大工程必須要有國家的財政保證。
5.發展文化產業,加強媒體宣傳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發展民族文化產業,使他們為麗江民族文化的保護服務,文化產業我們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可以借鑒國外這方面的先進經驗,優化文化產業市場,引導文化產業向正面的方向發展,對文化產業市場進行監督和控制。要通過各種公共活動向公眾進行宣傳,提高對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6.擺正政府在旅遊發展中的位置
政府應該發揮其行政力量保證麗江旅遊開發的順利進行和可持續發展。政府不僅需要在旅遊失氛圍的營造、旅遊地形象的塑造、旅遊營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還應該致力於提愉管理水平、增強管理效率,保證旅遊業的正常、良性運行。政府的職能決不僅僅是發展經濟,在社會發展、文化變遷等方面也必須承擔應有的職責。
(二)民間參與
1.以家庭為單位向年輕人傳授民族傳統文化知識
進一步做好傳統民族文化資料的整理工作, 繼續收集、整理、製作各種民族文化儀式的音像資料,通過傳授的方式,以家庭為單位,積極對內對外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並且進行傳授工作,培養人們的憂患意識,促使納西文化的永續傳承,為把麗江建成世界級的精品旅遊勝地培養其保護意識。
2.積極參加民族傳統節慶、祭祀活動
傳統節日以習俗的力量讓民眾自動在同一個時間經歷相同的活動,在相同的儀式中體驗相同的價值,一個共同的社會就這么讓人們高興地延續下來。這就是傳統節日最經濟、最有效的生活文化再生產功能。清明、端午、中秋、重陽作為假日,一方面更能夠實現刺激消費的目的,另一方面還有利於中華民族的若乾重要的價值有更好的機會在生活中自然地傳習。
3.保護中創新,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盡可能地把高新技術成果運用到旅遊業發展上,保護旅遊資源的永續利用,使旅遊可持續發展建產立在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物質基礎之上。發展民族文化產業,開發東巴文化產品。運用影視人類學的原理,搶救、整理、復原、攝制幾個重要的東巴儀式。強調文物保護,珍惜旅遊資源,麗江古城的歷史文化風貌是發展都市旅遊最重要和最珍貴的旅遊資源。
4.發揮非正式組織的優勢,政府和民間互相監督
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團體、旅遊企業、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的作用,明確各自應承擔的義務,發動全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到旅遊可持續發展中來,監督政府工作,為政府工作提出可行性意見和建議。鼓勵社會團體、個人通過捐贈等方式依法設立旅遊資源保護基金,專門用於旅遊資源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海外社會團體、個人通過捐贈等方式在我國設立旅遊資源保護基金。

四、結論

旅遊是人們為了不斷完善和充實自身而產生的一種高層次的追求,文化是旅遊的基礎和主要內容,麗江發展旅遊業應該加強利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秀民族資源,協調民族保護和旅遊開發之間的關系,貫徹可持續的旅遊發展觀。

參考文獻
[1]劉瑾,納西文化空心化旅遊商業化如何保護傳統[M],昆明:雲南出版社,2003
[2]李瑞,王義民,旅遊資源規劃和開發[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

2、給你這個地址 裡面有很多關於旅遊的論文 希望對你有幫助
http://www.studa.net/Travels/

⑻ 初二地理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及保護措施

1、中國篆刻

中國篆刻是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象的並由中國古代的印章製作技藝發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鐫刻中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於方寸間施展技藝、抒發情感,深受中國文人及普通民眾的喜愛。篆刻藝術作品既可以獨立欣賞,又在書畫作品等領域廣泛應用。

2、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技藝早400多年。它開創了人類復印技術的先河,承載著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

3、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展,歷經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4、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今天,剪紙依然是中國百姓用以表達意願、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當代民俗活動,呈現出互動的活力和再創造的面貌。

5、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築營造技術體系。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由這種技藝所構建的建築及空間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和宇宙的認識,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等級制度和人際關系,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准則和審美意向,凝結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現了中國工匠的精湛技藝。這種營造技藝體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國全境,並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築技術的代表。
6、南京雲錦織造技藝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存續著中國皇家織造的傳統,是中國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它採用「通經斷緯」等核心技術在構造復雜的大型織機上,由上下兩人手工操作,用蠶絲線、黃金線和孔雀羽線等材料織出華貴織物,如龍袍。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有著完整的體系,是人類非凡創造力的見證。如今,因燦若雲霞而得名的南京雲錦,依然作為中國傳統織造技藝的經典,用於高端織物的織造,為民眾所喜愛。

