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器材
㈠ 有什麼地理的手工製作
淺談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地理模型製作
在自然教具中,有大量的模型教具需要教師自己製作。那麼,自製教具從何做起,有無方法可循呢?我想結合自己製作教具中的一個實例談一點體會。
一、鑽研教材
自製地理模型教具的動機來源於教材。鑽研教材,特別是依據實驗內容及其它為了說明、闡述某事物的性質、規律的內容作為研究起點,考慮重點問題的突出,難點問題的突破,針對教材中設計的不足甚至空白,結合自己的設計理念,形成初步構想。因此鑽研教材常常是自製模型教具的開端。
例如:製作簡單等高線地形模型——繪制等高線地形圖時,第二個板塊涉及到等高線地形圖的內容。地圖作為地理學的重要語言,是中學階段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學習內容。中學階段地圖學習要求主要是學會運用地圖,提取地圖信息,具有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本課中等高線地形圖是中學階段少之又少的與地圖相關的內容,自製一個簡單等高線地形模型。利用這一節課,讓學生擁有寶貴的繪制地圖經歷,不僅能夠體現中學新課改的課程標准,還可以嘗試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二、了解學生需求
地理模型教具從根本上講是為學生服務的,初步形成的構思是否實施,還要取決於學生的需要。明確學生需求,將成為自製模型教具的出發點與歸宿。
等高線地形圖一課,讓學生看圖理解理論原理,靠講解或學生思考,學生也會有所認識。但對於這種理性的認識過程,學生只是在默默地接受或應對教師所作的提問,學生反應一般,對要研究的問題並未表現出什麼興趣,教師的講解顯得蒼白。分析原因,中學階段由於學生的年齡特徵,他們對活動的、鮮明的事物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支持小學生學習的主動力,所以學生需要一種更為生動的方式,激發其主動地將注意力轉移到等高線地形圖原理的探究上來。況且等高線地形圖是學生初步較深入的接觸的地圖知識,更應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認識,保持長久的興趣。從長遠上看,學生科學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教學中也應該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所以為此製作模型教具,以彌補學生對感性認識的需要是有必要的。
三、分析教具現有性能
如果把教材,特別是教科書作為一種教具的話,那麼等高線地形圖一課的插圖就是為說明本課原理而設的簡單的圖片教具。定格的圖片缺少生動、形象、直觀的優勢,所以自製模型教具成為改進或創新的研發點。鑽研教材,了解學生需求,觀察教具現有的性能是構成自製教具的前提。
四、留心材料,尤其是廢舊物品
因為是自製教具,所以力求材料廉價、造價便宜,廢舊物品往往成為可再利用的資源(但並非唯一,在此教具中我則選取部分廢舊物品,凡事視需要而定)。將廢舊物品去粗取精,使形成的教具力求結構簡單,製作容易,使用方便,性能可靠,教學實用,易於推廣。此課我准備的材料是:橡皮泥,刻度尺,牙簽,細線或細鋼絲,墊板(木板、硬紙板、泡沫板均可),水粉顏料。
五、採取一定的技術方法,製作改進
技術方法是通過手段將材料整合以達目的,是自製教具的保證。
1、實驗方法簡介
以木板為海平面,以5厘米為級差進行測量,先在山邊木塊上垂直地豎一根綠色標桿。
(1)製作等高線地形模型:
a.將橡皮泥在墊板上堆成山體狀。要求捏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
b.用手擦拭山體表面,使其光滑自然。
c.將直尺垂直擺放在山體旁,按照相同的高度間隔,用牙簽在山體表面不同高度處做上記號,並標出高程。
d.用細線小心地沿著記號處將山體水平切開。
e.將切下的山體塊編號後分開擺放。
f.在山體上表面用水粉塗上不同的顏色。
g.將山體塊根據編號重新擺成山體形狀。
(2)繪制山體的等高線地形圖
a.分別將取下的山體塊放在白紙上,用筆沿山體塊邊緣描線,注出相應的高度,就得到了簡單的等高線地形圖。
b.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的不同等高線之間塗上不同顏色的水粉顏料,在圖的左下角把各種顏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圍的圖例畫出來,這樣就得到了用分層設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圖。
2、活動素材
(1)實驗器材:橡皮泥,刻度尺,牙簽,細線或細鋼絲,墊板(木板、硬紙板、泡沫板均可),水粉顏料。
(2)每個小組一張活動任務表:描述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特徵及判斷方法的表格;小練習一題。
(3)課外資料一份,進一步了解實際繪制等高線地形圖的方法步驟。
