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青海
㈠ 高中地理,用環境整體性原理說明湟魚減少對青海環境影響
像這一類問題,只要從組成地理環境的六個要素回答就可以了,湟魚屬於生物這個要素,再依次回答對氣候,地形,土壤,水文等的影響和變化就可以了!
㈡ 高中地理:青海湖
6、選D
全球氣候變暖,冰雪融化量增大,導致湖泊面積持續增大。
7、選A
流域內大力回發展農牧業生產,嚴答重破壞植被,導致降水事件後徑流匯流速度快,匯流量大,所以徑流的峰值量可能會大,出現的時間也會有提前。
你的理解不對,1995年湖泊面積小,是當時湖泊中水量少,並不是湖泊中容不下那麼多水!2005年以來流入湖泊的水量增大,湖泊面積增大。A處水量增大是因為上游來水量增大了。絕不是湖泊水倒流了!
㈢ 高中地理,結合青海湖地理環境特點,指出該地旅遊資源的獨特性
要是想要說一個地方旅遊的獨特性,要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例如當地氣候、地形等
要是說青海湖的話,就提一下青海湖的的地理位置,位於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所以比較獨特
再說一下他的旅遊價值等就可以了
㈣ 高中地理青藏高原湖泊眾多的原因
青藏高原湖泊群成因:
1、冰川的侵蝕作用使青藏高原形成冰蝕窪地,專加之常年積屬雪和冰川融化,形成湖泊。
2、青藏高原地殼活動強烈,造成地表斷層形成溝谷及窪地,形成湖泊。
3、堰塞湖。河道旁的山體崩塌,堵住了河流泄水通道,久而久之,積聚而成堰塞湖。最著名的堰塞湖就是青海湖。
4、熱融湖塘。熱融湖塘產生於高原多年凍土區,最初的形式就是一個普通的窪地,在雨季匯集了附近的雨水。雨水帶來的熱量會融化其下凍土層中的冰,使得窪地越來越深,湖面也越來越大,水量越來越多。當積水多到一定程度,在冬季窪地里的水也不再乾涸,而其下的多年凍土層消融殆盡,窪地徹底變成高原湖泊。這樣形成的湖泊規模小,但數量眾多,青藏路沿線非常普遍。
㈤ 高中地理青海省黑枸杞
枸杞菊花都是可以的,對於感冒沒有不良影響,不管是風寒還是風熱都可以。
㈥ 高中地理選擇圖 西部大開發中的青海、新疆都提出了「以科技為先導,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 濟」
選擇D項,首先2,3是對於新疆的描述;1,新疆和青海都有,青海的格爾木有鉀肥:4,相比新疆,青海位於一二級階梯,又是三江的發源地,因此水電資源充足。
遇到這種題可以通過排除法選擇答案
㈦ 青海地理概況有哪些
青海省簡稱「青」,因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位於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東北部,與新疆、甘肅、四川、西藏四省區比鄰。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全省面積72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第四位。其中草地3160萬公頃,耕地58.99萬公頃,森林25萬公頃,其餘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地形青海處在我國地形三大階梯的第一級上,絕大部分屬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內呈現出高山、峽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至5000米地區佔全省總面積54%,最低點1650米,最高點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為山嶺谷地,南部為青南高原,東部為河湟谷地,間有小塊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達木盆地。由於地形多樣,適宜於多種動物和植物生長,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
氣候由於受海拔、地形、緯度、大氣環流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青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冬季較長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涼爽,氣溫地區分布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降水分布地區差異顯著,季節集中。全省年平均氣溫在-5.6℃——8.7℃左右,東南部年降水量為450毫升到600毫升。
自然資源礦產資源:青海是一個資源型富省,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5種,探明儲量的礦種105種,其中,50種居中國前10位,鉀、鈉、鎂、鋰、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種居中國首位。在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的45種礦產中,青海有21種列全國前10位。聞名遐邇的柴達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礦,素有「聚寶盆」之美譽,富含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鹽湖有30多個,已探明總儲量700億噸。青海非金屬礦產資源也很豐富,石棉、電石用石灰石、蛇紋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儲量在全國也名列前茅。石棉儲量居全國第1位。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石油、天然氣資源有較好的成礦條件,盆地內共發現油田16處、氣田6處。據全國第二次盆地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盆地總的石油資源有12.44億噸,已探明2億噸;天然氣資源已探明472億立方米。