7、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各種活動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湖南省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省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和浙江等全國廣大地區均各具特色。端午節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

8、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反映傳統農耕生產生活中祭祀祈福、歡慶豐收的民間表演藝術。舞蹈具有生態、純朴、粗獷、和諧的特徵。舞前踩地神祭祀,表達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隨嗩吶、洞簫、鑼鼓的節拍歡歌起舞,表達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願望。場面熱烈奔放,民族特色鮮明。農樂舞已融入中國朝鮮族的血脈,成為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藝術瑰寶。

9、《格薩(斯)爾》

《格薩(斯)爾》是關於藏族古代英雄格薩爾神聖業績的宏大敘事。史詩講述了格薩爾王為救護生靈而投身下界,率領嶺國人民降伏妖魔、抑強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間使命,最後返回天國的英雄故事。憑借傑出藝人的說唱,史詩流傳千年,主要流傳於中國西部高原地帶的廣大牧區和農村。史詩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關族群關於自然萬物的經驗和知識,成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眾共享的精神財富。

10、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無伴奏、無指揮的侗族民間多聲部民歌的總稱。包括聲音歌、敘事歌、童聲歌、踩堂歌、攔路歌。「眾低獨高」是其傳統的聲部組合原則,優美和諧是其鮮明的藝術品格,歌師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傳承方式。它所承載和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人倫禮俗、智慧精髓等至關重要的文化信息。

11、花兒

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它用漢語演唱,在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花兒產生於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後)。由於音樂特點、歌詞格律和流傳地區的不同,又被分為「河湟花兒」、「洮岷花兒」和「六盤山花兒」三個大類。人們除了平常在田間勞動、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興漫唱之外,每年還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自發舉行規模盛大的民歌競唱活動——「花兒會」,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與情感交融的特殊價值。
12、《瑪納斯》

柯爾克孜史詩《瑪納斯》傳唱千年,是中國三大史詩之一,演唱異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瑪納斯及其後世共8代英雄的譜系式傳奇敘事,長達23.6萬行,反映了柯爾克孜人豐富的傳統生活,是柯爾克孜人的傑出創造和口承「網路全書」。相關社區的傳統節慶、民俗活動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間。

13、媽祖信俗

媽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航海保護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的媽祖因救海難而獻身,被該島百姓立廟祭祀,成為海神。隨著航海業發展和媽祖影響擴大。媽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習俗和廟會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該信俗傳播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2億多民眾所崇拜並傳承至今。湄洲島是媽祖祖廟所在地。

14、呼麥

呼麥是蒙古族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里唱出兩個聲部。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呼麥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區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等地區和國家也能聽到這種方式的歌唱。作為一種特殊的民間歌唱形式,呼麥是蒙古族人傑出的創造。它傳達著蒙古族人民對自然宇宙和世界萬物深層的哲學思考和體悟,表達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諧生存發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15、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於一體的表演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等樂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個漢字元號記寫樂曲。現存的3000餘首古曲譜,保留了自晉(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歷代不同類別的曲目。音樂風格典雅細膩,其演唱形式、樂器形制、宮調旋律、曲目曲譜及記譜方式獨特,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南音是相關社區廣大民眾珍愛的文化遺產。

16、熱貢藝術

熱貢藝術主要指唐卡、壁畫、堆綉、雕塑等佛教造型藝術,是藏傳佛教的重要藝術流派。肇始於13世紀的熱貢藝術,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流域的吳屯、年都乎、郭瑪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內容以佛教本生故事、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等為主。熱貢藝術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為信仰藏傳佛教各族僧俗群眾所喜愛。它承載著熱貢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是相關社區廣大民眾生產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7、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藝

蠶桑絲織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這一遺產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等整個過程的生產技藝,其間所用到的各種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織機,以及由此生產的絢麗多彩的綾絹、紗羅、織錦和緙絲等絲綢產品,同時也包括這一過程中衍生的相關民俗活動。五千年來,它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傳統生產手工技藝和民俗活動至今還保存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蘇省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興、湖州和蘇州等市)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等地區,是中國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18、藏戲