3、細節把握
活動設計好了並不等於活動可以成功實施。一堂課學習活動的成功與否還取決於教師對細節的把握。
(1)繪圖活動之前的「友情提示」
教師在多媒體投影儀上播放三維動畫演示製作等高線地形圖的原理及過程。
(2)每個班的小組平均分為兩個大組,每個大組的山體模型(示例)是一致的,如此繪制的等高線地形圖更具有可比性。
總之,此模型教具以其科學性、簡易性、實用性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一件經過實踐檢驗的自製教具就這樣誕生了。自製模型教具是富有創造性的勞動,又是一件長期而平凡的工作。自製模型教具促進教師不斷的學習、實踐,豐富經驗,提高技能,更深刻的理解、把握教材與學生,磨練意志,對提高自身整體素質大有裨益。
㈡ 初中地理必須用實驗器材的課程有哪些
1、實驗器材: 沙子、水、水桶、臉盆、木板
2、實驗過程 :
首先把木板放在臉盆上專要傾屬斜著,斜度不要很大大概15度就好了;
然後把沙子倒在木板上用手弄平;
最後在水桶里裝滿水,把水桶里的水慢慢的倒在沙子上. 實驗結論 雨水或者河流的沖刷作用
㈢ 初中地理,生物,數學實驗儀器多少個班級配一套
初級中學須設有理、化、生實驗室或探究室,生均使用面積不低於1.80M2.實驗室的功能回、面積、間數、答環境要求等執行教育部《中小學理科實驗室裝備規范》的標准和要求.
你可以看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基本標准
㈣ 初中地理教學案例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詳實,是使學生們「獲得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平台。能夠反映地球運動的自然現象有很多,例如:晝夜現象、季節變化、極晝、極夜現象等等。我選擇了地球的公轉知識加以介紹。該部分知識的難度較大,同學們難以理解,但同學們很感興趣。
雖然學生們對地球的運動會對地球表面產生的各種現象司空見慣,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變化規律。如: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什麼時間在什麼位置,會有什麼現象。這一系列問題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識沒有文字說明。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地球運動(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兩個教學方法:
第一,圖表結合講解法。鑒於教材中的圖像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空間想像的思維方法,通過讀圖(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但是,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們在小學的地理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空間想像思維特別是女同學的空間想像思維比較差。如果只通過圖表結合的方法,憑借學生們的空間想像思維,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用這種方法給他們有個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學器材來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不夠齊全。經過整理,我利用地球儀、電筒、在黑板上畫圖相結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運動的變化和直射點的位置、時間、產生的現象。
通過前面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地球的運動在地球表面所產生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稍留意就會發現,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直射點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現象也不同。當我在演示時需要同學來當助手,他們都積極要求當助手,在演示時他們配合得相當好。
㈤ 初中地理教材中要使用到哪些教學器材
地球儀
㈥ 人教版初中地理每節課大概需要什麼器材
有人以為,初復中第一節地理制課」既不是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要點,也不會統考,一般地講講就可以了。筆者認為,第一節地理課,是地理課程的開宗明義之篇,是地理老師的亮相,是地理課留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從這個意義上講,...