水能:黃河上游的水電資源是青海能源最大優勢,有178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166多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770億度。擬建的中型水電站有尼那、直崗拉卡共7座。總裝機可達1,10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368億千瓦時,水電站單位造價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40%。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是國內地熱資源較豐富的地區。
畜牧草場:青海天然草原遼闊,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場面積達3160萬公頃,佔全國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5%,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雄厚。在遼闊肥美的草原上,生長著天然牧草940多種,其中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良牧草約190多種,具有含粗蛋白質、粗脂肪、無氮浸出物高,粗纖維低的特點。飼養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綿羊、氂牛、馬、駱駝、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飼。尤其氂牛是青藏高原優勢畜種,數量居全國第1位,佔全世界氂牛總飼養量的1/3。
野生動植物資源:野生植物群中已發現經濟作物1000種,葯用植物就有大黃、甘草、貝母、雪蓮、黃芪、黨參、藏茵陳、羌活、蟲草、柴胡等百餘種、尤其冬蟲夏草是馳名中外的貴重葯材。全省有鳥類290多種,哺乳獸類109種,野生動物中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21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3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36種。有22種珍稀動物被列入《瀕臨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I和附錄II中。
旅遊資源:青海省自然風光雄奇壯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全省已開發出旅遊景點10多處。有「百鳥的王國」的青海湖鳥島,「高原的西雙版納」孟達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爾寺,伊斯蘭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大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遊的好去處。「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國最大的人工水庫龍羊峽、都蘭國際狩獵場、坎布拉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環境狀況和問題2005全年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為42.0%,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1.54%,比上年提高5.48個百分點。建成煙塵控制區9個,面積72.2平方公里;建成環境噪音達標區1個,面積63.2平方公里。全省共有各類環境檢測站21個,比上年增加1個。擁有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和單位2個;自然保護區11個,面積2176萬公頃(21.76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0.1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面積2025萬公頃(20.25萬平方公里)。本年新增大通北川河源區和祁連山、諾木洪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
人口人口統計2004年年末全省總人口538.6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7.51萬人,城鎮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鄉村人口331.09萬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萬人、女性人口262.1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32%和48.68%。0―14歲人口125.60萬人、15―64歲人口381.30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31.70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萬人,出生率為16.32‰,比上年下降0.62個千分點;全年死亡人口3.46萬人,死亡率為6.45‰,比上年上升0.36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4.80萬人,比上年少增0.4萬人。
人口增長率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為9.49‰。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青海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個民族成份,現有少數民族人口共235.06萬多人,約佔全省總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數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國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