藏戲是帶著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戲劇,形成於14世紀,流傳於青藏高原。常演劇目為八大傳統藏戲,內容大都是佛經中勸善懲惡的神話傳說。藏戲原來流傳於民間,由藝人口傳身授,在廣場或寺院中演出,後來建立了專業劇團,出現了舞台演出形式,這兩種演出樣式都為藏族群眾認可和喜愛。藏戲承載著藏族文化的血脈,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9、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是一種具有製作性、技能性和藝術性的傳統手工藝,至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陳腐和練泥;器物的成型、晾乾、修坯、裝飾、素燒、上釉、裝匣、裝窯;最後在龍窯內用木柴燒成。在原料選擇、釉料配製、造型製作、窯溫控制方面,龍泉青瓷具有獨特的技藝。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服務人類生活,其成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陳設瓷、裝飾瓷、茶具、餐具等,是燒制技術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龍泉窯燒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寧靜,是中國古典審美情趣的表現。

20、宣紙傳統製作技藝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具有質地綿韌、不蛀不腐等特點。自唐代(公元8世紀初)以來,一直是書法、繪畫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載體,至今仍不能為機制紙所替代。宣紙傳統製作技藝有108道工序,對水質、原料制備、器具製作、工藝把握都有嚴格要求。這一技藝經口傳心授世代相傳,不斷改進,與多種文化元素結合,對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促進民族認同和維護文化多樣性有重要的作用。
21、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是流傳在西安及周邊地區的鼓吹樂。樂隊編制分敲擊樂器與旋律樂器兩大類,演奏形式分為坐樂和行樂。至今使用著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俗字譜的記寫方式。樂曲結構龐大、風格典雅,是中國傳統器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22、粵劇

粵劇是用粵語演唱的戲劇樣式,有300餘年的歷史。粵劇吸納了多元的音樂、戲劇元素,將梆子、二簧聲腔與粵方言音韻予以最完美的結合,創造性地拓展了中國戲曲的藝術表現,成為中國南北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迥異於中國其他戲曲劇種。作為粵方言區中最具影響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戲曲劇種,粵劇以多樣而獨特的演劇形式,滲透在嶺南的傳統和現代生活中,成為族群認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3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1、羌年

羌年是中國四川省羌族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祝活動。節日期間,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禱繁榮,展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對自然的尊重,並促進社會和諧、家庭和睦。在釋比(神父)的細心指引下,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舉行庄嚴的祭山儀式,殺羊祭神。然後,村民們會在釋比的帶領下,跳皮鼓舞和薩朗舞。活動期間,釋比吟唱羌族的傳統史詩,人們則唱歌、喝酒,盡情歡樂。新年之夜,每個家庭的一家之主會主持祭拜儀式,獻祭品和供品。通過慶祝新年,羌族的傳統、歷史積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繼承和傳播,族人的社會習性得以鞏固,羌族人民也藉以表達了對所有生靈、對祖國和對祖先的尊重與崇拜。然而,近年來,由於人們的遷徙活動日益頻繁、年輕人對羌族傳統文化的興趣不斷減弱,加之外來文化的沖擊,慶祝羌歷新年的人越來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毀了許多羌族村莊,羌族人民聚集區遭到嚴重破壞,羌歷農歷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狀態。

2、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是以傳承人對環境以及結構力學的認知體系為基礎,採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築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並構築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梁技藝體系。木拱橋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師傅指揮,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工藝按照嚴格的程序,通過口頭傳授和個人示範流傳下來,抑或通過師傅對學徒的教授或是作為家族手藝,代代相傳。作為傳統工藝的載體,木拱橋既是傳播工具,也是傳播場所。它們是當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場所,人們在木拱橋上交流信息、開展娛樂活動、舉行祭拜儀式,從而加深了感情,凸顯了文化特徵。中國傳統木拱橋營造的文化空間提供了一個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了解與互相尊重的環境。但近幾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築空間不足等因素威脅到了木拱橋工藝的傳承與存活,這一傳統已有所流逝。

3、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婦女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綉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婦女從小就從母親那裡學習扎染經紗布、雙面綉、單面提花織等紡織技藝。母親們通過言傳身教,傳授技能。黎族婦女僅憑自己的豐富想像力和對傳統樣式的了解來設計紡織圖案。在沒有書面語言的情況下,這些圖案便成了黎族歷史、文化傳奇、宗教儀式、禁忌、信仰、傳統和民俗的記錄者。黎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場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儀式和各種節日,特別是婚嫁場合。每逢這些重要日子,黎族婦女都會為自己設計服裝。作為黎族文化的載體,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是黎族文化遺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近幾十年來,掌握織、綉技藝的婦女人數急劇減少,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正瀕臨滅絕,急需給予保護。

早先通過的4項「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1、崑曲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
2、 古琴
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古時,琴、棋、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涌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3、新疆木卡姆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以「十二木卡姆」為代表。木卡姆音樂現象分布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新疆處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最東端。
4、 蒙古長調
蒙古族長調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時期就已經存在,它與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是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