㈦ 基本教育教學設施指什麼
給您發個直轄市的供參考,表格粘貼後變成文本了,您可以重新在網上盪下來看看。
重慶市義務教育學校信息技術教學設備基本配備標准
學校類型
班數
計算機
教室 多媒體教室 電子閱覽室
(含電子備課室) 農遠工程項目設備
模式一設備 模式二設備 模式三設備
間 台/間 間 套(標配) 間 台/間 套 套 套
初中 36 4-5 54 3 3 2 ≥30 1 1 1
24-35 3-4 54 2 2 1-2 ≥30 1 1 1
12-24 2-3 54 1-2 1-2 1 ≥25 1 1 1
12以下 1-2 54 1 1 1 ≥15 1 1 1
九年一貫制學校 36 4-5 45 3 3 2 ≥30 1 1 1
24-35 3-4 45 2 2 1-2 ≥30 1 1 1
12-24 2-3 45 1-2 1-2 1 ≥25 1 1 1
12以下 1-2 45 1 1 1 ≥15 1 1 1
中心校(完小) 36 4-5 45 3 3 2 ≥30 1 1
24-35 3-4 45 2 2 1-2 ≥30 1 1
12-24 2-3 45 1-2 1-2 1 ≥25 1 1
12以下 1-2 45 1 1 1 ≥15 1 1
村小 3-6 (1) (1) 1 (1)
3以下 1
註:
1.各功能室的配置標准具體內容見《重慶市初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設備配備目錄(試行)》;
2.多媒體教室可以採用移動多媒體設備;
3.農遠工程項目設備,城鎮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選配。
重慶市義務教育學校校園網、班班通、校園安全監控室教學設備基本配備標准
學校類型 班數 校園網路系統(含:中心機房、校園廣播系統、校園閉路電視系統等) 「班班通」設備 校園安全監控室
間 套 套(標配)/ 班 間 套(標配)
初中 36 1 1 1 1 1
24-35 1 1 1 1 1
12-24 1 1 1 1 1
12以下 (1) (1) 1 (1) (1)
九年一貫制學校 36 1 1 1 1 1
24-35 1 1 1 1 1
12-24 1 1 1 1 1
12以下 (1) (1) 1 (1) (1)
中心校(完小) 36 1 1 1 1 1
24-35 1 1 1 1 1
12-24 1 1 1 (1) (1)
12以下 (1) (1) 1 (1) (1)
村小 3-6 1
3以下 (1)
註:
校園網路系統(含: 中心機房、校園廣播系統、校園閉路電視系統等)、「班班通」設備、校園安全監控室的配置標准具體內容詳見《重慶市初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設備配備目錄(試行)》.
重慶市義務教育學校理科教學儀器設備基本配備標准
學校類型 班數 物理 化學 生物 中學數學 中學地理 小學科學
實驗室(間) 標配
(類) 實驗室(間) 標配
(類) 實驗室(間) 標配
(類) 標配
(類) 標配
(類) 實驗室(間) 標配
(類)
初中 36 3-4 雙Ⅰ 3 雙Ⅰ 2 雙Ⅰ 雙Ⅰ 雙Ⅰ
24-35 2-3 Ⅰ 2 Ⅰ 1-2 Ⅰ Ⅰ Ⅰ
12-24 2 Ⅱ 1-2 Ⅱ 1 Ⅱ Ⅱ Ⅱ
12以下 1 Ⅱ 1 Ⅱ 1 Ⅱ Ⅱ Ⅱ
九年一貫制學校 36 2 雙Ⅰ 2 雙Ⅰ 1 雙Ⅰ 雙Ⅰ 雙Ⅰ 1 雙Ⅰ
24-35 1-2 Ⅰ 1-2 Ⅰ 1 Ⅰ Ⅰ Ⅰ 1 Ⅱ
12-24 1 Ⅱ 1 Ⅱ 1 Ⅱ Ⅱ Ⅱ 1 Ⅱ
12以下 1 Ⅱ 1 Ⅱ 1 Ⅱ Ⅱ Ⅱ 1 Ⅲ
中心校(完小) 36 2 雙Ⅰ
24-35 1-2 Ⅰ
12-24 1 Ⅱ
12以下 1 Ⅲ
村小 3-6 (1) Ⅲ
3以下 組合教具1套
註:
配置標准具體內容詳見《重慶市初中理科、音樂、體育、美術、衛生、勞技、科技活動教學儀器配備目錄(試行)》、《重慶市小學數學、科學、音樂、體育、美術、衛生、勞技、科技活動教學儀器配備目錄(試行)》
重慶市義務教育學校藝體、衛生、勞技、科技教學設備基本配備標准
學校類型 班數 音樂 美術 體育 衛生 綜合實踐(勞技) 科技
教室(間) 標配(類) 教室(間) 標配(類) 保管室(間) 標配(類) 室(間) 標配(類) 活動室(間) 標配(類) 活動室(間) 標配(類)
初中 36 2-3 雙Ⅰ 2-3 雙Ⅰ 2 雙Ⅰ 1 Ⅰ 2 雙Ⅰ 2 雙Ⅰ
24-35 1-2 Ⅰ 1-2 Ⅰ 1 Ⅰ 1 Ⅰ 1-2 Ⅰ 1-2 Ⅰ
12-24 1 Ⅱ 1 Ⅱ 1 Ⅱ 1 Ⅱ 1 Ⅱ 1 Ⅱ
12以下 1 Ⅱ 1 Ⅱ 1 Ⅱ 1 Ⅱ 1 Ⅱ 1 Ⅱ
九年一貫制學校 36 2-3 雙Ⅰ 2-3 雙Ⅰ 2 雙Ⅰ 1 Ⅰ 2 雙Ⅰ 2 雙Ⅰ
24-35 1-2 Ⅰ 1-2 Ⅱ 1 Ⅰ 1 Ⅱ 1-2 Ⅱ 1-2 Ⅱ
12-24 1 Ⅱ 1 Ⅱ 1 Ⅱ 1 Ⅱ 1 Ⅱ 1 Ⅱ
12以下 1 Ⅲ 1 Ⅲ 1 Ⅲ 1 Ⅲ 1 Ⅲ 1 Ⅱ
中心校(完小) 36 2-3 雙Ⅰ 2-3 雙Ⅰ 2 雙Ⅰ 1 Ⅰ 2 雙Ⅰ 2 雙Ⅰ
24-35 1-2 Ⅰ 1-2 Ⅱ 1 Ⅰ 1 Ⅱ 1-2 Ⅱ 1-2 Ⅱ
12-24 1 Ⅱ 1 Ⅱ 1 Ⅱ 1 Ⅱ 1 Ⅱ 1 Ⅱ
12以下 1 Ⅲ 1 Ⅲ 1 Ⅲ 1 Ⅲ 1 Ⅲ 1 Ⅱ
村小 3-6 (1) Ⅲ (1) Ⅲ (1) Ⅲ (1) Ⅲ
3以下
註:
配置標准具體內容詳見《重慶市初中理科、音樂、體育、美術、衛生、勞技、科技活動教學儀器配備目錄(試行)》、《重慶市小學數學、科學、音樂、體育、美術、衛生、勞技、科技活動教學儀器配備目錄(試行)》