文化程度2005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訓單位5個,招生數403人,在學研究生894人,畢業生117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8所,招生數1.16萬人,比上年增長25.0%,在校生3.25萬人,增長11.3%,畢業生0.81萬人,增長42.1%;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7所,招生數1.32萬人,比上年增長1.83倍,在校生2.47萬人,增長31.0%,畢業生0.58萬人,增長1.0%;普通高中144所,招生數3.76萬人,比上年增長8.0%,在校生10.05萬人,增長9.0%,畢業生2.54萬人,增長22.7%;初中學校367所,招生數7.88萬人、在校生22.7萬人、畢業生6.81萬人;普通小學2898所,招生數8.93萬人,在校生50.69萬人,畢業生8.10萬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數335人,在校生2307人。幼兒園在園幼兒8.26萬人,比上年增加0.51萬人。全省「普九」覆蓋率達86.8%,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
經濟國內生產總值年,全省全年創造生產總值543.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
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2005全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2.79億元,比上年增長5.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64.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15.8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本年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5.3%、59.9%、34.8%。
財政收入2005年,全省完成一般預算收入63.33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3.76億元,增長25.0%;中央一般預算收入29.57億元,增長21.7%。
工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年,全省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203.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1.0%。規模以上工業創造增加值179.54億元,增長22.7%。
農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4.56萬公頃(368.4萬畝),比上年增長0.4%;總產量93.26萬噸,比上年增產5.4%。
外貿狀況2005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4.1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出口額3.23億美元,下降28.9%,進口額0.90億美元,下降25.3%。
外資利用狀況2005年,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資3.56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
支柱產業農業、水電業、鹽化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電訊現有電訊2005年,電信業務總量29.66億元,增長15.1%。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142萬門,本年新增33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13.5萬戶,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城市固定電話用戶92.9萬戶,增長21.8%,鄉村固定電話用戶20.6萬戶,增長23.4%;本年新增固定電話20.5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31.6萬戶,本年新增行動電話用戶14.8萬戶。全省年末電話普及率由上年的39.1部/百人上升到45.1部/百人。
交通鐵路蘭青、青藏鐵路干線及4條支線、59條專線貫通全省東西,總鋪軌里程1100餘公里。2005年,全年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156.2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6.6%。其中,鐵路98.78億噸公里,增長7.6%。全年完成貨運量7152.5萬噸,比上年增長7.5%。其中,鐵路1452.7萬噸,增長11.1%;公路5491.4萬噸,增長6.9%。全年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47.24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4.7%。其中,鐵路18.69億人公里,增長0.3%。全年客運量4919.8萬人,比上年增長6.9%。其中,鐵路368.4萬人,下降4.4%。