⑼ 如何保護傳統文化與傳承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有:

1、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內的腳步。

2、以時代的角容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3、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傳承:

1、有一定的文化積累。

2、明確方向。即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

3、要有寬松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

4、勇氣和意志。需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

(9)文化傳承保護高中地理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⑽ 什麼是文化遺產與保護傳承

世界遺產的定義】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狹義的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廣義概念,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景觀遺產。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於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了第十七屆會議,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中國於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99 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中國於1986年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自1987年至2008年7月,中國先後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已達37處,其中文化遺產25處、自然遺產7處、自然與文化遺產4處、文化景觀1處,數量居世界第三位。此外還有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4處,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世界記憶遺產4處。
至2003年止,在全球范圍內,共有177個國家或地區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是目前加入締約國最多的《公約》之一)。截至2003年,全世界125個國家申報的世界遺產共有754處。其中,文化遺產582處、自然遺產149處、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3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注意到世界各國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有遭受到破壞的威脅,一方面因年久腐變所致,另一方面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惡化,造成更加難以對付的損害或破壞現象,而任何文化或自然遺產的破壞或毀滅都會使全世界遺產枯竭。
一些國家保護這類遺產的工作不是很完善,原因在於這項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有些國家卻不具備充足的經濟、科學和技術力量。故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考慮到為此有必要通過採用公約形式的新規定,以便為集體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建立一個根據現代科學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這些全人類的世界遺產得以留存,於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1972年11月16日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世界遺產的評定】

世界遺產的評定標准主要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第二條規定。遺產項目要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審批程序。
每年舉行一次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將對申請列入名單的遺產項目進行審批,其主要依據是該委員會此前委託有關專家對各國提名的遺產遺址進行實地考察而提出的評價報告。
對各國提名的遺產遺址考察,主要由該委員會會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和世界保護聯盟(IUCN)組織專家進行。前者總部設在巴黎,成立於1965年,是國際上唯一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方法、科學技術的運用與推廣的非政府國際機構,有80多個國家會員和4500多名個人會員;後者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成立於1948年,原名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宗旨是促進和鼓勵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永久利用,成員包括分布在120個國家的富方機構、民間團體、科研和保護機構。兩者受世界遺產委員會委託,分別對提名列入《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進行考察並提交評價報告。
【世界遺產的申報程序】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件,世界遺產的申報需要完成9個步驟:1、一個國家首先要簽署《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保證保護該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成為締約國。2、任何締約國要把本土上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出一個預備名單。3、從預備名單中篩選要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4、把填寫好的提名表格寄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檢查提名是否完全,並送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評審。6、專家到現場評估遺產的保護和管理情況。按照文化與自然遺產的標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對上交的提名進行評審。7、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提交評估報告。8、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的7名成員審查提名評估報告,並向委員會提交推薦名單。9、由21名成員組成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最終決定入選、推遲入選或淘汰的名單。
【世界遺產的標准】
兩個前提:①真實性(最基本的前提)②保護管理(由相關管理機構,制定法律規章還有經費)
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和文化景觀。世界遺產具有明確的定義和供會員國提名及遺產委員會審批遵循的標准。
1.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其標准有: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問。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與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和實質的聯系(委員會認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准與其他標准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名錄》的理由)。
2.自然遺產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規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境區。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其標准有:
(1)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3.文化景觀的類型:
(1)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
(2)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一是殘遺物(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就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地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系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文化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2、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世界文化遺產的具體評定標准共有六個,符合其中任意一條(除了第六條不能單獨存在)就可以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A.代表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例如金字塔,長城。
B.在一定時期內或在世界某一個文化區域內產生過重大影響——例如:凡爾賽宮(歐洲建立最早的,規模最大的,布局和規格影響歐洲兩三個世紀)
C.一種文化的特殊證明,例伊朗的波斯波力斯宮 是波斯帝國時期留下的,壁上的雕刻反映了波斯當時的情況,各國進貢情況,是文化證明。復活節島,只遺留了巨大的石雕像,其他古物沒有留下,只有靠石雕像來研究當時的歷史。
D.一個歷史時期的典範。區別於第二條,典範是指更多方面的影響,例如梵蒂岡,影響6~7世紀,所有東西都是精華。
E.難於保存的突出例證,例如印第安人保留區。
F.與某些重大事件或先行傳統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著直接和實質的聯系。此條款不能單獨成立。例如耶路撒冷、自由女神像
【自然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給自然遺產的定義是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
1、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2、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
3、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並獲得批准:
1、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 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