重慶市義務教育學校圖書、黑板、課桌凳教學設備基本配備標准
學校類型 班數 初中、小學圖書資料配備 教學黑板 學生課桌凳
閱覽室 紙質圖書
藏書量 電子圖書(含電子期刊) 報刊 工具書、教學參考書
冊/人 冊 種類 種類 標配(塊) 標配(套)
初中 36 教師閱覽室按教師總人數1/3設座,每座不小於2.5平方米;學生閱覽室按學生總人數的1/12設座,每座不小於1.2平方米 ≥15 按紙質圖書總量的30%配置(電子期刊每個種類按1冊計算) ≥50 180 每間教室2塊,前後各一塊1200mm×4000mm綠色鋼制黑板 單人單桌
24-35 ≥15 ≥40 180
12-24 ≥15 ≥30 120
12以下 ≥20 ≥20 80
九年一貫制學校 36 教師閱覽室按教師總人數1/4設座,每座不小於2.5平方米;學生閱覽室按學生總人數的1/20設座,每座不小於1.2平方米 ≥15 ≥40 120
24-35 ≥15 ≥30 120
12-24 ≥15 ≥20 80
12以下 ≥20 ≥20 50
中心校(完小) 36 ≥15 ≥40 120
24-35 ≥15 ≥30 120
12-24 ≥15 ≥20 80
12以下 ≥20 ≥20 50
村小 3-6
≥20 適量 適量
3以下 ≥20 適量 適量
註:
1.藏書室按初中500冊/平方米;小學中600冊/平方米設置,並配有足夠存放的書櫃、書架;
2.圖書配備復本量控制在15本以內;
3.按照教育部《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修訂)》規定的藏書比例和藏書結構的要求配備圖書,每年新增圖書不少於藏書配備標准總量的5%;
4.黑板應符合WS99-1998、課桌椅應符合GB/T3976-20023。
㈧ 誰能給些初中地理的具體實驗我需要一些初
實驗器材: 沙子、水、水桶、臉盆、木板 實驗過程 :首先把木板放在臉盆上要專傾斜著屬,斜度不要很大大概15度就好了;然後把沙子倒在木板上用手弄平;最後在水桶里裝滿水,把水桶里的水慢慢的倒在沙子上. 實驗結論 雨水或者河流的沖刷作用
㈨ 怎樣增加地理教學設備,開展實踐活動內容
經過新一輪的地理新課改教學以後,我們對課改有了進一步的熟悉:要真正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切實提高教學效果,教育思想的轉變應是先導。在《初中地理課程標准》中要求教師「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作為指導思想,選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地理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在這里,更多地強調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識的把握以及地理技能的運用,地理教師必須摒棄落後的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地理,並且帶著地理知識走進生活,帶著生活中的問題走進地理課堂,才能夠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因此,結合地理教學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是地理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面。那麼如何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方案呢? 在初中中學教學中,地理課程的開設僅在初一、初二,這個階段學生的特點是: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年齡小,對中學階段學校還不適應,他們的學習愛好需要激發,學習方法需要培養,同學間的合作需要鍛煉,但他們有的是對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氣與活力。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方案是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取題,活動方式和目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能太難、太高,學生無法達到;也不能太簡單,學生沒有愛好。另外學生還比較小,活動應以家庭、校園和社區為中心,以人地關系為主線,既與教學相關聯,又聯系生活,只有這樣的方案才切實可行。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進行了如下幾種類型的嘗試: 一、結合教材設計實踐活動方案 地理課程的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它兼跨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學地理教學必須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結合初中教材,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實踐活動方案。 ( 1)繪制學校的平面圖。 