公路全省公路線路年末通車總里程2.97萬公里,比上年增長5.9%,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171公里。2005年,公路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48.27億噸公里,增長6.5%;完成貨運量5491.4萬噸,增長6.9%;完成旅客周轉量24.65億人公里,增長6.3%;全年客運量4524.9萬人,增長7.9%。
航空民航通航上萬公里,已開通西寧至北京、烏魯木齊、蘭州、西安、廣州、成都、上海、格爾木、拉薩等地的航班。2005年,民航完成貨物周轉量0.06億噸公里,增長45.8%;完成貨運量民航。0.33萬噸,增長43.5%;完成旅客周轉量3.89億人公里,增長18.2%;全年客運量民航26.5萬人,增長18.3%。
㈧ 高一地理:青海區位優勢(這是一個大題中的一小問)
青海區主要的區位優勢
①礦產和能源資源十分豐富。②林業,牧業和生物資源豐富。③地廣人稀④西部大開發的支持
①礦產和能源資源十分豐富。
光能資源
青海省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光能資源,全省日光輻射在160~175大卡/平方厘米,柴達木地區年日照時數為3533.9小時,是著名的陽光地帶。
青海風能資源
青海省風能資源豐富,年平均風速總的地域分布趨勢是西北部大,東南部小,即柴達木盆地中、西部,青南高原西部及祁連山地中、西段年平均風速均在4米/秒以上。其中:茫崖達5.1米/秒,是全省年平均風速最大的地方。青南高原東南部的河谷地帶及東部河湟谷地,年平均風速大多在2米/秒以下。青南高原中、西部,柴達木盆地以及青海湖周圍和海南台地南部地區,全年風能可用時間在5000小時以上。其中察爾汗風能可用時間達6131小時,是全省風能可用時間最多的地區。[9]
青海化石能源
主要分布在柴達木盆地西北部,共發現16個油田,6個氣田。石油資源量達12億多噸,已探明2.08億噸。
天然氣資源量2937億立方米,已探明663.29億立方米,是全國四大氣區之一。
按礦產種類的區域分布,大致有「北部煤,南部有色金屬,西部鹽類和油氣,中部有色金屬、貴金屬,東部非金屬」的特點;礦種上,有礦產種類多,共生伴生礦產多,小礦多,礦產地分布散,礦產資源儲量相對集中的特點。
②林業,牧業和生物資源豐富。
牧業資源
截至2011年,青海全省牧草地面積4034萬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3161萬公頃,分為9個草地類,7個草地亞類,28個草地組,173個草地型。在各類草原中,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類草場共2448萬公頃,佔全省草原總面積的60.9%,是青海天然草原的主體。在草原總面積中,可利用草場佔78.4%,其中夏秋草場1575萬公頃。在全省173個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為優勢品種的草地型有40個,面積為2091萬公頃,佔全省草地總面積的51.8%。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有維管束植物113科,564屬,2100種左右,可供動物採食的主要牧草約75種。全省可利用草原每年總產牧草約7980萬噸。2011年存欄大小牲畜2091.5萬頭只。主要牲畜品種有藏羊、蒙古羊、哈薩克羊、山羊、氂牛、黃牛、大通馬、河曲馬、柴達木馬、玉樹馬、驢、駱駝和豬等13個品種。
青海生物資源
藏羚羊
截至2011年,青海省陸棲脊椎動物就有270餘種,經濟獸類110種,鳥類294種,魚類40餘種。野生動植物中有許多是屬於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對象。
初步查明,全省內僅陸棲脊椎動物就達270多種,佔全國的12.5%,其中經濟獸類有110種,佔全國的25%,各種鳥類294種,佔全國的16.5%。
珍貴的稀有動物有:棕熊、雪豹、野氂牛、野駱駝、野驢、藏羚羊、白唇鹿、黑頸鶴、天鵝、雪雞、岩羊等。珍貴的皮毛獸有:水獺、旱獺、赤狐、猞猁、石貂、兔猻、香鼬等。
青海的野生植物約有2000多種,其中經濟植物1000餘種,葯用植物680餘種,名貴葯材50多種。主要有雪蓮、冬蟲夏草、甘草、秦艽、大黃、貝母、當歸、麻黃等。食用野生植物有蘑菇、蕨菜、發菜、地衣、枸杞等。
青海林業資源
青海大部分地域屬高原地帶,林木稀少,全省林地面積265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3728多萬立方米。其中,有林地面積44.2萬公頃,佔全省總面積的0.61%;疏林地25萬公頃,佔0.3%;灌木林地172.7萬公頃,佔2.4%。2011年造林面積4.97萬公頃,封山育林面積88.75萬公頃,零星植樹1330萬株。主要林產品產量,花椒110噸、核桃285噸。村及村以下木材採伐1.5萬立方米,林業產值4.17億元。主要林區有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孟達林區,互助北山林區,麥秀林場,祁連山原始森林,瑪可河林區等。
③地廣人稀
2011年,青海省土地總面積71.75萬平方公里(0.7175億公頃),僅次於新疆、西藏、內蒙古三個自治區,居全國第四位;全省耕地面積54.27萬公頃,包括新開荒地、休閑地、輪歇地與草田輪作地以及寬度小於2米的溝、渠、路、田埂等,耕地面積佔全省土地面積的0.76%;可利用牧草地面積4033.33萬公頃,佔56.2%;林地面積266.67萬公頃,佔3.71%,園地面積0.74萬公頃;未利用地2766.67萬公頃。全省宜農待墾土地約60多萬公頃,主要分布在東部農業區和海南台地、柴達木盆地等地區。
至2014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583.4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63萬人。按城鄉分,城鎮290.40萬人,佔49.78%,比上年末提高1.27個百分點;鄉村293.02萬人,佔50.22%。少數民族人口274.09萬人,佔46.98%。全年人口出生率14.67‰,比上年高0.51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6.18‰,與上年基本持平。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8.49‰,比上年高0.46個千分點。全省人戶分離的人口為102.34萬人,其中流動人口87.38萬
㈨ 請從高中地理的角度分析一下青藏鐵路建成的意義,謝謝!
建設青藏鐵路,將完善路網布局,並一舉實現西藏自治區的立體化交通。從路網布局看,西藏是一片空白,不僅如此,西藏與青海、青海與新疆均無鐵路相連,青藏鐵路縱貫青海、西藏兩省區,是溝通西藏、青海與內地聯系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通道,也是西部腹地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今後建設區內路網的骨幹鐵路。同時,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將形成鐵路、公路和航空的立體化交通,徹底解決「進藏難」的問題。
建設青藏鐵路,將對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使其優勢資源得以更充分發展。同時,無論是國家巨額的投資,還是建設鐵路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都將直接拉動青海、西藏兩省區的經濟發展,並促進其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加快城鎮化和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實現「跳躍式」的發展。
建設青藏鐵路,也是加強國內其他廣大地區與西藏聯系,促進藏族與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強民族團結的需要。
建設青藏鐵路,還是開發青海、西藏兩省區豐富的旅遊資源,促進兩省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青藏鐵路沿線的旅遊資源是世界獨一無二的,1991年至1998年,進藏旅遊的客運量增長率平均高達18.7%,而且仍在高速增長之中,但目前落後的交通狀況已嚴重製約了旅遊的進一步發展。鐵路的修建,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促進青海、西藏兩省區的旅遊事業飛速發展,使之成長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並有可能成為兩省區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建設青藏鐵路,更是改變目前西藏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從根本上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長遠需要。
㈩ 青海地理概況有哪些
青海省簡稱「青」,因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位於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東北部,與新疆、甘肅、四川、西藏四省區比鄰。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全省面積72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第四位。其中草地3160萬公頃,耕地58.99萬公頃,森林25萬公頃,其餘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地形青海處在我國地形三大階梯的第一級上,絕大部分屬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內呈現出高山、峽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至5000米地區佔全省總面積54%,最低點1650米,最高點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為山嶺谷地,南部為青南高原,東部為河湟谷地,間有小塊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達木盆地。由於地形多樣,適宜於多種動物和植物生長,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
氣候由於受海拔、地形、緯度、大氣環流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青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冬季較長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涼爽,氣溫地區分布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降水分布地區差異顯著,季節集中。全省年平均氣溫在-5.6℃——8.7℃左右,東南部年降水量為450毫升到600毫升。
自然資源礦產資源:青海是一個資源型富省,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5種,探明儲量的礦種105種,其中,50種居中國前10位,鉀、鈉、鎂、鋰、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種居中國首位。在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的45種礦產中,青海有21種列全國前10位。聞名遐邇的柴達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礦,素有「聚寶盆」之美譽,富含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鹽湖有30多個,已探明總儲量700億噸。青海非金屬礦產資源也很豐富,石棉、電石用石灰石、蛇紋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儲量在全國也名列前茅。石棉儲量居全國第1位。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石油、天然氣資源有較好的成礦條件,盆地內共發現油田16處、氣田6處。據全國第二次盆地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盆地總的石油資源有12.44億噸,已探明2億噸;天然氣資源已探明472億立方米。
水能:黃河上游的水電資源是青海能源最大優勢,有178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166多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770億度。擬建的中型水電站有尼那、直崗拉卡共7座。總裝機可達1.10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368億千瓦時,水電站單位造價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40%。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是國內地熱資源較豐富的地區。
畜牧草場:青海天然草原遼闊,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場面積達3160萬公頃,佔全國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5%,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雄厚。在遼闊肥美的草原上,生長著天然牧草940多種,其中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良牧草約190多種,具有含粗蛋白質、粗脂肪、無氮浸出物高,粗纖維低的特點。飼養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綿羊、氂牛、馬、駱駝、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飼。尤其氂牛是青藏高原優勢畜種,數量居全國第1位,佔全世界氂牛總飼養量的1/3。
野生動植物資源:野生植物群中已發現經濟作物1000種,葯用植物就有大黃、甘草、貝母、雪蓮、黃芪、黨參、藏茵陳、羌活、蟲草、柴胡等百餘種、尤其冬蟲夏草是馳名中外的貴重葯材。全省有鳥類290多種,哺乳獸類109種,野生動物中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21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3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36種。有22種珍稀動物被列入《瀕臨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I和附錄II中。