時間安排在在學習了《地圖》一節後。學生剛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通過繪制學校的平面圖,學以致用,又增進剛入學學生對新學校的了解。 ( 2)實地考察家鄉的海陸變遷。 時間安排在學習了《海陸的變遷》一節後。課後組織學生分組找尋我們身邊的海陸變遷,比如在沿海地區,身邊就有許多海陸變遷的實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成果也是顯著的,有海上公園的浪蝕崖,有山上的鵝卵石,還有「鯨園」名稱的由來(傳說曾經有一條巨大的鯨魚在此擱淺)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課本中學得的知識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二、結合環境教育設計實踐活動方案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長,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已從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因此,環境教育在中學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視,這也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又一平台。具體辦法如下: ( 1)結合重大的環保節日進行。 如4月7日「世界無煙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億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每一個節日來臨,教師都向學生具體地介紹它的由來和現實意義,讓學生搜集資料,並探討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都應該如何做。通過環保節日的宣傳,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 ( 2)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環境問題。 很多環境問題實實在在都存在於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能夠意識到、觀察到、並思考解決這些問題就是「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因此善於挖掘身邊的素材,比如:學校邊的一條小河的污染與治理情況、學生課間餐天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數量等等,通過調查,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之中。這些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可行性強,並且對學生的現在乃至將來都會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也是我們進行環境教育比較典型的案例。 ( 3)結合學生各科課程學習設計實踐活動方案 在初一、初二階段,雖然學生的理解力、知識面都是有限的,但也不能忽視他們的能量,有時他們能夠自覺的把歷史、地理、生物、語文甚至音樂等學科課堂學到的知識與地理課堂的知識聯系起來,提出這樣那樣好奇的問題問老師。所以我們要抓住這樣的機會,了解其他學科教學內容與地理教學內容的關聯性,及時開展一些小演講、手抄報比賽、唱歌比賽等等活動,會使學生興趣盎然。如與歷史相結合,開展「介紹我的家鄉」的主題班會、介紹黃河及其流域人類活動的發展歷史(或重大事件);與語文相結合,組織一次「歌頌祖國」的演講比賽或者唱歌小展示;與美術課相結合,出一份《我們的家園》的手抄報;與音樂相結合,探究「歌詞中的地理名稱」等。這種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可以使不同的學生在自己擅長的方面得到肯定,有助於增強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打到綜合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是比較開放的模式,所以對活動的選取和設計教師要分外謹慎,活動方案一定要緊密聯系實際,可操作性強,可掌控性強。對於活動場所和方式的選擇一定要深思熟慮,要能夠預見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能力,活動前做好充分的預備。由於初一、初二的學生還比較小,對問題的解決和處理能力較弱,實踐活動應先以調查問卷、搜集資料為主。另外,實踐活動不能過多、 過頻,輕易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厭倦感而失去愛好,甚至會喧賓奪主,動搖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產生負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