旅遊資源:青海省自然風光雄奇壯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全省已開發出旅遊景點10多處。有「百鳥的王國」的青海湖鳥島,「高原的西雙版納」孟達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爾寺,伊斯蘭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大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遊的好去處。「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國最大的人工水庫龍羊峽、都蘭國際狩獵場、坎布拉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環境狀況和問題2005全年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為42.0%,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1.54%,比上年提高5.48個百分點。建成煙塵控制區9個,面積72.2平方公里;建成環境噪音達標區1個,面積63.2平方公里。全省共有各類環境檢測站21個,比上年增加1個。擁有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和單位2個;自然保護區11個,面積2176萬公頃(21.76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0.1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面積2025萬公頃(20.25萬平方公里)。本年新增大通北川河源區和祁連山、諾木洪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
人口人口統計2004年年末全省總人口538.6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7.51萬人,城鎮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鄉村人口331.09萬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萬人、女性人口262.1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32%和48.68%。0―14歲人口125.60萬人、15―64歲人口381.30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31.70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萬人,出生率為16.32‰,比上年下降0.62個千分點;全年死亡人口3.46萬人,死亡率為6.45‰,比上年上升0.36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4.80萬人,比上年少增0.4萬人。
人口增長率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為9.49‰。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青海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個民族成份,現有少數民族人口共235.06萬多人,約佔全省總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數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國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
文化程度2005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訓單位5個,招生數403人,在學研究生894人,畢業生117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8所,招生數1.16萬人,比上年增長25.0%,在校生3.25萬人,增長11.3%,畢業生0.81萬人,增長42.1%;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7所,招生數1.32萬人,比上年增長1.83倍,在校生2.47萬人,增長31.0%,畢業生0.58萬人,增長1.0%;普通高中144所,招生數3.76萬人,比上年增長8.0%,在校生10.05萬人,增長9.0%,畢業生2.54萬人,增長22.7%;初中學校367所,招生數7.88萬人、在校生22.7萬人、畢業生6.81萬人;普通小學2898所,招生數8.93萬人,在校生50.69萬人,畢業生8.10萬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數335人,在校生2307人。幼兒園在園幼兒8.26萬人,比上年增加0.51萬人。全省「普九」覆蓋率達86.8%,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
經濟國內生產總值年,全省全年創造生產總值543.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
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2005全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2.79億元,比上年增長5.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64.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15.8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本年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5.3%、59.9%、34.8%。財政收入2005年,全省完成一般預算收入63.33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3.76億元,增長25.0%;中央一般預算收入29.57億元,增長21.7%。
工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年,全省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203.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1.0%。規模以上工業創造增加值179.54億元,增長22.7%。
農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4.56萬公頃(368.4萬畝),比上年增長0.4%;總產量93.26萬噸,比上年增產5.4%。
外貿狀況2005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4.1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出口額3.23億美元,下降28.9%,進口額0.90億美元,下降25.3%。
外資利用狀況2005年,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資3.56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
支柱產業農業、水電業、鹽化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電訊現有電訊2005年,電信業務總量29.66億元,增長15.1%。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142萬門,本年新增33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13.5萬戶,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城市固定電話用戶92.9萬戶,增長21.8%,鄉村固定電話用戶20.6萬戶,增長23.4%;本年新增固定電話20.5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31.6萬戶,本年新增行動電話用戶14.8萬戶。全省年末電話普及率由上年的39.1部/百人上升到45.1部/百人。
交通鐵路蘭青、青藏鐵路干線及4條支線、59條專線貫通全省東西,總鋪軌里程1100餘公里。
年,全年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156.2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6.6%。其中,鐵路98.78億噸公里,增長7.6%。全年完成貨運量7152.5萬噸,比上年增長7.5%。其中,鐵路1452.7萬噸,增長11.1%;公路5491.4萬噸,增長6.9%。
全年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47.24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4.7%。其中,鐵路18.69億人公里,增長0.3%。全年客運量4919.8萬人,比上年增長6.9%。其中,鐵路368.4萬人,下降4.4%。
公路全省公路線路年末通車總里程2.97萬公里,比上年增長5.9%,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171公里。2005年,公路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48.27億噸公里,增長6.5%;完成貨運量5491.4萬噸,增長6.9%;完成旅客周轉量24.65億人公里,增長6.3%;全年客運量4524.9萬人,增長7.9%。
航空民航通航上萬公里,已開通西寧至北京、烏魯木齊、蘭州、西安、廣州、成都、上海、格爾木、拉薩等地的航班。2005年,民航完成貨物周轉量0.06億噸公里,增長45.8%;完成貨運量民航。0.33萬噸,增長43.5%;完成旅客周轉量3.89億人公里,增長18.2%;全年客運量民航26.5萬人,增長18.3%。